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合集下载

管理理论的新时代

管理理论的新时代

管理理论的新时代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是比较完整的管理理论的形成,则经历了一段比较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代表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西方第一代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西方管理学家通过对企业人性的认识和理解,对企业管理的意义在于合乎人性的管理才是有效管理,于是西方第二代以“社会人”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应运而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西方管理理论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以“能力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们代表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等。

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论丛林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理论。

企业文化理论发源于美国,其实践却是在日本。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满目疮痍,一片废墟。

日本企业家意识到要想在世界强国中有一席之地,不仅要有物质基础,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于是他们吸取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日本自身特点,形成了一套以培养员工精神文化素养为中心内容的日本企业文化,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

日本的经济成就极大地震动了美国。

美国企业界和理论界纷纷研究,认识到: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即价值观和信仰等,再高明的经营战略也不能成功。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企业文化成为风靡世界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潮。

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优秀的组织文化对外可以促进社会形象的树立,产品品牌效应,拓展市场和增加产品附加值;对内则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起到学习、维系和激励的功能,引导、协调并约束员工行为,实现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整体目标的一致,促进组织和个人共同成长。

管理思想史论文

管理思想史论文

管理思想史发展论文摘要通过学习《管理思想史》这门课程了解了西方管理思想的起源、发展、延伸,同时深刻体到西方管理思想的博大精深。

中西方因文化的不同而使管理有很大差异,但正是这些不同使得管理变得丰富多彩,有影无形。

西方的管理实践和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可以借鉴,取长补短,使管理更加有效。

正文在奴隶社会,管理实践和思想主要体现在指挥军队作战、治国施政和管理教会等活动上。

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及古罗马人在这方面都有过重要的贡献。

而文艺复兴为管理思想的发展开辟了关阔的空间。

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的人格得以解放,还以人的本来面目。

作为管理的主体还来人必须要有独立的人格,人和人性只有从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才能在管理过程当中服从理性。

这是管理的文艺复兴为资产阶级进入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人文主义精神的弘扬,是人类的思想和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为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提供了可能,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管理之中。

宗教的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这个时期的贸易、航运、海外旅行的空前发展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使局限在狭隘范围内的地中海贸易扩展成为世界性经济活动,商业额和消费品的大量增加,银行业迅速发展,信贷业务发展到异地的支付、兑现的水平,国际贸易、跨国经营、股份公司成为管理的新领域、新模式,从而使管理的内容、范围、方式、途径均发生了极大变化,为迎接工业革命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不仅在工业上而且在社会关系都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小手工业受到大机器生产的排挤,社会的基本生产组织形式迅速从家庭为单位转向以工厂为单位。

在新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下,效率和效益问题,协作劳动的组织和配合问题,在机器生产条件下人和机、机和机之间的协调运转问题,使传统的军队式、教会式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许多新的管理问题需要人们去回答、去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少对管理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管理实践和思想应运而生。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管理学界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代表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1.企业流程再造企业再造又称业务流程重组,简称BPR,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的又一新理论。

1993年,迈克尔·海默与杰姆斯·钱皮合著了《企业再造工程》一书。

该书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阐明了生产流程、组织流程在企业决胜于市场竞争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应变市场变化的新方法,即企业流程再造。

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提供给企业客户。

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产品增值无实质作用的环节和过程,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产品的质量和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企业再造的基本内容是,首先,以企业生产作业或服务作业的流程为审视对象,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其功能、作用、效率、成本、速度、可靠性、准确性,找出其不合理因素;然后,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对作业流程和服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以达到业绩质的飞跃和突破。

企业再造强调以顾客为导向和服务至上的理念,对企业整个运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加以彻底的改革。

企业必须把重点从过去的计划、控制和增长转到速度、创新、质量、服务和成本,目的是为了吸引顾客、赢得竞争和适应变化。

2.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科学理论丛林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理论。

二战后,作为战败的日本满目疮痍,一片废墟。

日本没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

日本企业家深刻认识到,如果要在世界强国之林占有一席之地,日本企业只有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不仅需要有足够的物质和技术力的支持,更需要一种激励员工艰苦奋斗,为企业尽心尽责的精神力量,即企业文化。

由于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正在形成发展过程之中,国内外人们认识不尽一致,还未形成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

三、数控机床的未来趋势
1、智能制造
未来,数控机床将更加智能化,具备自适应加工、预测性维护、协同制造等 功能。同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整 体制造效率。
2、绿色环保
随着全球对环保问题的度不断提高,未来数控机床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环 保设计。通过采用新型节能电机、优化结构设计等措施,降低设备能耗和减少对 环境的影响。
4、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未来,西方战略管理理论将更加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 展日益重视,企业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战略管理中,推动经济、社会和 环境的协同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将更加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提高企业 的社会价值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总之,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和演进,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 的理论体系。在未来,随着全球经济和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西方战略管理理论 将继续演进并指导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
2、结合先进技术与人工智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战略管理理论将更加注重将这些技 术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可以为企业的战略 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和分析,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 实现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3、强化跨界合作与创新
未来,西方战略管理理论将更加注重跨界合作与创新。随着产业界限的模糊 和跨界合作的兴起,企业需要不断拓展合作边界,整合各方资源以实现创新发展。 战略管理理论将更加如何促进企业跨界合作,推动创新发展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和适应能力。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化、复杂化的过程。早期战略 管理理论比较注重市场份额、竞争优势等单一因素,而随着企业面临的竞争和环 境日益复杂,战略管理开始注重多因素、多层次的分析和规划。例如,当今的战 略管理综合了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企业的长 期稳健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起源,由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提出。

其核心观点是通过科学方法来改进工作效率,实现最佳的生产效果。

泰勒提出了“一人一岗位”的原则,强调科学分析和测量工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2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由埃尔顿·梅奥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动机,以提高工作绩效。

该理论强调了人的因素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激励和人际关系的概念。

3. 系统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由卡尔·韦尔斯提出,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该理论强调整体观念,管理者应该关注组织内外的环境因素,并通过协调各个子系统来实现整体目标。

4. 资源依赖理论(20世纪70年代)资源依赖理论由杰弗里·佛尔曼提出,他认为组织的成功与其获取和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有关。

该理论强调了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管理者应该建立良好的外部合作关系,以获取所需资源。

5. 知识管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它强调组织内部的知识创造、共享和应用。

知识被视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管理者应该注重知识的获取和管理,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1. 灵活性和适应性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注重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组织需要能够快速调整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管理者应该具备灵活的思维和决策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趋势。

管理者应该考虑组织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将成为未来组织发展的重要方向。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与新趋势摘要:本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对主要学派的理论进行了评述;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来把握企业战略思想演进的脉络及规律,并对国内外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战略管理;发展;趋势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2003)。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

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

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

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德-博诺,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

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

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CV)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misableValue)。

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

博诺(E.de-Bono,1996)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zero),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

现代管思想的新发展

现代管思想的新发展

现代管思想的新发展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等新的形势,管理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与全新的格局。

下面店铺和你一起来了解现代管思想的新发展。

现代管思想的新发展(1)非理性主义倾向与企业文化非理性主义倾向产生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经营风险增大,竞争激烈,管理日趋复杂,在西方管理理论界出现了一种非理性主义倾向和重视企业文化的思潮。

(2)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前后,世界进入到科技、信息、经济全面飞速发展时期,同时竞争加剧,风险日增。

为了谋求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开始注重构建竞争优势。

这样,在经历了长期规划、战略规划等阶段之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安索夫(Ansoff)的《公司战略》(1965)一书的问世,开创了战略规划的先河。

到1976年,安索夫的《从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一书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

(3)企业再造理论企业再造理论产生的背景。

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美国企业为挑战来自日本、欧洲的威胁而展开探索。

1993年,原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M.Hammer)博士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的基本含义。

是指“为了飞越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business process)作根本的重新思考与彻底翻新”。

(4)“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相应诞生了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来的。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思想。

认为“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

”组织成员的五项修炼。

在学习组织中,有五项新的技能正在逐渐汇集起来,这五项技能被他称为“五项修炼”。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精品PPT课件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精品PPT课件
(1)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 以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为研究重点, 以大企业为研究对象,适
用于一切企业。
1)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
a、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等); b、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 c、财务活动(资金的筹措和运用); d、会计活动(盘点、成本、统计); e、安全活动(设备维护、职工保护); f、管理活动(核心,五大职能)。
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
第一阶段是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包括: (1)科学管理理论 (2)组织管理理论
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 (1)泰罗及其代表作
“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泰勒) :美)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年,出生于费城一个富有的律师之家,中学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 法律系。 1875,19岁,因眼疾被迫辍学,进入费城的一家机械厂当徒工; 1878,22岁,费城米德瓦尔钢铁厂;由技工直至总工程师,做长工 时开始实验研究; 1884,28岁,担任总工程师; 1890,离开米德瓦尔钢铁厂,从事顾问工作;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工作定额原理 a、工时研究 研究人们工作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构成。 b、动作研究 研究工人干活时动作的合理性。 研究工人在干活时,其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经过分析、比较之后,去
掉多余的动作,改善必要的动作,从而减少工人的疲劳,提高劳动生产 率。
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
4)计件工资付酬制
a、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 b、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超额后,所有产品按 正常单价125%的标准计酬; 不能完成任务,所有产品按低于正常单 价20%的标准计酬; c、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非职位。

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冷战时代的结束,计算机尤其是个人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成为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显著特征。

20 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了一些体现时代特征的管理理论,主要有精益思想、核心能力理论、人本管理理论、组织扁平化理论、超越竞争的战略管理理和最新趋势。

一: 精益思想:✧精益思想的产生背景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P.沃麦克等专家通过“国际汽车计划(IMVP)”对全世界17个国家90多个汽车制造厂的调查和对比分析,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精益思想➢精益生产: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精益思想:是指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业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成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精益思想的五个原则(一)根据客户需求,重新定义价值精益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价值只能由最终客户来确定。

即价值只有在由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的特定产品来表达时才有意义(二)识别价值流,重新制定企业活动识别价值流的含义是在价值流中找到哪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动、哪些足叮以立即去掉的不增值活动,即浪费。

精益思想要求价值流域中的各个企业重新思考其经营方法,共同发现浪费,消除浪费。

(三)使价值流动起来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如部门的分工、大批量生产等等。

阻断了本应动起来的价值流。

精益将所有的停滞视为企业的浪费,用持续改进、JIT、单件流等方法创造价值的连续流动。

(四)依靠客户需求拉动价值流理解拉动思想的最佳途径,要从一个实际客户表示对一件实际产品的需要开始,然后倒推至,把合意的产品交给客户所需要的各个步骤,而不是把用户常常不想要的产品硬推给他们。

管理理论的发展史

管理理论的发展史

管理理论的发展史在人类的组织活动的历史上,管理活动就与组织活动并存。

在人类的很多活动中都离不开管理活动,因此管理活动的历史可被视为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一次是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

据此分类,管理理论的发展史可按如下阐述。

一、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它主要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1、泰罗的贡献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提出的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工作定额。

即利用把公认的操作分解为基本动作,再对可能多的工人测定完成这些基本动作所需的时间的方法,制定出有科学根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

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有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证明了工作定额原理的正确性。

(2)标准化。

要求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做过有名的铁锹实验,这是工具标准化的典型事例。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4)差别计件工资制。

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来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公认而不是只为,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泰罗主张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承担计划职能,由所有的工人和部分工长承担执行职能。

2、其他人的贡献与泰罗同时代的人,如吉尔布雷斯夫妇和甘特等,也为科学管理做出了贡献。

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把工人操作时手的动作分解为17种基本动作。

与泰罗相比,他们的动作研究更加细致、广泛。

甘特创造出“甘特图”,这是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图。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摘要: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本文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来把握企业战略思想演进的脉络和规律,并对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战略管理;演进;规律在变革的时代,企业面临着种种挑战,这势必会导致管理思想的变迁。

目前,管理学对这一变化比较一致的看法体现在四个方面:由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由内向管理向外向管理转变;由产品市场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由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

毫无疑问,企业战略管理将会是这场变革的中心,它将出现许多新动向,对这一趋势能前瞻性地把握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为更好地把握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必须首先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便把握其演进的脉络和规律。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企业战略理论研究时间并不长,自20 世纪60 年代到现在仅有半个世纪。

从时间跨度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 60 、70 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20 世纪60 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的出版,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

钱德勒在这本著作中,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论点。

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他被公认为,环境—战略—组织理论的第一位企业战略专家。

在此基础上,关于战略构造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两个相近的学派:“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

设计学派认为,首先,在制订战略的过程中要分析企业的优势与劣势、环境所带来的机会与造成的威胁。

其次,高层经理人应是战略制订的设计师,并且还必须督导战略的实施。

再者,战略构造模式应是简单而又非正式的,关键在于指导原则,优良的战略应该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设计学派”以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教授为代表。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与分工理论相比, 合工理论显示出其强大的 优势, 即借助信息技术, 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 突破口, 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 合理地 “组装”回去, 将几道工序合并, 归一人完 成, 也可将分别负责不同工序的人员组合成工作 小组或团队, 以利于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 短时间。另外, 减少管理层次, 提高管理幅度, 建 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从而打破官僚体制, 减少 了审核与监督程序, 降低了管理成本, 减少了内 部冲突, 增加了组织的凝聚力, 大大调动了员工 的积极性, 促进了员工的个人发展。
信息职能的引入, 与传统管理职能将构成一种相互依存、相 互促进的管理职能系统。信息职能为传统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 了全方位、全 过 程 的 信 息 , 反 过 来 , 传 统 管 理 职 能 又 促 使 信 息 职 能 去 开 发 、收 集 、处 理 、传 播 、分 配 信 息 资 源 。
三 、管 理 学 新 的 理 论 前 提— —— ——“合 工 理 论 ”向 传 统 的 分 工 理论提出了挑战
( 作者单位: 湖北黄石理工学院)
现代企业 2007·10
39
研究与探讨

管理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 在管理工作中, 强化信息职能, 将是 管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
信息职能的发挥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信息职能能革新企 业内部的生产力要素结构, 使资源转换系统的生产率大幅度提 高, 并同时以不断增加的柔性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 快速变化。其次, 信息职能能促成管理系统的优化, 促进组织的 创新, 使组织的绩效不断上升。另外, 信息职能能提高计划与决 策的科学性 和 及 时 性 , 成 为 信 息 时 代 企 业 生 存 、发 展 、竞 争 致 胜 的有力武器。
四 、解 决 问 题 是 否 全 面 企业效能监察的绩效评价, 最终体现 在 是 否 全 面 有 效 地 解 决 了 存 在 的 问 题 。在 开展效能监察的初始阶段, 大家凭着一股 热情直接参与到企业管理的过程中, 为解 决当时一些热点问题也起到了积极的促 进作用, 但这不是效能监察解决问题的方 法 。 效 能 监 察 解 决 问 题 应 该 是 系 统 的 、全 面 的 。一 个 好 的 效 能 监 察 项 目 应 该 是 在 解 决具体问题的同时, 找出存在问题的根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兴理论,旨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和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本文将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历程、现状进行梳理,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该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府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实现高效、协调的治理,为提升我国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研究历程方面,本文将回顾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分析该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观点和理论贡献。

在现状方面,本文将重点介绍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包括理论应用、实践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发展趋势方面,本文将探讨整体性治理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创新点,包括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对整体性治理的影响,以及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全球治理、区域合作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为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整体性治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其背景是公共管理体系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政策挑战。

传统的官僚制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学者们和政策制定者开始寻找新的理论框架来指导公共管理实践。

在这个背景下,整体性治理理论应运而生。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协调与整合政府部门间的功能和资源,打破碎片化的治理局面,以实现政策目标的协同和公共服务的无缝隙提供。

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倡通过跨部门合作、信息共享、流程优化等手段来提高政府效能和回应性。

自整体性治理理论提出以来,其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早期的整体性治理理论主要关注政府内部的协调与整合,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拓展,该理论逐渐扩展到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等多个领域。

整体性治理理论开始强调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合作,以及政府在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现代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现代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现代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管理是伴随着科技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具有强烈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职能和它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决定了它必须不断地变化、发展,必须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进步而创新。

1、“知识管理”的兴起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企业知识管理日益重要,并成为创新型企业和其它各类企业越来越关注的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彼得·德鲁克,威廉·哈拉勒分别在他们的著作《后资本主义社会》,《无限的资源》中指出:在新社会,真正控制资源的、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或劳动力,而是知识。

知识管理将是基本条件,是企业竞争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知识和思想是一种“无限的资源”,能够更大范围的交换与共享。

据报道,美国已有30%以上的企业在运用知识管理,其余企业也在纷纷实施。

但是到目前为止,知识管理理论体系还很不完善,至今还不能从理论上明确解释知识是如何作为经济资源起作用的,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是“关于有效利用公司的知识资本创造商业机会和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的学问”。

研究中发现知识资源不同于传统的有形资源,对它的管理也有其特点和特殊性。

创造知识、分享知识的过程更多地是一种无形的劳动,它不易定量和监控也无法强迫完成。

这无疑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课题。

2、“人本经营”内涵的升级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在新经济和知识管理时期,人的作用日益引起企业的重视。

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美国“FORTUNE”杂志最近评选世界优秀企业时,采用的是这样9项指标:创新精神;总体管理质量;长期投资价值;对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吸引和保留有才华人员的能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财务的合理性程度;巧妙地使用公司财产的效率以及公司做全球业务的效率。

从这些指标中我们看到:企业对员工、对社会、对用户、的责任等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了相当分量。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的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始于20世纪初,相继出现了著名的吴传璋学派、沈安发
学派和冯锡联学派等新兴理论,形成了中国管理学的第一个时期。

这些理论主要研究并宣
扬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强调人文理念和社会定位,形成了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

20世纪30年代,西方管理学理论开始介入中国,中国管理学开始向科学化方向发展,这
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管理学第二个时期。

在20世纪后半段,在苏联共产主义新经济管理观的影响下,中国管理学进入了第三
个时期,由剩余原则主导的管理学向基于科学的现代管理学发展,行政科学的发展也得到
了促进,中国的管理思想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西方管理学理论也随之受到了广泛应用。

由此,中国管理学进入了
第四个时期,具有中西方兼容特色的实用管理学正发展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管理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被称为第五个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管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国际管理学的四大流派相融合,并结合社会变革的实际,积极思考和解决中国特有的社会管理问题,使中国管理学更加现代化、更加国际化。

20世纪以来,中国管理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发展体系,对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辐射到国际上起到了广泛的影响。

因此,中国管理学
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其发展方向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是加强和完善与社会现实相
关的管理理论研究;二是参与国际管理学的学术交流;三是开展国际科学文化的学术交流;四是凝练构建中国特有的管理学理论体系;五是全面推进中国管理学的融入和发展。

西方管理理论的分支及其内容和特征

西方管理理论的分支及其内容和特征

西方管理理论的分支及其内容和特征分支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和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

内容和特征一、古典管理理论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1)工作定额(进行时间和动作研究,科学地确定工作定额)(2)标准化(操作方法、工具、设备、材料、环境的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特征: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2.组织管理理论(1)法约尔: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技术、商业、财务、安全活动)、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2)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a.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b.理性-合法的权威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c.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是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d.理想的行政组织的优点: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可靠性。

(3)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a.经理人员的职能主要有: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明确组织的目标;b.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c.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良好的沟通。

特征: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二、行为管理理论1.2.(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3.主要行为科学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赫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特征: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

改变了人与机器不差别的观点。

三、数量管理理论1.运筹学2.系统分析3.决策科学化特征:数量管理理论是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新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新趋势

1、战略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 用
战略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五力模型可以帮助企 业分析行业竞争格局,从而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SWOT分析可以协助企业明确 自身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平衡计分卡等工具可以 帮助企业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绩效指标,从而更好地衡量和管理战略实施 效果。
这个时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已经相当成熟,开始形成了多个学派和多种理论体 系,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企业需要更加全面、系统地思考 和应对各种问题,战略管理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企业战略管理的新趋势
当前,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着一些新的趋势和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趋势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未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将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可以通过研究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实践,发掘更为普 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同时,可以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如经济学、 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以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战略管理理论。 此外,将有更多的学者和企业实践者共同参与到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中 来,推动战略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 20世纪80年代):成熟期
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科学等都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在这种 情况下,企业开始寻找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战略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核 心内容。
4、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 今):完善期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和新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行政管理的现代管理理论

行政管理的现代管理理论

行政管理的现代管理理论引言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行政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传统的管理理论在现代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现代行政管理的一些重要理论,包括新公共管理、领导力理论、组织变革理论等,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管理思想,其核心理念是市场化、精细化和民主化。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当像企业一样进行管理,注重效率、成本和绩效。

它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委托代理关系等方法,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政府浪费和不必要的干预,增强政府的管理能力。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注重市场导向,强调效率和竞争;二是倡导公私合作,鼓励政府和社会组织、企业开展合作;三是推崇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提倡民主参与和市场选择;四是强调绩效评价,注重管理成果和效益。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现代行政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实践中,政府通过改革行政体制、优化治理结构,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分强调市场化和效率,可能忽视了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也容易引发管理的虚晃和功利。

二、领导力理论领导力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探讨领导者的行为和特质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领导力理论认为,领导者应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品质,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命。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领导力理论被广泛应用。

领导者通过激励员工、建立团队合作和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提高了组织的综合竞争力和执行力。

同时,领导力理论也强调了领导者的素质和修养,强调了道德和责任的重要性。

然而,领导力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对领导者素质的评价标准不一致,对领导风格和行为的看法有所出入。

在实践中,领导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采取相应的领导方式和策略,而不是僵化地套用某种理论。

三、组织变革理论组织变革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中的又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组织变革的动力、过程和效果。

管理学综合练习一答案

管理学综合练习一答案

《管理学》综合练习一学号:姓名: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管理学形成的标志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出现的()BA.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B.泰罗科学管理理论C. 韦伯理想行政组织理论D.梅奥的霍桑试验理论2、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BA. 亚当斯密B.泰罗C.韦伯D.法约尔3、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DA. 提高工资B.使用标准化工具C.实行职能工长制D.提高劳动生产率4、上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这是泰罗所提倡的()CA.职能工长制B.工作定额原理5、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罗实行了( A. 平均奖金制6、管理的核心是(A. 协调人力物力C.建立组织机构D. 心理革命B. 差别计件工资制)BB.处理好人际关系D.尽量减少支出C•例外原则)BC.平均工资制D.计件工资制7、提出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只是前者的一个职能的管理学家是()BA.泰罗B.法约尔C.韦伯D.梅奥8、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A.经济人B.自我实现人C.复杂人D. 社会人9、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是()AA.经济人B.社会人C.自我实现人D. 复杂人10、()提出了重视管理中人的因素CA.铁锹实验B.金属切制实验C.霍桑试验D.搬运生铁试验11、企业管理应随机而变,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技术和方法是()的观点。

CA. 社会系统学派B. 经验主义学派C. 权变学派D.管理科学学派12、对于管理人员来说,一般需要具备多种技能,如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等。

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人员,其对于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的需要,就越是按以下顺序排列:()CA. 首先是概念技能,其次是技术技能,最后是人际技能B. 首先是技术技能,其次是概念技能,最后是人际技能C•首先是概念技能,其次是人际技能,最后是技术技能D. 首先是人际技能,其次是技术技能,最后是概念技能13、如果一个领导者的技术技能、人际关系和概念技能的比例为的理论,应为()领导。

西方管理理论的分支及其内容和特征

西方管理理论的分支及其内容和特征

西方管理理论的分支及其内容和特征分支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和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

内容和特征一、古典管理理论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1)工作定额(进行时间和动作研究,科学地确定工作定额)(2)标准化(操作方法、工具、设备、材料、环境的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特征: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2.组织管理理论(1)法约尔: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技术、商业、财务、安全活动)、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2)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a.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b.理性-合法的权威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c.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是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d.理想的行政组织的优点: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可靠性。

(3)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a.经理人员的职能主要有: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 、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 、明确组织的目标;b.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c.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 、协作的意愿 、良好的沟通。

特征: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

二、行为管理理论1.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四阶段实验: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927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1928.4大规模访谈 1928-1931接线板工作室试验1931-19322.人际关系学说:(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3.主要行为科学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赫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冷战时代的结束,计算机尤其是个人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成为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显著特征。

20 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了一些体现时代特征的管理理论,主要有精益思想、核心能力理论、人本管理理论、组织扁平化理论、超越竞争的战略管理理和最新趋势。

一: 精益思想:✧精益思想的产生背景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P.沃麦克等专家通过“国际汽车计划(IMVP)”对全世界17个国家90多个汽车制造厂的调查和对比分析,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精益思想➢精益生产: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精益思想:是指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业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成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精益思想的五个原则(一)根据客户需求,重新定义价值精益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价值只能由最终客户来确定。

即价值只有在由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的特定产品来表达时才有意义(二)识别价值流,重新制定企业活动识别价值流的含义是在价值流中找到哪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动、哪些足叮以立即去掉的不增值活动,即浪费。

精益思想要求价值流域中的各个企业重新思考其经营方法,共同发现浪费,消除浪费。

(三)使价值流动起来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如部门的分工、大批量生产等等。

阻断了本应动起来的价值流。

精益将所有的停滞视为企业的浪费,用持续改进、JIT、单件流等方法创造价值的连续流动。

(四)依靠客户需求拉动价值流理解拉动思想的最佳途径,要从一个实际客户表示对一件实际产品的需要开始,然后倒推至,把合意的产品交给客户所需要的各个步骤,而不是把用户常常不想要的产品硬推给他们。

拉动原则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能抛开预测,直接按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生产。

(五)追求尽善尽美价值流中浪费的步骤不可能通过一次改善彻底消除,浪费是被不断发现和具体化的。

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当前的价值流状况设定一个新的目标,重新开始流动和拉动的过程,发现和消除更多的浪费,不断地持续这改边过程。

二:资源学派和核心能力理论:资源学派(1)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环境变化频繁性和程度增加,行业的利润高低不再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学者们发现,即便是处于利润水平低的行业,也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而且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在经营绩效上也会存在很大差别。

因此,主张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为战略制定基础的理论迅速兴起。

密西根大学的普莱哈莱德( C.K. Prahald) 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Gary Hamel)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1990年,他们分析了一些世界上的知名公司后,提出,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各种核心能力的集合。

从长期来看,企业的竞争力来自比对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建设核心能力的能力。

他们还指出核心能力具有延展性、对于顾客有潜在的巨大价值和难以模仿性等特点。

2.资源学派(2)资源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成了战略的基础。

另外,该学派假定各个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业中的公司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

这样,资源的差异性和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

因此,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培植独特的战略资源和对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理论产生背景1、对波特产业结构分析理论的不满: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理论虽然提供了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的完整框架,说明了产业吸引力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决定作用。

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距小,在没有吸引力的产业可以发现利润水平很高的企业,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

这些都是波特战略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

另外,波特的战略理论还往往诱导企业进入一些利润很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角化经营,这方面不少失败的案例也对该理论提出了疑问。

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波特后来又提出了以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为核心的战略分析模式,但是由于其几乎涉及企业内部所有方面,反而使主要问题得不到反映,不能很好地把握战略重点,因而其局限性仍然非常突出。

2、企业重组和再造的挫折:在80年代,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多产业上都超过了美国企业,取代了美国企业的领先地位。

为了赶上日本企业,美国的很多大企业纷纷进行重组和流程再造以谋求提高竞争力。

重组虽然有时势在必行,能够使企业“变小”以改善短期绩效,但这只是在纠正过去的错误,而不是创立未来的市场。

一些精明的企业,在认识到重组企业是条死胡同后,转而进行再造工程。

再造尽管能够使企业“变好”,但并无与众不同,只不过是个优秀的模仿者而已。

因而如何重建企业的竞争战略,使企业不仅在现有产业内领先,而且能够在未来产业继续领先,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核心能力理论就是基于上述背景而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

✧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理论是由20世纪80年代资源基础理论发展而来的。

➢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满足的五个条件:1.不是单一技术和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整合2.不是物理学资产3.必须能创造顾客看中的关键价值4.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5.超越特定的产品和部门范畴✧核心能力的特征尽管对于核心能力的界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它们无一例外的都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在企业资源积累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企业特有的能力,是企业的最重要的战略资产。

归结起来,核心能力具有以下特性:有价值性:核心能力对于提高最终产品的用户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用户价值的来源。

独特性:这种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独一无二”的。

难以模仿性: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特定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路径依赖性和不可还原性,因而原因模糊,其他企业很难模仿。

延伸性:核心能力可以给企业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产品/服务, 使企业得以扩展到相关的新的业务领域。

动态性:企业的核心能力虽是其资源长期积累的结果,但它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与环境的演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企业战略目标的转移,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予以重建和发展。

综合性:核心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和技巧的综合。

从知识角度来看,它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是多学科知识在长期交叉作用中所累积而成。

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三:人本管理思想代表人物:保罗-高尔文“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的管理。

企业领导者必须树立“关键在人”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科学管理企业,使企业走上振兴之路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1.企业人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

在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有着人、财、物、信息等管理活动和管理联系,正是这些活动才使企业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发生着紧密依存、相互联系的管理关系。

管理关系是人的关系,首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

(1)管理主体作为管理主体,人必须要有管理能力,并拥有将管理知识、技能和能力付诸管理实践的权威和权力。

管理能力包括管理主体对企业问题的观察、判断、分析、决策的特质,具体包括对企业人的尊重和善于调节企业的人际关系,对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市场份额的竞争具有敏感性和组织力,对企业内人、财、物、信息及与企业生存和发展相关的诸多复杂因素具有综合的应对和把握能力。

不同层面的管理主体对上述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

(2)管理客体管理客体是接受管理的人、财、物、信息,是管理主体施展管理活动的对象和不可缺少的因素。

管理客体可分人与物两类。

财与信息是以物质的衍生形态存在的,因此可以列入物一类。

由于接受管理指令的第一对象是人。

因此人是第一管理客体。

作为管理客体,其客观性除了作为生物体而客观存在之外,其知识、技能、欲望、价值倾向、思维定势等因素,相对于管理主体而言,是一种客观存在物。

同时,人作为管理客体,从来不是消极地领受管理主体的作用、影响和管理指令,而表现出主动或被动、或全部或部分地遵从管理主体的要求,甚至可以漠视或抵制管理主体的管理指令。

(3)管理关系由管理主体和客体的相关性,得出管理中的首要问题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行为的管理。

这是确立人本管理基本架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对人本管理中管理主体应当在管理诸要素的认识方面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

从客观上分析,这种相关性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则形成一种生产关系,反映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管理关系,实质上是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从主观上分析,管理关系是人主观活动的结果,将极大地影响到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在管理中的效用发挥和管理成效的大小。

2.管理环境管理活动是在企业的物质环境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两者相复合的系统中进行,在这种系统中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情绪、工作都直接产生影响,这些综合起来就叫作管理的环境。

(1)环境的类型人本管理的环境则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直接环境与间接环境、静态环境与动态环境等多种类型。

无论怎样划分管理环境,基本上可以分为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两类。

前者包括一些客观的自然因素,后者则包括社会环境因素等。

从环境因素对企业人行为影响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将与企业人行为变化较密切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作为直接环境;而将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与竞争力等因素,作为间接环境。

(2)环境因素的作用人对一定的工作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决定着工作的竞技状态,并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

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然前提。

(3)公众关系的影响与作用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内部有形形色色的人。

要这些不同类型的人团结在一起,组织在一起,为企业的目标共同奋斗,不重视是不行的。

通常,公众关系有如下影响:首先是对团结的影响,企业内部员工能否团结一致、精诚合作和健康的企业气氛是衡量一个企业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企业的一切工作及其成效的高低都在于人,其次,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很大,工作成绩跟人数并不成正比关系,每个人仅凭个人的才能是无法保证实业的成功,因此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跟工作成绩的关系极为密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