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视觉神经生理
神经生理学疗法的常用技术
神经生理学疗法的常用技术Bobath疗法中心理论:主张按照正常个体发育的顺序,利用正常感觉反馈输入,如自发性姿势反射和于衡反应来调节肌张力,诱发正常的运动反应输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输出加以重组而改善运动功能。
先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姿势与运动模式,然后逐渐转变为日常生活中复杂的功能性、技巧性动作。
关键技术:①控制关键点:关键点是指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这些部位对身体其他部位或肢体的肌张力具有重要影响。
治疗中治疗者通过在关键点上的手法操作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肌警方: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人体关键点包括中部关键点如头部、躯干、胸骨中下段;近端关键点如上肢的肩峰,下肢的髂前上棘;远端关键点如上肢的拇指,下肢的拇趾。
②反射性抑制:躯干屈肌张力增高时,把头部放置在过伸位,可以降低屈肌张力,增加伸肌张力;躯干伸肌张力增高时,把头放置在屈曲位,可以降低伸肌张力,增加屈肌张力;躯干屈肌与伸肌张力增高时,可以通过旋转躯干(保持骨盆不动)来抑制;肢体屈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外旋位,外展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内旋位,上臂屈肌痉挛时,取肢体的对称性伸展(保持头在中立位,以排除不对称紧张性颈反射)。
躯干、头、肢体的伸肌张力均增高时,使髋屈曲外展并屈膝即可抑制。
颈、臂及手出现屈曲痉挛时,可取上臂水平外展或对角线伸展来抑制;躯干与髋出现痉挛时,可将臂上举过头,以促进躯干及髋的伸展。
③调正反应:当身体偏离正常姿势时,人体会自发性地出现恢复正常姿势的动作,即头部位置,头部对躯干位置,四肢对躯干位置等恢复正常的一系列反应。
根据感受刺激部位和动作效应出现的部位,可将调正反应分为四类:发自颈部作用于躯干,发自迷路作用于头部,发自躯干作用于颈部,以及发自眼睛作用于头部。
平衡反应是比调正反应更高级的维持全身平衡的一种反应。
当人体突然受到外界刺激引起重心变化时,四肢和躯干出现一种自动运动,以恢复重心到原有稳定状态。
④感觉刺激:常用的感觉刺激主要有加压或负重,放置及保持,轻推等。
动物生理学 第九章神经生理
运动区对骨骼肌运动的支配有如下特点
①一侧皮质支配对侧躯体的骨骼肌,两侧呈交叉支配 的关系,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大部分是双侧性的。
②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即对一定部位皮质的刺激, 引起一定肌肉的收缩。而这种功能定位的安排,总的 呈倒置的支配关系。 ③支配不同部位肌肉的运动区,可占有大小不同的 定位区,运动较精细而复杂的肌群(如头部),占有 较广泛的定位区,而运动较简单而粗糙的肌群(如躯 干、四肢)只有较小的定位区。
巴甫洛夫囊袋 (Pavlovian Pouch)
巴甫洛夫关于条件作 用研究的实验装置
KAROLINSKA INSTITUTET 瑞典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颁奖委员会)
Ivan Petrovvich Pavlov Russia Military Medical Academy 1849 - 1936
(2)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是指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在沿轴 突外传的同时,又经其轴突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 经元,后者兴奋沿其轴突返回来作用于原先发放冲动的 神经元。
2.突触前抑制 当突触后膜受到突触前轴突末梢的影响,使后膜上的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 奋而呈现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动物(spinal animal) (一)牵张反射
无论屈肌或伸肌,当其被牵张时,肌肉内的肌 梭就受到刺激,感觉冲动传入脊髓后,引起被牵拉 的肌肉发生反射性收缩,从而解除被牵拉状态,这 叫做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ppt课件
情绪与行为的神经基础主要涉及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海马、扣带回等结构。这些结构参与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 节等过程,同时也与行为决策和动机等密切相关。
情绪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情绪可以影响行为决策和执行,同时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情绪体验。例如,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个体 的探索和创新行为,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个体的退缩和回避行为。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
大脑皮层是学习与记忆的主要神经基础,尤其是前额叶、颞叶和顶叶等 区域。此外,海马、杏仁核等结构也参与学习与记忆过程。
语言与认知
语言的定义和要素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组成。
语言处理的神经机制
语言处理涉及多个脑区,包括布洛卡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威尔尼克区(听觉性语言中 枢)和角回(视觉性语言中枢)等。这些区域分别负责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书写等功能。
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 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功能 单位。
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 内的神经元,负责将神经冲动传 导至肌肉或腺体,引起肌肉收缩 或腺体分泌。
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
起自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 其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 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体 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 最后共同通路。
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应急反应,动员机体潜能,适应环境急骤变化
副交感神经系统
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中枢控制
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 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视觉电生理检查
常用的103个位点闪光刺激
暗适应F-ERG
明适应F-ERG
Figure : Diagram of the five basic ERG responses defined by the Standard. These waveforms are exemplary only, and are not intended to indicate minimum, maximum or even average values. Large arrowheads indicate the stimulus flash. Dotted arrows exemplify how to measure time-to-peak (t, implicit time), a-wave amplitude and b-wave amplitude.
ms
N1
P1
N2
四象限平均反应
SN
ST
IT
IN
每个象限22个位点
上、下半野反应
上、下半野各46个位点
20 nV/deg^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ms
1
2
14.2
-13.6
27.5
24.6
41.6
-18.8
14.2
-15.0
27.5
27.0
眼的解剖与生理
虹膜:通过调节入眼光 圈的大小以适应不同的 亮度条件
角膜:眼球最主 要的屈光成分, 它在视网膜上形 成影像
眼球
玻璃体:一种通 透的、胶冻样 物质,填充在 眼球中间
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 中的“底片”
中央凹:视网膜上的一 小片区域,最高的视敏 度
晶体:通过改变形状实现 对焦(调节)
视神经:将视觉信号传输 至大脑
虹膜组织内有2种肌肉,环绕瞳孔周围的 瞳孔括约肌,受动眼神经副交感神经纤维支 配,有缩瞳作用。向虹膜周遍呈放射状排列 的瞳孔扩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有散瞳作 用。由于这两种肌肉的协调运动,瞳孔随光 线的强、弱而缩小、放大。称为瞳孔对光反 射。(传入路与视神经伴行到视皮质,传出 路为由视皮质发出的纤维经枕叶-中脑束至中 脑的E-W核和动眼神经内直肌核,随动眼神 经达瞳孔括约肌、睫状肌和内直肌,以完成 瞳孔缩小、调节和集合作用)。
角膜缘血管有两层组成。浅层由结膜血管分支 构成,深层由睫状前血管分支构成。此层充血临 床上称为睫状充血。
位于前 房的周边 部,由角 膜、巩膜、 虹膜和睫状 体前部构成 的间隙。是 房水排出的 重要部位。
前房角
(二)中层
葡萄膜(urea) 因含有丰富的血 管和色素,故又 称为血管膜或色 素膜。由前向后 分为虹膜、睫状 体和脉络膜三部 分。其主要生理 功能:具有遮光, 调节进入眼内光 线量,调节屈光 和供给营养的能 量。
一、眼球壁
眼球壁可分为三层,外层为纤维层,组 织坚韧,保护眼球内组织,中层为葡 萄膜,有营养眼内组织,遮蔽和调节 光线的功能;内层为视网膜,为感受 光线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重要组织。
(一) 外 层
外层由致密的纤维组织构成, 又称纤维膜。前1/6为角膜, 后5/6为巩膜,二者移行处为角巩膜缘。
视交叉上核生理机能
视交叉上核生理机能视交叉上核位于下丘脑前部、视交叉(optic chiasm)的背侧,故名之。
哺乳动物大脑中该神经核团包含约20 000个神经元。
视神经中有一些轴突直接从视网膜投射至视交叉上核,被称为视网膜下丘脑束(retinotlypothalamic tract,RHT),但是有理由怀疑这些投射是否真正来自正常的视觉感受细胞(视锥或视杆细胞)。
因遗传缺陷而几乎丧失所有视感受细胞的小鼠仍能够将其生物钟调整得与光照时间同步。
有一种鼹鼠因其视神经非常稀少,而且其眼睛发育不正常而难以产生视觉,采用很强的光照也不能诱发其明显的行为与大脑活动变化,然而光照的视觉信息却能被传送到视交叉上核而产生“定时者”的作用,从而能够调整其昼夜节律。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损毁视交叉上核,或者阻断其所接收的来自视网膜的输入,外界环境光照就丧失了重新调整生物钟的效应。
光照对视交叉上核神经元所产生的“定时者”作用被认为是通过RHT所释放的谷氨酸神经递质作用于NMDA(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而实现的,因为离体脑薄片实验发现,谷氨酸能够导致视交叉上核神经元放电活动发生相位改变;而一些神经调质(neuronaodulatot),例如一氧化氮(NO)等,则能够调制神经细胞膜上谷氨酸受体的反应,从而改变视交叉上核神经元电发放的节律。
正常动物的视交叉上核显然主宰昼夜节律,是控制其他具有生物节律的机体生命活动的“主时钟”(master clock)。
损毁此神经结构导致动物行为模式不再与外界环境。
当今神经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一种重要技术,研究者根据实验目的,将大脑某部位切成薄片,置于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液中,对其进行生理学或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的明暗变化相对应。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视交叉上核能够独立产生自身节律。
研究者采用放射自显影技术,将同位素标记的2一脱氧葡萄糖注射人大鼠体内,结果显示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在白天的活动水平高于夜晚的。
实验者将视交叉上核神经元从动物大脑分离出来,或者将其留在原来位置而切断它们与大脑其他部位的联系,发现它们仍然能够按昼夜节律模式产生细胞电活动。
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
神经生理学治疗技术一.概述:神经生理学疗法(Neurophysiological Therapy, NPT)又称神经肌肉促进技术(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technique,NFT)或神经发育学疗法(neurodevelopmental therapy,NDT)或易化技术(facilitation technique)。
人体从婴幼儿发育至成熟,其神经功能的形成和完善,均遵循一定的规律。
神经生理学疗法就是运用这个规律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临床上出现的治疗脑损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方法。
1.定义神经生理学疗法是根据神经解剖学、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的理论,采取各种康复治疗手段和方法,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级神经元,调节它们的兴奋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即可以控制的、协调的随意运动,达到神经运动功能重组的一类方法。
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治疗。
其包含二方面的内容即促进兴奋(易化)和促进抑制。
2.原理此类技术以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依据,主要根据兴奋的扩散与集中、相继诱导、交互抑制、兴奋阈和总和现象等有关神经肌肉的生理学原则,α运动系统和 运动系统的相互影响,以及人体有规律的发育学程序和各种反射的发育过程来设计和选择操作方法。
此类技术的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传统本体促进操作、皮肤刺激、头颈与躯干相对位置变动所引起的反射与平衡反射、中枢促进法(利用协同模式和联合反射)、运动再学习(包括应用专门仪器装置进行肌电生物反馈与增强感觉反馈等)。
二.常用的方法:临床常用的促进技术:Rood技术、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和本体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运动再学习(motor relearning programe,MRP)。
1.Rood技术:又称多种感觉刺激技术。
是利用在特定皮肤区域进行刺激,获得局部促进作用的方法。
2024年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一、引言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负责传递、处理和储存信息,以协调和控制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本课件旨在介绍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信号的产生、传递和处理过程。
通过学习本课件,您将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保持神经系统的健康。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负责维持神经元的生命活动。
树突是神经元的输入部分,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轴突是神经元的输出部分,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突触是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之间的连接点,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2.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树突组成的纤维状结构,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鞘和无髓鞘两种类型。
有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快,主要负责传递长距离的神经信号。
无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慢,主要负责传递短距离的神经信号。
3.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网络,负责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
神经网络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处理和储存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负责传递信息。
三、神经信号的产生和传递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差,一般为-70毫伏。
静息电位的存在是由于神经元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性。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导致离子通过细胞膜,形成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兴奋状态下的电位变化,用于传递神经信号。
当神经元接收到足够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导致离子流动,使细胞内外的电位迅速反转。
这个过程称为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速度可达每秒数十米。
3.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神经病学的概念
神经病学的概念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医学专业,涉及到大脑、脊髓、周围神经和肌肉等方面。
它主要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药理学等方面。
神经病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研究与大脑有关的各种现象。
一、神经解剖学1. 大脑大脑是人类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控制着人类的思维、行为和情感等方面。
在大脑中,有许多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负责不同的功能。
例如,额叶负责决策和计划;颞叶负责记忆和语言;顶叶负责视觉处理等。
2. 脊髓脊髓是连接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的重要结构。
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可以传递信号从大脑到身体其他部分,并且从身体其他部分传递信号回到大脑。
3. 周围神经周围神经是指从脊髓和大脑出发,沿着身体各部位传递信息的神经。
它们可以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两类。
感觉神经负责从身体各个部位传递信息到大脑,而运动神经则负责从大脑传递指令到身体各个部位。
4. 肌肉肌肉是人类身体中最为重要的组织之一,它们可以通过收缩和松弛来控制人类的运动。
在神经病学中,肌肉的功能异常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疾病表现。
二、神经生理学1. 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之一,它们可以通过电信号来传递信息。
每个神经元都由一个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树突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而轴突则负责将信号传递到其他神经元或肌肉中。
2. 突触突触是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
当一个信号到达一个突触时,它会引起化学反应,从而释放出神经递质。
这个神经递质会被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接收,并在该神经元中产生新的信号。
3.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通过调节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来控制人类的生理功能。
例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可以通过对心脏、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器官的控制来维持人类体内环境的平衡。
三、神经药理学1.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可以在突触中传递信号。
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突触中发挥作用。
例如,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可以影响人类情感和行为。
眼的生理学10.19
参与的神经:感觉神经(泪腺神经感觉 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参与的主要腺体:泪腺
29
基础泪液分泌的功能
基础泪液可单独形成泪膜,经眼睑的瞬
目运动,被均匀地涂布于眼表,行使泪 液的大部分功能。
30
反射性泪液分泌的功能
用于清洗眼表组织,稀释毒性物质等。
此时分泌的泪液量可达基础泪液量的10 倍,且泪液中含有溶菌酶等物质。
(如角膜溃疡),角膜修复后常会留有明 显的瘢痕。
62
3.后弹力层
损伤后由内皮细胞分泌修复。 在内眼手术中,当出现后弹力层剥离 时,剥离的角膜后弹力层和角膜内皮的 边缘会向前房卷曲,很难再贴合到角膜 基质上。
63
4.角膜内皮
损伤后不能再生,靠邻近细胞扩大移行 覆盖缺损区 角膜内皮具有角膜-房水屏障功能,
结膜的触觉刺激定位不十分准确,病人往往 难以辨清产生异物感的具体部位。
41
结膜的杯状细胞分泌粘液,这种粘液与睑板 腺和泪阜的皮脂腺所分泌的脂质及由主泪腺 和副泪腺分泌的浆液共同形成泪膜。
当眼睑闭合时,结膜囊的容量约为7µ l,过多 的液体将会溢出。
42
结膜组织中富含淋巴管网,并与皮下的淋巴 组织广泛相通, 在离角膜缘1mm处便开始出现小而不规则的 淋巴管,相互吻合而在结膜深基质层形成大 的收集管,然后结膜淋巴管汇入眼睑淋巴管
结膜与眼球表面附着松散,穹窿部结膜皱 褶使眼球及眼睑活动自如。
36
结膜分部
(1) 睑结膜 (2) 结膜穹隆
(3) 球结膜
结膜囊
37
结膜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感觉神 经源于三叉神经第一支。
结膜可分辨多种感觉,如痛觉、温度 觉、触觉、痒感和干燥感等。
38
不同感受器的作用不同,结膜感觉如轻痒、 剧痒、光滑感、粗糙感、湿感、干燥感和实 体感等可为刺激不同类型感受器引起的,
神经生理治疗技术
神经生理治疗技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华东神经生理治疗技术是根据神经生理与神经发育的规律,应用促进或抑制方法改善中枢神经病损者功能障碍的系列康复技术,又称易化技术(facilitation techniques)和神经生理与神经发育疗法(neurophysiological and development treatment approches)。
神经生理治疗技术常用的包括:神经发育疗法(neurodevelopment treatment,NDT)和运动再学习技术(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RP)。
生物的进化是由低等动物发展到高等动物的,神经的发育是由低级控制逐步向高级控制、从原始反射至具有皮层控制能力的方向发展。
当上位神经元或神经中枢病损时,会出现上述发育停滞或控制能力下降,表现出原始的、低级的反射活动释放或活跃。
神经生理治疗技术不仅广泛应用在物理运动疗法中,在作业治疗中其原理也得到运用。
1.神经发育疗法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治疗脑损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方法,我国是在80年代后才加以应用,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Kabat-Knoot-Voss技术即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法(popri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简称为PNF技术,这些技术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治疗原则:以神经系统作为治疗重点对象,将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则应用到脑损伤后的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中。
(2)治疗目的:把治疗与功能活动特别是ADL结合起来,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技巧性动作。
(3)治疗顺序:按照头-尾,近端-远端的顺序治疗,将治疗学变成学习和控制动作的过程。
在治疗中强调先作等长练习(如保持静态姿势),后作等张练习(如在某一姿势上作运动);先练习离心性控制(如离开姿势的运动),再练习向心性控制(如向着姿势的运动);先掌握对称性的运动模式,后掌握不对称的运动模式。
视觉电生理VEP--ERG
生物电放大器
细胞发生的生物电的能量很低,必须用放大器放大才能观测
大电极用的生物电放大器应该噪声低、漂移小,具有很强的抑制外界 和生物体内电干扰的能力
微电极放大器需具有极高的输入电阻和减小输入电容的补偿电路,使生物 电能保真地放大。微电路插入细胞体内记录时,对放大器的栅流须有严格 的限制(如应小于10^-11安),以防止栅流对细胞兴奋性的影响。
mfERG
六边形呈离心分布,使所有地方引出的信号振幅大致相 同。六边形的面积随着离心距离而增加,因此可以记录 周边小的反应,与接收刺激的视网膜锥细胞密度相对应。
每个六边形以双m序列的假随机顺序控制刺激图形的黑 白翻转。通过计算机化的m序列和反应周期之间的交叉 相关技术处理,得到局部反应情况。
视网膜反应的密度(每单位视网膜的振幅)以视野的方 式来组织起来,就得到视网膜电图地形图。
P50
N95主要起源于神经节细胞 视神经病变主要影响N95振幅
P50可能起源于更远端的视网膜
N35 N95
PERG
双眼同时测 两个蓝色参考电极分别置于眼眶左右外侧,黑色电极置于前额, 角膜接触镜电极或DTL电极(避免影响成像)分别安装在双眼眼睑内 电极位置同全视野ERG
检查前不需要暗适应,检查时弱光即可 刺激次数可视情况,30~60次,时间太长患者疲劳影响结果
人视野各部位的功能是很不均匀的 随着离心度的增加视敏感度迅速下 降而暗视敏感度增加,色觉功能在 视野各部位也不均匀
mfERG
mfERG是Sutter在1992年发明的,记录电极仍为一个角膜 接触3)组成,在同一时刻,一般为黑,一半为白, 六边形黑白颜色随机转换,经过计算机处理,可得到视 网膜相应区域的ERG波形曲线,即为多焦ERG(mfERG, multifocal ERG)
视觉神经生理学课件 视网膜电图
特殊ERG
• 黄斑或局部ERG、多焦ERG & 图形ERG • 光感受器早期电位 • 暗视阈值反应,STR • 明视负波反应,PhNR • 直流电ERG • 长时程闪光ERG(ON和OFF反应) • 超强闪光ERG、双闪光ERG、色光ERG • 暗适应和明适应 • 刺激强度/反应振幅的相关分析
第二节 产生机制及起源
• ERG的测量
– 潜伏期 – 峰时(隐含期) – 振幅
• OPs的测量
– ……
• 30Hz闪烁反应
– ……
二、技术参数
• 电极种类
– Burian-Allen电极、DTL电极、ERG-jet电极、 皮肤电极
• 刺激参数
– 刺激光波长、刺激强度、背景亮度、刺激时间
• 记录
– 先记录暗视ERG,后记录明视ERG – 三种电极:记录电极、参考电极、接地电极
Fundus photograph in patient with latestage RP with the classic triad. Bone-spicule retinal pigmentation (black arrow), retinal vessel attenuation (white arrow) and waxy disc pallor (red arrow).
标准ERG
• 由ISCEV规定的五项检查组成 – 暗适应弱闪光ERG – 暗适应强闪光ERG – 震荡电位 – 明适应强闪光ERG – 明适应闪烁ERG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of Vision
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 ISCEV
第1版 (2006年9月1日) • 平装:205页 • 定价:150元 • ISBN:7530433989 • 尺寸: 28.5 x 21 x 0.8 cm
视觉电生理VEP--ERG
大电极:金属(常用银,金等)丝或面积为几平方厘米的金属片
把大电极放在待测部位即能记录到该处存在的生物电。 它记录到的是许多细胞(例如一个器官)的电活动综合而成的生物电。
大电极放在胸前心脏附近,就能记录到心脏跳动时发生的电活动——心电。 用同样方法可记录到脑电、肌电等多种器官和组织的电活动;
微电极:尖端直径可小于1μm,也可大至几μm的玻璃管或金属丝
电极位置同全视野ERG
检查前不需要暗适应,检查时弱光即可 刺激次数可视情况,30~60次,时间太长患者疲劳影响结果
PERG
ERG评价全视网膜功能,PERG主要评价黄斑功能且对黄斑功能异常较敏感 PERG对黄斑功能的客观评价,补充了ERG对局部视网膜功能评价的不足
黄斑病变P50振幅明显降低,重症者甚至没有波形
大多数黄斑病变,PERG的振幅下降和视力下降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黄斑功能保留而周边视网膜弥漫性变形时,ERG异常而PERG正常
通常N95和P50具有共同性,所以N95/P50振幅比一般不下降
全视野ERG正常,PERG异常,呈熄灭型,病变在黄斑 PERG正常但ERG检测不到,呈典型RP,即黄斑功能良好,周边功能差 ERG稍好,各项振幅均比正常低,PERG P50完全丢失,即黄斑功能差,周边稍好 PERG和ERG均完全消失,视网膜整体功能都很差
PERG
视神经疾病:主要影响N95的振幅 视神经脱髓鞘疾病:N95异常率85%,P50异常率仅50%。
P50异常眼,往往有N95异常。 PVEP异常,P50也异常。
视神经压迫症:N95异常也常见于颅内占5异常最常见,P50异常只见于严重病例
颜色视觉
彩度相同,明度下降
视觉神经生理学
色彩的轻重错视
明(浅)色感觉轻,暗(深)色感觉重;
视觉神经生理学
明度
明度与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及照明的强度成正相关,但 往往受视觉感受性和过去经验的影响。 暗环境-白纸和亮环境-黑墨
视觉神经生理学
颜色混合
• 概念:任何颜色都可由三种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 • 最优三原色:红、绿、蓝
视觉神经生理学
锥体视觉或明视觉(photopic vision):
• 锥体细胞的感光灵敏度低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亮度为3cd/m2 (坎德拉/平方米)以上的光亮条件下起作 用 • 能够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
视觉神经生理学
第二节 颜色系统与理论
视觉神经生理学
颜色系统
• • • • 颜色三特性(色调、饱和度和明度)相互联系构成 Newton色环(二维)——颜色混和规律 三维立体橄榄色图: CIE色度图:
视觉神经生理学
Newton色环
• 将短波末端(紫末端)与长波末端(红末端)衔接起 来,并加上紫红色,得到环形的色谱环,色调沿着圆 周按顺序排列,白色位于圆心。——牛顿色环
自然光通过三棱镜分光
视觉神经生理学
颜色视觉: 是视觉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反 映了视觉系统分辨光的不同波长特性 的能力。
多少范围波长的光可被人 眼发觉并产生颜色?
视觉神经生理学
世界上存在的可见光是电磁波的一部分,它 只有波长的差别,而没有颜色的差别。
视觉神经生理学
可见光谱:
420nm
颜色 红 橙 黄 波长(nm) 700 620 580
视觉神经生理学
颜色的概念: 不同波长(380-760nm)的可见光引起的一 种主观感觉,是观察者的一种视觉经验。
视觉电生理检查的临床应用
P-ERG相关病例
• 黄斑疾病
− P-ERG对黄斑功能异常比较敏感。全视野ERG 无法检 出黄斑疾病时,P-ERG 往往能够检测出;黄斑功能保 留而周边视网膜弥漫性变性时,全视野ERG异常,而 P-ERG 正常。 − 黄斑病变P50振幅明显降低,重症者甚至没有波形。 − 大多数黄斑病变,P-ERG的振幅下降与视力下降之间 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视网膜受到光的刺激时,从角膜电极上记录 到的视网膜的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细胞的电反 应的总和,它代表了从光感受器到无长突细 胞的视网膜各层细胞电活动的总和。 • 与感受器细胞相邻的色素上皮层的改变也会 影响到ERG。 • 主要用于各种视网膜疾病、黄斑疾病的辅助 诊断,以及手术预后。
视觉电生理检查的分类
b
a
明适应3.0 闪烁光反应
• 即30Hz闪烁光反应,反应外周视锥细胞功 能。 • 正弦波,正波P1 振幅约170μv。 • 主要观察P1 波振幅的异常程度。
P1
N1
全视野ERG相关病例
• • • • • • • •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 视锥细胞营养不良 黄斑疾病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 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色素变性
全部测试区视网膜反应 振幅密度极重度降低。
视网膜脱离
原始阵列图形、2D、3D 和象限图均显示与视网膜 脱离相符区域反应振幅密 度降低,反应延迟。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涵盖了从细胞到器官系统的各个层面。
下面就来为大家总结一些重要的生理学知识点。
一、细胞生理学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例如,钠离子和钾离子通过钠钾泵进行主动转运,维持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
细胞内的细胞器各自承担着重要的功能。
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通过有氧呼吸产生大量的 ATP 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
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前者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后者参与脂质的合成等。
二、神经生理学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突触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在化学突触中,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是关键。
例如,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释放能引起肌肉收缩。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如膝跳反射;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的。
感觉的产生涉及感受器、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
例如,视觉的形成依赖于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对光的感受,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入大脑的视觉中枢。
三、心血管生理学心脏的节律性搏动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
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其中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形成了心动周期,包括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和全心舒张期。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影响血压的因素包括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等。
动脉血压的调节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来实现,例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血压的调节。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组织,同时带回代谢废物;肺循环则进行气体交换,使血液富含氧气。
四、呼吸生理学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
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肺通气是指气体进出肺的过程,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动力。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主要通过血红蛋白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结合来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论1、视神经分段:眼内段(最短)、眶内段(最长),管内段,颅内段。
2、3种技术可记录信号:a)细胞外记录:单个或一群细胞b)细胞内记录:膜电位变化c)膜片钳记录:离子通道3、膜电位: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通常由于细胞膜两侧溶液浓度不同造成。
4、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的膜电位内负外正,约-70mV5、电突触:在突触前神经元(神经末端)与突触后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电紧张耦联,突触前产生的活动电流一部分向突触后流入,使兴奋性发生变化,这种型的突触称为电突触。
6、化学突触7、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神经生物学从离子通道、细胞、突触、神经回路等水平探索视觉神经系统中视觉信号的形成和传递机制。
视觉的神经机制包括视觉的视网膜机制和中枢机制。
视觉信息在视觉系统中的传递是以生物电的形式进行的,可运用临床视觉电生理学,包括ERG、EOG、VEP检测临床病人综合电位变化。
8、视觉信号传导通路的四级神经元: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外侧膝状体。
视觉的视网膜机制1、视网膜神经元的分类: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
(丛间细胞)2、按性质,神经元的电信号可分为:分级电位和动作电位。
3、分级电位:分级电位是视网膜中传输信号的主要形式。
其特点是时程较慢,其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即以调幅的方式编码信息。
产生于光感受器和神经元的树突。
分级电位随传播距离而逐渐衰减,因此其主要功能是在短距离内传输信号。
4、动作电位:即通常所谓的神经冲动,或称峰电位。
若因刺激或其他因素,神经细胞膜去极化达到一个临界的水平,则产生瞬变的动作电位,并沿其轴突传导。
其特点是全或无。
5、暗电流:是指在无光照时视网膜视杆细胞的外段膜上有相当数量的Na离子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故Na离子进入细胞内,钾也同时从内段膜外流,完成电流回路。
在细胞膜外测得一个从内段流向外段的电流,称为暗电流。
6、各类神经细胞的电反应特征:a)水平细胞i.亮度型(L型)对可见光谱内任何波长的光照均呈超极化反应。
ii.色度型(C型)反应的极性随波长而异iii.感受野大b)双极细胞(感受野呈中心-周围相拮抗的同心圆式结构)i.给光-中心双极细胞:光照时兴奋ii.撤光-中心双极细胞:撤光时兴奋c)无长突细胞(独特的瞬变型反应)i.光照开始时,细胞迅速去极化(ON反应);光照持续时,迅速回落到原先的膜电位水平,在光照停止时,出现相似的瞬变去极化反应(OFF)反应。
ii.峰电位与光强无关。
d)神经节细胞i.中心-周围拮抗的同心圆式构型:当用光电照射感受野中心时,细胞呈现一种极性的分级电位,而当用环状光照射感受野周围时,呈现相反极性的分级电位。
7、光感受器的光电转换机制化学变化:视紫红质由视蛋白和视黄醛组成。
在暗视下,视黄醛以11-顺型的形式存在,自发地与视蛋白合成为视紫红质。
光照射时,11-顺视黄醛异构化为全反型,视紫红质发生一系列构型变化(产生中间产物间视紫红质II),最终导致视黄醛与视蛋白分离。
黑暗条件下:外段内cGMP保持高浓度,从而使外段膜上由cGMP门控的阳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经该通道内流(暗电流),引起光感受器去极化,钾也同时从内段膜外流,完成电流环路。
光照时:视紫红质构型变化产生间视紫红质II,并与转导蛋白结合,转导蛋白上的α亚基与GDP解离,而与GTP结合。
激活膜上的PDE,PDE使cGMP水解,从而使外段内cGMP浓度下降,钠通道开放数减少,视杆细胞超极化。
8、视网膜信号的电学传递通过缝隙连接的结构实现;化学信号传导通过谷氨酸(兴奋性递质)、GABA(抑制性递质)进行。
9、中央周围拮抗的形成机制视网膜感受野的中央周围拮抗现象主要存在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但起源于双极细胞,通常情况下,根据给光反应可以分为ON双极细胞和Off双极细胞,其形态学上的主要差异在于跟光感受器细胞之间形成的突触类型,前者为嵌入型,后者为平坦型,其突触后膜上分布的谷氨酸受体类型也存在差异。
ON双极细胞中央周围拮抗现象产生的原理,当光照射到感受野中央时,光感受器细胞会兴奋,发生超极化,抑制其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从而引起突触间隙中谷氨酸含量减少,导致下一级神经元ON双极细胞兴奋,因此中央为兴奋区;当光照射到感受野外周时,光感受器细胞同样会兴奋,发生超极化,但不同的是此处的光感受器细胞没有直接与ON双极细胞相连,而是与水平细胞相连,兴奋水平细胞,通过平坦型突触传导至ON双极细胞,会抑制ON双极细胞兴奋,因此外周为抑制区。
由于视网膜中的ON神经节细胞只与ON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off神经节细胞只与Off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所以最终多个双极细胞叠加形成的神经节细胞感受野也会呈中央周围拮抗表现。
视觉的中枢机制1、外侧膝状体组织分层及其传入、传出神经纤维的投射规律外膝体在灵长类可分为6层,每一层只接受一只眼的输入,猴的2、3、5层只接受同侧的传入纤维,1、4、6层只接受对侧眼的传入神经纤维。
从外膝体至枕叶皮质之间的一段,因神经纤维呈扇形散开,故称视放射。
是由外膝体交换神经元后的神经纤维组成。
2、灵长类视皮层V1和V2区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染色体点V1区染色为斑块状,表现为密密麻麻的深斑,每一斑为椭圆形,这些斑点排列成行。
研究证实V1斑点区是颜色敏感神经元集中的区域V2区染色为宽和窄的深色条纹,其间由亮条纹分隔,其中,深色窄条纹区与立体深度信息处理相关,而亮条纹区则可能与性状信息的编码有关。
3、大细胞层:1、2层视觉发育1、视觉发育:是指视觉神经系统从胚胎开始一直持续到出生后,结构及功能从不成熟向成熟状态变化的过程。
2、正视化:睁眼后,外界的视觉刺激对眼球的生长发育开始发挥精确的调控作用,眼球壁会向着物像焦点的方向生长,直至屈光状态和眼轴长度达到合适的匹配,此过程被称为正视化。
正视化机制作用表现:外界环境刺激视网膜释放某种生长因子,经过未知的方式传递至巩膜,调控巩膜壁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使其生长方向始终朝向物像焦点,尽可能保证成像最清晰。
表现:角膜变平,晶状体增厚,眼轴变长,屈光度数下降。
4~6岁开始正视化。
3、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人和动物出生时视觉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在生后一定时期的发育过程中,视觉系统能够根据视觉环境及时调整和改变与生俱有的神经联系和突触结构,这一改变发生的最敏感时期称为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
关键期为3~4岁,终止期7~8岁。
4、正常儿童视力的低限为:5~6岁≤0.8;4~5岁≤0.6;3~4岁小于0.45、弱视: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和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的年龄视力,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
分类: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治疗:解除形觉剥夺、解除优势眼对弱视眼的抑制。
6、关键期终止机制:GABA抑制性回路逐渐增强、PNNs发育日益成熟、tPA水解活性降低7、婴幼儿视功能的客观评价方法:视动性眼球震颤、优先注视法或选择观看法、视觉诱发电位。
8、婴儿视功能的主观评价方法:瞬目反射(7~8周)、固视和跟踪注视、对遮盖的拒绝试验、遮盖试验、直接定位取物试验、选球试验、旋转婴儿试验。
9、视网膜发育a)胚胎: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水平细胞、视锥细胞、无长突细胞、视杆细胞、双极细胞和muller细胞。
b)胚胎3w视泡折叠凹陷产生视杯; 4m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发育成熟,呈现出六边形细胞形态并发育出微绒毛与感光细胞的突起相嵌合。
c)出生后:视网膜10层细胞结构基本形成;d)出生后四年中i.黄斑区无视杆细胞区缩小ii.Cone内节粗圆,外节细短,往细长方向发展iii.黄斑区视锥细胞密度增加10、视路发育a)视神经的髓鞘化在胚胎7m开始于视交叉,出生后1m在筛板处停止。
b)出生后,视皮质突触联系的数量接近成人。
10、9岁时立体视锐度达40″;8w分辨红色,4y基本发育正常。
二元学说1、二元学说:视觉功能与环境亮度有密切的关系。
明视觉主要与视锥细胞活动有关,工作环境亮度在10~3*104cd/m2之间。
暗视觉主要与视杆细胞活动有关,环境亮度在10-3cd/m2以下。
环境亮度介于两者之间者,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共同起作用,成为间视觉,这就是视觉的二元理论或称二元学说。
2、暗适应:当从以视锥细胞活动为主的明亮处突然进入黑暗处,开始时一无所见,但是,随着在暗处停留时间的逐渐增加,人眼对光的感受性或者敏感度逐渐增加,渐渐能够觉察到暗处的物体,转变为以视杆细胞为主的这个过程称为暗适应。
3、明适应:从视杆细胞活动为主的黑暗处,突然来到明亮处时,最初感到眼前一片眩光,不能看清物体,但是稍待片刻后就能恢复视觉,转换为视锥细胞活动的过程称为明适应。
4、光色间隔:由于环境亮度变化,在色觉和光觉之间产生一个光觉和色觉的间隙称为光色间隔。
机制是由于在亮度很低的条件下,视功能完全由视杆细胞产生,而视杆细胞没有识别颜色的功能,只有亮度逐渐增加到视锥细胞开始工作时才能产生色觉。
红光例外。
5、二元学说的佐证:暗适应曲线、purkinje现象、光色间隔;6、暗适应曲线:7、正常人暗适应曲线的特点视觉系统的光反应阈值降低和敏感度升高的过程。
正常眼的适应过程:最初5min 对光敏感度提高很快,以后渐慢;至8~15min对光敏感度又增加,15min时又增加,约30min达到完全暗适应状态,光敏感度最高,之后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8、明、暗视觉的光谱敏感性特点暗视时的敏感峰值在光谱的蓝绿部分(507nm),在明视时,敏感峰值在光谱的黄绿部分(555nm)。
从明视状态转变为暗示状态,光谱敏感曲线移向短波段,长波段的相对敏感度降低,而短波段增高,敏感峰移至光谱的蓝绿部分,光谱敏感性的这种变化一般称为Purkinje位移。
9、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比较视野学1、视野(visual field):当一眼注视空间某物体时,它不仅能看清该物体,同时也能看见注视点周围一定的物空间,其所能全部看见的空间范围称为该眼的视野。
2、正常视野:正常眼(单眼或双眼)固视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称为正常视野。
包括①视野的绝对边界达到一定范围(上方56°,鼻侧65°,下方74°,颞侧91°);②全视野范围内各部位光敏感度正常。
3、差别光阈值:在恒定背景亮度下,刺激光标(光斑)的可见率为50%时,该刺激光强度与背景光强度的差值即差别光阈值(光敏感度)。
4、生理盲点:视乳头在视野颞侧旁中心区形成一个恒定的绝对暗点,其中心距固视点颞侧15.5°,水平经线下1.5°。
5、动态视野检查:某一刺激强度光标由不可见区向可见区移动。
6、静态视野检查:光标不动,通过逐渐增加光标刺激强度测量视野中的某一点的光敏感度或光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