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矿综述

钨矿综述
钨矿综述

钨矿综述

一.钨矿简史

我国早在十世纪就发现了钨。从1783年西班牙首次用炭从黑钨矿中提取了金属钨至今已有200余年的钨矿开发、冶炼、加工历史。1900年开始用于工业,如做灯泡的钨丝;用钨作合金添加剂制成高速钢。钨具特有的高温性能。

钨矿是中国的优势矿产,2011年中国以全球61%的储量生产全球83%的钨。中国钨矿的开发利用为世界钨矿的产品供应做出重要贡献。我国钨矿于1907年发现于江西省大余县西华山,钨矿开采始于1915~1916年(据《中国矿床发现史·江西卷》,1996年)。此后在南岭地区相继发现不少钨矿区,生产不断扩大,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钨精矿产量达到万吨,跃居世界钨精矿产量首位,至今仍居世界第l位。

新中国成立后,为振兴钨业,在五六十年代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钨矿地质普查和勘探工作。由原重工业部、冶金部、地质部所属地质勘探部门,迅速地对赣、湘、粤以及闽、桂、滇等省区的钨矿开展全面普查勘探工作,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为赣南西华山、大吉山、岿美山、盘古山等“四大名山”黑钨矿床作为重点矿山建设项目以及在湘南、粤北、桂东北等地区的钨矿建设矿山,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成果,作为采选设计的依据。上世纪60—80年代,为保矿山、保建设和钨业持续发展,继续进行了大量地质勘查工作,在华南和西北甘肃等地又发现并探明了一批大型、超大型钨矿,为中国钨业可持续发展,准备了充足的矿产资源。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钨矿储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中国钨矿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赣南等)和河南等地,三者的钨矿资源储量占全国总资源储量的61%。南岭地区是中国主要的钨矿集中区和资源远景区,北祁连山西段、东秦岭、西南三江、大兴安岭和北山地区也都是主要的远景区。截至201 1年底,中国钨矿查明资源储量为620.4万t,其中基础储量为156.7万t。在全国已查明钨矿资源储量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查明资源储量在20万t以上的依次有湖南、江西、甘肃、河南、广西、福建、广东、安徽和云南。

二.钨矿类型

世界上具有经济意义的钨矿床主要类型有矽卡岩型矿床、石英脉型矿床、斑岩型矿床、云英岩型矿床。

1.矽卡岩型钨矿床

矽卡岩型钨矿床大部分为矽卡岩型白钨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钨矿类型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勘探的主要是石英脉型黑钨矿和斑岩型钨矿床。20世纪70年代以后,矽卡岩型白钨矿储量有较大幅度增长。矽卡岩型钨矿床的生成和分布主要与中深成一浅成的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矿床产在岩浆岩体与碳酸盐类岩石接触带及其附近的围岩中。围岩蚀变主要是矽卡岩化,一般在晚期复杂矽卡岩阶段富集成矿。矿体形态复杂,多为不规则囊状、扁豆状、透镜状,也有的呈层状、似层状、脉状等形态。矿石多以浸染粒状发育于细脉或裂隙以及花岗岩接触带中的碳酸盐岩中,矿石品位一般较低,矿化较均匀。矿石中的钨矿物主要为白钨矿,部分为黑钨矿,常伴生有钼、铜、铋、锡石等,从而形成Cu—Mo —W,Mo—W,Sn—W,Mo.Bi.W等多金属组合矿床,非金属矿物有石榴石、透辉石、方解石、萤石、云母等。矽卡岩型钨矿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布广泛,并且成矿规模大,矿石储量集中,往往形成大型矿区,主要分布在巴西、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韩国、土耳其和美国境内。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矿床主要有湖南瑶岗仙钨矿床、湖南新田岭白钨矿床、湖南柿竹园钨钼铋多金属矿、江西修水香炉山白钨矿床和宝山钨矿床、河南洛阳豫鹭白钨矿、甘肃塔儿沟矽卡岩型白钨矿床、黑龙江羊鼻山钨矿床、湖南茶陵锡田锡钨矿等。

2.石英脉型钨矿床

石英脉型钨矿主要开采的是黑钨矿。中国石英脉型黑钨矿以开发早、产量多、规模大而驰名中外。这种矿床主要分布在赣南、粤北、湘南成矿带里。成矿与壳源改造花岗岩类侵入体的关系密切,矿体多产于岩体内外接触带裂隙中,以岩体内为主,受构造裂隙控制,沿裂隙充填,呈脉状、似脉状分布,有的产在岩体顶部顶板的围岩中。矿石主要为石英,钨矿物主要为黑钨矿,另有少量白钨矿,此外还含有锡石、辉钼矿、辉铋矿、毒砂、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等金属矿物。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床主要有江西西华山钨矿、茅坪钨矿、大吉山钨矿、浒坑钨矿、盘古山钨矿、漂塘钨矿(木梓园和漂塘矿区)、新安子钨矿、荡坪钨矿(荡坪矿区、樟东坑和九龙脑矿区)、石雷钨矿、铁山垅钨矿、下垄钨矿和广东锯板坑钨矿、梅子窝钨矿、棉土窝钨矿、石人嶂钨矿等。

3.斑岩型钨矿床

斑岩型钨矿床的矿石品位一般较低,储量大,埋藏浅,往往伴生钼、锡等其

他金属元素。钨矿化多以细脉发育在浅成或超浅成侵入体及其围岩中。与钨矿化有关的斑岩主要是花岗闪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矿化主要分布在岩体内,有的产在斑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个别产在围岩中。矿化呈细脉浸染状,品位低,规模大,常有辉钼矿伴生,矿体产出浅,围岩蚀变具有分带现象。矿化呈浸染状、网脉状和细脉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与围岩无明显界线。矿石中金属矿物有白钨矿、黑钨矿、辉钼矿、黄铜矿、闪锌矿、辉铋矿、黄铁矿等。此外,在斑岩型钨矿区内,常伴生有含钨爆破角砾岩,矿石中重要金属矿物是黑钨矿、辉钼矿,其次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矿体主要产在爆破砾岩体内,也有的产在角砾岩体围岩构造裂隙中,形成钨矿脉。这类矿床品位较富,但规模较小。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斑岩型钨矿矿床主要有安徽东源钨钼矿、广东莲花山钨矿床、福建行洛坑矿床、江西阳储岭钨矿床等。

4.云英岩型钨矿床

该类型矿床产于花岗岩类岩体上部及项部硬砂岩、砂岩和页岩层中,花岗岩围岩中常见钾长石化和云英岩化蚀变现象。同一矿床中,有时可同时存在矽卡岩型、石脉型和云英岩型矿石,如湖南锡田钨锡多金属矿的矿床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其次为破碎带蚀变岩型和云英岩一石英脉型。

云英岩型钨矿床可分为黑钨矿一云英岩型矿床和白钨矿一云英岩型矿床,金属矿物一般为黑钨矿、白钨矿、辉钼矿、锡石、黄铁矿、毒砂等,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白云母、黑云母、萤石、长石、绿泥石、电气石、黄玉、独居石等。该矿床矿化作用一般为高温热液作用。

三.一我国江西西华山钨矿为例阐述其地质特征

1.区域地质背景

西华山钨矿床位于江西大余西华山复式岩体的西南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的赣南后加里东隆起区,南岭东西向构造带的东段北侧。地处滨太平洋(环太平洋)

构造域(一级构造)中生代构造带的南东部,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二级构造)东段北侧,江西南部北东向池江大断裂的北西盘。

西华山是全世界闻名的一个钨矿,是早已勘探久经开采而研究较多的一个矿山。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区,并为北东、北西、北北东和近东西等方向的断

层所截切。区内许多类花岗岩侵人体与区域地质构造(特别是断层)伴生,岩体大小不一,从大岩基到小侵人体均有代表。按既有的许多类花岗岩同位素年龄数据,可合理地划分为几个成岩时期,而这些时期与元古代以来该区所发生的历次构造事件可以对比。根据现有资料,区内类花岗岩与其围岩的钨含量均呈现异常高值,高于地壳的一般丰度(0.48ppm),甚至高出酸性火成岩的平均含量(1一1.5ppm)约十至百倍。像是从元古代到燕山运动时期,类花岗岩的形成时期越晚,其钨含量越富。西华山花岗岩体出露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区内隐伏于轻变质类复式岩层以下,呈北东向延展的长形岩基,向上突出的岩钟之一。

2.区域地质、构造、岩浆岩及变质作用

2.1区域构造

本区位于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NE向断裂为本区基础构造。EW向断裂亦较发育。多组断裂交汇处是岩浆侵入和矿化集中区。西华山钨矿田处于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东段北侧,江西省南部北东向池江大断裂的北西盘,赋存于西华山复式花岗岩株之中。西华山钨矿床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地槽区中的赣南后加里东隆起区,燕山期强烈活动的北东向构造带以及北北东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是控制区域成矿花岗岩及钨矿分布的主要构造条件。矿床处于赣湘粤加里东隆起成矿带西华山一棕树坑钨、锡带的西南端,产于西华山复式花岗岩株之西南缘,为内接触带矿床。

2.2区域地层

区域内地层,除志留系、下泥盆统、中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外,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分布。该区古生代阶段属古亚洲构造域,中生代阶段属滨太平洋构造域。赣南地区钨矿床分布以新华夏系与纬向及其复合控制为主导,呈现纵向(NNE向)与横向(EW向)区域成矿分带(图2)。纬向分带有:三南——寻乌、崇义——于都、遂川——宁都等3条构造隆起花岗岩钨矿带;NNE向分带有:诸广山、于山、武夷山等构造隆起花岗岩钨矿带。NNE向、EW向与SN向、NE向、NW向构造复合区,是重要钨矿聚集区,其中最重要的为崇(义)、(大)余、(上)犹区,于都和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区。二、三级钨矿带受断裂花岗岩带控制,以NE、NNE向断裂最为重要;在与其它方向断裂复合部位,往往形成重要的成矿花岗岩体及矿田、矿结。

图1 西华山-棕树坑成矿花岗岩岩带剖面图(据赣南地质队资料)

燕山期花岗岩约占整个华南花岗岩类的66.6%(孙涛,2006)。燕山期花岗岩分为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燕山早期岩浆岩主要分布在闽西赣南赣东北粤北一带,主要为花岗闪长岩、拉斑系列双峰式火山岩、层状基性超基性杂岩、A型花岗岩和碱性正长岩。燕山晚期花岗岩主要发育于政和大埔断裂以东,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导致在东南沿海形成高钾钙碱性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带(舒良树等,2006)。

2.3区域岩浆岩

赣南地区岩浆活动十分频繁,自澄江期到喜马拉雅期均有规模不等、形式不同、成因各异的岩浆活动存在,而以燕山期花岗岩类与区内钨矿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图1)。成矿花岗岩的形成时期主要为燕山早期至晚期早阶段,时限为185-100Ma,高峰期一般在中侏罗世。同期岩体又往往是多阶段多次形成的复式岩体;且一次侵入又由主体补体脉岩或矿脉,构成完整的成岩成矿序列;多次成岩常出现多次成矿。成矿花岗岩为壳熔型酸性超酸性亚碱性中浅成侵入体,就位深度一般为4-5km;岩石具高硅、富碱(Na>K),富含W、Sn、Be、Nb、Ta、Bi、Mo、REE 元素等特征,其中西华山成矿花岗岩含钨丰度为34.7 x10-6,为地壳丰度的23倍。在空间上,钨矿床主要产于成矿花岗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区内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体内的钨矿床约占20%;岩体接触带往往是一个控矿的重要界面,两侧矿化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岩性、构造等条件不同,形成石英脉型、云英岩型、细脉浸染或斑岩型、矽卡岩型等各类矿床,它们时有多型共生现象。除此,还有少数隐爆角砾岩筒型钨矿床。

2.4区域变质作用

区内广泛分布由中—上寒武统浅变质砂岩、板岩和变余凝灰岩等组成的

一套巨厚浅海相泥砂质类复理石建造的地槽型沉积(总厚度大于4 000 m)。西华山岩体侵入于寒武系浅变质岩中,其出露面积为19.12 km2。在岩体顶部尚保存着浅变质岩之顶盖残留,说明其剥蚀深度不大。岩体主要由斑状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等组成。区内广泛分布且与钨矿床产出有关的赋矿地层为上元古界下古生界浅变质基底和上古生界第三系沉积盖层,其中约90%的成矿花岗岩体和钨矿床产于浅变质基底之中。全区地层钨丰度平均为3.24 x10-6,远高于地壳钨丰度1.5 x10-6(泰勒,1964);其中下震旦统钨丰度5.73 x10-6,下寒武统钨丰度6.35 x10-6,是形成钨矿床的重要层位。

根据区内广泛的花岗岩源区研究结果,推断赣南地区深部很可能有古老的中深变质岩层,且与含钨花岗岩的形成有关(图2)。

西华山花岗岩体出露的轮廓,略呈北西向延长的椭圆形,与周围构造态势大体一致。其与围岩的接触面,在岩体东侧近于直立,而在南端向岩体内部陡倾,图2 西华山花岗岩及其钨矿田地质略图

但在其西侧和北端则颇为平缓而向外倾斜。因此推定,当花岗岩浆侵位时,该区可能处于一种NW一SE压应力占优势的条件下。一个显然与区域构造格局不协调的现象是围绕岩体的角岩晕,这应是接触变质作用的结果。

震旦系为浅变质长石石英砂岩、板岩夹凝灰质砂页岩、砂砾岩。上部为硅

质岩可作标志层。总厚度<6000m。寒武系以砂岩、砂质板岩互层为主,偶夹灰岩透镜体。底部以含碳质板岩、石煤层为特征,整合覆在震旦系之上。厚<7000m。奥陶系为砂质板岩、含碳质板岩、板岩、变余长石石英砂岩、凝灰质砂岩及结晶灰岩等。厚<450m。其中,震旦系、寒武系浅变质砂板岩中普遍具有高的钨元素异常。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区地质

西华山钨矿区位于江西省大余县城西北9km处,为大型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累计探明钨储量(W03)为8.13 X 104t,并伴生可观的钼、铋、锡、铜、稀土等矿产。该矿床处于赣湘粤加里东隆起成矿带西华山一棕树坑钨锡带的西南端,产于西华山复式花岗岩株之西南缘,为内接触带矿床。岩体呈岩株状侵入于寒武系浅变质岩中。矿区面积为6.48km2,矿化面积为2.86km2,产于花岗岩中的黑钨矿为典型的气成-高温热液的黑钨矿-石英脉中。燕山期强烈活动的北东向构造带以及北北东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是控制区域成矿花岗岩及钨矿分布的主要构造条件。矿脉中主要金属矿物有黑钨矿、辉钼矿、锡石、辉锑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毒砂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白云母、黑云母、绿柱石、茧石等。

西华山钨矿床是产于花岗岩中的大脉型钨矿床。西华山钨矿产于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及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体内,为石英脉或长石石英脉黑钨矿大脉型钨矿床,是产于花岗岩体内脉钨矿床的典型矿床之一,是我国最早开采的钨矿山。

西华山复式花岗岩体地处滨太平洋(环太平洋)构造域(一级构造)中生代构造带的南东部,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二级构造)东段北侧,江西南部北东向池江大断裂的北西盘。岩体周围的地层为寒武系浅变质砂泥质岩系,花岗岩侵入时代为燕山期。岩体呈椭圆形岩株状产出,轴向NNW,出露面积约20km2。

3.2矿区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为寒武系的变质石英砂岩、板岩、粉砂岩。地层走向北东东或南东,倾角60~80,为一套复理石建造特征。在一些山岭上残留有中泥盆统砂砾岩层。由于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和岩浆的侵入,使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和热变质。钻孔中常见到黑云母角岩、角岩化砂岩、板岩及斑点状板岩等。

图3西华山钨矿区地质略图

1.寒武纪浅变质岩;

2.斑状中粒花岗岩;

3.少斑状细粒花岗岩;

4.中粒黑云母花岗岩;

5.花岗岩岩相界线;

6.花岗岩与变质岩接触界线;

7.花岗岩相对隆起部位;

8.隐伏盲矿脉;

9.表露矿脉及编号;

10.成矿前逆斜断层及编号;11.钻孔;12.勘探线;13.煌斑岩脉;14.勘查区范围;15.详查工作范围

3.3矿区构造

西华山矿区位于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东端,经受了华夏、新华夏构造的影响,构造异常发育。由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本区形成了北北西向古老褶皱基底。后期的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叠加其上,在北东与北东东向断裂交切基底的地段,是构造的有利地段,控制了西华山花岗岩岩株的侵入。矿区内的断裂构造主要发育二组,一组为NE向和NEE向,一组为EW向。它们的联合和复合、迁就部位控制着西华山岩株的侵入和成矿裂隙的展布。

成矿前断裂构造发育,成矿后断裂表现微弱。错位较小,因此,破坏性小,对矿床开采影响不大。其主要断裂特征如下(谢明璜等,2008):

(1)F1断裂。为勘查区南东部最大的断裂带,走向北东(40~60°),倾向北西,倾角65~85°,地表延长3 500m,最大破碎带宽45 m。控制西华山花岗岩侵入的南缘,并将所有的矿脉限制于其北侧。直接控制南区脉组的形成,为控岩控矿断裂。

(2)F2断裂。走向北东(75~90°),东段与F3交叉汇合,倾向北北西,倾角64~87度,长1 700 m,破碎带宽50 m,断裂带上下两盘相对错动,断距60余米。断裂带的一盘,发育着走向相同、倾向相反的次级裂隙,有矿脉充填。

(3)F3断裂。走向北西(280~285°),波状弯曲。东段倾向南,西段倾向北。倾

角(78~85°)延长3 100m,破碎带宽34m 。膨大缩小显著,横贯矿区东西,为中组脉和南组脉的分界构造。造成南、中组矿脉之间互不对应,断裂对成矿有明显的控矿作用(图3)。

3.4 矿区岩浆岩

西华山钨矿床位于西华山复式花岗岩株之西南端。早期为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151Ma),晚期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148 Ma)(刘家齐,1989)。矿床成因主要与晚期侵入体有关,但在空间上两期花岗岩都可以是赋矿围岩。花岗岩具高硅(SiO 2>75%)、富碱(Na 2O+K 2O=8.36%,K 2O>Na 2O)特点,W 、Sn 、Mo 、Be 等元素丰度很

高。矿化面积约2.4 km 2

,工业矿脉600余条,脉长一般为200-600 m,脉幅一般为0.2-0.6 m,工业矿化深度一般为60-200 m 。脉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为70°-85°;脉侧上部围岩有较强的云英岩化,下部则主要是碱性长石化。

西华山花岗岩体同位素年令为160~184Ma ,应属燕山早期。岩体呈椭圆形岩株,出露面积20km 2,是一个复式岩体,其侵入期次如下表(表1)。

表1 西华山花岗岩体侵入期次表 期 阶段 代岩性

一 前锋花岗岩 11g γ'

-斑状中粒花岗岩 “主侵入” 11

g γ-中粒黑云母花岗岩 二 前锋花岗岩 12g γ'-斑状中细粒花岗岩 “主侵入” 12

g γ-中细粒黑云母花岗三 前锋花岗岩 13g γ'-斑状细粒花岗岩 “侵入” 13

g γ-细粒石榴石自变质西华山花岗岩体中微量元素特征:①W 、Sn 、Be 、Mo 、Li 、Rb 、Cs 、Y 、Nb 、U 含量较高。一般高于酸性岩平均含量的几倍到十几倍。Cu 、Zn 、Zr 含量低于酸性岩的平均含量。②前锋花岗岩中的Be 、Li 、Cs 、Mo 、Cu 、Pb 、Zn 、B 含量较“侵入”阶段花岗岩中的高,而W 、Sn 、Nb 、V 、Sr 、Y 、Yb 的含量则较“侵入”花岗岩低。总之,前锋花岗岩中亲硫元素含量高,“侵入”花岗岩中亲氧元素含量较高。③从早期到晚期W 、Sn 、Nb 、V 、Sr 、Y 及Yb 的含量有增高趋势,特别是W 在晚期最富集。④西华山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含Sn 、U 、Nb 、Zr 等较高;长石中含W 较高。

3.5矿体特征

西华山含矿岩体以60~70°交角不整合侵位于寒武系浅变质岩内,岩体直接与石英砂岩、云母石英片岩、砂质板岩接触,形成明显的接触变质带岩体由近及远,变质作用由强变弱,形成了宽度不等的角闪石角岩带和斑点状板岩带。含矿岩

体北西南东长7 km,北东南西宽5.5 km,略呈椭圆型,为一小型复式侵入体,出露面积20 km2。同位素年龄值为184~140 Ma,属于燕山早期产物。由北西向南东侵入,先后由五个侵入阶段组成,与钨矿关系密切的主要为燕山早期第二次侵入(图4)的

黑云母花岗岩(γ

52-1b)第一次侵入的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γ

5

2-1a),其边部分布着

略具北西走向的两组六个钨矿床西华山为其中最大的一个,位于西南边缘,系裂隙充填型的高温热液矿床。

矿体整体形态为狭长的薄板状,其中矿脉的雁行状和侧羽状构造十分发育,脉侧上部围岩有较强的云英岩化,下部则主要是碱性长石化。含钨石英脉多产于发育完善的剪切节理中,或产在剪裂带、破碎带中,成组成带平行出现。矿脉走向NE85o~NW60o~80o。矿脉密集但大小不一,宽10cm至30cm,长100m至600m。延深几十米到200m~600m,个别可达1000m。矿脉主要由石英(占90~95%以上)和黑钨矿组成。其他金属矿物还有锡石、辉钼矿、辉铋矿、白钨矿、毒砂、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非金属矿物有白云母、钾长石、电气石、绿柱石、黄玉、萤石、绢云母等。

全区共有矿脉524条,绝大多数赋存在花岗岩体之内。在成囚上与第二次侵入的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第一次侵入的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有着密切的成生联系。全区矿脉分为北、中、南3组。矿脉长度一般为400—600m,最长达1075m,脉宽度一般为0.1—0.6m,最宽达3.6m ,工业矿化深度一般为50—140m,最深达250m,脉体走向为近EW,倾向N,倾角为70°—85°。在开采过程中以及补充勘探时,又发现了一些盲矿

脉,主要集中在中区西部变质岩之下。矿床多期多阶段成矿特征明显,矿石矿物主要为黑钨矿,其次为辉钼矿、锡石、辉锑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南区依据矿脉产出的空间位置,自北向南、从东向西可分为五个主要脉组;中区分为二个脉组。各脉组石英脉密切分布,在平面上一般平行排列,无明显的侧幕现象,由于构造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其中每一组矿脉往往有1~2条最长、最宽,最深的矿脉构成主脉(图4)。其它的矿脉在其两侧或一侧以一定的疏密韵律展布。在剖面上作后型侧列。成矿

限于在成矿岩体表壳,显示

出宽、浅、疏的特点。矿脉

的形态变化受成矿裂隙的

控制,矿脉的构式复杂。单

体矿脉形态常见波状弯曲、

膨大缩小、分支尖灭、分支

复合、尖灭侧现等。南区通

过钻孔资料获知,矿脉绝大

多数赋存于100 m 标高以

下,矿脉条数多,虽然脉幅不

大,但较密集。延长、延深

较大,矿石品位较高;本次勘

查探明复合编号的矿脉95

条。参与资源量估算的矿脉

32条,单脉走向延长80~160

m 、最长360m;倾向延深

80~120m 、最深160m;脉宽

一般0.10~0.30 m,部分可达0.50 m 以上,最厚0.8 m;单孔见石英脉最大厚度为1.45 m;矿脉大多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75~83度。

中区据钻孔资料获知,在隐伏岩体内均有工业矿

脉产出,

本次勘查探明编号矿脉26条,参与资源量估算的矿脉16条,单脉走向延长

120~160 m 、最长200m;延深40~120m 、最深150m;脉幅0.10~0.30 m,最大0.46 m 。矿脉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65~75°。

3.6矿石、特征

矿石中已知矿物有26种,其中黑钨矿、辉钼矿为矿区主要矿物。锡石、黄铜矿、方铅矿、辉铋矿、闪锌矿、白钨矿为副产矿物。矿物组合在水平方向上:南区为黑钨矿、黄铜矿、黄铁矿、白钨矿、长石、萤石及方解石。中区以黑钨矿、锡石最为富集。矿物组合在垂直方向上:矿脉上部矿物组合为黑钨矿、(黄玉)、辉钼矿、锡石等;矿脉中部矿物组合复杂,黑钨矿富集,并出现较多的辉钼矿、绿柱石、黄铁矿、毒砂以及少量黄铜矿、白钨矿、石榴子石、闪锌矿等;矿脉下部矿物趋于减少,黑钨矿等迅速减少,相对黄铁矿、黄铜矿等占主要地位,局部萤石 图4 西华山钨矿区南区100m 标高水平断面图

方解石含量较多,直至无矿石英脉。这表明本区成矿元素的矿化具有一定的分带规律。矿石主要以块状构造为主,尚有浸染状、梳状、条带状、树枝状角砾状和少量的晶洞状构造出现。矿石的结构主要有各种不同的自形晶结构和少量他形粒状结构、交代、压碎结构。

矿脉主要由石英(占90~95%以上)和黑钨矿组成。其他金属矿物还有锡石、辉钼矿、辉铋矿、白钨矿、毒砂、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非金属矿物有白云母、钾长石、电气石、绿柱石、黄玉、萤石、绢云母等。

矿石矿物主要有黑钨矿,锡石,白钨矿,白云母,绢云母等。

矿石平均品位WO31.6%,一般0.47~2.15%,富矿>1%,贫矿<1%。沿矿脉走向矿体中部较富,两端逐渐变贫。在垂直方向上,矿化深度一般在花岗岩体顶面以下70~100m,其中主脉可达250~300m。WO3含量在中部较高,上部和下部较低,根部无矿。

近矿围岩蚀变:云英岩化、钾长石化、硅化发育,此外还有钠长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云英岩呈不规则囊状,并有黑钨矿、锡石、白钨矿及辉钼矿矿染,蚀变强烈者一般品位较高,常具有工业意义。

4.成矿作用及成矿分析

4.1、成矿五要素

主要的成矿物质可以认为是直接来源于岩浆。其中的钨、锡、镶、钥等元素,在岩浆阶段就已汇集于岩体顶部。随着主要含铁、锰矿物由黑云母-石榴石-黑钨矿的转化而由岩浆阶段-岩浆晚期阶段-岩浆后期-期后阶段逐渐富集于矿脉中,成岩成矿作用是岩浆作用的直接结果。反映二者空间上、时间上关系的各种地质事实以及岩石、矿物及地球化学证据都无可辩驳地指出在岩浆作用和热液成矿作用间确有着成因上的联系。岩浆热液沿着裂隙、断裂上升,并在岩石节理、剥离断层侵位,含有矿质元素的热液矿浆

4.2、矿质富集原因

就具体的矿床而言,无论是西华山矿区还是荡坪矿区,其成矿岩体都是由同源岩浆多次活动、侵入所构成的分异杂岩体,分别称为西华山杂岩体和荡坪杂岩体。西华山杂岩体第一次早期侵入体为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相当于原划

5);第二次主侵入体为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相当于原划第一阶段花岗岩(γ

2a

第二阶段花岗岩(γ

2b 5);第三次附加侵入体为细粒含斑二云母碱长花岗岩(γ

2b’

5)。杂岩体形成时代为燕山早期第二阶段(162—150 Ma)。荡坪杂岩体第一次早期侵入体为深色中细粒-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包体或捕掳体产出);第二次主侵入体为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相当于原划第三阶段花岗岩(γ

2c 5);第三次附加侵入体为细粒含石榴石二云母碱长花岗岩(γ

2c’

5)。杂岩体形成时

代为燕山早期第三阶段(142—135 Ma)。原划第四阶段花岗岩(γ

2d

5),主要为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呈岩墙状单一侵入体产出,其时代为燕山晚

期第一阶段(<130 Ma),故其代号应改为γ

3-15

。野外见其与荡坪杂岩体之主侵入体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侵入接触。

总起来看,西华山钨矿田成矿花岗岩为一典型的复式岩体,可以称为西华山复式岩体。该复式岩体由燕山早期第二阶段西华山杂岩体、燕山早期第三阶段荡坪杂岩体和燕山晚期第一阶段单一侵入体组成。这就是西华山钨矿田花岗岩组成及其演化的基本轮廓。

5.矿床成因类型

在洋壳俯冲于有较厚陆壳的大陆边缘之下时引起锡丰度较大的陆壳重熔形成中酸性及酸性岩浆。在岩浆上升盐化过程中钨(锡、钼、铋、铍、铌、钽)等成矿元素及挥发组分趋于在晚期和上部演化为含钨、锡等成矿元素的花岗岩浆。此种岩浆侵位结晶后挥发组分上升使岩体及围岩发生一系列的蚀变及矿化。首先是高温碱性流体与岩体发生的钾化和继之发生的钠化,不仅形成了相应的蚀变带而且可使早期进入黑云母及角闪石晶格的钨、锡等矿化组分活化进入流体相,同时流体向酸性方向转化。当岩体与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围岩接触时富矿化组分流体在岩体突起部位及边部集中并且在岩体内外接触带沿裂隙发生充填交代作用形成石英脉型矿床。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 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 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官僚机制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体系的设计、激励、控制等运行管理和改造,包括人事、财政、技术使用及公共工程项目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关注的问题。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效的大型组织管理形式,这一点,在军队、国家和大型企业的核心结构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官僚机制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官僚机制也象市场机制一样,有使自己失灵的天敌,如人浮于事、臃肿、繁冗的程序等等。这些天敌会负面影响官僚机制的良性运作,需要得到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原则,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追求效率和消除浪费的关注,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追求。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贡献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与僵化的等级制度、程序和先例相符合;二是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与传统理论中公务员职业化、终生制完全吻合.

钨矿地质特征

钨矿资源地质特征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一)中国钨矿时空分布 从成矿期来看,据《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的钨矿床成矿时代[以矿床(点)数量为基础],前寒武纪成矿期占2%,加里东期占4%,海西期占9%,印支期占2%,燕山期占83%。从空间分布来看,在中国三大成矿域,即古亚洲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特提斯成矿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说明空间分布广泛。康永孚、苗树屏等(1994)将中国钨矿分布划分为5个成矿带,即华北成矿带、华南成矿带、天山-北山成矿带、西秦岭-祁连山成矿带、三江钨锡成矿带。其中,华南成矿带中的南岭成矿区(包括政和-大埔深断裂以西的闽西、赣湘南部、粤桂两省区的一部分和滇东南部分),是我国钨矿床高度发育区,也是世界钨矿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成矿条件优越,矿床类型丰富多彩,拥有世界上主要钨矿类型,如石英脉型(广东锯板坑钨矿、江西大吉山钨矿等)、花岗岩细脉浸染型(福建行洛坑钨矿)、以夕卡岩为主的层控多因叠加型(湖南柿竹园钨锡铋钼矿)、层控型(广西大明山钨矿)等。 如此可见,中国钨矿时空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高度集中。成矿期主要集中于燕山期,矿床分布特别是大型、超大型钨矿主要集中于南岭成矿区。其储量占全国钨储量的70%以上。 (二)中国钨矿成矿主要特点和若干规律

(1)具有多元成矿特点即成矿物质的多来源(岩源、层源、混合源、壳源、壳幔混合源等);含矿建造的多层位(元古宇、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上侏罗统);成矿作用的多期性;成矿环境的多样性;以及钨元素地球化学的多种适应性,如在岩浆阶段、岩浆热液、各种矿化流体、变质作用及表生作用中,均可活化、迁移,在有利的构造条件下富集成矿。 (2)具有地层、构造、岩浆岩多种因素及其复合控矿的特点地层沉积建造是供矿、容矿的基本因素之一,不同的容矿建造机制分别控制形成不同类型的钨矿。如碳酸盐岩建造总是形成夕卡岩或似夕卡岩型钨矿床(以白钨矿为主);而在硅铝建造则往往产生交代岩或角岩,形成岩体浸染型、细脉浸染型、脉型、角砾岩筒型钨矿床。不同的构造-岩浆机制,形成各具特征的矿床类型。例如,由深大断裂从深部带来的壳幔混源型岩脉,可以形成斑岩型、角砾岩筒型钨矿;而来自壳源型的岩脉则形成脉型或夕卡岩型钨矿。各种成矿条件联合控矿,必然产生多型矿床的共生与复合。 (3)矿床高度集中分布和成群成带出现如前所述,南岭是中国钨矿最密集的成矿区,尤其是赣南、湘南、粤北地区的钨矿床更是高度集中分布,而且是成群成组的出现。如在赣南大余—崇义—上犹地区,仅在7800km2范围内就有180多个矿床(点)密集分布,几乎平均10km2内即有两处钨矿床,并呈现等距、近等距的分布;又如,盘古山区在

我国钨矿行业概况分析

我国钨矿行业概况分析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五矿集团通过江西钨业控股了漂塘钨矿、大吉山钨矿、西华山钨矿等8 个矿山,以及江西江钨硬质合金有限公司、赣州华茂钨材有限公司等冶炼加工企业;通过湖南有色集团公司控股了瑶岗仙钨矿、湘东钨业有限公司以及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等矿产企业,并整合了株洲硬质合金厂和自贡硬质合金厂等下游加工企业。此外,五矿集团也是厦门钨业的第二大股东,占厦门钨业总股本的20.58%。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钨市场全景评估及行业前景预测报告》 我国是世界钨矿的供应大国。2010年世界钨精矿产量达6.9 万吨,其中我国钨精矿产量为5.9 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80% 以上。因此,全球宏观经济走势直接影响我国钨品出口形势。据中国海关的统计资料分析,2010 年世界经济恢复带动我国出口消费显著恢复,全年累计出口2.2 万吨钨,同比增长74%,恢复到了2008 年的92%。2011 年1~5 月我国钨出口9064 吨,同比增长2.4%,基本维持稳定。当前,全球宏观经济风险并未对我国钨出口产生重大影响,未来仍有望保持稳定出口。 2011 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规划投资项目将纷纷上马,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建设项目启动,投资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将保持平稳减速趋势。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初步预计,2011 年上半年及全年我国GDP 将分别增长9.5% 和9.3% 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及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6% 和25.5% 左右。 中国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将保证我国钨产品终端消费继续增长。 2010 年国内消费同比增加23%,达到3.4 万吨钨。2011 年一季度,中国硬质合金行业保持稳定较快增长,企业效益继续增加。统计显示,一季度全国硬质合金产量约为5400 吨,同比增长22% ;其中硬质合金出口1006 吨,同比增长10% ;硬质合金深加工产品产量为1084吨,同比增长46%。硬质合金行业主营业务收入42 亿元,同比增长41% ;实现利润2.53 亿元,同比增长101% ;硬质合金出口创汇6418 万美元,同比增长61%。 此外,根据特钢协会公布的数据,2011年1~4 月,特殊质量合金钢产量为716 万吨,同比增长24%。硬质合金和特钢产量的稳步增长继续拉动钨消费增长。中国作为钨的生产大国,钨产品正在越来越多地消费在国内市场。 集中度提高推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钨行业集中度正在显著提高。五矿集团通过江西钨业控股了漂塘钨矿、大吉山钨矿、西华山钨矿等8 个矿山,以及江西江钨硬质合金有限公司、赣州华茂钨材有限公司等冶炼加工企业;通过湖南有色集团公司控股了瑶岗仙钨矿、湘东钨业有限公司以及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等矿产企业,并整合了株洲硬质合金厂和自贡硬质合金厂等下游加工企业。此外,五矿集团也是厦门钨业的第二大股东,占厦门钨业总股本的20.58%。

整理精品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 。 。 文献综述参考范文 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 文献的综述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的不俗表现,一直令中外经济学家为之着迷,作为其背后主要支撑力量的民营企业更是倍受关注。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支撑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假定出发,经济学家们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解释民营企业的成长绩效,及其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成功挑战了“传统智慧”(Montignola,Qian and Weingast,1993),为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民营企业,进而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具体讲,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民营企业,从其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全过程看,它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从产权已基本清晰的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出发,将会把我们引导到一种什么样的未来状态?随着各种形式壁垒的消除,我们如何预测它下一步的表现?本文期望能为人们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民营企业的实际发展进程展开。第二部分评价斯蒂格利茨(Siglitz)等人的观点。与早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产权安排被视为外生变量,市场竞争、激励与信息等因素得到了强调。第三部分介绍围绕产权安排提出的各种理论假说。尽管文献的视角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是从Grossman-Hart-Moore的剩余控制权理论起步

的。第四部分比较分析各种关于企业改制原因的假说。一般认为,地方政府退出与企业改制内生于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水平。随着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作为一般意义上企业的性质被更多地展现出来。 二、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与效率改进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具有渐进性、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非同步性的特点。这构成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初始环境。早些时候,依照Sachs(1989)等人所设计的“大爆炸”模式进行改革的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出现持续衰退,而“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却保持了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尤其令经济学家感兴趣的是,推动这种增长的竟是有惊于主流经济学(企业)定义的乡镇企业。起初国内学者曾从经济行为的逻辑性与财产所有制无关的假定出发,运用兰格(Lange)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作过一些探讨,但基本没有得出什么有解释力的假说。根据主流经济学的标准理论模型似乎也一时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94)在详细考察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后认为,乡镇企业的成功表明,缺乏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私有产权关系并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所在,同时市场社会主义也存在一个严重失误,那就是低估了激励问题的重要性。由于假定信息完全,像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模型一样,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兰格—勒纳—泰勒(Lange-Lerner-Tallor)定理,并没有对信息不完全的现实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中会产生严重的委托一代理问题。此时的首要问题是改变管理人员的激励结构,而这一点在不改变企业产权的情况下也能做到。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和企业“软预算约束”(Kornai,1998)的改变,致使经理的激励结构发生变化,即使不进行私有化也可使企业效率得到提高。正像人们已经观察到的,与积极推行私有化的前苏联、东欧国家相比,中国在给予经理人员更多的利润方面走得最远(热若尔·罗兰,中译本,2002)。乡镇企业早期的成功案例表明:激励机制的改进向相关行为主体提供了有力的激励。例如,随着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经理人员的收益不断增加;乡村居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获得企业所创造的大部分税收和利润(萧好,2000)。 沿着竞争与激励之间关系的思路,田国强(1995)通过一个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较为系统地解释了激励机制变化对乡镇企业效率的影响。他从产权界定与资源有效配置的关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_二_

2011年4月April,2011 矿 床 地 质 M IN ERA L DEPOSIT S 第30卷 第2期 V ol.30 No.2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简介 缅甸区域成矿地质特征及其矿产资源(二) 铅锌矿资源 缅甸的铅锌矿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密支那至德林沙那约有50多处产地,其中以掸邦北部的腊戌和掸邦南部的东技一带最为集中(图1),规模也较大。铅锌矿床类型较相似,大多产于古生界,尤其是石炭系至奥陶系的灰岩中,呈似层状或层状,矿化可断续延长数千米。矿床附近从未发现侵入岩体,围岩蚀变较弱,而在含矿层下盘或上盘经常见有断续分布且厚度变化不大的流纹质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层,其产状与灰岩的基本一致。矿石成分以含银方铅矿和闪锌矿为主,其次为黄铜矿、黄铁矿、重晶石等。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该类型矿床应属于产在碳酸盐岩中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层控型矿床。该类型矿床常由于后期岩溶作用使其塌陷和泥化而再富集,形成新的富矿体。目前己知该类型矿床以腊戍西南约50km的Baw dw in矿床最为典型,其矿化带长4km,宽400m,在NW向断裂带侧旁,有3个富矿体,长度分别为380m、400m和550m,平均厚度分别为6m、42m和6m。在富矿体周围分布着低品位的铅矿化带,以及厚度在1m左右的重晶石脉。矿石成分以含银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为主,有少量车轮矿、斜方砷铁矿、辉砷锑矿等。矿石品位(质量分数)较高,Pb为21%,Zn为15%,Cu为0.3%,Ag为0.055%。该矿床在15世纪曾由中国人开发,用于炼银;1918年改由缅甸人经营,曾开采了18万t铅锌矿,目前年开采矿石量为1万t左右。此外,东技西北部的Baw saing铅锌银矿床、腊戍西南部的Nymy ae铅矿床和东技东南部的Loungh H ken锌矿床等,其成矿特点与Baw dw in矿床基本相似,并都具有一定远景,但目前大多数矿床仅开采浅部的氧化矿(如Nymyse矿床的白铅矿,Loumg h H ken的菱锌矿)以及由岩溶作用导致次生再富集的矿体,开采量不大,每年产精矿数百吨。 铜矿资源 缅甸目前已知的铜矿产地有50多处,主要分布在东部掸邦地区,近年,在中部皆实省和伊洛瓦底省也有所发现。在掸邦,绝大多数铜矿是作为有色金属矿床的伴(共)生矿出现,其中,与古生代碳酸盐岩中层状铅锌矿床的关系最为密切,如在Namtu Smelter,每年可获品位为51%的铜精矿300多吨。其次为含铜石英脉,产于古生界,规模十分有限,但矿石都比较富。在缅甸西部,铜矿主要产于第三纪火山弧带内,火山岩以中酸性为主,矿化与斑岩体在时空上有密切关系。如下钦德敏(Chindw in)的Monywa铜矿产于火山颈相的黑云母斑岩附近,后者侵位于海相砂岩、泥岩与凝灰岩互层的层位内,在斑岩体中以细脉浸染状矿化为主,而在火山岩中则以网脉状矿化为主。矿体出露长约300余m。矿石以浸染状和脉状为主,其次为块状。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铜矿、黄铁矿和斑铜矿。围岩蚀变以明矾石化为主,分布广泛并较强烈。地表次生富集带发育。在M onyw a以南,还有Kyingw a Taung、Sabe T aung和Letpadaung等产地,其地质特点与M onyw a基本相似,经初步工作后估算,其铜矿资源储量约200万t,品位平均为1%。文多(Wuntho)地区也有相似的矿化点,产在花岗闪长岩体附近,沿NW向断裂带分布,矿化以火山岩裂隙细脉充填为主,具有与多金属硫化物共生的特点,通常有石英 电气石、辉钼矿、毒砂、斜方砷铁矿和黄铜矿演变序列。在缅甸北部密支那西南和西部钦邦地区,曾发现岩浆型铜矿,铜矿化产在蛇纹石化橄榄岩中,以构造裂隙充填为主,黄铜矿、辉铜矿常与铬铁矿相伴,矿化规模一般不大。据说,上世纪初在北部蛇纹石化超基性岩中开采了500t铜矿石。新近,在西部钦邦维多利亚山NNW向15km处的M indat地区发现了赋存在绿片岩中的铁、铜硫化物矿化带,断续延长8 km,目前尚未对其开展工作。 钨锡矿资源 钨锡矿主要分布在缅甸东部(图1),在掸邦 克耶邦 德林达依省一带,约有120处产地,是东南亚钨锡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南可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钨锡矿带相接,向北与中国华南成矿带相连。缅甸的钨锡矿与第三纪花岗岩侵入体在时空及成因上有关,其含钨锡花岗岩带是东南亚半岛3个花岗岩带中最西部的花岗岩带。花岗岩大多侵入于上古生界墨古(Merg ui)群中,钨锡矿化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个别产在岩体顶部和沉积围岩中,以岩浆热液型为主,大多呈含矿石英脉产出,有少量的含矿

中国钨矿资源地质特征及典型矿床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一)中国钨矿时空分布 康永孚、苗树屏等(1994)将中国钨矿分布划分为5个成矿带,即华北成矿带、华南成矿带、天山-北山成矿带、西秦岭-祁连山成矿带、三江钨锡成矿带。其中,华南成矿带中的南岭成矿区(包括政和-大埔深断裂以西的闽西、赣湘南部、粤桂两省区的一部分和滇东南部分),是我国钨矿床高度发育区,也是世界钨矿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成矿条件优越,矿床类型丰富多彩,拥有世界上主要钨矿类型,如石英脉型(广东锯板坑钨矿、江西大吉山钨矿等)、花岗岩细脉浸染型(福建行洛坑钨矿)、以夕卡岩为主的层控多因叠加型(湖南柿竹园钨锡铋钼矿)、层控型(广西大明山钨矿)等。 如此可见,中国钨矿时空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高度集中。成矿期主要集中于燕山期,矿床分布特别是大型、超大型钨矿主要集中于南岭成矿区。其储量占全国钨储量的70%以上。 (二)中国钨矿成矿主要特点和若干规律 (1)具有多元成矿特点即成矿物质的多来源(岩源、层源、混合源、壳源、壳幔混合源等);含矿建造的多层位(元古宇、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上侏罗统);成矿作用的多期性;成矿环境的多样性;以及钨元素地球化学的多种适应性,如在岩浆阶段、岩浆热液、各种矿化流体、变质作用及表生作用中,均可活化、迁移,在有利的构造条件下富集成矿。

(2)具有地层、构造、岩浆岩多种因素及其复合控矿的特点地层沉积建造是供矿、容矿的基本因素之一,不同的容矿建造机制分别控制形成不同类型的钨矿。如碳酸盐岩建造总是形成夕卡岩或似夕卡岩型钨矿床(以白钨矿为主);而在硅铝建造则往往产生交代岩或角岩,形成岩体浸染型、细脉浸染型、脉型、角砾岩筒型钨矿床。不同的构造-岩浆机制,形成各具特征的矿床类型。例如,由深大断裂从深部带来的壳幔混源型岩脉,可以形成斑岩型、角砾岩筒型钨矿;而来自壳源型的岩脉则形成脉型或夕卡岩型钨矿。各种成矿条件联合控矿,必然产生多型矿床的共生与复合。 (3)矿床高度集中分布和成群成带出现如前所述,南岭是中国钨矿最密集的成矿区,尤其是赣南、湘南、粤北地区的钨矿床更是高度集中分布,而且是成群成组的出现。如在赣南大余—崇义—上犹地区,仅在7800km2范围内就有180多个矿床(点)密集分布,几乎平均10km2内即有两处钨矿床,并呈现等距、近等距的分布;又如,盘古山区在11000km2范围内也有100多处钨矿床(点)分布,平均每100km2就有1处矿床。在南岭每一个密集区里往往产有1~2个大型钨矿并有“卫星”式一批中小型矿床围绕大型矿床产出而成群成组的分布。在每个矿床中几乎都有1~2条“王牌”矿脉(即规模大、品位富的矿脉),如西华山钨矿的299号“王牌”脉长920m,脉宽最大3.60m,而且品位富。每个矿区的含钨石英脉成群成带的产出(即许多脉钨矿体一起产出而形成矿体群;按矿体分布疏密程度而分为脉带型矿脉和单脉形矿脉)。如赣南的西华山、大吉山,湘南的瑶岗仙,粤北的锯板坑、梅子窝、石人嶂等特大型、大中型钨矿床中的矿脉,均是成群成带的分布。这种成群成带的分布规律,对找矿、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钨矿资源状况

中国矿产资源 能源矿产 金属矿产 金属矿产资源概论 铁矿 锰矿 铬铁矿 钛矿 钒矿 铜矿 铅锌矿 铝土矿 镍矿 钴矿 钨矿 钨矿概述 钨矿资源 钨矿资源地质特征 钨矿资源开发阶段 钨矿资源供需形势 锡矿 钼矿 汞矿 锑矿 铂族金属 金矿 银矿 锂、铍、铌、钽矿 锶矿 稀土、稀散金属矿 主要参考文献 一、资源状况 钨矿是我国的优势矿产资源。现已发现并探明有储量的矿区252处,累计探明储量(WO 3,下同)637.5万t ,其中A+B+C 级储量232万t ,占36.4%。截至1996年底,钨矿保有储量为529.08万t ,其中A+B+C 级储量228.11万t ,占43.1%。 中国钨矿资源丰富,著称世界,其储量在世界排位,以中国表内A+B+C 级储量同世界储量基础相比居世界第1位。第2位加拿大(储量基础49.3万t)、第3位俄罗斯(储量基础35.5万t)。中国钨矿不仅储量居世界第一,而且产量和出口量长期以来也居世界第一,因而被称誉为“世界三个第一”。 二、储量分布 在全国已探明钨矿储量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保有储量在20万t 以上的有8个省区,依次为湖南179.89万t 、江西110.09万t 、河南62.85万t 、广西34.92万t 、福建30.67万t 、广东23.02万t 、甘肃22.29万t 、云南21.66万t ,合计485.39万t ,占全国钨保有储量的91.7%(以1996年底全国钨矿保有储量统计)。 从全国大行政区分布来看,依次:中南区占全国钨储量的58.2%,居首位,其次是华东区占28%、西北区占4.3%、西南占4.1%、东北区占3.2%、华北区占2.2%。 在三大经济地区钨矿储量分布的比例:东部沿海地区占17.1%、中部地区占75.1%、西部地区占7.8%。全国大中型、超大型钨矿分布及其储量和矿区开发利用情况见图3.12.1和表3.12.4(图中矿产地名编号与此表矿产地名编号相对应)。 图3.12.1 中国钨矿分布图 m3-12-1.jpg

文献综述示例

四、文献综述 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是客观现实,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宏观路径是未来趋向,这两方面是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的国内外终身教育研究看,尚无专门论述者。 (一)现实基础研究文献综述 终身教育发展现实基础研究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均颇为浩繁,因此从中梳理出研究脉络实非易事。下面仅就与文章内容直接相关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经济差异和中国功利主义文化传统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1.中央与地方关系相关研究 终身教育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受制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关于后者,研究文献非常丰富,不仅在政治学著作中有所涉及,在行政体制改革一类的文献中也是主要研究内容,更有很多著作直接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综合现有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中国政府职能。“对中国来说,这一课题显得更为重大而深刻”1,它是界定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因素和着力点,“为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之提供了评价标准”2。②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历史。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但基本都以1978年改革开放作为主要分界点,认为1978年之前是中央集权阶段,之后为逐步分权的时期;不同学者对1978年之前和之后做了更为详细的划分。3③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类型。当前 1辛传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32. 2颜廷瑞.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58. 3颜廷瑞.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46-251. 辛传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146-148. 金太军,赵晖.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51-283. 夏丽华.60年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特点与当前的改革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湖南郴州市柿竹园钨矿地质特点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湖南郴州市柿竹园钨矿地质特点 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区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南25km 处,超大型矿床,以钨、锡、铋、钼为主,并伴生丰富的萤石、铜、铅、锌、硫、铁、金、银,以及铍、铌、钽等多种矿产。累计探明储量:钨70.13 万t、锡48 万t、铋26.58 万t、钼11.8 万t,以及铍、银、金、铜、硫、铌、钽等伴生储量。 柿竹园矿产地名出现于清朝乾隆年间。据清-光绪《湖南通志》记载,乾隆十一年(1746 年)题准郴州柿竹园、葛藤坪等处出产锡砂。民国时期开采硫铁矿。地质矿产调查始于1930 年和1947 年,王晓青等曾两次对金船塘、柴山、柿竹园等地进行矿产调查。新中国成立后,在湘南千里山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从1954 年以来,地质队伍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地质勘探。湖南省地质局四○八队成功地勘探了世界罕见的超大型柿竹园钨锡钼铋矿床,于1985 年提交了最终地质勘探报告。 矿区地处华南加里东褶皱系中心地段,位于湘南千里山花岗岩体东南缘与泥盆系碳酸盐岩层接触带。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震旦系和泥盆系。震旦系分布于矿区东侧,主要为石英砂岩、千枚岩、板岩等。泥盆系在矿区内只见中、上统。中统跳马涧组砂岩出露于矿区东南隅;棋梓桥组碳酸盐岩层分布在矿区东部野鸡尾一带。上统佘田桥组产于矿区中部,主要为灰岩、泥质条带状灰岩、泥灰岩夹粉砂岩、页岩,大部分已夕卡岩化,为主要容矿地层。矿区构造,主要有野鸡尾-柿竹园背斜与柿竹园-太平里向斜,两者轴向均为北北东20°。断裂发育,主要有四组,即北北东向、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 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为千里山花岗岩燕山期复式岩体,侵入泥盆统佘田桥组,具多阶段成岩成矿特征。岩体周围分布有东坡山、柿竹园、野鸡尾、金狮岭、大吉岭、金船塘、横山岭、玛瑙山、蛇形坪、水里湖、红旗岭等10 余处钨锡

中国钨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钨市场调研报告(2002年) 中国是世界钨资源大国,同时也是钨产品的生产大国、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中国钨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钨市场形势对全球钨市场走势有着重要影响。 1、主要钨产品的供需情况 1.1钨精矿的生产情况 中国钨资源的储量占到世界钨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钨采选生产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先后建设了150多座钨矿山,其中国有大中型钨矿山有31座,近十年来中国钨精矿的产量一直居于世界第一,约占全球产量的60%以上。 根据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1984年中国钨精矿的产量尚不到3.9万吨(WO 3含量,下同),而到1990年时则增长至近 6.3万吨,此后产量虽有所减少,甚至在1999年时产量竟不足4.0万吨,但随着钨价的回升,中国钨精矿的产量在2001年又恢复到5.2万吨的水平。从主要生产地区来看,、、、广西、五个省区的产量累计占到全国生产总量的95%以上。 在1996-2000年间,除1999年以外,中国钨精矿的年产量一直在45000吨 以上。最近几年中国钨精矿的主要产区产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折65%WO3含量,吨) 注:未包括规模以下矿山企业及群采矿直接出售给冶炼厂的富矿等金属含量

但是,中国钨业协会经调查认为,中国钨精矿的实际年产量高于正式公布的统计数据,年产能已超过6-7万吨,实际产量达到6-7万吨水平。经过近几年的清理整顿,中国目前拥有钨矿山企业约170多家,主要分布在赣、湘、粤、桂、滇以及闽、浙、蒙、青、甘等10个省区。其中,原属中央的统配矿山有22家(至少有10座矿山面临破产关闭),而除少数几个县属国有钨矿,如东乌珠穆沁旗钨矿、徐山有色金属矿业以外,其余均为通过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在2000年45477吨的产量中,原统配矿山生产了21250吨,其他企业生产了24227吨。原国有矿山产量不断下降,非国有经济矿山产量在全国产量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按地区分布的情况如下: 表1-1-2 2000年中国钨精矿地区产量(折65%WO3含量,吨) 为了规中国钨业的生产经营秩序,抑制价格不断下滑的势头,中国政府决定从矿山生产方面对生产总量实行调控。2001年12月20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第一批共66家具有采矿资格的钨矿开采企业;2002年4月11日,又公布了第二批共63家具有采矿资格的钨矿开采企业。除去重复统计的以外,目前中国从事钨矿开采的企业共有123家(详见附件1-1-1)。 为了对钨矿开采实行总量控制,2002年7月1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第15号公告,公布了2002年钨矿开采总量的控制指标,即当年中国钨矿的开采总量将是43740吨(钨精矿实物量,下同),其中26080吨、8760吨、3500吨、2620吨、广西1050吨、750吨、600吨、300吨、50吨、30吨。 近几年国钨精矿的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年均增幅在5%左右,目前国生产1吨钨精矿的含税成本平均约为23000元。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1年国钨精矿的制造成本平均为16272元/吨,比上年上升5.9%。但是,从钨精矿制造成本构成分析,国钨精矿制造成本上升实际是随市场钨价变化的,如果市场钨价上升,则制造成本也上升;如果市场钨价下跌,则制造

钨矿床类型

钨矿床类型 中国钨矿床划分为3类5亚类20型,现将中国钨矿的主要矿床类型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1)石英脉型黑钨矿床此类型矿床是我国钨矿主要类型之一,以开发之早,产量之多,矿床规模之大而驰名中外。矿床主要分布在赣南、粤北、湘南成矿区带里。成矿与壳源改造花岗岩类侵入体的关系密切,矿体多产于岩体内外接触带,以岩体内为主,受岩体内构造裂隙控制,沿裂隙充填呈脉状、似脉状,有的产在岩体顶部顶板的围岩中。矿体围岩蚀变主要有云英岩化、硅化、钾化、绢云母化等。矿石主要由石英和黑钨矿所组成,并含有锡石、辉钼矿、辉铋矿、白钨矿、毒砂、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等。具有代表性的矿床有江西西华山、大吉山,广东锯板坑、梅子窝、石人嶂等石英脉型黑钨矿床。 (2)斑岩型钨矿该类型矿床的形成主要与火山-次火山作用晚期的弱酸性钙碱系列的浅成-超浅成侵入体有成因联系。与钨矿化有关的斑岩主要是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矿化主要分布在岩体内,有的产在斑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个别的产在围岩中。矿化呈细脉浸染状,品位低,规模大,常有辉钼矿伴生,矿体产出浅,围岩蚀变具有分带现象。矿化呈浸染状、网脉状和细脉状,矿体常呈似层状、透镜状、不规则状,与围岩无明显界线。矿石矿物主要有白钨矿、黑钨矿、辉钼矿,其次有黄铜矿、闪锌矿、辉铋矿、黄铁矿等。代表性矿床为广东莲花山钨矿床、江西阳储岭钨矿床等。 (3)夕卡岩型白钨矿床该类型也是我国钨矿床主要类型之一。70年代以前,我国勘探的主要是石英脉型黑钨矿和斑岩型黑钨矿等。当时储量组成主要是黑钨矿,约占储量50%以上,白钨矿约占20%,混合钨矿(黑钨矿、白钨矿)约占30%左右。70年代以来,白钨矿储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至此改变了我国钨储量结构,白钨矿占71%,而储量主要来自夕卡岩型白钨矿床,但大部分是贫矿。这类矿床的生成和分布主要与中深-浅成的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矿床产在岩浆岩体与碳酸盐类岩石接触带及其附近的围岩中。围岩蚀变主要是夕卡岩化,一般在晚期复杂夕卡岩阶段富集成矿。矿体形态复杂,多为不规则囊状、扁豆状、透镜状,也有的呈层状、似层状或形态简单的透镜状。有的夕卡岩钨矿的围岩尚有大理岩化、硅化、斜长石化、钾长石化、白云母化、叶蜡石化、黄铁矿化等。矿石矿物主要是白钨矿、辉钼矿、辉铋矿、锡石、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毒砂、磁铁矿等。具有代表性的矿床:湖南瑶岗仙钨矿床、新田岭白钨矿床、柿竹园钨(锡铋钼)矿床,江西修水香炉山白钨矿床、甘肃塔儿沟似夕卡岩型白钨矿床。 (4)爆破角砾岩型钨矿床在斑岩型钨矿区内,常伴生有含钨爆破角砾岩,其矿石成分主要是黑钨矿、辉钼矿,其次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主要以胶结构形式存在。矿体主要产在爆破砾岩体内,也有的产在角砾岩体围岩构造裂隙中,形成钨矿脉。角砾岩体内的矿常分布在角砾岩体上部及接触带附近。这类矿床品位较富,但规模较小,多为中小型富矿。

卢旺达钨矿市场投资环境

卢旺达钨矿卢旺达钨矿市场投资市场投资市场投资环境 环境卢旺达概况 卢旺达位于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内陆国家。东连坦桑尼亚,南界布隆迪,西与西北和刚果(金)为邻,北与乌干达接壤。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因地处东非高原,气候温和凉爽,年平均气温19°C。 卢旺达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粮食不能自给。近年来,卢旺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开发信息产业,努力缓解能源短缺困难,经济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卢旺达自然资源贫乏。除咖啡、茶叶等农畜产品加工厂外,卢旺达的工业还有卷烟、饮料、火柴、造纸、肥皂、电池、水泥厂等。卢旺达绝大部分工业品依赖进口。 卢旺达主要出口咖啡、茶等农副产品和钽钨等矿石;进口石油等燃料及机械设备。卢旺达主要出口对象国是肯尼亚、中国、刚果(金)、马来西亚等;卢旺达主要进口来源国有肯尼亚、乌干达、美国、阿联酋等。

卢旺达钨矿市场概况 钨矿是卢旺达优先开发的矿种之一。尼亚卡班戈钨矿是非洲最大的钨矿。2011年卢旺达钨矿产量接近1200吨。主要企业有:Eurotrade International S.A.;Wolfram Mining and Processing Ltd.;Centrale Multi Services SARL。 请参阅《中国企业投资卢旺达钨矿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第一章卢旺达钨矿市场发展状况及前景预测 第一节卢旺达钨矿资源储量和钨矿产量状况 一、卢旺达钨矿资源储量状况 二、卢旺达钨矿资源地区分布 三、卢旺达钨矿资源品位特征 四、卢旺达钨矿产量指标 第二节卢旺达重点钨矿企业经营状况 第三节卢旺达钨矿市场相关政策 一、卢旺达钨矿出口关税和相关贸易规定 二、卢旺达关于工程承包的相关政策规定 三、卢旺达环境保护政策规定 四、卢旺达土地政策 五、卢旺达矿产资源所有权、探矿权、采矿权的规定 第四节卢旺达钨矿市场发展态势展望和指标预测 一、未来五年卢旺达本土钨矿市场需求展望 二、未来五年卢旺达钨矿出口市场展望 三、未来五年卢旺达钨矿市场竞争格局展望 第二章卢旺达钨矿市场投资机会判断 第一节卢旺达钨矿细分环节的发展机会判断

云南省文山官房钨矿地质特征及勘探分析

云南省文山官房钨矿地质特征及勘探分析 摘要: 云南省文山官房钨矿床位于云南文山县境内,地处滇东南褶皱一系,属于中到大型钨矿床。本文从这个矿区的地质构造入手,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控制机理进行探究分析。结果显示:该矿区成矿的主要构造因素是花岗岩和围岩的接触带,挤压抬升是形成此矿的基础。这些成果对在该矿区继续找矿和研究成矿规律的构造因素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字:文山钨矿;矿区地质;勘探分析 云南东南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锌、钨、银、铅等矿产的产地。分布着像白牛厂、个旧以及都龙等很多个超大型和大型的多金属矿床。经过对云南省文山官房矿区进行勘察,已查明此钨矿床已达到中型矿床规模,矿石的种类为矽卡岩白钨矿,根据专业人员的规划,该矿山的未来年处理矿石能力可达7万吨,该矿区的生产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1.矿区的地质背景 文山官房矿区的地质构造位于滇东南—富宁褶皱以及束薄竹山穹窿的南翼,在区内有震旦系屏边群地层出露,是复理石建造的,在屏边群之上为寒武系假整合,下部是由浅海相石英砂岩建造的,从下往上逐渐变为由浅海相和滨海相碳酸盐以及砂泥质建造。本区的地质构造是环绕越北古陆环状的弧形,而且其间自北向东方向的断裂穿插,这主要是在晚印支运动中形成的。在该区域的构造隆起位置和断裂的两侧有酸性侵入岩,这些侵入岩发育在华里西期和燕山期,主要有都龙岩体、南温河岩体等,有很多锌、钨、银、铅等矿床是在这些岩体边缘和外围地区发现的。 2.矿区地质情况 官房矿区的西南和西北部出露于寒武系,其他部分出露于第四系。冲庄组、大丫口组以及田蓬组自下而上排列,主要的含矿层位是后两者。地层自北向南慢慢变新,因为受到花岗岩体的侵入,引起了变质作用,所以有广泛的角岩和钙质矽卡岩在矿区内形成。矿区总体属于单斜构造,褶皱不发育。在矿区中部有一条正断层,东西走向。官房矿区地处薄竹山花岗岩体的西南边缘,此岩体沿着北西

公共治理文献综述

公共治理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公共治理,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法意识形态的公共行政。这种新型的行政就是“治理”式的行政。20世纪末,该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发展和行政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领域。它强调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各种民间组织机构的参与,强调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及互动合作,打破了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对当前我国的政府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公共治理理论政府改革综述 一、西方治理理论的兴起及背景 治理理论兴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管理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族国家内部,政府被视为“超级保姆”,职能扩张、机构臃肿、服务低劣、效率低下,财政危机遍布各国,社会分裂和文化分裂同时出现。在国际市场上,随着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逐步深入,联合国的安全机制和国际社会的和平力量也无法拯救世界一些地区大规模的无政府状态,尤其是毒品,跨国犯罪、核武器扩散、科技风险、环境保护等问题已对国际社会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既重视发挥政府的功能,又重视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相互合作、共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登上了历史舞台。二、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治理的主体。除了包括一国的政府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公共组织、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私人组织、行业协会、科研学术团体和社会个人等等。 2.治理的对象或客体。凡是现实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事务和活动,无不是治理的对象。 3.治理的手段方式。除了国家的常规手段和方法外,更多的是强调各种机构、团体之间的自愿、平等合作。 4.治理的目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① (二)治理理论的基本特征:② ①沈荣华,周义程.善治理论与我国政府改革的有限性导向[M].理论探

钨矿特征综述

钨矿特征综述 一、钨矿简介 钨元素由瑞典化学家舍勒(c.W.Scheele)于1781年从当时称为重石的矿物(现称白钨矿)中发现的,并以瑞典文rang(重)和sten(石头)的复合词am黟ten命名这种新元素:1783年西班牙人德卢亚尔兄弟(F·de Elhuyar)从黑钨矿中制得氧化钨,并用碳还原为钨粉。 化学形态钨呈银白色,是熔点最高的金属,熔点高达3400℃,居所有金属之首,沸5555o C,比重(单晶钨)19.3,并具有高硬度、良好的高温强度和导电、传热性能,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耐腐蚀,不与盐酸或硫酸起作用。 钨在冶金和金属材料领域中属高熔点稀有金属或称难熔稀有金属.钨及其合金是现代工业、国防及高新技术应用中极为重要的功能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航天、原子能、船舶、汽车工业、电气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含钨高温合金主要应用于燃气轮机、火箭、导弹及核反应堆的部件,高比重钨基合金则用于反坦克和反潜艇的穿甲弹头。钨精矿用于生产金属钨、碳化钨、钨合金及化合物。 二、我国钨矿资源现状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钨矿储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中国钨矿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赣南等)和河南等地,三者的钨矿资源储量占全国总资源储量的61%。南岭地区是中国主要的钨矿集中区和资源远景区,北祁连山西段、东秦岭、西南三江、大兴安岭和北山地区也都是主要的远景区。 截至201 1年底,中国钨矿查明资源储量为620.4万t,其中基础储量为156.7万t。在全国已查明钨矿资源储量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查明资源储量在20万t以上的依次有湖南、江西、甘肃、河南、广西、福建、广东、安徽和云南。中国钨矿查明资源储量总体上来看呈稳步增长态势,从2006年的558.4万t增至620.4万t,增长11.1%;而2011年较2010年增长5.0%。其中,白钨矿的查明资源储量最大,其次为黑钨矿,混合钨矿的量最少。 三、我国钨矿资源的特点 3.1分布较集中,规模大,资源储量丰富 资源储量和矿区分布较集中是中国钨矿资源的一大特点。钨矿资源储量集中分布在湖南、江西、河南、甘肃、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其中,湖南柿竹园、湖南杨林坳、江西大吉山和香炉山、福建行洛坑等矿床属于超大型和大型钨矿床。 3.2矿床类型多、成矿作用多样 由于成矿物质的多源性、成矿条件以及成矿作用的多样性等综合条件,除火山热泉沉淀型、盐湖卤水和淤泥型钨矿床外,几乎世界上所有已知的钨矿床成因类型在中国均有发现[4]。中国钨矿床类型多样,有矽卡岩型、斑岩型、石英脉型、层控型、角砾岩筒型、冲积砂矿型、伟晶岩型矿床、风化淋滤铁帽型钨矿等类型。 3.3共(伴)生组分多,综合利用价值大 钨矿共(伴)生组分种类繁多,其伴生组分有锡、钼、铋、铜、铅、锌、锑、钴、金、银、铁、硫、铌、钽、锂、铍、稀土、压电水晶和熔炼水晶、萤石等。这些伴生组分经选冶综合回收可成为有用组分。从矿石类型上看,白钨矿主要与重有色金属和贵金属共(伴)生,黑钨矿一般与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和稀散元素共(伴)生。在采选冶过程中综合回收这些有

广东省连州市岭脚锡钨矿区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广东省连州市岭脚锡钨矿区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从岭脚锡钨矿区矿体地质特征入手,总结其矿体特征、矿脉生成顺序、矿化富集特点等,并进行了矿床成因分析,提出成矿模式。 【关键词】岭脚锡钨矿区矿体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分析成矿模式 1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上处于连山后加里东隆起北东缘,连县上古生代坳陷北部,东西向西山岩体东南部。 区域地层寒武系分布广,为一套浅变质碎屑岩,主要岩性为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细粒长石石英杂砂岩、板岩、变质粉砂岩等,是本区钨、锡主要赋存层位,也是南岭地区钨、锡重要赋存层位。泥盆—石炭系广泛分布,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建造,其中中泥盆统含炭质硅质灰岩是区内多金属矿主要含矿层位(如连县小带中型铅锌银矿产于该层位)。二叠系与三叠系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建造,是本区煤的主要赋存层位。白垩纪为一套复陆屑红色碎屑岩建造,分布在中生代盆地中。 区域上大面积分布的西山岩体(九凝山复式岩体东部),岩性为花岗斑岩,形成于燕山三期(γ52(3))。此外区内岩脉较发育,主要有花岗斑岩脉,花岗岩脉及闪长岩脉等。据重力异常推测,西山岩体与地层接触界面向南倾伏。 区域构造为北东向郴县—怀集断褶带、英德弧形构造前弧西翼(北西向)、东西向构造岩浆岩带在本区交汇,构造相当复杂,北东、东西、南北及北西向构造均发育。北西向构造有大雾山复背斜及该方向断裂;北西向断裂规模大,具多期次活动特点;北东向大断裂控制中生代盆地分布;南北向构造以连州断褶带规模最大;东西向构造以西山构造岩浆岩带规模大。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地层属寒武系高滩组(∈g),为一套浅变质碎屑岩,根据岩性组合由老至新可划分为六个岩性段,总体呈粗—细(碎屑岩)三个旋廻的韵律性变化。地层呈北西走向,总体倾向南西,倾角中等-陡,总体呈一单斜构造,但局部发育小规模的背斜和向斜。 矿区北西面4km为西山花岗斑岩体,区域物探资料推测矿区内有隐伏岩体存在。矿区发育有石英斑岩脉和细粒花岗岩脉。 矿区发育褶皱与断裂,节理裂隙也较发育。矿区处于大雾山复背斜北东翼的次级岭脚向斜北东翼。区内地层总体呈北西走向,倾向南西,总体呈一单斜构造。区内发育的次一级褶曲皆为小型褶曲,轴向北西西—北西,主要为同斜、倒转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