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相关免疫学基础终稿

合集下载

输血知识培训终版.ppt

输血知识培训终版.ppt
血液的方法,可以用其贮存血液超过3个星期; ➢ 1927年,国际上正式确立ABO血型系统; ➢ 1940 Landsteiner等,发现Rh血型; ➢ 2001年WHO、红十字会决定,将Landsteiner生日6
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日”。 ➢ 近十余年来,由于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出现,已使输血成
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
性休克等。
课件
荨麻疹
皮肤红斑
课件
2.过敏反应
3.治疗 1)皮肤瘙痒或荨麻疹:减慢速度,应用抗组胺药如异丙 嗪、苯海拉明,静注地塞米松5-10mg。 2)反应严重者立即停输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1.0mg。 3)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者:应适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4.预防 1)有过敏史者: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 明 25mg和静脉注射皮质激素。 2)多次输血者:可输洗涤红细胞。
➢ 检测的病原体存在“窗口期”。 ➢ 有的病原体未列入血液检测标准。
课件
中国爱滋病报告(2007)
➢ 卫生部部长陈竺报告,到2007年底,我国现存爱滋病病 毒感染者约70万人,因采供血、输血及使用血制品传播 占9.3%。(2007年11月30日《健康报》)
➢ 1985年,我国浙江省4例血友病患者因输注进口Ⅷ因子 而感染爱滋病毒。
输血知识培训
课件
内 容:
一、基本概念 二、血型 三、输血的分类 四、输血的适应征 五、输血前的试验 六、输血注意事项 七、输血基本原则
八、输血反应 九、成分输血 十、血浆代用品 十一、自身输血 十二、血液保护 十三、有关法律法规
课件
一、基本概念:
➢ 输血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和抢救措 施。
➢ 包括输入全血,成分血,生物工程制 品和血浆。

输血相关免疫学基础终稿

输血相关免疫学基础终稿
致敏阶段(抗体和抗原决定簇特异性结合) 凝集阶段(致敏红细胞互相连接、凝集)
(三)影响凝集反应的因素 影响红细胞凝集反应的因素较多。 影响第一阶段抗原抗体结合的因素主要有 温度、离子强度、pH、孵育时间 通常IgM类抗体在低温(4-27℃)时反应较强, 此类抗体也称为冷抗体 IgG类抗体在37℃时活性较好,也称为温抗体 2、离子强度 正常血液中红细胞之间的距离至少25nm,避免发 生自发聚集。
1、免疫球蛋白结构
VH和VL是抗原结合部位;CH2是补体结合部位;CH3是FC 受体结合部位。
2、免疫球蛋白分类及特性
根据Ig重链C区抗原性不同,重链分为γ 、μ、α、δ、ε五种,据此决定了Ig分为 IgG、IgM、IgA、IgD、IgE五类。
同一类的Ig根据重链C区的结构差异、二硫键位 臵及数量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亚类。 例如IgG分为IgG1、IgG2、IgG3、IgG4四个亚类, IgM分为IgM1、IgM2两个亚类,IgA分为 IgA1、 IgA2两个亚类,IgD与IgE无亚类。
1、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指输入的血液中 含有与受血者白细胞抗原相应的HLA抗体或粒细 胞特异性抗体而导致受血者出现在与左心衰竭无 关的急性肺水肿症状与体征。 机制:供血者血中的HLA抗体、粒细胞特异性抗 体与受血者体内的白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白 细胞在肺循环中凝聚,患者表现为肺水肿或呼吸 窘迫等。
2、血型集合是指在血清学、生物化学、遗传 学特性方面有相关性,尚达不到血型系统命名 标准,将与血型系统无关的血型抗原归为血型 集合。例如Ii、Er等。 3、高频率抗原组和低频率抗原组 血型抗原频率>90%属于高频抗原组,血型抗 原频率<1%属于低频抗原组。

免疫学基础—最终版

免疫学基础—最终版

1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并在免疫应答时所发生的过程、效应机制和生物学功能,及其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

2免疫应答: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产生的免疫应答产物(如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参与生理性和病理性效应的过程。

3抗原(Ag)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且能与其免疫应答产物结合,并发生一系列生物效应的物质。

4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cpitope):抗原分子存在的能与TCR/BCR或抗体Fab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5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是指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

6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可激活多种T细胞克隆的某些细菌或病毒抗原称作超抗原。

7佐剂(adjuvant):是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射机体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的物质。

8 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ty),NK细胞表面表达IgG1和IgG3的低亲和力受体FcγRIII(CD16),可与抗体Fc段结合,介导NK细胞识别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

此种以IgG抗体作为中间桥梁,定向介导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从而杀伤与IgG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

9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共有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这种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10抗原提呈:指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降解为多肽片段,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T细胞识别的过程。

11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是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输血免疫学基础

输血免疫学基础

A 善于待人接物,很注意合情合理,个性中庸,讨厌口心不同 的人,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头脑容易疲劳,部分精神萎靡 B
25
血型与恋爱

O型 A型

B型 AB型
26
血小板抗原与抗体
27
血小板抗原
28
(一) 血小板非特异性抗原 1.HLA型抗原 ☆HLA-A和B位点的抗原,可出现在 血小板膜上。 ☆血小板上HLA抗原是吸附于血小板 表面,不是血小板膜的组成部分。
22
(二)Rh血型鉴定 ☆常规情况下,红细胞只作Rho(D)定型。 ☆特殊情况时,才需做全部表现型定型。 如: 家系调查; 亲子鉴定; 产前检查需确定纯合子或杂合子; 以及配血试验中发现有不规则抗体。
23
三、红细胞其它血型系 (一)Lewis血型系 (二)MNSs血型系 (三)P血型系 (四)Kell血型系 (五)Daffy(FY)血型系 (六)Kidd(JK)血型系 (七)Lutheran(Lu)血型系 (八)I血型抗原与抗体 (九)其它Di、Yt、Xg、Do、Co、Sc、Sd及Wr。
18
二、Rh血型系 红细胞血型系中最为复杂的一个血 型系。至今已发现Rh血型系的抗原40多 个。 但涉及到临床输血五个主要抗原:即D、C、 E、c和 e, 以及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19
(一)D抗原和Du型 ☆在Rh血型中,D抗原性最强。 ☆0.4% D抗原阴性(血清学方法)。 ☆50-75%的Rh阴性(输血和妊娠)受D 抗原红细胞免疫产生抗D。 ☆在输血和新生儿溶血病诊疗中具有 重要地位。
A2和A2B血清中有抗A1似乎全部属于IgM。 O型血清分离的抗A1则只能是IgG。
11
2.同种抗体 在输血中,抗A和抗B是最重要的红 细胞同种抗体,常引起致命的溶血性输 血反应;其次为Rh抗体,最常见抗D抗E。 我国汉族D抗原阳性率99.76%,E抗原 阳性率47.88%。

输血学的知识点总结

输血学的知识点总结

输血学的知识点总结输血学是一门关于血液及其成分在医学上的应用与研究的学科,它涉及到输血的各个方面,包括血液的成分、配血原则、输血反应等内容。

在临床上,输血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因为合理的输血可以挽救生命,而不合理的输血则可能引发血液相关的并发症。

下面将对输血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血液的成分1. 全血全血是指未经处理的血液,它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在输血过程中,全血通常会被分离成各个成分进行输注。

2. 红细胞红细胞是携氧的主要细胞,它可以通过输血来治疗贫血及其他血液相关疾病。

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它使得红细胞可以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处。

3. 血小板血小板是参与血液凝结的细胞。

其主要功能是在出血时形成血凝块以止血。

4. 血浆血浆是含有各种蛋白质、激素、营养物质及其他溶质的混合物。

在输血过程中,血浆可以被分离并单独输注,也可以通过血浆置换来治疗某些疾病。

5. 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是人体内产生的细胞。

在输血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不会输注白细胞,因为白细胞可能引起输血相关的反应。

二、配血原则1. ABO血型系统在临床上,人们通常将血液分为A、B、AB、O四个血型。

输血时需按照受血者的血型对供血者的血型进行配血。

严格遵守ABO血型系统的原则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基础。

2. Rh因子Rh因子是一种在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人们通常将其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

在进行输血时,需要根据受血者和供血者的Rh因子进行配血,以避免引起输血反应。

3. 交叉配血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混合,以观察是否存在血球抗体。

通过交叉试验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受血者对于供血者血液是否具有免疫反应。

4. 使用洗涤的红细胞对于某些特殊受血者,如婴儿、幼儿、老年人或者过敏体质的人,可以使用洗涤的红细胞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5. 输血前交叉验证在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必须进行仔细的交叉验证,确保受血者的身份、血样标本和输血制备的过程都符合标准,以保障输血安全。

输血相关知识

输血相关知识

输血相关知识输血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医疗技术,是指将适合的供血者血液制品输注给患者的过程。

输血有助于补充患者体内失血引起的血容量不足,提高患者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以及传递生物治疗物质和血液产生的抗体。

以下将介绍一些与输血相关的知识。

首先,输血适应症是决定是否需要输血的重要标准。

常见的输血适应症包括:1. 大量失血:如创伤性失血、手术后失血等。

2. 缺乏所需的血液组份:比如因体内缺乏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而产生的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功能障碍等。

3. 红细胞寿命缩短:包括溶血性贫血、遗传性溶血性黄疸等。

4. 重症患者:如严重感染、心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

其次,输血的血型匹配是非常重要的。

人体血液被分为A、B、AB和O四种血型,具有不同的抗原和抗体组合。

在输血过程中,供血者的血型应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匹配,以避免出现免疫反应。

最常见的输血血型组合包括:1. A型血受血者可以接受A型和O型血液。

2. B型血受血者可以接受B型和O型血液。

3. AB型血受血者可以接受A型、B型、AB型和O型血液。

4. O型血受血者只能接受O型血液。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输血血型组合,如Rh(Rhesus)血型系统,它是第二个重要的血型系统。

Rh血型分为Rh阴性和Rh阳性,如果Rh阴性受血者接受了Rh阳性的血液,可能会引起免疫反应,因此在输血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匹配。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输血的风险和并发症。

输血的风险包括输血不足导致的血容量不足和缺氧,输血过多导致的过负荷,输血反应,以及传染病和免疫相关的并发症。

为了降低输血风险,医生在判断输血的必要性时应权衡利弊,并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和生化指标。

为了提高输血质量和安全性,现代医学也积极发展了一些替代性的治疗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人工合成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生成素和血小板增生素来促进自身血液制血功能的恢复。

此外,还可以使用细胞因子和血浆体液制品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促进凝血过程。

第二章输血免疫学基础题库12-0-8

第二章输血免疫学基础题库12-0-8

第二章输血免疫学基础题库12-0-8问题:[单选]控制红细胞Rh基因在哪一对染色体上A.第一对染色体B.第六对染色体C.第九对染色体D.第十一对染色体控制红细胞Rh基因在第一对染色体上。

问题:[单选]红细胞Rh血型中五种不同的Rh抗体是A.抗C、抗D、抗d、抗E、抗eB.抗C、抗c、抗D、抗d、抗EC.抗C、抗c、抗D、抗d、抗eD.抗C、抗c、抗D、抗E、抗e红细胞Rh血型中五种不同的Rh抗体是抗C、抗c、抗D、抗E、抗e。

问题:[单选]从血清学角度看,Rh阴性只有dEEdEeDeedee从免疫血液学角度来说典型Rh阴性只有ccdee。

/ 夫妻用品问题:[单选]Rh血型抗原中抗原性最强的是哪一种A.C抗原B.c抗原C.D抗原D.E抗原在Rh血型中,D抗原性最强。

50-75%的Rh阴性的人通过输血和妊娠,可受D抗原红细胞免疫而产生抗D。

因此,在输血疗法和新生儿溶血病诊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问题:[单选]关于Du血型的概念,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Du型比正常D阳性细胞抗原弱B.Du于Rh阳性细胞C.Du型病人可接受Rh阳性血D.Du型病人接受输血可行盐水介质交叉配血有些红细胞上的D抗原同一些抗D血清凝集,而同另一些抗D血清不凝集。

这种抗原的变异型统称为Du型。

Du型比正常D阳性细胞抗原弱,但输给Rh阴性的受血者后,仍可诱导免疫反应产生抗D。

通常注意将Du型的供血者红细胞,作Rh阳性处理。

如果将Du型红细胞输给具有抗D受血者后,Du红细胞可以被抗D加速破坏。

因此,实际在临床输血工作中,供血者为Du型者,应归类于Rh阳性,而受血者为Du型者,则应归类于Rh阴性最为安全。

Du型病人接受输血须行盐水、酶与抗人球蛋白介质交叉配血问题:[单选]给下列哪项组合Rh血型受血者输注献血员cDEcDE型血液后有可能产生抗E抗体A.CdEcdeB.CDEcDEC.CdecDeD.CDecDE红细胞Rh血型CdecDe受血者输注献血员Rh血型cDEcDE的血液后有可能产生抗E抗体问题:[单选]下列哪项不是Lewis血型系特点A.A.红细胞是吸附血浆中的Lewis物质而获得Lewis表型B.B.红细胞的Lewis表型受分泌状态的影响C.C.非分泌型则红细胞表型为Lea-b+D.D.ABH和Le均是同一前身物的产物红细胞Lewis血型系特点:这是一个可溶性抗原存在于唾液和血浆中的血型系统,红细胞吸附血浆中的Lewis物质而获得Lewis表型;红细胞的Lewis表型受分泌状态的影响,倘若Lewis基因同分泌基因是独立遗传的,一个人遗传Lewis基因,而且为非分泌型sese,则红细胞表型为Lea+b-,分泌型Sese或SeSe,则表型Lea-b+;ABH和Le均为同一前身物的产物,Lewis表型可受ABO表型的修饰,即A1可干扰Lea和Leb表达。

2024年度输血相关知识ppt课件

2024年度输血相关知识ppt课件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患 者的反应,如出现发热、寒战、皮疹等 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
记录输血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输血 量、患者反应等信息,以便后续分析和
处理。
对于输血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及时记 录并报告相关部门,以便对血液质量进
行追踪和调查。
2024/3/24
17
04 常见输血反应识 别与处理
立即停止输血、使用抗过 敏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等
20
溶血反应
溶血原因
血型不合、血液保存不当 等
2024/3/24
症状表现
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 黄疸等
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输血、碱化尿液 、保护肾功能等
21
细菌污染反应
2024/3/24
污染原因
采血或储存过程中细菌污染
症状表现
高热、寒战、休克等
处理措施
2024/3/24
18
发热反应
2024/3/24
发热原因
01
免疫反应、细菌污染等
症状表现
02
体温升高、寒战、头痛等
处理措施
03
减慢输血速度、物理降温、使用解热镇痛药等
19
过敏反应
01
02
03
过敏原因
IgA或IgM抗体引起的免 疫反应
2024/3/24
症状表现
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 困难等
处理措施
血样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标识、保存 和送检
11
输血同意书签署
医生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输血目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患者或家属在充分理解后签署输血同意书
医护人员留存输血同意书备查
2024/3/24

输血相关基本知识

输血相关基本知识
处理 验收、温浴、分离、分装、保存
标本管理
血液发出后, 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 至少7天, 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二十七条)
样本检测
严格掌握操作规程。熟悉操作程序,了解仪 器的性能和特点,加强仪器的维护和保养;要 有良好的操作习惯,做好室内质控。
结果判读
血型的发现
1900年,ABO血型系统 1940年,Rh血型系统
Karl Landsteiner
血型 HLA
基本常识
29个血型系统 400多种血型抗原 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
基本常识
ABO A抗原 B抗体
B抗原 A抗体
6个基因 OO AA AO BB BO AB
4个表现型 A B O AB
结果判断标准 参考值范围 结果审核
基 本 内 WR容C)
输血指导
输血指证(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辅查) 输血时机(术前、术后、术中、辅查-DIC) 输什么成分(LPRCs、FFP、Cryo、pc-2、
输多少量 效果评价(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辅查)
输血指导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 再根据病情和年龄 调整输注速度, 并严密观察受血者 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如出现异常情况 应及时处理。
基本常识
葡聚糖做成微型凝胶柱,
上端为反应室,下端凝
胶柱为抗原抗体凝集反
反应室
应的介质。 凝胶柱
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离心, 经过凝胶分子筛作用, 游离红细胞在凝胶底部,
而与抗体结合凝集的红
细胞位于凝胶上部或悬 浮于凝胶中。
血型结果判读
应用延伸:用于ABO正反定型,交叉配血、其他血型抗
原检测(CcDEe)、不规则抗体检测、Coombs实验

临床输血的免疫学知识培训

临床输血的免疫学知识培训

临床输血的免疫学知识培训输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了血液及其组分,以帮助恢复体力、增加氧气供应等。

然而,在进行输血过程中,免疫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临床输血的免疫学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一、输血的基本概念输血是通过将血液或其组分输送给受血者,以替代受血者自身因各种原因而减少或丧失的血液组分,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输血过程中,包括供血者、受血者和输血过程中的相关因素。

免疫学知识在这过程中尤为重要。

二、血型的基本知识人类常见的血型有A、B、AB和O四种,其中又分为Rh阴性和Rh阳性两种。

不同血型的人群之间如果发生错误输血,可能引发免疫反应,造成输血反应,甚至严重危及生命。

因此,在进行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三、免疫反应的机制当受血者体内产生抗体与供血者红细胞中的抗原发生配对时,就会引起免疫反应。

这种反应可能导致输血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发展为输血相关严重并发症。

因此,了解免疫反应的机制对于识别并预防输血反应至关重要。

四、输血前的免疫学检测为了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预防输血过程中的并发症,常规的免疫学检测非常重要。

通过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等检测方法,可以确保供受血者的血液配型相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五、免疫学知识培训的重要性对于临床医护人员而言,免疫学知识的培训尤为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输血的免疫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输血操作,并在发生问题时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保障患者的安全。

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相信读者对于临床输血的免疫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进行输血时,务必注意安全第一,遵循规范操作程序,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愿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免疫血液学与输血相关的免疫反应PPT课件

免疫血液学与输血相关的免疫反应PPT课件
67%没有临床症状,但实验室能检测到问题反应的 症状; ▲ MMA是>20, 64%受血者有临床反应或75%患者 能通过实验室检测 ▲ MMA能代替51Cr标记红细胞输注后1小时存活率
22
鉴别有临床意义抗体的价值
▲向临床医生解释;“存在的抗体临床有意义 ”的实际情况,
▲由于时间或罕见血型抗原血液困难时,衡 量输注不配合的后果和做溶血反应 1/2500050000
延迟性免疫性溶血性 1/2500 反应
血小板同种免疫( 1/10 HLA)
发热,非溶血性
1/200
危险性因子 危险率/ 单位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 较少 宿主病(TA-GVHD
红细胞同种免疫 1/100
血钾过高
不明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1/5000-10000 低体温 (TRALI)
稀见
CMV
7/100
1/14,000-200 ,000 1/13000001900000 1/15000002400000 1/2900000
E-B病毒 细菌性反应 原虫/寄生虫病 梅毒
1/200
RBC-1/30000, 血小板-1/2000 < 1000000
稀见
10
非传染性严重输血危险率的评估
* 血液的各种主要成分的遗传多态性, 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等成分都携带着 有免疫活性的抗原, 人种、人群、地区的多态性差异。
* 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应答是输血免疫反应问 题的根本原因。
13
输血相关同种免疫反应的问题出现 促进对免疫血液学的认识
★输血相关同种免疫反应中出现的问题,推 动各类抗原和抗体的研究;各种血液成分 的遗传标记、分子结构、生理和病理功能 及涉及的免疫反应的机理的深入了解;免 疫血液学知识和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

第十二章输血相关传染病演示文稿

第十二章输血相关传染病演示文稿

4.发生HIV职业暴露,紧急处理
❖ 皮肤有伤口,局部反复轻轻挤压,尽可能挤 出伤口处血液,用大量清水或盐水冲洗伤口 ,后用消毒液(75%究竟、0.5%碘伏)消毒 伤口并包扎
❖ 对暴露物的传染性和暴漏程度评估,及时上 报,及时救治
第25页,共36页。
二、病毒性肝炎
❖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病毒性传染 病,包括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 毒(HAV、HBV、HCV、HDV、HEV、HGV)
(2)手术、注射、拔牙均需使用严格消毒的器具。
(3)需防止剃须、穿耳、文身、刷牙时交叉感染。 (4)防止外伤时接触污染血液。 (6)采血和输血应规范操作,严格消毒。
(7)对血源严格管理,提供无偿献血。
(8)严格进行血液检验,加强血液检验质量控制。
(9)加强对医护人员和血站、实验室人员的培训,提高自 我保护意识。
第20页,共36页。
四、HIV感染/AIDS的治疗和预防
(一)治疗
抗病毒治疗、支持疗法、使用免疫调节剂、中药治疗、 抗感染和抗肿瘤治疗。
鸡尾酒疗法: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
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三大类药物联合搭配使用。
第21页,共36页。
(二)预防
1.预防血液传播:
(1)戒毒;对静脉吸毒实施标本兼治。
第15页,共36页。
2.HIV抗体检测
酶标法(ELISA):
颗粒凝集法(PA): 快速试验(RT):
免疫荧光法(1FA): 免疫印迹法(WB):
第16页,共36页。
(三)HIV抗体检测程序
1.初筛实验:HIV抗体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 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第17页,共36页。
2.确认试验为对筛查结果予以确定的检测方法,

输血免疫总结

输血免疫总结

输血免疫总结引言输血免疫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措施,通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输注给患者,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该过程涉及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免疫反应,对于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输血免疫相关的基本知识、输血反应、输血安全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基本知识输血的目的输血的主要目的是维持受血者的血容量和红细胞质量,改善氧输送并纠正贫血。

此外,输血还可以输注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来治疗出血倾向等凝血功能异常。

输血的分类根据输血成分的不同,输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红细胞输血:用于治疗贫血和提高氧输送。

2.血小板输注: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功能障碍。

3.新鲜冷冻血浆输注:用于矫正凝血功能异常或纠正凝血因子缺乏。

4.白细胞输注:用于治疗严重的白细胞减少症或增强免疫功能。

5.全血输注:用于极度贫血和失血量大的情况下。

输血的安全性输血的安全性涉及供血者和受血者两个方面。

对于供血者,输血过程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身体不适,但通常是可控制和可逆转的。

对于受血者,输血反应是最主要的安全关注点。

输血反应输血反应的分类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根据反应发生的时间和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将输血反应分为以下几类:1.急性输血反应:发生在输血过程中,通常与ABO血型不匹配、温度过高或输血速度过快等因素有关。

2.迟发性输血反应:发生于输血后的几小时到几周之间,通常是由于免疫因素引起的,如血型抗原抗体反应。

3.过敏反应:由于输血过程中患者对输血成分中的蛋白质产生过敏反应。

4.循环负荷反应:由于输血速度过快引起的循环负荷过大,通常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如心悸、头晕等。

输血反应的预防和处理为了预防和处理输血反应,以下措施应被采取:1.严格实施血型鉴定和配血,以减少ABO血型不匹配引起的急性输血反应。

2.注意体温控制,避免输血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过低。

通常将输血液加热至体温37℃左右再输注。

3.控制输血速度,避免过快引起的循环负荷反应。

输血工作知识培训材料

输血工作知识培训材料

输血工作知识培训材料在现代医学领域中,血液及其血液成分的输注是一项重大的发展,可以使许多本来不能救治的疾病得到了救治,大大降低了疾病的死亡率,可是如果不能正确使用血液及其成分的制剂,不但难以达到救治的目的,反而会对受血者构成危害。

为此,临床输血工作必须熟悉血液成分及制品的理化,生物学性质,功能,用途和用法,正确应用。

一、现代输血的发展主要表现:1、血液成分输注:三大优点:第一治疗效果显著。

成分输血的原则是患者缺什么成分补什么成分。

第二是成分输血可以降低输血反应.第三是成分输血可以一血多用,节省血液。

2、治疗性输血目的可以去除患者血液中的病理成分补充适量的正常血液成分,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3、生物技术制品输注:与人血制剂相比最大的优点是:没有传播任何病毒的危险。

4、自身血液的输注:以稀释式自身输血、贮存式自身输血和回收式自身输血的形式应用于临床。

5、基因治疗:是指把有功能的基因转移到某种细胞内。

纠正先天性与后天性遗传上的异常。

或者给患者提供一个有新功能的细胞、近而达到治疗或预防某种疾病的目的。

二、现在输血与传统输血观点比较:1、全血并不“全”:全血并不含有血液的全部的成分,血液一旦离开血液循环到体外,就发生一系列变化,称之为“保存损害”.失去一此有用成分.产生一些有害成分,全血是血液与保存液混合的产物.输入全血,增加病人输血反应机会,可加重了病人的代谢负担。

2、输新鲜血不比库存血疗效好:新鲜全血的新鲜度难以界定,输血目的不同,新鲜血含义就不一样,输注保存血比输注新鲜血更安全。

因为在血液保存期间、血液内一些病原体不能存活或致病力降低,所以现代输血不仅提倡成分输血,而且主张输保存血,不输或少输新鲜血,但是在下列情况下输注新鲜血是必要的:①新生儿特别事故早产儿需要输血或换血者:②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③严重信心肺疾患需要输血者:④因急性失血而持续性低血压者: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需要输血者:3、输血对病人并非有益无害:全血和血浆中含有的血浆蛋白和抗体量较少起不到增强底抗力的作用,而且输血能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诱发或加重感染,输注全血比输注不含自细胞的成分血感染率更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相关免疫学基础
郭路生
免疫系统 免疫应答
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和免疫分子 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针对外源生物 性物质所产生的反应。 最基本功能:对侵入的非已物质辩 认和识别 抗体依赖的细胞毒型超敏反应—Ⅱ 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输血反应
克服与避开人体的免疫识别功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和预 防免疫排斥反应
主要内容
+ + + +
+ +


z e ta I g M :3 5 n m Ig G :1 4 n m



25nm
+
红细胞 完全抗体 凝集现象
直接凝集反应示意图
输血前各项免疫学检测主要采用凝集试验
即简单又复杂
常用凝集反应实验技术免疫学基本原理: (1)盐水介质试验 直接凝集试验 用于IgM类抗体的检测,而不能检出IgG类抗 体 (2)酶处理试验技术 某些蛋白水解酶,可以破坏红细胞表面的唾 液酸结构,从而减少了负电荷的数量,缩短 红细胞间的距离,促进某些抗原抗体反应。
前带现象, 后带现象(如图)
(二)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1、高度特异性 2、可逆性
化学键非共价键结合是可逆的,某种条件下达到动态平衡。 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离,解离后生物活性不 变。 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生成与解离因素:抗体亲和力和环境因 素。
3、比例性(抗原表位和抗体结合价)加样 4、两个反应阶段
一、红细胞血型免疫学基础★ 二、人类白细胞抗原与抗体 三、血小板抗原与抗体
一、红细胞血型抗原
(一)抗原特性
抗原(antigen,Ag),是能够刺激机体免 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并能与相应的 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 。
人体对于三种抗原的刺激能够产生免疫应答。 1、同种抗原,指人类本身不同个体所具有的抗 原。 2、异种抗原,是来自其他种属或微生物的抗原 。 3、自身抗原,是指每一个体自身所具有的抗原 。
三、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 红细胞抗体与相应抗原无论是在体内或是 在体外,均可发生反应,称为红细胞抗原抗体 反应。 体外反应根据抗原性状、抗体类型及参与 反应的介质不同,可表现为凝集反应、溶血反 应、沉淀反应、中和反应等不同类型。
(一)主要类型
1、凝集反应 红细胞抗体与相应红细胞抗原反 应,并使之形成凝块,这一过程称为凝集反应 。 直接凝集和间接凝集 完全抗体和不完全抗体
血型物质 存在于体液中的可溶性红细胞血型抗原称 为血型物质(blood-group substance),血型 物质与红细胞表面抗原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有的血型物质是红细胞合成的,有的血型物质 非红细胞合成。
(二)血型抗原命名
20世纪初
无规律
1980年国际输血协会成立了“红细胞表面抗原命 名工作组”,后更名为“血型命名委员会”。 该委员会整理了长期以来无规则命名形成的血型 系统名称。 1996年该委员会确立了新的命名方法。
(三)血型抗原分类 根据红细胞血型抗原的生化特性、遗传学特 性、血清学表现等特点将所有红细胞抗原归类于 不同的 血型系统、血型集合、高频率抗原组和低频率抗 原组。
1、血型系统 是由单一基因位点或多个紧密连锁基因位 点上的等位基因编码的一组抗原所组成。
到目前为止,检出30个红细胞血型系统,抗原 近300个。
(5)微柱凝集试验技术
在凝胶介质中,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结 合,经低速离心,未与抗体结合的红细胞沉于 凝胶底部,而与抗体结合或的红细胞,位于凝 胶上部或悬于凝胶中。 反应池、分离池、细胞扣 中性胶、特异性胶、抗球蛋白胶
2、溶血反应 在红细胞抗原抗体反应中,溶血也是阳性结果 。 补体参与
3、沉淀反应 是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反应时, 形成的不溶于液体的肉眼可见的复合物。
+
红细胞 不完全抗体 凝集反应示意图 致敏红细胞
3、规则抗体 红细胞表面存在某种抗原,在血 液中规律地出现不针对该抗原的抗体,称为规 则抗体。 4、不规则抗体 不规则抗体概念来源于早期的输血实践。 除外ABO血型系统,其他血型系统的抗体产生不 符合Landsteiner规则,即抗体的产生没有规律 ,与抗A、抗B抗体规律地出现于血清中不同, 称为不规则抗体。ABO系统中的亚型,变异型的 抗A1等抗体,也称为不规则抗体。
(3)抗球蛋白试验技术—Coombs试验 盐水介质中,不完全抗体只能致敏红细胞, 而不能使红细胞出现可见的凝集反应。加入抗球 蛋白试剂后,抗球蛋白分子的Fab片段与包被在 红细胞上的球蛋白分子的Fc 片段结合,从而通 过抗球蛋白分子的搭桥作用而产生红细胞的凝集 ,未被抗体致敏的红细胞不会发生凝集。
人类红细胞抗原根据生化性质可以分为糖分子 和多肽两类。 抗原决定簇是糖分子的有:ABH、Lewis、Ii、 P等血型,它们亦称为组织血型抗原。 抗原决定簇是多肽的有:MNS、Rh、Kidd、 Kell等血型系统,仅分布于红细胞或其他血细 胞膜上。 大多数血型抗原在出生时已经形成,但糖分子 类抗原性较弱。
致敏阶段(抗体和抗原决定簇特异性结合) 凝集阶段(致敏红细胞互相连接、凝集)
(三)影响凝集反应的因素 影响红细胞凝集反应的因素较多。 影响第一阶段抗原抗体结合的因素主要有 温度、离子强度、pH、孵育时间等条件。
1、温度 对抗原抗体结合影响很大 通常IgM类抗体在低温(4-27℃)时反应较强, 此类抗体也称为冷抗体 IgG类抗体在37℃时活性较好,也称为温抗体 2、离子强度 正常血液中红细胞之间的距离至少25nm,避免发 生自发聚集。
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complex,MHC),又称HLA复合体
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HLA-Ⅰ类分子,广泛分布于体内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HLA-Ⅱ类分子,主要表达在专职APC上(巨噬细胞、DC、B细胞等)
(三)HLA系统在输血医学的应用 HLA抗原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人类可以通 过妊娠、输血及移植等途径产生HLA抗体。HLA抗 原与HLA抗体作用可以引起多种输血反应。 1、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2、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3、血小板输注无效
1、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指输入的血液中 含有与受血者白细胞抗原相应的HLA抗体或粒细 胞特异性抗体而导致受血者出现在与左心衰竭无 关的急性肺水肿症状与体征。 机制:供血者血中的HLA抗体、粒细胞特异性抗 体与受血者体内的白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白 细胞在肺循环中凝聚,患者表现为肺水肿或呼吸 窘迫等。
数字命名法 6位数字,前3位表示血型系统,后3位表示血型抗 原特异性。Eg.001001 字母/数字命名法是用2-5个大写字母表示血型系 统(系统符号),血型抗原用字母加数字表示。表 型的记述方式用系统符号、冒号,再加上系统内 抗原编号,不存在的抗原前加负号。
ISBT 抗原 表型 LU1或005001 LU:-1,2 传统和普通命名 LUa LU(a-b+)
2、血型集合是指在血清学、生物化学、遗传 学特性方面有相关性,尚达不到血型系统命名 标准,将与血型系统无关的血型抗原归为血型 集合。例如Ii、Er等。 3、高频率抗原组和低频率抗原组 血型抗原频率>90%属于高频抗原组,血型抗 原频率<1%属于低频抗原组。
二、红细胞血型抗体 (一)抗体基本特性 红细胞血型抗体是机体受到血型抗原刺 激后,B细胞被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其 产生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引起免疫 反应的免疫球蛋白(糖蛋白),并广泛存在 于血液及体液中。
(二)红细胞血型抗体分类
1、完全抗体(complete antibody)在盐水介质 中直接凝集红细胞的抗体,又称为盐水抗体。 2、不完全抗体(incomplete antibody)与抗原 (或红细胞)结合后,在盐水介质中未表现出可 见的凝集反应,称为不完全抗体。
+
红细胞 完全抗体 凝集现象
3、pH 大部分血型抗体接近生理pH范围 4、孵育时间 抗原抗体反应达到平衡需要一 定时间,所需时间视免疫球蛋白类型及反应条 件而定。
二、人类白细胞抗原与抗体
(一)白细胞血型抗原包括: 红细胞血型抗原 白细胞特有的血型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 )(白细胞与其他组织细胞共有的抗原系统)★ 。
1、免疫球蛋白结构
VH和VL是抗原结合部位;CH2是补体结合部位;CH3是FC 受体结合部位。
2、免疫球蛋白分类及特性
根据Ig重链C区抗原性不同,重链分为γ 、μ、α、δ、ε五种,据此决定了Ig分为 IgG、IgM、IgA、IgD、IgE五类。
பைடு நூலகம்
同一类的Ig根据重链C区的结构差异、二硫键位 臵及数量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亚类。 例如IgG分为IgG1、IgG2、IgG3、IgG4四个亚类, IgM分为IgM1、IgM2两个亚类,IgA分为 IgA1、 IgA2两个亚类,IgD与IgE无亚类。
(二)MHC与HLA
组织相容性是指器官或组织移植时供者与受者相互接受的程度
由供受者细胞表面组织抗原特异性决定
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是代表个体 特异性的同种异体抗原
其中能引起快速而强烈排斥反应的抗原系统
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histocompatibility
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免疫原性是指Ag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和 应答产物,即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免疫效应细胞 。 反应原性是指Ag与免疫应答产物能够发生特异 性结合。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是完全抗 原,只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是半抗原。
(红细胞)血型抗原是红细胞膜上的化学构 型。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是抗原决定簇或表位( epitope),抗原决定簇是呈立体排列的特殊 化学基团,每一抗原可以有多个表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