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文科综合历史(九)解析版
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五省)历史真题(解析版)
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 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留宅姑臧。
贞元五年(789)
《李元谅颂碑》
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
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李元谅原为安息人,后被唐朝统治者赐李姓,《旧唐书》属于官修正史,侧重于保存唐朝的第一手史料,记事比较详细,材料中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内容属于历史叙述,相对客观,A项正确;《李元谅颂碑》中并无关于李元谅姓名由来的描述,因此“所有信息皆可互相证实”错误,排除B项;《李元谅墓志》为793年李元谅去世之后所立,属于唐朝后期,而《旧唐书》成书于五代,晚于《李元谅墓志》,因此墓志不可能采用《旧唐书》记载,排除C项;“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体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解析版)
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含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 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28.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清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增强,故C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大纲卷)解析版含答案
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西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中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到“假两千石”以及“倡乐”“奢侈”等信息说明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收到现实的挑战,故本题选择D项。
A说法错误,封建社会抑商政策一直没有改变;BC与材料信息不符。
13.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古代文学(唐诗)【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魏晋时期,由于国家分裂、局势动荡不安,很多诗人不满于现状,追求自然式生活方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典范,唐朝诗人王维以山水诗歌为典型,故本题选择C项;A属于送别诗;B属于边塞诗;D属于浪漫主义诗歌代表。
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明朝内阁制【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内阁不是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所以不能独立处理政事,不能任免官员以及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只能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这一点与唐朝宰相相同,故本题选择B项。
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试题答案】A【试题考点】古代商业发展(区域分工发展)【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019届全国高三原创仿真卷(九)文综历史试卷
2019届全国高三原创仿真卷(九)文综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4页,47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1. 有人发现秦国与其它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不同,“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这反映了秦国()A. 宗族势力的弱小B. 庶民政治的建设C. 官僚体制的探索D. 等级秩序的破除【答案】C【解析】从材料“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中可以看出,郡县长官或“庶长”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这是对官僚体制的探索,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官僚体制的探索,没有体现出宗族势力和庶民政治,故A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等级秩序的破坏,故D项排除。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考点】古代中国土地制度【解析】关键信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B项无从反映;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答案】C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解析】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因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项正确;ABC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反映。
【答案】D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解析】关键信息: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已六七分去农。
从题干中反映了明后期松江人绝大部分弃农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经济现象,B项正确;ACD项题干无从反映。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考专题历史人教版高考真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考试总分:97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5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5分)1.如图是年共和党、国民党、进步党的党员证,这些图片的价值主要在于( )A.证明共和党才是最早的资产阶级政党B.有助于研究中国政治转型期政治状况C.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林立纷争的局面D.佐证辛亥革命后共和观念普及与扩展2.下表为唐、宋、明、清四朝皇帝与大臣关系变化情况简表,它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朝代皇帝与大臣的关系唐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宋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联合公布的方式颁布,宫内直接发出的指令被认为是“灭裂纲纪”明永乐初年,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称内阁,无官属清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中央集权日益强化C.宰相、大臣逐渐私窃皇权D.政治决策的方式渐趋僵化3. “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说明宋朝乡约的性质是()A.依靠德行礼俗、社会教化来维系的,自发的民间行为规范1913B.将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以强制性的方式植入到了乡约的实践当中C.政府介入,乡约与法律融合D.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4.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长途贩运贸易繁荣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经济结构发生转型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5.下表为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主持编制的课程表。
2023-2024学年全国高中高考专题历史人教版高考模拟(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全国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考试总分:98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1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22分)1. 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的勿里洞岛海域发现了一艘唐代的沉船,并命名为“黑石号”中发现1998了如右图所示的瓷器,上面写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的题记。
据此推断不合理的是( )A.该瓷碗上的题记采用的可能是釉下彩绘技术B.唐代瓷器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行销海外C.“湖南道草市”字体盛行于汉末D.唐代私营手工业主已经具有一定的营销意识2. 《松江府志》(松江府,今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材料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明朝()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C.江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3. 现有学者指出,早在18世纪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宣扬自由、平等、产权等理念的时候,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奴隶贸易在西方都是合法的。
该学者旨在说明()A.西方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观B.启蒙思想家支持政府的政策C.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D.西方推行双重标准源远流长4. 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法国贵族傲慢自大,蔑视工商业阶层,耻于与商人为伍;而在英国,贵族与商人相处甚欢,贵族子弟乐于进入贸易圈。
这一反差()A.反映出英法两国近代化转型起点不同B.说明法国人文思想的底蕴比英国浅薄C.体现出英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创新D.说明商人是左右社会转型的关键力量5. 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文章指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奉劝人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主义。
2019届全国新高三精品仿真卷(九)文综历史试卷
2019届全国新高三精品仿真卷(九)文综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共24页,47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第Ⅰ卷(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
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
这主要反映了A.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 分封制度逐渐崩溃C. 华夷秩序最终确立D. 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答案】A【解析】材料“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体现出春秋时期,许多“蛮夷”的诸侯国也参与会盟,这说明会盟制度不断发展,各民族间交流日益密切,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间的交流,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崩溃,故B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最终”;秦朝统一六国,使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D项错误。
2. 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激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
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谦让步遵从。
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九)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九)历史试题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衡水中学)“吾周当西汉时,学术之中心,在于学校。
魏晋以后,则学校有名无实,教育之权,遂全移于私家之手。
”这一现象反映出A.儒学至尊的地位被取代B.私学兴起于思想界的繁荣C.专制集权统治遭到削弱D.造纸术改进推动文化传播25.(河南省联考)《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些规定A.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 B.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C.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 D.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26.(山东师大附中)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A.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B.经济重心完全南移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27.(湖南十校协作体)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
这表明中国山水画A.营造纯真温馨的氛围B.刻意展现真实的艺术C.体现鲜明的儒道思想D.多用于表达政治观念28.(山东师大附中)“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
”这说明维新思想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29.(河南百师联盟)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
”该电文证明A.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B.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C.敌后战场在抗战中起了重大作用D.敌后战场的抗战支援了正面战场30.(衡水中学)早在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_文科综合历史学科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科综合历史学科一、选择题1.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2.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3.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
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
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5.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朝贡贸易繁荣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6.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
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洛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
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
”这表明()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7.如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1894年1913年1920年1936年(不包括东北)产业资本 2.2811.6414.8421.36商业资本74.8967.3058.8750.55金融业资22.8321.0626.2928.09本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8.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
2021年高三9月文综模拟测试历史试卷 含答案
2021年高三9月文综模拟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24.《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写到:皇帝祭天是每年的大典礼,东汉以后规定祭天大典在国都南郊举行,都城布局逐渐由东西向改为南北向。
隋唐以后的中央官署逐步集中在富城附近。
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布局由东向西适应了分封制的需要B.出于都城整齐美观的需要C.为更好地适应皇权统治的需要D.根源于儒家思想内容的不断丰富25.唐节度使冯宿上奏章说: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的百姓都用刻版印刷日历,在市上售卖。
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有颁布新历书时,这些印好的日历已满天下皆是。
这说明唐代A.各地商品种类繁多交易频繁B.人们可在城市随意买卖日历C.雕版印刷术已经在民间流行D.雕版印刷技术已经十分成熟26.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其思想主旨是A.提倡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B.继承发展古代传统思想C.希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D.维护传统道德价值体系27、宋代是我国古代发行货币最多的朝代之一,但宋代也是历史上一个经常闹“钱荒”(一种铜币短缺现象)的朝代。
据《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
宋代的“钱荒”现象:( )①反映了商品经济繁荣②说明国家财政困难③表明传统货币政策急需改革④说明国家经济管理制度混乱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8.下列不属于西汉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是A.“德体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B.“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C.“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D.“人之寿命化天之四时,人之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29.明代户部尚书丘浚主张,“市者,商贾之事。
官不可与民为市,非但榷(专卖)盐一事也。
大抵立法以便民为本,苟民自便,何必官为。
”该言论侧面反映出明代A.私人市场自由 B.自然经济解体 C.法律观念浓厚 D.商品经济繁荣3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考专题历史人教版高考真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考专题历史高考真卷考试总分:97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5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5分)1. 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B.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2. 如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市担婴戏图》。
阅读图,下列关于这幅画作理解正确的是()①画面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②作品笔法细腻注重写实③绘画题材走出宫廷深入民间④技法完全摆脱了宫廷画的影响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3. 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那样的市区。
如吉州的水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这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A.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的特征B.商帮推动城市的繁荣C.市镇专业化分工十分明显D.市镇坊市界限已打破4. 唐初进士考时务策五道,策问中加入儒家经典和历史方面的内容,在定成绩时还要看策文的辞藻。
这一做法()A.表明重文抑武政策的推行B.立足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C.充分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D.有利于官员综合素质提升5. 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
这一现象表明( )A.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B.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C.清朝中央权威严重受挫D.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6. 根据地的建设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建立的根据地与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不同点主要在于( )A.前者处于黄河以北,后者处于长江以南B.根据地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心不同C.前者处于敌后,后者处于国民党统治区D.是否与国民革命军进行军事上的战斗7. 毛泽东曾指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促进革命高涨。
2022届高考历史下学期仿真模拟卷九含解析202204260340
2021届高考历史下学期仿真模拟卷〔九〕〔含解析〕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局部,共4页。
总分值100分。
考试用时50分钟。
第一卷一、选择题:此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
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
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
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2.有学者研究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
秦晋与戎狄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
据此可知,郡的设置( )A.说明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B.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C.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D.说明分封制已经趋于崩溃3.北宋中前期,皖北地区人口维持在五十万户左右,沿汴河(通济渠)两岸兴起了柳孜、蕲、墉桥、灵璧等商业大镇。
金代时,汴河逐渐湮废,皖北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人口和北宋相比下降了近64%。
元朝时撤并了归德府所辖的临涣、符离等八个人口不满千户的县。
这说明( )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B.交通是影响皖北商业的最主要因素C.民族政权轻视农业开展D.皖北地区农业生产力开展水平下降4.明朝规定入内阁大学士者既有“格心之学〞,又有“济世之才〞,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符合“正道〞。
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 A.有助于标准君主执政B.确保了中央的决策正确C.受到了陆王心学的操控D.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5.洋务派初期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即使后来建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
据此可以推知,洋务派( ) A.企图借助政权力量来实现“分洋利〞B.试图通过经济垄断以达求富之目的C.为确保洋务企业独尊地位不择手段D.并未真正跨出师夷长技的坚决步伐6.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用康氏的话说,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在今文学派原来的文献中,改制是一个广泛而模糊的概念……它更多的是暗示礼仪的改变,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制度革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九)本试题卷共26页,46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拥有自己的武装,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地扩充实力向周边的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控制其人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
这主要表明分封制A.诸侯国与中央是松散的联盟关系,中央王朝尚未实行权力高度集中B.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建立国家大一统局面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促进了民族融合【解析】A、B与材料表达的主要意思不符;C项不符合分封制;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诸侯王进行武力兼并的同时,对被兼并的地区进行文化渗透,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D。
【答案】D25.《战国策》载:“秦得蜀后,益富厚,倾诸侯。
”造成秦“富厚”的主要原因是A.重大改革推动发展B.与民休息政策的推行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D.重要水利工程的修建【解析】按照材料的意思秦“富厚”是在得蜀后,蜀有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即重要水利工程的修建造成秦“富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大改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与民休息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26.西汉《二年律令•户津》规定“受田宅,予人若卖宅,不得更受”,且规定买卖土地要由基层官吏严格按照程序登记造册,并办理手续。
这些规定说明西汉A.对市场加强控制B.承认私有产权的合法性C.遏制了土地兼并D.力图维护小农的稳定性【解析】材料主要是西汉政府对土地产权的制度规定,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CD材料无法体现。
【答案】B27.李贽在其《童心说》中说:“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乃道学之口实……断断乎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其主要用意在于A.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B.反对史官和臣子褒赞儒学C.批判道家学说的欺骗性D.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解析】“乃道学之口实……断断乎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表明李贽反对史官和臣子褒赞儒学,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答案】B28.1939年11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不在于中国4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而只在于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抗日意志。
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
”冈村宁次意在强调A.日军始终把国民党视为抗战的主要力量B.此时国民党中央军的抗战意志十分顽强C.中共军队在抗战初期尚未进行积极抵抗D.中国并没有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解析】依据材料中日军司令认为抵抗敌军的主要力量是“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抗日意志”可知,体现了国民党中央军的抗战意志十分顽强,故B项正确。
A项中的始终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C项表述错误,应排除。
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在1937年就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
故选B。
【答案】B29.《上海洋场竹枝词》称:“欲将生意扩充谋,任职人员选女流,自古招牌宜用活,尽将蜂蝶共追求。
”这说明当时A.男女平等深入人心B.崇洋媚外渐成风尚C.新旧观念出现冲突D.儒家伦理遭到否定【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女子受到一定的重视,并不能体现出男女之间的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充生意,没有说到崇洋媚外的风尚,故B项错误。
从材料中自古招牌已用火,可以看出,当时新事物对旧有观念构成冲击,要求旧事物在新时代要有新的表现,要活用,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伦理道德,也和儒家思想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答案】C30.据统计,我国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
由此可知A.“一五”计划加速了工业化B.国民经济重心转向了内地C.工业“大跃进”局面已形成D.沿海工业仍占居主导地位【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内地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只能说明内地工业沿海工业之间的关系,不能反映出工业化速度的问题,故A项错误。
内地工业产值没有超过50%,国民经济重心不在内地,故B项错误。
大跃进是1958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从材料可以看出,内地工业只占30%左右,而沿海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
【答案】D3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别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这可以表明人民政协A.主要履行监督职能B.具有开放和包容性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解析】材料中主要是讲政协的组成,可以按照级别来分,没有表述政协的参政议政的职能,和监督的职能,故A项错误。
从代表们的意见发表的方式可以看出,有个人意见,也有团体意见,还有跨团体意见,这表明政协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看出政协具有人大职能,也体现不出政协的人大权力,故C项错误。
材料主要是讲的政协的提案权的规定,没有说政协是否受到人民的监督和管理,故D项错误。
【答案】B32.根据公元6世纪的罗马法,有关奴隶解放的限制有所放宽,奴隶的处境也有较大的改善,奴隶不能再被随意处死;妇女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妇女从丈夫的独裁权力的支配下慢慢地被解放出来。
这一规定A.蕴含着自然法精神B.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C.保证了妇女的权益D.是农耕经济发展的结果【解析】材料中的内容说明作为无政治地位的妇女、奴隶在法律上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说明受到自然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影响,故A项符合;材料中是公元6世纪,与罗马帝国建立时间上相差太大,故B排除;材料上只是说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并不是说妇女的权益得到保证,故C排除;D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
【答案】A33.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A.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B.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C.引发了1789年的法国革命D.促成了西欧的“价格革命”【解析】16世纪随着法国的不断向外殖民扩张,法国用含银量越来越少的货币进行海外贸易,是对被殖民国家的更为残酷的掠夺,促进了法国等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故A正确;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的是新航路开辟,故B错误;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材料中的现象距法国大革命爆发差200年左右时间,二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C 错误;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西欧的“价格革命”,故D错误。
【答案】A34.1766年卢梭在法国受迫害而赴英国避难,其间与帮助他的英国人休谟误会不断。
休谟写成《对卢梭休谟之争的真诚又简略的描述》并在熟人间传阅,但这事很快就有私人事件演变为影响广泛的公共事件。
休谟对此评价道:“一个私人事件,我只告诉一个朋友,竟能传遍王国,英国国王向法国国王宣战,也不会比此事更快成为话题。
”这反映当时A.英法两国竞争激烈B.法国启蒙思想影响深远C.英国人民缺乏理性精神D.英国的公共舆论存在缺陷【解析】“一个私人事件,我只告诉一个朋友,竟能传遍王国,英国国王向法国国王宣战,也不会比此事更快成为话题”表明英国的公共舆论存在缺陷,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答案】D35.美国在20世纪先后有两次美元与黄金的脱钩,而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又明确指出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其政策调整A.均是因为经济危机而引发的B.均是为了保持美国经济优势C.均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D.体现了通货管理制度的灵活【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不是由于经济危机导致,故A项错误。
美元与黄金挂钩主要是为了维护美国的经济利益,保持美国经济的优势,也是为了维护美国的经济力,选项B不是最根本的目的,故B项错误。
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和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有利于维护美国国家的利益美国就实行,反之就会废除美元与黄金挂钩,故C项正确。
布雷顿森林体系没有体现出,美国通过管理体制灵活变动的特点,它是由国际社会共同协商产生的结果,故D项错误。
【答案】C第II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2题~第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 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
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
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际秩序”之中。
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
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材料二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
”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
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
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
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
”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