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合集下载

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借口

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借口

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借口在20世纪初,日本开始以“事变”为借口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这些“事变”既涉及军事行动,也包括政治操控和宣传手段。

本文将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侵华“事变”,探讨其借口和背后的真实意图。

一、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辽宁省沈阳市炸毁了一段南满铁路,并以此为由将东北地区占领。

日本当时宣称,这是因为中国人袭击了他们的列车,造成日本人员伤亡。

事实上,这起袭击的真正原因至今仍存在争议,但有证据表明是日本军方自导自演。

九一八事变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导火索,为日本控制东北地区和其他领土夯实了基础。

二、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北部盘锦地区制造了一起冲突,称中国军队袭击了他们。

作为回应,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然而,七七事变的背后是日本对中国的长期野心和图谋。

随着日本政府决心控制全中国,他们需要一个借口来合法化其侵略行动。

七七事变提供了他们所需的借口,进一步加剧了日中战争。

三、满洲国的建立满洲国的建立始于1932年,正式成立的满洲国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由日本支持的伪满洲国政权控制。

日本为此谋求两个借口:一方面声称为了保护华人,另一方面宣称为了确保铁路线的安全。

然而,日本背后的真实目的是控制东北地区的经济资源和丰富的农田,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四、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最为残暴和血腥的事件之一,发生在1937年底至1938年初。

日本在攻占南京后,以清剿中国军队和镇压中国抗日力量为由,展开了广泛的屠杀、强奸和掠夺行为。

然而,这只是日本在中国长期侵略行动中的一个恶劣表现,而并非一个真正的借口。

事实上,日本政府完全掌控了南京的局势,大屠杀只是其对中国人民实施恐怖统治的一环。

总结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中,借口层出不穷,但背后的真实意图却是一以贯之:控制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资源和加强在东亚的霸权地位。

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满洲国的建立以及南京大屠杀都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典型例证。

浅析近代以来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浅析近代以来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浅析近代以来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摘要】日本是中国的邻邦,然而近代以来日本曾两次大规模地入侵中国,对中国奉行战争政策,其原因有:日本具有军国主义传统;弱肉强食的国际化背景;战争冒险的一再成功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

【关键词】近代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军国主义日本与中国虽有远古友好,但近代以来却纠葛不断。

从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开始,中国就不断遭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人民蒙受巨大的灾难,并一步又一步的打断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步伐。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日本对中国采取战争政策的原因,通过分析,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鉴,更好的服务现在。

一、日本具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有限的国家,仅37万平方公里,其中85%的面积为山地,呈狭窄形。

而且资源极为匮乏,但就这样一个地狭资源少的国家在曾多次入侵朝鲜、中国,同中朝两国人民为敌,使日本成为近代最富侵略性的国家之一。

(一)历史上日本曾多次与中朝交恶。

历史上日本对朝鲜发动过四次大规模的入侵行动,两次侵华战争,这充分证明日本人尚武,好战的本性。

第一次侵朝战争:4世纪中期,当时朝鲜半岛正值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百济想借日本对抗两国,结果引狼入室。

经过战争,日本迫使百济臣服成为朝贡国。

此后,随着大和国的日益强盛,日本进一步控制百济和新罗。

第二次侵朝战争: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纷争升级。

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百济请求日本援助。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由农奴制向封建制转化。

为了转移国内守旧势力的锋芒和人民群众的不满,扩大在朝鲜半岛的影响,日本借机出兵朝鲜半岛。

第三次侵朝战争:其发动者是赫赫有名的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是彻底的扩张主义者,面对日本孤悬海外的生存空间,他梦想有朝一日能够染指东亚大陆,迫使朝鲜、菲律宾和中国等地向日本朝贡。

1591年16万日本陆军从斧山登陆,战火熊熊燃烧。

第四次侵朝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强迫朝鲜政府承认“保护条约”,并设“统监”统治日本。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时的原因1.日本地小资源少人多经常地震。

关东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东京。

占领中国后可往中国移民。

2.日本自古就有占有大陆,称霸世界的野心。

比如明朝时候的侵朝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

3.因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政府扩大军事开支和军火产业规模。

这样结果只能选择战争。

4.日本国内少壮派军人纳粹思想严重。

自行其是,擅自发动918事变。

5.30年代中国相对稳定,虽有国共相争。

但因为底子薄,经济发展较快。

日本国内却经济危机停滞不前。

日本当权者坐不住了,再这样发展下去日本就没机会了于是发动战争。

问题的提出作为研究抗日战争的学者,笔者常常会被人问起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小小的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一个比它大得多的中国?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大的问题,涉及中日战争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等种种因素,以致我们常常不知如何才能简明扼要地加以回答。

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

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

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也不是从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开始的,而是从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那就是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略。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个答案: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

日本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

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事变ppt课件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事变ppt课件
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二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 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之决斗。宁叫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 之区不愿华胃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东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
3. 国民党内部:抗日反蒋。
13
福建事变
上海一二八事变后,蒋光鼐、蔡廷锴率领的十 九路军因在事变中坚持抗战而被蒋介石驱赶到 闽赣前线“剿共”在与红军连战失利后,十九 路军内部 许多人逐渐认识到内战没有出路, 决心走抗日反蒋的道路,并采取联合共产党的 步骤。1933年10月26日,十九路军代表与中共 代表在瑞金签订了《反日反蒋对的初步协定》 11月24日以李济深为主席的“中华共和国人民 革命政府”在福州成立,史称“福建事变”
中村事件:1931 年6月下旬,日军 参谋本部上尉中村 震太郎等在兴安岭 索伦山一带进行非 法军事地理调查, 被中国驻军查获并 秘密处死,此事件 为“中村事件”。
5
爆发: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
6
九一八事变[1](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 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 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1931年9月18日夜, 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 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 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 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 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 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 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 和殖民统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 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 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 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11

近代日本侵华原因及侵华政策的形成

近代日本侵华原因及侵华政策的形成

• 1904年-1905年,日本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发 动日俄战争 。 • -1915年,日本利用袁世凯急欲称帝的心理,以支 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向中国提出了臭名昭著的" 二十一条",企图将中国完全变为日本的附庸国。 •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 变”,在3个多月时间里占领我东北全境,实行杀 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横尸 遍野,中国无数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 •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 (也就是“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 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 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 胡锦涛
日本侵华原因
日本是四面环水的岛国,国家的资源匮乏,民 族单一,主要是大和民族,人口很少。日本作为一 个岛国,该民族本身就有很强的宽展疆土的意识。 1923年,日本大地震,由于对本国人民的掠夺, 使80%的日本人失业,为了转移人民对日本政府的反 对,为了达到个人的利益,并纠集寺院、学校、工人、 军队开始训练刺杀演习和学习武士道精神,开始誓死 效劳天皇,而且大量的征兵入役 。
三、"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田中奏折》出笼始末
你听说过田中奏折吗?
奏折中说: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 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洲。
亦称“新大陆政策”。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在金 融危机中上台。1927年6月27 日至7月7日,在田中义 一内阁亲自主持下,召开“东方会议”。会议议题就 是制定对华政策。 《田中奏折》的提出,标志着“大陆政策” 的最后形成。
一、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传统与"大陆政策"的形成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与中国抗击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与中国抗击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与中国抗击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进行的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论述日本侵略的原因和中国的抗击行动,以及他们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日本侵略的原因日本侵略中国的动因较为复杂。

首先,日本在军国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渴望成为亚洲霸主,并追求资源和市场的控制。

中国作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国家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目标。

其次,日本侵略中国还有政治意图,希望通过占领中国获得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并使中国成为其殖民地或附属国。

最后,日本还试图通过侵略战争转移国内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

二、中国抗击的过程中国人民在面对日本侵略时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决心。

中国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推动形成了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全国各阶层人民。

中国军民发动了抗日游击战争和正面战场的英勇斗争。

同时,中国采取了抗日战略的灵活应对,采取了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的组合,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中国还积极抵制日本的文化渗透和心理战。

三、中国抗击的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华夏民族团结意识觉醒的标志,标志着中国从被动抵抗到主动进攻的转变。

这场战争不仅彰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也改变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

中国的抵抗激励了其他受到侵略的亚洲国家和全世界的民众,成为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环。

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还取得了重要的战略意义。

抗日战争使中国军队得到了锻炼和壮大,为日后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同时,战争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科技、工业和教育的发展。

中国人民通过这场战争提升了国家地位和对外影响力。

总结起来,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与中国的抗击形成了激烈的对抗,双方各自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战略。

中国的勇敢抵抗以及中国人民的顽强斗争精神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为后世传承了爱国主义的火种。

这场战争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侵华原因

日本侵华原因
岛国使日本国民有很强的 危机意识,危机意识不停 地强化酝酿了日本的扩张 思维。
3.经济发展的需要注定日本将走上侵略道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凭着英日谊加入了对同盟国 的战争。同时,日本借着对协约国的援助大发战争财,为 战后日货遭抵制,日本不得不开拓新的市场埋下伏笔;
②本国资源的稀缺限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需要 通过对外扩张掠夺更多的资源支持本国经济的发展。
作为当时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其
实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指挥中国各地的地方势力(像奉
系军阀以及张学良等),其能调动的军队相当有限,
大部分军队在抗日战争开始后归顺。
勿伤自本日你我
四川省主席刘湘曾说忘本:时拭“觉请过欲服
寇 狰
在 民
不 愿
去打了多年内战,脸分面血上缨不役 狞 族 你
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死,赐如奈 何可以在后方苟安!”后 旗 过
中国当时政府大力支持日本 抗灾,出资出钱,日本却杀 害六百多名在日华工,并蓄 谋发动战争,侵略中国。
关东大地震的发生,让日本天皇也受到了震动,皇族成员 死了三个,两百年以来的江户文化化为灰烬。日本人大感国土 之狭小,国土自然灾害频发,因此要开拓生存空间。吞并朝鲜 以后,日本瞄上了近邻,大而孱弱的中国,关东大地震后,日 本为缓和国内压力,弥补国内的资源不足,制定了一系列侵华 策略,“欲先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并且把眼光瞄准了 中国东三省。因此,巴结东北军阀张作霖,妄图染指中国东北。 后来,侵华战争爆发以后,东北被日军占领,成立伪满洲国, 扶植溥仪为伪满洲国傀儡,受日本人操控,并且妄图奴化中国 人,并先后建立了不少移民村,使大批日本人迁移到中国东北。 关东大地震使日本国内陷入困境,加速了日本侵略中华的速度。
巫 益 廣

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原因如下:
1、日本自丰臣秀吉时代起就有吞并东亚的野心。

2、国内经济的崩溃,强烈需要转嫁矛盾。

出于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而中国资源和劳动力众多并且成本低廉,同时还打开了海外市场;日本进过明治维新后,虽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实行法西斯专政,对外侵华。

当时正处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时期.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对于建立在经济和商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更加明显.那么基于这样的原因,国内的各种矛盾激化,势必导致社会动荡,政局动荡.在这样的形势下,就有两条路线摆在政府的面前. 一是在本国内部化解矛盾,罗斯福采取的就是这样的方法,具体做法不用细说. 二是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就是最好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拉动工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稳定这回.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巨额的战争赔款来缓解经济上的危机.德国,日本正是采取的这样的方式。

3、军国主义作祟,称雄世界的野心
4、中国积贫积弱,地大物博,给日本带来了很大的物质诱惑
5、宋明灭亡于少数民族,使中国天朝上国的高大形象崩溃。

元清等少数民族统治中国,让日本觉得自己更有资格、能力
统治中国。

6、甲午海战中满清的失败,使日本知道了中国可以被战胜。

七七事变中国抗战的起点

七七事变中国抗战的起点

七七事变中国抗战的起点七七事变,即1937年7月7日,是指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略战争的开始。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全面抵抗日本侵略的起点,也是中日战争的起始阶段。

以下将从七七事变的背景、日本侵略的原因以及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七七事变的背景七七事变发生前,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行动已经持续多年。

自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逐渐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而1928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更是导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并建立伪满洲国。

这些事件的发生无疑给中日两国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破裂。

二、日本侵略的原因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日本崛起的军国主义势力追求霸权主义,对中国的领土和资源有着极大的贪欲。

其次,由于经济不景气,日本政府希望通过侵略中国来获取更多的市场和资源,以解决国内经济问题。

再次,日本军国主义者追求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将侵略中国视为实现国家的自豪和荣耀的手段。

三、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展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全国范围内爆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抛弃了过去的分歧与内斗,团结一心抵御外敌。

中国共产党通过八一宣言,提出了抗日救亡和建设新中国的口号,迅速组织并统一了全国的抗日力量。

同时,中国国民党也发动了全面的抗日战争,成立了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委员会,配合共产党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四、中国抗战的胜利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和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终于在1945年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中国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坚韧和勇气,不断地打击着日本侵略者,逼迫其撤退。

同时,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中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援助与帮助,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之,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战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全面抵抗日本侵略的开始。

中国人民在七七事变后挺身而出,全面发动了抗日战争,并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而进行的正义之战,也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与原因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从1937年至1945年间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抗战。

这场战争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多方面的原因。

本文将从中国的社会状况、国际政治形势和日本扩张主义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社会状况:中国国内的腐败和分裂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的领土,并向中国输出大量商品,加剧了中国国内的经济危机。

这种经济困境使得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加深。

同时,中国内部也受到了政治分裂和军阀割据的困扰。

国民党和共产党在1927年后发生决裂,使得中国的统一受到了巨大的困扰,各个地区陷入割据局面。

这种内部分裂导致了中国应对日本侵略的能力的丧失。

二、国际政治形势:世界大战与联合国的无力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动荡时期。

在欧洲,纳粹党逐渐崛起,希特勒的侵略行为引起了整个欧洲的不安。

面对这一情况,各种国际联盟如国际联盟和后来的联合国无力应对日本和德国的威胁。

同时,日本政府在扩张方面也加大了力度。

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并逐渐向南方拓展领土。

然而,由于国际社会力量分散和国际联盟的无力,中国无法获得外部力量的有效支持,只能依靠自己对抗日本侵略。

三、日本扩张主义:对资源和市场的渴求日本扩张的根本原因是对资源和市场的渴求。

20世纪初,日本国内的资源和市场已然饱和,而其产业的需求仍在不断上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决定通过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此外,日本军事集团也掌握了国内政权,他们对军事扩张采取了极端的态度。

这种侵略政策是日本社会的一种极端思潮的体现,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抗战的爆发。

结语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捍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而发动的一场正义战争。

这场战争的发生是由于中国的社会状况、国际政治形势和日本扩张主义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对这些历史背景和原因的了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为什么会被日本侵略

中国为什么会被日本侵略

中国为什么会被日本侵略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 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为什么可以侵略中国呢?以下就是做的整理,希望对你们有用。

中国被日本侵略的原因我们先从日本的明治维新说起。

日本人通过学习西方搞改革,开始强大起来。

但日本从西方学得最深的不是科学技术,不是民主制度,而是军国思想,殖民主义。

这个又跟日本本身的客观环境十分契合。

日本地小人多,资源匮乏。

这种抢别人东西发展自己的野蛮思想很快被日本接受了。

当然,日本历史上也是一个出强盗的国家,以前单干当倭寇。

到了二战时期,开始国家组团了而已。

但是有一点。

这个帝国主义也是排资论辈的,日本在这方面还是小弟。

所以他处处被西方列强压着,总是搞不到地盘。

这里面,对他压制最大的就是沙俄。

所以日本就最先跟沙俄打了一架,地点就在中国的东北。

时间是1905年。

日本跟俄国打架为什么要跑到东北来呢?真的因为这个地方是全世界最适和打架的地方吗?当然不是,这要从义和团说起来。

义和团运动中,满清政府跟俄国发生冲突,俄国趁机把东北给占领了。

当时,俄国搞一个“黄俄罗斯”计划,目的就是要吞并东北。

这个事情对中国来说是很危险的。

要是真的这样,我们的大公鸡就没有鸡头了。

这时,日本跟满清政府说,我们跟俄罗斯打一架。

当然,日本也不是活雷锋,他们要跟俄罗斯打,其实是争夺在华利益。

满清政府知道让日本人出兵,日本人以后肯定会提条件。

但自己又打不过,眼看俄罗斯就要吞掉东北了。

于是,就批准(注意,是批准)日本在东北跟俄罗斯打了一战。

交战中,满清政府是支持日本的,比如曾经派日后的军阀吴佩孚入东北帮助日本收集情报等等。

这一战打下来,日本人赢了,但死了十万人。

打完之后,俄罗斯退出东北,但日本人也没有占领东北的土地。

主要还是列强相互制衡,不会坐视日本吞掉东北。

没有得到东北领土,这是日本人一直耿耿于怀,认为自己吃了亏的原因。

当然,日本也得到了很多好处,比如得到旅顺,大连两个港口,南满铁路经营权,以及在铁路线边驻军的权利。

九一八日本侵略对中国人民的苦难与痛楚

九一八日本侵略对中国人民的苦难与痛楚

九一八日本侵略对中国人民的苦难与痛楚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一次严重侵略行为,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在东北地区的侵略扩张正式拉开帷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与痛楚。

一、侵略的背景与原因九一八事变发生前,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巨大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了列强觊觎的对象。

因此,中国首先面临的是列强的侵略和瓜分。

这种外来侵略,使得中华民族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和苦难。

在日本方面,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军事实力的逐渐增强,使得日本对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

加上日本天皇主义和军部的崛起,对外扩张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东北地区的丰富资源和地理位置,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觊觎已久的目标地区,因此日本帝国主义选择了在东北地区发动侵略行动。

二、侵略行动与结果九一八事变发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日本军队以一个所谓的铁路爆炸事件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军队的袭击。

此后,日本军队迅速占领了沈阳和辽宁地区,并扩大了侵略的范围。

中国政府对此采取了外交抗议、武装抵抗等多种手段,但由于内外交困的局势,未能有效阻止日本军队的进攻。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日本军队逐步向中国内地扩张,控制了更多的省份和城市,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大批中国人民被迫背井离乡,生活财产遭到严重损失,许多人失去了家园和生命。

同时,日本军队还采取了残暴的手段,对中国人民实施了种种暴行,包括杀戮、强奸、抢劫等残忍行径,使得中国人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三、中国人民的抗战与抵抗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

九一八事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抵抗意志。

中国政府和军队组织了坚决的抵抗,同时,广大的民众也踊跃参与到抗日斗争中,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他们的抗日情感。

在中国的抗战中,九一八事变成为了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者的重要转折点。

虽然初始阶段中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抵抗成果,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政府和人民意识到,只有团结一心、坚定抵抗,才能够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抗日战争调查报告

抗日战争调查报告

抗日战争调查报告抗日战争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抗日战争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尊严而进行的斗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对抗日战争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总结。

一、背景介绍抗日战争始于1937年,结束于1945年。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一次全面抗战。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损失惨重,但最终取得了胜利。

二、日本侵华的原因日本侵华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当时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实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随后,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殖民和侵略,先后侵占了台湾、朝鲜半岛等地。

在20世纪初,日本政府逐渐形成了侵略中国的野心,并于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东北地区的侵略。

三、中国人民的抵抗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展现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在战争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了抵抗政策,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和游击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抗击战。

同时,中国人民也自发组织起来,参与到抗日救亡的行动中。

妇女、学生、工人等各个阶层的人民都积极参与到战争中,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抗日战争的影响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加深了对民族自豪感的认同。

其次,抗日战争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为日后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最后,抗日战争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抗日斗争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抗日战争的启示抗日战争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保卫国家独立和尊严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同时,抗日战争也表明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外敌。

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告诉我们,正义和勇气是战胜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总结: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尊严而进行的一次伟大斗争。

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理由

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理由

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理由日本在20世纪上半叶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行为,例如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等。

这些侵略行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谴责。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理由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军事扩张和资源掌控日本实行了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改革,并追求民族强盛的目标。

为了得到足够的资源和领土,满足扩张的需要,日本选择了军事侵略作为手段。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领土,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首要目标。

日本军事扩张的理由之一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掌控中国的制造业,以支持其工业化发展和军事壮大。

二、民族主义和民族优越性观念日本民族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迅速崛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性观念。

他们认为自己的文化、种族和社会制度更为先进,有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去传播自己的价值观。

他们对中国从属于自己的心态根深蒂固,将中国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日本民族主义在推动日本的对华侵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认为自己有权利统治甚至统一中国。

三、经济利益和贸易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日本的重要贸易伙伴。

然而,日本认为中国在经济上过于依赖外国,这对日本的经济利益构成了威胁。

为了确保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的优势地位,日本决定通过侵略行为来控制中国经济,并通过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的经济协议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四、地缘政治和战略利益日本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战略地理位置,其自然环境也非常适宜海上经济和军事活动的发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也与其对亚洲地缘政治的掌控有关。

通过侵略中国,日本能够进一步扩大自己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和掌控力,从而加强自身的战略利益,并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国际局势。

总结起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是基于其军事扩张、民族主义、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

这些侵略行为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也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以确保类似的侵略行为不再发生,推动亚洲和平与稳定的发展。

2.3伟大的抗日战争(1)

2.3伟大的抗日战争(1)

(3)1937--1945年的主要军事斗争
淞沪会战 正面战 太原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平型关大捷
两 个 场(国 徐州会战 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台儿庄战役 战 民党) 武汉会战 进入到相持阶段 场 枣宜会战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协 同 开辟 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作 洛川会议后 成立陕甘宁边区 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战 敌后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 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实现全民族的抗战?
2、全民族的抗战
(1)全民族抗战的实现因素
• 决定因素: 中日民族矛盾 上升为主要矛盾
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 • 主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 倡议、主导和促成 的建立标 志着全民 族抗战的 • 重要因素: 国民党政策的转变 实现 ◇转折点: 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
暴行一:日军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
日军不断扩大侵华战 争,战火遍及近半个 中国。给中国造成巨 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
1935年华 北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7年八 一三事变
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
二、中华民族的抗战
1、局部抗战(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2、全民族的抗战
•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 多次会战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 C.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 D.掌握了抗日战争的主动权
• 抗战以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是 • • •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太原会战 D.平型关大捷
场(共 产党) 1940年下半年 百团大战 各种形式的游击战 反扫荡斗争 蒙古抗日游击队 少数民族抗日 回民支队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原因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

这一事件不仅对中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标志着日本对亚洲欲望的开始。

为了深入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际背景1.1 战略需求——控制东北地区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战略要地,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土地,对日本军事、经济和政治意义重大。

日本希望通过占领东北地区来实现控制中国北部和远东地区的目标。

1.2 帝国主义竞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20世纪初,列强之间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剧。

日本作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渴望通过对中国的侵略来满足其资源需求和国家荣誉感。

此外,日本还希望通过侵略中国来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建立,以确保其在亚洲地区的霸权地位。

1.3 国际政治形势变化——日本对中国的挑衅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美国制定了《斯特姆记忆书》,宣布将对日本的侵华行为实施制裁。

然而,日本对中国的挑衅行为同样不断升级,例如日本幕僚长本庄炽发动了“弹圧外交”、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

二、国内背景2.1 内部分裂和腐败——国家权力空缺九一八事变前的中国正面临着内部分裂和政治腐败的问题。

北洋政府的无能和腐败导致国家权力的分散,使得中国无力应对日本的侵略行为。

2.2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失败中国政府未能有效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中华民国内部各派系的斗争削弱了国家的实力,给了日本机会以武力控制中国东北地区。

2.3 军事实力薄弱——无力抵抗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薄弱。

中国军队缺乏现代化军事装备和战略规划,面对日本的入侵几乎没有抵抗力。

这使得日本入侵中国东北事实上得以顺利进行。

三、具体原因和事件3.1 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索——伪满洲国建立1931年,日本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东北地区建立,旨在进一步侵略中国。

而九一八事变则是日本关东军以“守株待兔”的方式制造的借口,用来正式占领东北地区。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原因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原因

日本方面一、经济方面(直接原因:摆脱经济危机,摆脱国内阶级矛盾激化)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

这次危机使美国和欧洲受到极大的冲击,经济一下倒退几十年。

日本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1929年到1932年,全球都处在一片凄风苦雨中。

中国经济由于主要是小农经济,受的影响小一些。

而日本则采取了四种办法应对这次危机,一是日元贬值,二是工资指数下降,三是低利率,四是扩大军事开支和军火产业规模。

同时日本出于经济和领土的需要,悍然入侵了中国东三省。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

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这样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资源匮乏。

日本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调节余地小。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日本亦深受困扰,致海外市场锐减,经济严重萎缩,失业人数剧增。

国内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大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只好借助法西斯力量来镇压革命,“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再则,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传统.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且带有很强的军事性。

只能对内加强国民经济军事化,对外依靠侵略战争和掠夺来转嫁危机。

因而,日本竭力谋求对外扩张,争取海外资源、市场,并以对华战争来转移其国人之视线。

此外,日本虽然是一次大战的战胜国,但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对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压制,日本也极力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因此,要借战争重新分割世界.二、政治方面(转嫁国内矛盾):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日之间帮教关系一直比较友好,日本侵华的政治根源始于近代亚洲遭到西方列强入侵之后。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次被日本侵略的经历。

从明朝时的倭寇侵犯,到1937年的全面侵华战争,可以说,中国的历史画卷上有日本极其残忍的一笔。

那么日本为什屡次侵略我国呢?有三大方面的原因:一、日本方面,国内矛盾重重,法西斯和军国主义严重,这些不稳定因素促使日本想要通过战争转移民众注意力。

1、日本资源匮乏。

日本地狭人稠,当本国的资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它就开始对外扩张,掠夺财富,依靠侵略中国,朝鲜等东亚国家来达到维持国内稳定的目的。

比如全面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国民因为源源不断滴运送回国的物资而欣喜,也不认为侵华战争有什么坏处,直到战争末期,日本国内也因为战争创伤累累时,战争才结束。

2、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形成于公元7世纪“大化改新”之后的时期。

11世纪末,社会动荡,多年的战乱生活让武士道从一开始就成了典型的杀人于战争之道,到了江户时代,杀伐渐息,武士也从战斗者的角色中脱离出来,不再进行战争和杀戮。

3、天皇制。

日本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天皇制”日本1889年得宪法规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总览政治权”,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这种保留封建残余的政治制度也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根源。

日本国民从小就被灌输“天皇是至高无上的”这样的思想,以至于日本天皇亲自宣布战争结束,日本战败时,还有日本国民不相信。

而在战场上的所有日本兵都被教导成“为天皇而战”的战争机器。

4、明治维新。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摆脱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其野心也日益膨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实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

5、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日本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而日本国内资源匮乏,不能像美国那样靠拉动内需缓解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福泽谕吉力主“进行东洋战略,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原因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曾长期不断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当然有一系列的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但归根结底,经济问题是日本侵华的最本质的和最重要的原因。

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特点决定其必然对外侵略扩张首先,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这是日本对外特别具有侵略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明治维新虽然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但是并没有彻底根除封建制度残余,它在经济领域遗留了大量封建因素。

如:日本的财阀组织,象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这些组织不是以银行为中心形成的,而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特殊形式的“家族康采恩”,其组织内部维持着森严的宗法式家族统治;在日本的工矿企业中,封建式的剥削方式,象师徒制度、包身工制度、罚款、减薪、减食等盛行;特别突出的是封建土地制度仍被部分地保留下来,因为明治政府在农村中实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实际支配权确立土地所有权,即由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农民短期租用的土地归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归受押人所有。

这就使在明治维新以前已拥有耕地面积三分之一支配权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为了土地的合法所有者,而占全国农户1/3的贫困农民则因丧失份地而成为佃农,出现了作为天皇专制政权在农村支柱的新的地主阶级。

与土地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税制改革是由国家统一征收地税,并按地价计征,用货币交纳,地租一律直接向土地所有者征收。

所以,地税改革加强了地主对农民的掠夺。

由于高额地租和商人高利贷剥削,再加之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加剧了自耕农的破产,进一步扩大了佃农的队伍。

然而,农村中个体农民的破产和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并没有引起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

因为高额地租比经营农场更有利可图,因此,占有了破产农民土地的大部分地主和商人高利贷者,并不去雇佣农业工人经营资本主义大农场,而是把土地分成小块,租佃给破产农民,从中取得高额地租。

明治维新后,直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作为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业国的特征仍十分明显。

193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在日本内地人口当中,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多得多。

农家的户数为五百六十万户,这个数目自明治年代以来几乎没有变化。

而且占国土的大半和总人口半数的农民在生活上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与工业的进步相比,农业之所以停滞,是因为农业的基本生产关系没有现代化,半封建的地主制度仍然牢固地存在着。

在五百六十万户的农家当中,自耕农占百分之三十二,佃农占百分之四十二,可见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民还被束缚在地主佃农关系之中”。

“农村的生产关系基本上是地主佃农关系,农业生产停滞,大部分农民处于极度贫穷状态。

”上述情况导致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畸形,即资本主义大工业同封建落后的农业并存。

在这种经济结构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促进农业、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它是把从半封建的农业中所产生的廉价劳动力作为同外国工业竞争的主要武器。

由于产业后备军的大量存在,更造成了恶劣的劳动条件和低工资制,使工人处于连劳动力再生产也很难实现的恶劣的生活环境之中;同时,由于寄生地主的大量存在,农业经营恶化,广大农民也处于贫困的境地。

因此,经济结构畸形性的后果:一是国内市场发展极不充分,资本主义一开始就缺乏稳定的国内市场,其经济的循环进程非借助于世界经济是无法实现的;二是国内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面对这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日本只能向外扩张自己的经济势力,以获得海外销售市场,同时转移国内矛盾。

然而,当日本经济兴起时,世界版图已被其它资本主义列强作为势力范围瓜分完毕,这样,日本这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向外扩张经济势力,就只好依靠“军事力量上的垄断权”〔2〕,用超经济的手段,通过对外发动战争的途径达到其目的。

如,甲午战争前夕,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难以得到自由的和全面的发展;还由于各工业部门之间的不均衡和发展步调的不一致,使日本资本主义在1890年陷入了第一次经济危机之中。

此时,日本急欲向外寻找市场,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向海外扩张的热潮,盛极一时”。

这样,“为了消除1890年以来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日本经济矛盾的深刻化而提出向海外扩张的要求,形成了1894年推动天皇制进行侵略战争的经济上的主要因素。

”其次,日本经济的后进性,也决定了它对外具有极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缺乏象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那种长期、稳定的工业技术发展过程,因而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很落后。

不论在资本力量或技术水平方面,它都不具备同欧美资本主义进行对等竞争的能力。

这决定它只有避开自由竞争,“依靠军事上、政治上的独占来强烈地寻求足以弥补这种缺陷的市场,即殖民地。

”另外,日本又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所以,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资本、原料等方面对外都有极大依赖性。

如,它的对外贸易结构就明显地表现了其经济后进性的特点。

它除了向美国输出本国的生丝和向东南亚地区输出加工的棉纺制品外,就是以政治军事为后盾,把大量的棉制品和重工业品输出到中国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并从那里输入国内所缺乏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

显然,日本要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仅靠本国的实力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借助世界经济的力量,而这种借助,对于日本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靠军事力量进行经济扩张。

第三,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带有突出的军事性,这是导致它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又一重要因素。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封建国家,长期的“武家政治”造成了日本传统社会的两大基本特点:一是崇尚武力,相信武力为立国之基础;二是信奉“日本乃万邦之本”。

明治维新以后,这种社会政治传统在沿袭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并深深地影响着它的经济,所以,日本资本主义从形成伊始就具有突出的军事色彩。

这主要表现为:(1)军事工业占重要地位,经济以战争为目的。

同欧美进行自发的资本积累和发展有所不同,日本是国家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其目的是加强军事力量。

因此,在日本,国营的军工厂成了现代工业的开端,主要重工业部门都是由于军事需要发展起来的,它的机械制造工业是以陆军工厂为先导发展起来的。

如日本的第一个较大规模的机械工厂就是东京炮兵工厂。

正是随着陆军工业的发展,与生产各种枪炮和火药相配套的各种机械制造厂发展起来;它的造船工业起源于海军工厂,基本上以制造军舰而发展起来;它的钢铁工业是由于制造军舰和枪炮的需要才发展起来,其次才用于民用工业;它最初兴办铁路的目的主要为在战争期间运输军队和军事物资。

特别是出于战争的需要,明治政府一开始就大力扶植军事工业并直接经营制造军火和军舰的陆海军工厂,以及铁路、通讯等一系列具有军事意义的企业,大力提高这些部门的机器生产水平和军火生产技术。

因此,日本的军事工业不仅占重要地位,而且发展迅速。

如中日甲午战争后明治政府制定了1896年至1905年10年的军备扩张计划,将8 亿日元的预算用于建立军事企业和改组旧的军工部门,建立了大批新的军火库、海军基地及建造了大量军舰,使其军事工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比较地看,“中日甲午战前,一般民营工厂职工人数为28.54万人,到1906年增为61.21万人,增加了1倍多。

但同期,陆海军工厂职工数则从0.96万人增加到8.9万人,增加了8倍多。

”“在规模上,1909年日本30个大企业中,军工企业占37家,其中,前三名都是陆海军工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对经济加强干预,颁布了一系列保证优先发展军工企业的法令;建立各种管理经济的机构,加紧推行卡特尔化和托拉斯化,以利于军事工业的发展;国家还通过财政金融两方面加强国民经济军事化的进程。

在财政方面,大量增加军事开支;在金融上,1931年,日本停止黄金货币的自由兑换,禁止黄金输出,并实行人为的低利率政策,以保证战时军事工业的资金供应。

从而把整个经济纳入了军事轨道,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

这种以军事工业为中心和以战争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是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以至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基础。

(2 )对外输出具有军事政治意义的国家资本和军事物资。

如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的南满铁路公司就是一个对外输出具有军事意义资本的典型。

南满铁路公司直接经营铁路、航运、港口等业务,它在日本对华侵略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由于日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因此,它又大量出口军事物资。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各国纷纷向日本订购武器等军需物资,使军火垄断资本家大发横财。

这反过来又刺激了日本军事工业的发展。

(3 )财阀是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支柱。

日本历史悠久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依附于政府,并在天皇专制政府扶植下发展起来的大财阀,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与天皇专制的军国主义国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即财阀的发展是天皇专制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战争的催生果,天皇专制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和扩张体现了财阀的切身利益。

因而,财阀都积极支持天皇专制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

早在日本第一次出兵侵略中国台湾时,三菱财阀就获得了垄断海运业的特权。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的临时军费预算达2.5 亿日元,相当于平时财政收入的2倍以上。

这些钱最终都流入到了军火资本家的腰包。

所以,甲午战争期间,三井等一大批财阀纷纷发起组织“报国会”、“报公义会”等,支援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再如,日俄战争前夕,日本政府投入了约17亿日元的战费,这笔资金有的直接投资建设军工企业,有的向私人企业发出军事订贷。

日俄战争时,日本的军需工业资本家不仅从国家收到了20个亿,而且还从政府领取了大量军事补贴,这样,财阀成了军国主义对外发动战争的支持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又出现了一批所谓新兴财阀,他们经营的工业多数与现代战争有关,战争成了他们的主要财源,所以,这些财阀更加好战,政治上积极亲近军部,故称为“亲军财阀”。

他们始终支持着日本的战争政策。

可见,“以军事目的为出发点,靠战争而繁荣起来,从殖民地谋取利益的这种军事侵略性质,是日本资本主义的最大特色。

”二、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在近代以来走向了全面的腐朽和衰败:政治上长期不统一、经济文化落后,军事上完全失去了抵御外侮的能力。

然而,中国又是一个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最广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市场。

因此,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断地遭受侵略,作为日本的邻国,中国的特点与日本的侵略扩张要求相适应,中国自然成了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侵略和掠夺的主要对象。

日本在近代崛起之初,便把中国作为侵略的首要目标。

随着对华侵略的加深,它还把对中国的侵略视为其“生命线”和“利益线”。

早在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发布的“二线说”中就阐述道:“何谓‘主权线’?国家疆域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