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理论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课程开发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二、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三、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
第二讲
课程开发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代表人物:拉尔夫 • 泰勒 主要观点:教育目标是选择课 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进 行评价的准则,课程开发必 须清楚地界定目标,并以此 为出发点,进行课程编制工 作。
第二讲
第一讲 “课程”的概念与历 史
二、课程的历史 课程即教师 课程即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课程即知识(教材)
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 近代教科书

课程即科目 课程即经验
课程开发模式
泰勒提出的课程开发需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选择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得到实现?
对学生 的研究
பைடு நூலகம்
对社会 的研究
学科专家 的建议
暂定的教育目标
学校 教育哲学 学习 心理学
对第 一个 问题 的回 答
确定的教育目标
学习经验 的选择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学习经验 的组织
评价目标 达成程度
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
对第四个问题的回答
BACK
学习经验的选择

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使学生获得满足(强化) 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心理倾向 避免局限于单一的学习经验 注意同一经验的多种结果
学习经验的组织
第一讲 “课程”的概念与历 史
(二)20世纪60-70年代的课程研究

对泰勒模式的批评与补充
1968年杰克逊提出“隐性课程” (hidden curriculum)
斯滕豪斯(L.Stenhouse)20世 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 “过程模式”; 施瓦布(J.J.Schwab)20世纪60 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实践 模式”。
第一讲 “课程”的概念与历 史
4.“科学化运动”的延续:泰勒 的贡献

“八年研究”的经验
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
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四个
课程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奠 定了现代课程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一讲 “课程”的概念与历 史
这四个问题是: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选择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得到实现?

两种组织方式:
纵向组织: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横向组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有效组织的标准:
连续性:同一领域同一内容的重复 序列性:同一领域内不同内容之间的递进 整合性:不同领域之间的联合

课程结构要素
最高层次:具体科目、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课程 中间层次:按序列组织的学程、按学期或学年组织的学程 最低层次:课、课题、单元
入学人口急剧增加,学校教育面临严峻的“提高效率”
问题;

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工业生产中的“科学管理理论”影 响到包括教育在内的许多行业;

“科学化”: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的课程编制工作。
第一讲 “课程”的概念与历 史
3.“科学化运动”:典型思路

人类经验分析; 工作分析; 推导出学校教育的目标; 选择目标; 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
第二讲
课程开发模式
过程模式的基本原则
1.学习者应处理有争议性的问题,如战争、贫穷、两性关系等; 2.教师不应该运用权威强迫学生接受某种观点,课堂应该成为 学生的“论坛”,让他们自由地表达意见; 3.对于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的探究,应包括讨论,而不应以灌输 方式为主; 4.讨论应该尊重参与者之间在意见上的分歧; 5.教师作为讨论会的主席,应对学习过程的质量负责
课程理论
课程概要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课程”的概念与历史 课程开发模式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第一讲 “课程”的概念与历 史
一、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辞源 朱熹说:“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 夫” curriculum,源于拉丁文的“currere”,原意为“跑道”。 从最初的意义上,课程即功课及其进程。 (二)课程的界定 课程即教学科目(学科的;预设的;教授的;结果的) 课程即教学计划或目的 课程即学习经验(体验的;非预设的;学习的;过程的)
复习要点
1.了解课程概念的多样性,把握几种课程 概念及其基本内涵。 2.掌握课程论的早期重要作者、作品的配 对,如博比特的著作为《课程》、泰勒的 著作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掌握 课程理论发展史上几大流派及主要代表人 物,如泰勒为“目标模式”的代表,斯滕 豪斯为“过程模式”的代表,施瓦布为 “实践模式”的代表。
第一讲 史
“课程”的概念与历
三、现代课程研究的兴趣 (一)20世纪初期:“课程科学化运动”
1.代表人物及著作
1918年,博比特(F.Bobbitt)发表的《课 程》,被誉为现代课程研究的开端。
1924年,查特斯(W.Charters)出版了 《课程编制》
第一讲 史
2.时代背景

“课程”的概念与历


第一讲 “课程”的概念与历 史

“概念重构运动” 派纳(W.Pinar) 阿普尔(M.Apple) 吉鲁(H.Giroux)
第一讲 “课程”的概念与历 史
课程“再概念化”: 课程中的种族与民族问题 课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压迫与解放) 课程中的性别问题 课程中的“区域中心”问题 课程中的“科学”与“艺术”问题 课程与学生的生活方式
第二讲
课程开发模式
三、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 代表人物:J.J.施瓦布、D.沃克等 主要观点: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 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课程开发即是 课程集体(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 长、专家等)进行课程审议的过程。
评价教育目标的实现


界说目标 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 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确定评估时使用的计分单位 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第二讲
课程开发模式
二、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代表人物:劳伦斯 • 斯滕豪斯 主要观点:当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做出自 己的选择(而不是完全听从课程编制者 的安排),并能以主动的角色在学习过 程中进行探究的话,学习活动对学生会 更有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