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学三

合集下载

田野考古实践教学(3篇)

田野考古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基础,是考古工作者获取第一手资料、揭示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

田野考古实践教学是考古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科学素养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本文将从田野考古实践教学的背景、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背景随着考古学的发展,田野考古在考古学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然而,由于我国考古学科长期以来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导致许多考古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考古人才,我国考古学科开始重视田野考古实践教学。

三、目的1.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田野考古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考古的基本技能,如勘探、发掘、记录、整理等。

2.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田野考古实践教学要求学生严谨治学,注重实证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田野考古实践教学中,学生需要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田野考古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尊重历史、尊重文物,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内容1. 勘探:学习勘探方法,如地面调查、钻探、探沟等,了解遗址分布、文化层结构等。

2. 发掘:学习发掘方法,如剖面挖掘、层位划分、遗迹单位揭露等,掌握遗迹单位、遗物等基本资料。

3. 记录:学习考古记录方法,如遗迹单位、遗物、地层等记录,提高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整理:学习遗物分类、整理、描述等,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5. 考古绘图:学习考古绘图方法,如遗迹单位、遗物、地层等绘制,提高绘图技能。

6. 考古报告撰写:学习考古报告撰写规范,提高撰写报告的能力。

五、方法1. 实地教学:在田野考古现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勘探、发掘、记录、整理等工作。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考古案例,使学生了解田野考古的方法和技巧。

3. 模拟实践:模拟考古发掘现场,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田野考古

田野考古

田野考古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

但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有时则要根据调查结果,测绘地图,作为记录的附件。

以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转入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方法逐渐完善,技术快速进步。

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相继被采用,许多机械设备被用作调查发掘的工具。

利用航空照像和卫星照像、磁力探察和地抗力探察等方法以发现遗迹和遗物,用红外线摄影和用其他各种特殊的摄影技术测量和制图,为进行花粉分析和各种物理化学断代而取样,以及将发掘出来的遗迹保存于现场等等,都使得田野考古学的工作面扩大,技术性加强。

调查发掘的对象也由一般的居住址和墓葬等扩大到道路、桥梁、沟渠、运河、农田、都市、港口、窑群和矿场等各种大面积的遗址,从而使得考古工作者必须与各有关学科的专家协作,才能完成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任务。

发展历史一、中国古代:《史记》、《水经注》、《长安志》、《长安图志》、《河溯考古记》。

二、近代田野考古学产生:鸦片战争后。

疑古学派、古史辨派的激发。

考古学发现:1899年殷墟甲骨,直接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

日本人鸟居龙藏,东北;英国斯坦因,西北;伯希和,新疆、敦煌。

安特生,1921年仰韶;《甘肃考古记》。

1926年,李济,山西夏县西阴村,中国人第一次独立科学发掘。

1928年,殷墟。

1930年,城子崖。

三、田野考古学科学化。

梁思永,1931年,后岗三叠层,地层学,按底层堆积发掘。

殷墟。

城子崖。

燕下都调查。

宝鸡斗鸡台,徐旭生,中央研究院,《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报告》,《斗鸡台瓦鬲的研究》,类型学,周秦探源。

四、新中国的田野考古学。

周口店、殷墟,一些大型遗址的发现、发掘,半坡,1953年,新中国起点,第一次有目的、严格操作的遗址。

洛阳中州路,战国墓葬,《洛阳中州路》的后记,类型学的发展,遗迹单位的类型学。

新的科学技术的引进,碳-14。

田野考古学简史

田野考古学简史

田野考古学简史一、引言田野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迹的学科,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本文将以人类视角,向读者描述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并展示其重要性和意义。

二、早期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考古学家开始意识到仅仅依靠文献和博物馆中的文物无法全面了解古代文明。

于是,他们开始深入田野,亲自进行考古发掘。

通过挖掘遗址,他们发现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从而揭示了人类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和进程。

三、田野考古学的方法田野考古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勘探、发掘、清理和分析。

首先,考古学家会通过地表勘探技术,寻找潜在的遗址。

然后,他们进行发掘工作,逐层地挖掘土壤,获取遗址中的文物和遗迹。

接下来,他们会对这些文物进行清理、记录和分类,以便进一步研究。

最后,考古学家会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解读,以还原古代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结构。

四、田野考古学的重要发现田野考古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田野考古学的努力,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遗址和文物,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陵和希腊的帕台农神庙。

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人类历史的记忆,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五、田野考古学的意义田野考古学对于人类的认识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影响,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和谐。

此外,田野考古学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六、结语田野考古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奥秘。

通过田野考古学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和社会,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田野考古学的研究中,为人类的认识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法⽥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法本课程是⼀门考古学⽅法论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能够掌握⽥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从事⽥野考古的基本⽅法。

1、基本理论: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2、基本⽅法:考古调查的基本⽅法、考古发掘的基本⽅法、室内整理研究的基本⽅法。

第⼀部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地层学定义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

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

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

它们有⼀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成,⽽不是⽆规律,杂乱⽆章。

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

据之⽽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活图景。

⼆、地层学的基本内容1、遗址中的⽂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下⽽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即从相对年代⽽⾔是有先后之别的。

A、叠压关系⼀个堆积层积压于另⼀个堆积层的现象叫“叠压”。

根据⼤⾯积的地层叠压,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叠压关系⼜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两种情况。

直接叠压关系是⽂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直接重叠。

间接叠压关系表⽰的是⽂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接重叠,⽽是经过第三者的过渡⽽间接发⽣关系。

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种间接叠压关系,A必晚于C。

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系也被⼴泛地运⽤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

B、倒装地层。

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化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的“倒装地层”。

如在坡度较⼤的或断崖陡壁地带,⾼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冲刷或⼈⼯⼤⾯积堆⼟⽽逐次破坏移向低处。

虽然形成下层早,上层晚的堆积层次,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定的地层⾯相联系的。

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调查和发掘:这是田野考古学的核心工作。

考古学家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如航空照相、卫星照相、磁力探察、地抗力探察等,来发现遗迹和遗物。

2. 测量和制图:利用红外线摄影和其他各种特殊摄影技术进行测量和制图,以获取遗迹和遗物的准确位置和分布信息。

3. 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发掘出的遗迹和遗物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情况,包括生产技术、社会组织、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等方面。

4. 综合和归纳:将各个遗址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和归纳,以全面了解该地区或该时期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脉络。

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实地考察、比较研究、模拟实验等,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取准确的实物资料,为研究历史提供可靠的依据。

《田野考古》课程简介

《田野考古》课程简介

《田野考古》课程简介一、课程号:04196470二、课程名称:田野考古(field archaeology)三、周学时:2学分:2四、预修课程:考古学通论、素描五、教学内容简介本课程着重介绍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包括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考古材料的整理和编写报告、出土物的清理和修复、考古测量、考古绘图、遗物鉴定、考古断代方法等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与考古实习结合,使学生能在考古知识和考古技能方面得到双重收益。

六、推荐教材或参考书:《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1990年。

《田野考古》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田野考古(field archaeology)一、课程号:04196470二、周学时:2-0 学分:2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从事文物、考古和博物馆工作,应该具备必要的田野考古知识和技能。

田野考古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从实际出发,结合田野考古理论和方法的新进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科学地获取考古资料的基本技能。

2、鉴于上述的目的,田野考古课程的教学要求就是着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安排必要的时间开展田野考古实习,通过教学实习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得到双重的受益。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田野考古的历史进展二、田野考古的任务三、田野考古的作用第二章考古调查(2学时)一、考古调查的对象二、考古调查的目的三、考古调查的基本要求四、考古调查的方法第三章考古发掘(8学时)一、考古发掘的对象二、考古发掘中的地层研究三、遗址的发掘四、墓葬的发掘第四章考古材料的整理和编写报告(2学时)一、发掘出土物的整理二、研究整理三、如何编写报告第五章出土物的清理和修复(2学时)一、田野出土物的清理和临时处置二、室内文物的修复三、文物修复常用的材料和配方第六章考古测量(8学时)一、基本知识二、小平板测量三、大平板测量四、测斜仪的应用五、利用水平视线测高差及高程六、地形测量七、在现成地形图中测定遗迹相应位置的方式第七章考古绘图(8学时)一、投影二、器物图的起稿方法三、器物图的着墨清绘四、复原图与展开图五、遗迹位置图和地层图第八章遗物鉴定(2学时)一、花粉分析二、人骨鉴定三、兽骨鉴定第九章几种断代方法(2学时)一、碳-14断代二、热释光法测定年代三、古地磁法断代四、钾-氩法断代五、裂变径迹断代六、树木年轮断代法七、墨曜岩水合断代法五、考试要求:撰写实习报告六、推荐教材:《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田野考古知识点总结

田野考古知识点总结

田野考古知识点总结1. 考古学基本概念考古学是通过对古代的实物资料进行的科学研究,是人类了解自身文明和历史的一门学科。

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指在考古学活动中,对遗址、遗迹进行实地调查和发掘的一门实践性学科。

田野考古学主要包括实地调查、测量、发掘、文物保护和资料整理等方面的内容。

2. 田野调查的意义田野考古的第一步是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对古代遗址、遗迹的实地考察与勘查。

田野考古的调查工作对于了解古代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各种文化遗迹的调查研究,可以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材料。

3. 考古地层学考古地层学是田野考古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考古地层的分析,可以了解古代的沉积历史、古地貌、古环境和古生态等重要信息。

这对于探究古代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考古遗址的发掘在田野考古学中,发掘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发掘,可以获取大量的实物资料,如陶器、石器、骨器、金属器等,这些实物资料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依据。

同时,通过对发掘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探讨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等重要问题。

5. 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在田野考古工作中,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保护文物不仅是对古代文明和历史的尊重,也是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同时,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也是保障考古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6. 田野考古学的方法和技术田野考古学采用了许多现代科学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三维扫描技术、化学分析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考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数据。

7. 田野考古学与当代社会田野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是对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了解,也是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03田野考古学理论:地层学与类型学

03田野考古学理论:地层学与类型学

一、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 形成的
► 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当人类居 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 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叫“熟土” 。熟土层的形成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堆积成分大体不变的 情况下,呈现基本一致的色和质。但当遗址中人的活动或自 然环境有所变化而使堆积成分也有显著改变时,新形成的熟 土层和旧的熟土层在色、质等方面会产生差别,这样就出现 了考古工作中可以辨别的不同熟土层。有时,由于当地人类 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在 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 间歇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
►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怀疑实际地层比所划分的地层 多,可以再把该地层按深度划分亚层,分别记录出 土的遗物,待整理时分析亚层出土物是否有时间上 的差别。特别是在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发掘中,在可 区分的自然地层内按5厘米深度划分亚层是十分必 要的。
三、地层学的重要作用
► 地层学是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为田野发 掘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使田野发掘科学获得资 料成为可能。它的主要作用有三点:
► 第一.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 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 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时的先后 关系。
► 第二.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 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 第三.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的时间、堆聚 速度和受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地层厚度推测地层跨 越的时间长度。
► 墙台之类遗迹的形成也是其堆积的形成,有的则有后来修补 增建部分,尤其是城墙,多次修补而间隔时间又长。坑沟之 类遗迹形成时,内部本无堆积,在使用中或废弃后才形成堆 积。有的遗迹从建造到内部充满堆积,相隔时间不长,包含 物没有多大变化,可以根据包含物年代推定遗迹建造和使用 年代。有的遗迹建造、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应特 别注意三者的时间差距,不但要区分内部堆积的层次,而且 不能把遗迹和遗迹内堆积混为一谈。

田野考古学课件-考古调查

田野考古学课件-考古调查
►區域系統調查方法確實可以發現更多的文物點, 但是僅憑這些不完全可靠點下定論,其中的偶然 性,不確定性比較多,而目前課題研究的時段劃 分是否科學令人疑慮,其結果的可靠性也有待今 後的檢驗。如何將這種調查方法和中國的具體實 際很好結合是應該繼續探索的課題。
第二節 航空勘察
地面步行觀察者由於視角小,對一些遺跡 現象熟視無睹,而訓練有素的空中飛行觀察者, 則能夠俯視大地,縱觀整個遺跡,可以很容易 地將那些在步行者看來是雜亂無章的斑跡拼成 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從而發現遺跡各組成部分 之間的內在聯繫。這是航空調查的基本原理。 航空攝影是一種直接從空中獲取地面資訊的有 效手段。它用圖像形式客觀地重現一個較大面 積內的地面真實情況。紅外攝影術在航空攝影 中的利用,增加了勘察對遺存的感知能力。
在國外,航空勘察古代遺存已發展成新 的分支學科一航空考古學。 1985年,我國 首次進行航空考古試驗,對秦始皇陵保護 區進行航空彩紅外攝影和熱紅外掃描,取 得良好成果。
航空考古較複雜,本節簡要介紹航空勘 察的基本方法。
在航空勘察時,供飛行勘察遺跡的標誌 有:陰影標誌、洪水標誌、霜雪標誌、土 壤標誌、潮濕標誌、植被標誌。
航空調查是現代田野考古的重要方法。航空勘 查的主要作用是: (1)在難以開展地面踏查的地 區(如沙漠、草原、山地),無法鑽探的多石地區, 航空勘查卻能大顯身手。(2)在居住稠密的農耕區, 能使許多地上遺跡和被移平的地下遺跡重新顯露 出來,提高普查水準。(3)航空勘察可以在較短時 間內比較簡便地對大範圍內區域進行全面普查, 既經濟省錢,又節省人力時間,而且飛行勘察不 直接接觸古跡,不會使其受到損壞。(4)在條件有 利地區,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將那些在地面上一 般只有通過大面積的發掘和複雜測量才能在圖紙 上看到的遺址整體及諸細節之間的關係,以照片 形式表現出來,既概括,又準確客觀。如農田、 道路、圍溝、聚落的房址分佈、房內柱洞排列、 軍事要塞分佈。(5)簡便測繪工作。可以把幾個月 辛苦的地面測繪工作,在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 內得以完成。

第二章 田野考古 (《考古学》PPT课件)

第二章  田野考古 (《考古学》PPT课件)

采集遗物: 全面采集那些特征鲜明且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遗物标本 尽量选择能够反映其质地、颜色、纹饰、形制和时代的各类标本,尤
其要选择能够反映器物整体形态的口沿、足、底、流、纽等关键部位标本 对于可复原的标本或以往少见的标本(包括陶瓷器、石器、金属器
等),则应全部采集 遇到暴露于地表、包含遗物丰富的遗迹,采集的标本要单独编号存放
二、重点调查 又称专题调查,是指为了解决特定学术课题对一个地区的某类遗存 专门开展的地面勘查
(一) 文化谱系调查 1959年徐旭生主持的豫西“夏墟”调查,发现了登封王城岗、偃
师二里头等重要遗址,拉开了考古学探索夏文化的序幕,填补了中 原地区先秦考古文化谱系的空白
(二) 大遗址调查:洹北商城的勘察 (三) 环境考古调查:青海民和县官亭盆地和山东寿光市沿海 (四)遗址资源域调查:山东青岛丁字湾沿岸史前遗址
姓名和日期 如何确定古代聚落的真实存在和实际范围 如何进一步改进调查技术也是比较迫切的问题
偃师二里头遗址两种分布范围对比图
四、调查资料的整理 包括遗存资料和记录资料两大类 三个基本任务:系统整理、分析研究和编写报告
(一)实物资料的整理: 检查与核实:清污、拼对和修复 资料条理化和分析:编号、分类统计、登记信息卡、提炼结论
夯土较厚,路土由硬而薄的土层构成 居住面有人工迹象,烧面、抹泥面、白灰面等易辨识,
红烧土及草木灰:用火行为,泥土红色,产生黑灰色灰烬, 灶或陶窑、房址和灰坑
墓葬五花土:挖出和回填的混合过程,墓穴填土五颜六色, 五花土堆积往往是判断墓葬存在与否的重要线索
淤土:河底、沟底和井底等低洼处,以灰色、青灰色居多,质地细腻, 层状分布,含水分较多,包含的水生动植物遗骸较多
主动性挖掘:学术准备、实地踏查和勘探、针对性挖掘 被动性发掘:抢救性发掘和配合基本建设发掘

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发掘
田野发掘是田野考古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基本方法。发掘之前,要根据发掘目的与相关学科的工作人员一道设 计技术路线,使学术目的明确、方案切实可行。最常见的田野发掘有遗址发掘和墓葬发掘两大类。遗址的具体发 掘方法为“探方”法,即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探方内的土层以土质(松、软、 硬),土色(各种颜色)和结构(含沙量等)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层,按照先上后下的顺序依次发掘。探方中每层 下出现的各类遗迹如灰坑、房基、窖穴、道路等,按照从晚到早的原则逐一清理。发掘时对各种遗物如石器、骨 器、陶器、蚌器、石头、人类遗骸和动物骨骼以及测年的木炭样品等都要收集。
田野考古学
考古学分支学科01 发展历程来自03 保护对象目录
02 考古过程
田野考古学是以科学方法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研究历史的考古学分支学科。与此同时,田野考古 学又是考古学的基础,没有田野考古,考古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实物资料往往是以一定的共存关系出现的,一个或一组遗存如果脱离了原始的共存关系,它的年代、性质、 功能等问题将无从谈起,其学术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复原实物的原貌及其所处的共存关系,只能在田野考古阶段 进行。如果田野考古不过关,实物资料及其共存关系一旦失去,即难以恢复,就会给后来的一系列研究带来种种 困难。当今考古学发展方向是考古学与相关学科的结合日益紧密和广泛,然而,考古学与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的平 台仍为田野考古。如果田野考古出了问题,考古材料自身层位及共存关系定位不准确,相关研究也就失去了科学 研究的条件和基础。
发展历程
田野考古首先是从欧洲萌芽和产生的,起初,人们以寻找古典时代的精美的艺术品为开端。在欧洲文艺复兴 时代曾经掀起“寻宝式”田野考古的热潮,但是,缺乏科学的操作方法。
到了18世纪末,美国的托马斯·杰弗逊(后为美国第三任总统)发掘土丘遗址,提出层层叠压的骨架,下层 比上层早的观点,已具有地层学的初步概念。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舍利曼按地层学原理发掘荷马史诗中的特洛 伊古城,田野考古学开始形成。20世纪上半叶,随着田野发掘科学方法日臻完善,一些探讨田野考古学的著作相 继问世。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田野考古当中,进一步推动了田野考古学发展。

国家精品课程《田野考古学》习题

国家精品课程《田野考古学》习题

国家级精品课《田野考古学》习题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田野考古学概说[ 习题 ] :1 、解释遗迹、遗物、遗存有何不同?2 、判断下列各项那些是遗迹,那些是遗物?柱洞、灰坑、房址、带铭文的铜鼎、石碑、地画、动物骨骼、人骨。

3 、田野考古工作分几个阶段?4 、田野考古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 思考题 ] :1 、为什么说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2 、为什么编写发掘报告也是田野考古工作?第二节田野考古简史[ 习题 ] :1 、为什么早年殷墟的发掘成为中国田野考古的摇篮?2 、推进中国田野考古发掘技术变革的重要人物有那些?[ 思考题 ] :1 、 21 世纪田野考古的技术和管理应该怎样发展?第二章地层学与类型学第一节地层学[ 习题 ] :1 、解释叠压、打破、生土、熟土、游土、间歇层、倒装层?2 、为什么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3 、地层学有何局限性?[ 思考题 ] :1 、在向下挖掘地层时,发现地层已经没有人工遗物,是不是仅据此判断该遗址到底了?2 、如何根据叠压打破关系判断堆积的早晚关系?第二节类型学[ 习题 ] :1 、解释类型学的型与式?2 、类型学局限性有哪些?[ 思考题 ] :1 、是不是所有的出土遗物都可以使用类型学进行型式排队?2 、遗迹是否也可以使用类型学研究?3 、在野外发掘阶段是否也需要考虑类型学问题?第三章考古调查第一节地面踏查[ 习题 ] :1 、地面踏查的意义?2 、地面踏查的方式?3 、如何发现遗迹?4 、踏查记录的内容?[ 思考题 ] :地面踏查方式与踏查的直接目的有何关系?第二节钻探[ 习题 ] :1 、钻探工具有哪些?2 、布孔方法有哪些?3 、常见土样有哪些?4 、钻探探孔如何编号?5 、钻探记录内容是什么?6 、练习制作钻探绘图 2 张。

[ 思考题 ] :考古队发现一个新的史前遗址,如何钻探?第三节遥感调查[ 习题 ] :1 、请举例说明物理勘探法在考古中的应用?2 、请举例说明化学勘探法在考古中的应用?[ 思考题 ] :遥感方法在考古应用中前景如何?第四章探方发掘第一节探方发掘法概述[ 习题 ] :1 、说说传统探方的结构?2 、关键柱有何作用?3 、发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4 、什么是横向发掘与垂直发掘?有何利弊?[ 思考题 ] :横向发掘与垂直发掘有何利弊?如何结合使用?第二节布方[ 习题 ] :1 、说说工地遗址总坐标基点在何处?2 、探方编号有几种方法?3 、实际布方 5 个。

《田野考古方法与实践》习题与答案

《田野考古方法与实践》习题与答案

《田野考古方法与实践》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存的发掘、整理与分析,通过实地考察、发掘和记录,系统地揭示史前及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遗存,以恢复和重构古代社会历史。

2. 地层学:在考古学中,地层学是指根据遗址内堆积物的地层层序,研究遗存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以及遗址形成过程的学科。

通过对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可以确定遗物遗迹的时代顺序。

3. 考古调查:考古调查是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步骤,通常包括地面踏查、地形地貌观察、采集标本、绘制地图等手段,旨在初步了解一个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存分布状况及其大致年代序列。

4. C14测年法:C14测年法(碳-14测年法)是一种利用生物体死亡后体内碳-14含量随时间衰减的规律来测定生物体死亡年代的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中广泛应用于对有机物质遗存的绝对年代测定。

5. 聚落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是研究古代人类居住地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态、功能分区及其演变过程的考古学分支,通过分析聚落遗址,探讨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社会组织结构、文化发展水平等问题。

二、填空题1. 考古学家在田野工作中,首先进行的是______,然后才是选择典型地点进行______。

答案:考古调查;考古发掘2. 在田野考古中,对于出土文物需按照______原则进行记录、清理、包装和提取。

答案:最小干预3. 田野考古中的“三区”指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发掘区;探方区;保护区4. 根据遗物所在______的位置和变化,可判断遗物的相对年代,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答案:地层5. 考古测绘是田野考古的重要环节,包括遗址的______测绘和______测绘两大部分。

答案:平面;剖面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田野考古的方法?A. 遗址调查B. 地层学研究C. 建筑遗址复原D. 文献资料查阅答案:D. 文献资料查阅2.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若发现存在叠压打破关系的地层,以下哪项推断最合理?A. 上层遗存早于下层遗存B. 下层遗存晚于上层遗存C. 同时代遗存D. 上层遗存晚于或同时代于下层遗存答案:D. 上层遗存晚于或同时代于下层遗存3. 用于测定距今约5万年至400年前有机物质遗存年代的方法是:A. 热释光测年法B. C14测年法C. 树轮年代学D. 地磁极性年代法答案:B. C14测年法4. 在考古发掘现场,负责记录发掘过程、测量遗物位置、绘制图纸等工作的是:A. 考古领队B. 考古绘图员C. 助理研究员D. 普通发掘队员答案:B. 考古绘图员5. 对于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以下哪一项信息无法通过田野考古直接获取?A. 聚落的规模B. 聚落的功能分区C. 当时居民的生活习俗D. 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答案:C. 当时居民的生活习俗四、多项选择题1. 田野考古方法与实践过程中,可能涉及以下哪些环节?A. 考古调查B. 地层学研究C. 遗址发掘D. 文物修复E. 数据整理与分析答案:ABCDE2. 下列哪些是田野考古中的重要测绘手段?A. 平面测绘B. 剖面测绘C. 立体摄影测量D. GPS定位E. 地形图制作答案:ABCDE3. 在田野考古中,通过地层学可以获取的信息包括:A. 遗存的相对年代B. 遗址形成过程C. 古代环境变迁D. 遗址的功能分区E. 遗物之间的关联性答案:ABCE4. 下列哪些属于田野考古发掘中的记录内容?A. 遗址平面布局B. 地层关系和遗物位置C. 遗物的质地、尺寸及形态D. 发掘者个人感想E. 当日天气状况答案:ABCE5. 关于C14测年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适用于测定距今5万年至400年前有机物质遗存的年代B. 测定结果为绝对年代C. 核心原理基于碳-14的放射性衰变规律D. 对无机质或非生物来源的遗存无效E. 结果受样品保存状态和环境因素影响答案:ABCDE五、判断题1. 田野考古工作的首要步骤是直接对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层位关系图为下图。此表可分解为层位关系组(串)为: 1、②→③→M2→④。 2、②→H1→H2→H3→④。 3、②→H1→M1→④。
三、考古地层学的运用 明确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之后,就需要运用这些原理来指导田 野考古发掘工作。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必须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这一技 能是要在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并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培养才能够 获得的。 田野考古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用地层学原理指导 田野考古工作、全面而系统地收集蕴涵着各种信息的资料和对所有资料 做科学的记录。 1、用地层学原理指导田野考古发掘工作 区分文化层和辨认遗迹是考古发掘中首先碰到的问题,它是做好发掘 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地层学原理的指导下开展田野考古发掘工作需要遵 循以下原则。
间深度。因此,在一个地点由于长时间的活动而逐渐形成的文化层和遗
迹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堆积空间。在考古发掘中,探方在挖开之后会出 现东西南北壁四个剖面和底部平面这五个面。随着文化层和各种遗迹的 从理论上讲,五个面上出现的所有界线(包括文化层和文化层、遗迹和 遗迹及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界线)都必须是闭合的,各种界线可以被打 断而改变方向,但不能在不相交的情况下停顿。因此,在考古发掘中一 定要在立体的空间内来研究文化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层位关系。
二、层位关系
1、层位 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在特定的情况 下,层位又被用作堆积单位的代名词。 2、层位关系
层位关系是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如图:
②层的层位关系是被①层叠压,被H打破,它又叠压M和③层。层位关系 也可以用列表图示法表示。所列图示被称为层位关系表。如上举②层的 层 位例子表示为:
资料的记录主要有文字记录、影像记录和测量绘图记录三大类。又分为
遗物记录和文化层记录、遗迹记录等两个门类。
(1)遗物的记录 普通遗物和采集的分析标本应记录其出土单位及层位。所谓普通 遗物是指不能够复原的陶片、石块或废料、动植物标本等。因为这一 类遗物的数量较多,通常采用特制的编制袋等封口保存,最好是将记 录的内容写在袋子外表的显眼处,并把记录有同样内容的标签置于袋 内。 出自文化层或一般遗迹(如灰坑)内的重要遗物、完整或近似完 整或可复原的遗物等,应收为小件遗物单独存放。小件遗物的记录除 了需要标明出土单位及层位等要项之外,还应增加准确的出土位置 (坐标),一般以探方的西南角为基点,量出纵、横、深三个数据。
因为遗迹的种类繁多,并且同类遗迹在不同的时代所表现的形式 不完全相同,所以,这一类记录应因遗迹而异,各有不同的要求和格 式。但都要做文字、绘图和影像三个方面的记录则是一致的。
总结几十年来中国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经验并参照国外田野考古 发掘记录的成果,最近几年在一些大学的考古发掘工地,开始采用一
种表格式的记录形式。即把需要记录的文化层堆积和各种遗迹设计成
(四)最大限度地收集各种资料 考古发掘中各种标本的采集,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有一个不断增多
的过程,而且在不同的发掘工地对标本采集的要求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既
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在中国考古学的早期阶段,标本的采集只限 于人工制品。随着考古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日益要求考古发掘能提供越来
越多的研究资料。同时,发掘管理工作也逐渐规范化,1984年由中华人
(2)文化层和遗迹记录 文化层的记录主要采用绘图和文字描述,反映在四壁上的剖面应 有影像记录。绘图资料主要表现文化层堆积的平面分布范围、走向, 并用剖面来反映其厚度的情况及变化。文字记录应较详细,包括的内 容有:深度,厚度、土质、土色,颗粒度和分选,包含杂质情况;堆 积的分布范围;各种出土的种类和数量;文化层的成因及特点的分析; 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推定;存在问题等。
(三)田野发掘操作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由于较晚时期形成的文化层或遗迹一般位居堆积的上部,较早时期形成 的文化层或遗迹一般偏下,堆积是由早到晚逐渐形成的,所以在进行考古
发掘时,必须遵循先发掘清理晚期遗存后发掘清理早期遗存的原则。只有
这样,才能依次把不同时代和不同期别的遗存按其保存状况揭示出来。 在一个平面上,如果同时划出了遗迹和文化层,那么,平面上的遗迹
在一般情况下,文化层的划分不应过厚(特殊情况例外),至少在野外
操作期间应该如此。如果文化层划分得太厚,有时会把属于不同期别甚至 不同文化的堆积划到一层之中,如1958年发掘的徐州高皇庙遗址,厚达9
米的堆积仅仅分为三层,其中下层就包含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
文化三个时代,从而使一些关键性的学术课题丧失了早日解决的机遇。因 此,在文化堆积的土质土色等比较接近而难于区分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
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规定,“地层及遗 迹单位的遗物应全部采集”,同时要求“注意采集碳十四、热释光、古地 磁等年代测定标本,注意采集孢子花粉等反映当时自然环境的标本”。此 后,标本的采集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2、做好资料的记录工作 资料的记录是考古发掘工作十分重要的环节,其意义正如英国著名考古 学家皮特里所说:“经过发掘之后,被发现的遗存只存在于纸上,一个考 古 学者的义务,就是记录考古发掘中所见的一切东西,因为以后只能依靠记 录,才能凭想象去重建那些遗存和使过去的生活具体化”。因此,发掘水 平 的高低、质量的优劣最终是通过各种发掘记录才能够重建遗址的原貌,复 原发掘前的堆积情况。
(一)依据堆积的土色、土质和包含物来划分文化层和遗迹
自1931年安阳后冈遗址的发掘之后,中国的田野考古就摒弃了按水平层
进行发掘的方法,转而采用按文化堆积的自然分布分层揭露的科学发掘方 法,即所谓的按土质土色划分文化层。
就目前的认识而言,划分文化层和遗迹主要是依据堆积的颜色、质地、
结构、砂砾等成分的含量和包含物等因素。土质土色差别明显的文化层和 遗迹是较容易区分、辨认的,如时代相差较远或性质不同的文化堆积、填 土明显不同的遗迹等。而在许多时候文化层和遗迹的土质土色差别不甚明 显,有时甚至在许多时候文化层和遗迹的土质土色差别不甚明显,有时甚 至极为接近,在这种情况下划分文化层和辨认遗迹就比较困难,如颜色相 似的文化堆积、在灰层内开挖的灰坑或墓葬等。
质地、结构、颗粒度和包含砂砾及其他杂质等因素也是区分文化层和 遗迹的重要依据。观察文化层主要靠眼睛,但有时看起来没有什么差别的 仔细观察砂砾、炭屑、烧土颗粒、云母等物质在土层中的有无和数量的多 少,也可以帮助分辨文化层和遗迹。
堆积,凭手铲刮面时的手感则可以体验到其差别,进而划分为不同文化层。
尽管区分文化层和遗迹主要是依据以上叙述的内容,但注意包含遗物的 细微变化有助于正确划分文化层和遗迹。一般说来,有一定时间间隔的文 化层或具有打破关系的一组遗迹,其包含物必定有所不同和差别,在这种 情况下,如果土质土色的差别又不是很明显,那么,注意包含物的变化对 于正确区分层位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文化层颜色的观察往往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光线明暗的影响,
阴天和晴天、早晚和中午以及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有时会有不同的结果。
再如湿度的影响,湿度较大时文化层的颜色一般较深,质地也相对较软一 些,层次比较容易区分,而干燥了的文化层的颜色往往变浅发白,硬度加
大,较难区分层次,在后一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喷洒水的方法加以处理。
层之内按10厘米的平行厚度划分开来,并给予临时编号,以记录相关内容
和出土遗物,留待室内统一分析整理时取舍。
(二)平剖面结合,将文化堆积和遗迹置于立体的空间内分析研究(区
分早晚关系)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探方法进行野外考古发掘。一个遗址内的文化层 堆积和遗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积累起来的,它本身具有相当的时
先后关系,以便按先顺序进行清理发掘。
(3)可能是在某一文化层或遗迹内夹杂的少量不同颜色、质地的土。因
为文化层和遗迹内土的来源可能不同,常常会在同一文化层或遗迹内出现 不同颜色和质地的土,这种土的界线有时也比较清楚,但其特点是形状比 较凌乱,面积一般甚小,初学者在刮平的平面上,往往把那些细微差别都 划出来,有时反而干扰了视线,影响了对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当然,有时 也可能是不规则的遗迹(如灰坑)开口或新的文化层露头,但它们在形状、 范围大小方面还是有所区别的。 以上三种情况是从考古发掘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 应与剖面结合起来分析,不仅需要判断在同一平面上的遗存之间的早晚关 系,还要分析研究它们和已发掘层位的关系。只有在平面上准确地掌握文 化层或遗迹的分布范围,从剖面上分清其相对年代关系,按要求采集并记 录好各种资料,才能把文化层和遗迹揭示清楚,圆满地完成考古发掘工作 的任务。
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确定诸堆积的早晚关系,因此,层位关系 可以适当简化表示。上图1中的层位关系中,①→H、M→③、那么 只写出H→②→M也就能准确反映出②层的层位。前图之中的层位关 系全部列出是:
此关系可简化为:①→H→②→M→③,这种简化关系中称为 层位关系组(串)。 在分期等研究分析时,常常需要把复杂的层位关系图分解成若 干层位关系组(串),如下图:
一般都是打破文化层的,所以就应该先清理最晚的遗迹,即形状完整者,
完毕后再由晚及早依次清理其他的遗迹。 在设定的考古发掘范围之内,各个探方应协同一致,尽可能地依共时
关系按堆积层揭露。尽可能地使各个探方的进度保持一致,按层位依次揭
露。这样做有利于对各个时期的聚落及其遗迹周围地貌做统一的观察,并 且可以对各个房屋之间及与其他遗迹的相互关系进行直接的观察和研究。
内容极为详细的不同表格,发掘者在现场就可以随时将表格中的内容 予以填写,有些还需要现场观察、比较和分析。如土色,过去都是根
据各人的观察而确定,这种记述往往是模糊的,对同一文化层不同的
人所定的土色可能是不同的,而现在逐渐开始采用色谱进行比对并加 以记录,这样确定的土色就比较客观。再如粒度和分选、土质是粘性 还是砂性等情况,均需在现场的发掘过程中确定。这样,对田野工作 的要求就更加细致和严格,有利于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向精细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