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丹霞地貌的分布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分布】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中国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可分为西北部高寒干旱山地型丹霞,西南部湿润―高原―山地―峡谷型丹霞以及东南部湿润低海拔峰丛―峰林型丹霞。

中国丹霞又以广东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福建泰宁风景区、福建武夷山、连城、泰宁、永安,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名称来源)、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四川江油的窦山、重庆綦江的老山、灌县的青城山,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承德等地,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

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05:03分,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当地时间2010年8月1日18:03分)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广东丹霞山为首申报的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的第8项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丹霞是一个系列提名的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包括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6个省的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此次全部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介绍】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中国丹霞地貌以赤壁丹崖著称于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新增自然遗产之一。

这个新增自然遗产拥有包括天然柱、塔、溪谷、峡谷和瀑布在内的一系列侵蚀地貌。

张掖丹霞地貌是怎么形成的景观特征分析

张掖丹霞地貌是怎么形成的景观特征分析

张掖丹霞地貌是怎么形成的景观特征分析张掖丹霞地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

你了解张掖丹霞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吗?下面是yinbaban小编给大家整理张掖丹霞地貌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分析。

张掖丹霞地貌的成因张掖丹霞地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张掖郡,取“张国臂掖(腋),以通西域”之意。

张掖,在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滋润下,孕育了广袤的绿洲,方才孕育了河西走廊文化。

境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有着美不胜收的原生态城市湿地,气势磅礴的彩色丹霞地貌,中国最美的油菜花海,亚洲最大的万匹军马驰骋,独特的裕固族风情,祁连山草原风光,沙漠冰川奇景……雪山、冰川、森林、草原、湖泊、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所以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这样的佳句。

张掖丹霞地貌奇观形成于200万年前,位于张掖市临泽、肃南县境内,面积约510多平方千米,仅次于中国最大的赤水丹霞。

她是中国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窗棂式、宫殿式丹霞地貌,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

彩色丘陵色彩之缤纷、面积之大冠绝全国。

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阔,场面壮观,造型奇特,色彩艳丽,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张掖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在临泽、肃南两县境内,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以上,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层级错落交替、岩壁陡峭、气势磅礴、形态丰富、色彩班斓而称奇,有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练、七彩湖、七彩大扇贝、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观令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张掖丹霞地貌的景观特征分析雄,即雄伟。

它的山峰由悬崖峭壁构成,许多崖壁高达几百米,拔起于平川或河岸之上,危崖劲露,光滑削齐,气势磅礴,苍劲雄浑,可谓“霞山拟岱宗,锦石梁父耳”,“仰觉日月低,俯睇宇宙小”,“巍峨独标峙,登之心旷然”,雄伟而富有力度,就是小尺度的石峰,也似有擎天之力,充满阳刚之美。

新高考地理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图

新高考地理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图

考点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图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图▼【拓展提升】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经长期外力作用,形成的孤立山峰和奇岩怪石。

广东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也是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丹霞梧桐的主要分布地。

图为丹霞山狮子岩——阳元山景区丹霞梧桐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景区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B.风力沉积C.冰川侵蚀D.变质作用2.结合丹霞梧桐主要分布地推测,该植物()A.耐寒B.喜阴C.耐涝D.耐贫瘠【答案】1.A 2.D【解析】1.丹霞地貌发育最开始是在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因为地壳的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在崩塌过程中开始往后退,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A正确;广东丹霞山位于季风区,风力沉积作用不显著,B错误;海拔较低,纬度低,没有冰川,C错误;变质作用发生在地下高温高压的环境,D错误。

故选A。

2.由图片可知,丹霞梧桐主要分布在崖壁上,背阴坡相对较少,说明其根系发达,喜光耐旱,并不耐寒,AB错误;分布在崖壁上,地形陡峭,难以存水,说明其耐旱,并不耐涝,C错误;崖壁上地形陡峭,土层较薄,雨水长期淋洗,土壤较贫瘠,丹霞梧桐能够分布于此,说明其耐贫瘠,D正确。

故选D。

“环崖丹霞”是一种独特的环状丹霞地貌,基岩由红色砂岩和页岩构成。

四川马边环崖丹霞以规模宏大、形态独特的弧形绝壁为特色,具有“环崖、顶平、壁陡、麓缓、无瀑”的特征。

下图示意马边环崖丹霞景观形成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形成马边环崖的主要地质过程是()A.重力崩塌一下蚀一地壳抬升一侧蚀B.侧蚀一地壳抬升一下蚀一重力崩塌C.侧蚀一重力崩塌一地壳抬升一下蚀D.地壳抬升一下蚀一重力崩塌一侧蚀4.发育后期,河道位置定向侧移的原因是()①砂岩坚硬不易侵蚀①页岩坚硬不易侵蚀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①向斜槽部易被侵蚀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3.B 4.C【解析】3.由题干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环崖丹霞地貌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是自然曲流的形成过程,河流侧蚀快速掏空岩壁底部岩性相对较软的页岩层,中期伴随着地壳不断抬升,河流下蚀作用增强,形成深切河曲,后期为改造阶段,在外力不断的作用下,沟壁逐渐崩塌后退,形成大量的环崖绝壁丹霞形态。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3)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3)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丹霞地貌(Danxialandform)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貌特征。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直径在2mm以上的碎屑的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直径在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中国丹霞是一个由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山块、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构成的景观系统,整体为临水型峰丛-峰林景观,被天然森林广泛覆盖。

构成丹山-碧水-绿树-白云的最佳景观组合,是中国和世界上最美丽的丹霞景观的例证。

中国丹霞的盆地演化清楚地记载了白垩纪以来中国南方区域地壳演化的历史,发育了一种具有全球性突出普遍价值的特殊地貌景观,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独特的自然区域。

中国丹霞突出而完整地代表了最具世界特色的由东南季风驱动下发育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生理生态过程,是冰后期生态演替的典型区域。

中国丹霞是Udvardy(1975)世界生物地理系统中2个生物省生物多样性的系统代表。

位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全球200个生物区的“中国东南部-海南潮湿林生态区”,具有区系的古老性和群落的原始性,栖息着近400种各级珍稀濒危生物物种,具有区域特有的生物物种40多种,有突出的保护价值。

中国目前已知的1003处丹霞地貌分布在28个省区,东北至黑龙江省宁安市的牡丹江凹岸的红石砬子,南至海南省琼海市白石岭,西至新疆乌恰县的柯孜勒苏河两岸,东到浙江象山沿海。

高中丹霞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中丹霞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中丹霞地貌知识点总结一、丹霞地貌的形成和特点1. 丹霞地貌的形成丹霞地貌是由于地壳运动和风化作用的影响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

通常来说,它的形成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地壳运动导致岩层的抬升和分裂,然后再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和沉积,最终形成了充满了细密裂隙和洞穴的岩层。

在自然界中,丹霞地貌通常可以在山地、峡谷和河谷中找到。

2. 丹霞地貌的特点丹霞地貌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结构和多样的色彩而著称。

在丹霞地貌中,我们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石柱、峰林、峡谷、崖壁、溶洞等地貌景观。

而且,丹霞地貌的颜色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包括了红、黄、白、灰等多种颜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二、丹霞地貌的分布丹霞地貌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它几乎可以在全世界各个大陆的不同地域中找到,尤其是在我国。

在中国,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贵州、广东、江西、湖南、云南等地方。

其中,贵州的丹霞地貌最为著名,例如贵州的赤水丹霞、荔波丹霞等都是国内外游客感兴趣的旅游胜地。

三、丹霞地貌的形态丹霞地貌有多种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石柱地貌石柱地貌是丹霞地貌中最为典型和独特的一种形态。

在这种地貌中,我们可以看到成群的石柱峰林,有的是单根独立的,有的是成群聚集在一起的。

这些石柱峰林形态各异,有的似人似物,有的宛如云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2. 峡谷地貌丹霞地貌中的峡谷地貌表现为一条狭长的裂缝,两侧是高耸的岩壁。

在这些峡谷中,常常有溪流或河流穿行其中,形成了壮观的峡谷景观。

3. 溶洞地貌溶洞地貌是由于地下水在长时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貌形态。

在丹霞地貌中,有许多美丽的溶洞,有些还有一些钟乳石、石笋等独特的地貌景观。

4. 岩溶地貌岩溶地貌是由于石灰岩在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地貌。

在丹霞地貌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典型的岩溶地貌,包括了溶洞、溶湖、溶沟等。

四、丹霞地貌的成因1. 地质构造因素地质构造是丹霞地貌形成的首要因素。

通常来说,丹霞地貌所在的地区都有很强的地质构造活动,包括了断裂、褶皱等。

丹霞地貌高中地理知识点

丹霞地貌高中地理知识点

丹霞地貌高中地理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丹霞地貌高中地理知识点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能称为地形。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丹霞地貌英文名称:Danxia landform定义: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

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貌学(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丹霞山(广东省仁化县)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

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

[1]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

[2]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

[3]丹霞地貌的定义1938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

[1]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

[1]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李见贤(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1]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这是学术界对丹霞地貌所下的第一个定义。

[1]从此之后,不同的辞书、专家对丹霞地貌的定义达到20种以上,甚至同一位专家对丹霞地貌所下的定义在几年之间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而这些定义中地不同之处若从岩石地貌学的角度来看,是属于原则性的,各种定义彼此是不能合理共存的。

岩石地貌中的关键因素是构成地貌的岩石类型,对于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来说,多数人主张是碎屑岩中的砾岩和砂岩,有的则认为还应包括火山碎屑岩、红色碳酸盐岩、浅变质岩,甚至有人主张只要是能形成赤壁丹崖群的红色岩系就行。

丹霞地貌区植被的自然分异

丹霞地貌区植被的自然分异

丹霞地貌区植被的自然分异植被水平分异1)山顶的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或边际效应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两侧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和交互作用而表现出与斑块内部不同的生态特征和功能现象。

通常的条件下斑块边缘地区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29]。

但是在丹霞山顶的斑块中,山顶边缘一般土层薄或岩石裸露,生境恶劣,植被类型一般为干旱灌丛、草丛或地被层。

在景观生态学中边缘效应是由于两侧不同的生态系统影响形成的,形成斑块之间的过渡带。

在丹霞山块的顶部也有这种过渡带,但这种过渡带是由平缓顶部向光滑齐削、无生产力的陡崖坡的过渡。

它不同于斑块间物种和生境的交叉传播渐变,而是由于山块呈孤立状态,在山顶的边缘存在“生境突变”,从而影响物种边缘与中心不同的植被类型(图3、4、2)孤立山顶植被的环状结构。

丹霞山块孤立山顶由于特殊的生境条件形成了植被的特殊分布格局。

山顶斑块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表现出从山顶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少,群落层的高度从中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特点(图3、4、5)。

根据山顶土壤剖面和植物样方测定,较大一些的平缓山顶都有一定厚度的土层,而边缘部位土层迅速减薄,保水性差,土壤含水量少;再往边缘几乎没有土层,岩石裸露。

这种土层格局的环状分布造成了植被的环状分布格局:中间是乔木;外面是小乔木和灌丛;最外面是旱生小灌木和草本地被类(图3、4)。

不同山块特点和面积大小所形成的环带宽度不同,同一个山顶同类环带的宽度存在阴坡与阳坡的差别、山顶岩层倾角和山顶坡度的差别等影响;较小的石柱或狭窄的石墙顶部可能不存在土壤,只有裂隙中生长着极其耐旱的小灌木甚至寸草不生(图3)。

韶石顶的山顶植被调查显示,中间为旱生性乌岗栎、继木群落乔木层;外层是旱生小乔木和灌木,如圆叶小石积、小叶紫薇等;最外悬崖边缘是龙须草、细柄茅和卷柏等极耐旱植物和苔藓地衣类低等植物。

此外,调查还发现,越是难以攀登的山块,这种环状结构越明显。

3)沟谷地带的水平分异。

在中国东南部亚热带丹霞地貌沟谷中,一般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日积跬步】(50)丹霞地貌上的植被分异现象

【日积跬步】(50)丹霞地貌上的植被分异现象
(4)丹霞地貌山顶流水侵蚀为主,沟谷流水堆积为主,不同的流水作用影响了山顶和沟谷的水土条件,具体是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沟谷流水沉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答案】(1)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2)依据图示信息,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由常绿阔叶林变为常绿硬叶矮林或灌丛,说明山顶水热条件发生了变化。硬叶说明山顶水分条件差,原因是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
(3)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说明沟谷地带水热条,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
(1)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指出我国东南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指示的气候特点。
(2)实际上,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异,请说明原因。
(3)分析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
(4)在流水作用下,丹霞地貌山顶和沟谷植被出现垂直分异,试分析原因。
【解析】(1)我国东南丹霞地貌区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一日一题】丹霞地貌上的植被分异现象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下图所示)。
(2)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

丹霞地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丹霞地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丹霞地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丹霞地貌高中地理知识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喀斯特地貌高中地理知识点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

③ 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

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丹霞地貌山脉分布规律

丹霞地貌山脉分布规律

丹霞地貌山脉分布规律
丹霞地貌是中国独有的地理奇观之一,而丹霞地貌山脉的分布规律则是这一地理现象的重要特征。

丹霞地貌山脉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丹霞地貌山脉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

根据研究发现,丹霞地貌山脉多分布于我国南方,以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高原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山脉形成的时期存在明显的时代差异,其中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丹霞地貌山脉主要形成于中生代,而西南高原的丹霞地貌山脉则起源于新生代。

其次,丹霞地貌山脉的分布与地壳构造密切相关。

丹霞地貌山脉多分布于构造活动频繁的地区,如地震带和断裂带。

这些构造活动对地下岩石的破裂和抬升创造了有利于丹霞地貌形成的条件,因此丹霞地貌山脉在这些地区更为集中和丰富。

此外,丹霞地貌山脉的分布还与气候条件有关。

丹霞地貌山脉主要分布在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区,这些地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较高,有利于岩石的风化和侵蚀,进而促进了丹霞地貌的形成。

尤其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高原,具备了这样的气候条件,从而形成了众多的丹霞地貌山脉。

总的来说,丹霞地貌山脉的分布规律表现为带状分布、与地壳构造相关和与气候条件相关。

这些规律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地质构造和气候环境对丹霞地貌形成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地球长期演化和地理过程的奥秘。

对于更好地了解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这些分布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貌特征。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直径在2mm以上的碎屑的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直径在2—0.05mm的碎屑含量大于50%)的岩层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中国丹霞是一个由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山块、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构成的景观系统,整体为临水型峰丛-峰林景观,被天然森林广泛覆盖。

构成丹山-碧水-绿树-白云的最佳景观组合,是中国和世界上最美丽的丹霞景观的例证。

中国丹霞的盆地演化清楚地记载了白垩纪以来中国南方区域地壳演化的历史,发育了一种具有全球性突出普遍价值的特殊地貌景观,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独特的自然区域。

中国丹霞突出而完整地代表了最具世界特色的由东南季风驱动下发育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物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生理生态过程,是冰后期生态演替的典型区域。

中国丹霞是Udvardy (1975) 世界生物地理系统中2个生物省生物多样性的系统代表。

位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全球200个生物区的“中国东南部-海南潮湿林生态区”,具有区系的古老性和群落的原始性,栖息着近400种各级珍稀濒危生物物种,具有区域特有的生物物种40多种,有突出的保护价值。

中国目前已知的1 003处丹霞地貌分布在28个省区,东北至黑龙江省宁安市的牡丹江凹岸的红石砬子,南至海南省琼海市白石岭,西至新疆乌恰县的柯孜勒苏河两岸,东到浙江象山沿海。

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分布】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中国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可分为西北部高寒干旱山地型丹霞,西南部湿润―高原―山地―峡谷型丹霞以及东南部湿润低海拔峰丛―峰林型丹霞。

中国丹霞又以广东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福建泰宁风景区、福建武夷山、连城、泰宁、永安,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名称来源)、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四川江油的窦山、重庆綦江的老山、灌县的青城山,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承德等地,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

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05:03分,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当地时间2010年8月1日18:03分)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广东丹霞山为首申报的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的第8项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丹霞是一个系列提名的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包括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6个省的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此次全部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介绍】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中国丹霞地貌以赤壁丹崖着称于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新增自然遗产之一。

丹霞风景地貌

丹霞风景地貌
西安石油大学综合素质教育课
风景地貌学概论
赵永刚副教授
2013年3月
第六章 丹霞风景地貌
精选可编辑ppt
2
丹霞地貌的由来
在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有一片神奇的山地,红
色的石头,红色的山崖,看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
古人取其“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
山。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资深
陡崖坡的崩塌大多是沿着某一破裂面的块状崩塌,到坡脚 发生机械破碎,因而坡脚常堆积由巨大石块构成的崩积物。例 如,仁化丹霞山锦石岩陡崖下的崩积物最大的可达 30m×20m×5m,丹霞山宾精选馆可在编辑上ppt面建了一幢三层楼房。18
(四)其他外动力
其他外动力,例如,风沙吹磨可在丹霞崖壁上形成大量的 风蚀窝穴;海洋的波浪作用影响海岸丹霞地貌的发育;人工凿 石雕凿出人工丹霞地貌。
Hale Waihona Puke 泥质页岩等交互组成,并夹有一些淡水灰岩、石膏、岩盐等
蒸发岩,以及暗色的砂岩和页岩(包括碳质页岩和含油页岩)
等,厚度可达1000米以上。岩石呈红色是因为岩石颗粒之间
的填充物或胶结物主要是氧化铁(以赤铁矿居多,针铁矿和磁
铁矿次之),故呈红色。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和后期地质作用
的改造,红层的颜色有棕黄、褐黄、紫红、褐红、灰紫等偏
软岩层凹进。并认为凹进岩槽的某一部分可继续风化发育成扁平
洞,进而发育成穿洞,部分穿洞可继续风化及崩塌,发展成为天
生桥。
此外,干旱区的盐风化、高寒区的冻融风化使这些地区的丹
霞地貌物理风化强烈,而使其精选形可编成辑p比pt 较粗糙的表面。
17
(三)重力作用
因为陡崖坡往往是崩塌面或经后期改造过的崩塌面,是丹 霞地貌 最具特色的形态要素,所以重力作用在丹霞地貌发育 过程中相当重要。重力作用往往发生在流水下切或侧蚀而形成 的临空谷坡上,当流水侧向掏蚀而使山坡局部悬空时,悬空岩 体便可能沿原生构造节理或减压(卸荷)节理发生崩塌。此外, 陡崖坡上的风化凹槽进一步加深,上覆岩体失去平衡也可沿破 裂面发生崩塌;洞穴、天生桥的顶板也常因风化而发生局部崩 塌等等。

我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讲课讲稿

我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讲课讲稿

我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分布】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中国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可分为西北部高寒干旱山地型丹霞,西南部湿润―高原―山地―峡谷型丹霞以及东南部湿润低海拔峰丛―峰林型丹霞。

中国丹霞又以广东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福建泰宁风景区、福建武夷山、连城、泰宁、永安,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名称来源)、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四川江油的窦山、重庆綦江的老山、灌县的青城山,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承德等地,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

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05:03分,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当地时间2010年8月1日18:03分)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广东丹霞山为首申报的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的第8项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丹霞是一个系列提名的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包括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6个省的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此次全部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介绍】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中国丹霞地貌以赤壁丹崖著称于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新增自然遗产之一。

这个新增自然遗产拥有包括天然柱、塔、溪谷、峡谷和瀑布在内的一系列侵蚀地貌。

简述中国丹霞地貌成因

简述中国丹霞地貌成因

简述中国丹霞地貌成因摘要:从20世纪30年代陈国达提出“丹霞地形”的概念以来,中国学者经历了初创、成型、发展直到成熟的四个阶段的研究,作为一个地貌学新领域的丹霞地貌研究已经日趋成熟。

本文简要介绍了丹霞地貌的各个研究阶段并分析了不同区域的地貌成因。

关键词:丹霞地貌;空间格局;旅游资源中国丹霞是一个由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岩石、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构成的景观系统,天然森林广泛覆盖。

典型景观可以用丹山、碧水、绿树、自云几个词概括。

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丹霞地貌约有780多处,分布广泛共有九个省的十几家风景名胜区提出加入丹霞地貌捆绑申遗行列,最终入选的六个提名地是中国贬热带湿润区丹霞地貌的最佳代表。

丹霞地貌是一种具有很高景观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现代地质地理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考察研究,丹霞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特殊自然地理现象和红层地貌类型。

1.研究阶段1.1 初创阶段(本世纪20年代——建国前)丹霞地貌的创始阶段可以追述到20世纪20年代,冯景兰、朱翙声等人在1928年考察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破产时,曾命名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为“丹霞层“,1939年,陈国达、刘辉泗在《江西水流域地质》一文中(1937年冬投稿,,黄进注)正式应用了“丹霞地形”这一地貌学学术名词。

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

随后陈国达、冯景兰等人继续就华南的丹霞地貌研究。

这一阶段是丹霞地貌的初创阶段,一直持续到建国初期。

此阶段,一些学者对红层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发育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论述。

研究的范围主要在中国东南部。

论证并界定了华南地区的丹霞层层位,开始了作为一种特殊地貌类型的学术研究。

1.2 成型阶段(建国后----70 年代末)1954年以前,在中国,称地貌学为地形学,所以当时的丹霞地形就是今日的丹霞地貌。

1954年,中国把地形学改称地貌学,因此丹霞地形也顺理成章的改称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分布】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中国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可分为西北部高寒干旱山地型丹霞,西南部湿润―高原―山地―峡谷型丹霞以及东南部湿润低海拔峰丛―峰林型丹霞。

中国丹霞又以广东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福建泰宁风景区、福建武夷山、连城、泰宁、永安,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名称来源)、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四川江油的窦山、重庆綦江的老山、灌县的青城山,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承德等地,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

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05:03分,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当地时间2010年8月1日18:03分)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广东丹霞山为首申报的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的第8项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丹霞是一个系列提名的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包含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6个省的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此次全部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介绍】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中国丹霞地貌以赤壁丹崖著称于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新增自然遗产之一。

这个新增自然遗产拥有包含天然柱、塔、溪谷、峡谷和瀑布在内的一系列侵蚀地貌。

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

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丹霞地貌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1928年冯景兰等在广东省仁化县丹霞山考察时首先命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丹霞地貌的形成地质作用1 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在众多丹霞地貌中可以发现,其物质载体为红层。

红层比较复杂,不同沉积盆地、不同的沉积环境、不同的岩相,其岩性差别较大。

但红层基本是由陆源碎屑组成,岩性为角砾岩、砾岩、砂砾岩、砂岩、泥岩、化学沉积岩、生物碎屑岩。

但以砾岩、砂砾岩、砂岩为主。

岩石的碎屑物成份一般与碎屑物来源地的关系较大。

红色盆地周边多为物质来源地。

砾石的成分尤为明显。

红层中的红色主要是岩石中高价铁的含量较高造成的。

红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决定沉积物颜色外在条件之一。

在地质时期,红层沉积发生在古热带和亚热带的盆地中,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氧化环境下沉积。

红层中的物质在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分选作用影响组成成分。

它们之间出现了颜色的差异。

以铁质胶结的红层,颜色呈现鲜红的色调。

若以钙质或硅质为主要胶结物的红色地层,则颜色较浅。

2 断裂、节理对丹霞地貌发育控制盆地内部的构造控制丹霞地貌山体的格局和山体的形态。

以丹霞山为例:大的断裂控制丹霞山体的排列方向,次级断层和大节理的交汇处是丹霞地貌发育特征较显著的地方。

浙江新昌穿岩十九峰位于北北东向的断层和北西向的次级断裂交汇处。

大断层的延伸方向和十九峰的排列方向基本一致。

丹霞山山体中的排列方向为北北东向,与大断层的方向基本一致。

而峰丛、石柱排列的方向主要与东西向的断层和大节理延伸的方向基本一致。

大型的北北东向的压扭性节理和东西向的张性节理切割地层,形成菱形、多边形的网状块体。

经过流水侵蚀和化学分解、重力崩塌作用发育丹崖、方山、石柱、沟谷等丹霞地貌类型。

丹霞地貌发育地层的产状较缓。

丹霞地貌形态的顶与其上覆地层的岩性和风化物有关,顶是一些铁质胶结物和较坚硬抗风化较强的岩性。

受垂直节理控制的陡坡,主要是较大面积的岩块沿垂直节理面发生崩塌作用形成壮观的陡崖。

丹霞地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丹霞地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丹霞地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丹霞地貌高中地理知识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喀斯特地貌高中地理知识点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

③ 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

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及成因分析【分布】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中国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可分为西北部高寒干旱山地型丹霞,西南部湿润―高原―山地―峡谷型丹霞以及东南部湿润低海拔峰丛―峰林型丹霞。

中国丹霞又以广东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福建泰宁风景区、福建武夷山、连城、泰宁、永安,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名称来源)、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四川江油的窦山、重庆綦江的老山、灌县的青城山,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承德等地,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

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05:03分,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当地时间2010年8月1日18:03分)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广东丹霞山为首申报的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的第8项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丹霞是一个系列提名的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包括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6个省的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此次全部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介绍】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

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中国丹霞地貌以赤壁丹崖著称于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新增自然遗产之一。

这个新增自然遗产拥有包括天然柱、塔、溪谷、峡谷和瀑布在内的一系列侵蚀地貌。

世界遗产网站表示,这里的常绿森林生活着很多动植物,其中有400种被列为珍稀或濒危物种。

【地貌特点】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形成原因】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

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

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

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

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

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

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

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

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

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形成说明】以坎布拉丹霞地貌景观为例,其演化过程如下①第一阶段:红尘堆积阶段(距今18.5亿年吕梁运动和距今0.65亿年燕山运动)②第二阶段:红层盆地构造抬升阶段③第三阶段:“丹霞”地貌发育“幼年期”④第四阶段:“丹霞”地貌发育“青年期”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中国六大丹霞地貌介绍】贵州赤水(青年早期)福建泰宁(青年期)湖南崀山(壮年早期,青壮晚年丹霞地貌均有发育)广东丹霞山(壮年期)江西龙虎山(老年早期)浙江江郎山(老年期)①贵州赤水赤水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

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

在赤水,最为独特,最受游人称誉的丹霞景观有金沙沟赤壁神州、香溪湖万年灵芝、四洞沟渡仙桥、丙安天生桥、天台山红岩绝壁、石鼎山奇观、复兴转石奇观、长嵌沟丹霞峡谷、十洞丹霞岩穴、金沙沟甘沟峡谷和硝岩洞穴等十多处。

雨过天晴,金色的阳光照在丹岩上,把红色的岩石映衬得格外艳丽,形成红岩、绿树、银瀑、清泉相映成趣美丽风,人行其间,感到精神振奋,心旷神怡。

我国著名的丹霞地貌专家,广东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黄进教授专程到赤水考察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赤水丹霞地貌面积之大,发育之成熟典型,壮观美丽之程度,当属全国第一。

赤水丹霞②福建泰宁泰宁丹霞是中国亚热带湿润区青年期低海拔山原-- 峡谷型丹霞的唯一代表,是中国丹霞从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地貌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被国内外地学界称为“中国丹霞故事开始的地方”。

泰宁丹霞位于福建省著名旅游县——泰宁县境内,由金湖和上清溪南北两大片区组成,总面积234.88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110.87平方千米,缓冲区124.01平方千米。

以“最密集的网状谷地、最发育的崖壁洞穴、最完好的古夷平面、最丰富的岩穴文化、最宏大的水上丹霞”等特色在“中国丹霞”项目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泰宁丹霞③湖南崀山崀山丹霞地貌有如下特点 1 、类型齐全,品质高贵,发育完整。

丹霞地貌共有石崖、石门、石寨、石墙、石柱、石梁、石峰、一线天、天生桥、单面山、峰丛、峰林、峡谷、岩槽、崩积岩块、天然壁画,造型地貌,穿洞、扁平洞、额状洞、蜂窝状洞、溶洞、水蚀洞穴、竖状洞穴、堆积洞穴、崩塌洞穴等26种结构和类型,崀山丹霞发育一应俱全。

2、奇特的丹霞—喀斯特混合地貌。

崀山丹霞地质的紫红色砂砾岩胶结物,普遍含有碳酸钙和石灰岩砾石,岩溶作用显著,形成了以溶蚀漏斗、溶蚀洼地、溶洞为标志的丹霞喀斯特。

或者在上部的白垩纪红层砾岩发育成丹霞,下部石灰岩发育成喀斯特。

3、丰富多样的生物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崀山丹霞④广东丹霞山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境内,面积290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景色最美的风景区。

在距今1.4亿年至7000万年间,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大量碎屑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地层;在距今7000年前后,地壳上升而逐渐受侵蚀。

距今600万年以来,盆地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平均大约每万年上升1米,同时流水下切侵蚀,丹霞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区。

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营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丹霞地貌区最为详细和深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

广东丹霞山⑤江西龙虎山龙虎山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程度最好的地区之一,地质构造上属于信江断陷盆地。

该盆地在三迭纪晚期开始形成,在晚侏罗纪(1.5~1.4亿年)至早白垩世(1.4~0.9亿年)时盆地中有活火山喷发并沉积了河湖相泥砂质岩石,为形成本区火山地貌奠定了物质基础。

到晚白垩纪(0.9~0.67亿年)时盆地扩大并沉积了一套厚层紫红色河湖相碎屑岩(砾岩、砂岩)为形成本区丹霞地貌提供了物质条件。

后期的地壳运动使本区变成陆地,流水等外力地质作用沿岩层裂隙冲刷,侵蚀切割,加上重力崩落等,逐渐形成了本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

其成因类型有:水流冲刷侵蚀型、崩塌残余型、崩塌堆积型、溶蚀风化型、溶蚀风化崩塌型。

在形态上有:石寨、石墙、石梁、石崖、石柱、石峰、峰丛、峰林、一线天、单面山、猪背山、蜂窝状洞穴、竖状洞穴、天生桥、石门等,并有各种拟人似物优美绝伦的造型地貌。

龙虎山⑥浙江江郎山江郎山以三爿石著名,三爿石是一处绝妙的自然奇观。

其四周陡崖环绕,从500米海拔高耸至819米,高达268至319米。

两峰之间的巷谷仅3-5米宽,长度与高度都超过了200米。

作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江郎山为系列提名地提供了最高大的孤峰与巷谷景观,在审美上给人无以伦比的雄伟气势。

不仅如此,三爿石是全球迄今所知最高大的陡崖环绕的砾岩孤峰。

其次,江郎山保留了独特的高位残留孤峰与低丘平原,是中国丹霞景观演化到老年期并进一步继承演化的最后环节。

代表了处于构造盆地边缘的丹霞景观的演化模式。

第三,江郎山白垩纪以来的古生物、地层、侵入岩与地质构造,以及新生代的地貌变动,为系列提名地反映大陆演化过程提供了中国大陆东部强烈的板块俯冲与地壳伸展的连续地史事件。

三爿石【丹霞地貌价值】丹霞地貌的发现和研究具有多重意义,首先极具景观价值,红色的山块与河流组合,形成丹山碧水景观;与植被组合则形成绿树丹崖景观,这些看似零星的组合却成了丹霞地貌的一大亮点,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其次,丹霞地貌还蕴含着浓厚的古文化价值。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形态要素是赤壁丹崖,紫红色调,给人庄重和神圣之感,同中国传统文化表现权威、富贵、吉祥的色彩一致,也是中国宗教崇尚的主色调,从环境角度加强了宗教场所的威严感和神秘感。

再者,中国丹霞地貌还具有全球性的科研价值。

【说明】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搜狗百科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