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规定
说说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说说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漏电距离)是在两个导电体之间沿绝缘表面的最短距离要求,而电气间隙是不同带电体之间或带电体与机壳(大地)之间不会发生击穿的安全距离,这两个参数如考虑不周,将会引起电路击穿,绝缘失效。
在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应考虑额定电压、污染状况、绝缘材料,表面形状、位置方向、承受电压时间长短等多种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在先进的设备与产品标准中有此规定值。
如低压电器电控设备有以下规定:额定电压“大于300V小于660V”爬电距离为14MM,电气间隙为8MM——摘录自《电气设计禁忌手册》(P576页)主编李辛(李辛:中国电机工业协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1992。
4。
副主编薜钦琳柴富修机械工业出版社责任编辑:李振标王琳责任校对:丁丽丽1995年9月第一版:1996年9月第二次印刷咱们再看看,有一种低压电器就敢大大地违反这个规定:它是一个“4扁孔三相四线”插座,规格为380V16A上标:CHNT(R)AC30模数化插座A007217浙江囗囗囗囗电器有限公司白色塑料壳绝缘为左右开式(外壳可分为左右两瓣或叫两半儿)不是上下开式或叫上盖下底儿式左右两瓣的连结有的一批用自攻丝螺钉;或有一批使用空心铝管铆钉铆住……外形:上扁孔——竖(长)孔——为零(地)线;下扁孔——横(长)孔——为一个火线(B相);左扁孔——竖孔——为火线(A相);右扁孔——竖孔——为火线(C相)。
打开塑壳,看看内部结构就发现问题了:“左扁孔——A相火线”,与“下扁孔——B相火线”的连结到A、B接线柱的二个铜条之间的距离小得惊人!猜猜它敢小成什么样儿?它才仅仅有4MM!这就是说:它这个“380V16A”的插座的A、B两相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才仅有4MM。
这与上述规定中说的“大于300V小于660V”的电压(380V当在这个范围内)爬电距离应为14MM,电气间隙应为8MM,4MM——→14MM4MM——→8MM,差得多么悬殊!它这样违反规定的后果是什么呢?我曾见到过两例这样的插座在插上插头时爆炸起火团的事例。
电路板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怎么规定的?
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4.2.2元件及PCB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Ⅰ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a、对于AC—DC电源(以不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4.4mm 6.4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5.5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0mm 2.5mmb、对于AC—DC电源(以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5.2mm 9.0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6.4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2mm 3.2mmc、对于DC—DC电源(以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36-76V 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DC+)-(DC-)(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后)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基本绝缘)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加强绝缘) 1.8mm 2.8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0.7mm 1.4mm4.2.3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概述:在电力系统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都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它们直接影响着设备的安全性能和运行可靠性。
本文将从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爬电距离1.定义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体之间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最小安全距离,以防止因介质击穿而引起的火花放电。
它通常用于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如开关柜、绝缘子等。
2.计算方法(1)空气介质下的爬电距离:D = K × U^1.2 / F其中,D为爬电距离;K为系数,取决于环境温度和湿度;U为工频交流电压;F为频率。
(2)其他介质下的爬电距离:D = K × U^1.2 / F × k其中,k为介质比值系数。
3.影响因素(1)环境温度和湿度:环境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导致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降低了爬电距离。
(2)介质类型:不同介质的介电常数不同,从而影响爬电距离。
(3)导体形状和表面状态:导体的形状和表面状态会影响放电路径的长度和形状,从而影响爬电距离。
二、电气间隙1.定义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体之间的物理距离,它与爬电距离有所不同。
它通常用于评估设备的可靠性能,如断路器、接触器等。
2.计算方法(1)空气介质下的电气间隙:L = K × U / F其中,L为电气间隙;K为系数,取决于环境温度和湿度;U为工频交流电压;F为频率。
(2)其他介质下的电气间隙:L = K × U / F × k其中,k为介质比值系数。
3.影响因素(1)环境温度和湿度:环境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导致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降低了电气间隙。
(2)导体形状和表面状态:导体的形状和表面状态会影响放电路径的长度和形状,从而影响电气间隙。
(3)介质类型:不同介质的介电常数不同,从而影响电气间隙。
三、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比较1.定义上的区别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体之间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最小安全距离,以防止因介质击穿而引起的火花放电。
爬电距离和静电距离的要求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爬电间隙一般被称作电气间隙,因电气间隙决定了爬电情况的发生与否,所以电气间隙也常被称作爬电间隙。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
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定。
一般选型是按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电气间隙步骤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2,确定爬电距离步骤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确定材料组别(根据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其划分为:Ⅰ组材料,Ⅱ组材料,Ⅲa组材料, Ⅲb组材料。
注:如不知道材料组别,假定材料为Ⅲb组)确定污染等级;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3,确定电气间隙要求值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4943:2H 和2J和2K,60065-2001表:表8和表9和表10)检索所需的电气间隙即可决定距离;作为电气间隙替代的方法,4943使用附录G替换,60065-2001使用附录J替换。
GB 8898-2001:电器间隙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电压,查图9来确定。
(对和电压有效值在220-250V范围内的电网电源导电连接的零部件,这些数值等于354V峰值电压所对应的那些数值:基本绝缘3.0mm ,加强绝缘6.0mm)4,确定爬电距离要求值根据工作电压、绝缘等级及材料组别,查表(GB 4943为表2L,65-2001中为表11)确定爬电距离数值,如工作电压数值在表两个电压范围之间时,需要使用内差法计算其爬电距离。
ul2231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
一、概述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和运行过程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它们直接影响着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制定相关的标准对于保障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二、爬电距离的标准1.1 爬电距离的定义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电体之间在一定电压下不发生放电或击穿的最小距离。
它是衡量电气设备绝缘性能的重要指标。
1.2 爬电距离的国际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了《IEC xxx 高电压试验技术空气和气体绝缘的爬电和液体的电气击穿试验》标准,其中规定了不同情况下的爬电距离要求。
1.3 爬电距离的国家标准我国《电气设备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GB 2423.5-1995对爬电距离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包括了不同电压等级下的爬电距禿要求、测量方法等内容。
三、电气间隙的标准2.1 电气间隙的定义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电体之间安装设备时所预留的间距。
合理的电气间隙能够有效防止因接触而引起的放电和击穿现象,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
2.2 电气间隙的国际标准《IEC xxx-3 绝缘配合标准第3部分:耐电压》以及《IEC xxx-4 绝缘的协调-第4部分:在电气设备中所选取的绝缘标准》对于电气间隙的要求做出了规范。
2.3 电气间隙的国家标准我国《含硅树脂零件通用技术条件》GB/T1695-2005中对于电气间隙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包括了材料、尺寸等要求。
四、标准的重要性3.1 保障设备的安全性符合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的设备能够有效地防止因接触而导致的放电和击穿现象,从而保障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
3.2 保障设备的可靠性合理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能够有效地提高设备的绝缘性能,降低因绝缘失效而引起的故障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3 促进电气设备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爬电距禿和电气间隙标准能够推动电气设备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爬电距禿和电气间隙作为电气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其标准制定对于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促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表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1.电气间隙:两个相邻导体或一根导体与相邻电动机外壳表面之间沿空气测得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沿着两条相邻导体或一条导体与相邻电动机壳体表面之间的绝缘表面测得的最短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根据测得的工作电压和绝缘水平,要求该电气线路的电气间隙可以确定主要方面。
参见表3和表4。
次级侧线路电气间隙的尺寸要求如表5所示。
通常:初级侧AC部分:保险丝LN≥2.5mm之前,Ln PE(接地)≥2.5mm之后,之后对于保险丝装置,没有要求,但要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短路损坏电源。
初级侧AC到DC部分≥2.0mm,初级侧DC到地面≥2.5mm(初级侧浮地接地)如果初级侧部分到次级侧部分大于或等于4.0 mm,则间隙一次侧和二次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5毫米,二次侧和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毫米爬电距离的确定: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等级,爬电距离可参照表6来确定。
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接地≥2.5mm,保险丝后无要求,但应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短路损坏电源。
(2)初级侧的AC到DC部分≥2.0mm(3)例如,如果初级侧到地面的DC接地≥4.0mm,例如初级侧到大地(4),则初级侧到次级侧≥6.4mm,例如光耦合器,y电容器和其他元件,应将脚间距开槽。
(5)二次侧应≥0.5mm1.在质量上有所不同爬电距离:沿着绝缘5261的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部分之间的距离4102。
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1653带电,这会导致绝缘材料带电区域中的带电现象。
电气间隙:测量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导电部件与设备保护接口之间的最短距离。
换句话说,在确保电气性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空气可以获得最短的绝缘距离。
2.设置步骤不同电气间隙:(1)确定工作电压的峰值和有效值;(2)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的类型;(3)设备的暂态过电压根据过电压类别确定;(4)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普通设备的污染等级为2);(5)确定电气间隙交叉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设计要求1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理论上由承受冲击电压来确定。
一般按电场条件、污染等级、海拔、承受额定电压或冲击电压规定绝缘配合的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注:实际上,各种电气设备由于各自的结构特点,运行的微观环境、使用条件不同而情况较为复杂,不同专业的安全标准或产品标准规定的电气间原和爬电距离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各自在长期的实践中都十分行之有效。
所以电气间除和爬电距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实践经验的积累。
2 电气间隙应以承受所要求的冲击耐受电压来确定。
对于直接接至低压电网供电的设备,应在综合考虑冲击耐受电压、稳态有效值电压、暂态过电压和再现峰值电压之后,选择最大的电气间隙,电气间隙以承受冲击电压来考核,其优先值为:330V、500V、800V、1500V、2500V4000V、6000V、8000V、1200V。
影响电气设备电气间隙的因素有额定电压和瞬态电压、电场条件、海拔、污秽等级和绝缘的功能。
③确定爬电距离以作用在跨接爬电距离两端的长期电压有效值为基础。
此电压为实际工作电压、额定绝缘电压或额定电压。
瞬态过电压通常不会影响电痕化现象,因此可忽略不计,然而对暂态过电压和功能过电压,如果它们的持续时间和出现的频度对起痕有影响的话,则必须考虑。
④影响电气间隙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气压和温度(如果变化较大)。
⑤影响爬电距离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污染、相对湿度和冷凝作用。
2)过电压类别:设计者应确定电气设备的过电压类别。
过电压类别的划分为:过电压类别I的设备是连接至具有限制瞬时过电压至相当低水平措施的电路的设备。
过电压类别Ⅱ的设备是由固定式配电装置供电的耗能设备。
注:此类设备包含如器具、可移动式工具及其他家用和类似用途负载。
③过电压类别Ⅲ的设备是固定式配电装置中的设备,以及设备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必须符合特殊要求者。
注:此类设备包含如安装在固定式配电装置中的开关电器和永久连接至固定式配电装置的工业用设备④过电压类别Ⅳ的设备是使用在配电装置电源端的设备;注:此类设备包含如测量仪和前级过电流保护设备。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概要:1、爬电距离: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沿表面计算的,如果是孔的话要绕过去);2、电气间隙:两导电部件之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空间直线距离)。
黄色路径是爬电距离,蓝色是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普通灯具交流(50/60HZ)正弦电压的最小距离(GB7000.1—2007表11.1)(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工作电压有效值/V 不超过距离/mm 50 150 250 500 750 1000 爬电距离——基本绝缘PTI ?600 0.6 1.4 1.7 3 4 5.5<600 1.2 1.6 2.5 5 8 10 ——附加绝缘PTI ?600 — 3.2 3.6 4.8 6 8 <600 — 3.2 3.6 5 8 9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 电气间隙——基本绝缘 0.2 1.4 1.7 3 4 5.5 ——附加绝缘— 3.2 3.6 4.8 6 8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 1)PTI(耐起痕指数)按照IEC60112.IPX1或以上灯具交流(50/60HZ)正弦电压的最小距离(GB7000.1—2007表11.2)(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和IPX1或更高的灯具)工作电压有效值/V 不超过距离/mm 50 150 250 500 750 1000 爬电距离——基本绝缘PTI ?600 1.5 2 3.2 6.3 10 12.5175?PTI ,600 1.9 2.5 4 8 12.5 16 ——附加绝缘PTI ?600 — 3.2 4 8 12.5 16 加强绝缘— 5.5 6.5 9 12.5 16 电气间隙——基本绝缘 0.8 1.5 3 4 5.5 8 ——附加绝缘— 3.2 3.6 4.8 6 14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 1)PTI(耐起痕指数)按照IEC60112.正弦或非正弦脉冲电压的最小值(GB7000.1—2007表11.3)(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和IPX1或更高的灯具)额定脉冲电压峰值/KV2.0 2.53.04.05.06.0 8.0 10 12 最小电气间隙/mm 1 1.5 2 3 4 5.5 8 11 14额定脉冲电压峰值/KV15 20 25 30 40 50 60 80 100 最小电气间隙/mm 18 25 33 40 60 75 90 130 170 耐起痕指数:指按照规定的方法试验,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在绝缘材料商滴氯化铵溶液的同时施加一定的电压值V,在50滴溶液滴完前,电极之间没有出现闪络或击穿现象,此时的电压值V就是耐起痕指数)。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解析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解析控制装置的安全性设计对人身安全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控制装置安全检测中重要一环。
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做出限制,是为了防止在两导电体之间,通过绝缘材料表面或空间可能出现的爬电和击穿事故。
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检验工作,就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以下解析。
1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1.1 名词解释爬电距离: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距离。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防范对象和考核目的不同。
爬电距离是考核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下的耐受起痕的能力;而电气间隙防范的是瞬态过电压或峰值电压可能造成的瞬态击穿。
1.2 生成机理不同带电部件之间或带电部件与金属外壳之间,当他们之间的空气间隙小到一定程度时,在电场的作用下,空气介质将被击穿,绝缘会失效或者暂时失效,因此这之间的气隙应维持在一个使之不会发生击穿的安全距离,这就是电气间隙。
而与空气绝缘不同的是,固体绝缘材料是一种不可恢复的绝缘介质,电场强度、热、潮湿等不利因素会造成绝缘材料的不断老化,绝缘性能的下降。
爬电距离其实是一个边界平面,这种边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横跨两种截然不同的额定电气强度的材料每个单位距离所承受的电压值。
因此,爬电距离是用来减少和防止漏电起痕或电弧放电的。
2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2.1 标准IEC 60664-1:1992+A1:2000+A2:2002 列举了11 个例子,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几个进行说明。
在GB19510.1-2009 中,默认污染等级2 级,其跨接距离X=1.0mm。
电气间隙的路线选择两导体间最小距离即可,而爬电距离的路线需要考虑跨接的情况,当绝缘体间的沟槽宽度小于X 时可跨接,当绝缘体形成尖角凹坑时可跨接。
CTL 决议DSH 590 的80 度原则和CTL 决议DSH0717 主要对标准中例子爬电距离跨接的情况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其出发点都是考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导电尘埃等吸附在凹坑内无法自然脱离造成的绝缘表面爬电距离减小的情况,即理论路线中被跨接的部分,因此在实际测量过程中,需要通过分析凹坑是否形成来判断该处的爬电距离是否能跨接。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尺寸要求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尺寸要求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气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决定了电气设备之间的电气安全性和稳定性。
下面将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进行详细说明。
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电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爬行的最短距离。
它确保了电位在两个表面之间转移时,不会在绝缘材料中产生电弧,从而避免设备损坏。
对于不同的绝缘材料,爬电距离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爬电距离应该大于绝缘材料内部最薄部分距离的15%~20%。
电气间隙则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所保持的距离。
它不仅保证了电气安全,还对电气设备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在电气间隙内,应填充具有良好电气特性的气体,如SF6或N2。
这些气体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和电离性能,可以有效地防止电弧和电位转移。
在选择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时,需要考虑设备的电压等级、工作电流、绝缘材料类型等因素。
此外,还需要考虑设备的散热情况,以确保设备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运行。
对于高压设备,还需要考虑设备的爬电距离是否满足相关安全标准,如GB/T 19840.1-2005等。
在实际应用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确保两个导电表面之间的绝缘材料具有足够的爬电距离,以防止电弧的产生。
2. 确保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足够大,以防止电气事故的发生。
3. 在电气间隙内填充具有良好电气特性的气体,以提高设备的电气性能和安全性。
4. 根据设备的电压等级、工作电流、绝缘材料类型等因素,合理设计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总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气设计中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直接关系到电气设备的电气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要求,以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由于煤矿井下空气潮湿、粉尘较多、环境温度较高,严重影响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
为了避免电气设备由于绝缘强度降低而产生短路电弧、火花放电等现象,对电气设备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做出了具体规定。
自由满足电气间隙的要求,裸露导体之间和它们对地之间才不会发生击穿放电,才能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电气间隙:是指两裸露导体的最短空间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不同电位的两个导体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对于隔爆型和增安型电气设备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应符合表一的规定。
表一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备注:表中a、b、c、d是绝缘材料按相对泄痕指数的分级。
对于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应符合表二的规定。
表二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1
○2按IEC112(1979)《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对泄痕指数测定的推荐方法》测定。
爬电距离是由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性能以及绝缘材料表面形状等因素决定的。
额定电压越高要求的爬电距离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性能通常是用耐泄痕指数来表示。
耐泄痕指数是指固体绝缘材料能够承受50滴或100滴以上的电解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的最高电压。
绝缘材料根据相对泄痕指数分为a、b、c、d共四个级,a级最高,d级最低。
常用绝缘材料耐泄痕指数分级见表三。
表三绝缘材料按相对泄痕指数的分级。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1]
电气间隙:3.0mm/3.0mm/5.5mm
爬电距离:3.0mm/4.0mm/8.0mm
直流母线功能绝缘
电气间隙:1.5mm/3.0mm/5.5mm
爬电距离:4.0mm/6.3mm/10.0mm
一次电路与二次电路之间的加强绝缘
电气间隙:5.5mm/5.5mm/8.0mm
爬电距离:之间沿空间测得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两导体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得的最短距离。
余量设计原则:要求在标准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增加1mm以上。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I类电器,额定电压230VAC/400VAC/690VAC,TN电
源系统,污染等级2,整流桥之前过电压等级III,整流桥之后过电压等级II
位置
标准最低要求(额定电压230VAC/400VAC/690VAC)
主回路输入输出对PE地(金属外壳,散热器)
电气间隙:3.0mm/3.0mm/5.5mm
爬电距离:3.0mm/3.0mm/5.5mm
直流母线对PE地(金属外壳,散热器)
电气间隙:1.5mm/3.0mm/5.5mm
爬电距离:2.0mm/4.0mm/6.3mm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电气间隙:是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一类电器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一类电器是指只有一层绝缘措施的电器,如电动机,电锯、电刨、机床等,这类电器必须加漏电保护器。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由于煤矿井下空气潮湿、粉尘较多、环境温度较高,严重影响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
为了避免电气设备由于绝缘强度降低而产生短路电弧、火花放电等现象,对电气设备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做出了具体规定。
自由满足电气间隙的要求,裸露导体之间和它们对地之间才不会发生击穿放电,才能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电气间隙:是指两裸露导体的最短空间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不同电位的两个导体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对于隔爆型和增安型电气设备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应符合表一的规定。
表一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备注:表中a、b、c、d是绝缘材料按相对泄痕指数的分级。
对于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应符合表二的规定。
表二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1
○2按IEC112(1979)《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对泄痕指数测定的推荐方法》测定。
爬电距离是由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性能以及绝缘材料表面形状等因素决定的。
额定电压越高要求的爬电距离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性能通常是用耐泄痕指数来表示。
耐泄痕指数是指固体绝缘材料能够承受50滴或100滴以上的电解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的最高电压。
绝缘材料根据相对泄痕指数分为a、b、c、d共四个级,a级最高,d级最低。
常用绝缘材料耐泄痕指数分级见表三。
表三绝缘材料按相对泄痕指数的分级。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摘要:
1.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
2.国标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规定
3.影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因素
4.如何在设计和使用中遵守国标要求
5.国标对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重要性
正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气安全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国家标准,以确保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表面电场强度引起空气击穿的最小距离。
电气间隙则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介质击穿或电弧放电引起短路的最小距离。
这两个参数都是衡量电气设备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
影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设备材料、电压等级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
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国家标准。
例如,根据GB 50254-2014《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规定,不同电压等级的设备应满足相应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定期对
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性能始终符合国标要求。
国标对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方面,这些要求可以有效防止由于电气击穿、电弧放电等引起的火灾、触电等事故;另一方面,它们也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降低设备故障率的重要措施。
总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国标规定对于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电气绝缘是指在电路中,使用绝缘材料来隔离导电体,防止电流流失和电流外泄。
为了确保安全可靠的电气绝缘,国际上普遍采用了一系列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电气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
电气距离是指两个电气元件之间的最小距离,来保证在正常条件下不会发生电击或放电。
电气距离主要针对的是电气设备之间的距离,比如开关、插座、仪表等。
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定义,电气距离分为清除距离、隔离距离和保护距离。
清除距离是指两个不同电压等级的电气设备之间需要保持的最小距离,以防止放电或电击危险。
这个距离通常是根据设备电压等级和绝缘材料的性能来确定的。
隔离距离是指同一电压等级的电气设备之间需要保持的最小距离。
这个距离是为了保证设备之间的相互隔离,防止电源短路或短路引起的火灾等危险情况。
保护距离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保护设备和人员安全所需的最小距离。
这个距离是为了防止触电、电击或其他电气事故,并确保人员和设备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安全。
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电元件之间的最小间隔,以防止电流传导或电击。
电气间隙通常用于绝缘的导体、芯线等之间,并用于保护电器的正常运行和防止电击等事故。
国际上,有不同的标准和规范来规定电气距离和电气间隙。
例如,IEC标准为全球电气设备制造商提供了统一的准则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IEC 60664是一项关于电气绝缘和电气间隙的国际标准,它规定了不同类别和级别的电气设备所需的电气距离和电气间隙。
这个标准对于保护人员和设备免受电气事故的影响非常重要。
在中国,国家标准GB 50052-2009《建筑物电气设计标准》和GB 50054-2017《建筑物电气工程源和用电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则规定了建筑物电气系统中的电气距离和电气间隙。
这些标准详细规定了不同设备的电气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如墙壁上的开关和插座、灯具和水龙头等。
总之,电气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确保电气设备安全运行和人员安全的关键要素。
国际上和中国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来确保这些要求得到满足。
高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
高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高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标准主要取决于设备的额定电压、污秽等级、绝缘材料等因素。
在我国,高压电气设备的设计和选型需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根据GB7251.1-2013《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以及IEC 61439.1:2011等同使用的国际标准,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对于电气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至关重要。
爬电距离是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电气间隙是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在高压电机接线盒方面,不同额定电压的电机产品,中小型电机安全通用要求标准GB14711中规定了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最小值。
对于裸带电件之间、可移动的金属罩与裸带电件之间,以及非载流金属与裸带电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设备的额定电压、污秽等级、绝缘材料等因素综合考虑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一般来说,高压电机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大于低压电机。
在设计和选型过程中,应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12.5
6
420<U<=550
10
12.5
16
8
550<U<=750
12
16
20
10
750<U<=1100
20
25
32
14
1100<U<=2200
32
36
40
30
2200<U<=3300
40
45
50
36
3300<U<=4200
50
56
63
44
4200<U<=5500
63
71
80
50
5500<U<=6600809010060
6600<U<=8300
100
110
125
80
8300<U<=11000
125
140
160
100
注:I类电气设备额定电压1140V的最小爬电距离和最小电气间隙可用线性内插法计算。
电击防护设备分类
类别
设备特征
安全措施
0类
没有保护
使用环境与地绝缘
Ⅰ类
有保护接地
接地线与固定面中的保护(接地)线连接
工作电压U
V
最小爬电距离mm
最小电气间隙mm
材料级别
I II IIIa
U<=15
1.6
1.6
1.6
1.6
15<U<=30
1.8
1.8
1.8
1.8
30<U<=60
2.1
2.6
3.4
2.1
60<U<=110
2.5
3.2
4
2.5
110<U<=175
3.2
4
5
3.2
175<U<=275
5
6.3
8
5
275<U<=420
Ⅱ类
有附加绝缘,不需保护接地
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
Ⅲ类
设计成安全特低压供电
安全特低供电
注:设备防触电保护采用的方式并不反映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