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 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经过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 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具和媒体:
天平、刻度尺、颜色相同、体积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实验卡、图像卡、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出示体积较小的苹果。

提问:同学们想要吗?
2、出示体积较大的苹果。

提问:同学们想要哪一个?
3、提问:为什么想要大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大的体积大、质量大。

二、提出问题: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三、合作探究、进行实验.
实验:探究不同体积相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
1、为了验证你的的猜想,应如何选取器材?如何进行实验探究?
(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确定组内实验方案。


2、组织学生对组内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估
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m)
2)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体积(V)
3)分别计算出金属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M/V)。

3、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4、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m-v的关系图像,组内分析实验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

5、小组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学生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小组代表到讲台,实物投影展示数据和图像,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图像,讲三个图像卡片在实物投影上合成一个,及时总结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

这种性质物理学上用密度表示。

四、引入密度课题、学生讨论,自学完成
①为正确反映“同种物质与体积的比值相同,物质不同,其比值也不同”这一结论,物理学中引入了什么物理量?它是如何定义的?其定义方法跟我们前面学过的哪个物理量相似?其公式、单位如何?
②其国际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如何?你会换算吗?
③水的密度是多少?物理意义是什么?冰的密度呢?一滴水和一盆水的密度相同吗? ④观看常见物体密度表,寻找有哪些发现? ⑤同种物质的密度随着物质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吗?随着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吗?请举例说明。

例题:这是我们牛山上的一块怪石,它的体积是30m3,它的密度是2.6×103kg ∕m3 你能计算它的质量吗?
【反馈达标】:
1. 由密度的概念及公式
V m
=
ρ ,可以判定对于同一种
物质( )
A .密度是一样的
B .体积越小,密度越大
C .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D .体积越大,密度越大 2. 关于密度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种物质它的密度跟其质量成正比,跟其体积成反比
B .把一铁块压成铁片,它们的密度就小了
C .一种固体和一种液体,它们的质量相等,体积相等,则它们的密度也相等
D .质量相等的两种物质,密度大的体积也大
3. 将一块质量分布均匀的砖分割成体积大小不同的两部分,则( ). A .体积大的密度一定大 B .体积小的密度一定大 C .两者的密度一定相等 D .两者的密度一定不相等 4、一杯水完全结成冰后,其 ( )
A 、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B 、质量变大,密度变大
C 、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D 、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5、一支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剩余蜡烛的()
A 、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减小
B 、质量变大,密度变大
C 、质量和体积减小,密度不变
D 、体积减小,密度增大
【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堂课学到的知识,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3、会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作业布置】
6.2能力训练题目
【板书设计】
第2节《密度》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本节课是在掌握“质量”和“质量的测量”的基础上,以实验、观察与分析为手段,让学生在讨论与总结中学习新的知识“密度”。

八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密度这个抽象的概念,少数部分学生能力稍低的学生一下子有“蒙”的感觉,我先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帮学生建立密度概念,让学生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讲完概念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例如引入人口密度,利用类比法,让学生对密度产生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密度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八年级学生一般对实验及操作感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这一点,我因材施教,合理分组,以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特长,使每组以至每位同学都享有成功的喜悦。

同时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2节《密度》效果分析
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同样物理也离不开生活。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因而在物理教学中随时都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在讲解《密度》一节时我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

通过评测练习来看,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
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由她们自主合作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听意义建构。

2.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了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他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通过作图来比较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对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对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

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总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备课时的预期目标,听课教师们反映很好。

6.2《密度》教材分析
“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

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可以从物体的颜色、气味、软硬等鉴别,如果从表面无法鉴别时,启发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用科学的方法测出物质的密度。

通过查密度表来鉴别是什么物质。

本节课重点是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列表分析、画图象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用到物理中来,理解比值的物理含义。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知识,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 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经过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 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具和媒体:
天平、刻度尺、颜色相同、体积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实验卡、图像卡、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课时安排:1课时
第2节《密度》评测练习
【课前导学】
1、在物理学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___表示,它是物质的一种_____,不同的物质密度是______的。

2、密度的公式为_________,其密度的单位有________或________,分别记作______或_________
3、单位换算:13.6Kg=______g;2700g=_______Kg=______t;50mL= __ cm3____ ____m3,
4、依据你的生活经验,体积相同的铁块和木块,________质量大。

5、一杯水,若喝掉一半,剩下的半杯水的密度(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原因是。

【智慧碰撞】
目标一: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根据实验填写下表,画出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线,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物质体积 V /cm3质量m / g质量/体积g/cm3



m/g
V/cm3
结论:
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选填“不变”“改变”)
目标二: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1、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物理学中用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2、定义:单位某种物质的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密度的国际主单位是常用单位还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4、密度的公式是,其中:m代表,单位是;
V代表,单位是;ρ代表,单位是。

5. 叫做速度,公式:单位:
6、计算:这是我们牛山上的一块怪石,它的体积是30m3,它的密度是2.6×103kg∕m3你能计算它的质量吗?
目标三:认识密度表
在常温下一些物质的密度,你能发现哪些规律和特点:
1、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物质密度。

ρ固>ρ液>ρ气
2、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种物质,如和,和。

3、同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密度 。

如 和 水。

4.固体和液体密度用国际单位,数值都表示为“×103 ”的形式,如ρ水=1.0×103 kg/m 3

气体密度用国际单位,数值没有“×103”, 如ρ空气=1.29 kg/m 3
5、密度的大小与物质的 有关,与物质的 和 无关。

【反馈达标】
1. 由密度的概念及公式V
m
=
ρ ,可以判定对于同一种物质( ) A .密度是一样的 B .体积越小,密度越大C .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D .体积越大,密度越大
2. 关于密度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种物质它的密度跟其质量成正比,跟其体积成反比
B .把一铁块压成铁片,它们的密度就小了
C .一种固体和一种液体,它们的质量相等,体积相等,则它们的密度也相等
D .质量相等的两种物质,密度大的体积也大
3. 将一块质量分布均匀的砖分割成体积大小不同的两部分,则( ). A .体积大的密度一定大 B .体积小的密度一定大C .两者的密度一定相等 D .两者的密度一定不相等
4、一杯水完全结成冰后,其 ( )
A 、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B 、质量变大,密度变大
C 、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D 、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5、一支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剩余蜡烛的()
A 、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减小
B 、质量变大,密度变大
C 、质量和体积减小,密度不变
D 、体积减小,密度增大 【课下作业】:
一个空瓶子的质量是150 g,当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是400 g;当装满另一种液体时,瓶和
液体的总质量是350 g 。

则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cm 3,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kg/m 3

第2节《密度》课后反思
我之所以设计这样的导入意在体现以下几点:
1、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贴近生活实际,提出一个研究的问题,符合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这样使本来难以理解的密度知识,找到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即从学生知识的发生点出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2、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逐步去探索、去猜想本节课的探究主题,使学生对课堂上探究实验的实验目的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让学生感觉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不是遥不可及的,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学生的学习会更主动、更积极,更富有热情。

事实后面的课堂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3、通过设计探究实验去提出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总结规律,注重了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第2节《密度》课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 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经过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 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