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4.2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案

课题 4.2工业地域的形成设计教师刘授课教师时间第周月日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与分散现象;2、初步认识工业地域的形成;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与分散现象难点: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一步:尝试练习尝试练习学案上的试题第二步:考点扫描:考点一: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与分散现象;考点二:初步认识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步:写学案记知识点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的联系(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

3.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3)工业地域的性质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先学后教,先试后导(3分钟)目标定向(1分钟)学生说出考点教师补充第一课时主要以记忆知识点为主,学生限时记忆,然后马上验收默写考试高中地理术语全集一、等潜水位线将潜水位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

随地形起伏而起伏。

1、判断地势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不同地图中要注意比例尺和高差。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某地的潜水埋藏深度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值(或范围)减去等潜水位线值(或范围)。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4)针对问题的解决建议。
3.完成课后练习册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工业地域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撰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本知识和课堂所学,体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作业格式规范,字迹清晰,注意书写的工整。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活动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时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政治,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增强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产业转移、工业污染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工业地域的概念有所了解,但在具体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学情: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掌握工业地域的分类及主要工业部门的空间分布规律。
2.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等,并能够分析这些因素对工业地域发展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及世界典型工业地域的案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地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及区位因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4.2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案2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4.2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案2人教版必修2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工业本身并不是十分了解,就更不了解工业之间的联系了,所以也就对由此产生的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都理解不。

2、本节课内容专业性和理论性都很强,教材处理过于简单、抽象,很多名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读不懂,也没有兴趣读,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3、采取的措施: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举他们身边的例子:鞍钢集团和大连开发区,化繁为简,深入浅出。

通过分析、对比得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

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使学生认识到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培养学生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关注,使学生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成就和挑战,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交通等方面的关系,使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工业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看待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
3.作业展评:组织作业展示和评价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他人和被评价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完美结合:本案例以实际工业地域为背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交通条件,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了解不同地区的工业发展特点。通过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交通条件,使学生认识到工业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某沿海城市和某内陆山区的工业发展情况,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和困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4.2工业地域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4.2工业地域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4.2工业地域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的24.2节——工业地域的形成。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业的概念、类型和分布,本节课将深入探讨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以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我选择了与工业地域形成相关的典型案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在教学方法方面,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学资源方面,我利用了一些网络资源和实地考察资料,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情景创设: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工业地域的虚拟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同时,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工业地域现象,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反思与评价:本节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和加深对工业地域形成和发展的理解。设计一些评价工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同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找到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工业地域发展中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5.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了解世界工业地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对于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本章节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兴趣和求知欲。但由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层面:学生对工业地域的概念、分类及特点等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查漏补缺,巩固基础知识。
2.思维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但针对复杂问题,如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外部因素分析,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3.实践经验:学生对工业地域的实际情况了解有限,缺乏实地考察和亲身经历,影响了对工业地域发展问题的深入理解。
3.我国典型工业地域的分布、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分析工业地域发展问题的方法及实践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外部因素综合分析。
2.不同类型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及比较。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工业地域相关问题。
4.学生对工业地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
(三)教学设想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家乡的工业发展,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我国某一典型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报告。要求报告结构清晰,观点明确,数据充实,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2 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一、设计理念《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进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二、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内容标准是“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与发展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说明”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水平。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与区位选择》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工业生产活动因为相互联系而产生的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作进一步重点论述,为下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作了相关的知识准备。

2、对象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但是真正要理解其含义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学生能接触到一些工厂,但并不见得能了解到整个生产过程,更难以知道工厂发展的过程及今后的方向。

从这方面看,教材过于简单、抽象,学生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3、环境分析使用多媒体。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三种方式及其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与分散的优点。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2、能力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世界上许多“工业城”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难点: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工业地域联系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c.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探讨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策略:
a.针对重点内容,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b.针对难点内容,采用分层教学,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地理因素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必修一的基础知识,如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因与外因、分类及我国工业地域的分布特点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当前学生处于高中阶段,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对社会现象充满好奇,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实证意识。
2.小组讨论时,注意记录每位成员的观点,形成完整的讨论记录。
3.建议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提高作业质量。
4.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误,按时提交。
4.教学资源:
a.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b.结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增强实践体验。
c.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将学生的实际经验融入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b.培养学生分析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特点及其地理因素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
a.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实际情况,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内因与外因。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4.2 工业地域的形成 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4.2 工业地域的形成 课程教学设计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及特点本章在教学中,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即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主要地域类型→案例分析,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

充分体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应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分析问题方法的学习,培养问题探究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

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和优点;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2.教学难点: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工业的地域联系的影响。

(四)课时:1课时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但是真正要理解其含义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学生能接触到一些工厂,但并不见得能了解到整个生产过程,更难以知道工厂发展的过程及今后的方向。

从这方面看,教材过于简单、抽象,学生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三、教学方法“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1)结合《导学案》中的“主干梳理”预习课文,熟悉本节内容。

(2)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搜集资料。

2.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合作探究,教授新课----巩固小结----反馈练习”四环节。

【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介绍了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知道一个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建设工业区和工业城市,企业和政府在决策时需要考虑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特定类型的工业地域进行深入分析。例如,第一组分析资源型工业地域,第二组分析市场型工业地域,以此类推。每组需要回答以下问题:
1.该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2.该工业地域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该工业地域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4.针对该工业地域的发展,可以提出哪些可持续发展策略?
4.作业提交截止时间为下周三晚自习前,请同学们按时完成。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首先,回顾工业地域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强调它们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然后,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醒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
最后,我会强调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工业发展问题,激发他们为我国工业地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工业地域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分析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探讨工业地域可持续发展策略,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国际视野,提高社会责任感。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会展示一组我国不同工业城市的图片,如沈阳、上海、深圳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城市的工业特点。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发展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工业地域的形成。
接着,我会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工业活动会在某些地区集聚?”“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地理位置、资源、交通等因素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必修二《4.2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两篇

人教版必修二《4.2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两篇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三种方式及其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与分散的优点。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能力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世界上许多“工业城”的形成过程,掌握其原理。

德育目标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教学难点】联系实例,分析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形成的过程。

【教学方法】1.本节主要阐述了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三部分内容,三者逐步递进,强化学生的理论联系。

2.多联系实际,结合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及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视新闻报刊资料、工业生产分布图及一些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工业的区位选择与企业的空间发展;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空间发展、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工业地域的形成(板书)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节内容的基础上的延续或深化。

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进行,工业的各部门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即工业联系,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

下面我们作一具体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工业联系,了解工业在三方面存在的联系,并举例说明。

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可简单提问:(1)教材叙述了哪几方面存在着工业联系?(2)每种方式联系中,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老师进行概括、归纳、鼓励学生多举事例,并加以分析。

一、工业联系(板书)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我们知道,我们日常用的普通物品,如布,是经过多道工序才生产出来的。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

4.2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4.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初步了解怎样进行工业的区位选择。

二、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三、教学难点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一)工业联系1.生产上的联系:有投入——产出的关系工业生产的过程复杂,工序繁多,往往需要经过多家工厂的加工才能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

因此,在这些工厂之间就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两家工厂之间就形成了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2.非生产上的联系:如地理空间上的联系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形成了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建立在这种工业联系基础上的。

(二)工业集聚1.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2.工业集聚可获得效应:(1)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2)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例如,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设备,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减少能源成本,耗电最大的冶金工业,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等等。

案例2:通过这个案例,完成活动活动:1.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涉及哪些不同类型的工业联系?点拨:惠州音响整机生产厂与周围音响零件专业生产厂集聚属于专业化的工业联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2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案例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

(2)了解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

(3)理解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工业部门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的看待复杂问题的教育。

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是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运用图表来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方法:呈现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呈现图表,分析总结。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像带,使学生对本节教材内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从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地区内,工厂之间、工厂内部的各个生产过程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不同的关系彼此联系在一起。

一、工业的联系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工业产品,这些工业产品绝大部分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生产出来。

请大家以服装和汽车为例,说明它们的主要生产过程。

(学生回答。

答案不必太细。

)既然一种工业产品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才能生产出来,那么承担生产任务的工厂(或工序)之间,就必然有一定的联系。

工业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建立起来的:1.生产过程的联系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

2.产品用途的联系如汽车零配件生产厂——汽车总装厂。

3.生产基础条件的联系如某经济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部门。

人教版必修2 地理:4.2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案3

人教版必修2 地理:4.2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案3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以及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其特点;2.理解工业联系的种类与产生原因;3.工业集聚的现象的产生原因与特点;【教学方法】启发式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学过程】(引课)读图5.33 布的生产过程,思考:(1)图中各厂家之间存在哪些方面的联系?(投入——产出)(2)联系实际,用举例说明某行业中存在的工业联系?(例如:汽车、石化)(教师总结)工业企业在生产上的联系(板书)一、工业联系生产联系(投入——产出)(课前布置)课前安排学生分小组收集上地经济开发区的资料,课上分组讨论。

(提问)(北京海淀区)上地经济开发区有哪些工厂企业?这些工厂之间是否具有投入与产出上的联系?分析企业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总结)企业之间非生产联系包括地域上的联系——公共基础设施(板书)非生产联系(共用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等)(承转)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直接导致工业集聚。

(分组讨论)工厂之间集聚的原因具体可以分为有哪几重情况?哪些工厂会这样集聚?工厂间的集聚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有利、不利因素)(案例分析)中关村集聚的企业有什么特点,产生集聚的原因是什么?(接近市场、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教师小结)工业集聚结果形成两种不同工业类型:专业化生产地域和新兴工业区。

有利于降低成本,促进专业化生产。

不利因素产生环境问题、公共设施压力。

(提问)指导学生读图5.35,思考:福特公司为什么元件来自世界各地?(案例分析)结合区位选择的知识分析:联想集团的CPU来自美国,按照集聚理论,联想集团应建在美国,事实却不是这样,为什么呢?(电子元器件短、小、轻、薄,运输成本低)(教师总结)企业分散的原因有:运输成本低、寻找最佳区位(如接近市场、接近原料地、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板书)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工业地域的概念。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工业地域形成的概念、类型、特点、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等。
2.强调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以及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提醒学生关注工业地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家国情怀。
4.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热情。
-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对工业地域形成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地理问题。
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习者能够利用GIS软件,分析工业地域的空间分布、产业集聚等数据,并撰写分析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地考察或观看视频资料,了解典型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证研究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总结规律。
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师通过介绍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为我国工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必修一的基础知识,如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为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然而,对于工业地域形成的具体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实际案例分析,学生的理解尚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3.介绍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基地为例,分析其发展历程和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4.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了解怎
样进行工业的区位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本地实际,以广州钢铁厂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 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

二、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
三、教学难点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工业城市图)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来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一)工业联系1.生产上的联系:有投入——产出的关系(课件教学)
工业生产的过程复杂,工序繁多,往往需要经过多家工厂的加工才能完成
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

因此,在这些工厂之间就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两家工厂之间就形成了工序上的工业联
系。

2.非生产上的联系:如地理空间上的联系(课件教学)
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形成了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建立在这种工业联系基础上的。

(二)工业集聚[来源:Z+(课件教学)xx+] 1.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2.工业集聚可获得效应:
(1)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2)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例如,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设备,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和铁路枢
纽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减少能源成本,耗电最大的冶金工业,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等等。

案例2:通过这个案例,完成活动活动:1.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涉及哪些不同类型的工业联系? 点拨:惠州音响整机生产厂与周围音响零件专业生产厂集聚属于专业化的工业联系。

2.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
点拨:可以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3.根据惠州音响零件的来源百分比,说明惠州音响零件供应厂家的地域分
布有什么规律。

点拨:距离递减规律,距离惠州音响整机组装厂越近的地区零件来源所占比例越高。

[来源:学科网]
(三)工业地域(课件教学)
工业联系—--------- 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地域: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之为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形成的两种情况⑴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⑵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如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①把生产上有
投入产出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

②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形成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建成的。

2.两类不同性质的工业地域
课堂活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工业地域按其发育程度划分,各有哪些工业部门,其发展状况如何,然后填写表格:(表格中的内容可分组让学生先自行填
写,然后,老师给予分析、讲解,并将标准内容用投影仪依次展示出来,供同学们学习使用)
两种工业地域的比较
工业部门发展条件区域特点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区域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糖果厂经济较落后,受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只有依赖当地的自然资
源发展初步
的加工工业
面积较小,发育程度较低,工业发展势力较小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区域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工业的生产过程复杂,协作工厂多,工厂设备大,管线长,占地多面积广,发育程度高,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众
多,往往形成工业
城市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一)工业的分散(课件教学)工业分散的两个主要原因:
1.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之间并
不要求工业集聚。

如: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可以相距较远。

2.有些生产企业所需要的零件也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这就形成了工业
分散现象。

如: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
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甚至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

(如美国福特汽车的生产网络)
工业分散的结果及意义:跨地区、跨国网企业趋向全球化;企业趋向中小型→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来源:学科网]跨地区、跨国网企业趋向全球化;企业趋向中小型。

→→(二)
工业地域联系(课件教学)
工业地域联系的两种常见方式:
1.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为工业的地域联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现
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更使工业的地域联系如虎添翼。

今天,一个跨国企业可以把它的研究开发部、加工基地、销售总部分设在世界各地,但是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像在—座办公楼里—样方便。

课堂练习(课件出示)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从工业联系到工业集聚与分散,再到工业地域的形成,层层紧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