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一、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概述二、实验室人员管理1.员工进入实验室前必须接受相关培训,掌握操作规程和安全知识。
2.严格执行实验室人员的资格审批制度,确保所有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
3.实行员工健康检查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体检,确保他们身体健康,没有携带病原微生物。
三、实验室环境管理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具备完善的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流通,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
2.实验室内部设施必须经常进行维护和清洁,保持干净卫生。
3.常规消毒:实验室内表面、工作台、仪器设备等必须经常进行消毒,使用规定的消毒剂。
四、实验室操作规程1.所有实验人员必须佩戴防护用品,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2.禁止在实验室内进食、喝水、抽烟等行为。
3.实验完成后,必须及时清理垃圾和废弃物,并按规定的方式处理。
4.严格遵守实验室内的标示和警示牌,不随意触摸或移动实验器材。
5.实验室内禁止使用非法、违禁物品和药品。
6.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上级报告,终止实验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五、生物安全事故应急管理1.制定生物安全应急预案,规定各类生物安全事故的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
2.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和药品,如生物防护柜、消毒剂等。
3.组织定期演练生物安全应急演习,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4.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确保事故不扩散。
六、其他管理措施1.严格监控实验室内的废液、废弃物的处理情况,确保按规定的方式处置。
2.实施实验室出入管理,设置出入口和门禁系统,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
3.加强对实验室物品和资料的管理,建立相应的登记和归还制度。
4.定期进行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风险和隐患。
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实验室工作的安全进行制定的,通过合理的组织、管理和培训,确保所有实验人员都能够遵守规定,正确进行病原微生物相关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1.室内应备有专用的接种棒、酒精灯、试剂架、搪瓷盘及盛有5%石炭酸水溶液的消毒水、吸管筒、酒精和碘酒棉球等物。
2.无菌操作衣、帽和口罩应每次使用后必须进行清洗和高压灭菌。
3.检验前应做好微生物实验室及工作台的清洁,并用规定方法进行灭菌消毒。
4.微生物检验人员必须具备无菌概念,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
穿戴无菌工作衣、帽、口罩及拖鞋、不能化妆、佩戴饰物,不能裸手直接接触食品添加剂。
出室时应脱去无菌工作衣、帽、口罩及拖鞋,并挂放在指定的地点。
严禁穿戴无菌工作衣、帽走出无菌室,进入非洁净区域。
5.患有传染病、皮肤病、皮肤有伤口者不能进入无菌室进行微生物操作。
6.在进行检定菌和食品添加剂检验操作时,不得用手直接接触或玷污他物,防止污染。
7.接种环在使用前或使用后必须经过火焰烧灼灭菌,冷却后方可使用或收还。
8.检验过程中用完的器具应定位放置。
染菌器皿或剩余菌种、菌液或其他带菌培养物的器皿应在沸水中煮沸约30分钟或进行高压灭菌后,方可弃去。
操作时若将菌液碰到手或桌面,应及时用消毒液处理,不得污染环境。
9.检验完毕应及时用消毒液清理操作用具,清洁工作台及地面,并用紫外线灯消毒,关闭电源。
室内应绝对保持整洁,定期消毒处理,保持无菌环境。
非微生物检验人员不得进入无菌室,并谢绝参观。
检定菌(法定标准规定用作生物检定的一切菌种)有专人保管。
原始菌种须在低温保存,并做好检定菌的传代工作。
无菌检查后的菌液,必须经高温灭菌后弃去。
凡作暴露菌试验后的双碟培养基应经加热约30分钟后弃去。
10.洁净室洁净度的监测工作应定期测定,并记录存档。
每次进入无菌室操作时,必须同时进行环境暴露试验检测。
11.洁净区域与非洁净区域的压差应大于10,洁净区域各室之间的压差应大于5,并按规定随时检查,应符合规定。
12.操作使用后的无菌衣,帽,口罩每次必须进行清洁和消毒。
未经消毒的无菌衣不得带入无菌室,更不得使用。
13.微生物检测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实验室消毒制度范文(六篇)
实验室消毒制度范文1.目的规范实验的消毒工作,避免或减少实验室内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生物因子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2.适用范围适用于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消毒。
3.消毒要求3.1基本要求3.1.1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实验环境均视为被污染,必须进行及时、彻底、有效的消毒处理。
3.1.2根据病原微生物危害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方法。
3.1.3根据需要应对消毒工作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消毒对象、消毒时间、消毒方法、消毒操作人员等。
3.2消毒剂及消毒方法的选择3.2.1必须使用合格的消毒器械或消毒剂。
严格按照规定的作用浓度(或强度)、作用时间和作用方法进行消毒操作,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3.2.2浸泡消毒时要保证被消毒物品全部浸泡没在消毒剂中;擦拭消毒时要保证所有需要消毒的表面都被均匀的擦拭,不留死角。
3.2.3对存在较多有机物或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物品进行消毒时,应适当增加消毒剂的使用浓度、适当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3.2.4表面消毒时,应考虑表面性质。
可用消毒剂擦拭、喷洒、喷雾消毒。
光滑表面还可选择紫外线近距离照射消毒,照射距离≤____米。
3.2.5为确保压力蒸汽灭菌效果,应遵照下列原则进行操作。
3.2.5.1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维护应由获得相应资质的人员负责。
3.2.5.2压力蒸汽灭菌温度与时间●134℃、灭菌时间≥____分钟;●121℃、灭菌时间≥____分钟;●115℃、灭菌时间≥____分钟;3.2.5.3必须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
3.2.5.4每次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灭菌效果化学监测,每季度进行灭菌效果生物监测。
4.消毒程序及方法____室内空气消毒4.1.1可开窗通风,自然换气,条件允许时采用排气扇机械通风。
4.1.2用紫外线灯对室空气消毒时,平均功率为1.5w/m3,照射时间≥____分钟。
微生物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室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规范微生物室的管理,确保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卫生,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和科学研究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规定(一)实验室安全1.遵守《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微生物实验室必须符合卫生标准,并取得卫生许可证方可进行实验。
2.实验室从业人员需经过相应的培训,并持有效的健康证明方可上岗。
3.建立严格的实验室耗材进货查验制度,禁止采购无健康许可证、无商品标签或过期的实验材料。
4.设立专门的物品储存区域,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要分类存放,做到先进先出,防止过期变质。
5.实验操作前要对实验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材料不得进行实验操作。
6.实验操作过程中应确保实验器皿、培养基、试剂、标本等的有效隔离,避免交叉污染。
7.实验操作后应及时清理工作台面、废弃物和实验器具,保持实验室清洁整洁。
8.实验室必须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保持室内空气质量良好。
(二)生物安全管理1.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严格控制实验室内的生物材料和实验动物的管理。
2.实验室从业人员必须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按照规定程序处理生物材料。
3.实验室内应设置相应的生物安全柜和防护设备,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4.实验室内不得进行未经批准的生物实验,禁止将实验室内的生物材料带出实验室。
5.生物实验结束后,必须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防止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三、安全检查(一)定期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实验室的安全与卫生。
(二)对实验室耗材、设备和防护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转和有效性。
(三)对实验室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健康状况。
四、附则本制度由实验室主管负责解释和执行,确保实验室的安全与卫生。
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医学检验科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制度
医学检验科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制度Ⅰ目的本实验室不常规进行菌(毒)种的保存。
但为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的质量,会保存部分参加实验室室间质评剩余的质控菌株或生物样本,用于监测实验室检验质量。
制定本制度为确保质控菌(毒)种及生物样本处于受控状态,有效地保护实验室安全及环境安全。
Ⅱ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医学检验科。
Ⅲ制度一、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生物样本采集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样本采集人员应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危害等级相适应的生物安全防护装备和防止扩散污染的措施。
样本采集人员应对样本的来源、采集时间、采集人员等做好记录。
二、运输可感染人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生物样本属于危险材料。
需要进行机构间运输时应按照《危险材料运输管理程序》规定执行,运输应符合国家和国际规定。
三、保存实验室保藏菌(毒)种和生物样本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菌(毒)种或样本保藏部位为内部治安保卫的重点,有关实验室内部治安保卫管理应严格按照国务院令421号令《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执行。
本科室管理要求如下:(一)本实验室不得保存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种。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结束后,应当就地销毁。
(二)实验室只能保存与工作和研究相关的涉及的质控菌株。
(三)质控菌株保存区域应有消防、防盗、监控、报警、通风和温湿度监测与控制等设施;保存设备应有防盗和温度监测与控制措施。
本科室质控菌株保管室钥匙由李峰、侯淑芬管理,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
未经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
(四)保存质控菌株容器的材质、质量应符合安全要求,不易破碎、爆裂、泄露。
保存容器上应有牢固的标签或标识,标明菌(毒)种及感染性样本的编号、日期等信息。
(五)质控菌株在使用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入库、出库及销毁应记录并存档。
(六)保存质控菌株的冰箱要有锁,由实验室双人双锁保管。
(七)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质控菌株的保存应符合国家有关保密要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实验室及其从事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责任1. 实验室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2.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组织实施,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
3.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本制度,认真学习生物安全知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活动安全。
四、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管理1.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1)一类病原微生物: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2)二类病原微生物: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3)三类病原微生物: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中度疾病的微生物。
(4)四类病原微生物: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轻微疾病的微生物。
2. 实验室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分类,采取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五、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1. 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掌握实验室操作规程。
2. 实验室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安全柜、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3.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污染。
4. 实验室内禁止吸烟、饮食,禁止携带宠物进入。
5. 实验室废弃物应按照规定分类收集、消毒、处理。
六、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与检查1. 实验室设立单位应定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实验室负责人应定期组织自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3.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责令整改。
七、奖励与处罚1. 对在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实验消毒管理制度
实验消毒管理制度一、实验室消毒管理的背景和意义实验室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实验室中的器材、用具、工作台面等都需要定期进行消毒,以确保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实验人员的健康。
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室的卫生环境,预防实验室事故的发生,保障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二、实验室消毒管理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实验室消毒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并清除带有病原微生物的物体,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和交叉感染。
2. 专业化管理:实验室消毒管理工作应由专业人员负责,具备专业的消毒知识和技能,保证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 安全第一:实验室消毒管理应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确保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4. 合理使用消毒剂:选择适合实验室消毒的消毒剂,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5. 定期检测: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消毒效果检测,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三、实验室消毒管理的具体措施1. 制定消毒计划:实验室应制定消毒计划,明确消毒的时间、频率、范围、方法等内容,保障实验室的消毒工作有序进行。
2. 定期清洁消毒:实验室工作台面、器材、用具等应定期清洁消毒,消除污染和病原微生物。
3. 个人防护:实验室人员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接触有害物质。
4. 废物处理:实验室废物应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分类处理,有害废物应特殊处理,避免对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
5. 紧急处理:实验室发生意外或事故时,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避免事态扩大。
6. 档案管理:实验室消毒管理工作应建立消毒档案,记录消毒的内容、时间、人员等信息,便于监督和查证。
四、实验室消毒管理的监督和评估1. 监督检查:实验室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实验室的消毒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消毒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消毒效果。
2. 评估效果:实验室消毒工作的效果应定期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消毒管理措施,提高实验室卫生水平。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试验室管理制度微生物试验室管理制度1一、宝贵物品、剧毒品管理制度1.凡宝贵物品(如铂金丝、铂金坩埚等)均应放入保险箱中专人专管。
2.保险箱应双人双锁。
因工作需要使用时,由领用人员签字登记领出。
用毕适时清洗干净登记归还,并填好使用记录。
3.宝贵物品损坏或保管不善而丢失,后果均由使用人负责,并按公司规定处置。
4.剧毒试药保管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养和品质,工作认真负责,有肯定的专业与安全学问。
5.剧毒试药购进后,保管员应检查其包装完好,封口严密,标签文字清楚完整,无污染、无渗漏、无破损、无启封痕迹等。
检查后,称毛重,填写记录,两人共同签名。
6.剧毒品必须加双锁分类存放于特别柜或保险箱内,保险柜的密码和钥匙由两人分别保管,只有在两人同时在场时才略打开柜子。
使用中必须双人双锁管理。
7.剧毒品应依据测试需要发放,由两位保管员分别称量和复核,并填写发放记录,领用者在记录上签名确认,按规定使用和后处置,测试结束后立刻归还原处。
同时进行剧毒品使用记录(包含使用日期、剧毒品名称、数量、剩余量和使用者签名)登记。
8.除另有规定外,剧毒试药开启后有效期暂定五年。
在此期间,若有异常情况,如:吸潮、发霉、变质等现象,应适时报告部门负责人,统一交环保、安全部门集中处置,并做好记录。
过期的剧毒试药也参照本条处置。
二、复核制度1.化验员将检验记录填写完毕后由部门主管复核。
未经复核签名的记录处于未完成状态,不能进入批记录。
检验员对此负责。
2.复核依据为该品种或该项目检验规程。
复核内容为检验项目完整、不缺项;书写工整、正确,改错正确(必须时加以说明);检验依据与检验指令单一致;计算公式、计算数值均正确;试验记录填写完整、正确。
3.原始记录符合规定要求,复核人员签名。
否则可拒绝复核,待检验员按要求改正后再复核签名。
三、玻璃仪器管理制度1.各种玻璃仪器要分门别类的存放,以便取用。
常常使用的玻璃仪器要洗净干燥后放在专用柜内,清洗清洁度以不挂水珠或内壁有一层均匀水膜为准。
消毒管理办法
消毒管理办法(自2023年2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消毒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XXXXX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的日常预防性消毒和应急消毒活动以及相关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基本要求)本市坚持平急结合、科学精准的原则,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开展消毒活动,避免达不到消毒效果或者过度消毒,保护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四条(政府职责)市、区人民政府将消毒工作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加强消毒工作的能力建设和财政保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落实辖区内的消毒工作,确保消毒工作责任与措施落实到位。
第五条(部门职责)市、区人民政府主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疾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毒管理工作,按照职责权限组织制订相关指引、标准、规范等,依法对有关消毒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业、本系统消毒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和指导,督促相关单位和个人落实消毒责任。
行业主管部门不明确的领域,由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履行该领域消毒工作行业监督指导职责。
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负责指导消毒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消毒员职业队伍建设等工作。
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粮食物资储备、商务、经济信息化、交通、公安、城管执法以及海关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消毒相关管理及保障工作。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相关部门按照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做好有关消毒工作。
第六条(疾控机构职责)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负责起草相关消毒技术指引、标准、规范等,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消毒质量监测、消毒技术培训等工作,指导相关单位和个人落实消毒措施,根据需要组织实施消毒。
第七条(居村委职责)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协助政府及其部门、疾控机构做好社区消毒宣传教育和提示,落实相关消毒措施。
实验室消毒与废弃物处理管理制度模版
实验室消毒与废弃物处理管理制度模版一、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1. 实验室消毒的目的和原则实验室消毒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实验室消毒的原则包括全面性、周期性、制度化和标准化。
2. 实验室消毒的责任实验室负责人是实验室消毒的主要责任人,他应当制定和执行消毒计划,并监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消毒操作。
实验室工作人员有责任按照要求正确使用消毒剂、采取适当的消毒措施。
3. 实验室消毒的频率和方法实验室应当根据实施科研项目的特点、实验室设备、实验操作等因素确定消毒的频率。
常规性的消毒操作包括定期对实验台面、操作台、仪器设备、试剂瓶、容器等进行消毒。
4. 实验室消毒的具体操作(1)清洁消毒准备:使用洗手液和清水洗手,戴好消毒手套和口罩,准备消毒剂、棉签、纸巾等。
确保工作区域干净整洁,消毒剂充足。
(2)实验台面消毒:使用适量的消毒剂,用湿润的纸巾擦拭实验台面,确保消毒剂充分覆盖整个实验台面,并尽量避免残留。
消毒剂的选择应符合实验要求和安全要求。
(3)仪器设备消毒:根据仪器设备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消毒方式,比如使用消毒液擦拭或浸泡。
(4)试剂瓶、容器消毒:使用适量的消毒剂将试剂瓶、容器放置在消毒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5)个人防护消毒:实验人员应按要求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手部消毒。
5. 实验室消毒记录和监督实验室消毒操作应当有相应的记录,包括消毒剂的种类、消毒操作的时间、消毒剂的浓度等信息。
同时,实验室应有专人负责监督和检查实验室的消毒情况,定期进行消毒效果检测。
二、废弃物处理管理制度:1. 废弃物分类和收集实验室废弃物应根据性质和危险程度分类收集。
常见的废弃物包括化学废液、废弃试剂、废弃固体等。
实验室应有相应的废弃物容器,并标明废弃物的种类和危险性。
2. 废弃物临时存放和封存废弃物应当及时临时存放在指定的存放区域,避免堆放在通道或其他不适合的地方。
微生物实验室灭菌管理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灭菌管理规程1目的建立一个规范的灭菌管理规程,保证灭菌质量,保证检测结果。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微生物实验室灭菌管理。
3职责3.1文件起草人员:负责确保按照相关规程所规定的格式进行文件的编写,并根据审核人员及批准人员的意见进行修改,直至文件得到批准。
3.2审核人:负责对本部门及与本部门有关的文件进行格式审核,并提出相应的意见。
4含义及定义4.1灭菌系指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去除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手段。
5 内容5.1灭菌操作过程5.1.1使用准备5.1.1.1检测水位,水平面高于水位器2—3毫米即可5.1.1.2将要准备好要灭菌的物品放入锅内,张贴灭菌指示条。
5.1.1.3将容器盖闭合,密封圈贴合,旋紧六个环头螺栓。
5.1.1.4看压力阀是否在关闭状态,如果不在请将其关闭。
5.1.1.5将泄气管放在一个容器里,防止蒸汽乱喷,误伤到人员。
5.1.2接通电源,打开开关。
5.1.3设定参数5.1.3.1按设定键1 次,显示温度代码(SP)设定灭菌温度。
5.1.3.2按设定键2,次,显示时间代码(ST)设定灭菌时间5.1.3.3按设定键3次,显示干燥时间代码(GST)设定干燥时间5.1.3.4按设定键4次,显示灭菌种类代码(JSHS)0为液体类,1为非液体类。
5.1.3.5根据自己所灭菌物品,设定好程序,等待返回主界面(既显示实时温度),按动启动按键开始灭菌工作。
5.2程序的选择5.2.1液体类:根据液体培养基121℃,15分钟,有其他特殊培养基,根据培养基说明,进行修改程序。
5.2.1非液体类:121℃,30分钟,有特殊情况,根据要求进行修改程序。
5.3注意事项5.3.1灭菌结束后,关闭电源,等待压力变指针归零,及时打开容器盖取出灭菌物品。
5.3.2灭菌物品从灭菌器中取出后,应仔细观察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使用。
5.3.3检查灭菌指示条颜色是否有变化,诺无变化需要重新灭菌,将以灭好菌的物品和未灭菌的物品单独放置,防止二次污染。
实验室消毒制度范本
实验室消毒制度范本一、目的为了保障实验室环境的卫生与安全,预防实验室内细菌、病毒的传播和感染,制定本消毒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实验室,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医学实验室等。
三、消毒原则1. 预防为主原则:通过日常维护、定期检查与消毒管理,预防实验室内细菌、病毒的滋生与传播。
2. 根据实验室风险等级分区消毒:根据实验室风险等级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消毒措施。
3.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不同的物品、表面和环境,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比例使用。
4. 注意消毒时间和频率:在实验室使用频繁的区域,应增加消毒的频率,保证消毒效果。
5. 严格按照消毒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遵守消毒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消毒设备和器具。
四、消毒措施1. 日常清洁消毒:a. 实验室日常清洁工作应按时按质完成,包括实验台面、仪器设备表面和使用工具的清洁消毒。
b. 使用清洁度高的清洁剂对实验台面、墙壁及地板进行清洁消毒,清洁剂的选择应符合实验室使用要求。
c. 清洁工作完成后,使用消毒剂对实验台面和其他易受污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
2. 材料消毒:a. 实验室中使用的工具、试剂瓶、器皿等物品,在使用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b. 对于无法进行高温消毒的实验器皿,应用消毒液充分浸泡或喷洒,保持一定时间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
c. 对于高温消毒器皿,应先清洗,然后用高温蒸汽进行消毒处理。
3. 定期消毒:a. 实验室每季度应进行一次全面的定期消毒,包括清洁实验台面、仪器设备表面、墙壁、地板等。
b. 定期消毒时,应选用专业的消毒剂,并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c. 定期消毒结束后,需通风一段时间,确保消毒剂气味和残余物质完全被清除。
五、消毒记录与监督1. 实验室应建立消毒记录,详细记录每次消毒的日期、时间、区域、消毒剂的名称和浓度、人员姓名等信息。
2. 消毒记录应做到真实、准确,符合实验室文书管理要求,可供监督抽查。
3. 实验室应定期组织消毒操作技能与知识的培训,确保人员具备正确的消毒操作技能。
消毒管理办法(2017)
消毒管理办法发布:2017-12-26基本信息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8号效力级别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发布日期2017-12-26实施日期2017-12-26发布机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法律修订2002年3月28日卫生部令第27号公布根据2016年1月19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8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等8件部门规章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7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8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等7件部门规章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正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消毒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服务机构以及从事消毒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其他需要消毒的场所和物品管理也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全国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铁路、交通卫生主管机构依照本办法负责本系统的消毒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消毒的卫生要求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产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第八条医疗卫生机构的环境、物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精选5篇)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11、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保障工作人员、病人和进入临床实验室人员的安全,保证仪器设备、有毒和易燃、易爆试剂的安全使用,使工作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和条件下完成日常工作。
2、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必要时穿隔离衣、防护鞋,戴口罩、手套和护目镜。
3、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5、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6、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按医疗垃圾处理。
7、检验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
非打印化验单要消毒后发放。
8、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
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消毒处理,防止扩散。
9、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10、对剧毒化学物品,压力设备和贵重仪器责任到人。
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督查。
11、保证实验室电、水使用的安全,防止超负荷用电。
使用电炉时一定要有人看守。
使用电高压消毒锅时,一定要遵守操作程序,以防止爆炸。
下班前一定要检查水、电开关,关好门窗,注意防盗。
12、使用强酸、强碱、腐蚀、有害、易燃、易爆品时,应在适当的环境中正确操作,防止腐蚀、灼伤、中毒、水灾和爆炸等事件的发生。
13、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以外事故,如发生医疗暴露等事件,要严格按照医院制订的预案进行,不得延误。
14、保护好防火设施,保持应急通道畅通,便于火警时人员安全撤离。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21、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由自然专任老师负责。
2、学生要在老师的带领下排队进入实验室,按编号就座。
在室内要保持肃静,注意室内卫生。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
1.工作人员要求
(1)工作人员应穿戴整洁,工作服一般每周更换2次;
(2)实验室接触标本均为可疑污染物,操作前均做好相应防护,手套破损要及时更换,工作后脱手套用手消毒液消毒双手,用流动水洗净;
(3)离开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脱掉手套;不能穿工作服到实验室外活动。
2..重复使用检验器材处理
(1)重复使用的器材用后应浸入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4小时,再清洗干净;
(2)浸入重络酸钾(50克溶于100毫升水)浓硫酸(1000毫升)溶液,24小时;
(3)取出,蒸馏水冲洗10遍以上;
(4)烘干,备用。
3.各种物面及地面消毒
(1)台面每日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用紫外线消毒时,灯管离台面不宜超过1米,消毒有效区域为灯管周围1.5-2.0米,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地面用浸有500-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0.1-0.2%过氧乙酸的拖把拖地;
(3)生物安全柜每次使用后用75%酒精擦拭表面,作用20分钟以上;然后紫外线作用20分钟以上。
4.空气消毒
(1)用紫外线灯照射,每次时间均应大于30分钟,每天不少于1小时;
(2)当发生较严重污染时,可用低温蒸气甲醛熏蒸,作用时间6小时以上。
5.及时消毒与日常消毒
当实验室发生小型感染性材料泄露时,应及时消毒,可用2000mg/L 次氯酸钠,由外向内进行消毒,作用20分钟以上.每次试验后应对生物安全柜、工作台面、室内空气、仪器表面、地面等进行常规消毒。
6.彻底消毒
根据实验室的使用情况,每两周至少对实验室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包括台面、地面、室内空气、仪器表面、生物安全柜、检毕废弃物等。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病原微⽣物实验室⽣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物实验室⽣物安全管理条例》 第四⼗⼆条实验室的设⽴单位应当指定专门的机构或者⼈员承担实验室感染控制⼯作,定期检查实验室的⽣物安全防护、病原微⽣物菌(毒)种和样本保存与使⽤、安全操作、实验室排放的废⽔和废⽓以及其他废物处置等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
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作的机构或者⼈员应当具有与该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物有关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并定期调查、了解实验室⼯作⼈员的健康状况。
第四⼗三条实验室⼯作⼈员出现与本实验室从事的⾼致病性病原微⽣物相关实验活动有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者体征时,实验室负责⼈应当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作的机构或者⼈员报告,同时派专⼈陪同及时就诊;实验室⼯作⼈员应当将近期所接触的病原微⽣物的种类和危险程度如实告知诊治医疗机构。
接诊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救治;不具备相应救治条件的,应当依照规定将感染的实验室⼯作⼈员转诊⾄具备相应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具备相应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接诊治疗,不得拒绝救治。
第四⼗四条实验室发⽣⾼致病性病原微⽣物泄漏时,实验室⼯作⼈员应当⽴即采取控制措施,防⽌⾼致病性病原微⽣物扩散,并同时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作的机构或者⼈员报告。
第四⼗五条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作的机构或者⼈员接到本条例第四⼗三条、第四⼗四条规定的报告后,应当⽴即启动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员对该实验室⽣物安全状况等情况进⾏调查;确认发⽣实验室感染或者⾼致病性病原微⽣物泄漏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七条的规定进⾏报告,并同时采取控制措施,对有关⼈员进⾏医学观察或者隔离治疗,封闭实验室,防⽌扩散。
第四⼗六条卫⽣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接到关于实验室发⽣⼯作⼈员感染事故或者病原微⽣物泄漏事件的报告,或者发现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物相关实验活动造成实验室感染事故的,应当⽴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以及其他有关机构依法采取下列预防、控制措施: (⼀)封闭被病原微⽣物污染的实验室或者可能造成病原微⽣物扩散的场所; (⼆)开展流⾏病学调查; (三)对病⼈进⾏隔离治疗,对相关⼈员进⾏医学检查; (四)对密切接触者进⾏医学观察; (五)进⾏现场消毒; (六)对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动物采取隔离、扑杀等措施; (七)其他需要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
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
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一、实验室消毒管理的重要性实验室是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场所,但由于活化剂、化学试剂、细菌、病毒等的存在,实验室内的病菌传播和交叉感染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因此,建立健全的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实验工作的安全和科研成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二、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的制定目的1. 提供一个安全、清洁、无菌的实验环境,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交叉感染。
2. 保障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防止实验结果受到污染影响。
3. 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保障水平,减少职业病风险。
三、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的具体要求1. 实验室定期消毒(1)定期消毒包括日常消毒和定期大消毒。
日常消毒应做到实验台面、仪器设备和实验用具的清洁、消毒。
定期大消毒则需要对整个实验室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
(2)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杀菌方法进行消毒。
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可使用紫外线消毒、高温蒸汽消毒或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2. 实验室人员的消毒要求(1)实验室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进行手部卫生,彻底清洁双手,并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
(2)实验人员在操作前,应对实验装备、实验用具和实验台面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3. 实验废弃物的处理(1)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应分类储存,包括化学废弃物、生物废弃物和一般垃圾。
(2)各类废弃物的处置应严格按照国家和本单位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以防止对环境和健康产生危害。
4. 实验室空气质量控制(1)必要时,在实验室内安装空气净化设施,保障实验室内的空气质量。
(2)严禁实验室内吸烟、进食,以及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
四、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的执行与监督1. 消毒工作由实验室管理员负责,并设立相关的消毒管理岗位。
2. 实验室管理员要负责制定实验室的消毒计划,并组织实施。
3. 实验室人员要按照消毒制度的要求执行工作,并积极参与消毒工作的监督与评估。
4.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消毒效果的检测,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标准
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标准1. 背景实验室是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场所,其中包含许多微生物、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因此实验室的消毒管理至关重要,以保障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健康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本文旨在制定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消毒工作,确保实验室环境清洁卫生。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实验室内的所有实验室设施、器材、仪器以及实验室操作人员。
3. 原则(1)防护第一: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安全第一原则,必须要保障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2)预防为主: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消毒工作的难度和量;(3)综合治理:不仅要注重实验室设施、器材、仪器的消毒,也要注重实验室环境的综合治理;(4)环保节能:在进行消毒管理时,要考虑环保问题和节能问题。
4. 实验室消毒管理责任(1)实验室主任要负责制定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实验室管理员要负责实验室内的日常消毒管理工作;(3)实验室操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并配合实验室管理人员开展各项消毒工作。
5. 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1)实验室消毒管理工作要建立健全的档案记录制度,包括实验室消毒记录、消毒药剂使用记录、消毒器械购进及维护记录等;(2)实验室消毒工作要定期开展,包括日常消毒、周年大扫除等;(3)实验室的消毒工作要针对不同场所、不同设施、不同仪器进行分类管理;(4)实验室的消毒工作要定期进行消毒效果的评估,包括空气和表面的微生物菌量监测等;(5)实验室消毒工作要采用安全易行、经济有效、无污染的消毒方法和工具;(6)实验室消毒管理工作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实验室操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消毒管理意识。
6. 实验室消毒方法实验室的消毒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消毒和物理消毒两种方式:(1)化学消毒:包括酒精、次氯酸钠、过氧乙酸等消毒药剂的使用;(2)物理消毒:包括紫外线消毒、高压蒸汽消毒等方式。
7. 实验室消毒管理要点(1)实验室的消毒药剂要经过验收、验收合格、规范储存;(2)实验室的消毒工作要制定详细的消毒流程图,包括物品分类、消毒方法、消毒时长、消毒药剂浓度等;(3)实验室的消毒药剂要定期检测其浓度和有效性;(4)实验室的消毒药剂要防止混用和交叉感染;(5)实验室的消毒器械要经过消毒后干燥保存,避免受潮发霉;(6)实验室的消毒工作要制定应急预案,遇到特殊情况可以及时处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管理制度
1. 工作人员要求
(1)工作人员应穿戴整洁,工作服一般每周更换2次;
(2) 实验室接触标本均为可疑污染物,操作前均做好相应防护,手套破损要及时更换, 工作后脱手套用手消毒液消毒双手, 用流动水洗净;
(3) 离开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脱掉手套;不能穿工作服到实验室外活动。
2.. 重复使用检验器材处理
(1) 重复使用的器材用后应浸入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4小时, 再清洗干净;
(2) 浸入重络酸钾(50克溶于100毫升水)浓硫酸(1000毫升) 溶液, 24小时;
(3) 取出,蒸馏水冲洗10遍以上;
(4) 烘干,备用。
3. 各种物面及地面消毒
(1)台面每日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用紫外线消毒时, 灯管离台面不宜超过1米,消毒有效区域为灯管周围1.5-2.0米,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地面用浸有500-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0.1-0.2%过氧乙酸的拖把拖地;
(3)生物安全柜每次使用后用75%酒精擦拭表面,作用20分钟以上;然后紫外线作用20分钟以上。
4. 空气消毒
(1)用紫外线灯照射,每次时间均应大于30分钟,每天不少于1小时;
(2)当发生较严重污染时,可用低温蒸气甲醛熏蒸,作用时间6小时以上。
5.及时消毒与日常消毒
当实验室发生小型感染性材料泄露时,应及时消毒,可用2000mg/L 次氯酸钠, 由外向内进行消毒, 作用20分钟以上 . 每次试验后应对生物安全柜、工作台面、室内空气、仪器表面、地面等进行常规消毒。
6.彻底消毒
根据实验室的使用情况,每两周至少对实验室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包括台面、地面、室内空气、仪器表面、生物安全柜、检毕废弃物等。
7.每月对消毒器材、物品的状态进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