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间刺绣手工技艺传承与产业开发研究

合集下载

探析云南彝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以峨山彝绣为例

探析云南彝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以峨山彝绣为例

14探析云南彝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以峨山彝绣为例■许 宁/玉溪市博物馆摘 要: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族刺绣,因其色彩丰富、种类繁多、制作精美,传承和弘扬着彝族民族文化。

五彩斑斓的彝族刺绣服饰不仅体现着精湛的刺绣技艺,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以峨山彝绣为切入点,在分析云南彝族刺绣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析峨山彝绣的传承与发展策略,阐述传承和发展峨山彝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云南 峨山 彝族 刺绣 发展现状 传承发展刺绣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是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彝族刺绣历史悠久,它讲究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色彩主要以黑、白、红、黄、绿、蓝为主,图案简洁,灵活细腻,气韵生动,颇受人们喜爱。

峨山彝族妇女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尤其擅长刺绣,刺绣作品多是以实用为主的衣服、鞋子、围腰、背裳等服饰类,产生了李绍萍、肖会玉、李莲英三位省级刺绣工艺大师。

峨山彝族刺绣文化博大精深,但然而因为近年来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大,大大削弱了它的社会影响力。

峨山彝族文化的地位受到冲击,加之对彝族刺绣的传承和保护力度不够,使得当前彝族刺绣的发展受阻,如何传承和发展峨山彝族刺绣工艺是文化工作者应高度关注的问题,探索峨山彝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笔者对峨山彝族刺绣工艺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峨山彝族刺绣的发展现状刺绣是峨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载体。

当前,峨山彝族刺绣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外界文化的诸多影响,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其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彝族刺绣文化弱化彝族刺绣文化弱化是云南彝族刺绣工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彝族刺绣最大的特点是色彩和图案,目前云南峨山彝族刺绣缺乏对彝族古老的刺绣文化的探究和学习,风格特征被“弱化”,不再是固定的以黑色和天蓝色作底色,民间剪纸、刺绣、制作等工艺融合的成分变少,刺绣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素养、情感倾向、审美等内在特性不足,而且内容形式被“异化”,日月、星星、鸡冠、云彩、波浪、牛角等纹案逐步边缘化,图腾、传说、植物、动物等文化载体符号逐渐变少,取而代之的是时尚图案,与此同时,未形成设计、刺绣、销售完整的产业链。

云南罗平县布依族刺绣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罗平县布依族刺绣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苏 绣 中 的“ 双面绣 ” 、 粤 绣中的“ 金 银线垫绣 ” 虽 然 都 是 我 国传 统 刺绣 中 的瑰 宝 , 但 现 在 大 多 变成 了室 内 昂 贵 的 陈设 品 。 罗 平 县 布依 族 的 刺绣 工艺 都 是 平 常 百 姓 的 日常 生 活 用 品 。如 衣裙 、 围腰 、 鞋垫 等 。 布依 族 一 直 还保 留着 古 老 的耕 作 方式 。 人 们 都 需 下地 干活 ,他 们 所 穿 的衣 服 鞋 袜 大 多 由布 依 族 妇 女 自 己缝 制 , 因此 质 量 较 好 不 易 损 坏 , 也 许 这 也 是 布 依 族 刺 绣 得 以 传 承 下 来 的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匪

丁晓梅 耿 卓 明 姬 林 燕 夏 曼
6 5 5 0 0 0 )

云 南 罗 平 县 布 依 族 刺 绣 工 艺 的传 承 与 发 展
( 曲靖 师 范 学 院 教 师 教 育学 院 , 云南 曲靖 摘 要: 在 漫长的历 史时期 . 云 南罗平县布依 族创造 了 内容 丰 富 、 类 型 多样 的刺 绣 工 艺 . 它 是 民 族 文 化 多 样 性 中一道 亮 丽风 景 线 , 也是 云 南 少数 民族传 统 工 艺 中的 一 块 瑰 宝 。 随 着 经 济 的 不 断发 展 。 许 多 民 间手 工 艺在 现 代 工 业 的 冲 击 下 . 面临 严 峻 的 生存 危 机 和 发展 困境 , 有 的甚 至 已经 失 传 。 因此 . 保 护 布依 族 传 统 刺 绣 的 工 作 刻 不 容 缓 .它 关 系到 民 族 文化 的 发展
刺绣
传承
发 展
云 南 罗 平 县 是 云 南 进 出 东南 沿海 的东 大 门 .地 理 位 置 优 越, 3 2 4 国道 和 南 昆 铁路 横 贯境 内 。 云南 共 有 布 依 族 5 万余 人 , 其 中2 . 9 万余 人 在 罗平 县 生 活 . 占全 省 布依 族 人 口的 百 分 之 六 十。 罗平 县布 依 族 妇 女 能 织善 绣 是 很 早 就 有 的传 统 。 纺 织 和刺 绣是布依妇女的绝活。 随 着社 会 和 经 济 的 快 速发 展 。 许多民间 工艺在逐步消失 , 布 依 族 刺 绣 的传 承 与 发 展 面 临 巨 大 的 挑 战 。 在 现 在 和 未来 的历 史 中 , “ 人 们将 可 以看 到在 标 志着 本 世 纪 革 命与战争下面, 存 在 着一 种 及 泵 的统 一 性 。 这 一 种 统 一性 的结 果 是 对 民 族文 化 多 样 性 传 统 的全 面侵 蚀 。而 民族 文 化 多 样 性 的 消 失 将 威 胁 到 民族 文 化 的全 面复 兴 。 ” i t ] 因此 , 如 何 认 识 罗 平 县 布 依 族 刺 绣 在 社会 经 济 发 展 中 的 地位 ? 如何 开 拓 刺 绣 工 艺 的 传 承 和创 新之 路 ?都 是 我 们 需要 认 真 思 考 的问 题 。 罗平 县 布 依 族 刺 绣 的历 史 刺 绣 技 艺 在 中 国特 别 发 达 , 刺 绣 始 于 何 时 目前 尚无 确 论 . 但 在 秦 汉 时就 已经 盛 行 了 , 马王 堆 出土 的 刺绣 品就 是 明 证 。 说 起刺绣 , 人 们 自然要 想起 “ 苏绣 ” 、 “ 湘绣” 、 “ 蜀绣 ” 等, 它们是 中 国刺 绣 的 代 表 , 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 中, 其 精 品都 为宫 廷 独 占。 渐渐趋于贵族化。 布 依 族 的 刺 绣 见 于记 载 是 从 明代 开 始 的 , 《 贵 州 图 经 新 志》 中就 有 “ 腹 下 系 五彩 挑 绣 方 幅 如绶 ” 、 “ 绣花衣裙” 之 类 的描 写, 到 了清 代 更 是 屡 见 不 鲜 , 清 朝时期妇女衣袖 、 裙 边 皆 以绣 花 为 装 饰 。 民 国 以后 易 裙 为 裤 。 衣 袖 和 裙 边 的刺 绣改 为 “ 镶 栏 式” 。不 管 在 什 么 年 代 , 刺 绣 都 是 布依 妇 女 的绝 活 。

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刺绣文化产业开发传承与保护研究

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刺绣文化产业开发传承与保护研究

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刺绣文化产业开发传承与保护研究王建才【摘要】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的彝族刺绣,是彝族先民聪明智慧和精湛技艺的结晶,它以图案和符号表现了彝族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是对彝族文化的一种文化表述。

如今色彩艳丽的彝族刺绣不仅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喜爱,近年来作为旅游商品出售的彝绣产品也吸引游客的目光,增加了楚雄的旅游收入。

作为楚雄热门景点的彝人古镇,已经发展了“彝家公社”、“彝绣大观园”等四家刺绣专营店,加上市内大大小小的民族服饰刺绣专营店,在楚雄刺绣专营店已经发展到十几家,品种多达上千种,楚雄彝绣产业发展速度,前景广阔。

%As an important vehicle of the Yi culture and the culmination of wisdom and technique of the Yi people,the Yi needle embroidery,with its patterns and symbols,is a cultural presentation of their myths,legends and history. Today,the colorful needlework is attracting an increasing population of admir-ers,both local and remote,generating revenues for the Yi people. Now several franchised stores of Yi em-broidery products are opened in Yi Ren Gu Zhen,or the Ancient Town of the Yi. These stores,together with many others in downtown Chuxiong,where thousands of embroidery handicrafts are available on the shelves,herald the bright prospects of Chuxiong’s needle embroidery industry.【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3页(P101-103)【关键词】楚雄彝族自治州;彝绣;设计【作者】王建才【作者单位】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3.6一、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现状彝族刺绣作为彝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彝族服饰的灵魂。

云南宣威的传统工艺品与民间手工艺介绍

云南宣威的传统工艺品与民间手工艺介绍

云南宣威的传统工艺品与民间手工艺介绍云南宣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

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有着许多独特的传统工艺品和精湛的民间手工艺,这些工艺品和手工艺展示了宣威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

本文将为您介绍云南宣威的传统工艺品和民间手工艺的魅力。

丝织工艺品宣威的丝织工艺以其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宣威的丝绸以其光泽度和柔软度而著称,被誉为“丝绸之王”。

宣威的丝织工艺品包括丝绸衣物、丝绣和丝织画等。

其中,丝绸衣物以其精巧的刺绣和华丽的图案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丝绣是一种以丝线为材料的绣制手工艺,通过精雕细刻的技术,呈现出细腻而生动的图案;丝织画则通过独特的织法和鲜艳的色彩,表现了宣威人民的创意和艺术才能。

银饰工艺品宣威的银饰工艺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宣威的银饰以其华丽的外观和精湛的手工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银饰工艺品包括银饰首饰、银器和银饰工艺品等。

宣威的银饰首饰多以花鸟图案和纹样为设计主题,通过精湛的银饰技术,展现了宣威人民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银器则包括银杯、银盘等物品,其工艺精细,造型华丽,是宣威传统文化的瑰宝。

银饰工艺品则是将银饰与其他材料结合,通过精心的设计和手工制作,制作出独特而精美的工艺品。

竹艺工艺品宣威的竹艺工艺品以其独特的材料和精湛的技术而闻名。

宣威的竹艺工艺品包括竹编、竹雕和竹制家居用品等。

竹编是一种将竹子编织成各种物品的手工艺,宣威的竹编以其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竹雕是一种将竹子雕刻成各种形象和图案的手工艺,宣威的竹雕以其逼真的工艺和寓意深远的设计而著名;竹制家居用品则是将竹子制作成各种实用的家居用品,如筷子、篮子等,宣威的竹制家居用品以其环保和实用的特点而备受瞩目。

制陶工艺品宣威的制陶工艺品以其精湛的陶艺技术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

宣威的制陶工艺品包括陶器、陶瓷和陶片等。

宣威的陶器以其精美的外观和实用的功能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宣威的陶瓷以其精细的工艺和华丽的图案而闻名于世,宣威的陶片则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神秘的图案而备受关注。

传承地域文化 文创产品设计 案例

传承地域文化 文创产品设计 案例

传承地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当前我国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以下是对传承地域文化的案例研究分析,以及相关文创产品设计的探讨和展望。

一、传承地域文化的案例研究分析1. 云南白族壮族文化的传承云南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地域文化的地方,白族和壮族是云南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当地,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品,如白族的刺绣和壮族的银饰。

当地的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也是这两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2. 江苏苏绣的传承江苏苏绣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现代,江苏苏绣已经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成为了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创产品。

这种传统手工艺如何在现代得到传承和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文创产品设计的探讨和展望1.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在当今社会,传统手工艺品并非是过时的产物,相反,它们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可以产生全新的艺术风格和产品形式,这是文创产品设计的重要方向。

2.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新文化的诞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文创产品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而创造出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产品。

3. 视觉传达设计与文化表达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如何通过视觉传达设计来表达文化内涵,是文创产品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符号、图案等元素融入设计中,从而达到文化表达的效果。

三、结语通过以上案例研究和文创产品设计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传承地域文化和文创产品设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通联和深刻的内涵。

传承地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传承,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创新。

文创产品设计则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现实表现,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希望这篇研究可以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有所启发,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很好。

继续写下去,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传承地域文化和文创产品设计的关系,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彝族刺绣调研报告

彝族刺绣调研报告

彝族刺绣调研报告彝族刺绣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彝族刺绣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彝族刺绣的制作工艺、艺术特点以及保护与传承情况,加深对彝族文化的认识并为相关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访谈等方法。

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期刊和网上资料,了解彝族刺绣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

2. 实地调查:选择彝族聚居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彝族刺绣的制作过程以及工艺技术。

3. 访谈调查:与当地彝族刺绣制作技师和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传承情况、对刺绣的理解以及所面临的困境。

三、调研结果1. 刺绣工艺特点:彝族刺绣采用丝线、棉线等材料,以缠绕、镂空、补缀等技法进行制作,刺绣图案以纹样丰富多样和色彩鲜艳为特点,寓意丰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 刺绣传承现状:目前,彝族刺绣的传承情况较为不容乐观。

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刺绣的传统手艺,导致刺绣技艺的传承面临严重困境。

3. 刺绣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彝族刺绣这一珍贵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刺绣传承人的培训和支持力度,鼓励年轻人参与传统手艺的传承。

其次,加强相关刺绣技艺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刺绣资料库,提供给有需要的人进行学习和研究。

此外,可以通过设立专业刺绣类的培训机构,吸引更多的学员参与刺绣的学习与传承。

四、调研结论彝族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然而,当前彝族刺绣的传承形势不容乐观,亟需加大保护和传承的力度。

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对刺绣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使彝族刺绣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世。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339?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云南省博物馆熊丽芬)摘要: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传统工艺更是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穿衣吃饭到居住行走,无一不存在于各民族之中。

如金属、编结、陶瓷、木作、造纸、印染、纺织、刺绣、服饰、彩扎、酿造等等工艺,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云南都能一一找到。

这些传统工艺对多学科的研究,都有不同的参考价值。

本文主要通过对云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介绍,分析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对云南民族与发展进行思考,以期寻求有效的保护途径。

关键词: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作为一种记忆,民族民间工艺曾经如火如荼地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还能清楚地数出诸如:镇宅驱邪的石狮、瓦猫;枕头、门帘上精心刺绣的花朵;穿在身上的绣花衣裙、绣花鞋、绣花鞋垫;花团簇锦的各民族服饰;节日喜庆时每家每户窗子上鲜艳有趣窗花剪纸、墙上喜气洋洋的年画;端午节时满街挑售的彩色草编菱角;日常生活中的随处可见的陶碗、陶罐、陶壶、土锅; 琳琅满目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无不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蓝天白云般的扎染、蜡染工艺品中,生动地记述着一个古老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充满智慧的结晶,默默地传承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但不知从何时起:家中的年画变成了汽车美女的挂历、模仿名家的油画;塑料盆、桶、瓢代替木(铜)盆、木(铁)桶、木(铜)瓢;化纤布料代替棉麻制品;印花布替代扎染布、蜡染布;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被现代潮流时装代替;孩子们手中也不见了草编的彩色菱角、各色沙包、虎头帽、绣花鞋等等,大量的民族民间工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民间工艺品只有在边远的山区或者特定的场合才能见到,更多的则是在书中寻到。

2005年召开的云南省第一届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会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推荐会,我有幸作为评委,在展览大厅见到了来自全省各地的民间艺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彝绣调研报告

彝绣调研报告

彝绣调研报告彝绣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彝绣是中国彝族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

彝绣在彝族文化中起着重要的角色,是彝族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彝绣的传承、发展以及当前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彝绣调研。

二、研究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彝绣的传统技艺、传承方式、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通过调研,我们希望为保护和传承彝绣文化提供参考建议。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彝绣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2. 实地调研:前往彝族聚居地,与当地彝绣工艺师和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观摩彝绣制作过程。

四、研究内容1. 彝绣的历史和发展:彝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彝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彝绣的技艺和图案也逐渐发展和演变。

2. 彝绣的传承方式:彝绣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师徒传承。

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受到了教育和市场化的冲击,传承面临困难。

3. 彝绣的发展现状:受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彝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传统的彝绣制作工艺逐渐落后,市场需求也减少。

4. 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彝绣的传承面临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许多优秀的彝绣工艺师也面临经济利益的考量。

五、调研结果1. 彝绣的传统技艺仍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承,但面临着人才缺失和传承空白的问题。

2. 彝绣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旅游业和非遗保护政策的支持,但需要更加系统和全面的保护措施。

3. 彝绣产品的市场需求有所下降,需要进行创新和宣传,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六、调研建议1. 加大对彝绣传统技艺的保护力度,培养更多的彝绣工艺师和传承人。

2. 提供更多的彝绣培训班和工作坊,吸引年轻人参与,让彝绣走进校园和社区。

3. 推动彝绣产品的品牌化和市场化,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 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为彝绣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保障。

七、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彝绣的传承、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基于彝绣的滇西少数民族轻奢文创产品开发研究谢子柒

基于彝绣的滇西少数民族轻奢文创产品开发研究谢子柒

基于彝绣的滇西少数民族轻奢文创产品开发研究谢子柒发布时间:2021-09-18T09:09:46.53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6期作者:谢子柒杨艳荣曹杰[导读] 彝族的刺绣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先辈文化的一种形式。

云南工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2018级【本科】视觉传达设计1班云南昆明 651701摘要:彝族的刺绣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先辈文化的一种形式。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彝族刺绣和服饰相生相伴得以传承并成为彝家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记忆。

只有通过创新、创造带来艺术化、生活化、市场化的转化才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发掘彝绣文化资源进行轻奢文化产品的开发研究,既是对滇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彝绣文化的保护和延伸。

文章阐述彝绣的滇西少数民族轻奢文创产品开发研究的设计原则及思路,从滇西少数民族文创产品的需求和特点出发,去突破“界”与“技”的局限[1]。

关键词:彝绣的滇西少数民族文化;轻奢文化产品;开发;创新1彝绣的滇西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发展的现状彝绣的滇西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一直在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环境中繁衍、生存,到目前为止受信息、交通、市场、观念等的束缚,彝绣仅仅作为一种生活用品深藏在大山传承于民间。

造成彝绣的滇西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得不到创新。

整个彝绣的产业处于一种发展比较艰难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规模小而散、文化产品单一、竞争力弱。

另外,彝族的刺绣作为一种标识性装饰纹样艺术,以图案的形式体现在纷繁绚丽的服饰中,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成套的民族服饰好看但是用处少,产品制作成本高,从而限制了彝秀文化的发展。

导致现有的文化产品更多是以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欣赏眼光为标准,与现代生活、时尚文化以及审美脱节。

2彝绣的滇西少数民族轻奢文化产品开发的意义彝绣的滇西少数民族轻奢文化产品的开发要不断地发展壮大,必须要根据当前的文化产品进行开发和研究,希望能促进彝族的民族元素和现代时尚紧密结合,通过市场销售来检验消费心理、分析市场需求,从而来打造产品、打造爆款,形成一个成熟的品牌,进而助推彝绣、彝族服装服饰朝着标准化、品牌化、特色化、时尚化、大众化方向转型升级,加快推动彝绣产业轻奢文化的健康发展。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的研究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的研究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的研究摘要:在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受到了冲击,其中,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是中国万千民众智慧的结晶,传承并维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

本文对现代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进行了简要概述,总结了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且分析了传承与设计创新的策略,以期为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关键词: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与创新引言在我国,有很多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在生产力较低时产生的,它们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带着时代的印记。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在不断发展,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些传统的民间生产方式将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因此,必须在传统民间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人们的需求进行改革与创新,增强其竞争力。

本文将深入分析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充分做到传承与创新。

一、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基本概述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最早出现在石器时代,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品。

那时的工匠利用钻孔技术,将石头、贝壳等物件进行加工,并在上面进行美术绘制,使之成为一种工艺品。

在此之后,民间工艺美术逐渐发展,工匠在进行工艺品创作时会受到社会风尚的影响,尤其是宗教与生活文化。

所谓的“生活文化”,是一种以生命为基础的艺术文化,如山水、动物等。

我们可以观察到,在留传下来的艺术作品很多是基于人物、风景、动物等主题来创作的。

此外,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还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

例如,苗族的刺绣更讲究以对称为美,色彩艳丽。

而满族民间补绣不仅是为了装饰,满族姑娘在刺绣时更倾注了她们的理想追求,因而满族补绣具有装饰性、艺术性、实用性、功利性等特质。

这些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蕴含着我国的传统元素和精髓,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云南楚雄彝族刺绣纹样风格的因素探析

影响云南楚雄彝族刺绣纹样风格的因素探析

影响云南楚雄彝族刺绣纹样风格的因素探析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

而作为主要居住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县的彝族,其刺绣技艺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彝族刺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纹样,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推崇。

那么,影响云南楚雄彝族刺绣纹样风格的因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族群传统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一、历史文化云南楚雄彝族刺绣纹样风格的形成,首先与彝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刺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工艺,是彝族妇女们用来装饰自己和家庭的重要方式之一。

彝族刺绣纹样的设计和形式深受其历史文化的影响。

在彝族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传统图腾、宗教信仰等元素都成为了刺绣纹样的源泉,为彝族刺绣注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出了独特的文化精神。

彝族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文化交流等因素也对彝族刺绣纹样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地域的彝族,其刺绣纹样的设计和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反映了彝族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影响云南楚雄彝族刺绣纹样风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云南作为中国的西南门户,其地处在青藏高原和华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云南的地理环境对彝族的生活方式、习俗、宗教信仰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直接影响了彝族刺绣纹样的风格和特点。

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县,多山的地貌、丰富的植被、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等都为彝族刺绣纹样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彝族刺绣纹样中常常可以见到山水、植物、动物等元素,这些都是地理环境对彝族刺绣纹样风格产生影响的体现。

三、族群传统彝族刺绣纹样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也与族群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彝族自古以来就有“百家争鸣”、“和而不同”的传统,这种多样性也表现在了刺绣纹样的设计和风格上。

不同的彝族部落、家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刺绣传统和技艺风格,这种多样性丰富了彝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的传承意义——以云南永仁直苴彝族刺绣为例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的传承意义——以云南永仁直苴彝族刺绣为例

要 区域 。出 于生活 和 民族礼 俗节庆 及精 神上 的需
要 , 当地 彝 族 女 性 普 遍 擅 长 于 服 饰 刺 绣 。 由于 地 理 环 境 、 支 系 众 多 和 民 族 杂 居 等 原 因 ,这 里 的 彝
化 因 素 :居 山 区 或 半 山 区 , 以传 统 的 农 业 经 济 为 主 ;女 人 多 通 过 刺 绣 展 示 自 己 的 心 灵 手 巧 , 以 期 得 到 认 可 并 同 时 获 取 一 定 的 经 济 效 益 ;崇 尚 自然
崇 拜 ;过 六 月 二 十 四 火 把 节 ; 而 在 “ 梅 葛 ” 主
要 流 传 的永 仁 和 大 姚 县 ,直 苴 和 三 台 两 地 的彝 族
同 胞 还 要 过 自己 独 特 的 “ 赛 装 节 ”, 在 节 日 中 充
化心 理结 构这一 文化 生态 系统 的核 心价 值系统 并 未 改 变 , 这 里 彝 族 妇 女 传 统 的 刺 绣 活 动 也 就 没 有 产 生 大 的 变 迁 ,故 而 永 仁 直 苴 彝 绣 文 化 至 今 得 到 了很 好 的 保 护 和 传 承 。直 苴 ,也 因 此 成 为 考 察 传
境。 ① 该 村是 每 年农 历 正 月 十 五 彝 族 “ 赛装节 ”
的 原 生 地 ,保 留 着 传 统 的 彝 族 “ 赛 装 节 ” 的 比
美 赛 智 求 偶 等 的 节 庆 活 动 ,拥 有 对 古 老 记 忆 的 认
同 等 彝 绣 文 化 存 活 的 先 决 条 件 ,且 当 地 彝 族 的 文
思 想 战 线
2 0 1 4 年 第1 期 第4 0 卷№ . 1 , 2 0 1 4 v 。 1 .的传承意义
以云南永仁直苴彝族刺绣为例

浅析传统刺绣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传统刺绣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传统刺绣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摘要: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大众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化。

年轻群体作为社会的主要消费力量,更加趋向于适合自身主观判断的文化产品。

虽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但更加趋向于时尚、跨界、融入生活的视觉表现。

因此刺绣不能在拘泥于刻板的固有形式,应向新材料、新工艺、科技感的外观特征转变;追求简约美、便捷、信息传达高效的设计体系;导入新思维,强化受众个性化体验,运用独特、新颖的创策概念来研究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产品。

关键词:传统刺绣;手工艺;传承;创新1传统刺绣的概述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刺绣工艺在我国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历数各时期精品刺绣、名家名绣、民族刺绣、民间刺绣等,都能唤起人们对精美刺绣的更多追忆。

刺绣是利用针线在织物品上绣制各种装图案的总称。

中国传统刺绣主要包括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主要包括在生活和艺术装饰的应用。

现在很多服装设计师对刺绣技术的运用越发广泛和创新不断,譬如,在很多高级时装中,常常会利用手工刺绣来体现服装的奢华与精致,在服装中选择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来体现人们对以后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时通过刺绣体现民族信仰,增强服装的文化涵养。

由于各地区的风俗不同,刺绣的品种和工艺也千变万化,最终演变出多样化的刺绣风格。

现如今刺绣工艺在刺绣的方法上大致包括三类,分别为:手工刺绣,缝纫刺绣和电脑控制机绣。

2传统刺绣手工艺发展面临问题及原因分析2.1传统刺绣手工艺学习难度大传统的刺绣手工艺对绣线颜色的搭配、针法掌握的熟练度、艺术造诣的深浅及刺绣经验的积累要求较高,至少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进行全身心的投入、刻苦的学习及全力的实践,才可能把各种复杂繁琐刺绣技巧及手法做到融汇贯通,学习难度极大且耗时严重是阻碍传统刺绣手工艺传承的重要原因,很多刚刚接触学习的人看到如此繁琐的工艺大多退避三舍,再者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刺绣都包含了众多历史知识及鉴赏知识,对从业者文化积累要求较高,使众多学习者半途而废。

撒赢盘镇彝族刺绣工艺的产业化发展意义范文

撒赢盘镇彝族刺绣工艺的产业化发展意义范文

撒赢盘镇彝族刺绣工艺的产业化发展意义及思路探究摘要:禄劝彝族刺绣是一项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实用性高的民族传统手工艺。

本文以禄劝县撒营盘镇为例,分析了该镇彝族民间手工刺绣工艺的特点,探讨了彝族民间手工刺绣工艺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彝族民间手工刺绣工艺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提出应该在实现刺绣工艺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民族元素的本质特征,凸显刺绣工艺品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注重对民族技艺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彝族刺绣产业化发展传承保护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滇中北部,是昆明市远郊县。

撒营盘镇隶属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全镇国土面积524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278个村民小组,11268户,44924人。

境内居住汉、彝、苗、傈僳族等多各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9.2%。

撒营盘彝族刺绣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一项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实用性高的民族传统工艺。

其华丽美观的图案在现今彝族服饰与彝族日常生活用品上都能看到。

一、撒营盘彝族刺绣的特色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工艺,禄劝彝族民间手工刺绣工艺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且形式繁多,品种丰富,基本涵盖了彝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婴儿用品为例,就分有“达本”和“包本”两种。

“达本”即用来包婴儿的厚布块,正面绣上花纹,里层衬进羊毛毡子。

“包本”即背布,用于背年龄相对较大的孩子。

长宽均为70—80厘米,背布四周架满各种颜色图案,中间部分用丝绒绣制花样,里层同样衬上羊毛毡子。

再以彝族男装为例,彝族男装一般不分大人小孩,搭配都是一件褂子,一条筒裤,一双绣花凉鞋。

所不同的是其尺寸大小不一。

大人的着装有帽子、羊皮褂、而儿童则没有。

帽子,彝语称“邪托组”,用羊毛毡子做成,故又称羊毡帽。

羊毡帽有黑色、白色两种。

其功能除了驱寒以外,还可作为容器用于饮水。

褂子,布料多为白色、蓝色土布,前端共有五至九组布制盘扣,周围绣有各色花样,色彩艳丽耀眼。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及其初步研究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及其初步研究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及其初步研究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及其初步研究云南是中国最多民族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遗产。

其中,民族民间工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既是各民族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展示民族传统与创造力的窗口。

本文将围绕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及其初步研究展开,从中探究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魅力。

一、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云南的民族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可以大致分为五大类:纺织工艺、陶瓷工艺、木器工艺、金属工艺和石雕工艺。

1. 纺织工艺云南各民族以纺织工艺为传统技艺之一,其代表作品如彝族的彝绣、白族的壮丽壮锦等。

彝绣精美绝伦,它以独特的刺绣工艺将丰富的图案表达在绣品上,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壮锦织造技艺源自唐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以其华美绚丽、花纹繁复而著称。

2. 陶瓷工艺云南各民族的陶瓷工艺历史悠久,代表作品如纳西族的宜良黑陶、哈尼族的红陶等。

宜良黑陶是云南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漆黑如墨的色泽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红陶则以其质地细腻、色泽鲜艳而著称,它既可以作为实用器皿,又可以作为装饰品。

3. 木器工艺云南各民族巧妙运用木材制作各种实用工艺品,其中以僳僳族的木雕最为著名。

僳僳族的木雕技艺源远流长,他们将丰富的自然元素融入作品,以精湛的雕刻技艺打造出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形象,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4. 金属工艺金属工艺是云南各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品如哈尼族的银饰、傈僳族和彝族的铜鼓等。

哈尼族的银饰以其精巧细致、造型独特而闻名,几乎每个哈尼族的女性都佩戴着银饰,体现了她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铜鼓是彝族和傈僳族的民间乐器,制作工艺复杂,音质优美,既用于农事劳作中的节日和庆典,也是重要的仪式乐器。

5. 石雕工艺云南的石雕工艺主要以彝族和白族为代表。

彝族的石雕艺术源于古代祭祀文化,他们将独特的神话传说和祭祀仪式表达在石雕上,凝聚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彝绣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果总结

彝绣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果总结

彝绣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果总结彝绣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果总结引言:彝绣是中国彝族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彝绣文化,我国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本文将对彝绣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成果进行总结,以期对进一步推动彝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彝绣工作的开展情况1. 政策支持为了保护和传承彝绣文化,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包括资金支持、展览宣传和法律保护等方面。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彝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彝绣技艺培训为了提高彝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水平,各级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班和研讨会,邀请资深的彝绣工艺师传授技艺。

通过培训,许多年轻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了彝绣技艺,为传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3. 设立彝绣产业基地为了振兴彝绣产业,一些地方政府设立了彝绣产业基地,为彝绣工艺师提供创作和生产的场所,同时还组织了相关的市场推广活动,加强彝绣与时尚产业的结合,提升彝绣的市场竞争力。

4. 彝绣作品展览各级政府举办了一系列的彝绣作品展览,通过展览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和推广彝绣的精美之处,提高了人们对彝绣文化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同时,这些展览也为彝绣工艺师提供了一个展示和销售作品的平台。

二、彝绣工作的成果1. 彝绣文化的传承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彝绣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彝绣传承的队伍中,传统的彝绣技艺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保持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2. 彝绣产业的振兴彝绣产业基地的设立和市场推广的开展,为彝绣产业的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

越来越多的彝绣作品被推向市场,为彝绣从业者提供了创作和生活的保障,同时也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 彝绣在国际间的影响力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和交流活动,彝绣在国际间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彝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彝绣作品也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结论: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彝绣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特色苗绣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特色苗绣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特色苗绣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特色苗绣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一、特色苗绣产业的发展现状苗绣是苗族民间刺绣的一种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特色苗绣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关注。

1. 地理分布特色苗绣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其中以贵州省偏远的苗族聚居区最为著名。

在苗绣产业的区域内,不仅有苗绣的传承和发展,还有苗族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2. 刺绣技艺特色苗绣以其丰富的图案、丝绸质地和精湛的手工技艺而著称。

苗绣的图案多样,包括花鸟、动物、植物、山水等元素,色彩鲜艳、线条流畅。

特色苗绣的特点是线迹细密、针法娴熟,使绣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产业发展特色苗绣作为一门手工艺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商品价值。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崛起,特色苗绣逐渐成为地方文化推广的一种重要手段。

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纷纷投入资金和资源,推动特色苗绣产业的发展。

目前,特色苗绣产业主要包括苗绣设计与制作、苗绣产品销售与推广、苗绣教育与培训以及苗绣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苗绣设计与制作是产业的核心环节,技艺传承和人才培养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特色苗绣产业的未来趋势特色苗绣产业展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价值,将在未来继续蓬勃发展。

以下是特色苗绣产业未来的几个趋势:1. 综合利用特色苗绣产业将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特色苗绣的推广将相互促进,为苗绣产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2. 创意设计特色苗绣的设计将更加注重创新和个性化。

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和市场需求,苗绣产品将更具时尚感和文化内涵,适应不同人群和市场的需求。

3. 产业规模化特色苗绣产业将逐渐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经营。

通过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建立销售网络,特色苗绣产业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4. 国际市场拓展特色苗绣产业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通过参加国际展览、开展文化交流等方式推广中国特色文化和艺术。

小凉山彝族刺绣市场调研及商业化发展

小凉山彝族刺绣市场调研及商业化发展

小凉山彝族刺绣市场调研及商业化发展1、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凉山彝族刺绣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商业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小凉山彝族刺绣市场的深入调研,分析了刺绣产业的发展现状、市场需求、竞争格局等方面的信息,为彝族刺绣产业的商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凉山彝族刺绣;市场调研;商业化发展;挑战与机遇引言小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处,是彝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小凉山彝族刺绣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小凉山彝族刺绣产业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然而,如何将这一传统技艺转化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驱动力,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市场调研,对小凉山彝族刺绣市场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商业化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2、小凉山彝族刺绣市场现状2.1 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小凉山彝族刺绣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目前,市场上对小凉山彝族刺绣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礼品、家居饰品、旅游纪念品等。

小凉山彝族刺绣是彝族四大民间传统手工之一,盛行于峨边、马边、雷波、屏边等小凉山彝族地区。

据《新唐书南诏传》记载,因与汉族刺绣融合,彝绣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刺绣在彝族妇女中盛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一直流传至今。

《西南彝志》(1664-1729)中亦对小凉山彝族刺绣有明确记载:青女红男们,穿上青红线,美丽红绫上,精心地刺绣。

小凉山彝族刺绣入选了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作为很多彝族妇女从小就会的手艺,彝绣走过了上百年的历程,如今已经成为凉山民族文化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

根据中国网,到2020年底,凉山彝绣产业年总产值达1.39亿元,帮助凉山20万左右的绣娘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楚雄州的彝绣产值从2012年的0.2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2亿元,让秀场变市场,绣片变名牌,实现了人均年收入2万~4万元。

彝族刺绣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彝族刺绣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彝族刺绣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彝族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彝族刺绣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反映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为产品增添艺术气息,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本文将就彝族刺绣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做一研究。

一、彝族刺绣概述彝族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起源于云南大山深处的彝族地区。

彝族刺绣以自然界的花鸟鱼虫等为题材,以明快明朗的色彩和缜密精细的工艺著称。

彝族刺绣被誉为“绣画”,寓意着幸福与美好。

二、彝族刺绣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1.增加文化内涵彝族刺绣作为彝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为产品增加文化内涵。

彝族刺绣的图案多样丰富,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

将彝族刺绣的图案运用在产品包装上,可以给消费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愉悦,同时也能够传递产品的品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

2.提升产品价值彝族刺绣作为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将彝族刺绣应用于产品包装设计中,能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除了关注产品的品质和功能外,还会考虑产品的外在包装。

精美的彝族刺绣包装能够给产品增加文化气息和艺术感,使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提升产品的销售价值。

3.增加差异化竞争力在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

而彝族刺绣的独特性正好能够帮助产品脱颖而出,增加差异化竞争力。

彝族刺绣的图案精美细腻,每一针每一线都体现了工匠的用心和智慧。

将这种独特手工艺应用在产品包装上,不仅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还能够让产品与众不同,树立自己在市场上的独特形象。

4.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彝族刺绣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彝族刺绣应用在产品包装设计中,既是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彝族刺绣工艺的发扬。

通过产品包装的设计,将彝族刺绣的美丽和独特传递给更多的人,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保护和弘扬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彝族刺绣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1.服装包装将彝族刺绣应用于服装包装中,可以为服装增加独特的民族风情。

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民间手工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珠,是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民间智慧和劳动人民的结晶。

在现代工业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手工技艺逐渐式微,我们面临着怎样传承和创新这一宝贵财富的问题。

本文将就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展开探讨。

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源远流长,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独创的技能和智慧的结晶。

它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包括织布、刺绣、造纸、剪纸、瓷器、木雕、竹编等等,这些技艺娴熟、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个性化特点。

织布技艺中的缂丝织造、刺绣中的苏绣、造纸中的宣纸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手工技艺,它们不仅在工艺和材料上有自己的特色,更是在形式和意义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手工技艺代代相传,已经成为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许多民间手工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原本依靠手工制作的纺织品、陶瓷制品等,逐渐被机器所取代,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由于市场需求和社会变革,部分手工艺品在生产与销售中出现困难,许多手工艺人的生活也变得困难。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传承和发扬民间手工技艺,我们既要注重对技艺本身的传承,又要注重对技艺的创新。

技艺的传承需要优秀的“传承人”,他们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手艺和丰富的经验,更要有愿意将技艺传承下去的信念和决心,需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

只有这样,传统手工技艺才能传承下去。

技艺的传承需要有传承的载体。

纺织技艺需要有优质的原材料和工具,需要有完善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领,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和保护制度。

技艺的传承需要有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民间手工技艺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手工技艺,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为了保护和发展民间手工技艺,我们更需要注重技艺的创新。

传统手工技艺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其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却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市场和消费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民间刺绣手工技艺传承与产业开发研究
发表时间:2016-08-22T11:44:13.043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12月作者:丁雪杨红红[导读] 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刺绣方法和纹样各有不同,然而都凝结着各民族人民对于生活、自然的观察和热爱。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云南民间刺绣是云南各族民族服装和生活用品装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刺绣方法和纹样各有不同,然而都凝结着各民族人民对于生活、自然的观察和热爱。

本文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中有代表特征的刺绣手工技艺进行梳理,探寻云南民间刺绣手工技艺的传承与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之路。

关键词:云南民间刺绣;手工技艺传承;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本论文受云南省教育厅项目《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研究》支持,基金号2014Y118.
一、刺绣手工技艺的渊源
刺绣是指以手工方式,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手工刺绣是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中最珍贵的物种之一。

刺绣是云南各民族服装及生活装饰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随着民族的不同刺绣的方法和纹样也不尽相同,风格多样。

(一)瑶族刺绣
瑶族妇女常在领口、胸襟、袖口、护肩、围裙、腰带甚至是伞套上绣花,不仅使得服饰美观,而且衣服也不易磨损,兼顾了审美与实用。

苗族妇女服饰要挑绣和缝缀各种各样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这些图案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规整性和对称性,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圆心,坐标轴不论沿横向或是纵向折叠,都是对称的。

(二)彝族刺绣
在彝族中,引人注目的是彝族女子上刺绣中的十朵彩色大花,叫十姐妹花,那是彝乡风调雨顺、山花烂漫、人间亲情的标志;衣上绣的图案,包含着云、霞、日、月、星、山、水、石、路、树、草、花、鸟、鸡、猴、鱼、蛙等物的原型和变形纹样,是彝乡秀丽自然风光和多彩生活的集成。

(三)白族刺绣
白族刺绣上常有蝴蝶的绣样,白族人经常在围腰和飘带上刺绣蝴蝶、山茶、梅花等花样,精彩动人。

白族人民喜爱蝴蝶,崇拜蝴蝶,按白族的说法,蝴蝶环绕纷飞是年景好的象征,代表着连年丰收,瓜甜果香,谷米满仓。

白族因此把蝴蝶美丽的形象和多产丰收的象征,用蝴蝶花样绣于白族女性的衣服之上,代表了儿孙满堂、家庭和顺的美好祝愿。

刺绣中的服饰花纹常常大量贯穿着爱情、婚姻的内容。

女子衣服、围腰或相关饰件上绣着对花、双桃、双鱼、并蒂莲花、连理藤蔓等图形,大多表示对纯真爱情的向住、期待和赞颂。

此外,有些刺绣纹样里也记载了民族传统爱情悲剧的历史故事。

基诺族男子上衣背部,女子上衣两侧和背后,绣着一种外方内圆的绣纹,色彩艳美,基诺族称之为“布腊波”。

(四)苗族刺绣
苗族刺绣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刺绣图案来源于生活,龙飞凤舞,百花争艳,山茶绽蕾,是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一针一线“绣在服饰上的史书”。

二、云南刺绣手工技艺文化产业资源的传承和开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传统的民族民间刺绣手工艺品进入市场,成为艺术品,受到众多消费者青睐。

然而民间手工刺绣依然面临失传、绝迹的情况。

一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许多机绣绣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无论从色彩还是图案上机绣绣品要比手工刺绣精致的多。

因此,手工刺绣品的利润远远小于机绣绣品的利润。

这将影响到传统刺绣的技艺的传承。

二是刺绣手工艺精湛的彝族民间艺人远离繁华闹市,深居山中,缺少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这些精湛的技艺面临着随着艺人的去世而消失的危险。

传承了几千年的民间手工艺一旦消失将是一件令人十分惋惜的事。

因此,对于云南刺绣手工技艺产业资源的传承和开发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

(一)开发初始阶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传统的民族民间刺绣手工艺品逐渐进入市场、走入大众视野,成为艺术品,受到众多消费者青睐。

大山里彝族女性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开拓刺绣市场。

(二)开发刺绣创新发展。

建立彝族刺绣手工艺品投资开发项目在云南有不少彝族刺绣手工艺品投资开发项目,主要是在云南武定、永仁、禄劝等地开发彝族刺绣产业,并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制造家居饰品、工艺礼品等迎合现代文化需求的民族手工艺品。

从武定县开始进行刺绣培训,然后推进到永仁县及禄劝县,扩大投资建设民族刺绣村(吃喝玩乐、度假休闲、参观实践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三)开发利用的制约条件。

几千年的历史,固化了大山里彝族女性独有的刺绣手工艺,传承着祖祖辈辈的精湛技艺。

由于受自然、地理、文化、交通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岔河村刺绣手工艺,没有体现出其民间刺绣工艺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大山的阻隔,距离遥远的市场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间刺绣手工艺的发展规模。

由于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而涌现出大量的新事物,人们的关注点大多放在了这些新兴事物上,却忽略了民间手工刺绣,这直接导致了手工刺绣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造成了刺绣手工艺整体发展的困难。

要整合开发民间刺绣手工艺还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参考文献:
[1]颜恩泉.云南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2]李昆生,周文林.云南少数民族服饰[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
[3]杨昌国.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张晓松.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传承与变迁[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5]陈劲松,张勇,彭瑶.云南特色民间工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6]钟仕民,周文林.中国彝族服饰[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