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水调歌头常析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水调歌头【原文】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水调歌头【翻译文】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

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

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

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

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水调歌头【评析】这首词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隐退的决心,不希望被世间的功名利禄所束缚,也表现了兄弟二人手足情深。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

发端明点「安石」,领起上半阕。

词人的写作角度比较独特,既不写他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写他建功立业的辉煌,而是写他人生的另一侧面。

劈头就写谢安中年出仕的尴尬: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仕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人吃惊。

再写人情的难堪:人到中年,与亲友相别时觉得难舍难分,于是借音乐来抒写离愁。

而後突出他一向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

语气多么肯定,多么坚决,确实是对史书中所谓「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晋书》)数语准确的表述。

而结果却是「扶病人西州」,这就反跌出困於轩冕不遂雅志的「遗恨」。

这种「遗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鉴戒——「不早退」。

词中的「困轩冕」衹是一个文雅的或婉转的说法,实际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贪恋功名富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

换头「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岁暮」当指年华老大,「早计」是对「遗恨」而言,其内容便是「要褐裘」,亦即辞官归隐,过平民生活。

《水调歌头》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作品原文: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⒀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励志古诗词《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水调歌头》是一首知名的古诗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诗的主要内容叙述的是明月和清风的情景,描述了青年人在思念中对地理和历史的回忆。

水调歌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耕雨阡陌事无成,角余声啾啾成叹息苏轼在这首诗中,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抒情图景。

他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形象地将景物、动植物、地理景观融为一体,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思。

全诗以“水调”为桥梁,将青年人在自身思考与理想中所总结出的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连接起来,以一种内外相对的情趣,把诗人的内心追求和深沉的思想完美展示出来。

诗中,第一句“水调歌头”运用了俏皮的双关语,既有“歌颂”的意思,也可以指“曲调”。

紧接着,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清新明媚的自然景物,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青年期的憧憬,也暗含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后边四句描写青年人的奋斗,勤劳耕耘,努力获得欢乐,不畏饥寒苦难,将爱情与理想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生活状态,令读者深受感动。

最后一句里苏轼把自己的思绪完美一笔带过,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抒发了沧桑、慨叹之情;以“耕雨阡陌事无成,角余声啾啾成叹息”告诉人们,努力和奋斗,是获得自己人生追求的必由之路。

当苏轼以高雅的语言和清新自然的气氛,将景物、情思和理想融会贯通,以歌颂的笔触,将自己的信念表达出来时,那种浓浓的唯美情思真是难以言表。

《水调歌头》的意境清新,语言抒情,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形都令人震撼,充分展现了苏轼的文学天赋和高超的文学功力,正可谓文学的杰作。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译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译文及赏析

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月亮。

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水调歌头苏轼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水调歌头苏轼翻译赏析苏轼写的水调歌头诗词较为有名的共有三首,分别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三首诗词赏析如下:第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赏析一】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苏轼简介: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精心整理“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原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千顷旷阔的江水,都清澈明净如镜,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面上。

忽然一阵巨风,波涛汹涌,一个白发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起伏。

可笑的是那兰台公子宋玉,还没弄懂庄子所谓的天籁,偏说风有雄雌之分。

其实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般的正气和节操,就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般舒适快意。

【赏析一】作者在表现这些复杂曲折的心情时挥洒自如,从本是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局面里,表现出诛灭敌人的必胜信心。

词人以议论入词,既痛快淋漓,又形象可感;立意高远,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和昂扬的感召力量。

在陈亮的词作中,此篇堪称为压卷之作。

【赏析二】本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

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色四面袭来,几乎溶尽了山影,山似眉峰皱,山峰与诗人的眉头一样都在愁苦中紧蹙。

人间俯仰陈迹用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阴倏忽,人生短暂,俯仰人间已为陈迹,慨叹自身盛年易逝,事业无成,转眼之间年华老大,壮志即尽付东流。

不见当时杨柳以下三句亦是时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寿难久之意。

英雄豪杰尚且随着时光的流驶而磨灭,何况我辈?最后词人发出天地一孤啸的长叹:茫茫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人如此长啸浩叹,而叹有何用,啸又何益?明天还是得迎着西风匹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长驱!这又表现了诗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韧性和顽强毅力。

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

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

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其内容以描写词人身处困境的心情为主线,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矛盾的思考。

以下将对《水调歌头》进行赏析。

首先,整首词以描写自然景色为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以“明月”和“酒”作为象征,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在夜晚与自然相对话的心境。

接着,苏轼描绘了月下山水的美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破浪,会挽雕弓如满月。

”这里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自然的变幻相映成趣,互相照应。

其次,词中的“水调”一词非常引人注目。

苏轼将“水调”与“歌头”相结合,使整首词既有音乐的美感又有情感的抒发。

他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手法“把酒问青天”、“却道天凉好个秋”,使词意更加深入人心。

在《水调歌头》之后,苏轼还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成名佳作。

可以说,《水调歌头》代表了苏轼成熟的创作风格和个人情感。

再次,本词以自我表达为主线,表达了词人在困境中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之美的憧憬。

词人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话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矛盾与困境的感叹,同时希望自己能够像鸟一样自由自在,飞跃起来。

同时,苏轼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克服困境的愿望和能力,表现出他对潮涨潮落的趋势有着深入的洞察力,展现了他的豁达与坚强。

最后,以“心境”为中心的赏析,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展现了自己内心的世界。

他通过描写自然美景与人生境遇的矛盾,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所产生的渴望。

在词的结尾,苏轼再次唤起了自由自在的意境,“山回路转不见君,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句词充满了苏轼对理想境界和对爱情的寄托与向往。

总的来说,《水调歌头》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

他以独具一格的词章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使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苏轼水调歌头翻译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翻译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翻译及赏析你还在为如何理解古诗词发愁吗?不懂古诗的意境不要紧,小编整理了苏轼《水调歌头》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古诗《春日偶成》的诗意及其赏析关于端午的诗句古诗如何鉴赏古诗词的人物形象语文古诗中蕴含的地理知识1《水调歌头》原诗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水调歌头》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2.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幺怨恨吧,为什幺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幺。

13.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中秋节祝福语】水调歌头是我国最著名的中秋词之一,是古代大诗人苏轼的经典著作。

下面是整理收集的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一、原文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译文及解释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水调歌头》原文应该怎么去品味赏析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欢迎参考阅读!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不胜:忍受不住。

(7)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把,握着(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

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

(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诗词《水调歌头》赏析

诗词《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北宋)苏轼
1.从内容上讲,本首词上片对月饮酒,感怀身世;下片对月怀人,思念亲人。

2.这首词上下片的过渡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弄”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

“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凄清的氛围,表现了作者的孤独苦闷。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无眠”的表达效果:“转”和“低”准确生动的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词人的忧伤。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像月亮有圆有缺一样,这些事情自古以来就难以两全”,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道出了人生不可能完美无缺的哲理。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说: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即使你我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6.主旨:这首词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其实是在问人生。

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古诗水调歌头苏轼翻译赏析

古诗水调歌头苏轼翻译赏析

古诗水调歌头苏轼翻译赏析苏轼写的水调歌头诗词较为有名的共有三首,分别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三首诗词赏析如下:第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前言】《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反映执着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翻译】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水调歌头》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苏轼水调歌头翻译解析

苏轼水调歌头翻译解析

苏轼《水调歌头》翻译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①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④,今夕是何年⑤。

我欲乘风归去⑥,又恐琼楼玉宇⑦,高处不胜⑧寒。

起舞弄清影⑨,何似在人间!转朱阁⑩,低绮户⑿,照无眠⑾。

不应有恨⒀,何事长向别时圆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⒂。

注释:①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②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③把酒:端起酒杯④宫阙:宫殿。

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⑤今夕是何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与人间是不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问⑥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⑦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

⑧不胜:不堪承受⑨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⑩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⑾照无眠:照着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⑿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⒀恨:遗憾⒁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⒂婵娟:美丽的月光译文:明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我又害怕去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赏析:这首词堪称是宋词中经典中的经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篇章。

全词无论文采,思想和哲理等都堪称完美。

中心思想: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水调歌头苏轼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苏轼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苏轼诗歌鉴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全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通过由幻想飞升到留恋人世的思想感情的抒写,突现出词人对人间的热爱,又以月亮的阴晴圆缺比喻人间的悲欢离合,进而提出“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表现了词人对分隔异地的亲人的深切思念。

词篇风格爽朗,转折灵动,语言自然,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作品原文水调歌头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⑵,欢饮达旦⑶,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⑸。

不知天上宫阙⑹,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⑺,又恐琼楼玉宇⑻,高处不胜寒⑼。

起舞弄清影⑽,何似在人间⑾。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⑿。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⒁。

但愿人长久⒂,千里共婵娟⒃。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⑵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⑶达旦:到天亮。

⑷子由:苏轼弟弟苏辙的字。

⑸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⑹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⑺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归去:回到天上去⑻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宫。

⑼不胜(shè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⑽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

弄,玩弄,欣赏。

清影,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⑾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一说何时。

⑿“转朱阁”三句: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词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qǐ)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⒀“不应有恨”二句:(月亮)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优秀8篇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优秀8篇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优秀8篇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篇一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篇二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从远处拿酒杯。

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也不知道几月几时。

我愿乘御风回天,我怕在细玉的楼阁里,经不起九天寒气。

跳舞找出影子,到底是什么样子!月亮变成了猩红色的亭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窗上,照着昏昏欲睡的自己。

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人走了才是圆的?人们有悲伤和快乐,他们分离又重逢。

月亮有阴有阳,有盈有亏。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使在过去。

我们希望彼此长寿,以分享这优美的月光的美丽,即使我们相隔万里。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自然风光中,月亮是非常浪漫的,它能激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弯新月会使人想起初生的萌芽;满月会让人想起美好完整的人生;明月会让人想起光明磊落的人格。

人类很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都集中在月球上。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精心整理“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原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千顷旷阔的江水,都清澈明净如镜,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面上。

忽然一阵巨风,波涛汹涌,一个白发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起伏。

可笑的是那兰台公子宋玉,还没弄懂庄子所谓的天籁,偏说风有雄雌之分。

其实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般的正气和节操,就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般舒适快意。

【赏析一】作者在表现这些复杂曲折的心情时挥洒自如,从本是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局面里,表现出诛灭敌人的必胜信心。

词人以议论入词,既痛快淋漓,又形象可感;立意高远,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和昂扬的感召力量。

在陈亮的词作中,此篇堪称为压卷之作。

【赏析二】本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

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色四面袭来,几乎溶尽了山影,山似眉峰皱,山峰与诗人的眉头一样都在愁苦中紧蹙。

人间俯仰陈迹用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阴倏忽,人生短暂,俯仰人间已为陈迹,慨叹自身盛年易逝,事业无成,转眼之间年华老大,壮志即尽付东流。

不见当时杨柳以下三句亦是时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寿难久之意。

英雄豪杰尚且随着时光的流驶而磨灭,何况我辈?最后词人发出天地一孤啸的长叹:茫茫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人如此长啸浩叹,而叹有何用,啸又何益?明天还是得迎着西风匹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长驱!这又表现了诗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韧性和顽强毅力。

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精心整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苏轼简介: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祭等。

也是中秋词中最着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赏析二】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水调歌头常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常析(一)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
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
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
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
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
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
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
跌宕多彩。

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

以上写
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
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
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
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
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
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
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
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
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
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
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

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
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苏轼的水调歌头常析(二)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
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
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
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
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

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

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

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

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

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

“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

“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

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

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

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

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

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

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
生活。

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

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

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

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

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故结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
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
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
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
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
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
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
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

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