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解析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第2节运动的描述
2.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为描述和分析物体运动打下基础。
3.强化数学工具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物理问题分析能力。
4.加强实验探究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中的能量消耗和环境保护问题。
5.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掌握运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等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
5.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运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运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道课堂练习题进行深入探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总结解题思路。
目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以下内容:
a.机械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b.物理学家在研究机械运动方面的重要成就。
c.与机械运动相关的科技发展。
要求: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分享学习心得。
目的:巩固学生对物理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请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下现象?
a.在相同的距离内,为什么快速行驶的汽车比慢速行驶的汽车用时更短?
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时,速度和加速度如何变化?
全面解析初中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
初中八年级物理的学习是整个物理学科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书本上的知识点需要重视,而课程设置之外的一些资料也需要被充分利用。
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关于《机械运动》这一章节的教案,对于初中物理教师们来说,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学习材料。
下面我们将对这份教案进行全面解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机械运动、物体的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并且能够掌握有关它们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以及简单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内容1.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物体的位置、方向、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直线运动的基本定律: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及应用。
3.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定律:自由落体的高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1.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理解直线运动的基本定律及运动规律的应用;3.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定律及高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及高度、速度和时间的关系;3.掌握在计算过程中如何使用基本公式。
五、教学方法1.向学生演示反复的实验,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2.利用教学媒体展示相关的动画、图像及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点;3.将知识点分为小块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评价通过教学班级测试、学生讨论、学生小组活动及与家长的交流等方式进行,以评估学生对于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对于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定律及运用的理解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来看,这份初中八年级物理的教案是一个非常详细且全面的学习材料,对于初中物理教师们来说,这份教案的正确使用能够对于他们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帮助。
机械运动教案
机械运动教案篇一:机械运动第一章常见的运动第1节机械运动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明白机械运动的概念;(2)明白参照物的概念,明白推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3)明白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才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说到运动,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四周的一切物体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运动着,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没有运动,也就没有我们。
下面这段录像是我在我们家的阳台上拍下来的一段公路上的情景,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放录像材料)在这段录像中。
有运动的汽车、行驶的自行车、步行的行人,有静止的楼房、树木、地面……,如何推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仍然静止的?如何样描绘物体的运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常见的运动中的第一节——机械运动二、新课教学(一)机械运动1、提出征询题:在刚刚我们观看的录像中:有运动的汽车、行驶的自行车、步行的行人,有静止的楼房、树木、地面……,你是如何推断汽车、自行车、人是运动的?如何推断楼房、树木、地面是静止的?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2、总结归纳:在物理学里,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关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1、平常我们观察物体是否运动时是相关于什么物体而言的呢?请同学们观察课件:(1)小孩在公路上跑步。
(2)飞机在空中飞行(3)汽车在公路上行驶(4)小船在河水中行驶小结:我们推断上述物体的运动时,是它们相关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它们是运动的2、当我们座在行驶的汽车里,观看车外的景物时,会有什么感受?(1)请同学们接着观看录像,这段录像是我乘校车回密云的途中拍下来的一段。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6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7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重点、难点与关键Fra bibliotek重点:
1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速度的计算
3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物理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名称
《第一章机械运动》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物理学研究的是声、光、热、电、力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八年级上册第1章内容虽多但知识浅显,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了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学科间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难点: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2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3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第二课时:运动的描述
第三课时:运动的快慢
第四课时:测量平均速度
第五课时复习和总结
……
说明
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运动的描述,能够运用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使物理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机械运动》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一章,主要介绍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概念及相关内容。
复习课的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这些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复习并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与术语;2.复习并掌握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概念与特点;3.复习并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4.复习并掌握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5.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6.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重点1.复习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与术语;2.复习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概念与特点;3.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4.复习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5.进行相关练习与实验。
四、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第一步:引入 (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引用实例,激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与思考。
第二步:知识点复习 (20分钟)1.概念回顾:让学生交流他们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理解,并在黑板上梳理总结。
2.计算公式回顾:让学生回顾速度的计算公式,并带领其推导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第三步:案例分析 (10分钟)1.提供一个简单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机械运动情况,并计算速度和加速度。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展示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思路。
第四步:实验操作 (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简单的实验,用于验证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概念。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速度和加速度,并分析实验结果。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 (15分钟)1.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计算公式的应用场景。
2.教师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易错点。
五、教学辅助工具与资源准备1.教科书《人教版物理上册》;2.板书工具:黑板、粉笔等;3.实验材料:如小车、直线轨道、手表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为“机械运动”,旨在让学生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相应的物理量。通过本章节学习,学生应能够:
1.理解机械运动的定义,掌握机械运动的分类,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周期性运动等;
2.学会使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知识梳理: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机械运动的分类、物理量的描述、力的作用效果等,巩知识点。
2.方法总结:总结解决机械运动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如参照物的选择、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等。
3.情感态度:强调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
6.方法指导:针对学生计算速度、加速度时的困难,教师可提供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如利用公式、图象等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7.课堂小结:在每个知识点讲解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8.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9.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利用尺子、手表等工具,测量并计算该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实验过程的照片或视频,撰写实验报告。
3.思考题:针对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以下问题:
(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如何利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些现象?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以文字形式回答问题,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2.难点: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与应用、物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解析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材分析“测量”一节,包括长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以及时间的测量。
这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后续的学习关系重大,必须让学生“吃”好这“第一口饭”。
第一和第二节都采取随堂实验,既可克服可见度小的弊端;也可以通过“以物悟物”,满足初中生的心理要求,有利于他们积极参与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提高感知的效果。
测量工具的使用,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模拟操作是立竿见影的。
采用PPt放映实物图和字幕,既能增强信息强度,又可以节约时间,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
本节知识在《综合科学》中已经学过,重点应放在工具的操作上,让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养成爱护公物的思想作风。
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应身教言教并举,时时、处处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素质和基本的行为方式这个目标出发,努力陶冶他们的心理品质。
所以,放天平、旋螺母、放物体、镊砝码、移游码等一招一式都应操作规范化,干净利索,使学生有所感受并付之行动。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都同时受到教益和长进。
对于物理量的估测,应结合实际,将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一次测量,使他们有感性认识,并以此为标准,扩展到对其他物体的估测。
本节共分三课时:(1)长度的测量;(2)时间的测量;(3)测量的技巧第一课时长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测量的意义和发展的历史,知道测量的要素是单位和量度工具。
(2)初步了解估测的意义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测量是随着历史和科学的进步逐步完善和精确的过程。
(2)在落实1厘米、1分米、1米、1米3、1千克等基本标准的过程中,初步进行模型的建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古今中外测量的方法和工具,让学生感悟科学的发展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
(2)通过对身边常见物体物理量的估测,让学生感悟估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测量的要素单位和测量工具难点:估测过程中的标准教学任务分析1.学生原有水平分析:(1)通过预备、初一年级《综合科学》的学习,初二学生对长度、质量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具体的概念(2)学生对长度、质量的测量工具的使用,已经初步学会。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尾声,我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首先,强调速度、加速度、速率等物理量在描述物体运动状态中的重要性。其次,回顾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的绘制与分析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作业布置时,我将注意以下几点:
-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应用能力。
-作业量要适当,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共同探讨物理问题。
-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3)举例说明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速度限制、运动员的训练等。
3.课堂实践: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探讨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测量小车在不同加速度下的位移、时间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物理知识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Leabharlann 爱,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分享观点、交流思想,共同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于”“等于”或“小于”)乙车的速度。
完成习 题,并简 单分析做 题思路。
问题,加深 对概念的 理解。
㈢平均速度
1、概念:
S:变速运动通过的路程
t:通过该段路程所需的时间
2、平均速度 的测量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知识运用 实验器材: 能力提升 (2)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 测量小车的路程
由学生先 进行讲 解,教师
运动的路程是 10m,能不能判断它在这三秒内做匀速直线 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都相等.
再对不足 之处补充 完善.
练习: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做直线运
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
象,如图所示。
3/5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km∕h);1m/s=km∕h
4、练习:
右图描述了汽车在沪宁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情形.如果速度
2/5
word
不变,该汽车到达某某还需要什么时间? 已知:s=180 km 、v=100km/h 求: t 解:由 v=s/t 得
t = s/v = 180km/100km/h =1.8 h 答:该汽车到达某某还需要 1.8 h .
是.
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师:请同学介绍这两样测量工具和它们的使用.
练习:你能读出这位女生的身高吗?. (二)时间的测量: 练习:这个停表你会读吗?.
三、运动的快慢 ㈠速度
思考并回
答问题
在解决生
活中的问
题的同时
巩固计算.
1、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2、公式:
3、单位:米/秒;符号: m/s
word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判断一辆汽车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运动?计算一名运动员跑步的速度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学生互相交流心得,分享学习经验。
4.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和目标,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机械运动的实例,如交通工具的运动、运动员的跑步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机械运动的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提出问题:“这些物体是在做怎样的运动?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4. 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运动的特点,如在操场上进行跑步实验,观察物体的抛掷等。
(二)问题导向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物体会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如何计算的?等,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考能力。
2. 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判断一辆汽车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运动?计算一名运动员跑步的速度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的一次复习课。在之前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及其计算等知识。通过复习,学生需要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点,加强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机械运动实例,培养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
2. 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点及速度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 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学设计一、设计目标通过本次复习教学,学生能够回顾和巩固第一章所学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回顾2.机械运动的描述和表示方法3.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4.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5.平抛运动的公式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回顾和描述方法2.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3.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教学难点:1.平抛运动的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四、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包含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公式和示例展示2.教学实验器材:包括计时器、直线运动轨道、小球等3.复习资料:包括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总结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关于机械运动的视频、实验或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起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
2. 概念回顾与讲解(15分钟)通过PPT展示,回顾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这些概念。
3. 公式讲解与应用(30分钟)根据PPT上的示例,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推导和应用,并辅以实验或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公式。
4. 小组讨论与分享(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就所学知识,设计一些小项目或问题,然后让每组上台分享他们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他们对机械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总结与布置作业(10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与机械运动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等。
2.作业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分和评价,评估他们对机械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主要介绍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分类和描述方法,以及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概念。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初步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但对于物理学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掌握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逐步理解和掌握机械运动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学会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机械运动。
3.理解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定义和运用。
3.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探索机械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地展示机械运动的现象和原理。
3.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例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多媒体课件和教具。
2.准备实验器材,如尺子、计时器等。
3.准备典型例题和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机械运动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分类和描述方法,以及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定义。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机械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进行描述。
4.巩固(10分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机械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讲解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机械运动题目。
二、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三、教学内容1.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机械运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习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讲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如物体、运动和参照物等,并介绍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和转动运动等。
3. 学习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1 通过实例引入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讲解其特点和规律; 3.2 展示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演示; 3.3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4. 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4.1 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并讲解其特点和规律; 4.2 展示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演示; 4.3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巩固学生对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1.讲述法:结合实例和教材内容,讲解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特点和规律;2.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运动现象,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3.问题解决法: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注意力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2.练习成绩:通过布置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小组活动: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掌握了其特点和规律。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一章 机械运动(全章 分课时 含反思)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测长度工具: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
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 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长度的估测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几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知识拓展阅读课本第11页“小资料”,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 792 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阅读课本第13页“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形成感性认识。
探究点二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活动二观察下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的量程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 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8 cm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0.1 cm。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第一章机械运动二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本节重点是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
性。难点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同学只会以地面为参照物,其它物体做参照物就无
法分析。应用他在教室里有的器材,给他另作分析。将
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 动课本,观察并思考:
1.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 止的?
在这之前学生通过生活接触过“运动的描述”相关
知识,但只是一知半解。而课本中主要以图片和列举了
几个例子,让学生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和运动 教学策略选
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还远远不够。应该在新老教材结 择与设计
合的基础上,多创设一些情景(如多媒体课件)。这样
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
验,如:乘坐火车就经常出现判断上的失误。本节从生
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
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
教材分析 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
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
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本节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哦,原来是这样比较的。
(1)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学生的学习积极 课例研究综
性得到极大的调动,特别关注后进生和不善言语的学 述
生,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
(2)课中注意到情境问题的回题,解决学生急欲 解决的问题。
(3)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 程度在做到“活学活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在生产、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其实际意义,是“运动的快
慢”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运动学的基础。
《机械运动》章节教案
《机械运动》章节教案一、教学内容(一)本章主要内容本章我们将重点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利用机械运动来完成各种机械的制作。
(二)课前准备1、了解机械术语和关键术语;2、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3、了解机械运动及应用;4、调研机械运动发展史;二、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以课本讲授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重点讲授细节和技巧;2、实际操作:让学生实际体验机械运动,实践学习;3、讨论研究:小组讨论机械运动以及如何从学习机械运动中得到认识和理解;4、问题探究:让学生不断探究,随着讨论自主开发,完成课后作业。
三、教学重点本章教学的重点是介绍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机械运动的机制,以及它在机械制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四、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2、了解机械运动的发展史;3、实践操作,熟练应用机械运动;4、充分利用机械运动来创造性研究新事物、分析新问题。
五、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2、理论讲授:以课本为主,讲授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机械运动是什么,它有什么特性);3、实验操作:以实验室为基础,让学生实践操作;4、小组讨论:利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习机械运动的实际应用;5、总结反思:剖析学习经历,对自身的学习技能进行反思。
六、教学评价1、综合素质技能评价:通过小组合作、创新活动以及课堂上各项检测,对学生在机械运动方面的综合素质技能进行评价;2、实践操作评价:根据学生在实验室的实践操作情况,对学生应用机械运动进行个体评价;3、课堂考试评价:普通测验、演示评价等,以考查学生学习机械运动的知识点及考虑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精心整理第一章 机械运动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1.2.长度和时,养.为了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本章的想想议议都以学生熟知的典故和事例形式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学以致用,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跨越.整章的学习探索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特色.【重点】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2.机械运动的描述与探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3.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4.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难点】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2.运动的相对性、速度的测量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3.,知识,,让学生了习效果.种事物,.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思想,为本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二、运动的描述学生对运动不陌生,但对运动的相对性缺乏理性认识,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学生更能清醒地认识运动.在教学中,建议多举实例(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要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必须要选参照物作为判断的标准.三、速度及速度计算学生在数学课上早就接触过,但那仅仅是数值运算,速度的真正内涵并不清楚,而且里面蕴含的物理方法更是无从谈起.或许学生还在用数学的观点看待速度,就需要我们从这里开始逐渐引导学生进入物理领域.在引入新课时,建议用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四、匀速直线运动直线.,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知道测量有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2.1..2.1.2.个.导入一: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导入二:用眼观察甲、乙、丙三幅图,在图甲中帽檐直径AB、帽子高CD哪个较长?在图乙中上下两根线段一样长吗?在图丙中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问题:(1)目测的结果是怎样的?(2)用尺子量一量再比较,看看有何发现?导入三:多媒体播放配画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km)、分米(nm).它们同0-6m;[知识拓展]巧用“台阶法”理清单位换算何谓“台阶法”呢?简单地说就是做“爬楼梯”游戏,俗话说得好“脚踏楼梯步步高”,每上一个台阶即单位扩大,每下一个台阶即单位缩小,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一台阶.在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即有十进率,又有千进率,所以我们可将它们分成两个台阶,如图甲、乙所示.单位换算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大的单位向小的单位换算,另一种是由小的单位向大的单位换算.基本的换算方法就是当由大的单位向小的单位换算的时候,用已知数据乘以由大到小的进率关系,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题.36cm=km.本题属小的单位向大的单位换算,应当除以相应的进率,但本题的两个单位cm和km之间既涉及十进制换算,又涉及千进制换算,这时头脑中只要有上面两个台阶借助国际单位“米(m)”作跳板,换算就简单了,由第一个台阶,从cm到m要向上爬两层楼梯即要×10-2,再由第二个台阶从m到km只要向上爬一层楼梯即要×10-3.所以换算关系如下:?36cm=36×10-2m=36×10-2×10-3km=3.6×10-4km或根据?1cm=10-5km,即36cm=36×10-5km=3.6×10-4km.课件展示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师: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课件展示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1km=103m1dm=10-1m1cm=10-2m 1mm=10-3m1μm=10-6m 1nm=10-9m课件展示反馈练习:1μm=mm 18km=m?130nm=m 10dm=mm?2×102cm=m 78mm=m?二、长度的测量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活动二观察下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1)(2)(3)0~8cm,活动,教师(1)选,(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中木块长度为2.80cm.[知识拓展]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正好落在刻度线上时,我们读的估读值为零,记录时也不能省略,如图甲所示,其读数应为2.50cm,不能读作2.5cm,若长度在两刻度线之间,我们读数时的估读值就不为零,记录时要把估读值记上,如图乙所示,物体的长度为2.44cm.读估读值时,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不能再向下读了,因为估读值本身已经不准确了,因此再读出的值是没有意义的,不应读取.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铯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让学生看课文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二、时间单位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133原子振动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四、误差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有要一位.2【答案】0.5s0.5min3min37.5s3.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2.5m=2.5m×100cm=250cmB.75mm=75×10-3m=7.5×10-2mC.42cm=42÷100m=0.42mD.24m=24m÷1000=0.024km解析:A.2.5m=2.5×100cm=250cm,不符合题意;B.75mm=75×10-3m=7.5×10-2m,过程符合要求,故B 符合题意;C.42cm=42×10-2m=0.42m,不符合题意;D.24m=24×10-3km=0.024km,不符合题意.故选B.4.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A.量程0~3m,分度值1mmB.量程0~10m,分度值1dmC.量程0~30cm,分度值1mmD.量程0~15cm,分度值0.5mm解析:人的高度大约在2m左右,躺着和站着的长度相差不大,准确到毫米就可以了,所以根据题中的选项,要用量程是3m,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即选项A最合适.故选A.5.A.B.C.D.解析,只小误差,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教材第1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2,3题.【选做题】教材第1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4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把下面单位进行换算:1km=m;1dm=m;1cm=m;1mm=m;1μm= m;1nm=m.?2.用分度值为1毫米的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直径,下列数据中正确的是()A.21.4cmB.21.420cmC.21cmD.21.42cm3.若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8cm,12.36cm,12.38cm,12.34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A.12.38cmB.12.365cmC.12.36cmD.12.37cm4.在下列长度、时间测量中,选用的测量工具正确的是()A.B.C.D.5.,使之, A.C.6.A.23号的C.24号半的D.23号半的7.要画百米跑道,在下列如何选用工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选用分度值是1mm,量程是30cm的钢尺B.选用分度值是1mm,量程是1m的木尺C.选用分度值是1cm,量程是50m的皮卷尺D.上述工具都不行,一定要选用量程超过100m的刻度尺【拓展探究】8.甲、乙两卷粗细不同的细铜线,甲铜线标签上注明直径是D1=0.8mm,乙铜线的标签已经模糊不清了.不用刻度尺,可以再另选一种物品,你用什么简易办法可以求出乙铜线的直径?(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和乙铜线直径D2与D1的关系式)【答案与解析】1.1030.10.0110-310-610-9[解析: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2.D[解析:;B.对于“;C.对于“21cm”,“4”3.D[解析:,B,C都不正确.故选4.B[解析:,准确程度合适,;D.测5.D[解析:),所以要测多个相同物理量的总和,求平均值,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故选D.]6.C[解析:用受潮膨胀的木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木尺的分度值变大,所以其读数比真实值小,因此脚的真实长度比24cm稍长.故选C.]7.C[解析:要画百米跑道,要求精确到厘米就可以了,而且画百米跑道对精确度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可选用分度值为1cm,量程是50m的皮卷尺进行测量.故选C.]8.将两卷细铜线分别紧密地缠绕在两支圆铅笔上.缠绕相同的长度L后,数出甲铜线缠绕的圈数n1和乙铜线缠绕的圈数n2,因为L=D1n1,L=D2n2,所以没有标签的乙铜线的直径约为D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第一章的第一节课,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及其重要性缺乏认识.本课首先给出两张图,让学生先观察后测量,认识到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测量;然后讲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并加以练习和实测的训练.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这节课的教学有如下的心得体会:的成效.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动脑,且生活学态度.—使用任何测量工具之前都要先把它观察清楚,确定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和单位,然后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练习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有待改善之处:上完整节课后感觉测单摆的周期的实验成功率不高,应在课前反复练习提高效率.内容安排上,尽可能把测量的误差和错误在本节内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教材第15页)1.提示:测硬币周长的方法很多,这里仅提供三种方法:(1)用软线绕硬币一周,用刻度尺测出软线的长度,即测得硬币的周长.(2)给硬币一周涂上墨水,让它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得墨迹长度,即可得硬币的周长.(3)用特殊方法测出硬币直径,根据L=πd可求得周长.2.提示:用直尺测出一只脚的长度,再根据身高与脚长的关系可得出身高.3.解:t=3600s×24=86400s.4.测出小铁块摆动若干次所用的时间,然后除以摆动次数,这样测量的结果更准确;小铁块的摆动周1..使,其盘平离我们近.南,北,线,,一年来回2.探究活动一测出一枚硬币的直径和一个球的直径实验器材刻度尺、两个直角三角板、桌面、硬币、小球等.实验方案如图甲所示,分别用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贴在刻度尺上,另一条直角边贴在硬币上,这样,两直角三角板直角顶点在刻度尺上所对应的读数值之差,就是硬币的直径.如图乙所示,将球放在水平桌面上,刻度尺与桌面垂直,放在桌边上,用一个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贴在球体上,另一直角边贴在刻度尺上,可以在相应的位置上读出数值,得出球的直径.探究活动二给你如图所示的一段曲线,你能想办法测出这段曲线的长度吗?实验器材无弹性的棉线、刻度尺.实验方案先找一段柔软的棉线,在一端做一个记号,然后将它放在图中曲线的一端,让棉线的形状沿着曲线的形状附着在曲线上,在曲线另一端处的棉线上做记号.最后将棉线取下,伸直,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个记号间的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探究活动三测硬币的周长实验器材白纸、铅笔、刻度尺.实验方案在硬币边上找一点做出记号,作为起点,找一张白纸,画上一条射线,将硬币边的记号,就..测1.2.3.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有关知识,感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精彩纷呈的特技运动效果.【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教师准备】图片及多媒体课件.导入一:(1)(2)汽车呢?(3)[导入二:破坏,班在2000米高空飞行,9分钟后将在黄花机场降落.突然,一只小鸟撞上了飞机,飞机机翼受损严重.20时24分,飞机在长沙降落.南航湖南公司机务人员立即进行仔细检查,只见左机翼上血迹斑斑,飞机左内着陆灯罩高强度有机玻璃被击得粉碎,飞机无法继续飞行.[设计意图]在一般学生看来,飞机能把小鸟撞坏,飞机不应有什么大问题,由新闻报道得知,飞机也会损坏,通过设疑增加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一、机械运动一、认识机械运动的普遍性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布置读图:课本P16图1.2-1观看图片,直观感受各种物体的运动.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深化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总结: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树木等随地球自转、公转也在运动,整个太阳系、乃至银河系及宇宙,也都不停地运动.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引导机械运动遍现象.[.例如,.二、参照物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思路一一、参照物的概念设置问题情境一:当你在路边站立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而当你乘坐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感觉路边树木在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动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感觉呢?讨论交流:人通常是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树木没有位置的变化,人认为是静止的;而当人乘坐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时,不自觉地选择汽车为“标准”,树木相对于汽车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感觉树木在运动、向后退.设置问题情境二:课本P17“想想议议”.[“标准”,.总结参照物.高山),所以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2)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课件展示: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交流回答预设:两个不同的观察者以各自选定的不同参照物来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孩子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认为汽车、司机、乘客前进得真快;司机以汽车为参照物,认为自己和乘客都没有动.布置读图:让学生看课本P18图1.2-4.提出问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讨论回答:选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都是静止的,即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相对静止.[知识拓展]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课件展示跟踪典例:图中的特技跳伞运动员只有在他们保持时,才能形成一定的造型.?相对静止[(1)参照物.(2)(3)照物,当你在路边站立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而当你乘坐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感觉路边树木在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动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学生活动: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人通常是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树木没有位置的变化,认为是静止的;而当人乘坐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时,不自觉地选择汽车为“标准”,树木相对于汽车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感觉树木在运动、向后退.[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归纳: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实验: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书本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3)(4),书本相,说明[.思考(1)(2)发现被恐怖分子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如何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呢?(3)有关太阳、地球、卫星的运动和静止①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②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③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4)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A.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B.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C.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D.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1),(2)(1).(2)1.A.飞机升空B.小船顺流而下C.卫星绕地球转动D.星星在天空中闪烁解析:本题考查对机械运动的理解.飞机升空,飞机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小船顺流而下,小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卫星绕地球转动,卫星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星星在天空中闪烁,不是位置的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故选D.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是一句歌词,对这句歌词中有关物体运动情况的解释,正确的是()A.前一句是以人为参照物,说竹排是运动的B.后一句是以竹排为参照物,说青山是静止的C.前一句是以青山为参照物,说竹排是运动的D.后一句是以青山为参照物,说青山是运动的解析:如果以青山为参照物,竹排相对于青山位置不断变化,则竹排是运动的,“小小竹排江中游”是以青山为参照物;如果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相对于竹排的位置不断变化,青山是运动的,“巍巍青山3.A.C.解析4.,则他选择A.解析的,A正确,乙车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2题.【选做题】教材第1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3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嫦娥二号奔月B.桃子成熟C.日本海啸D.运动员争先恐后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我们只能选择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B.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但我们选定参照物后,就必须把它看成是运动的C.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有时可以不选择参照物D.运动是绝对的,而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3.,是船行.A.风和水C.山和船4.:(1)(2)(3)(4)5.a车匀速向北,b)A.只有aC.只有c6.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拓展探究】7.电视、电影中利用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拍摄出了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孙悟空“驾云飞奔”,是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上的白云、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湖泊.我们看电视是以白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驾雾飞奔的效果.想想看,如何拍摄人坐在开动的飞机或者火车里观看沿途风光的镜头?如何拍摄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镜头?8.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列车已成为现实.为了不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有人设想,若能使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又能上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说明理由.【答案与解析】1.B[解析: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其中A,C,D三个选项中的物体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而B2.D[解析:后,,就无3.B[解析:变化,.]4.(1),坐在方向静止的.(4)以另一辆同样快慢、反向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人与另一辆汽车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这个人是运动的.]5.C[解析:因为b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所以b车一定是相对地面向北运动的;a车上的人看到b车匀速向南,所以a车一定是相对地面向北运动的,且车速大于b车的车速;c车上的人看到a车匀速向北,那么c车可能静止,可能向南运动,也有可能向北运动但车速小于a车车速.故选C.]6.D[解析: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甲车运动状态有两种可能:(1)运动.(2)静止.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故选D.]7.拍摄出“人在火车或者在飞机里的镜头”,再拍出“沿途的风光”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沿途风光”.我们看电视是以“沿途风光”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坐在飞机或者火车里看风景”的效果了.先拍摄出“武艺高强的人在道具场飞的动作”的镜头,再拍出“房檐等”需要在上面飞的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房檐等”.我们看电视是以“房檐等”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效果.8.可以设计一辆与高速列车A相类似的列车B,在列车A进站前,乘客先乘上列车B,当列车A进站时,令列车B,待乘客上下完后,若让了.]模糊,,也就是点,我所想达到的效果有点差异.所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我进行了相应的加工,我选择尽可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以适应自己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机械运动与参照物这两个板块的教学环节的过渡很生硬.我利用课本中的图“火车徐徐的开动,旁边同学思考究竟是谁在运动”,在设置问题上先设计火车在运动过程中按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样的运动?第二个问题是究竟是谁在运动?运用问题将两个板块结合起来,达到顺利地过渡.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很顺利.由这节课我感到,作者对于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的想法,如果能突破某些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得心应手;如果随意的改变教材的编排有时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师教案剖析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学习目标: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3.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4.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5.通过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重点难点:重点:长度的测量难点:特殊测量方法、误差三、学习过程:(一)思维启动,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个物体,第一印象是它的长短,大小。
那我们怎么测量呢?(根据速度公式 v= s/t ,求速度应知道 s 和 t 。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思考一下对这两个物理量应如何测量呢?(二)自主学习,科学探究1.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举例说明)刻度尺米尺(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①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换算。
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②单位及换算1km= 103 m 1m= 10 dm 1m= 102 cm1m= 103 mm 1m= 106 um 1m= 109 nm(3)实验探究:刻度尺的使用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1)认:使用刻度尺前观察刻度尺,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
(2)放:刻度尺要放正并使有刻度值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
(3)看:视线应垂直于被测物体及刻度尺。
(4)读:读出刻度值,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记录的数据要有数字和单位。
※在使用任何一种工具时,都要首先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4)分组实验:测量纸的宽度和长度。
测量纸的宽度长度(5)进行更精确的测量要选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测量工具。
(6)特殊测量方法①测硬币周长(1)在硬币边缘做一个记号,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周,读出周长数。
(2)用棉线在硬币上绕一周,用刻度尺量出棉线的长度。
(3)用直尺和三角板量出硬币的直径,求出周长。
②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用刻度尺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10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新课标[人]第一章机械运动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通过观察现象,实验探究加深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等概念的体验,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激发学生对运动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将物理和生活联系的意识.本章是整个初中力学的基础,它既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也是他们参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必备知识.教材知识紧紧围绕机械运动的描述逐步展开.首先通过物理中最基本的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进入初中物理的学习,然后再通过参照物的引入,让学生学会从物理的角度用科学的术语来描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而运动的物体自然有快慢的不同,顺理成章地进入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需要用平均速度来表示,这些基本的运动知识也为后续学习认识运动奠定了基础.为了尽快让学生熟悉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教材安排了实验室中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引导学生在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础上,用间接的方法测量平均速度,同时实现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为了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本章的想想议议都以学生熟知的典故和事例形式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学以致用,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跨越.整章的学习探索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特色.【重点】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2.机械运动的描述与探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3.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4.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难点】1.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2.运动的相对性、速度的测量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3.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解题方法.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以及时间的测量是学生每时每刻都会注意到的物理现象,学生对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事物,往往由于司空见惯而失去好奇心与关注度.因此在课堂的一开始,本课程并不直接讲授测量的有关知识,而是从分析运动与长度和时间有关,引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通过比较课桌的长宽高,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学生对于常见的长度测量的好奇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常见的长度估算方法、精确的测量、测量结果中的单位换算等,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物理学习,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长度和时间,每天都在各种时间的标准下度过,见到标注长度的各种事物,在潜意识中埋下了长度和时间测量的种子.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测量学习,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容易出错.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实际操作能力,为本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能力方面的准备.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思想,为本知识点的学习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二、运动的描述学生对运动不陌生,但对运动的相对性缺乏理性认识,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学生更能清醒地认识运动.在教学中,建议多举实例(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要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必须要选参照物作为判断的标准.三、速度及速度计算学生在数学课上早就接触过,但那仅仅是数值运算,速度的真正内涵并不清楚,而且里面蕴含的物理方法更是无从谈起.或许学生还在用数学的观点看待速度,就需要我们从这里开始逐渐引导学生进入物理领域.在引入新课时,建议用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四、匀速直线运动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1.3 - 3,学生会发现,甲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乙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线.在此基础上,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五、平均速度的测量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是学生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通过这节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路程中其大小会不同.讲平均速度或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由于本节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实验室《使用规则》,让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本实验最好在老师亲自示范下,让学生明白实验步骤及其需要测量的量,小组讨论,分工明确,在此过程中掌握实验注意事项,减小实验误差.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第2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第3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课时本章复习教案1课时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知道测量有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重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难点】1.正确记录测量结果.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教师准备】测长度工具:刻度尺、皮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各1个.计时工具: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单摆各1个.【学生准备】刻度尺和电子手表每人各准备1个.导入一: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导入二:用眼观察甲、乙、丙三幅图,在图甲中帽檐直径AB、帽子高CD哪个较长?在图乙中上下两根线段一样长吗?在图丙中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问题:(1)目测的结果是怎样的?(2)用尺子量一量再比较,看看有何发现?导入三:多媒体播放配画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分析诗句中哪些词句分别对应于描述长度(距离)、时间.一、长度的单位思路一提出问题: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讨论交流: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换算.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归纳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1 km=1000 m=103 m;1 dm=0.1 m=10-1 m;1 cm=0.01 m=10-2 m;1 mm=0.001 m=10-3 m;1μm=0.000001 m=10-6 m;1 nm=0.000000001 m=10-9 m.[知识拓展]巧用“台阶法”理清单位换算何谓“台阶法”呢?简单地说就是做“爬楼梯”游戏,俗话说得好“脚踏楼梯步步高”,每上一个台阶即单位扩大,每下一个台阶即单位缩小,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一台阶.在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即有十进率,又有千进率,所以我们可将它们分成两个台阶,如图甲、乙所示.单位换算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大的单位向小的单位换算,另一种是由小的单位向大的单位换算.基本的换算方法就是当由大的单位向小的单位换算的时候,用已知数据乘以由大到小的进率关系,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题.36 cm=km.本题属小的单位向大的单位换算,应当除以相应的进率,但本题的两个单位cm和km之间既涉及十进制换算,又涉及千进制换算,这时头脑中只要有上面两个台阶借助国际单位“米(m)”作跳板,换算就简单了,由第一个台阶,从cm到m要向上爬两层楼梯即要×10-2,再由第二个台阶从m到km只要向上爬一层楼梯即要×10-3.所以换算关系如下:⇒1 cm=10-5 km,即3636 cm=36×10-2 m=36×10-2×10-3 km=3.6×10-4 km或根据{1cm=10-2m1m=10-3kmcm=36×10-5 km=3.6×10-4 km.由上例可看到单位换算的一般步骤是:①原数字不变;②乘上换算的进率;③加上换用的单位;④整理结果.师: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然界某些规律的变化作为测量的单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长等作为长度单位,利用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作为时间的单位.1960年,国际上通过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课件展示: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为米(m).师:同学们,除了“米”这个单位,你们知道长度还有哪些单位?学生回答:课件展示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师: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课件展示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 m 1 dm=10-1 m1 cm=10-2 m 1 mm=10-3 m1 μm=10-6 m 1 nm=10-9 m课件展示反馈练习:1 μm=mm 18 km=m130 nm=m 10 dm=mm2×102 cm=m 78 mm=m二、长度的测量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活动二观察下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的量程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 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8 cm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0.1 cm.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二、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活动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 mm,其中69 mm是准确值,0.5 mm是估读值.(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中木块长度为2.80 cm.[知识拓展]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正好落在刻度线上时,我们读的估读值为零,记录时也不能省略,如图甲所示,其读数应为2.50 cm,不能读作2.5 cm,若长度在两刻度线之间,我们读数时的估读值就不为零,记录时要把估读值记上,如图乙所示,物体的长度为2.44 cm.读估读值时,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不能再向下读了,因为估读值本身已经不准确了,因此再读出的值是没有意义的,不应读取.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尺精确些,就使用方法而言,不正确.用A刻度尺测量出的木块长度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能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1 m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2 mm,分度值越小测量越精确,因此刻度尺A精确些.刻度尺B有刻度的一侧没有靠近被测木块,使用方法错误.被测木块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2.2 cm,估读值为0.00 cm,所以木块长为2.20 cm.【答案】A B2.20 cm(或22.0 mm)三、时间的测量一、计时工具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铯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让学生看课文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二、时间单位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133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 s.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三、停表的使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知识拓展]停表读数小盘:通常有30刻度型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代表0.25分钟.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 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个大刻度代表0.5 s,每个小刻度代表0.1 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 s的原因.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读0~30 s,若为后半分钟就读31~60 s.四、误差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正确使用刻度尺特殊方法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及换算正确使用钟表测时间误差1.使用刻度尺前先认清刻度尺的 、 、 、 ;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 被测物体,与被测物体平行,不能倾斜;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 ,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 、 和 组成.解析:使用刻度尺前先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单位;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被测物体平行,不能倾斜;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答案】 零刻度线 量程 分度值 单位 紧靠 垂直 分度值 准确值 估读值 单位 2.如图所示的是停表,其大表盘的分度值是 ,小表盘的分度值是 ;图中显示的示数是 .解析:停表的大表盘代表的是秒,把1 s 分成两份,每一份是0.5 s ,所以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5 s ;小表盘代表的是分,把1 min 分成两份,每一份是0.5 min ,所以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 min ;图中停表的示数为3 min+37.5 s=3 min37.5 s .【答案】 0.5 s 0.5 min 3 min37.5 s 3.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 A.2.5 m=2.5 m ×100 cm=250 cm B.75 mm=75×10-3 m=7.5×10-2 m C.42 cm=42÷100 m=0.42 mD.24 m=24 m ÷1000=0.024 km解析:A.2.5 m=2.5×100 cm=250 cm ,不符合题意;B.75 mm=75×10-3 m=7.5×10-2 m ,过程符合要求,故B 符合题意;C.42 cm=42×10-2 m=0.42 m ,不符合题意;D.24 m=24×10-3 km=0.024 km ,不符合题意.故选B.4.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 ( )A.量程0~3 m ,分度值1 mmB.量程0~10 m ,分度值1 dmC.量程0~30 cm ,分度值1 mmD.量程0~15 cm ,分度值0.5 mm解析:人的高度大约在2 m 左右,躺着和站着的长度相差不大,准确到毫米就可以了,所以根据题中的选项,要用量程是3 m ,分度值是1 mm 的刻度尺,即选项A 最合适.故选A.5.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解析:误差与测量的人、测量工具、测量环境有关,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减小误差,不可能消除误差;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所以选项A ,B ,C 错误,选项D 正确.故选D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长度{单位测量工具:刻度尺时间{单位:1h =60min =3600s测量工具误差{产生原因定义与错误的区别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2,3题.【选做题】教材第1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4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把下面单位进行换算:1 km=m;1 dm=m;1 cm=m;1 mm=m;1 μm= m;1 nm=m.2.用分度值为1毫米的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直径,下列数据中正确的是()A.21.4 cmB.21.420 cmC.21 cmD.21.42 cm3.若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8 cm,12.36 cm,12.38 cm,12.34 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A.12.38 cmB.12.365 cmC.12.36 cmD.12.37 cm4.在下列长度、时间测量中,选用的测量工具正确的是()A.测量书桌的长度可以选用量程为10 m,分度值是1 dm的刻度尺B.测量铅笔的长度可以选用量程为20 cm,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C.测量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时间,可以选用家庭常用的石英钟D.测量上完一节课所用的时间可以选用秒表【能力提升】5.用分度值为1毫米的刻度尺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不出来,这时可将许多相同的纸叠起来,使之有足够的厚度,用刻度尺测出总厚度除以张数,就可间接测出一张纸的厚度了,在下列长度的测量中,与这一方法相同的是()A.测一曲线的长度B.测一枚硬币的直径C.测圆锥的高D.测细铜丝的直径6.现在通用的鞋的号码数是指人的脚跟到脚尖的距离的厘米数,一位同学想请人在外地给他买一双合适的球鞋,他利用手头仅有的一把受潮膨胀的木尺测出自己的脚长是24 cm,则他应该买下面列出的哪个号的鞋最合适()A.23号的B.24号的C.24号半的D.23号半的7.要画百米跑道,在下列如何选用工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选用分度值是1 mm,量程是30 cm的钢尺B.选用分度值是1 mm,量程是1 m的木尺C.选用分度值是1 cm,量程是50 m的皮卷尺D.上述工具都不行,一定要选用量程超过100 m的刻度尺【拓展探究】8.甲、乙两卷粗细不同的细铜线,甲铜线标签上注明直径是D1=0.8 mm,乙铜线的标签已经模糊不清了.不用刻度尺,可以再另选一种物品,你用什么简易办法可以求出乙铜线的直径?(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和乙铜线直径D2与D1的关系式)【答案与解析】1.1030.10.0110-310-610-9[解析: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 km=103 m=104 dm=105 cm=106 mm=109μm=1012 nm.]2.D[解析:A.对于“21.4 cm”,“1”对应的单位是cm,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cm,不符合题意;B.对于“21.420 cm”,小数点后“2”对应的单位是0.1 mm,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 mm,不符合题意;C.对于“21 cm”,“2”对应的单位是dm,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dm,不符合题意;D.对于“21.42 cm”,“4”对应的单位是mm,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符合题意.故选D.]3.D[解析:将数据12.38 cm,12.36 cm,12.38 cm,12.34 cm相加后求平均值得12.365 cm,因为测量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最接近真实的测量记录应为12.37 cm(四舍五入法).由此可见选项A,B,C都不正确.故选D.]4.B[解析:A.测量书桌的长度应该选用量程为10 m,分度值是1 cm的刻度尺,分度值为1 dm的刻度尺准确程度不够,此选项错误;B.测量铅笔的长度可以选用量程为20 cm,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准确程度合适,此选项正确;C.测量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时间,应该选用准确程度更高的停表,此选项错误;D.测量上完一节课所用的时间可以选用石英钟,此选项错误.故选B.]5.D[解析:由于一张纸的厚度和细铜丝的直径都非常小,不能直接测量(小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所以要测多个相同物理量的总和,求平均值,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故选D.]6.C[解析:用受潮膨胀的木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木尺的分度值变大,所以其读数比真实值小,因此脚的真实长度比24 cm稍长.故选C.]7.C[解析:要画百米跑道,要求精确到厘米就可以了,而且画百米跑道对精确度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可选用分度值为1 cm,量程是50 m的皮卷尺进行测量.故选C.]8.将两卷细铜线分别紧密地缠绕在两支圆铅笔上.缠绕相同的长度L后,数出甲铜线缠绕的圈数n1和乙铜线缠绕的圈数n2,因为L=D1n1,L=D2n2,所以没有标签的乙铜线的直径约为D2=D1n1.n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第一章的第一节课,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及其重要性缺乏认识.本课首先给出两张图,让学生先观察后测量,认识到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测量;然后讲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并加以练习和实测的训练.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这节课的教学有如下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