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
最新刑法修正案施行,最低刑责年龄下调至十二周岁
![最新刑法修正案施行,最低刑责年龄下调至十二周岁](https://img.taocdn.com/s3/m/67ef23bef01dc281e43af023.png)
最新刑法修正案施行,最低刑责年龄下调至十二周岁
作者:法宣
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1年第3期
法宣
2021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简称《修正案(十一)》正式实施。
此次刑法修正案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将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十二周岁。
《修正案(十一)》第一条将刑法第十七条修改为:“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
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
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
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
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
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时有发生。
而根据修改前的刑法规定,未满十四周岁的未
成年人,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这一次,《修正案(十一)》对刑事责任年龄相关规定做出调整,是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有效回应,也是结合当前未成年人的成长发育特点及教育改造路径
进行的有效改革。
此举意在让全社会明白,年少轻狂并非违法犯罪的“护身符”。
此后,已满十二周岁而不
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优厚待遇”被取消。
“他还只是个孩子”瞬间
变成“他不再是个孩子”,“他”需要独自面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当今中国应该VS不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今中国应该VS不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https://img.taocdn.com/s3/m/efeaecb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e.png)
当今中国应该VS不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
我作为正方第一辩,我认为当今中国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严重性。
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人数逐年增加,其中不少犯罪行为已经达到了严重的危害社会治安的程度。
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那么这种趋势将会越来越严重。
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更好地保障社会安全。
青少年犯罪的危害性很大,而目前的法律制度往往对未成年人犯罪者采取的是轻判或者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方式,这样无疑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我们应该采取更严格的措施,让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之前就意识到其严重性,从而有效地维护社会安全。
最后,我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也可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
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都有限,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如果我们将未成年人视为成年人对待,那么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他们的权利和利益很容易被忽视。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措施,让未成年人在受到惩罚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关爱。
正方辩词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
我作为正方第二辩,我认为当今中国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青少年犯罪的根源问题。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心理和人际关系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那么青少年犯罪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如果我们能够在未成年人犯罪之前就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那么很多犯罪行为就可以被预防。
同时,对于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适当的惩罚也可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最后,我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也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公正。
如果我们将未成年人视为成年人对待,那么在刑罚的执行过程中,未成年人的权利和利益很容易被忽视。
这样不仅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公正性。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措施,让未成年人在受到惩罚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关爱。
浅谈刑事责任年龄调整的意义
![浅谈刑事责任年龄调整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99b83b11eb91a37f0115cb2.png)
浅谈刑事责任年龄调整的意义发表时间:2020-11-05T09:12:49.31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9期作者:王可作陈禹光范雨露[导读] 2019年10月20日,大连市沙河口区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件,王可作陈禹光范雨露辽宁省阜新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23000摘要:2019年10月20日,大连市沙河口区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件,受害者王某(女 10岁)被杀身亡,经过警方走访调查发现蔡某某(男 13岁)具有重大作案嫌疑。
到案后,蔡某某如实供述其杀害王某的事实。
依照其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加害人蔡某某未满14周岁,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蔡某某是明知自己未达到承担刑事责任法定年龄而以极其残忍的手段进行加害行为,并在事后采取冷漠的态度。
虽然蔡某某未达法定年龄,但是其深知自己的行为的危害性以及可以躲避法律的制裁,这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
这个案件直接反映了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逐渐低龄化和手段的残忍化的国情。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法治社会一、我国近年来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现状近年来,低龄恶性犯罪案件频发,其中引发全国讨论与关注的案件有很多。
19年大连市沙河口区的未成年人犯罪尤为典型。
现行《刑法》第17条规定,未满14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负刑事责任,因而对这些严重侵犯他人生命、健康的“恶少们”,司法机关往往一放了之。
实际上,当前低龄恶性犯罪已不再是激情化、突发性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案件呈现出成人化、专业化趋势,包括行为人“有明显的预谋”“作案前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等,部分行为人还具备一定的反侦查“技巧”。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他们还是法律需要精心呵护的未成年人吗?笔者认为不能片面单从刑事责任年龄来认定低龄未成年人是否犯罪。
虽有多数人认为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或固守刑法谦抑性,认为解决该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于激活未成年人惩戒教育措施,应当慎用刑罚应当通过扩大刑事责任主体范围。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浅析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浅析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1d5b44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58.png)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浅析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一、概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法治水平。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旨在浅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同时深入研究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措施提供有益参考。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和比例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上升态势。
这些犯罪行为涉及暴力、盗窃、抢劫、毒品等多个领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安全感和危害。
未成年人犯罪的复杂性和危害性不容忽视,如何有效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过程中,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界限。
合理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能够平衡未成年人保护与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预防和矫治提供法律依据。
我国现有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不统与犯罪趋势不相适应等,亟待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1. 背景介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
司法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犯罪类型日趋复杂。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严重威胁。
从犯罪类型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涉及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网络犯罪等。
校园暴力问题尤为突出,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成年人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的现象也愈发严重,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蚀问题不容忽视。
从犯罪原因来看,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往往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家庭监护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3篇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df285e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0.png)
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3篇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1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2020年10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出炉,我国未成年人数量达到2.74亿,占总人口比例的21.5%。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希望,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对象。
但是,近年来,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为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我国法律规定了刑事责任年龄,并在2020年12月31日修订的刑法中降低了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民法院对未成年人适用刑事法律责任的最低年龄。
我国最早刑事责任年龄是16岁,之后根据社会发展和法律需要不断调整。
1997年,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从16岁调整至14岁,2020年12月31日,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再次调整至12岁。
这一改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质疑。
一方面,有人担心未成年人被过度惩罚;另一方面,有人则认为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应当受到更加严格的打击。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讨。
首先,要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让他们从小学习尊重生命、法律、规则,并懂得自我保护。
其次,对于未成年犯罪案件,应当分类处理,在保持刑法适用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取教育、帮助、纠正的措施,引导他们回归社会。
如果情节恶劣影响严重,可适当加重惩罚力度。
年龄是一种法律界定的标准,但是,它并不是一项万能的指标,也不能取代综合分析的必要性。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处理,需要综合考虑个案情况及背景、社会状况和发展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采取综合的处理方式,注重从根源上防范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问题。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家庭的未来,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始终抱有美好的希望。
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障、教育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政策,让未成年人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支持;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生活和教育管理,不断提升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社会学思考
![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社会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d2951a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3.png)
72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社会学思考游天航 甘 诺( 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摘 要】近年来未成年人恶性犯罪频繁发生,伴随着社会舆论的持续发酵,民众要求下调刑事责任年龄的声音只增不减,学术界对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争论不休。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表明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个别调整和统筹相关矫正措施,正式宣布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至十二岁。
对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能“一放了之”,也不能“一关了之”,即可以调整但不仅仅是调整,而应该配套建立健全相应的矫正措施,加强网络监督,完善法律教育体制和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犯罪;恶意补足年龄制度一、刑事责任年龄个别下调2019年10月20日,大连13岁男孩性侵杀害10岁女童案件爆发,依据当时的《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之规定①,因加害人蔡某某未满14周岁,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情与法的巨大冲突,一时间引起舆论哗然。
如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愈发严峻,少数未成年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成熟、犯罪行径残忍。
而此前《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未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
该案件随着媒体的曝光,舆论不断发酵,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调整刑事责任年龄调整打开缺口。
社会不断发展,法律也在不断完善。
2020年12月26日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在修正时特别规定:在“特定情形、特别程序”的前提下,12至14周岁未成年人实施严重暴力犯罪也将承担刑事责任。
不过,刑法对此情况作了严格规定,需要同时满足四个条件:首先,必须是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其次,必须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再次,必须情节恶劣;最后,必须经最高检核准。
此项修订颠覆了我国长久以来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突破了刑法规定的对刑事责任年龄统一“一刀切”的模式。
除此之外,通过教育预防未成年犯罪,明确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管教责任,并规定必要时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9353983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5.png)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刑事责任年龄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对于未满18岁的人,适用的法定责任年龄。
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刑事责任年龄设为18岁,以此确保未满18岁的青少年不会因其行为而被判刑或者受到刑罚。
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国家存在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的情况。
那么,究竟是否需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呢?下文将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在于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往往难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
因此,未成年人在行为上也很容易受到现实情况、家庭环境、社会氛围、自身性格等多方面的影响。
如果这些行为被定为犯罪并加以惩罚,很可能会导致未成年人承受心理上的创伤或者生理上的伤害。
因此,从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出发,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更好地体现对未成年人的尊重和保护,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当做“犯罪分子”加以惩罚。
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还可以更好地提高社会的预防效果。
社会上一些行为不良的年轻人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问题,比如犯罪、吸毒、暴力等,这些行为往往还会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如果能够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对这些不良行为进行预防,就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的安全性。
而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采取些针对未成年人的预防措施,比如教育、心理辅导等,就可以更好地预防那些因生活压力引发的不良行为。
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预防机制。
最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还可以更好地促进人道主义的精神。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政府会对未成年人采取无情的打压措施,对其进行残酷惩罚,甚至包括拘禁、枪杀等。
这种打压往往会破坏社会的公信力,并导致人权的践踏。
相反,如果我们可以采取更加人道的方式来处理未成年人的问题,比如指导、团体辅导、康复治疗等,就可以让这些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并给予这些未成年人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这也是保护人权和提高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对下调法定最低刑责年龄的省思
![对下调法定最低刑责年龄的省思](https://img.taocdn.com/s3/m/c502384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10.png)
对下调法定最低刑责年龄的省思作者:李金珂刘婷婷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01期摘要:此次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下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部分已满12周岁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倚仗法律保护肆意实施危害行为的“钻法律之空子”的情况发生,能够有效提升法律的威慑力,使公众免受“12岁恶魔”的伤害。
在作为调整对象的低龄未成年人一侧,最低刑责年龄的下调意味着他们必须为自己的不法行为承担责任、付出代价。
戴上这只法律“金箍”的未成年人将不得不在法律的框架内保持自身行为的检点合法。
当然,虽然法律对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下调,但犯罪未成年人仍然需要在“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矫治环境中得到救赎,既不能“一放了之”,也不能“一关了之”[1]。
在“疏”与“堵”并行的同时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衔接,使低龄未成年人可以在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设计中树立起对法律以及他人权益的敬畏之心。
关键词:最低刑事责任年龄; 刑法修正案(十一); 低龄未成年人中图分类号: D924.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21.01.016Abstract: The criminal law amendment (11) lowered the minimum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o a large extent, which can avoid a part of the minors who have reached the age of 12 and under the age of 14 who rely on legal protection carry out harmful acts indiscriminately. So those teenagers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 law. To enhance the deterrent force of the law, the public free from the “12-year-old devil”. As for young minors as the object of adjustment, the reduction of the minimum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means that they must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and pay for their illegal acts. Minors who wear this “Golden hoop” of law will have to keep their behavior in a legal framework. Of course, although the law has lowered the minimum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criminal minors still need to be re deemed in the correction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 first,punishment second”. They can neither “let it go” nor “turn it off”.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of relevant legal systems, so that young minors can set up the awe of the la w and other people’s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a relatively perfect system design.Key words: minimum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he Criminal Law Amendment (11); young minors一、我國刑法对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过程回溯早在1979年,我国《刑法》就规定了14周岁为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这一规定为我国的最低刑责年龄埋下了长远的伏笔,在此之后,虽然《刑法》几经修改,但此项规定始终“岿然不动”。
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必要性及可行性](https://img.taocdn.com/s3/m/f0f043b7960590c69ec376ed.png)
低, 荷兰 、 匈牙 利 、 拿人 为 l 岁, 哥仪 为 9周岁 。¨ 的 , 加 2周 墨凹 丰对 巴西 的刑 事责 任年 龄的 起点较 高 , 其起 Jf 龄为 I f- U ̄ l 8岁。
岁少女 在校 内被 同学强奸 ,I 作案者 年龄太 小只 有 l l于 】 2岁, 公安
机 关 决定不 予追 究刑 事责 任 , 校 也没对 作案 者进 行仃 何处 理 。 学
第 四, 降低 未 成年人 刑事 责任 年龄 足保 护末成 年人 的 需要
最 后作 案者 竟然 一走 了之 , 害有没 有得 到任 何形 式 的补偿 。 受 民 J 法 的威 慑作 刖极 强, 通过 刑法 的威慑 作 用来遏 制及预 防未 f J l 因此
宝 “ 到法 定刑 事责任 年 龄” 未 很快 被释 放 。被害 人 家属 诉渚法 满 1 4周岁的 未成年 人犯 罪 以事 后逃 避责任 , 教唆 不满 1 4周岁 的 庭 , 院判 决赵 力宝 向明 宝夜 闯明芳 家, 赵 当着 女孩 的而将其 埘宋 惠丽杀 害 , 既强奸 末成年 人 犯罪 , 告诉他们 “ 外 你们 即使 被抓 也没 事 , 不 了你们 判 的 , 放心 的= 巴 。 此 , 国 通 过对 罪行 极其 严重 的犯 罪分 就 ” 我
一
事责任 年 龄遏 制成年 人利 刖末 成年 人犯 罪 。贝卡 利亚 认为 : 刑 “ 罚的 日的既小 足耍摧 戏折 磨一个 感知者 , 也不 是要消 除业 已犯下
的 行 。 刑 的 日的仪 仪在 ]: 阻止 罪犯 再重 新侵 害公 民, 并规
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与解释
![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与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09aaf4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4.png)
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与解释在现代社会中,刑事责任年龄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刑事责任年龄指的是一个人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有刑事责任的年龄。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和解释存在差异,这涉及到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之间的平衡。
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
这意味着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只有年满16周岁的人才能被认定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对于未满16周岁的人,我国法律规定了特殊的处理方式,即适用未成年人刑事保护法。
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是基于对于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认知。
未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判断力、责任感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将刑事责任年龄设定在一定的年龄,有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避免过早地将他们置于刑事责任的范围之内。
然而,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方面,一些人认为16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过低,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他们主张将刑事责任年龄提高到18周岁或更高,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16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过高,未成年人在这个年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力和责任感,应当对其犯罪行为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
他们认为,过高的刑事责任年龄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惩罚和教育,从而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平衡这一争议,我国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采取了特殊的处理方式。
根据未成年人刑事保护法的规定,对于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行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对于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行为,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但要依法适用教育、感化、劳动教养等措施,限制刑事处罚的适用。
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也需要与社会现实和国际惯例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成年人面临的挑战和诱惑越来越多,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和社交环境也更加复杂。
我国承担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多少岁
![我国承担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多少岁](https://img.taocdn.com/s3/m/c7b536e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b.png)
一、我国承担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多少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的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十四岁为我国承担最低的刑事责任年龄。
二、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1、剥夺政治权利刑的适用。
对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的未成年罪犯,除依法判处无期徒刑的以外,一般不附加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刑。
对于未成年罪犯,不应单独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刑。
2、从轻、减轻处罚的适用。
对未成年人罪犯依法从轻处罚,应当在法定刑范围内判处相对较轻的刑种或者相对较短的刑期;依法减轻处罚,应当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处刑罚。
在具体量刑时,不但要根据犯罪事实、犯罪性质和危害社会的程度,还要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偶犯或者惯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情节,以及犯罪后有无悔罪、个人一贯表现等情况,决定对其适用从轻还是减轻处罚和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幅度,使判处的刑罚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
3、缓刑的适用。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罪犯。
犯罪后有悔罪表现,家庭有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助措施能够落实,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应当适用缓刑。
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宜适用缓刑:惯犯、有前科或者被劳动教养二次以上的;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犯罪后拒不认罪的。
4、免予刑事处分(刑事处罚)的适用。
未成年罪犯中的初犯、偶犯,如果罪行较轻,悔罪表现好,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应免予刑事处罚:预备犯、中止犯、防卫过当、避险过当、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胁从犯,以及犯罪后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的。
当今中国是否应该降低刑责年龄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今中国是否应该降低刑责年龄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https://img.taocdn.com/s3/m/a392723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a.png)
当今中国是否应该降低刑责年龄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和各位辩手,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我认为当今中国不应该降低刑责年龄。
首先,降低刑责年龄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
如果未成年人知道自己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他们可能会更加大胆地犯罪。
这将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其次,降低刑责年龄会削弱法律的威慑力。
如果未成年人知道自己不会受到惩罚,他们可能会更加不尊重法律。
这将导致社会的法制环境的恶化。
最后,降低刑责年龄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未成年人犯罪后不受到惩罚,他们可能会认为犯罪是可以被容忍的。
这将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不利于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当今中国不应该降低刑责年龄。
谢谢大家!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和各位辩手,我是反方二辩。
我认为当今中国不应该降低刑责年龄。
首先,降低刑责年龄会导致社会的不公正。
如果未成年人犯罪后不受到惩罚,那么同样年龄的成年人犯罪后也应该不受到惩罚。
这将导致社会的不公正和法制环境的恶化。
其次,降低刑责年龄会影响未成年人的教育。
如果未成年人知道自己不会受到惩罚,他们可能会更加不尊重法律和道德。
这将影响他们的教育和未来的成长。
最后,降低刑责年龄会增加社会的成本。
如果未成年人犯罪后不受到惩罚,那么社会将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处理犯罪问题。
这将增加社会的成本和负担。
综上所述,我认为当今中国不应该降低刑责年龄。
谢谢大家!三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和各位辩手,我是反方三辩。
我认为当今中国不应该降低刑责年龄。
首先,降低刑责年龄会导致社会的混乱。
如果未成年人犯罪后不受到惩罚,那么社会将失去对未成年人的管控和管理。
这将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安定。
其次,降低刑责年龄会影响社会的安全。
如果未成年人犯罪后不受到惩罚,那么社会将会出现更多的犯罪行为。
这将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最后,降低刑责年龄会影响社会的道德规范。
如果未成年人知道自己不会受到惩罚,他们可能会更加不尊重法律和社会的道德规范。
刑事责任年龄降低与性同意年龄提高的理论反思
![刑事责任年龄降低与性同意年龄提高的理论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b400866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c.png)
刑事责任年龄降低与性同意年龄提高的理论反思∗叶小琴∗∗李静∗∗∗摘要:‘刑法修正案(十一)“同时附条件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和提高未成年女性性同意年龄,这种立法调整从形式上符合两种年龄制度四种趋势中的 降低 提高 组合㊂针对 降低 提高 组合,存在理论基础有矛盾㊁体系不对称和权限不正当三方面的质疑㊂不过,这些质疑主要源于一些人忽视未成年人的角色差异,进而影响了理论分析的逻辑偏差和立场偏好㊂因此,对未成年人的刑法保护不应局限于形式逻辑层面的认知,建议以未成年犯罪人和未成年被害人双向保护的刑事政策作为统合未成年人刑法保护制度的规范目的,构建责任能力分层和性同意效力分层的类型化保护体系㊂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性同意年龄;‘刑法修正案(十一)“;未成年人刑法保护;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一 降低 提高 组合面临的理论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十一)“)将犯故意杀人等罪的刑事责任年龄调整至已满12周岁,并增设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同时附条件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与提高未成年人女性性同意年龄,对于这种刑法的重大制度调整仍需进一步展开理论∗∗∗∗∗∗本文属2020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社会实践课程建设与质量提升研究(编号:2020047)阶段性成果之一㊂叶小琴,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犯罪学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刑法学㊁犯罪社会学㊁刑事政策学㊂李静,武汉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刑法学㊂分析㊂已经立法,并不意味着理论探讨的一锤定音,因为刑事责任年龄和性同意年龄作为决定涉罪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和未成年人被害人保护的代表性制度,凸显了对未成年人犯罪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不同理念㊂刑事责任年龄和性同意年龄的调整具有时代性㊂在我国,责任年龄是指 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实施刑法禁止的犯罪行为必须达到的年龄 ①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关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设定经历了14周岁 12周岁 13周岁 14周岁等多次调整,②1979年‘刑法“出台后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固定在14周岁㊂现今‘刑法修正案(十一)“将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至12周岁,是刑法责任年龄的重大变动㊂我国‘刑法“第236条规定: 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论处㊂ 因此,14周岁为我国的性同意年龄线或 自愿年龄线 ,低于该年龄的女性未成年人, 其自愿发生性关系的承诺无效,与之发生性关系即为犯罪 ③㊂有学者将我国性同意年龄的历史沿革划分为三阶段:标准探索期(1949 1978年)㊁标准确立期(1979 1996年)㊁标准扩展期(1997年至今),年龄的确定标准分别依照身心发育程度大致确定㊁刑事政策严格确定㊁未成年人性权利的保护围绕14周岁波动㊂④从立法沿革看,‘刑法修正案(十一)“出台前,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在12周岁至14周岁之间浮动,而性同意年龄一直稳定在14周岁㊂自1997年‘刑法“出台至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刑法需要兼具灵活性与安定性,适应时代需要㊂‘刑法修正案(十一)“出台以来,学界关于刑事责任年龄与性同意年龄调整的理解并不统一㊂其一,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争论形成了 降低论 和 不变论 两种立场㊂主张刑事责任年龄 降低论 者更多地采纳了刑事古典学派观点,提倡罪责刑相适应以及道义责任论,强调刑罚报应与一般预防;持刑事责任年龄 不变论 者多立足于刑事社会学派立691ʌ部门法研究ɔ①②③④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第407页㊂参见‘刑法大纲(草案)“(1950年)第11条;‘刑法指导原则草案(初稿)“(1954年)第4条第1款;‘刑法草案(初稿)“(1957年)第13条第2款;‘刑法“(1979年)第17条㊂赵军:‘ 自愿年龄线 与儿童性权利的冲突及协调“,‘刑法论丛“2014年第3卷㊂江勇:‘ 性同意年龄 规则的分级再造与体系完善“,‘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㊂场,强调将刑罚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其正当性来源于对行为人的特殊预防㊂①类似的,还有学者将两派之间的差异归纳为 以刑代教 与 以教为刑 ㊂② 降低论 若能证立,需证明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刑事责任所要求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并且,对于低龄未成年人适用刑罚,能实现一般预防的社会效果; 不变论 若需证成,需证明刑事政策的优越性,且对低龄未成年人的刑罚适用不具备特殊预防的功效㊂正如有学者指出,即便各方学者均从多角度论证了其所持理论的可行性,但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导致上述争论沦为价值上的冲突,无法客观㊁准确地判断究竟哪一方的理由更合理㊂③其二,性同意年龄调整的背景是教养型性侵犯罪的法律适用难题㊂此前,有学者总结教养型性侵犯罪问题的解决途径有三种,分别是性同意年龄维持论(以下简称 维持论 )㊁性同意年龄提高论(以下简称 提高论 )和性同意年龄缓和提高论(以下简称 缓和提高论 )㊂ 维持论 认为,教养型性侵可以通过对强奸罪的扩大解释而兜底适用强奸罪的规定,从而维持当前14周岁性同意年龄; 提高论 则认为,我国目前对女性未成年群体保护力度不足,应整体提高性同意年龄; 缓和提高论 主张,在维持14周岁的同意年龄线不变的情况下,增设优势地位型强奸罪㊂④‘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限制14 16周岁的女性青少年的性同意效力,部分提高了性同意年龄,实质上采纳了 缓和提高说 ㊂综上,关于刑事责任年龄调整问题的理论观点有 降低论 和 不变论 两种,而对于女性性同意年龄调整问题的则有 维持论 与 提高论 ,组合前述四种理论观点,则关于两项年龄调整的理论立场可形成以下四种理论组合:①刑事责任年龄 降低论 与性同意年龄 维持论 ;②刑事责任年龄 降低论 与性同意年龄 提高论 ;③刑事责任年龄 不变论 与性同意年龄 维持论 ;④刑事责任年龄 不变论791刑事责任年龄降低与性同意年龄提高的理论反思①②③④崔志伟:‘保护与惩治之间: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争议焦点与类型区分“,‘青少年犯罪问题“2018年第1期㊂孙其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治理体系的重构与完善 以刑罚的正当化根据为切入点“,‘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0年第2期㊂张拓:‘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弹性化之提倡“,‘青少年犯罪问题“2017年第2期㊂汪润㊁罗翔:‘性侵儿童犯罪的司法认定“,‘人民司法“2020年第17期㊂。
对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理解和看法
![对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理解和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37656834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7.png)
对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理解和看法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时,法律规定的最小年龄,这
个年龄一般是用来判断未成年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和判决刑罚。
目前
我国刑事责任年龄为 14 岁,但近年来,一些人提出了下调刑事责任
年龄的观点,认为 14 岁过大,应该降低到 12 岁或更低。
对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我认为应当全面地考虑其减少未成年犯
罪的作用和未成年人的成长情况。
首先,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责任能力
与成年人有较大差异,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外部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影响,刑事责任年龄下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避免他
们走上犯罪道路。
其次,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必须要考虑到未成年人的成长和教育。
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责任能力存在差异,有些犯罪行为可能是无意识的
或者因为未成年人对行为后果不太清楚。
因此,下调刑事责任年龄需
要更加注重向未成年人宣传教育和法律知识,帮助他们增强自我保护
和法律意识。
另外,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还要充分考虑社会安全因素。
如果刑
事责任年龄过早下调,可能会对社会安全产生负面影响,更多未成年
人可能会参与犯罪,等待社会的将是更大的危险。
综上所述,刑事责任年龄下调需要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认知与责
任能力、成长教育和社会安全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下调可
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与权益;另
一方面,下调也需要完备的法规和教育措施,避免犯罪现象进一步升级,损害公共安全。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慎重和全面地考虑下调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以此来确保全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可行性调查研究报告
![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可行性调查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334d86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1.png)
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可行性调查研究报告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未成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后,可以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
目前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是十四周岁,这一规定已经实行多年。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人们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一些人认为,十四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过低,未成年人在此年龄段往往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易犯罪。
因此,有关部门开始探讨调整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的可能性,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本研究旨在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可行性,分析其对社会、青少年以及司法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和更新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关注和讨论,促进公众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推动相关立法的进步和改革。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为构建更加公正、有效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和法治建设。
1.3 研究意义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和社会治安都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法律制度下的问题和挑战,有助于完善我国刑法体系,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对于判定未成年人犯罪时的法律责任以及辅助措施的规定,也将为司法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可行性,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推动立法进程,以及促进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法治建设。
2. 正文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部分主要围绕着刑事责任年龄下限调整的议题展开,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相关研究也呈现出多样性。
犯罪低龄化之应对--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为视角
![犯罪低龄化之应对--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为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a50a439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1.png)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21 年 6 月第37卷第3期Jun. 2021Vol. 37 No. 3犯罪低龄化之应对一一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为视角屈舒阳(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昆明650221)〔摘要〕青少年“依法犯罪”案件频发导致了社会的愤怒与焦虑,要求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呼声此起彼伏,《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民意予以积极回应,并将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作个别下调处理。
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关系到多 学科的科学评估和理性探讨。
在我国应对青少年犯罪的刑事政策指导下,根据刑罚的局限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 性、救济措施的多元性以及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律性,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不应当作为应对犯罪低龄化的主要手段。
在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下降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专门矫治教育的适用条件,合理适用教育惩戒措施,增加监护人刑事监督责任,平衡惩罚与保护的边界,才是法律层面应对犯罪低龄化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刑事责任年龄;刑罚;专门矫治教育;教育惩戒;监护人刑事监督责任〔中图分类号〕DF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1)03-0282-08一、问题源起:刑事责任年龄个别下调的现实背景(一)青少年“依法犯罪”案件的频繁出现2019年10月20日,发生在大连的一起故意杀人案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年仅10岁的女童被未满 14周岁的蔡某某残忍杀害。
案发后,蔡某某曾多次自我脱罪,强调自己还未满14周岁,不应承担刑事责 任。
在2019年1月15日,安徽滁州来安县警方破获了一起盗窃案,两名14岁少年被抓获归案。
两人在多地作案40余起,涉案金额达20万元。
更令人瞠目 结舌的是,二人被抓后,其中一人竟得意地说:“我知 道我还能偷400多天,到16岁我就不偷了。
【法律】2023年最新法律法规解读!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2023年最新法律法规解读!维护自身权益!](https://img.taocdn.com/s3/m/a2d13d9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e.png)
【法律】2023年最新法律法规解读!维护自身权益!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2023年最新的法律法规。
了解法律法规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权益和生活。
让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这些最新的法律法规,了解我们的自身权益如何获得更好的维护吧!1. 中国刑法修订:刑事责任年龄下降!最新修订的中国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从18岁下降到16岁。
这个改变意味着年满16岁的人将面临更严苛的刑法惩罚。
年轻人应该了解这个重要的法律变化,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2.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更多透明度!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修订旨在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
根据这个新规定,政府机关应当主动公开信息,同时公众也有权利申请获取相关信息。
这对于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政府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3. 个人信息保护法:加强隐私保护!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信息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新颁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旨在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并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储和处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个人信息权益,合理使用个人信息,并提高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
4.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建立消费者权益维护机制!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我们在2023年看到了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
新修订的法律将加强对各类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规定了商品和服务质量、误导和欺诈行为、退换货权以及消费者投诉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这将有助于建立起更健全的消费者权益维护机制。
5. 劳动合同法修订:保障员工权益!最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旨在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新法规定了劳动合同制度的基本要求,既保护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也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
这对于改善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6. 建筑法规定:加强建筑安全!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新颁布的建筑法规定了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维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建筑业的各方都应该严格遵守这些新规定,确保建筑的质量和安全。
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研究
![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f71ec4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6.png)
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研究发布时间:2021-08-31T02:44:38.245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13期作者:程韵燃[导读]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和《刑法修正案(十一)》程韵燃西北政法大学法治、法律硕士教育学院【摘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和《刑法修正案(十一)》的通过,使我国青少年犯罪防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规定即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从原先的14周岁有条件地下调至12周岁。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未成年犯罪的刑事案件也频频发生,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研究也成为了焦点,本文希望通过对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之后的问题探讨,寻求一个对惩治犯罪和保护法益的平衡,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未成年人刑罚处罚体系。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完善近年来,类似大连的“少年杀人案”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群众对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也掀起了学术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一波热潮。
此次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修改,回应了社会和群众对刑事责任年龄的关注,其中存在支持者,也存在反对说。
同时,2021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正式施行。
其中,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了未成年人分级预防、教育矫治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来更好的完善未成年人的法律规制。
在这个背景下,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是否合理,以及如何在保护未成年利益和惩治犯罪之间达到平衡,是对刑事责任年龄研究的本质所在。
一、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争议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争议,实务界和学术界的争论由来已久。
其中,对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维持论,也就是坚持“97刑法”中的规定,对刑事责任年龄不做调整,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二是降低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之前的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已经不能符合法益保障的现实需要,未成年人的心智发展已经有了进步,应当对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进行调整;三是弹性说,指出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形需要,有区分的设定弹性的刑事责任年龄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2)引言 (3)一、我国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3)(一)刑事责任年龄立法的考虑因素 (3)(二)我国刑法典第17条之规定 (3)二、其他国家关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4)(一)世界各国关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4)(二)国际对刑事责任起刑年龄的争议 (4)三、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原因分析 (5)(一)未成年人行为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5)(二)未成年人犯罪率攀升并呈低龄化趋势 (5)(三)现行刑法关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存在问题 (6)(四)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有利于体现公平,保护未成年人 (6)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摘要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成年人的生理发育日趋早熟,思想观念也愈加复杂,作为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依据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状态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成熟期较之33年前至少提前1至2年。
并且,现阶段社会犯罪低龄化也在逐年递增,在现实中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已非少见。
因此,适当降低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利用保障公平,并一定程度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下调引言犯罪低龄化已成为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
重庆市高院曾在2009年公布出第一份未成年人犯罪“白皮书”。
其中数据显示,重庆市市未成年罪犯人数已从1998年的1187人上升至2008年的2469人,上升比例高达108%。
未成年人犯罪的恶劣程度、行为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均明显加重,其中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绑架、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占60%以上,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也越来越低。
从文化程度看,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约占20%,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60%。
白皮书预测,今后重庆市未成年人犯罪仍将呈持续上升趋势,五年后上升幅度将超过12%,十年后将上升27%。
此外,笔者曾见有网友在虎扑体育网上发起的一个名为“中国是否应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投票,其中“应该降低”的支持率高达90.6%。
由上可见,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适当降低已是大势所趋。
一、我国关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是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之一,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而必须达到的年龄。
(一)刑事责任年龄立法的考虑因素近现代世界各国刑法立法中关于责任年龄的规定各有不同,但一般都是根据本国少年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同犯罪斗争的需要,根据一个人从不具备到部分具备,再到完全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逐步发展过程中,把责任年龄划分为几个阶段。
我国刑法根据我们国家对少年儿童的危害行为一贯实行的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政策,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以及各类犯罪的情况等实际出发,并适当借鉴别国的立法经验,考虑刑法的世界发展趋势,在刑法典对责任年龄作出规定,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和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
(二)我国刑法典第17条之规定我国刑法典第17条中对责任年龄作了较为集中的规定,其具体规定如下: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其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处于该年龄阶段的人只有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等8中犯罪的才负刑事责任;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的阶段。
一般来说,不满4周岁的人还不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不具备责任能力,因而法律作出如此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概不追究刑事责任。
综上,我国立法中规定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为14周岁。
二、其他国家关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一)世界各国关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责任年龄在中外的立法中都有规定。
在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上,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日本的立法也将其规定为14周岁。
同时,有些国家也规定了较低的刑事责任年龄,如印度、希腊、加拿大、丹麦、荷兰、匈牙利为12周岁,法国规定为13周岁,墨西哥为9周岁,美国纽约州和我国香港规定为7周岁。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较低。
由上可见,世界各国关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虽不尽相同,但主要都是介于7周岁到16周岁。
其中也有个别国家规定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高于16周岁,例如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将18周岁作为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
纵观世界各国关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的规定,7岁以下的儿童均通过法律的明文规定或者司法判例被排除在犯罪主体之外,18岁以上的人均被认定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因此,各国关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的差异就处于已满7周岁不满18周岁这一年龄阶段上。
(二)国际对刑事责任起刑年龄的争议随着近年来犯罪低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2004年9月12日在北京召开的第17界国际刑法大会通过了《国内法与国际法下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决议》,该决议明确提出刑事责任起刑年龄定为14周岁较为妥当。
一部分人认为该决议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另一方面是出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考虑,14周岁充分体现了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
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该观点虽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不妥之处。
首先,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差异,各国的刑事责任起刑年龄并不一致,有的甚至远远低于14周岁,如美国纽约州。
其次,仅仅考虑主体的特殊性不足以预防犯罪低龄化,实践中甚至有人明知故犯。
再次,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能阻止行为人触犯法律。
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对本国刑法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予以调整,以期尽量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打击犯罪的需要相一致。
从世界范围来看,12周岁至14周岁将成为刑事责任起刑年龄进行调整的一个集中区域。
笔者认为,从我国现如今的社会状况和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以及各类犯罪等实际情况出发,相比较其他国家关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14周岁这一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界限应该适当下调。
三、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原因分析(一)未成年人行为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影响和决定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即人在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是个人知识和智力的成熟程度。
人的知识和智力成熟与否主要受到人从幼年走向成年的年龄因素的制约,此外也会受到人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某些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的制约。
犯罪是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者在其主观意志下和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而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决定于行为人的智力和社会知识的发展程度。
它必然受到行为人年龄的制约,但不绝对。
我国现行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一直沿用1979年的规定。
当时我国社会形态意识单一,社会矛盾较少且社会治安良好,因此14岁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符合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
但近些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有了巨大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更是促进了各种信息的快速传播,未成年人接收的信息量也不断增大,心智成熟较之以前要早。
从国家、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重视情况来看,我国小学教育呈现早期化趋势。
针对法制教育状况,小学法制教育也渐渐普及。
信息闭塞,意识不到犯罪行为等的问题已经不能成为为犯罪行为辩驳的理由。
据相关测算数据显示,现今儿童的发育比33年前至少提前了2至3年。
根据现今儿童的心智成熟程度,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应该是一个可能的选择。
(二)未成年人犯罪率攀升并呈现低龄化趋势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在2011年发布的《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抢劫盗窃等侵犯财产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60%-80%;共同犯罪现象突出,82.4%未成年人属于共同犯罪;激情犯罪较为普遍。
在导致犯罪直接原因的调查中,近60%的未成年犯选择“一时冲动”。
在对“犯罪主要想法”的调查中,“一时冲动”和“不知道是犯罪”分别占65.38%和46.68%。
青少年犯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初始年龄最低为10岁,普遍为12、13岁。
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方式团伙化等特点。
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个别案件情况来看,犯罪年龄渐趋年少,罪犯的平均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而且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也比往年有所增长。
此外,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也越来越多,主要有盗窃、抢劫、伤害、敲诈,杀人、强奸、绑架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且犯罪常表现为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
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极大。
在很多案件中,十几岁的孩子都是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一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和智能化的特点。
许多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因未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而放纵自己,毫无顾忌地进行偷窃、抢夺等违法犯罪活动,这被称为“14岁以前现象”。
未成年人犯罪情势严重,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第三大公害。
虽然我国一直强调综合治理,法制宣传教育也在不断加强,但未成年人犯罪仍然有增无减。
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刑法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今严峻的形势已不允许将大量实施了严重刑事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用原有的刑事责任标准排除在犯罪人之外。
(三)现行刑法关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存在问题。
2001年,江苏苏州吴中区木渎镇一度发生多起撬盗案件,到2002年底,失窃案件多达几十起,财产损失几万元。
2002年元旦前后,警方将作案的26人悉数捉拿归案,查明这伙人自2001年3月至12月间作案30余起,案值人民币10万元。
但令人吃惊的是,作案者都是在校中小学生和流失生,年龄最小的仅11岁。
有些14岁的少年曾公开宣称:“我还能偷2年”,13岁的少年不甘示弱:“我还能偷3年,比你多一年”。
此语一出,令人震动。
这里,14岁再不能起到刑法所具有的威慑和约束的作用,反而成了一把“保护伞”,只要年龄未满14周岁,我偷我抢我杀人,法律能奈我何?14周岁以下犯罪的未成年人法律不能给予任何刑事处罚,其结果只能是放纵。
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在未满14周岁的部分未成人眼中不再是“犯罪会受到法律制裁”,而是“趁还未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可以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现如今的社会状况与我国固守了将近30多年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已不能吻合。
在这种情形下,我国应结合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情况,对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作出适当的调整。
(四)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下调有利于体现公平,保护未成年人。
法律保障公平,维护正义,刑法更是制约那些打破公平,侵害他人生命财产的强有力武器。
我国刑法典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一致。
罪责相适应原则的含义是,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