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图形》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探索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探索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综合与实践探索图形课题探索图形课型活动课设计理念对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就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探索图形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其抽象的几何问题,属于纯数学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因此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借助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主要的四种表征方式——动作表征、形象表征、语义表征、数学符号表征,借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深化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涂色的规律,学会分析、解答这类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1.根据正方体的特征,利用学具找到每种涂色情况的小正方体的数量,确定每种涂色情况的小正方体的位置规律。

2.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发现图形的规律。

教学重点找出并发现图形中蕴涵的规律。

教学难点正确数出每种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由27个小正方体拼成的正方体学具学具准备:大小相同的正方体若干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个性教案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填一填,并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2.沟通联系。

一条棱与几个面有关系?一个顶点与几个面有关系?3.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动手用小正方体拼摆大正方体,看有什么规律。

(板书课题)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棱长为2厘米的大正方体的涂色情况。

(1)引导学生自由读教材第44页上半部分内容,互相说一说:通过读题,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2)(课件出示)①鼓励学生拿出学具动手数一数,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并说出所找到的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

②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④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2.研究棱长为3cm的大正方体的涂色情况。

(1)鼓励学生小组间合作,引导学生独立探究规律。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说明及教学反思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说明及教学反思

《探索图形》教学设计说明及课后反思一、教学设计说明《探索图形》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形成探究过程。

“探索图形”这一课题,表面看只是一个简单的给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颜色的问题,实质上潜伏了好多知识点。

如:给由n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表面涂上颜色,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顶点上有8块,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棱中间,有(n-2)×12块,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面的中间,有(n-2)2×6块。

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内部,有(n-2)3块。

在这里不但用到了正方体的特征: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计算一个面的涂色块数时,还用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计算一个面也没涂的小正方体块数时,用到了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通过研究教材、教参以及与学生深入课堂亲身体验,让我感觉到《探索图形》实际上是把正方体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整合运用。

棱长是2厘米的大正方体清楚的呈现了三面涂色小正方体的在大正方的顶点上,棱长是3厘米的大正方体清楚的呈现了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中的位置规律,但很难凸显一面涂色、没有涂色的块数用数学化的形式表现规律(棱长-2)2×6。

而棱长是4厘米的大正方体既清楚的呈现了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位置规律,还很容易得到一面涂色、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用数学化的形式表现规律(棱长-2)2×6、没有涂色的块数是(棱长-2)3。

为此,本节课我就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法,从棱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切入,通过和学生一起探究棱长是由4个1立方厘米组成的大正方体各类小正方体的涂色块数的计算规律,使学生感受到化繁为简、分类计算的好处,然后再将这些规律迁移到其它正方体表面涂色的运算中去。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探索图形》研讨课教案_8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探索图形》研讨课教案_8

《正方体上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44页《探索图形》教材分析: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发现其中蕴含的数量上的规律,以及每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征。

活动内容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教材首先提出问题,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棱长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大正方体,然后把大正方体表面涂色。

找出小正方体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个数。

第二个层次是尝试解决,发现规律。

学生尝试用列表的方式表示出问题,通过观察、想象和推理找出每种涂色情况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在尝试的过程中,逐步发现每种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第三个层次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发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找出棱长5厘米和棱长为n的大正方体的涂色情况,加以验证,并进一步应用到更多的大正方体中。

第四个层次是拓展应用。

完成以上任务后,教材进一步拓展,用小正方体摆出其他形状的组合体,利用前面积累的活动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编排特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通过动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中从多角度去感悟,体会分类计数、推理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丰富自己的思维活动经验。

帮助学生经历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形象,头脑中建立表象,到最终能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推理想象,进而归纳出不同涂色面数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规律,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设计说明:1. 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综合与实践活动大都是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操作等活动中再现知识,学生对这样的活动积极性很高。

在安排活动时,要注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可让学生先用小正方体摆一摆,看一看。

采用分小组活动与全班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活动中品尝获得成功的乐趣。

小学数学_探索图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探索图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索图形》教案教学要求:1. 进一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2. 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活动经历“找规律”的全过程,获得“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体会分类计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思,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 增强探究精神,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会从简单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探究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设计一、视频导入PPT导入世界各地的建筑风光,感受到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物宏伟又美观,包含数学上学习的图形,导入本节课的学习——《探索图形》。

复习回顾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都是相等的正方形,有12条棱,长度都一样。

用若干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棱长为10㎝的大正方体,并在其表面涂上颜色,请大家思考:正方体可能有几面涂色,在大正方体的什么位置,分别有几个?通过想象和数数很难解决,那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麻烦的问题呢?不如,就先从研究最简单的图形开始研究,找出规律以后,再来解决这种复杂的图形。

二、探究图形,发现规律用棱长是1㎝的小正方体拼成如图的大正方体(棱长为2),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表示发亮的面。

请大家思考:小正方体可能有几个面涂色?(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过程:先看图片,再通过想象回答,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以反驳,不同意见,你们支持谁,或者都不一样?最后呈现实物直观,请同学利用实物直观解析正确答案。

)完成黑板上的表格:三面、两面、一面、未涂色并请同学指出,各类小正方体分别在大正方体的哪个位置,(三面的在顶点),其他的都是0个。

那你能完成这个表格吗?解释一下:合计是要填,这四种情况一共有多少个;实有块数是填这个大正方体一共有多少块?我们在探究数学问题时,应该养成从整体上思考和自我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放飞心灵,展现自我——《探索图形》教学反思

放飞心灵,展现自我——《探索图形》教学反思

放飞心灵,展现自我——《探索图形》教学反思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实验小学黄翠华前段时间,我执教了五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课《探索图形》,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大挑战,以前这是奥数里的学习内容,现在成为了全体学生一起学习的内容,难度高、学生理解难。

针对这一情况,我这一课采用“大问题”的教学模式,以问题始、以问题续、以问题终,把课堂还给学生,开展充分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问题、大空间,整个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一、问题引领【实录一】师: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了解了这两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今天我们还接着探索立体图形的奥秘。

老师准备了很多的小正方体,你知道有多少个吗?有729个呢!我把它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颜色,你知道什么意思吗?生:把大正方体的6个面都涂上颜色。

师:对。

那么,小正方体是不是每个面都会有涂上颜色的啊?生:不是。

师:那根据这729个小正方体涂上颜色的面的个数,可以分成哪几类呢?生: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

师:太棒了。

这几类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呢?“大问题”教学中的“大”,不是指范围的大小,而是指一种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度的“大”,是“重要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意义上的“大”。

问题的提出,要是学生最想知道的和了解的,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探究的欲望。

现在的课堂上,“太多的老师要我学”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没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只是按着老师说的按部就班地做,那他们怎么会有探索的要求和动力呢?而我这个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产生兴趣:这么多的小正方体,还分了类,真的要看看每类有几个呢!学生是自然而然的乐于思考、乐于参与。

“各类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正是我这节课的第一个大问题。

是这节课的核心、重点,必将带动学生的探究与思考。

二、深度对话【实录二】师:刚才我们汇报了棱长为3的正方体中各类小正方体的个数,让我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它们在大正方体的……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它们在大正方体的……棱的中间是指……所以每条棱上有几个,正方体有……条棱,一共是几个。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的奥秘教学反思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的奥秘教学反思

探索图形的奥秘教学反思清苑区第三小学:张丽娟《探索图形的奥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材安排了“探索图形”综合与实践活动。

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以及各类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计数的思想。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好玩的魔方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奥妙无穷,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起,创造潜能得到了激发,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一、全体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本课时有学生喜欢的魔方创设情境导入,在操作、观察、合作等活动中再现知识。

学生对这样的活动积极性很高,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中。

在安排活动时,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并且提出活动要求,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

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活动中品尝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和推理能力的形成。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交流、设计、归纳总结。

在每个小组汇报时,我都是让学生拿着魔方到前面结合实物讲解,有很多有价值的知识都是学生自己找到的,一些错误都是学生帮助纠正的,一些图形之间联系不清楚的地方也大多由学生互相交流而捋清的。

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中从多角度去感悟,体会分类计数、推理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丰富自己的思维活动经验。

学生左后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推理想象,进而归纳出不同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规律,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数学⼈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图形》教学设计《探究图形》教学设计赣州市赣县区城关第三⼩学周地兰⼀、教学内容新⼈教版⼩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4页《探究图形》。

⼆、教学⽬标1、加深对正⽅体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式探索、发现图形分类计数问题中的规律,体会化繁为简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的空间想象⼒。

3、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找出⼩正⽅体涂⾊以及其他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难点:⼀⾯、两⾯、三⾯涂⾊⼩正⽅体个数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四、教学准备:⼆阶魔⽅、三阶魔⽅、四阶魔⽅、五阶魔⽅各⼀个;课件。

教学过程:⼀、复习导⼊1、正⽅体有什么特征?2、数⼀数,有多少个⼩正⽅体?3、视频:江苏卫视《最强⼤脑孙虹烨魔⽅挑战》,导⼊课题《魔⽅中的数学问题》。

⼆、探究新知(⼀)涂⾊、分类⽤棱长1cm 的⼩正⽅体拼成棱长为3cm 的⼤正⽅体后,把它们的表⾯分别涂上颜⾊,你觉得这些⼩正⽅体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些⼩正⽅体分分类吗?(⼆)初步建⽴模型1、⽤棱长1cm 的⼩正⽅体拼成棱长为2cm 的⼤正⽅体后,把它们的表⾯分别涂上颜⾊,其中三⾯涂⾊、两⾯涂⾊、⼀⾯涂⾊的⼩正⽅体各有多少个?2、看来同学们都⽐较聪明,这个问题难不住⼤家,那么如果将这个⼤正⽅体拼得再⼤⼀点呢?课件演⽰:⽤棱长1cm的⼩正⽅体拼成棱长为3cm的⼤正⽅体后,把它们的表⾯分别涂上颜⾊。

(1)需要多少个⼩正⽅体?(课件演⽰需要27个⼩正⽅体)(2)这个时候这些⼩正⽅体,都有什么特点呢?(3)提出问题:其中三⾯、两⾯、⼀⾯涂⾊的⼩正⽅体各有多少个?请⼤家⼩组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

3、如果拼成棱长为4cm的的⼤正⽅体后,需要多少个⼩正⽅体?其中三⾯、两⾯、⼀⾯涂⾊的⼩正⽅体各有多少个?(1)学⽣借助直观图独⽴思考,解决拼成棱长为4cm的⼤正⽅体的问题。

(2)分类汇报交流。

①三⾯涂⾊:当学⽣说出有8个三⾯涂⾊的⼩正⽅体时,追问:哪8个?学⽣说出三⾯涂⾊的⼩正⽅体在原来⼤正⽅体的8个顶点的位置。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探究图形》教学设计赣州市赣县区城关第三小学周地兰、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4页《探究图形》二、教学目标 1、 加深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方式探索、发现图形分类计数问题中的规律,体会 化繁为简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其他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难点:一面、两面、三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四、教学准备:二阶魔方、三阶魔方、四阶魔方、五阶魔方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3、视频: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孙虹烨魔方挑战》,导入课题《魔方中的数学问题》二、探究新知(一) 涂色、分类 用棱长1cm 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3cm 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 色,你觉得这些小正方体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些小正方体分分类吗?(二) 初步建立模型1、用棱长1cm 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2cm 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 颜色,其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1、 正方体有什么特征?2、 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正方体?HOT2、看来同学们都比较聪明,这个问题难不住大家,那么如果将这个大正方体拼得再大一点呢?课件演示:用棱长icm勺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3cm勺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

(1 )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需要27个小正方体)(2)这个时候这些小正方体,都有什么特点呢?(3)提出问题: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勺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

3、如果拼成棱长为4cm勺的大正方体后,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勺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i)学生借助直观图独立思考,解决拼成棱长为4cm勺大正方体的问题。

(2 )分类汇报交流。

①三面涂色:当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8个?学生说出三面涂色勺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勺8个顶点勺位置。

小学五年级数学《探索图形》教学反思(二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探索图形》教学反思(二篇)

小学数学《探索图形》教学反思(一)由于本节课教材呈现的探索图形内容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每个图形的变换都有多次的操作过程,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先是请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图过程中所运用的数学知识,接着,让学生按教师的指令用数学书做平移和旋转运动,进行铺垫练习。

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并让学生交流自己操作过程的不同方法,在操作中进一步体验不同图形的变换过程。

这样逐步地将一道综合性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熟悉这些变换,学生在学习上的障碍就可以少一些。

“探索图形”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安排的。

目的是让学生运动用所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发现其中蕴含的数量上的规律,以及每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计数的思想。

这节课的学习因为和正方体有关,为了体会化繁为简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经验。

我在复习了正方体的特征后,出示了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棱长9厘米的大正方体,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复杂问题,可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从借助直观操作,观察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到能够根据直观例题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发现规律。

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在学生交流规律后,可引导学生推广到一般情况。

关注在条理叙述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图形变换的过程。

对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我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条理地用语言描述如何数出个数.也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探索图形》教学反思(二)1、给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时间。

所以我把探索图形中的问题,提前布置给大家,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课本第44页的表格。

2、可以让学生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观察,例如借助常见的魔方(三阶魔方或者四阶魔方),直观地进行观察、探究。

小学数学_探索图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探索图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活动经历“找规律”的全过程,获得“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

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

3、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思,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魔方和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发问题1、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正方体有哪些特征?”像这样看似普通的正方体其实奥妙无穷,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图形的奥秘。

(板书课题)2、引出问题(1)如果用这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课件出示大正方体。

)(2)如果把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颜色,需要涂几个面?这时候小正方体的哪些面会被涂上颜色?每个小正方体的涂色的面会一样多吗?(3)请同学们观察和想象一下,每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被涂上颜色?如果根据涂色的面数给这些小正方体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同桌可以交流一下)(4)你能说出这个图形中每类小正方体分别有几个吗?师:看来这个问题对同学们有点难度,这个图形太复杂了,数起来不方便,怎么办呢?教师引导学生先研究简单的图形,发现规律之后,再利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图形,体会化繁为简的思想。

(二)、探索规律1、观察三个简单的图形。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咱们先从这三种图形展示研究可以吗?图一每条棱上有几个小正方体?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成的?说一说你的算法。

图二、图三呢?2、宣读小组合作探究要求。

师:如果分别把这三个图形的6个面都涂上颜色,那么每个图形里面每类小正方体分别有几个呢?带着这样的问题4人一组进行探究,探究之前先读小组合作探究要求。

(找一个同学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师: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行动吧(学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找出每类小正方体的块数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探索图形》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探索图形》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探索图形》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下册数学《探索图形》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等活动,掌握图形的分类方法,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共有5个小节,分别为: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图形与几何、图形的变换、图形与坐标。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平面图形。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图形的分类方法和图形的特征,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图形的分类方法,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图形的分类方法,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图形分类方法的灵活运用,图形特征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图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操作平面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征,分组讨论,总结分类方法。

3.讲解演示: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讲解图形的分类方法和基本特征,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演示。

4.练习巩固: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探索图形教学内容:教科书P44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图形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方式探索,发现图形分类计数问题中的规律,体会化繁为简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学会从简单的情况中找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时运用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规律,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一)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课件出示: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

师:这是什么图形?师:正方体有哪些特征?【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和阐述,巩固正方体的特征。

(二)引出问题。

课件演示:把这个正方体切割成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

师:如果把它切成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可以切成多少块小正方体?师:如果把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红色,需要涂几个面?(课件演示:把大正方体6个面涂上红色。

)师:想一想,这些小正方体会有几个面是红色的?如果根据涂色的情况给这些小正方体分类,你会分成几类?生:分为四类:三面涂色的,两面涂色的,一面涂色的和没有涂色的。

(三)揭示课题。

师:每一类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呢?请你来数一数,有什么感觉?(稍微给点时间让学生数一下,发现很复杂。

)师:这个图形太复杂了,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你们有好的办法吗?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化繁为简。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探索有关图形的问题。

(板书课题:探索图形)【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出“4类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不了,从而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新的方法,化繁为简、探索规律,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活动,寻找规律(一)合作探究。

师:让我们从最简单的图形开始,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以下3个图形。

师:请每个小组4人相互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课件显示活动要求:提醒学生在数的时候拿好正方体,有序地数,不要重复和遗漏。

《探索图形》教学反思【精品】

《探索图形》教学反思【精品】

《探索图形》教学反思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探索图形》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给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时间。

所以我把探索图形中的问题,提前布置给大家,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课本第44页的表格。

2、可以让学生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观察,例如借助常见的魔方(三阶魔方或者四阶魔方),直观地进行观察、探究。

3、给学生充分的自信。

不要急于评判学生的答案对错,对于探究问题,我们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探索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不可能自己在家看看就会了,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喜欢上探究问题,而不全是评判答案的对错。

4、温故而知新。

在课程刚开始,对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复习,明确顶点、棱、面的概念和特点,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组成大正方体问题,为后面的探索过程提供思路。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顶点处,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12条棱的中间,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6个面的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中间。

5、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产生分类思考的思想,因为对于每一个图形来说,都要考虑三面、两面、一面、没有面涂色的问题,有点混乱,如果我们就3、4、5号图形同时分析三面涂色、两面涂色问题、一面涂色问题和没有面涂色问题,是不是就有可比性,也就有了规律可循。

6、注重学生的语言素养的培养,重点是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

在归纳总结三面涂色的小正方的位置时,不少学生脱口而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四个角上。

”“四个角”说明孩子们的思维还是停留在日常的经验层面,没有上升到数学的角度看问题,尤其是学会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解释,在本题中应该从正方体的知识上进行解释,“角”用“顶点”描述更加准确,“四个角?”“四个顶点?”自然而然也就更正为“八个顶点”,叙述完整: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八个顶点处,一共有八个。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反思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反思

《探索图形》教学反思北高岭小学杨蕊《探索图形》是在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学习后进行的一个实践活动。

以前在讲这道题的时候只是把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数清楚就可以了。

但是新版的教材提高了要求,首先它立足于找规律,同样的一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站得更高,透过现象去寻找本质规律,并能总结出一般性规律。

40分钟的探索研究,学生似乎还意犹未尽。

教学感悟之一:借助直观手段,丰富表象。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系统学习后,学生虽然对正方体的特征已了然于胸,但对于探究表面涂色的大正方体每条棱等分若干份后,各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毕竟还是个新问题新挑战。

我在本节课中利用正方体模型,让学生动手拼成大正方体,借助这一直观实物,学生一眼就能观察得到。

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学生不易理解、无法看见的数学知识转变成直观表象,同时借助动作、语言建立起表象与数学符号之间的关系,丰富学生的表象,帮助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感悟之二:善用信息载体,突破难点。

《探索图形》在教材中是用统计表填空形式呈现的。

正是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统计和归纳的知识,引导学生在想象、观察后归纳、发现现象后面的本质规律。

而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藏在大正方体的中心,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更是学习的难点。

在本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把自己拼成的大正方体进行“剥层”,让学生真真切切的看到“里面”,这样学生才能把数学形象、数学语言、数学符号一一对应起来,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教学感悟之三:反思探索过程,突出方法。

课本内容在探索发现规律之后,还安排了3个卡通人物对上述学习和探索活动进行回顾和反思,并分别说出各自的“体会”。

这样的编排让我们不光看到了数学知识的介绍,还有的是教学的重点、关键和学习品质的多方面的“流露”。

从这一个细节上可以看到,数学教材编写者不光关注着相应的数学知识,还体现了一种学习方法的渗透,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和回顾反思的四个环节层层推进,在兴趣下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后反思。

五下探索图形教学反思

五下探索图形教学反思

五下探索图形教学反思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的研究报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综合与实践探索图形》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综合与实践探索图形学习内容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材第44页探索图形)。

第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具运用课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复习导入】1.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2.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都需要许多计算才能得到,但是今天我们不去探讨这个,我们今天来进行一个不需要怎么计算,但是需要发挥你们想象力的小探究,好不好【新课讲授】1.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2cm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你觉得这些小正方体有什么特点2.看来同学们都比较聪明,这个问题难不住大家,那么如果将这个大正方体拼得再大一点呢课件演示: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3cm的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

(1)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需要9个小正方体)(2)这个时候这些小正方体,都有什么特点呢(3)提出问题: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

3.如果拼成棱长为4cm、5cm、6cm的的大正方体后,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1)学生借助直观图独立思考,解决拼成棱长为4cm的大正方体的问题。

(2)分类汇报交流。

①三面涂色:e69da5e887aa7a6431333337613262当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8个学生说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的位置。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图形》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图形》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探索图形》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

2.能够理解并应用图形的对称性。

3.能够熟练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示范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2.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认识与应用。

2.图形的对称性理解与应用。

难点1.图形的对称性的分析与证明。

2.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技巧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平行线和垂直线1.定义和性质2.平行线与平面图形的关系3.垂直线与平面图形的关系2. 图形的对称性1.点、直线和图形的对称性2.实例分析与应用3. 直尺和圆规作图1.利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角度、平行线和垂直线2.实例应用练习四、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1.导入: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2.概念引入:介绍平行线与垂直线的定义与性质3.练习:让学生通过实例判断线段的关系第二至四课时:图形的对称性1.概念讲解:讲解点、直线和图形的对称性2.实例分析:以日常图形为例进行对称性分析3.练习应用: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第五至七课时:直尺和圆规作图1.原理讲解:介绍直尺和圆规的使用方法2.操作演示:示范如何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角度、平行线和垂直线3.练习检测:让学生独立完成作图练习五、教学反思与展望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图形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培养判断和推理能力,同时提高使用工具作图的技巧。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图形放大缩小的原理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和性质,以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和性质,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和性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和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自主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和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3.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_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索图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44页探索图形。

教学目标: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课前探究:学生用小正方体摆一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发现每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出示魔方,它是什么形状?谁能说说正方体有哪些特征?魔方是由一个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谁知道它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成的?魔方的表面被涂上了颜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可能会有几个面被涂上颜色?我们可以把这些小正方体分为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这四类。

那每一类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个呢?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探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魔方中的数学问题,一起探索图形。

二、探究新知1、小组汇报棱长2cm、棱长3cm、棱长4cm的大正方体中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棱长2cm的大正方体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学生汇报。

师:我们知道棱长2cm的大正方体中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8个,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0个。

师:哪个小组再来说一说棱长3cm的大正方体中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学生汇报。

师:通过刚才小组的汇报我们知道棱长3cm的大正方体中三面涂色有8个,两面涂色有12个,一面涂色有6个,没有涂色有1个。

这两个小组都发现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8个,都位于大正方体的顶点位置,大家猜测一下,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可能与大正方体的什么有关?你觉得棱长4cm的大正方体会有几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我们请下一个小组来说一说棱长4cm的大正方体中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学生汇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魔方中的数学问题——探索图形》
教学反思
赣县区城关第三小学周地兰
这节《魔方中的数学问题——探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发现其中蕴含的数量上的规律,以及每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计数的思想。

这是探索图形分类计数问题中的规律,重在探索而非规律的应用。

课前,我一直努力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以及如何应用规律,第一次试教下来,我急于让学生发现并且寻找规律,学生的规律是发现了,却没有给学生足够活动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结果是我上得累学生没有反应气氛沉闷,效果不好,偏离了活动课的方向。

课后,我重新思考了四个问题:1、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分类?2、如何让学生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其他所在的位置的规律?3、一面、两面、三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以及规律如何发现?4、如何引导好学生从数个数到规律之间的联系。

经过修改教案,我把这节课的活动内容分为五个层次。

(一)激趣引入。

同时复习了正方形的特征,到如何数组成正方体的小正方体个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为后面的探究做了准备。

(二)提出问题。

为了分散难点,我把问题分成了两部分,一是把棱长为
3cm的正方体表面分别涂上颜色后的小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在什么位置?让学
生先认识这些小正方体的特征和位置后,再提出第二部分问题棱长为3cm、4cm、5cm的大正方体,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

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以及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这样学生至少可以根据之前知道的位置特征去找小正方体的个数。

(三)尝试解决。

学生通过观察正方体魔方,想象和推理找出每种涂色情况的小正方体个数,在尝试的过程中,逐步发现每种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四)发现规律。

在完成了棱长为3cm、4cm的大正方体每种涂色情况的小
正方体个数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再利用规律让学生大胆的猜想棱长为
5cm大正方体的涂色情况,并且加以验证,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规律的掌握,最后把规律推广到一般情况:当棱长是n厘米时大正方体的涂色情况。

(五)拓展应用。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课件出示其他形状的组合体。

利用前面积累的活动经验和方法进行问题解决的探究。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了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乐趣。

为了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我课前让每个小组准备了至少3个魔方,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份预学案,让每个孩子进行课前的准备。

课堂上安排好活动时间,使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小组内的探究活动,观察,想象、讨论、交流。

同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交流,在活动中品尝获得成功的乐趣。

另外,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

这节课的探索图形分类计数问题中的规律,重在探索而不是规律的应用。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我注意了帮助学生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规律的数学经验,找到探索规律的方法。

从而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具正方体魔方的利用给了学生充分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物体,丰富学生脑中的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

最后,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探索图形涂色规律的活动中,我把棱长是2厘米、3厘米、4厘米各种涂色情况制成表格,通过填表观察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即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逐步揭示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数学化的形式表示规律,从而把思维和推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

1、不能够彻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观察,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得出一般性的结论;2、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各种涂色情况分类这一环节花了较多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