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脉络梳理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脉络梳理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建立一下结构体系:中国古代边疆管理与民族融合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我们可以建立如下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框架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知识结构表这是我们解答叙述题的套路,有了这个法宝,任何叙述题、展板填空题我们都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也让我们宏观地把握各个知识点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意义,避免了零星散乱的复习毛病。
总结史料分析题与论文题的答题步骤与技巧史料分析题被很多老师认为是历史高考的小论文,solo论文更被同学们视为噤若寒蝉,但是如果对题目进行归类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题目的一些规律和和结构。
所以无论是史料分析题还是论文题有一定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第一、观点清晰,通过归纳找出观点的通用性。
如2013年严复对进化论翻译的论文和2014年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论文,其实是同一类型的题目,即“作者对西方思想的引进和人物的评价都是作者以引进西方思想与评价近代人物来表达自己思想和理念的目的,使作者的思想带有时代和个人的烙印。
”这种观点可以通过课堂和题目的答案进行归类总结,这样遇到陌生的论文史料就不会捉襟见肘了!第二、在论述中一定要做到“论从史出”,也就是俗话说的“引材料”概括归纳。
第三、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答题结构,如社会转型的史料分析,总观点往往是通过微观事件折射宏观的社会变迁,然后逐条分析材料展开其具体变化。
再如场景还原题(穿越题),其回答步骤一定要体现利弊和时代的关系,而最后不要忘记作为当时人,一定会对反对派的意见有妥协和让步,或者提出改进的方案。
我们以2013年李鸿章为同文馆辩护为例,可以从以下结构展开:以后再遇到场景还原辩论题,这个步骤是可以通用的。
我们以上海租界见闻为例,其步骤可以归纳为:而这个题目在其他高考论文中同样出现过,只不过换成了一个外国律师对租界法律的观察,都是只看到租界推动现代化的一面,而忽略了其危害性的一面。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结构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结构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时代进步的发展,历史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人们重要的组成部分。
八年级历史是初中历史的重要学段,它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历史的机会,还提供了重要的知识点供学生探究。
那么,本文就来为大家介绍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的结构。
一、学科特点历史学是一门集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地理、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在学科特性上,历史学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融合了多个学科的思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知识架构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包括早期人类文化、古代中国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多个篇章,具体如下:1.早期人类文化(1)人类起源(2)原始社会生活(3)文化的诞生和早期文明2.古代中国(1)夏、商、周的兴亡(2)春秋战国时期及其思想文化(3)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及其思想文化(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3. 世界史(1)中世纪的欧洲(2)日本的近代化(3)欧洲的殖民扩张(4)美国独立革命以上内容构成了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的主要体系。
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逐个篇章的学习,逐步理解并把握好整个体系的网络结构。
这样,可以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方便知识的衔接和调用。
三、知识点特点1. 青少年话题在八年级历史中,很多知识点都具备青少年话题的特点。
比如,中世纪欧洲、日本的近代化、美国的独立革命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2. 层次分明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内又有多个篇章。
每个篇章之间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和联系,知识层次分明。
3. 贯穿中外历史学是一门贯穿中外的知识体系,八年级历史知识点也贯穿中外。
既涉及到中国古代历史,又涉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教会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理解历史。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和理解。
其中,具体包括:1. 用图表示教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知名人物和相关文化,用图表来表示可以使知识点更直观、易懂。
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结构
一、百家争鸣的影响: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文化、思想解放运动,在百家争鸣中各派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
3.也开创了思想为政治服务的先河。
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的影响积极:1.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天人感应”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察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1.以维护王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
2.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不利于科技发展。
3.抑制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三、宋明理学的背景:必要性:1.儒学出现危机。
2.唐末的政治分裂,使宋加强了中央集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需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这些都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可能性:1.唐宋以来,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2.宋重文轻武,使学术环境较为宽松活跃。
3.唐宋的儒学者不断的思考的探索。
4.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四、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影响1.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行的活力。
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局限性:1.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对制度的批判层次。
2.未形成时代的主流思想,未能推动社会的政治变革。
历史知识结构范文
历史知识结构范文历史知识结构是指对历史知识的组织和梳理,并形成一个有层次、有体系、有逻辑的结构。
在历史学科中,人们通过整理和分类历史事件、人物、地理环境等元素,建立了一套丰富的历史知识体系。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见的历史知识结构,包括历史学科的分类、历史时间的划分、历史事件的组织等。
一、历史学科的分类历史学科可以分为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
其中,世界历史研究人类共同的历史进程,涵盖世界各个时期和地区的历史事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古代、近代及现代的历史进程;各国历史则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
二、历史时间的划分历史时间一般被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古代一般指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76年,近代一般指公元1453年至公元1789年,现代一般指公元1789年以后至今。
每个时间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趋势。
三、历史事件的组织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可以分为连续性事件和同时性事件。
连续性事件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连续发生的事件,比如古代的羊齿启示、近代的英国工业革命等;同时性事件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等。
另外,历史事件还可以按照其重要性或影响力的大小进行分类,通常分为重大事件和次要事件。
重大事件是那些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比如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次要事件则是那些对历史进程影响相对较小的事件,通常是重大事件的补充或次要方面的事件。
四、历史人物的分类历史人物按照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贡献和影响可以分为重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重要人物一般是指在一些历史时期具有重要地位、有特殊贡献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比如中国的秦始皇、美国的乔治·华盛顿等;次要人物则是那些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大影响力或知名度的人物。
此外,历史人物还可以按照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地区进行分类。
比如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三国时期的蜀国、魏国和吴国等,都是按时间和地域划分的历史人物群体。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整理一、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约2100年至公元前221年)1.人类原始社会: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在这一阶段,人类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居住地和农业经济,生活方式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2.夏朝: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个朝代,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农业生产逐渐发展,社会逐渐出现等级制度。
3.商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实际记载的朝代,奴隶制逐渐形成,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发展。
4.西周:周朝的前期,中原地区的统一,封建制度初步确立。
5.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时期,各国割据,诸侯争霸,思想也开始多样化。
二、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1.秦朝:统一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文字、尺度和度量衡。
2.西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设立郡国制,推行科举制度,开创了前期正史的编纂。
3.东汉:后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败,中央集权逐渐瓦解,地方割据明显。
4.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割据,建立了三个独立的政权,经济开始衰退。
5.隋朝:统一了中国,推行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但统治时间较短。
三、封建社会与帝国时期(公元618年至公元1840年)1.唐朝:统一中国的中央集权王朝,经济、文化达到顶峰,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2.宋朝: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南北朝时期的统一,科举制度开始完善,宋代科技、商业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3.元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外族政权,实行蒙古族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逐渐衰败,同时由于蒙古族的统治,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交流。
4.明朝:封建制度的巅峰时期,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兴盛,农业生产逐渐完善,科技进步显著,但朝政腐败导致朝代的衰落。
5.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实行满族的政治制度,与外界保持相对封闭,国内经济衰退,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末路。
以上是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的一个简要整理,其中涉及了重要的时期、朝代以及对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制度与社会结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制度与社会结构古代中国的制度与社会结构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复杂制度和独特社会结构的国家。
这些制度和结构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制度和社会结构进行探讨。
一、封建制度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是中国社会的核心。
封建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分为上下两级。
上级是皇帝,下级则是贵族、官僚和地方领主。
这些贵族和官僚通过领土和人民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们同时享有特权和权力,并对辖下的人民负有责任。
二、官僚制度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是一种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官员的选拔、升迁、贬谪都由中央政府决定。
官僚制度的好处是确保了政府的稳定和权力的传承,但也存在着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问题。
考试制度的实施,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这一制度被后来的中国朝代沿用。
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得社会的流动性成为可能。
科举考试由中央政府组织,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官员。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获得晋升的机会,不再仅限于出身或财富的条件。
科举制度确立了学问与政治能力的关联,被奉为“士”的象征。
四、农耕社会的社会结构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农耕社会的社会结构可以粗略地分为四个阶层:士农工商。
士阶层包括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
农民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力,工匠则从事手工艺和生产。
商人则负责商品的流通。
五、家庭结构古代中国的家庭结构以父权制为基础。
家族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中国家庭多世代同堂,父母在家中享有最高权威,并抚养子孙后代。
家族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孝道和家族荣誉是核心价值观。
六、性别和婚姻古代中国的性别角色非常明确。
男性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
婚姻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往往是家族利益和政治联姻的产物。
小结:古代中国的制度与社会结构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组成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①背景: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①含义:(2)宗法制②特点:③影响:(1)前提:秦的统一。
(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①皇帝制:特点、地位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古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④宋:提点刑狱司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①世官制:含义(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是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
它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为目标,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讲解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认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第一部分:教材的总体结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古代中国的变革》、《古代东亚文明与交流》、《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两汉魏晋南北朝》、《古代中国的社会格局》、《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和《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每个单元都涵盖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和主题内容,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地展示了中国历史的进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
教材总体结构紧凑合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第二部分:单元结构和知识分布每个单元都由几个重要的主题组成,其中包括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
例如,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变革》中,学生将学习到夏商周的兴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朝与汉朝的统一和发展等。
每个主题都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脉络和演进。
知识的分布安排得很有序。
教材在每个单元内部先从整体上介绍该时期的历史背景,然后再具体分析重要事件和人物,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的发展脉络,形成对历史的全面认识。
第三部分:知识体系和思维培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教材引导学生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因果思维。
同时,教材还鼓励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读当今社会和世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每个单元都配有活动和讨论题,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中,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这种知识结构和体系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八年级上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知识结构:一、四次侵华战争(屈辱史)四次侵华战争(屈辱史)战争名称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工业原料。
②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中国和英法联军交战双方中英起止标志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
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9 世纪中期到20 世纪初)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重大事件结果中国战败。
不平等条约①割地: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赔款2100 万元。
③开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协定关税: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①开始的标志:1840 年6 月,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1839 年6 月的虎门销烟震惊世界,它维护了民族尊严,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决心。
②1842 年8 月,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②结束的标志:1842 年8 月,地半封建社会。
①开始的标志:1856 年10 月,①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炮轰广州城。
中国和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
②1860 年10 月,咸丰帝逃奔热河。
订《北京条约》。
④沙俄采用武力威胁和政治讹诈的手段侵占我国东北、西北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瑷珲条约》是最多的。
()⑤太平军抗击洋枪队:1860 年8 月,青浦之战,华尔受伤;1862 年,太仓之战;1862 年,慈溪之战,华尔死。
⑥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捍卫了民族尊严。
(左宗棠民族英雄)②结束的标志:1860 年11 月,③1858 年,中国和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1860 年,中国与英法签中国战败。
甲午中日战争①根本原因: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把侵略扩张作为基本国策。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结构(实用版)目录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的民族政策2.汉朝的民族政策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少数民族的内迁2.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三、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的民族政策2.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各朝的民族政策2.民族融合的深化五、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1.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2.民族融合的推动力量六、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与亚非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2.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正文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秦朝通过设立典客、典属国等官职,加强了对民族事务的管理。
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汉朝设立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此外,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少数民族的大批内迁,形成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
各民族间的共同斗争及政治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一时期,北方的汉族与南方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三、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和强盛,使得民族关系更加和谐。
隋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加强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辖。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各民族共同为国家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宋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总体上保持稳定。
各朝政府实行不同程度的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治理。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不断深化,各民族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
五、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包括: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有利于民族融合;统治政权的有关政策,加速了民族融合;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和好相处,推进了民族融合;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反压迫剥削的斗争,发展了民族融合。
2024中国史知识结构梳理
2024中国史知识结构梳理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堪称世界之最。
2024年的中国史,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众多事件和时期,其知识结构庞大而复杂。
本文旨在为广大历史爱好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中国史知识结构梳理。
一、古代史史前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生存技能和工具的改进上。
夏、商、西周:这是中国历史的早期阶段,夏、商、西周三代奠定了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春秋战国:这一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战争,同时也是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期,如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秦、汉: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汉朝则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制度,同时也是儒家文化逐渐占据主流的时期。
二、中古史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同时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隋、唐: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唐朝则进入了中国的盛世时期,经济、文化、艺术都达到了巅峰。
宋、元: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元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三、近代史明、清: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展示了中国的海上实力;清朝则经历了从强盛到衰落的过程,同时西方列强开始入侵中国。
近代屈辱与抗争: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如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四、现代史新中国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现代化建设: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2024年的中国史知识结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众多事件和时期。
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结构,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也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中国的未来。
施展:中国史纲50讲知识结构图
清 末 | 民 国
主导全球自由贸 易秩序,统一又 适度繁荣的中国 最符合其利益 (35、38)
民 国 | 新 中 国
在各种内外要素的刺激下,革命走 亚细亚主义, 向激进化(39) 深度刺激中国 传播共产主义 经济上拉动中 救亡,压缩中 革命,打开中 国,反倒造成中 国的视野 国的普世主义 国的内在撕裂化 (37) 格局 共产主义被内化 国民党的民族 (39、41) (40、42) 于中国历史 主义(37、40 (41) 、41) 共产党的普世主 国民党的组织 义(42) 技术(40、 主导全球的经济秩序,构成所有国家的外部约束条件(35) 海洋世界拉动中国经济崛起(43) 在冷战中陷入困境(45) 中国经济崛起的奥秘(43) 中国经济崛起对全球秩序的影响 (44、45、46、49) 后冷战时期大陆地区的困境 (47、48)
作为世界枢纽的中国,其崛起所带来的历史责任与世界意义(50)
施展:中国历史50讲知识结构图
导论(第1讲) 对于“何谓中国”、“休谓历史”的总体解释 分析历史的“第一性原则”的思维导图 商周之变 轴心文明在中原开始出现,波斯、印度文明从西域的方向开始传播 海洋 商 | 周 中原 草原 西域 高原
秦 | 汉
轴心文明出现, 中亚文明的传 封建秩序 入 (3、4、5) 周秦之变 技术变迁,剌激中原生成大一统帝国: 草原受中原剌激,生成游牧帝阒: 中原受草原冲击,向海洋方向传播文明: 西域、雪域起催化剂作用,决定着中原、草原互动的历史节奏 海洋 中原 草原 西域 因技术变迁,生 成农耕帝国,封 建终结 作为中原与草 因中源刺激, (6) 原博弈的地缘 生成游牧帝国 战略支点 中原豪族帝国的 (7、8) (28) 内在演化逻辑 (10、11、16、 17) 中原与草原的互动,所带来的复杂 演化过程,及豪族的变迁 (7、8、9、13、14、15、19) 草原的压力下,中原向海洋方向传播秩序 (13) 西域作为催化剂,对中原的精神世界与帝国战略 的复合影响(18) 高原作为催化剂,与中原、草原、西域的互动 (20) 融合了中原-草原的二元帝国,形成灿烂文化,向海洋方向传播文化 (15、16) 唐宋之变 技术变迁,刺激中原社会结构从豪族社会变为平民社会; 草原帝国从辽开始主动构建二元帝国,到大清发展为多元帝国; 西域、雪域的催化剂作用,以新的方式呈现; 海外白银,从海洋上到来,白银供给变化影响帝国的命运起伏。 海洋 中原 安史之乱催生技 术变迁,终结了 豪族社会,进入 平民社会(17) 中原帝国的内在 演化逻辑 (22、23、26) 草原 西域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一、中华文明的发展1.考古发现与原始社会-中国的考古发现与文明起源-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生活方式2.夏商周三代的兴起与发展-夏朝的建立和衰亡-商朝的兴起和发展-周朝的建立和统一3.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变迁-战国时期的分裂和战争-孔子和墨子的思想传播4.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秦始皇的统一和变革-汉朝的兴起和统治-汉武帝的与开放5.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三国时期的政治争斗-魏晋南北朝的兴起和衰落-佛教的传入和流行6.隋唐五代的繁荣与衰落-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和繁荣-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和分裂-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7.宋元明清时期的巩固与变革-宋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元朝的政治统治和文化融合-明清时期的与开放二、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1.东地中海文明的兴起与辉煌-古埃及文明的崛起和发展-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古罗马文明的统一和繁荣2.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和特点-阿育王的统一和繁荣-印度教和佛教的传播与发展3.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巴比伦和亚述帝国的崛起与衰亡-波斯帝国的统一与扩张4.华夏文明与他国的互动-希腊罗马和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影响5.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古代文明-美洲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非洲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影响-大洋洲古代文明的发现和传承三、各种政治制度与文明的变迁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兴盛-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科举制度的实施和影响2.世界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制度的兴起和传播-共和制度的建立和衰退-奴隶制度的存在和消亡3.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与传播-佛教的传播和影响-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伊斯兰教的传承和发展四、文化交流与技术发展1.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拓和活跃-文化艺术品的流通和传播-语言文字的交流和融合2.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影响-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传承-商业贸易的发展与跨洲交流历史必修二包含丰富的内容,涉及中国和世界各个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与演变规律。
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
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教材。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本文将对这本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总体结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学习。
每个单元包含若干个章节,每个章节介绍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时期。
整本教材的总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二、各单元的知识结构1.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即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通过学习这段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2. 第二单元:帝国的兴亡这个单元主要介绍秦朝和汉朝的兴起和灭亡。
学生可以学习到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做法,以及汉朝的国家制度和社会风貌。
3. 第三单元:唐宋的繁盛这个单元主要介绍唐朝和宋朝的繁盛时期。
学生可以学习到唐朝的开放政策、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以及宋朝的科技革新、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
4. 第四单元:元明的交替这个单元主要介绍元朝和明朝的兴衰。
学生可以学习到元朝的政治制度、农业生产和文化变迁,以及明朝的建立、农业经济和海外扩张等内容。
5. 第五单元:封建制度的巩固与帝国的重新崛起这个单元主要介绍明末清初的历史。
学生可以学习到明朝晚期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民族抗争,以及清朝的建立和帝国的重新崛起。
6. 第六单元: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抗争这个单元主要介绍近代中国的历史,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等。
学生可以学习到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三、知识结构的层次关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层次关系。
每个单元以一个主题为线索,通过不同的章节逐步展开,让学生能够逐渐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全貌。
同时,每个章节内部也有清晰的知识框架,将各个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初三历史复习必备 知识结构框架1之中国近现代史框架整理
三国
大民
,党
五 四 运 动
国一 共大 合共 作产
党
反蒋 共介 ,石 合, 作汪 破精 裂卫
共卢 第沟 二桥 次事 合变 作,
国
石抗 发战 动结 内束 战,
蒋 介
社会主 义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探索
改革开放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土 地 改 革 完 成
三 大 改 造 完 成
文
文十合作
解放战争
没有军队
工农红军
八路军、新四军
志愿军
解放军
始
束三
中
全
会
1978 1976 1966
1956 1952 1949
1945
1937
1927
1924 1919
1919 1911
1911 1900
1898 1895 1856 19 60 1840
睁
眼世
看纪
年
世
戊
界年
戌
第代
变
一洋
法
人务
主
魏运
张
源动
君
主
立
宪
年
年
五
辛
四
亥
运
革
动
命
推
翻
清
政
府
第一次合作 国共十年对峙
中国近现代史时间线
1840-194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现在 社会主义社会
开加 始深 第第 一二 次次 鸦鸦 片片 战战 争争
清王朝
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
中华民国 国民政府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结构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神秘色彩,如甲骨。
地方:侯、伯,向商王纳贡,奉命征伐。
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周武王分封分封的范围: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封对象:王族(燕、鲁、卫、晋)、功臣(齐)、古代帝王的后代(宋、杞、许)周公分封:规模最大。
“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2、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内容:层层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3、西周的宗法制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补充: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统治秩序。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宗法制,构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物质条件统一条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完成了局部的统一各民族的初步融合一、秦的统一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时间:公元前230—前221年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结果: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皇帝制度的建立: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央中央官制: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地方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影响: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历史知识结构化策略举例说明
历史知识结构化策略举例说明
历史知识结构化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进行整理和分类,以
便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和相互关系。
以下是一个例子:
在古代中国历史的结构化策略中,可以按照朝代划分为不同的时期。
例如,我们可以将中国历史划分为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
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特征。
在了解到不同的时期后,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每个
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以秦汉时期为例,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秦始皇和他的统一战争、
焚书坑儒、修筑长城,以及汉高祖刘邦和他的战争、开创汉朝、实行
郡县制等。
在深入了解秦汉时期之后,我们可以将重点放在三国时期。
尤其
是著名的三国鼎立时期,我们可以学习三国时期的三国演义、蜀汉刘备、魏国曹操、东吴孙权等重要人物和事件。
通过这种历史知识的结构化策略,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个时期
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形成更完整的历史
知识体系。
这种结构化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了解两汉时期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名称、方位,重点掌握匈奴的兴衰,西汉时与匈奴 关系三个阶段,东汉时南匈奴称臣、北匈奴政权瓦解;分析汉代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和亲 政策,求得暂时相安定,有利于中原地区社会生产和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但不能从根本上遏 制匈奴贵族的进攻。打败匈奴,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残酷掠夺,维护了北方社会安定和生产秩 序;同时,战争也加重了人民负担。重点掌握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 分析其意义。张骞通西域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构成了天山南北与内地的关系。双方经济文化 交流,不仅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二是形成了丝绸之路,沟通了 亚欧陆路联系。班超经营西域,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 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结合史实,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五种表现形式,即民族迁徙和 杂居、民族间的战争、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和亲、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 理。
战、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生产关系变化(私田产生—初税亩用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 有制—出现封建地租剥削—产生新的阶级对立)
·上层建筑的变动:新兴地主的变法运动(魏李悝、楚吴起、秦商鞅) ·商鞅变法(重点:背景、目的、内容、性质、结果、成功原因、作用、局限、认识)
二、秦汉(公元前 221 年~公元 220 年〕,历经秦、西汉、新、东汉四个统一的封建王 朝,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封建大一统时期。
2
中国历史知识体系
系)·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推广 ·水利事业发展(中原桔槔、春秋楚孙叔敖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都江堰、郑国渠)·冶
铸业(铸铁柔化处理技术,2000 年) ·青铜铸造(莲鹤方壶、金银错技术、雕铸技术) ·制漆(夹贮技术、长沙战国麻布残片) ·煮盐(山西池盐、四川井盐、山东海盐) ·酿酒(用曲造酒) ·手工业专著考工记(齐国官营手工业工艺)·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交流(南象牙、
一、先秦(170 万年前~公元前 221 年),祖国历史的开篇。 本单元从 170 万年前元谋人的出现到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中国,包括远古社会和传说时 代,夏、商、西周三代、春秋战国,是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 1.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开始、发展和成熟时期,是中华文明勃兴时期。 (1)了解三代更替,明白历史发展中的兴衰之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 朝。奴隶制取代原始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 夏桀、商纣、周幽王的暴政是三代灭亡的根本原因,它说明“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商 汤灭夏、武王伐纣顺应民心,是正义的战争。 (2)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分析王位世袭制、井田制和 分封制,认识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和政治斗争的产物,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井田制的实 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奴隶主利用井田剥削奴隶的劳动成果;分封制的实质是让诸 侯国拱卫王室,贡献财物,有利于奴隶制国家的巩固。 (3)将三代经济发展的成果,按类别、产品名称、特点和历史价值列表整理,概括三 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以青铜制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达,重视交 通和城市建设等。 2.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历史大变革时代。 (l)时代特征: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出现质的飞跃;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加速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社会经济发展; 民族关系: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化: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华竞艳;科技世界领 先; (2)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战争战役的目的、性质、影响、作用。其目的都是 为了扩大地盘、争夺人口;其影响、作用都是减少了诸侯国数目,有利于统一,加速了奴隶 制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不可避免地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破坏。 其性质,一是奴隶主贵族集团争霸战争,一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 (3)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按照 因果关系排列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确立: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生产关系变化(公田 转化为私田,新的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出现)→政治制度变化(变法运动)。社会经济是社 会变革的基础。各国变法的实质是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定下来。 (4)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重要特色是先秦诸子及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可以以人物为 线索,掌握其思想主张及其影响,尤其要重视儒、法、道三家提出的治国方案。运用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百家争鸣”的背景。 社会发展特征朝代、都城、时间、君主政治社会经济 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 事件制度农业手工业 商业与城市科学技术社科、思想文学艺术
1
中国历史知识体系
奴隶社会 (公元前 2070 —公元前 476 年)奴隶社会形成夏朝:阳城(豫西晋南) ·B2070— B1600 ·大禹、启、桀·大禹建夏 ·启实行王位世袭制 ·夏桀亡国·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设立国家机器,实行奴隶主阶级专政·三代农作物品种丰富(五谷) ·耕作技术进步(集体耕作、木器石器、青铜农具少、用粪肥、草木灰、绿肥) ·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拉车、祭祀)·青铜铸造发达号称青铜时代(夏少、商繁盛、 西周生活化) ·玉器加工发展(商妇好墓玉器) ·纺织业发展(西周平织物、斜纹提花、刺绣) ·陶瓷业(商周原始瓷器) ·制漆(河母渡红漆碗、商周用漆饰车)·夏朝交通工具种类多 ·商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 ·商都成为繁华都市 ·西周修筑大道,设有旅舍、建立邮驿传递制度 ·三代都城是政治交通中心 是中华文明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基 础
5.从宏观上把两汉对外关系放到世界的大环境中理解、掌握。强大的秦汉吃立在东亚 时,地中海和西亚雄踞着古罗马和安息帝国。从政府间的外交活动和民间经贸往来两方面, 归纳汉朝与朝鲜、日本、越南、安息、大秦诸国的关系,认识我国很早就同邻邦建立了友好 关系。结合史实,把握对外交往相互作用的规律。汉代外传的主要是物质文明,传出的是手 工业品,如铁器、丝绸、铜器等,牛耕、铸铁、缫丝等技术随之外传。汉代传入中国,并对 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大事。结合地图,掌握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路 线,分析其重要意义。两条丝路的开通,中国外交开始突破仅限于周边邻国的范围,走向西 亚、欧洲和非洲,扩大了秦汉文化影响,加强了欧亚几大文明地区的联系。
4
中国历史知识体系
事件制度科学技术社科、思想文学艺术 封建社会封建大一统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公元 220 年)秦 朝 ·咸阳 ·B221-B207 ·秦始皇嬴政、二世·秦统一(历史条件、过程、意义) ·开凿灵渠的目的、地理位置、意义 ·秦疆域四至 ·修筑长城(目的、评价) ·秦末农民战争(原因、过程、特点、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目的: 2、内容: ·政治:皇帝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制、郡县制、秦律 ·经济: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 ·文化: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意义: 4、局限: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击匈奴,收 河套,筑长城,设九原郡 ·统一越族,设桂林、南海、象郡
中国历史知识体系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表解 中国古代史的断限从 170 万年前的元谋人到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前夕,包括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中国的古代社会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代社会相比,既有 共同的发展规律,也有自己明显的特点。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最突出特 点。中国历史上虽有分裂割据时期,但长期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明显趋势。通常情况下, 中国古代史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鸦片战争前) 六个时期。
6.联系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状况,分析秦汉文化大发展的原因, 从统一与多样化、中外交流、水平和气势几方面概括其特点,掌握其成就,特别是领先世界 的几项科技成就、儒家统治地位的确立,古代宗教新格局的形成,王充对神学的批判和《史 记》等。
社会发展特征朝代、都城、时间、政治社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
3.归纳西汉四种政治经济制度,了解其内容,分析其性质,认识其进步性与阶级实质。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完善和加强,对维护封建国家统一、安定社会、发 展经济具有进步意义;但其本质是封建剥削制度。可运用比较法,准确掌握两汉政治经济制 度。秦朝创立了包括皇帝制度、官僚制度、郡县制度、土地私有制度等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政治经济制度。两汉基本承袭了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是,汉朝在除秦苛 法的前提下,在中央官制、地方官制、选官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都有所损益变化,进一步 强化了中央集权。又如比较西周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两者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 固自身统治。但西周分封制是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而分封诸侯;汉高祖铲除异姓王,分封同 姓王,希望永保刘氏江山,是中央集权和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西周分封制随着社会经济基 础的变化而瓦解;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的瓦解,则是统治者一系列措施的结果。
1.时代特征: ①政治上:国家实现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②经济上:封建经济得以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民族关系发展。秦汉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第一个极为重要的历 史时期,各民族联系得到加强,匈奴、越族和西域各族等少数民族为祖国的历史,特别是对 边疆的开发作出了伟大贡献。 ④对外关系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