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习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习材料一
时间:2009年4月4日
主题: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主讲人:牛学武
形式:集体学习
一、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
所谓调节作用,指教师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能力;所谓教育作用就是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二、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
榜样作用,在道德行为上,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
带动作用,包括教师所起的带头作用,纽带作用和思想政治品质的教育作用。
三、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1.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道德。
2.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
师德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精神力量,因为教育是
培养人的工具,而人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过教育的劳动者是高素质的劳动者。
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教师道德是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的,同时它对社会经济条件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习材料二
时间:2009年5月15日
主题: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
主讲人:牛学武
形式:集体学习
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上的内容:
(1)情感上——爱校爱教爱生
以校为家,把学生当儿女、兄弟姐妹。这种情感是爱岗敬业最根本的动力源泉。这种情感是内在的,也是持久的,不会因教师职业待遇的高低或条件的忧劣而轻易波动。教师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敬重自己的事业,并为之而自豪;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可能以恭敬之心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对学生、对事业严肃认真、专心致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2)理念上——教书育人
教师对职业的爱心要在懂教育规律、思想方法科学和清醒头脑的前提下,否则这种爱就会盲目和没有方向。
教师爱岗敬业要体现在既要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素质,又要开发学生潜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教师爱岗敬业不仅仅表现在关注学生的学习,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更要体现在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上,
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教育性上,体现在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上。
教师爱岗敬业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还要教会学生做人,要培养学生形成做事、做人应具备的良好品德。
(3)态度上——认真负责
教师在工作上要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决不敷衍了事,在行动上,科学规范、遵规守纪、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教师没有个人行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学生的视野之中,教师应随时注意完善自己的职业形象。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习材料三
时间:2010年3月12日
主题:教师职业道德的四状态
主讲人:牛学武
形式:集体学习
一般分为乐业、敬业、勤业,精业等不同状态。
乐业——是建立在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积极态度、浓厚兴趣和深深热爱的情感基础上的。乐业的教师对教育工作、对学生由衷的喜爱,不计较待遇多少、地位高低,工作再苦再累是享受。他们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而兴奋,这属于情感型的爱岗者。
敬业——是教师对其职业的理智思考基础上形成的积极态度。敬业型的教师出于对教师职业的性质、社会意义以及个人发展意义的认识,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认真、一丝不苟、作风严谨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这属于理智型的爱岗者。
勤业——体现了教师对工作的根本态度和履职程度,勤业的教师总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属于态度型的爱岗者。
精业——有扎实的教学教育基本功,并不断钻研。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属于创造型爱岗者。
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材料四
时间:2010年4月24日
主题:教师职业道德的概括、建构和期待
主讲人:牛学武
形式:集体学习
一、教师职业道德
任何职业都有与该职业特点相适应的行为准则或规范要求。医生的救死扶伤,法官的明镜高照,商人的诚信公平,都是具有职业特点的职业道德。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俗、人的信念、良知等来维系的、是用以维持社会的安定和秩序,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分工使得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形成了特殊的社会关系——职业关系,它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特殊的行为规范来加以调节,职业道德因此而形成。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所应遵循的带有职业特点的道德规范的总和。
教师道德也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并不是简单出自某个行政机构或长官的意愿和要求,而是教育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经验结晶。高尚师德源远流长,我国两千年前,被人们誉为“教师之父”
的孔子,就已经总结了一整套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形成了我国最早的教师道德体系。孔子对于教师道德要求的精辟表述流传千年,魅力依旧。尽管时代在变迁,要求在发展,但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却是永恒的,因为它是教育这个专门培养人的职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二.师德素养的建构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或称教师的职业品德)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教师职业道德是指规范、准则本身,属于社会道德的范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则属于个体品德的范畴,是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品质的产物,其构建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内化和外化过程。也就是说,首先教师要能够将自己已有的品德心理,与这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建立联系、实现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同化,才能对这些外在的准则从盲目的依从到自觉的认同。但是仅实现道德要求的内化和认同还不够,教师职业品德稳定特征的形成,还必须通过教师主体与客观环境条件及要求的交互作用,通过人与人、特别是师生相互间的互动交流,在教育实践中去实施(外化)并体验这些准则,使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情操、信念,建构起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一贯的心理与行为准则,教师的职业品德才算形成。离了教师主体的主动建构、没有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运用和体验,教师很可能对这些行为规范仅仅停留在字面的认识上,很难达到深层的理解,更谈不上进一步将这些“行为规范”转化为“规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