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5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5篇第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摘要: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正在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其指引下的多样纷呈的教学模式已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学软件开发紧密结合。
同时也应该看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仍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其发展进程依然是动态的、开放的;在认识论立场上如何处理好建构与反映、个体性与社会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将是实现其理论超越的根本问题。
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在其指导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予以纠正和消除。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育技术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基本观点(一)建构主义产生的哲学根源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是当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思想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柯(1668-1774)和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1804)放在一起。
(任友群,2002)当代美国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菲尔德把维柯誉为“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他认为维柯发表于1710年的论文《论意大利人的古代智慧》中所提出的“真理即创造”、“人只能认识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等理论第一次清楚地表达和描述了建构主义思想。
而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建构主义的思想源于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
康德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围绕着人的主体性而展开的,他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建构认知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康德相信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人们无法知道的,而且也无需推测它,人们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经验而已。
康德在他的理性批判哲学中,分别从认识领域、实践领域等不同角度建构个体主体性思想。
康德哲学达到了西方哲学的巅峰,他本人也被大多数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
(二)建构主义产生的心理学根源毋庸置疑,除了哲学思潮的影响之外,心理学自身的理论和流派演进是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理论发展的直接原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关于学习和知识构建的理论,它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教育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和美国教育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等人提出的。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内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学习者通过观察、实践、思考和交流等方式,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和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原理1. 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思考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2. 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建构的。
学习者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等方式,将外界的信息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3. 社会互动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方式:1. 问题导向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引导学习者进行探究和思考,从而促进他们的知识建构和理解。
2.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交流和合作来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绝对的。而是临时性的,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时,知识也不是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也并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因此“知识系统”不是从外部“输入”的,不能由教师通过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向学生灌输,而只能在学生个体内有机生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只能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具体的行动情景中,其内化于个体大脑中的有机成分才能很快地从内部“输出”,迅速转化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
4.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课程建设既考虑专业的实际需要,又考虑学生的实际程度。课程不被看作基本上由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他们的目的和观点。把课程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什么样的经验和概念在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产生中是有效的,变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加强实证研究
通过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 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促进与传统教育观念的融合
努力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相融合,逐步改 变教育实践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
创新技术应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应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来促进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的应用,提高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实证研究不足
尽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 相关的实证研究仍然较少,这使得该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 性受到质疑。
技术应用的局限性
虽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利用技术手段促进学习,但目 前的技术手段尚不能满足其所有需求,这也限制了该理论 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
完善理论体系
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完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体系,加强对学习 过程中个体差异的研究,提高该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学习是建构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 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原 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 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学习是社会互动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社会 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 他人的交流、讨论和合作 来共同建构知识。
教师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建 构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 程中应该主动地探索、发现和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01
02
03
04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 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快速明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快速明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高频考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感,为了让同学们简明地学会建构主义的知识点,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
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1.知识观:知识的动态性,是一种假设、解释。
2.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4.教师观:教师是帮助者、合作者,师生共同活动,教师通过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二、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和共同点主要分歧:1.知识是怎样建构的2.世界是否可知3.知识是情境性的还是普遍性的共同点: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1.抛锚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抛锚在问题情境中。
"锚"指的是支撑课程与教学实施的支撑物,它通常是一个故事、一段历险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系列问题情景。
操作阶段:(1)教师介绍学习目的,呈现学习内容。
(2)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
(3)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解问题并制订问题解决计划。
(4)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
(5)教师进行整体评价2.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基本环节: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3.随机通达教学:学习者可以随机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
具体操作: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散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4.自下而上的教学:教学工作要通过适当强化以控制相应的学习过程,获得希望的教学效果。
专题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经验的中心是主体在有目的选择对象 基础的主观改造.
学习是儿童自身进行探索、建构和发 现的过程.
行动、探索 同化、顺应
人特有的心理结构必须在人的外部活 动中形成,并内化成人的内部心理过 程的结构;从现有发展水平到最近发 展区
学习是学生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和驱动 的知识建构过程
最近发展区 意义的建构
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七学习观 ❖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 认知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的
过程.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 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 得.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可分为两个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 水平;二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而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的空间就是儿童的 最近发展区域.也就是说,儿童只有超越过这个最近发展区域,才算是 完成了向新的水平发展的过程.维果茨基认为,教学的内容就应该安排 在这个最近发展区域内,通过教学将最近发展区转化成为学生的现有 发展水平.
物之教间学的内核在心联:系强. 调学生主体
教学关键:设计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模式
情境学习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概念转变学习模式
有机体的适应又分作两种具体的形式:一是同化,即把环境 因素整合进有机体的结构中;二是顺应,即有机体以改变自己来 应付环境,随着环境变化,有机体也发生变化.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原有 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情景模拟
2 开放性问题
3 解决问题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真实和有意义 的实践,例如模拟试验、虚 拟实景等。
鼓励学生提出富有创造性和 挑战性的问题。
扬长避短,鼓励学生多用多 样的手段解决学习中遇到的 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既定目标 学生能力 教学评价
案例二:多媒体自主学习
通过广泛收集、筛选和整理,使大量的信息素材集中、 紧凑、系统化。同时,将大量的学习活动分解成若干 历程,使学生跟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的学习 路径和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建构
通过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组合在一起,创造新的知识 和理解。
多元智能
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运用多种智能,包括文字、视 觉、音乐等不同类别智能的元素。
情境学习
学生在实践中经历种种情境,进行真实、有意义且与
社交建构
学生与他人一起合作、交流和讨论,通过借鉴他人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
1
前提性和概念矛盾性原理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建立在学生之前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而且经常出现 知识和经验之间的矛盾。
2
探究性和经验主义原理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需要通過真实和有意义的实践经验来学习。
3
建构性评价原理
建构主义教育強調学生的知识必须具有个性化、动态性及建构性,因此评价也应 多样化、动态化、建构化。
建构主义应用
提供足够的情境、材料和问题,通过探究和解决问 题达到既定目标。
通过多种多样的任务和富有挑战性的项目激发学生 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知识建构和思维发展。
评价应与学生的知识建构密切相关,注重评价过程 而非结果,具有建构性特征和个性化思考。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源于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它提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学习者自身的经验与知识基础上,通过与新信息的交互,从而建立新的意义和知识。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学习者通过思考、解释和理解新的知识,逐步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活跃的、自主的、参与的和交互的。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取决于学习者的前置知识、经验和感受。
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在个体差异基础上的,因此教育者必须为学习者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并避免以一种方式呈现信息,而是要考虑到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科背景。
此外,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反对简单地传授知识,认为知识是需要建构的。
学习者在理解和应用新知识时要让他们发挥主动性,而不是只是简单地道出答案。
学习者可以学习由教育者创造的场景,并通过社交交互得到知识。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具有许多不同学科和社会类别的协作式学习。
学习者不仅与教育者交互,而且通过与对等伙伴的合作和讨论来建构知识。
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习者可以用已有知识来帮助或教授其他人,并形成一种社交和情感联系。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还要求学习者将学习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知识。
学生应该探索和发现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种现实情境的应用使学生们能够看到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并且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的概念和理论。
学习者不仅在掌握新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查找、评估和整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时也往往扮演着关键角色。
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教育者不应该只是提供信息,而是应该帮助学习者发展能够在自学阶段中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技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逐步形成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思想 (1)学习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形成。 (2)学习的实质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2.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思想 3.布鲁纳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一种情境性的探索学 习,具有以下的几个显著性特点:①运用自己 的头脑去学习。②使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③自我激励式的学习。④采用共同建构假设式 教学。
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 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 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 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 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变化,从而建 立新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 的质变。
第四,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建构主义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生存, 而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建构主义的知识主 要是指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知识和认 识必须是有用的。
建构主义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
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 2.学习是主体建构的自组织循环系统
3.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2.依据知识由个体单独建构还是通过个体间 协商建构,将建构主义划分为个人建构主义与 社会建构主义。 个人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自身所拥有的知 识就不能与他人拥有的知识完全相同。社会建构 主义则认为:我们的经验只存在社会意义的建构 而不是个人意义的建构。
3. 依据认知主体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趋向,建 构主义可分为生存建构主义与发展建构主义。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哲学背景 (三)科学背景 (四)心理学背景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我们学生都有原有的基本知识体系,就是听课有原有的知识,强调老师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上生长成出新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
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并且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
在目前的各种建构主义思潮中,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
1.激进建构主义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和斯泰费为代表。
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2.社会建构主义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费尔德和科布为代表。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
(2)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社会性的过程。
(3)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可以叫做“自下而上58的知识”。
(4)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的公共文化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
3.社会文化取向社会文化取向也受到了维果茨基的影响。
(1)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
(2)个体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活动的目标。
(3)这种观点提倡师徒式教学,就像工厂中师傅带徒弟那样去教学。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比信息加工理论前进了一步。
专题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PT文档共48页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源⾃教育学,作为学习理论是为改进教学⽽提出的理论,主要的⽬的在于了解发展过程中的各式活动如何引发孩童的⾃主学习,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当如何适当的扮演⽀持者的⾓⾊。
建构主义源⾃关于⼉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 摘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理念是:以学⽣为中⼼,强调学⽣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达到⾃主建构知识的⽬标。
传统地理教学⽅式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教师利⽤各种媒体与⽅法向学⽣传授知识,学⽣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倡导的地理教学⽅式强调的是以学⽣为中⼼,教师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是学⽣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必须充分利⽤创设情境、分⼩组合作学习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使学⽣在已有经验和存量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地建构地理知识的⽬标。
本⽂旨在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运⽤途径。
关键词:建构主义地理教学应⽤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理念是:以学⽣为中⼼,强调学⽣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达到⾃主建构知识的⽬标。
因此先对建构主义的主演观点做⼀个阐述。
1.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决定,我们是以⾃⼰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主动构建并⽣成意义的过程”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是⼀种解释或者假设,会随着⼈类认识的加深⽽不断变迁;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构建⾃⼰知识的过程.为“理解⽽学习”是建构性学习的核⼼⽬标。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步发展。
⾏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1)客观主义──分析⼈类⾏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2)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类⾏为的最重要因素;(3)强化──⼈们⾏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为。
⾏为主义的思想观念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
⾏为主义者根本⽆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的理解及⼼理过程。
信息加⼯的认知主义者,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
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客观事物的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
他们与⾏为主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
教学的⽬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步发展。
在⽪亚杰(J.Piaget)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但相对⽽⾔,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内化为认知结构。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的美国教育⼼理学家将前苏联教育⼼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的推动作⽤。
维果斯基在⼼理发展上强调社会⽂化历史的作⽤,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的⾼级⼼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
他认为,⾼级的⼼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常⽣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内在智⼒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的活动。
所有这些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很⼤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建构主义本⾝并不是⼀种学习理论流派,⽽是⼀种理论思潮,并且⽬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致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Steffe&Gale,1995;Prawat,1996;陈琦、张建伟,1998)。
教师招聘考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招聘考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的历史渊源意大利维柯第一个使用“建构”叙述个体知识获得过程。
康德、杜威对建构主义思想有过积极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教育历史渊源主要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知识如何形成和发生。
知识的建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
“平衡化”无论何时个体面对新的信息时,都会失去认识平衡,个体会随之力图恢复平衡。
(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人类心理是在掌握间接的社会文化经验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作为传递社会文化经验的教育就起着主导作用。
低级心理技能是靠动物进化获得的,高级心理技能是由历史发展获得的。
在人类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维果斯基认为主要由三方面来推动:第一,起源于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高级心理机能;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二、维果茨基的学习理论(一)教学与发展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创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维果茨基提出了要确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达到的水平与原有水平之间的距离。
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着学生的发展,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发展的方向、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以及发展的速度上,即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二)学习的社会性维果茨基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出发,十分强调学习的社会特性,即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过程是三方面的积极过程,即:学生积极、教师积极以及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环境的积极。
(三)认知学徒它是指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相互作用,逐渐地获得知识经验和过程。
(四)中介性学习维果茨基还强调提供支架或中介性学习。
第二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和认识的观点为基础的理论。
它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对自己经验的解释,是通过学习者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认知重建过程而产生的。
这个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培训中,成为了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的指导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康斯坦丁・涅斯托罗夫的学习活动理论,他认为学习是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和互动所产生的,而不是外部刺激所导致的。
这个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意义构建,也即学习者在个人和社会语境中,通过反复实践和交流而建议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
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并非简单地传输知识或技能,而是通过知识的活动应用和重构,反复构建出具有合适性和适用性的理念和策略。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假设1. 认知建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通过经验取得知识,利用已有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反复修正和迭代自我认识。
这种知识的创造和建构是一种主动的、探究性的过程,可以同时包含感性和理性的元素,常常发生在一个较为开放和活跃的环境中。
2. 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习者理解对自己和社会的意义,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学习者通过与个人或社区的交往加深对现实的认知,建立自己的主观观点,形成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
3. 社交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交过程,从事学习的人在各种环境和情境中与有关人员互动,寻求信息和资源,获得支持和反馈。
社交建构也反映了个体和社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从社区获取信息和知识,理解和应用社区的值观、规范和期望。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方法1. 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学习者通过实践和探究来建构知识。
学习者通常在实际活动中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来学习,更倾向于自主选择和探究突破问题,提高其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自我监督的能力。
2. 社会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社会和专业的背景下共同建构知识。
远程学习的基本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远程学习的基本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稽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如下: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2)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3)学习的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远程学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2)学习者应该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收教师所传授的内容。
(3)应用协作学习和合作学习以促进建构式学习。
(4)学习者应该能够掌握学习的进度。
(5)学习者应该有时间、有机会进行反思。
(6)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
(7)交互式的学习能够促进学习者深层次地学习并形成社会存在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主义的学习观
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实在的、有结构的,而这种结构是可以被认识的, 因此存在着关于客观世界的可靠知识。 人们思维的目的乃是去反映客观实体及其结构,由此过程产生的意义取 决于现实世界的结构。 由于客体的结构是相对不变的,因此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存在着判 别知识真伪的客观标准。 教学的作用便是将这种知识正确无误地转递给学生,学生最终应从所转 递的知识中获得相同的理解。教师是知识标准的掌握者,因而教师应该处于 中心地位。
最近发展区
认知结构论
Brunner
意义的建构
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是建构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的理论来源。 首先知识既不是人天生的,也不是客观存在于外界的,而 是认识主体,即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客体(世界万物、真理 等)交互作用的结果。 其次,在人与外界的关系上,皮亚杰持一种“适应”的观 点。所谓“适应”是指已结构化的有机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协调, 将环境因素整合进有机体中,转化成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有机体的“适应”又分作两种具体的形式:一是“同化”, 即把环境因素整合进有机体的结构中;二是“顺应”,即有机体 以改变自己来应付环境,随着环境变化,有机体也发生变化。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学的影响: 教育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
无视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内部心理过程; 可以解释低级学习活动,但不能解释人的高级思维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要点
强调内部认知过程; 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动机而不是外部强化。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 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过程。 学习是凭整体认识。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
人性论假设 被动的
反应的 训练过程 理智过程
认知主义
中性的、能动的
一台按一定规则加 工信息的计算机 自组织的有无限潜 能的机器
人本主义
性善的、能动的
情感过程
一个关于学习理论的经典笑话:大象学飞行 行为主义:制定详细飞行分解步骤和分步训练计划,确定强化物,进行训练 认知主义:讲解飞行原理,飞行理论,考察大象是否已经理解 人本主义:展示飞行的理想和美好,以及大象的飞行天赋,鼓励大象自己试飞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原 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布鲁纳在其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发现学习方法”。“发 现法”的特点在于,它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发现 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善于 探索的习惯。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
知识建构(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
黑斑块
两只角
奶牛?
大 乳房 四蹄
吃草
源自德国Schwank教授
(二)建构主义的特点: 比认知心理学更强调认知的主观方面,在认知上向客观主 义相对立的一面发展; 强调情境的积极作用; 强调社会文化的互动对认知的作用; 关注知识如何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生成的。
建构性学习的核心特征
4、目标指引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是目标定向的,因为 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形成与希望的 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有可能是成功的。学习目标不 是由外部、他人定的,目标形成与实现目标的学习过程, 是由学习者自己设定的。 5、诊断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学习者必须通过自我监控、 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 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诊断与反思是建构主义 学习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主义的评价较少使用强 化和行为控制工具,较多使用学习者的自我分析和元认知 工具。
建 构 观 下 的 数 学 新 课 程 教 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
础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1)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知识是不能被传授的 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
建 构 观 下 的 数 学 新 课 程 教 学
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 同化:学习者把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 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 向和行为。 (1)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建 构 观 下 的 数 学 新 课 程 教 学
(八)教学观: 教学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建一个良好的、
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帮助
学生建构知识。 (1)教师、学生、知识之间关系发生变化 (2)教学四要素的角色发生变化
学生:被动接受者 教师:传道授业者 教材:传授的内容 媒体:教学的手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要点
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生的形成过程。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应重学习的情感因素。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关键词:内在动机、情感 典型应用:非指导性教学
分析:榜样学习、同伴效应、共同愿景、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
什么是知识
柏拉图: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是人们对事物本质 的反映和表述。 笛卡尔:由感官获得的知识是混乱的,是人与动物共同具 有的;只有思想获得的知识才是清晰可靠的,是人类独有 的。 杜威:一种知识是有效的或真正的知识,那么它一定提高 机体探索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否则是无效的、错误的知识。 什么是知识的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 地加以解决。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五)科学观:
20世纪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由于量子论和相对论的诞生,表明了传统 科学观的局限: 尽管我们希望科学家建构的知识能够确定为真理,科学知识并不能够 被证明为真; 科学虽然有一套建构和评价知识的可靠战略和标准,但它们并不能保 证提供真理; 科学知识虽然被认为是一组关于世界的可靠信念,但它既不是确定的 也不是不会错的;
代表人物:皮亚杰、奥苏贝尔 关键词:认知结构 学习风格 加工策略 典型应用:直观教学、演示教学 分析:图表在教学中的作用、先行组织者
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的影响: 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学习的基础,强调原有知识结构 对新知识的同化作用; 积极的学习心向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主动建构者 帮助促进者 建构的对象 认知的工具
建 构 观 下 的 数 学 新 课 程 教 学
传统的:
教师
传授知识
学生
建构的: 学生
建构意义
知识
帮助
教师
建 构 观 下 的 数 学 新 课 程 教 学
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四大要素: 情境: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 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帮助 或相类似的情景和环境,它提供给学生为理解主题所需 要的经验; 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始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 (1)教师、学生、知识之间关系发生变化 生与与媒体之间的友好、平等的支援和帮助;
客观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
1、什么是知识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是因为: 在日常生活中,知识的概念外延非常广泛,包括了各种各 样性质、类型、范围、层次即陈述方式都不同的认识结果, 因此,其内涵很难确定。 在逻辑上,什么是知识的问题与什么不是知识的问题联系 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与知识标准关联系在一起。知识的标 准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知识概念与真理、信仰等概念之间有着复 杂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七)学习观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认知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原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的 过程。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 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包括教 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 方式而获得。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可分为两个水平:一是现有的发 展水平;二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而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的空间就是儿童 的最近发展区域。也就是说,儿童只有超越过这个“最近发展区域”, 才算是完成了向新的水平发展的过程。维果茨基认为,教学的内容就 应该安排在这个“最近发展区域”内,通过教学将最近发展区转化成 为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客观 主义
知识是客观的。 知识是迁移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 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 释现实。
童话中的建构主义:
建 构 观 下 的 数 学 新 课 程 教 学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六)知识观 传统认识论支配下的知识观: 知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科学是自然之镜); 知识是“客观知识”,独立于认识主体而客观存在; 知识可以共享和传递。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 的最终答案; 知识不能脱离认知主体而独立存在; 知识并非具有绝对的客观性,知识具有不确定性; 知识具有个人性和情境性。
专题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2 3
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及其区别
客观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及其区别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要点
学习是试误过程。 强调外显行为的变化; 强调强化的作用,人的行为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学习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 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 关键词:效果律、练习律、预备律;及时强化与延时强化、连续强 化和部分强化 典型应用:线性或分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行为矫正技术 分析:表扬机制和为什么不能滥用表扬 及时反馈的重要性
关键词
经验
哲学背景
Vico Dewey
塑造 行动、探索 同化、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