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宽严相济形势政策
如何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如何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宽严相济”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现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的刑事司法政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
把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是党中央在新的社会政治形势下向司法机关提出的刑事司法工作指针和工作要求。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检察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径。
1 全面理解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内含宽严相济是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重要刑事司法政策,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实施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也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内含,就是要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分子的不同情况,实行区别对待,注重宽与严的有机统一,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互补,宽严有度。
对严重犯罪依法从严打击,对轻微犯罪依法从宽处理,对严重犯罪中的从宽情节和轻微犯罪中的从严情节也要分别予以宽严体现。
2 正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原则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必须以不断消除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消积因素为目标,注重宽与严的有机统一,既要反对重刑主义,又要反对单纯的轻刑化思想;既要注重教育感化,又不能忽视有力打击,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准确把握、全面理解、认真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原则。
2.1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前提是必须严格依法办案。
刑事政策是刑事司法的灵魂,是在一定时期对刑事执法和司法重点及方向的指导,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结合执行相应的刑事政策而最大化的实现刑法的功力,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犯罪、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一个重要标志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因此,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必须在国家现行刑事法律的范围内实施,并实现政策指导与严格执法的有机统一。
宽严相济必须坚持刑法规定的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认真执行各种对犯罪从轻、减轻和从重处理情节,对刑诉法规定的强制措施、侦查手段以及不起诉等诉讼行为的适用条件,在刑事司法中,都要认真斟酌,执行得力,做到宽严有度,于法有据。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及适用

一
、
宽 严相 济形 势政策 提 出的 历史背 景
三、 宽严 相济 刑事政 策 的适用
宽严 相济 刑 事政 策 的适用 根据 我 国司法 机 关的 分工 不 同也
宽严相 济刑事政 策 , 我 国从 中国社会主 义初级 阶段 的基本 是
在 在 国情 出发 , 总结 “ 打” “ 严 、 惩办与 宽大 相 结合” 等政 策 的经 验和 教 相 应地分 为在 侦 查工作 中 的适用 , 审查 起诉 工作 中 的适用 , 训 , 对现 阶段犯 罪 的具体 情况 而提 出 的刑 事 司法基 本准 则 。 针
现 在对于 应该认 定为 犯罪 的就一定 要按照 犯罪来 处理 , 该受 到 大 的刑事案件 , 应 则必须本 着“ 重从快” 从 的原则 予 以处理 。 刑 罚处 罚的就 一定要 受刑 罚处罚 , 应该处 以较重 刑罚 的就一 定要 在审 判工作 中落 实宽严相 济刑事 政策 , 要求人 民法 院在坚 持
L g l y t m n o it e a S s e A d S cey
2 1 0 0年 1月 ( ) 中
{占 l 轧金 } I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的 内涵及适用
侯鹏宇
摘 要
付
成
宽严 相 济形 势政 策 , 党和 国 家总 结 ‘ 打” ‘ 与宽 大相 结合一 是 ‘ 严 ,‘ 惩办 等政 策 的经验 和教训 , 对现 时期犯 罪的特点 针
解读宽严相济形势政策

刑事政策是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灵魂,它对于刑事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刑事法对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政治目标的回应,它的确立表明我国的刑事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完善。
本文站在一个刑法学者的立场上,围绕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进行学理上的解读。
什么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可以通过对“宽”、“严”和“济”这三个关键词进行语义学上的分析,从而揭示其基本蕴含。
宽严相济的“宽”是指宽大、宽缓和宽容。
宽严相济的“宽”具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该轻而轻,二是该重而轻。
该轻而轻,是罪刑均衡原则的题中之义,也合乎刑法公正的要求。
对于那些较为轻微的犯罪,本来就应当处以较为轻缓的刑罚。
该重而轻,是指所犯罪行较重,但被告人具有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和酌定情节的,法律上予以宽宥,在本应判处较重之刑的情况下判处较轻之刑。
该重而轻,体现了刑法对于犯罪人的感化,对于鼓励犯罪分子悔过自新具有重要意义。
宽严相济的“宽”,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形:一是非犯罪化。
非犯罪化是指本来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基于某种刑事政策的要求,不作为犯罪处理。
非犯罪可以分为立法上的非犯罪化与司法上的非犯罪化。
立法上的非犯罪化是指将本来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通过立法方式将其从犯罪范围中去除。
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是指刑法虽然规定为犯罪,但由于犯罪情节轻微、危害不大,在司法过程中对这种行为不作为犯罪处理。
非犯罪化体现了刑法的轻缓化,因而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内容。
二是非监禁化。
非监禁化是指某一行为虽然构成犯罪,但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判处非监禁刑或者采取缓刑、假释等非监禁化的刑事处遇措施。
我国刑法中的非监禁刑包括管制、罚金和剥夺政治权利等,这种非监禁刑相对于监禁刑而言,由于其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因而是刑法轻缓化的体现。
此外,缓刑是对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犯罪分子,由于犯罪情节较轻,具有悔罪表现而适用的一种非监禁化的刑事处遇措施,主要解决轻刑犯的非监禁化问题。
看宽严相济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含义对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我们可以通过对其“宽”、“严”、“济”这三个字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基本蕴含。
宽严相济的“宽”,是指宽大、宽缓和宽容,具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该轻而轻,二是该重而轻。
该轻而轻,是指对轻微犯罪应当处以轻缓的刑罚。
该重而轻,是指所犯罪行较重,但被告人具有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和酌定情节的,法律上应予从宽处理,判处较轻的刑罚。
宽严相济的“严”,是指严格、严厉和严肃。
严格是指法网严密,有罪必罚。
严厉是指刑罚苛厉,从重惩处。
严肃是指司法活动循法而治,不徇私情。
宽严相济所追求的目标应是是严而不厉,所摈弃的应是厉而不严。
宽严相济的“严”虽然同时包含“严格”与“严厉”两个方面的含义,但结合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当更多地强调“严格”宽严相济的“济”,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救济,即所谓以宽济严、以严济宽。
二是协调。
三是结合。
但这并不意味着宽而无严或者严而无宽。
实际上,既无绝对的宽又无绝对的严,应当宽严并用。
一、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基本内涵宽严相济要求对待不同的犯罪行为人,坚持区别对待的策略思想,该宽的宽,该严的严,宽严互补,宽严适度。
根据2006 年11 月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文件与精神,其基本含义可以简要概括为:“严,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严打方针,集中力量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
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以及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必须从严打击,决不手软。
宽,就是要坚持区别对待,应依法从宽的就要从宽处理。
对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犯罪人员,尽可能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减轻处罚,并探索建立刑事自诉案件的和解、调解制度,节省司法资源,注意司法活动中宽严的适度与协调,以争取最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解读所谓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就是要求适度把握好轻重结合的刑事政策。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提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则应有新的立意和新的思路。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

⑥
马克 昌 : 宽严 相 济 刑 事政 策 刍议 》 《 。
⑦ 《 代 的 酷刑 》 秦 ,载 ht:tb .a uc m 。 t /i a i . / p /e b d o
⑨ ⑩ 田斌 : 隋唐 五 代 的 法律 制度 》 《 ,载 ht:1cnbo . 3cm/lg。 t / 7 a . g1 . bo/ p/ l 6 o
犯 罪 密 切 相 关 的 金 融 犯 罪 ,特 别 是 洗 钱 和 恐 怖 主 义融 资 的 打击 力 度 。2 0 0 0年 和 2 0 0 3年 ,联 合 国分 别 通
过 了 论打击跨 国有组织犯罪公 约》和 反腐败公 约 ,要 求成 员国修改和完善 刑事 立法 ,加强对这些
犯罪的惩处。
越来越多的 国家废 除或实 际停止执行死 刑。为 了消除公众对废 除死 刑严 重暴力 犯罪会大幅增 长的担忧和
由于废 除死刑而使长刑增加造成监狱拥挤 的状 况 ,许 多国家 ,特别是发达国家都 实施 了 “ 重重 轻轻 ”的
刑 事 政 策 , 即对 严 重 犯 罪 ,特 别 是 严 重 暴 力 犯 罪处 以 长 刑 ,甚 至 不 可假 释 和 减 刑 的 终 身监 禁 ;而对 轻 微
在审判 中对罪犯处 以较重 的刑罚 ,在行 刑过程 中对 罪犯限制适用减刑、假释等。这类犯罪主要是指罪行 十分严重 、社会危害极大 ,或者具有法定从重处 罚情节 ,以及 主观恶性深 、人 身危险 f大 的罪犯 。 生 通 过 对 不 同 的违 法 犯 罪 实 施 “ … ‘ ” 不 同 的 制 裁 ,在 宽 与 严 之 间把 握 好 平 衡 点 ,实 现 二 者 之 间 宽 严 的互相衔接 ,形成 良性互动 ,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的统一 。 二 、实施宽严相 济刑 事政 策的时代背景 ( )国 际发展趋势的影响 。二 战之后 , 一 特别是上个世纪 7 0年代 以来 , 除死刑成为一个国 际趋势 , 废
对宽严相济政策的理解

对宽严相济政策的理解
宽严相济政策是一个治国理政的原则,意味着在处理社会问题和治理国家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宽松或严厉措施,以实现社会稳定和法治的平衡。
宽严相济政策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宽严相济政策要求在处理社会问题时要有弹性和包容性。
它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能一刀切地采取严厉措施,而应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宽松政策。
例如,在治安问题上,可以通过警示教育、帮助重建等措施来帮助犯罪分子重新融入社会,而不是仅仅依靠刑事惩罚。
这种宽容和包容的政策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减少社会紧张和冲突。
其次,宽严相济政策也要求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法治方面要有严格的措施。
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具有严重的危害,必须采取严厉的措施予以制止和惩罚。
同时,对于那些蓄意破坏社会公共利益、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分子,也必须依法予以严厉惩处,以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安全利益。
总而言之,宽严相济政策的理解是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既保持宽容和包容的原则,给予有效的教育和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又要有严格的措施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法治,确保社会的稳定和治安。
这是一种在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上的综合应对策略,目的是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基础

车 市场 ,主 动先行研 究培 育、发展 的政策和措 施,引导企业
开发和生产 适合农村地 区使用 的低 价位节 能型汽车 ,建 立和
不合理规 定,调整税 费结构 ,减轻消 费者税费负担 ,简化购 车手续 ,在 学车、购车 、养 车等 多个环节 巧挖潜力、 降低成
其实质是 以统一 的标准去统一 不同人的行为 ,而 且要符合伦 理和 要义 。可见 ,该段文字虽然没 有提 到 “ 宽严相济 ”这个
扬弃 ,在对 犯罪人进行惩 罚的同时,将犯罪人 当人看 并促成 犯罪人成其 为人 的 目标 ,而不是 简单地惩罚、报复犯罪 人,
词语,但 内容却 体现 了 “ 宽严相济 ”的精神 ,指 出刑 罚的轻
宽严相 济刑 事政策 的理论基础
■ 文/ 王宏 志 丁寰 翔
在我 国社会转 型期,宽严相济 刑事政策 是为了达致社会 和 谐稳定 而提 出的预 防和控制犯罪 的一项重 要方针和策 略, 要实行严 厉的政策 ;政策严 厉则容易使人 受到伤害 ,就需要
改而 实行宽大的政策 。 以宽大调剂严 厉, 以严厉补救 宽大, 如此政权才 能平稳 。我 国古代司法与行政 不分 ,这里所说 的 “ ”,虽 然指 的 是 “ 政 政事 ” ,实 际也包 含用 刑 。所说 的 “ ”,也就是我们所 说的 “ ”。所 谓 “ 猛 严 宽猛相济 ”,与 “ 宽严 相济 ”内容 固然 有所不 同,但 基本精神是一致 的,即
权 ,刑 罚世轻世 重 。惟 齐非齐 ,有伦 有要 。 ”这 段话意 思是
说 :重罪本应 处以重刑 ,由于具有某种可 以从轻 的因 由,就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罚金刑改革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罚金刑改革引言宽严相济是刑事政策的一种重要原则,旨在根据罪犯的罪行情况来灵活适度地适用刑罚,既要考虑到严惩犯罪的目的,又要关注改造犯罪分子和保护犯罪人权的需要。
而针对罚金刑的改革,则是在当前社会治安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保护社会的利益以及改善现有的罚金制度而进行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文将介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刑罚适用中的应用,以及罚金刑改革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的探讨。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宽严相济是刑法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刑法适用中的基本要求。
它的核心精神是以法律为依据,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和犯罪人的社会危险程度等多方面因素,适当选择刑罚种类和量刑标准,实现刑罚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原则如下:1. 法律价值原则刑事政策的制定和适用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反法律规定,更不能为了某种利益或以保护社会目的,拓宽罪行的概念或滥用刑罚权力。
2. 刑罚目的多元性原则刑罚的目的除了严惩罪犯外,还应包括为了改造罪犯,保护社会,维护法律权威等多个方面的目的。
3. 预防为主原则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见地开展刑事政策,既要从根本上预防罪犯的产生,又要使罪犯的再犯率降到最低。
4. 宽严相济原则宽严相济原则是在保证法律规定的前提下,灵活地运用刑罚,尽量避免因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的刑罚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它要求刑罚既要有针对性,体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和社会危险性,又要兼顾罪犯的人权保障。
宽严相济原则的实现,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适用不同的刑罚种类和量刑标准。
在实践中,绝大多数犯罪都适用了罚金刑作为刑罚种类之一。
罚金刑改革罚金是指法律规定的刑罚种类之一,它比较灵活,适用范围广,主要采用非监禁性惩罚方式对罪犯进行处罚。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罚金刑的效果并不理想,其改革势在必行。
罚金存在的问题罚金刑的实施面临诸多问题,比如:1.罚款金额不够大,不能发挥威慑作用。
由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罚金的金额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化,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罚款金额低至数千元,这样不能对罪犯产生足够的惩罚作用。
论行政执法中贯彻宽严相济的政策

论行政执法中贯彻宽严相济的政策宽严相济是党和国家一贯实行的基本刑事政策,也是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必须坚持的策略。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当前,宽严相济政策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得以贯彻执行。
但是,在劳动教养、治安管理处罚等行政执法中往往被忽略,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一、宽严相济政策及其外在表现(一)宽严相济政策源于刑事司法工作的需要宽严相济的宽是指宽大、宽缓和宽容。
宽严相济的严,是指严格、严厉和严肃。
这里的严格是指法网严密,有罪必罚。
严厉是指处罚苛厉,从重惩处。
严肃是指司法活动循法而治,不徇私情。
尤其应当注意严格与严厉。
宽严相济的济,是指救济、协调、结合。
以宽济严,以严济宽,宽严有度,宽严审势,宽中有严,严中有宽。
(二)行政执法中贯彻宽严相济政策的外在表现行政违法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同,因此,在行政执法中贯彻执行宽严相济政策,较之在刑事司法中也有所区别。
1.宽的主要表现不以违法处理,本来作为违法处理的行为,根据规定,将其从违法范围中去除;不予处罚,行为已经违法,且应当被追究行政责任,但是根据规定,不予行政处罚;不予监禁,行为已经违法,并被依法决定劳动教养或者给予行政拘留处罚,根据规定,不需要到劳教所或拘留所执行,事实上,并没有被限制人身自由;降低处罚,行为已经违法,根据规定,基于某种要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严的主要表现对拒宽违法人员追罚,本来宽缓处理了,但是违法人员拒绝履行义务,将被重新追究行政责任;对严重违法情节加码,同样的违法行为,处罚时充分考虑情节的轻与重,情节严重的,从重处罚;对突出违法行为重处,根据社会现状,对一些社会反响强烈、负面影响较大的违法行为,适时修改规定,加大打击力度,这是动态的,在劳教适用范围和标准上表现极为明显。
二、行政执法中贯彻宽严相济政策的现实意义宽严相济对于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曾经发生过重要作用,这是我国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理解与适用的探讨

注重保 护未成 年人 的合法权益 ,使其在寓教于审
的过程 中认识 到 自己的罪行危 害 ,使之认罪 、悔 罪 、重新 作人 ,在量 刑上要尽量体 现 “ ”字 , 宽 能宽则宽 ,能放则放 ,能适用财产刑的尽量适用 财产刑 ,不 能够适用财产刑 的也要尽量选择非监 禁刑 。对罪行 较重实在不能判处财产刑或非监禁 刑 的,也要尽量体现轻刑化 的原则 ,从有利于未 成年人犯的教 育和矫正角度 出发 ,在 “ 宽”字上 体现对未成年人挽救的刑事 司法政策 。
酌 定 情 节 ,从 而 予 以轻判 ,处 之 以较 轻 之 刑 ,实
践 中主要体现在三种情形 :一是对本来作为犯罪
处理 的行 为 ,基 于某种刑事政 策或情节 的需要 ,
( 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原则
不作为犯 罪处理 。二是对 于特定 情形 的被告人 , 其行为虽构成犯罪 ,但根据情节对其免予刑罚处 罚 。三是某 一行为虽然构成犯罪 ,但根据犯罪情 节和悔罪表 现 ,判处非监禁刑或采取缓刑 、假释 等非刑事措施 ,实现对犯罪分子的非监禁化。
的一 定要作 为犯罪处理 ,该受到刑罚处罚的一定
要受到刑罚处罚 ,从而发挥刑罚的威慑力。
从 “ 宽严相济”的总体要求来说 ,这一刑事 法治意识与大局意识 相结合 ,将原 则性 与灵活性
政策 的根本点在于 “ ,如何理解好 、把握好其 济”
追 求 ,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创造 良好 的法治 环境 。 ( )罪刑法定原则 二 罪刑法定 原则是宽严相济政 策的界 限。根据 刑法规定 ,罪刑 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 明文 规 定不为罪 ,法无 明文规定不处罚 。在贯彻宽严 相 济刑事政策 时 ,宽和严 都是在罪刑法定的基 础
如何理解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如何理解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2004年12月召开的全国检察长会议上明确提出对轻微犯罪采取轻缓的刑事政策从宽处理的要求。
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的三年实施意见》,也规定在检察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
这体现了在刑事司法中既要“雷霆万钧”,也要“春风化雨”;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既要注重法律效果,也要注重社会效果。
目前,在刑事司法中,既不能强调“严打”而忽视轻缓刑事政策的适用,又不能以轻缓刑事政策代替“严打”。
那么,在具体的法律适用过程中,如何理解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呢?笔者认为,轻缓刑事政策与“严打”刑事政策是我国基本刑事政策的两个方面,是辨证统一的整体,是“宽严相济”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从辨证法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统一性、相对性和运动性。
在刑事司法工作中,我们要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既要充分运用刑罚手段与严重刑事犯罪斗争,贯彻“严惩”的要求,还要落实刑罚的教育挽救功能,体现轻刑化的发展趋势。
即使在同一案件中我们也要尽量做到宽中有严、严中有宽,要善于发挥这一政策的感召力,进一步分化瓦解犯罪分子的攻守同盟,集中人力、物力把打击的锋芒对准主要犯罪者。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一定要切实兑现政策,对投案自首、坦白交代特别是有检举揭发等立功表现的,要依法宽大处理;对拒不归案、坦白的,要查清犯罪事实、追捕追诉使之归案,依法从严惩处。
工作中,只有正确理解并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才能使办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得到有机的统一。
在刑事司法中,对于正确掌握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一、吃透刑法立法精神,坚持刑法基本原则,切实把握刑事法律的具体规定。
司法实践中,要在法律框架下落实“严打”刑事政策和轻缓刑事政策,要坚持人道主义原则、法治原则和公正原则。
对待犯罪分子的处理,法律规定该严的一定要严,该宽的一定要宽。
谈谈对宽严相济政策的理解

谈谈对宽严相济政策的理解
宽严相济政策是指在处理社会问题和治理中,既要宽容处理一些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减轻个人或群体的刑事责任;又要严惩重罪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安全和公正。
其核心思想是既要保护公民的权益和尊严,又要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
首先,宽严相济政策体现了法治的原则。
法治是一种基于法律的社会治理方式,旨在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宽严相济政策强调对于一些轻微的违法行为,可以通过宽容和教育方式进行处罚,避免过度惩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额外的伤害。
而对于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惩是必要的,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其次,宽严相济政策适应了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
不同的犯罪行为有着不同的社会危害程度和违法情节,因此,对待不同类型犯罪行为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一些无恶意、初犯或者轻微伤害他人的违法行为,可以通过缓刑、社区服刑等方式进行处罚,以帮助罪犯改造,避免将其置于刑罚体系中产生更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对于恶意、重大伤害他人的违法行为,应当采取严厉的刑事惩罚,以保护被害人的权益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最后,宽严相济政策符合社会变革和进步的要求。
社会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法律和刑事政策需要根据社会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宽严相济政策认为,在对待犯罪行为时,应该重视矫治和预防,注重人类关怀和社会复原力。
对于一些悔过并改过自新的罪犯,给予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提供教育和工作机会,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稳定的生活。
总之,宽严相济政策在综合考虑社会公正、法治原则以及人性关怀的基础上,对待不同违法犯罪行为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既保护了公民的权益,又维护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和秩序。
浅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及适用

(上接第211页)摘要:宽严相济是指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讲求执法办案的社会效果,维护社会稳定。
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需要在全面考察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程度的基础上,结合被告人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社会治安状况等因素,综合作出分析判断,总体从严,或者总体从宽。
既要保证执法办案的法律效果,又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刑事司法活动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适用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发布了《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对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和正确适用依法从“严”、依法从“宽”、宽严“相济”的政策要求以及完善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工作机制等问题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为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缓解和减少社会矛盾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的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对预防和减少犯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宽严相济政策的基本内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既要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犯罪,震慑犯罪,又要尽可能得减少社会矛盾,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宽”就是宽大、宽缓,代表刑事政策的宽和性。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的从“宽”,主要是指对于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犯罪,或者罪行虽然严重,但具有法定、酌定从宽处罚情节,以及主观恶性相对较小、人身危险性不大的被告人,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于所犯罪行不重、主观恶性不深、人身危险性较小、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也要依法从宽处理。
此外,对于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的被告人,一般也应当依法从宽处罚。
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应当充分考虑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方面的不同,根据事实和证据分清主从犯,准确确定各被告人的罪责,不能以分不清主次为由,简单地一律判处重刑。
“济”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最关键。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解读与实现

四、宽严相济与相关概念辨析
1关系
3、宽严相济与两极化刑事政策的关系
4、宽严相济与综合治理的关系
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立法实现
1、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 (1)1997年刑法典
(2)刑法修正案,特别是修正案(七)和(八)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 解读与实现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黄华生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背景
1、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历史背景 (1)春秋时代郑国子产提出“宽猛相济”
(2)古代统治者对儒家与法家思想并用 (3)中共战争年代的“镇压与宽大相结合” 2、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现实背景 (1)对严打的反思 (2)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
2、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立法完善 (1)明文规定宽严相济
(2)完善社会服务刑
(3)建立刑事赔偿、刑事和解、被害人过错制度
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司法实现
1、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我国司法中的体现 (1)严格死刑的适用 (2)最高检、最高法有关规定 2、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司法完善 (1)转变观念,正确领会 (2)正确处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3)防止对职务犯罪过度宽缓
(4)重视刑事赔偿、刑事和解、被害人过错等因素
(5)加强犯罪的非刑罚预防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根据
1、科学的犯罪观和刑罚观
(1)犯罪是社会的正常现象 (2)刑罚功能的局限性
2、和谐社会的理念
(1)减少对抗,化解矛盾
(2)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科学内涵
1、宽严有别(根据犯罪轻重和犯罪人危险性
大小区别对待) 2、宽严结合 3、宽严适度
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文化解读

前 期法 家带 有较 强 的实践 色彩 , 更 为关 注 “ 以 律 治 国” 的 实 践 问题 [ 2 ] 4 。 。“ 春秋 之 时 , 王道 寝 坏 , 教化不行 , 子
总第 1 3 1 期
2 0 1 3年 l 1月
甘
肃 政 法 学 院 学 报
Ge ne r a l No.1 3 1
Nov .. 2O1 3
J o u r n a l o f Ga n s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L a w
的诸 子百家 时期 ②, 而在法 律 文化 方 面 , 能 够独 成 一 派 并 对 后 世 有 较 大 影 响 的 主 要 是 法 家 、 儒家 、 墨家 和道
家, 其 中 以法 家 为代 表 的重刑 威 吓主 义和 儒家 为代 表 的“ 仁爱 慎 刑 观” 和“ 教育 刑 ” 影 响深 远 。我 国现今 的 刑 事政 策 和犯 罪 的预防 控制论 , 或多 或少 都存 有过 去 的“ 遗传 因子” 。
犯罪 类型 的变 化也 反 映着社 会 的根本 变革 ” o E 1 ] 从这 种 意义上 说 , 犯罪 现象 是人 类社会 成 长 中的一 部分 , 是 历 史的、 现 实 的存在 , 是具 有 文化 意 义 的社 会 现 象①。因此 对 犯 罪 的预 防对 策 研 究 离 不 开 相 关 的 社 会 文 化 背
对刑罚执行中落实宽严相济政策的理解和思考

对刑罚执行中落实宽严相济政策的理解和思考摘要: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对刑事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是刑罚执行机关进一步有效贯彻国家刑事法律的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时代要求。
监狱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在具体的刑罚执行活动中如何领悟、把握、运用好这一政策,做到当严必严,当宽则宽,宽严结合,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命题。
本文以探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监狱刑罚执行工作中的完善对策及具体应用为主,以期对监狱工作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宽严相济刑罚执行监狱工作2006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它的确立表明我国的刑事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完善。
近年来, 宽严相济逐渐成为我国刑事政策的热点,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正逐渐贯穿我国刑事活动的全过程。
而监狱作为刑罚执行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更应将此政策贯彻到底。
笔者从监狱工作经验来看,在改造罪犯的过程中,将宽缓、宽容与严格、严厉对立统一,使刑事奖罚执行到位,强调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追求法律效果与追求社会效果相结合,能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冲突,防止社会对立,充分发挥刑罚有效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监狱在刑罚执行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对于正确执行刑罚、促进监狱整体工作以及有效服务和谐社会构建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纵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前世今生”。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不是突兀而出的,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传统、特定的时代背景,并受国外理论实践所影响。
(一)从历史渊源来看,宽严相济“古今如一”。
在一定意义上,宽严相济的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刑事政策思想——“明德慎刑”、“德主刑辅”等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世界刑罚轻缓化时代潮流的积极回应,其价值取向是:保障人权,厉行法治,追求公平正义。
严宽政策宣讲

严宽政策宣讲关于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一)“宽严相济”的含义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源自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罪责罚相适应原则,就是要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当,罚当其罪,简称“重重、轻轻”。
正如2005年11月21日周玉华副院长在全省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所作的题为《更新刑事司法理念,切实保障刑事审判质量》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所谓“严”是指:“对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要坚持‘严打’方针,继续依法严厉打击。
打击的重点应当限制在有计划、有预谋的故意犯罪,有组织的共同犯罪特别是团伙犯罪、集团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累犯、惯犯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与社会发展、民众安宁与秩序的犯罪。
对其中极少数罪行严重、情节恶劣、主观恶性很深的,要坚决重判,该杀的坚决杀。
”;而所谓的“宽”是指:“对大部分一般的犯罪分子,应着重体现刑罚的不可避免性,在量刑上则实行宽和政策,能轻判的就轻判。
对于情节较轻的刑事犯罪分子,尤其对初犯、偶犯、未成年犯,能判缓刑的就不要判实刑,能适用非刑罚措施的就不要用刑罚措施,这样做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现状和实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理论依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基础。
我国早期司法实践特别是1997年新刑法颁布前,我们国家经济状况比较落后,物资匮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不发达,由此引发的诸如盗窃、抢劫、强奸等暴力性犯罪发生率最高,加之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偏重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追求,因此当时的刑事司法政策往往只强调了“严打”,这是与当时的刑事司法实践相适应的。
而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刑事司法实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一表现在盗窃、抢劫等犯罪与其他犯罪相比较,发生率仍然在前几位,但未成年人犯罪、交通肇事罪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与各种其他犯罪的比较中案件数、涉案人数所占位次也是逐年提前;其二表现在各种伤害案件的发生,既侵害了被害人的利益又是造成各种上访的根源之一,这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而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事政策是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灵魂,它对于刑事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刑事法对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政治目标的回应,它的确立表明我国的刑事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完善。
本文站在一个刑法学者的立场上,围绕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进行学理上的解读。
什么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可以通过对“宽”、“严”和“济”这三个关键词进行语义学上的分析,从而揭示其基本蕴含。
宽严相济的“宽”是指宽大、宽缓和宽容。
宽严相济的“宽”具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该轻而轻,二是该重而轻。
该轻而轻,是罪刑均衡原则的题中之义,也合乎刑法公正的要求。
对于那些较为轻微的犯罪,本来就应当处以较为轻缓的刑罚。
该重而轻,是指所犯罪行较重,但被告人具有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和酌定情节的,法律上予以宽宥,在本应判处较重之刑的情况下判处较轻之刑。
该重而轻,体现了刑法对于犯罪人的感化,对于鼓励犯罪分子悔过自新具有重要意义。
宽严相济的“宽”,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形:一是非犯罪化。
非犯罪化是指本来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基于某种刑事政策的要求,不作为犯罪处理。
非犯罪可以分为立法上的非犯罪化与司法上的非犯罪化。
立法上的非犯罪化是指将本来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通过立法方式将其从犯罪范围中去除。
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是指刑法虽然规定为犯罪,但由于犯罪情节轻微、危害不大,在司法过程中对这种行为不作为犯罪处理。
非犯罪化体现了刑法的轻缓化,因而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内容。
二是非监禁化。
非监禁化是指某一行为虽然构成犯罪,但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判处非监禁刑或者采取缓刑、假释等非监禁化的刑事处遇措施。
我国刑法中的非监禁刑包括管制、罚金和剥夺政治权利等,这种非监禁刑相对于监禁刑而言,由于其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因而是刑法轻缓化的体现。
此外,缓刑是对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犯罪分子,由于犯罪情节较轻,具有悔罪表现而适用的一种非监禁化的刑事处遇措施,主要解决轻刑犯的非监禁化问题。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由于其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罪表现而适用的一种非监禁化的刑事处遇措施,主要解决重刑犯的非监禁化问题。
缓刑和假释都是附条件地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以体现对犯罪分子的宽大处理。
三是非司法化。
非司法化是就诉讼程序而言的,在一般情况下,凡是涉嫌犯罪的都应进入刑事诉讼程序。
但在某些情况下,犯罪情节较轻或者刑事自诉案件,可以经过刑事和解,不进入刑事诉讼程序案件便得以了结。
非司法化,是对轻微犯罪案件在正式的刑事诉讼程序之外得以结案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对轻微犯罪的宽缓处理。
宽严相济的“严”,是指严格、严厉和严肃。
这里的严格是指法网严密,有罪必罚。
严厉是指刑罚苛厉,从重惩处。
严肃是指司法活动循法而治,不徇私情。
在上述三种“严”的含义中,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严格与严厉。
储槐植教授曾经指出四种刑罚模式:严而不厉、厉而不严、不严不厉、又严又厉。
严而不厉是指法网严密,刑罚却并不苛厉。
厉而不严则是指刑罚苛厉,法网却并不严密。
显然,我们应当追求的是严而不厉,摈弃厉而不严。
在此,存在着严与厉之间的负相关性:严可以降低厉,不严则必然以厉为补偿。
例如,十个人犯罪,每个人都受到刑罚处理,只要每人判处五年有期徒刑就足以维持刑罚的威慑力。
但如果只有五个人受到刑罚处罚,另五个人逍遥法外,那么为维持同等水平的刑罚威慑力,对五个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人每人就要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换言之,逍遥法外的五个犯罪人的刑罚转嫁到了受到刑罚处罚的五个犯罪人身上。
这就是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里亚所揭示的刑罚不在于严厉,而在于使犯罪分子及时受到惩罚的原理。
因此,宽严相济的“严”虽然同时包含严格与严厉这两个方面的精神,但我们更应当强调的是严格。
即该作为犯罪处理的一定要作为犯罪处理,该受到刑罚处罚的一定要受到刑罚处罚。
当然,对于严重犯罪仍然应当坚持“严打”,也就是该重而重,发挥刑罚的威慑力。
宽严相济的“济”,具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救济,即所谓以宽济严、以严济宽。
刑罚的宽与严是相对而言的,例如死缓相对于死刑立即执行而言是一种宽缓的处理;但死缓相对于无期徒刑而言又是一种严厉的处理。
正因为宽严具有相对性,没有宽则没有严,没有严也就没有宽。
因此,应以以宽济严,也就是通过宽以体现严;以严济宽,也就是通过严以体现宽。
二是协调,即所谓宽严有度、宽严审势。
宽严有度是指保持宽严之间的平衡:宽,不能宽大无边;严,不能严厉无比。
宽严审势是指宽严的比例、比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当根据一定的形势及时地进行调整。
我认为,宽严审势要做到以下三点:(1)因时而宜。
中国古人就有“刑罚世轻世重”的经验之谈,刑罚之轻重取决于一个时期的治安状况与犯罪态势。
刑罚该宽时一定要宽,该严时一定要严。
当然,何时该宽何时该严,我们一定要作出科学判断,否则将宽严皆误。
(2)因地而宜。
犯罪发生在一个具体的区域,其影响也往往以犯罪地为中心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因此,刑事政策的制定应当考虑某一特定地区的治安状况与犯罪态势,刑罚的轻重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地区的犯罪率的高低。
在这种情况下,全国统一的刑事政策如何与各地的具体犯罪态势相结合,这也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所要考虑的因素。
(3)因罪而宜。
对于重罪,一般而言应当从重处罚。
对于轻罪,一般而言应当从轻处罚。
当然,重中有轻,轻中有重,惟此才能用刑得当。
此外,对于惯犯、累犯以及亡命之徒,应当重刑惩处。
对于偶犯、初犯,应当从轻发落。
尤其对于青少年犯罪,应当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最大限度地予以宽缓处理。
三是结合,即所谓宽中有严、严中有宽。
宽和严虽然是有区别的,并且不同时期、不同犯罪和不同犯罪人,应当分别采取宽严不同的刑罚:该宽则宽,该严则严。
但这并不意味着宽而无严或者严而无宽。
实际上,既无绝对的宽又无绝对的严,应当宽严并用。
例如在对严重犯罪实行“严打”方针,以从严惩治为主,但并不意味着一概不加区别地适用最重之刑。
某些犯罪分子,所犯罪行虽然极其严重应当受到刑罚的严厉制裁,但如果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的,在从重处罚的同时还要做到严中有宽,使犯罪人在受到严厉惩处的同时感受到刑罚的体恤与法律的公正,从而认罪服法。
以上是我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基本蕴含的解读,我认为还应当强调以下三个观点:第一,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轻罪刑事政策与重罪刑事政策的统一。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包含宽与严两个方面。
现在我们提倡宽严相济,当然更多的是强调刑法宽缓的一面,但不能由此认为宽严相济是轻罪刑事政策,只适用于较轻的犯罪以及青少年犯罪。
这里涉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严打”的关系。
我认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是对“严打”的取代,更不是对严打的否定,而应当将“严打”纳入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框架中确立其地位。
从这个意义上说,“严打”并不是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并列的另一个刑事政策,而是包含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中的体现宽严相济的严厉性的内容。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并不矛盾。
只有在宽严相济的框架中坚持“严打”方针,才能避免片面追求从严惩处,从而做到严中有宽,更好地在“严打”中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总之,不仅对轻罪要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而且对重罪也同样应当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第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刑事立法政策与刑事司法政策的统一。
宽严相济之所以是刑事立法政策,是因为法律是刑事政策的条文化与具体化,在刑事立法中应当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从而为司法机关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提供法律根据。
当然,宽严相济不仅是刑事立法政策,更应当是刑事司法政策,不能认为刑法已经体现了宽严相济的政策精神,因而司法机关只要依法办案,不需要另行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
这里存在一个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问题。
我认为,我国实行的是相对的罪刑法定原则,刑法中存在自由裁量的广阔空间,因而在司法活动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并不必然与罪刑法定原则相违背。
当然,宽严相济的严不能超越刑法的规定,绝不能对刑法没有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以严为名作为犯罪处理,也不能对刑法规定处罚较轻的行为以严为名判处法律没有规定的较重之刑。
简言之,不能法外施威。
那么,能不能法外施恩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同刑法学者存在较大的分歧。
我个人倾向于赞同法外施恩,关键是如何界定法内与法外。
第三,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刑事策略思想与刑事科学思想的统一。
刑事策略是作为与犯罪作斗争的手段而提出来的,更强调刑罚的有效性。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包含着宽和严的两种手段,正确运用就能够取得与犯罪作斗争的胜利。
但我认为,仅从策略角度理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不够的,我们更应当看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包含的刑事科学思想,它是社会对犯罪的反应理性化的表现。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刑事科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刑罚的谦抑性与人道性。
事实已经证明,刑罚不是越重越好,轻重适宜才是最重要的,才能有效地控制犯罪。
并且,在如今法治社会,任何刑罚的适用都受到人道主义的限制,不得为追求惩治犯罪的效果而采用残酷的刑罚,这也已经成为国际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
为何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我国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都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作为我国基本的刑事政策,对于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曾经发生过重要作用。
当前,建构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政治目标,和谐社会要求通过各种方法,包括法律手段,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疏通各种社会怨愤,由此而获得社会的长治久安。
我认为,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和纠纷的社会,更不是一个没有犯罪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指在一个社会,矛盾和纠纷能够得到及时的调解,犯罪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而法律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各种社会矛盾的化解器。
刑法,则是控制犯罪的一种方式。
因此,只有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才能使轻罪与重罪分别得到妥当的处理,获得刑罚效果的最大化。
我认为,我国当前之所以要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认识:一是基于对犯罪规律的科学认识。
任何社会都存在犯罪现象,犯罪不仅是一种法律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
犯罪与社会结构形态是紧密相联的,且一定的犯罪态势恰恰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贫富悬殊,利益主体多元化,因而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十分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犯罪也呈现出高发的态势。
在某种意义上说,犯罪是社会深层次的矛盾激化的产物。
在社会关系明晰化、社会结构合理性、社会规范严密化、社会心理顺畅化之前,导致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没有得到解决,犯罪的高发态势就不可能消失。
应当指出,我国目前的犯罪现象已经不同于几十年前的犯罪,犯罪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更多的犯罪都是由于对财产的过度追求与社会不能提供更多获得财产的合法途径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还有些犯罪是由于邻里纠纷、干群矛盾等各种社会因素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