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两极与冷战课件 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两极与冷战课件 人教版

思考:
1、雅尔塔协定的基础?
2、雅尔塔协定产生了什么重要(zhòngyào)影
响?
第九页,共28页。
“两极(liǎngjí)”
与“冷战”
雅尔塔会议
奠定战后世界(shìjiè)格
(huìyì)
“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
拉开“冷战”序幕; “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
第十页,共28页。
拉开(lā kāi)了“冷战”
第二十页,共28页。
“两极(liǎngjí)”
与“冷战”
雅尔塔会议 (huìyì)
奠定战后(zhàn hòu)世
“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
拉开“冷战”序幕;
“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
北约建立
华约建立
东西方对峙格局形成的 标志
冷战表现:
柏林墙建立 美苏军备竞赛 古巴导弹危机 美国侵越战争
的桂冠,却输尽了财富,它在战争 中损失兵力120万,消耗大量资金,外贸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 枯竭,海外投资也大部分变卖,战争结束债台高筑(zhài tái gāo zhù)。
美国:军事跃居世界第一,军人达1200多万,拥有30艘航空 母舰,在全世界建立了近500多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经 济上,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总产量的2/3,黄金储备的3/4,外 资出口额占1/3,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还掌握 了国际金融控制权。
第二十七页,共28页。
“两极(liǎngjí)”
与“冷战”
雅尔塔会议
奠定(diàndìng)战后世界
(huìyì)
“铁幕演说” “杜鲁门主义”
拉开“冷战”序幕; “冷战”开始的重要标 志
北约建立 华约建立
东西方对峙格局形成的 标志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教学内容
1.《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2.《思想政治》第五册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在七、八年级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围绕人们最为关注的若干现实问题,诸如和平与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人权、民主与法制;经济成长、科学进步与道德建设;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等,培养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思考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促进学生立足于当代社会,学会面对、学会选择、学会参与。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看,有三个主题:一是与当代中国国情和发展密切相关,
具有现实性;二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具有开放性;三是需要跨学科领域的视角,具有综合性。

而所有主题的讲述,则一概采取专题探究方式,以促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尝试自主构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从教学体系的构建看,本阶段采取主题型整合与
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第二单元第一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一道难解的题第二课时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第三课时资源出现短缺第四课时失去平衡的环境5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一课时人口警钟长鸣第二课时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第三课时环境亮起“黄牌”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第一课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二课时应对资源危机67第三课时重建我们的家园第四课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单元第一课人权的历程第一课时人权的足迹第二课时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第二课人民当家作主
第一课时国家的主人第二课时人民的公仆第三课时守望公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九级(全一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九级(全一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一)战后世界的新格局一、“两极”与“冷战”1、 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即将胜利之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向反共反苏。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这“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

简称“华约”。

“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4、冷战与争霸:北约建立前,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宣称,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人们称之为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标志)。

5、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的霸权主义也膨胀起来,在军事上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

)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6、冷战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了政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7、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还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日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洲则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初三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初三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初三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单元测验卷(本卷满分80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二战结束后一直延续到80年代,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C)A建立政治军事集团北约华约B“热战”C“冷战”D部署导弹核弹2、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是因为:(A)A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宣告独立B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在1960年宣告独立C1960年非洲最后一个殖民地纳米比亚独立D1960年开始整个非洲大陆吹响了独立的号角3、下列哪些事件是二战后“冷战”的产物?(D)①以色列修建隔离墙②古巴导弹危机③北约的建立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4、下列哪一事件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政权的措施?(C)A抗美援朝B土地改革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和平解放西藏5、1951年,一位美国将军说: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你认为“错误的战争”的含义是:(B)A二战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世界人民反对战争B美军入侵朝鲜是非正义战争C美国选择中国作为对手是错误的D美国错误估计了中国的力量和气魄6、下列属于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D)A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B标志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口号:(B)①反映了毛主席“人多力量大”的正确思想②反映了人类必然战胜自然界的坚定信心③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④导致了高指标、浮夸风的出现A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④8、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创造;三大改造中,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赎买”的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五单元第二课 多级世界有规则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第五单元第二课 多级世界有规则
③设计互动环节,如学生参与绘制板书,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1.多极化世界的概念:国际事务中出现多个具有相对平衡实力的大国或地区,形成相互竞争、合作与冲突的局面。
2.多极化世界的形成原因: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
3.多极化世界的特点:竞争性、合作性、冲突性。
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多极化世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结合时政新闻,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设计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形势,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全球观念。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9.请描述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分析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
10.请分析多极化世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并解释其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案:
1.多极化世界的概念是国际事务中出现多个具有相对平衡实力的大国或地区,形成相互竞争、合作与冲突的局面。特点有竞争性、合作性、冲突性。
2.多极化世界的形成原因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这些原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竞争更加激烈、需要共同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差异可能导致国际冲突的爆发。
-纸质教材和辅助材料:提供丰富的纸质教材和辅助材料,以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多极化世界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多极化世界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多极化世界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多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国际形势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发学生对多极化世界的兴趣和思考。

初三社会知识点整理

初三社会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知识点整理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 掌握情况____________1.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新时期的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

2.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既是改革的内容,也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在城市的主要内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开放首先在沿海地区推行。

对外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除此之外,我国的基本国策还有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一国两制。

3.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新世纪我国又举行了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001年上海APEC会议;同时成立了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它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5.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和平问题的原因有民族矛盾的激化、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根本原因、根源)。

6.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源于、历史根源)是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实行殖民侵略,根本原因(根源)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冷战”结束后的南北关系总体趋向缓和7.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测试题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测试题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综合测试题说明:1、全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

2、本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国际新闻与右边宣传画主题相符合的是A、中国与非洲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成功举行B、国际恐怖组织袭击印度孟买泰姬玛哈酒店C、西方国家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D、美国出兵伊拉克2.“以前是给地主老财干活,现在咱有了自己的地了,等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回家好好种田,娶个老婆生个大胖小子。

”中国贫苦农民实现此愿望与下列哪件大事直接有关A.新中国成立B.解放战争胜利C.土地改革完成D.抗美援朝的胜利3.右边是作家魏巍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的著作。

该书描述的是()的事迹A.八路军B.新四军C.东北抗日义勇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C.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D.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5.“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类口号出现在A.三大改造中B.“大跃进”运动中C.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D.抗美援朝中6.今年5月16日是“文革”爆发纪念日,《历史与社会》科代表计划到时候请一个亲身经历过“文革”的老师开个专题讲座。

这位老师的年龄应该是:A.24岁B.28岁C.31岁D.48岁7.中国当代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其标志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制C.兴办乡镇企业D.农民大量进城打工8.右图所示的航天奇观,是在我国下列哪一项技术基础上的进步?A.原子弹B.氢弹C.人造卫星D.航天飞机9.被人们誉为“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和“一个名字创造了1000亿元价值”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他敢于冲破经典遗传学的理论禁区,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树立崇高理想B.要有长期扎根农村的思想C.要有艰苦奋斗精神D.要具有创新精神10.初三(1)班同学准备策划一次主题为《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的图片展。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单元测试卷(一).doc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单元测试卷(一).doc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单元测试卷(一)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一.选择题1.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之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在什么地方聚会,商讨有关战后的重大问题,并签订了协定。

()A.苏联的雅尔塔B.美国的华盛顿C.英国的伦敦D.法国的凡尔登2.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形成的两大集团是`````````````````````````()A.以英国为首的“北约”和以中国为首的“华约”B.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C.以中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英国为首的“华约”D.以苏联为首的“北约”和以美国为首的“华约”3.北约首脑宣称,要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人们称之为``````````````````````````````````````````````````````()A“敌对”政策B“热战”政策C“冷战”政策D“对峙”政策4.第二次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具有世界意义变化之一的事件是````()A.万隆会议B.非洲大陆的解放C.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D.“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5.标志殖民时代终结的是``````````````````````````````````````````````````()A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 1955年的万隆会议C.大殖民地国家印度的独立D.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6.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发表了宣言,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地位经济秩序,这个宣言指的是()A.《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B.《七十一国集团联合宣言》C.《七十五国集团联合宣言》D.《七十三国集团联合宣言》7.中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亿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农具、牲畜和房屋,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在`````````````````````````()A.1949年10月B.1952年10月C.1952年底D.1949年底8.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正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间是()A.1949年10月B.1949年底C.1956年底D.1952年底9.爆发“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A.1956年B.1966年C.1968年D.1976年10.“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四人帮都搞打倒一切,全面内战,使得人心慌慌,工人不能上工,学生不能学习,农民不能种田,国家经济停滞不前,这充分表明`````````````````````````` `````````````````````````````()A.发展才是硬道理B.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C.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D.发展是改革的目的11.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几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A.三B.五C.四D.六12.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农民的两大创举是``````````````````````````````()A.乡镇企业、民营企业B.民营企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乡镇企业、费改税D.乡镇企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3.下列不属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的是```````````````````````()A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B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使中国很快地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D使农村改革取得成功14.会议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浙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

浙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标要求:理解一些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的原因与表现,了解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的概况和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

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与影响。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感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的残酷性,初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瓜分整个世界的本性。

了解巴黎和会的概况和《凡尔赛合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知识要点:列强瓜分世界:军备竞赛;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概况、性质、影响。

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巴黎和会、《凡尔赛合约》。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的中国局势,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以邹容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思想的宣传。

理解兴中会、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创立,理解孙中山在推动辛亥革命中的突出作用。

了解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清朝覆亡等历史事件的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了解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扩张武力所采取的各种反动卖国措施。

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覆亡过程。

知识要点:列强对中国的控制、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革命思想的宣传、孙中山建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北议和、清朝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北洋政府、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所采取的措施、袁世凯扩张武力、进一步独揽大权的做法、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混战。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标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与影响。

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知识要点:生活中的变化、头脑中的变化。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课标要求:1描述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了解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精、内容与影响。

浙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

浙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标要求:理解一些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的原因与表现,了解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的概况和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

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与影响。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感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的残酷性,初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瓜分整个世界的本性。

了解巴黎和会的概况和《凡尔赛合约》的主要容及影响。

知识要点:列强瓜分世界:军备竞赛;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概况、性质、影响。

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巴黎和会、《凡尔赛合约》。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的中国局势,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以邹容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思想的宣传。

理解兴中会、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创立,理解在推动辛亥革命中的突出作用。

了解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清朝覆亡等历史事件的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了解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扩武力所采取的各种反动卖国措施。

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覆亡过程。

知识要点:列强对中国的控制、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革命思想的宣传、建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北议和、清朝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北洋政府、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所采取的措施、袁世凯扩武力、进一步独揽大权的做法、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混战。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课标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与影响。

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知识要点:生活中的变化、头脑中的变化。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课标要求:1描述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了解联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精、容与影响。

3.了解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就与失误。

人教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提要(九年级全一册)

人教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提要(九年级全一册)

第三部分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考试要点】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一、政治上的重大变化1、“两极”格局与“冷战”(1)两极格局指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格局。

从时间上来说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1990年两德统一为终点。

(2)从历史原因来说,与1945年2月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有关。

(3)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4)两极格局下美苏对立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冷战”。

含义:是指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冷战”是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

表现:①政治上-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②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柏林墙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美苏军备竞赛;侵越战争。

2、殖民体系的瓦解(1)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印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

(2)亚非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这次会议是独立后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五六十年代,非洲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4)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二、经济上:各国的现代化追求(1)二战后,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

这一时期持续了近二十年,被称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

(2)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落后国家与地区现代化的突出事例。

(3) 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建立,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建议:本框的《读与思》中设计的问题在七年级时曾出现过, 建议:本框的《读与思》中设计的问题在七年级时曾出现过, 所以不要用太多时间。辅文部分一定要指导学生阅读,因为 所以不要用太多时间。辅文部分一定要指导学生阅读, 它实际上介绍的是人类最初的生活情景和社会组织形式。 它实际上介绍的是人类最初的生活情景和社会组织形式。 活动区》同样放在课下完成。 《活动区》同样放在课下完成。 三、科学与人文知识的萌芽 问题: 问题:人类最初懂得的科学和人文知识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有什么 关系?为什么?(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学习) ?(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学习 关系?为什么?(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学习) 这一框是此次合并教材时新增加的内容,建议由教师讲述。 这一框是此次合并教材时新增加的内容,建议由教师讲述。可 以把本框的《大家谈》 读与思》的问题作为讨论的内容。 以把本框的《大家谈》和《读与思》的问题作为讨论的内容。 完成讨论后再由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完成讨论后再由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如果时间充足,可让学生讲讲中国古代各民族图腾的故事。 如果时间充足,可让学生讲讲中国古代各民族图腾的故事。
《活动区》的内容可在课堂上完成。同时提问为什么说弓箭 活动区》的内容可在课堂上完成。 是复合工具?要求学生结合科学课的知识,说出弓箭的力学 是复合工具?要求学生结合科学课的知识, 原理。由此说明新工具的进步性。 原理。由此说明新工具的进步性。 五、从动物驯化到植物栽培 问题:随着工具的进步,采集和狩猎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问题:随着工具的进步,采集和狩猎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本框课文,并找出重要知识点: 指导学生阅读本框课文,并找出重要知识点: 千年前, 原始畜牧业出现。 约1万5千年前,人类开始驯化动物 万 千年前 人类开始驯化动物——原始畜牧业出现。 原始畜牧业出现 万年前, 原始农业出现, 约1万年前,人类栽培植物获得成功 万年前 人类栽培植物获得成功——原始农业出现,人类 原始农业出现 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品生产者。标志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 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品生产者。标志生和《文件夹》可不作要求。 大家谈》通过了解农业革命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大家谈》通过了解农业革命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认识农业 在现实社会的重要地位。 在现实社会的重要地位。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第五单元综合检测试卷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第五单元综合检测试卷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第五单元综合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1.当代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 )①经济全球化②国际格局多极化③文化多元化④产品社会化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2.“秀才不出门,可看天下事,可知天下事,可购天下物。

”这种现象主要是 ( ) A.通迅技术发展的成果 B.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C.内燃机技术发展的成果 D.纳米技术发展的成果3.信息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推动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的合理流动和重新组合②促进了世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③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效率空前提高④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成本大大降低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4.1978年以来我国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人数每年都在快速增长。

引起这种增长的原因主要是( )①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②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③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日益普及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5.下列我们经常看到的产品,能反映生产和消费全球化的有 ( )①肯德基快餐中国连锁店②写着日本本田标志的广州本田汽车③法国梦特娇服装中国专卖店④打着“中国的海尔、世界的海尔”广告的海尔电器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6.我国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中,我国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

这里的“和”强调的是民族文化的 ( )A.多样性 B.统一性 C.冲突性 D.一致性7.经济全球化是柄“双刃剑”,在带给人类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下列事件的发生与经济全球化直接有关的是 ( )①被誉为“太平洋上闪亮的明珠”的图瓦卢因海平面大部分地区被海水淹没②贫富差距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蔓延和扩大③疯牛病、禽流感、非典在全世界的蔓延与流行④非法移民、毒品走私、武器扩散等社会问题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8.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世界两极格局的结束,但是在世界新格局还没有形成之前,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历史与社会笔记

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历史与社会笔记

九年级社会思品笔记整理社会部分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一、“两极”与“冷战”1、“两极”:美、苏。

2、“冷战”:①1945-1991(苏联解体),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②表现:⑴东西柏林墙:东德:民主德国(华约);西德:联邦德国(北约)。

⑵美苏军备竞赛(核威慑)。

⑶古巴导弹危机:美总统肯尼迪下令载有核弹头的美军轰炸机进入古巴上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令停建导弹发射场。

⑷侵越战争: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

3、《雅尔塔协定》:确立五大常任理事国:苏、美、英、中、法。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5、1949年,以美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6、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

根据《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集团,简称华约。

7、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8、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期间发表的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

“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9、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阐述了“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

10、冷战后,世界向政治多极化发展。

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1、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2、亚洲四小龙崛起: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

3、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印尼。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奠定了基础,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两极”与“冷战” 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两极”与“冷战” 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两极”与“冷战” 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态度和价值方面:A通过对本节中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必须坚持共产主义。

B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作用。

2.能力目标:(1)对两极的形成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对冷战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识图解图能力,并能在材料中理解和分析3.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两大阵营相斗的情况,掌握丘吉尔和杜鲁门及他们的主张和言论,并能在教学中掌握美苏争霸的具体表现。

4.学生指导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在图表中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两框内容的连续教学,使学生在整体上掌握分析概括的方法。

二.重难点分析:1.重点方面,雅尔塔会议所作决定是重点,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及美苏争霸是重点。

2.难点方面,冷战在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是难点。

三.课堂设计思路:1.本课准备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POWERPOINT作为主要教学手段。

2.在教学中利用一些资料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3.以讨论式为主,师在旁为指引作用。

四. 教学过程:师: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里的三位人物:孙权,刘备,曹操?你们知道他们分属哪国吗?(孙权:吴国,刘备:蜀国,曹操:魏国。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但是的三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三国鼎立)师:几千年前的中国格局是那样,现阶段的世界格局又是怎么样的?师:猜猜看,幻灯片上的都是谁?他们是哪一个国家的,这些国家在现在世界的地位怎么样?师:播放新时期各国领导人的照片生:讨论之并得出结论---------是新时期“一超多强”的局面。

师:细心的同学可以看看,这里边少了一个在上世纪非常威风的国家,找找看,哪一个国家没了?生找,并总结出苏联的缺失。

师:为什么苏联会在这个世界消失了?要说苏联的消失还得跟一件事有关,这就是今天所要介绍的内容-------《两极与冷战》师:播放《雅尔塔三巨头》的图片师:这图片中的人物都是谁?他们的一次会面是在哪一年形成的,有什么主要内容?生: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里,会议讨论了战后重建的问题,师:战后重建?怎么重建?师:试着从这挂图里找出一个特殊的,与以前的地图不一样的国度,师:那么在一次会议里,他们讨论的是怎么样来重建?生:东部靠近苏联的属苏联,西部属美国主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单元测验卷(本卷满分80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二战结束后一直延续到80年代,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C)A建立政治军事集团北约华约B“热战”C“冷战”D部署导弹核弹2、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是因为:(A)A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宣告独立B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在1960年宣告独立C1960年非洲最后一个殖民地纳米比亚独立D1960年开始整个非洲大陆吹响了独立的号角3、下列哪些事件是二战后“冷战”的产物?(D)①以色列修建隔离墙②古巴导弹危机③北约的建立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4、下列哪一事件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政权的措施?(C)A抗美援朝B土地改革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和平解放西藏5、1951年,一位美国将军说: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你认为“错误的战争”的含义是:(B)A二战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世界人民反对战争B美军入侵朝鲜是非正义战争C美国选择中国作为对手是错误的D美国错误估计了中国的力量和气魄6、下列属于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D)A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B标志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口号:(B)①反映了毛主席“人多力量大”的正确思想②反映了人类必然战胜自然界的坚定信心③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④导致了高指标、浮夸风的出现A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④8、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创造;三大改造中,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赎买”的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这些创造最后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可以用下列哪一句话来概括其中的道理?(D)A密切联系群众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9、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是:(A)①内陆省会开放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经济开放区④沿海开放城市A②④③①B②①④③C②③④①D④③②①10、改革开放前,我国随处可见各种票证,粮票、布票、肉票、烟票……;改革开放后,这些票证已经成为收藏家的收藏品。

这说明:(B)①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相当完善②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④我国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11、你认为,香港、澳门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末回归祖国,其中的原因是:(C)①英、葡两国慑于中国军事力量的雄厚②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提高③香港、澳门两地的租期已到④一国两制基本国策为香港、澳门回归提供了可行途径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12、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加强了我国与哪些国家的关系?(C)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周边国家D亚太地区13、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整个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向发展?(A)A多极化B单极世界C一体化D两极对抗14、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C)A霸权主义、强权政治B恐怖主义C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矛盾D冷战思想15、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多个国家举行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这一事例说明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是:(B)A环境问题B和平问题C发展问题D南北问题16、2001年被称为“中国年”,因为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C)①成功举办APEC会议②加入WTO ③澳门回归祖国④上海合作组织宣告成立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4小题,共计48分)17、材料一: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出兵干涉。

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中国毅然出兵朝鲜,帮助朝鲜人民抗击美国的侵略。

材料二: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了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①请你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说明中国出兵朝鲜的理由。

(6分)答:a如果中国不出兵,很难阻止美国对整个朝鲜的占领,中国将难以安定地从事建设。

B如果美国实现对朝鲜的军事占领,国际国内反动派的气焰会更嚣张,这对中国、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极为不利。

C北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全密切相关,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2分/点,意思相符即可)②抗美援朝战争体现了毛泽东的哪一条外交原则?请作简要说明。

(4分)答:“一边倒”(1分):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联合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1分/点)18、下面是一位先进模范人物的日记摘抄1960年2月8日:我出生在一个很贫穷的农民家庭,在旧社会里受尽了折磨和痛苦。

参军以后,我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深深懂得了社会主义的今天是由无数革命先烈和战友的艰苦奋斗、英勇牺牲得来的。

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时刻准备着为了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

1960年10月21日:“对待同志要像春大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雷锋日记》①毛主席为他作了怎样的题词?他的这种思想被称为什么精神?(4分)答: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2分)雷锋精神(2分)②请再写出你所知道的那个时代的两种值得你学习的精神的名称,并说出要向他们学习什么?(6分)答:“铁人”精神: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创业“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团结协作、勇于献身、艰苦奋斗“孟泰精神”:艰苦奋斗、公而忘私、埋头苦干、爱国爱集体(答出2个即可,学习的精神要求至少写1点)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04年12月16日十届人大十三次会议分组讨论《反分裂国家法草案》;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通过该法。

材料二:2004年10月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布什通电话,阐明我国政府对“台独”立场: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绝不允许“台独”。

美国政府态度:美方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并重申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材料三:1962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病故前写了一首诗,表达了他和广大台湾人民强烈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心愿。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四:台湾当局陈水扁之流正加快由“模糊台独”走向“清晰台独”,由“隐性台独”转为“显性台独”,由“渐进性台独”化作“攻击性台独”…….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准备举办一次主题班会,并为本次主题班会设计下列内容:①设计一条标语:(2分)(与主题符合即可)②如何开展主题班会,请你设计本次主题班会的步骤。

(至少3个,各2分)ABC(只要写出3个活动项目即可,形式不得重复)③简要说明召开本次主题班会的目的。

(2分)对全班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本国策教育,牢固确立“一个中国”的思想,反对分裂,反对台独,维护祖国统一……(答出2点即可)④你作为中学生能为祖国统一做些什么?(2分)答:学习: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理解其伟大意义宣传:一国两制政策,反对分裂行动:投身维护祖国统一的行动中去,用实际行动反对分裂祖国的行为(答出2点即可,1分/点)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中国历史上曾遭受六次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侵略中国的国家达到11个。

材料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材料三:2001年我国人均收入情况举例比较注:居民人均收入到800美元基本达到小康标准(人民币与美元兑换率为8:1)①根据材料一,探讨中国目前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根源是什么?(2分)答:历史上曾经遭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掠夺。

②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间和歌曲中的“领路人”。

(4分)答:“站起来”的时间:1949年(2分)“领路人”:以邓小平、江泽民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2分,只答人物名,给1分)③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怎样?(4分)答:进入21世纪,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1分),但这一小康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3分)。

④21世纪头20年,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更高目标是什么?请对这一目标加以简要说明。

(4分)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分)内涵: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分/点)⑤你作为中学生能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做些什么具体的事?(2分)答:a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思想文化素质b宣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c行动: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的实际行动均可(答2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