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进展
消化性溃疡(PU)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疾病,发病率高,复发率也甚高。近年来,现代医学在病因病机研究中有新的突破,研制出现了具有较高疗效的西药,但其副作用大,复发率高,而且对部分难治性溃疡的疗效仍不理想。为了探讨中医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的效果,本文对其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中医常见证型及辩证治疗
1.1脾胃虚弱型
证见:胃脘隐痛,痛有定处,逢饥作痛,进食则缓,兼有痞满堵塞,暖气吞酸,纳减运迟,神疲乏力,面黄肌瘦,大便稀溏或虚秘不畅,舌淡有齿痕,脉细弱无力。治宜健脾养胃,调理升降。本证型多见于溃疡病的慢性退行期和愈合期。由于脾胃升降的失调,胃张力较高,潴留液多,胃络失养,溃疡面上皮细胞组织生长缓慢,甚至出现溃疡周边组织的萎缩病变,致溃疡迁延不愈。辨证治疗要抓住脾胃虚弱致升降失调、胃络失养这一主要病机,以健脾养胃,使其升降有序,胃络得荣,纳运有常,而促进溃疡愈合。方中用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白芷、白及生肌养络;白芍药、炙甘草、桂枝温中缓急止痛;陈皮、半夏醒脾开胃化浊;焦麦芽、焦神曲助胃纳消化之功。在治疗中针对固定隐痛不止者多为中阳虚寒、血虚不荣而致,配以九香虫、当归可缓解,不可误认为“久病入络”而使用活血化瘀之品,更伤其中。
1.2肝胃不和型
证见:胃脘胀痛,食后加重或牵引两肋,掣及背部,泛酸纳呆,情志不舒,善太息,每因情志因素而变化,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沉弦。治宜疏肝理气,降逆和胃。本证型多见于溃疡病的早期和急性活动期。由于肝木失其条达,肝用偏颇,胃土受侮是疾病的必然病机,而造成肝用偏颇的原因为郁怒伤肝,疏泄失职,或因肝体不足,肝失柔和之性,疏泄失调,针对这一病因病机故拟以疏肝和胃汤,使肝气得以疏泄,胃气得以和
降。方中枳壳、香附、陈皮、川楝子等疏肝理气和胃;白芍药、当归等以柔肝体,养肝血,缓急止痛;浙贝母具有阿托品样作用,与延胡索配合以增强止痛之效且收敛溃疡,促进溃疡愈合。全方共达“治肝可以安胃”的宗旨。另外,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疏导患者的情志,培养其良好的心性,对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复发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1.3濕热中阻型
证见:胃脘痞满,脘中灼痛,恶心泛酸,厌食油腥,口臭粘腻,渴不欲饮,大便溏泄或秘而不爽,腹胀肛灼,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治宜化湿清热,散郁理气。本证型多见于溃疡病的急性活动期。由于湿热中阻,湿与热邪搏结,困遏中焦,阻滞气机,故以脘部痞满为主,伴恶心,厌油腥,口臭粘腻,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在治疗上无论偏湿、偏热皆以化湿为主,佐以清热理气,此即谓“治热先治湿”,湿开热退,气机畅通。方中药物以化湿清热理气与利小便合用,燥湿而不助热,寒凉而不碍化湿,能达滞行湿开热退之功。在治疗上不可过用寒凉以伤脾阳,贻误病机,慎用酸甘药物,因甘能助湿满中。
2复方治疗
陈汝润应用桂枝加芍药汤加黄芪(黄芪50~100g,桂枝、白芍、炙甘草各10g。生姜3片。大枣5枚)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70倒,治愈155例,有效15例。徐建好运用固本生肌敛溃汤(黄芪、蒲公英、云苓、乌药、乌贼骨、炒白术、甘松、白及、浙贝、黄连、木香、吴茱萸、炙甘草)治疗消化性溃疡7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收到满意效果,杨鲜丽等用加味黄芪汤治疗PU 67例,痊愈40例,总有效率91.2%。张鹏宏运用名老中医赵运深先生经验方加味乌贝散(乌贝散加炙刺猬皮,黄连,白芍,陈皮,甘草)结合临床辨证分别掺入疏肝理气,清热和胃,化瘀通络,温中去寒之品,治疗消化性溃疡45例,临床治愈率达56%,说明该药有制酸止呕、收敛止血、促进溃疡愈合之功效。总之中医中药在改善胃病症状及全身症状,稳定病情,无副作用等方面有相当大的优越性。
3胃镜分型治疗
微观辨证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它使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更具客
观性。朱国曙观察了消化性溃疡218例,胃镜诊断分三期:活动期用健脾清热利湿汤(黄芪、党参、白术、蒲公英、黄连、半夏、茯苓、薏苡仁、甘草);愈合期用健脾利湿汤(上方去蒲公英、黄连,半夏减量,加陈皮、白蔻仁);瘢痕期用健脾益气汤(黄芪、太子参、白术、当归、陈皮、灸甘草、砂仁、生姜、大枣),结果愈合197例,占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