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与分析
详细描述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而临床路径是标准化、流程化的治疗方案,两者在协调 上存在困难。
临床路径实施中的难点与不足
总结词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实施中存在难点和不足。
详细描述
难点在于中医临床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流程存在不确定性, 同时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05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优化建议
临床路径的意义
01
02
03
04
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诊 疗流程,可以减少医疗差错,
提高医疗质量。
优化医疗资源
临床路径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 分配,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医
疗成本。
促进学术交流
临床路径是一种标准化的诊疗 流程,可以促进学术交流,提
高医学技术的普及程度。
保障患者权益
通过制定合理的临床路径,可 以保障患者权益,提高患者满
定义与背景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 ,中医认为其发病与饮食、生活习惯 、情绪等因素有关。
定义: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是指 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消化性溃疡的发 病机制,制定的一套完整的中医治疗 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 导,根据疾病特点制定的一套标准化 、规范化的诊疗流程。
背景: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是在 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技术 ,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外治
评估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 路径中的中药外治方法, 分析其针对消化性溃疡的 疗效。
患者满意度调查
治疗满意度
评估患者对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治疗满意 度,分析满意度的差异。
护理满意度
评估患者对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的护理满意 度,分析满意度的差异。

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技术

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技术

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技术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根据发生部位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两类,还包括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和胃黏膜Meckel憩室的溃疡。

消化性溃疡在我国的发病率南方高于北方,城市高于农村,男性多于女性,约为3:1。

可发生于不同年龄,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胃溃疡以中老年为多,但近年来,中老年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本病发病有季节性,多见于秋冬和冬春之交。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泛酸”等病证范畴。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多种原因可导致本病,常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和外邪侵袭等有关。

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性多虚实夹杂。

本病初起病在气分,病情较轻;日久迁延而突然加剧兼见血病等,可见呕血、便血,病情较重,甚至气血痰瘀互结转变为胃反、胃癌之恶证。

辨证分型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攻窜两胁,嗳气频繁,矢气痛减,或大便不爽,胃痛每因情志因素发生而加重。

舌苔薄白,脉弦。

2.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遇冷或劳累后加重,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3.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脉细数。

4.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5.瘀血停滞证:胃脘疼痛,痛如针刺,入夜尤甚,按之痛甚,或见吐血黑粪。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辨证论治1.肝胃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

嗳气较重者,可加沉香、旋覆花;化热者,加黄连、栀子;兼瘀血停滞者,加川芎、赤芍、丹参。

2.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味。

泛吐清水明显者,加陈皮、干姜;泛酸者,加煅瓦楞子、乌贼骨、吴茱萸。

3.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止痛。

消化性溃疡病: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

消化性溃疡病: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

消化性溃疡病: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
中医学认为,本病归属于“胃脘痛”、“嘈杂”、“泛酸”等范畴。

若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归属于中医学“呕血”、“便血”、“远血”之范畴。

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初发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所致。

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也与肝、肾有关。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淤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
1.肝胃不和
胃脘胀痛,窜及两胁或走窜不定,得嗳气、矢气则舒;发作或加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嘈杂泛酸,纳呆少馨,心情抑郁,睡眠不佳。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2.胃气壅滞
胃脘胀痛,疼痛拒按,得食更甚;饮食不慎或感受外邪易于加重;嗳气频频,嘈杂泛酸,纳呆恶心,大便不爽。

舌质淡,苔白厚腻,或薄白或薄黄,脉滑。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3.脾胃虚寒
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手足不温,纳呆食少,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4.胃阴不足
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多见于热病之后或胃病日久;口
干舌燥,纳呆干呕。

舌嫩红不津,或有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脉细弦或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5.淤阻胃络
胃脘疼痛,状如针刺,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多发生于久病,或有吐血、黑便史者。

舌质暗,或有淤点、淤斑,苔白,脉涩或沉弦。

治法: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消化性溃疡中医病机及治法浅析

消化性溃疡中医病机及治法浅析

位 上 以 脾 、 、 为 中 心 , 机 病 性 以 虚 为 重 点 , 疗 在 辨 胃 肝 病 治
证 施 治 基 础 上 , 疏肝 健 脾 和 胃 、 气 活 血 为 主 。 以 理
1 病 机 分析
种“ ” , 通 法 目的 是 使 胃气 通 降 。《 证 治 裁 》 : 胃腑 以通 为 类 云 “
部 怕冷 , 暖 喜 按 , 伴 有 面 色 萎 黄 不 华 , 力 困 顿 , 则 气 喜 多 乏 动
短 , 冷 , 足不温 , 怕 手 口淡 或 泛 吐 清 水 , 口不 渴 或 渴 不 多 饮 , 饮
但通之之 法 , 有不 同 , 气 以和血 , 也 ; 逆者 使之 上行 , 各 调 通 下
纳 失 常 、 失 疏 泄 、 机 不 畅 , 而 产 生 痰 湿 瘀 热 等病 理 因 素 , 肝 气 进
最 终 胃肠 功 能 紊 乱 、 络 受 损 、 肌 噬 脏 而 形 成 溃 疡 。 胃 脉 腐
消 化 性 溃 疡 中 医病 机 及 治 法 浅 析
蒋 军 , 华 森 裘
( .浙 江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一 临床 医 学 院 , 江 杭 州 30 5 ; .浙 江 省 中 医 院 , 江 杭 州 3 0 0 ) 1 浙 103 2 浙 10 6
【 键 词 】 消化 性 溃 疡 ; 医 药 ; 关 中 病机 ; 法 治
为 人 体 后 天 之 本 ,气 血 生 化 之 源 。 脾 主 胃为 行 其 津 液 , 气 其 主 升 , 运 化 , 燥 恶 湿 , 临 床 上 脾 气 虚 、 阳 虚 及 脾 虚 湿 盛 主 喜 故 脾 者 多 见 。 皇 甫 中在 《 医 指 掌 ・ 痛 》 出 “ 明 心 提 胃脘 湿 热 痛 ” 的 论 点 。 湿 热 中阻 是 常见 的 证 型 , 脾 论 治 消 化 性 溃 疡 主 要 包 从 括健脾 、 温脾 。外 感 湿 邪 , 长 期 饮 食 不 节 , 食 辛 辣 醇 酒 厚 或 嗜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气, 久病人血 ” 易出现气滞血瘀之证 候 , 最 临床常见舌紫 暗 , 痛而拒按 , 复 出血 , 反 舌底 青筋 暴 露等 血瘀 之 象u 。现 代 医学研 究也表 明, 消化性 溃疡普遍 存在微循 环障碍 , 其溃疡
维普资讯
第l 第3 9 卷 期
20 0 2年 9月

河 北 职 工 医 学 院 学 报
o n M a Co e J u a fHe e e i l l g o C n i u n u a in o r lo b i dc l ef r o tn i g Ed c t
消化 性溃 疡 , 气滞 血瘀者 , 溃疡部 位长期 伴发慢 性 、 属 其 反
复不 愈性炎症活 动是其主要病理机 制 J 。溃疡病瘀 血形成 后, 瘀血部位 阴气被遏 , 不得舒展 , 温煦作用失 司 , 形成 瘀寒 症, 不同 于脾 胃虚寒证 , 临床应 加 以区别 。张伟 等认 为 , 消 化性 溃疡以病程久延 , 反复发 作为 特点 , 中医认 为“ 初病 在
阴气 抑遏 , 劳倦体虚则气 耗血伤 ; 暴饮 暴食则 既损脾 阴又伤 胃气 , 故其病 理损伤 总以气 虚 阴郁 为 主。从疾 病发展 趋 势 看, 本病 大多 易转为慢 性 , 迁延难 愈 , 具有 正虚邪 恋的典 型 特点 。从疾病发作 特点看 , 本病 复发 多在秋冬 季节 , 疼痛 且 多在饥 饿状 态下 发生 , 以夜 间为 突 出 , 有 虚症 发 于虚 而 具 实, 阴邪 旺于阴分 , 以虚为多的典型 特点… 。对 于老年 性消 化性 溃疡 的发病机 制亦属本虚标 实之 证。 由于大 多患者溃 疡反 复发作数 年或 数十不愈 , 故以脾气虚弱 为本 , 但从 胃镜 下观察 , 可视 为气血瘀 滞所 成 J 。贺 俭根 据临 床观察 认 为 消化性 溃疡 的临床辩 证 以虚实 夹杂 为主 , 主要 病机 为脾 胃 虚弱, 湿毒 内浸 , 坏 胃壁 l 破 。 12 病位在 脾 胃, . 与肝肺有关 消化性溃疡虽病 位在 胃, 而肝与 胃土木相 关 , 与 胃 然 脾 燥湿相 济 , 其发病与 肝脾最 为相 关。肝 失疏 泄首先 雍 胃 故 碍脾 ; 脾失 健运 土纳失 常 , 胃病 及脾 则碍运 , 胃病及肝 则气 郁 。程 晓峰认为 : 消化性溃疡 主要 由于忧思恼 怒 , 木横 肝 逆犯 胃 , 或长期饮食 不节 , 劳倦 内伤 , 进而导致脾 胃虚弱 , 气 血失调所致 。从辩证 来看 , 由肝 到 胃互 为因果早 期 多见 实证 , 晚期多见虚证 。陈磐 华则 强调 了情志 与消 化性 溃疡 的关系 , 为人 的生命 活 动与 内脏 气血 、 神情 志 密切 相 认 精

内科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及效果评估

内科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及效果评估

内科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及效果评估内科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式,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

一、中医药治疗方式1. 辨证施治法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首先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药将消化性溃疡分为胃阴虚、胃阳亢进、胃热郁火、脾胃虚弱等不同证型。

根据不同证型的辩证施治原则,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药配伍,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2.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式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连素、厚朴、苦参、半夏、陈皮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调整胃肠道的功能,改善胃肠道的环境,促进溃疡的愈合。

同时,中药还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减轻炎症反应。

3. 中药外用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还可以采用外用方式,如中药泡洗、中药熏洗等。

这些方式可以直接作用于溃疡部位,发挥止痛、消炎、促进愈合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外用包括黄连粉、板蓝根粉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直接敷贴于溃疡表面,起到消炎、杀菌的效果。

二、效果评估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虽然在临床上获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其效果的评估仍然需要科学可靠的手段。

下面我们将从临床观察和研究论证两方面对中医药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

1. 临床观察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临床上观察患者的疼痛感觉、症状改善程度、溃疡面积缩小情况等指标,可以初步评估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改善消化功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2. 研究论证目前,一些研究人员开始研究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和效果,并进行了一些临床试验。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胃酸分泌,提高胃黏膜的保护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同时,中医药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

三、总结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消化性溃疡中医辨治分五型

消化性溃疡中医辨治分五型

消化性溃疡又称溃疡病、胃十二指肠溃疡,其中还包括手术后的残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相较胃溃疡多见,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其典型症状为上腹部节律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疼痛,并伴有泛酸、嗳气、烧心、恶心、呕吐等症,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其发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郁怒、药物刺激、外邪侵袭等,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胃膜受损而成。

中医辨证治疗将消化性溃疡分为以下五型,现分述如下:
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及两胁胀痛,情志不遂则加重,胸闷嗳气,纳少泛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及两胁胀痛、灼热,食后疼痛不减或加重,泛酸嘈杂,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清肝泄热、理气和胃。

胃阴亏虚型:症见胃脘隐痛灼热,空腹尤甚,口干纳呆,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

治宜滋阴养胃。

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饮食生冷后加重,泛吐清水,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或迟缓。

治宜补中益气、温胃散寒。

胃络瘀阻型:症见胃脘刺痛拒按,食后痛甚,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脉细涩。

治宜化瘀止痛。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从 而防 止 溃 疡 的 产 生 和 复 发 , 可 能 是 其 促 进 溃 疡 愈 合 的 机 制 之 这

[1 1]

病率 甚 高 , 由于 溃 疡 的 形 成 与 胃酸 及 胃蛋 白 酶 的 消 化 作 用 有 关 , 称 之 故 为 消 化 性溃 疡 , 主要 指 发 生 在 胃和 十 二 指 肠 球 部 的慢 性 溃 疡 , 其 以反 复 发 作 和 有规 律 的上 腹 部 疼 痛 为 主 要 特 征 。 中 医 学 可 将 之 归 属 于 “胃脘 痛 ” “ 杂 ”、痞 满 ”、 吞 酸 ” 、嘈 “ “ 的范 畴 。一 般 病 程 较 长 , 复 发 。 易
观察 [ ] 中 医 杂 志 ,04,( 7 . J. 20 4 1 )
[ 杨鲜丽 , 宏娣. 昧黄芪汤治疗 消化性溃疡 6 7] 陈 加 7例 [ ] 陕 西 中 J.
医 ,0 5,2 1 ) 20 2 (1 .
陈汝 润 应 用 桂枝 加 芍 药 汤 加 黄 芪 ( 芪 5 黄 0—10 , 枝 、 0g桂 白芍 、
光 明中医 21 0 0年 3月 第 2 5卷 第 3期
C G M Ma h2 1 . o 2 . J MC r 00 V l 5 3 c
・5 1・ 4
中医药 治 疗 消 化 性 溃 疡 的研 究 进 展
王 海涛 河 南 中医 学院 2 0 0 7级研 究 生( 州 4 0 0 ) 郑 5 0 8
[ 李连贞 , 4] 陈先 海 . 医 药 防 治 P 中 U复 发 的 思路 与 方 法 [ ] 辽 宁 中 J.
医杂 志 , 0 0:7 20 2 .
过对 中医 药放 置 P U复 发 思 路 与 方 法 的 整 理 研 究 , 为 改 善 脾 胃功 能 是 认 抗溃 疡 复发 的关 键 , 助 正气 , 善脾 胃功 能是 治 病 之本 。指 出抗 溃 疡 复 扶 改 发应 该 重 视整 体 与 局部 相 结合 , 解期 与 发 作期 治 疗 相结 合 , 此基 础 上 缓 在 主 张采 用健 脾 益 胃 , 气 和 胃 , 热化 湿 , 血化 瘀 方法 。 调 清 活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9 ] 熊卫红, 张葆现. 通 窍 活血 汤加 味 治 疗 偏 头 痛 3 6例 . 陕西 中
医, 2 0 0 8 ; 2 9 ( 1 1 ) : 1 4 9 张 沛 虬. 心 身 并 治偏 头痛 经验 举 隅【 J 】 . 上 海 中 医药 杂
【 1 4 ] 郑 汉 军. 疏肝 理 气 、 活 血 通络 法 治疗 偏 头痛 7 9例 【 J ] . 河南 中 医. 2 0 0 7 ; 2 7 ( t ) : 5 2 .
【 1 5 ] 孙 爱 云. 浅述 从 风 瘀 论 治偏 头痛 【 J 】 . 吉林 中 医 药, 2 0 0 7 ; 2 7 ( 1 ) :
l 3 8
空虚, 肾之精 血 亏损 , 水不涵木 , 肝 阳上 亢 , 搏 击 脑 络致 偏 头 痛 。 陈 宝 田[ 1 1 】 认 为“ 头 部 多瘀 , 头 部 多风 , 头部多湿 , 头部多虚 , 四 者 杂 合 而致 头 痛 … … ” 胡 燕 灵f n 认 为 经脉 痹 阻 , 闭 塞 不通 , 为 其 主 要 病 机 。 邸玉 鹏 王 发 渭m 认 为 痰瘀 与 偏 头 痛 的发 生 发展 与 加 重 有 着 密切 的关 系。郑 汉 军【 “ 认 为偏 头 痛病 机 以肝 郁气 滞 为 主, 兼 有 痰浊 、 血 瘀 。孙 爱 云【 为瘀 血 阻 窍是 偏头 痛 的发 病关 键 。偏 头 痛 的 发生 虽 与 情 志 内伤 、 饮 食 不节 、 忧思 劳 累 、 久 病 不 愈 等 诸 多 因 素相 关 , 但关 键 是在 其 基础 上 导致 瘀 血阻 窍 。 病 初 在气 在经 , 病久 则 人 血入 络 , 久 痛不 愈 或气 滞血 凝 , 或 气虚 血停 , 或 风瘀 阻窍 , 或 痰瘀 凝 塞 , 或颅 脑 外伤 , 致 瘀血 阻 窍 , 血行 凝滞 , 头痛作 矣 。 综 上所 述 , 风动 、 痰阻、 瘀 滞 为偏 头 痛 的主要 病 理 因素 。 在 本 病 的 发作 过程 中既 可单 独 出现 , 又 可 以互相 影 响 , 互 为 因果 。因 痰 阻 气滞 则血 络 易瘀 ,瘀 滞 气血 则 痰 浊 易 留 ,风 邪 每多 兼 挟 痰 浊、 瘀 血上 扰 , 痰瘀 每易 借 风动 为患 。偏 头 痛 的病 因虽有 种 种 不 同, 但 其 发 病 机 理确 有 共 同 之处 , 即所 谓 “ 不 通 则痛 ” , 但 其程 度 及 性 质上 又各 有 其 特征 和差 异 , 这 为临 床 辨证 论治 提供 了依 据 。 参 考 文献 【 1 ]郭 述 苏 , 薛广 波 . 中国偏 头 痛 流行 病 学初 步 调 查 『 J ] . 中华 流 行 病 学 杂 志, 1 9 9 3 ; 1 4 ( 2 ) : 1 0 2 . 【 2 ] 吴林 , 李鹏. 偏 头 痛 的 中 医病 因病 机 分 析 f J ] . 长 春 中 医药 大报 ,

消化性溃疡中医药治疗进展

消化性溃疡中医药治疗进展

接触 将会 给予病人 巨大 的心理支持 。 参考文献:
[ 1 ] 王英. 情 志 的调护 在护 理工作 中的重要 性 [ J ] . 中国保 健, 2 0 0 7 , 1 5 ( 4 ) : 1 1 7 — 1 1 7 [ 2 】 宁 余音 . 对 中医情 志护 理的 探讨 [ J ] . 广 西 中医学 院学 报, 2 0 1 0 , 1 1 ( 1 ) : 9 3 — 9 5
通过 各种 方 式 的 学 习 ,积 累 自 己的 社 会 、人 文 知 识 ,以 备用 时 之 需 。使 用 三 法 即 “以情 制 情 ”法 时 重 在 情 感 投 入 ,亲 人般 的
种 打击 ,对心理 也是一 种应激源 性刺激 。这种 心理源 性刺激 必 然会 扰乱人体 情志 ,出现 心理应激 放大或加 重机体 应激反 应 ,使 手术过程 中 出现 感觉异 常 ,疼痛 过敏 ,增加 出血量 , 妨 碍手术操 作 。 我们根 据中医学的情 志理论,结合现代 心理学相关 知识 总 结出 “ 语言开导法 ” 、“ 移情易性法 ” 、“ 以情制情法 ”应用于 多
要 】 中医药治疗 消化性 溃疡有较好疗效 ,本文就近几年来采用 中医辨证治疗、中西医结合治 疗和 中医其 它治疗等方 法
【 关键 词 】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辨证 治疗;中西医结合
[ A b s t r a c t ] T h e T C M me d i c i n e t h e r a p y w a s e f e c t i v e i n t r e a t i n g t h e p e p t i c u l c e r . T h i s a r t i c l e i s g e n e r a l i z i n g t h e t r e a t me n t p r o g r e s s

中医院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中医院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

中医院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23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6年)。

主要症状:胃院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脱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暧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滤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10年)。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专贝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参考《内科学》(葛均波、徐永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版)。

AI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1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粘膜皱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粘膜,陈红色瘢痕期。

22期:溃疡的新生粘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粘膜区别,称白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1肝胃不和证:胃皖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暧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3.脾胃气虚证:胃脱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澹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

色淡苔白;脉缓弱。

4.脾胃虚寒证:胃脱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澹腹泻。

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5.脾胃湿热证:胃脱疼痛,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感口苦;恶心不适;泛酸;小便色黄短赤,大便粘腻不爽,舌质红,苔黄白厚腻,脉弦滑有力。

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3-07-21T12:03:06.564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3月6期作者:徐爱民[导读]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徐爱民(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中心卫生院;山东淄博256410)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证型消化性溃疡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不同证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统计临床效果。

结果: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治疗后临床效果相似,无明显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三种证型的治疗效果均高于脾虚血瘀型(P<0.05)。

结论:针对消化性溃疡的不同证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能够促进临床效果提高,值得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不同证型;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引言: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消化性溃疡中应用中医药治疗,可提高临床效果,同时中医药还具有副作用小、标本兼治和性价比高的特点。

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其强调辨证施治,这需要对患者的证型进行分析,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选择部分患者根据证型分析后使用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2年2月2—2022年2月从本院选择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分析。

所有患者的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45.66±3.36)岁;其中有83例肝胃不和型、42例脾胃虚寒型、42例胃阴不足型、33例脾虚血瘀型。

资料之间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对其证型进行分析,依据证型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具体措施如下:(1)肝胃不和型。

胃脘部疼痛是肝胃不和型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且胀痛和隐痛是疼痛的主要性质,在疼痛过程中可累积患者的胸肋和背部,导致患者嗳气、泛酸和饮食减少等症状发生,同时临床症状还会受到患者情绪和心理压力的影响而加重,观察患者舌苔有薄白或薄黄表现,脉搏沉弦,针对此类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坚持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的原则,选择6g香附、10g芍药、9g枳壳、9g川楝子、6g炙甘草、10g柴胡组成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依据基础方实施加减治疗。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个疗 程 。结果 : 治愈 4 5例 , 好转 1 2例 , 无效 1 例, 总有 效率 9 8 . 2 8 %。杨从 容 采 用 自拟方 治疗 消化性 溃疡并 与西药 组对 照 。 中医治疗组 : 没药 、 白及 、 炙 甘草 、 延 胡
索、 香附、 枳实、 白芍 、 黄芪 、 白术 。肝 胃不和 者加 柴胡 、 枳壳、 炒建 曲 , 以疏肝 和 胃 , 行滞镇 痛 。 脾 胃虚弱 者加 海 螵蛸、 党参 、 甘松 , 健脾 益气 , 活血 止痛 。 胃阴不 足者 加
沙参 、 石斛、 川牛膝 , 滋养 胃阴 , 平肝 补 中 。每 日 l 剂, 1
个 疗程 为 2周 。对 照组予 奥美拉 唑 、甲硝 唑或 阿莫 西 林 。结 果 治疗组 效果 明显 高于对 照组 。 2 . 2 辨 证 治疗 薛英 H 叫 将 本 病分 为 4个 证 型 : 肝 胃不 和证 治 以疏 肝解 郁 , 理 气 止痛 , 方用 柴 胡疏 肝 散加 减 ; 脾虚湿 盛证 治 以健脾 化湿 , 方用 陈平 汤加减 ; 胃阴亏 耗 证治 以养 阴和 胃 , 生津 润燥 , 方 用沙 参 麦 门冬 汤 加减 。 临床体 会早 期实 证居 多 , 以祛邪 为 主 : 活动 期多 以脾 虚 为主, 湿 热 为标 , 治 以健脾 为 主 兼 消湿 热 ; 病 久耗 伤 气 阴, 瘀 阻 胃络 , 治 以濡 养 胃阴 、 化瘀 通 络 、 疗 效满 意 。崔 桂娟 [ “ 将P U分为 5个证 型论 治 。肝 胃不和证 , 治 以疏 肝 理气 和 胃 , 方 用 柴 胡 疏 肝 汤 加减 : 陈皮 、 川楝 子 、 柴 胡、 香附、 白芍 、 枳壳 、 延 胡索 、 木香 、 甘草 , 嗳 气频 繁 加
陈皮。 对 照组 口服 雷 贝拉唑 。 对 于各组 患者 而言 , 若 出

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一、本文概述《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旨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保护机制减弱、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中医理论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密切相关。

因此,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为消化性溃疡的诊疗提供中医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预防调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结合临床实践,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法和经验,以期为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诊疗技术,为消化性溃疡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服务。

二、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消化性溃疡,中医称之为“胃脘痛”“心痛”等,其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方面。

外邪犯胃:外界环境如寒邪、热邪等,可直接侵犯胃腑,导致胃气失和,升降失常,从而引发消化性溃疡。

如寒邪客胃,胃阳被遏,可致胃失和降,发生疼痛;热邪犯胃,胃热炽盛,可致气血壅滞,发为溃疡。

饮食伤胃: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或过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湿热内蕴,气血瘀阻,从而形成消化性溃疡。

情志不畅:情志因素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

忧思恼怒,情志不畅,可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或肝郁化火,火邪犯胃,均可导致胃失和降,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形成消化性溃疡。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气血生化无源,胃腑失养,易受外邪侵袭,发生消化性溃疡。

脾胃虚弱还可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瘀,进一步加重消化性溃疡的病情。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方面。

浅谈中医药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

浅谈中医药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治疗文.消化性溃疡的抗幽门螺杆菌与抑酸维持治疗(述评)[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2):69.
[2]方药中,邓铁涛.《实用中医内科学》[M].1985年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H96.220.
浅谈中医药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U)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发生在胃,叫胃溃疡。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并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癌变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们健康。本病是人类常见病,估计约有10%的人口一生中患过此病。我国是溃疡病的高发地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及药效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95%以上的患者免于外科手术,也使其并发症大为减少。消化性溃疡近期愈合已不成问题。现在治疗采用联合用药,主要有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拮抗剂,抗幽门螺杆菌(HP)药物,胃黏膜保护剂四大类。消化性溃疡易复发,据有关学者统计,本病愈合后一年的复发率可高达80%以上。新近有人提出症状自我控制疗法(SSc即在溃疡愈合后,遇到情绪紧张,精神上受了刺激或工作劳累过度,天气突变等诱发因素时,可自行服抑酸剂3~7天,剂量与平时一致)[1],但都存在无症状溃疡比例增高、耐药,且价格昂贵,患者经济负担重。因此,抗胃溃疡的复发是目前医学界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棘手的问题。
目前,本病的辨证分型一般分为寒凝气滞,肝郁气滞,淤血阻络,脾胃虚寒,脾胃阴虚等诸证。据报道大多认为以属虚属寒者居多[2].如刘氏报道50例溃疡病中,虚寒型即占78%[3];李氏对200例胃脘痛患者进行x线胃肠钡餐检查,结果表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占主要地位,从中医辨证分型来看,肝脾不和、脾胃虚寒有170例(占85%),因此认为此二型是胃脘痛的最基本症型[4]。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据资料报道,慢性胃溃疡患者中有60%甚至70%表现为脾胃虚寒。许多学者都观察到,中医药能促进其愈合,并降低其复发率,因此,有必要探索中药复方制剂对慢性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发挥中医药治疗慢性胃溃疡的优势,优化治疗方案。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疗 消 化性 溃 疡 方 面取 得 了一 定 成 绩 。现
将 中西 医 结 合 治 疗 消 化 性 溃 疡 的 进 展
综述 如下
1 中 医 辨证 施 治 与 西 药 相 结 合
消 化 性 溃 疡 的病 因 病 机 不 同 . 床 临 表 现 也 各 异 . 治 疗 过 程 中 采 取 辨 证 施 在 治 . 能 取 得 良好 的 疗 效 。 庆 春 等 翻 方 刘 将
戈莉 莉 . 焕琳 . 黔鸣 . 陈 宋 5 5例 青 紫 舌 舌 尖微 循 环 观 察 报 告 . 阳 中 医学 院 学 贵
报 ,9 5 1 ( ) 9 1 9 ,7 1 : 3
研 究 . 医 杂 志 ,9 6 3 ( ) 2 中 1 9 ,7 7 : 8 4
结 果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显 著 高 于 对 照 组
( < .5 . 而 复 发 率 显 著 低 于 对 照 组 PO ) 0
( < .5 。 P O0 )
参 、 仁 、 芪 、 苁蓉 、 子 、 楂 、 砂 黄 肉 附 山 乌
梅、 桂、 肉 白术 、 药 、 皮 、 骨 脂 等 ) 山 陈 补
维普资讯
消化性溃疡 的中西 医结合治疗进 展
恽 海峰 1 葛 惠男 :
(. 1南京 中 医药大 学 , 苏南京 2 0 2 ;2苏州 市 中医 医院 , 苏 苏州 2 5 0 ) 江 10 9 . 江 1 0 3
提 要 近 年 来 中 西 医 结合 治 疗 消 化 性 溃 疡 取 得 了较 大进 展 , 临床 主 要 采取 中 医辨 证 施 治 与 西 药相 结 合 、 中成 药 与 西 药相 结 合 、 灸及 穴 位 埋 线 结 合 西 药 等 疗 法 虽 然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消化 性 溃 疡 有 一 定 的 优 势 且研 究 前 景 乐 观 , 仍 存在 针 但 不 少 问题 . 后 应 努 力 探 明 溃 疡 病 理 改 变 与 临床 症 状 及 中医辨 证 的本 质联 系 , 步 形成 标 准 统 一 的 规 范 化 治 疗 方 案 , 而 今 逐 从

中医辨证施治消化性溃疡

中医辨证施治消化性溃疡

中医辨证施治消化性溃疡(双鸭山煤炭总医院黑龙江双鸭山155100)(双鸭山市卫生局黑龙江双鸭山155100)【摘要】目的探索中医辨证施治消化性溃疡的疗效。

方法对按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气滞血瘀和脾胃虚寒四个证型的6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运用健脾、疏肝理气、养阴益胃的方法进行治疗并且观察疗效。

结果本组68例中,治愈29例,占42.6%;显效25例,占36.8%;有效8例,占11.8%;无效6例,占8.8%,总有效率为91.2%。

结论中医辨证施治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有明显的疗效。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辨证施治;中医【中国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66-01 消化性溃疡即胃、十二指肠的溃疡,是一种胃肠黏膜层溃疡的慢性炎症,其临床表现为脘腹饱胀、恶心、呕吐、烧心、暖气泛酸、便秘且长期反复发作,具有周期性、节律性的胃肠道症状,可引发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幽门狭窄、穿孔等并发症,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院痛”范畴,其病因主要由于情志刺激、长期饮食不节以及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所致,但由于本病的病机较为复杂,使临床表现不同,所以中医对此病的治疗需要辨证施治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所有病例均通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共68例。

其中男48例,占70.6%;女20例,占29.4%。

年龄最大者89岁,最小23岁。

其中胃溃疡者19例,占27.9%;十二指肠溃疡者43例,占63.2%;复合性溃疡者6例,占8.8%。

2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依据不同的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①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或窜痛、吞酸嘈杂、呃逆嗳气、善太息、舌淡苔白、脉细弱。

②脾胃湿热证:脘腹痞闷、厌食、小便短赤、面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③气滞血瘀证:胸胁胀问、胁下痞块、走窜疼痛、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④脾胃虚寒症:胃院隐痛、喜温膏按、空腹痛甚、泛吐清水、手足不温、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回顾性分析

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回顾性分析

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回顾性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疗法。

方法:在万方、知网、维普等诸多数据库中查阅大量资料,再回顾性分析临床经验,综合开展本研究。

结果:中医疗法包括辨证分型、专方论治、针灸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结论: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一定要把握好本虚标实病机,健脾补虚,以治愈消化性溃疡。

标签:消化性溃疡;中医;回顾性分析消化性溃疡即在十二指肠或者胃发生的慢性溃疡,临床发生率较高。

溃疡诱因较多,其中最基本的因素为酸性胃液会消化性作用于黏膜,故而被称为消化性溃疡。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疼痛,且具有周期性以及节律性。

祖国医学将消化性溃疡纳入“痞满”“胃脘痛”以及“吞酸”等范畴,本文现回顾性分析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情况。

1 消化性溃疡中医药病因病机认识祖国医学将消化性溃疡纳入“胃脘痛”范畴,故亦称为胃脘痛。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病因主要关联于四个方面,分别为素体脾胃虚、外邪、情志不畅以及饮食不调。

胃虽然为该病主要病变位置,但是密切关联于肝脾。

而消化性溃疡发病关键则为中焦处存在气滞不畅现象以及脾胃在升降时出现功能失调现象。

而气滞又会诱发火郁、积食、淤血以及湿阻等症状。

现代中医经过长期研究后重新认识到消化性溃疡病机病因。

胃虽然为胃脘痛主要病变位置,但是由于肝的主要功能为疏泄,故而肝脾失调应是该病最重要的关联因素。

疏泄功能失调会导致脾胃碍运,而肝又会受到脾胃病影响,致使气郁。

同时,亦认为消化性溃疡多与烟酒过度、情志不畅、饮食失调以及刺激辛辣食物食用过多等因素有关。

该病发生基础为脾胃虚弱,病机则为气滞血瘀,基本特点则为胃络损伤。

此外,慢性胃病形成因素中最主要的为先天不足、情志刺激以及饮食失调等,血瘀阻滞以及痰湿等症则为虚损继发症。

依据该病病机,肝胃郁热多会导致实证、虚证,脾肾阳虚则会导致痰湿、虚寒,肝气过盛则会导致气滞郁结等,因此在辩证论治过程中应将肝肾与脾胃关系考虑进来。

亦有研究认为不通则痛是胃脘痛主要病机,阳气失畅与脾胃虚寒致使气机逆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进展
消化性溃疡(PU)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疾病,发病率高,复发率也甚高。

近年来,现代医学在病因病机研究中有新的突破,研制出现了具有较高疗效的西药,但其副作用大,复发率高,而且对部分难治性溃疡的疗效仍不理想。

为了探讨中医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的效果,本文对其中医常见证型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中医常见证型及辩证治疗
1.1脾胃虚弱型
证见:胃脘隐痛,痛有定处,逢饥作痛,进食则缓,兼有痞满堵塞,暖气吞酸,纳减运迟,神疲乏力,面黄肌瘦,大便稀溏或虚秘不畅,舌淡有齿痕,脉细弱无力。

治宜健脾养胃,调理升降。

本证型多见于溃疡病的慢性退行期和愈合期。

由于脾胃升降的失调,胃张力较高,潴留液多,胃络失养,溃疡面上皮细胞组织生长缓慢,甚至出现溃疡周边组织的萎缩病变,致溃疡迁延不愈。

辨证治疗要抓住脾胃虚弱致升降失调、胃络失养这一主要病机,以健脾养胃,使其升降有序,胃络得荣,纳运有常,而促进溃疡愈合。

方中用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白芷、白及生肌养络;白芍药、炙甘草、桂枝温中缓急止痛;陈皮、半夏醒脾开胃化浊;焦麦芽、焦神曲助胃纳消化之功。

在治疗中针对固定隐痛不止者多为中阳虚寒、血虚不荣而致,配以九香虫、当归可缓解,不可误认为“久病入络”而使用活血化瘀之品,更伤其中。

1.2肝胃不和型
证见:胃脘胀痛,食后加重或牵引两肋,掣及背部,泛酸纳呆,情志不舒,善太息,每因情志因素而变化,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沉弦。

治宜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本证型多见于溃疡病的早期和急性活动期。

由于肝木失其条达,肝用偏颇,胃土受侮是疾病的必然病机,而造成肝用偏颇的原因为郁怒伤肝,疏泄失职,或因肝体不足,肝失柔和之性,疏泄失调,针对这一病因病机故拟以疏肝和胃汤,使肝气得以疏泄,胃气得以和
降。

方中枳壳、香附、陈皮、川楝子等疏肝理气和胃;白芍药、当归等以柔肝体,养肝血,缓急止痛;浙贝母具有阿托品样作用,与延胡索配合以增强止痛之效且收敛溃疡,促进溃疡愈合。

全方共达“治肝可以安胃”的宗旨。

另外,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疏导患者的情志,培养其良好的心性,对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复发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1.3濕热中阻型
证见:胃脘痞满,脘中灼痛,恶心泛酸,厌食油腥,口臭粘腻,渴不欲饮,大便溏泄或秘而不爽,腹胀肛灼,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

治宜化湿清热,散郁理气。

本证型多见于溃疡病的急性活动期。

由于湿热中阻,湿与热邪搏结,困遏中焦,阻滞气机,故以脘部痞满为主,伴恶心,厌油腥,口臭粘腻,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在治疗上无论偏湿、偏热皆以化湿为主,佐以清热理气,此即谓“治热先治湿”,湿开热退,气机畅通。

方中药物以化湿清热理气与利小便合用,燥湿而不助热,寒凉而不碍化湿,能达滞行湿开热退之功。

在治疗上不可过用寒凉以伤脾阳,贻误病机,慎用酸甘药物,因甘能助湿满中。

2复方治疗
陈汝润应用桂枝加芍药汤加黄芪(黄芪50~100g,桂枝、白芍、炙甘草各10g。

生姜3片。

大枣5枚)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70倒,治愈155例,有效15例。

徐建好运用固本生肌敛溃汤(黄芪、蒲公英、云苓、乌药、乌贼骨、炒白术、甘松、白及、浙贝、黄连、木香、吴茱萸、炙甘草)治疗消化性溃疡7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收到满意效果,杨鲜丽等用加味黄芪汤治疗PU 67例,痊愈40例,总有效率91.2%。

张鹏宏运用名老中医赵运深先生经验方加味乌贝散(乌贝散加炙刺猬皮,黄连,白芍,陈皮,甘草)结合临床辨证分别掺入疏肝理气,清热和胃,化瘀通络,温中去寒之品,治疗消化性溃疡45例,临床治愈率达56%,说明该药有制酸止呕、收敛止血、促进溃疡愈合之功效。

总之中医中药在改善胃病症状及全身症状,稳定病情,无副作用等方面有相当大的优越性。

3胃镜分型治疗
微观辨证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它使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更具客
观性。

朱国曙观察了消化性溃疡218例,胃镜诊断分三期:活动期用健脾清热利湿汤(黄芪、党参、白术、蒲公英、黄连、半夏、茯苓、薏苡仁、甘草);愈合期用健脾利湿汤(上方去蒲公英、黄连,半夏减量,加陈皮、白蔻仁);瘢痕期用健脾益气汤(黄芪、太子参、白术、当归、陈皮、灸甘草、砂仁、生姜、大枣),结果愈合197例,占9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