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
哲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题库版)
哲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题库版)1、名词解释技术伦理正确答案: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指责,它是对技术正面(江南博哥)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2、名词解释技术的经济价值正确答案:技术在与经济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经济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3、问答题穆勒五法指哪五种方法?正确答案:①求同法;②求异法;③求同求异共用法;④剩余法;⑤共变法。
4、名词解释系统的动态性正确答案:自然系统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5、名词解释劳动密集型技术正确答案:指投入的活劳动中体力劳动所占比例较大、消费较多,而物化劳动消耗较少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应用的技术。
6、填空题直觉具有()、()和()三个基本特征正确答案:节约性;创造性;自信力7、问答题论述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正确答案: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精神。
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个人的得失必须置于真理的追求之下,不唯书、不唯上、只求真,就是对这种精神的一个概括。
其二,省条理的怀疑精神。
任何科学研究都要求逻辑自治、要求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有理性的怀疑。
有条理的怀疑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逻辑上自治)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
其三,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家必须勇于提出目前尚未提出或末解决的科学问题,得出他人没有得出的结论、见解或看法,认识结果要有新的经验内容。
8、问答题什么是科学理论,它有什么特征?正确答案:科学理论是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特征:(1)真理性: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身。
(2)普遍性:普遍适用性,揭示说明一个研究领域中的所有事实。
自然辩证法考试
自然辩证法1.什么是“李约瑟难题”,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2.亚里士多德所说科学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请结合科学研究在今天的社会条件谈谈自己的认识.3.以托勒密的天文学为例,论述“科学一定是正确的嘛”这一问题。
4.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怎样进行的?试围绕这段历史谈谈你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5.怎样评价伽利略的工作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6.从历史的角度,谈谈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7.以希腊科学为例,谈谈你对科学与哲学之间关系的看法。
8.“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主义”的观点是什么?它在西方近代科学中有何作用?9.近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从希腊传统和基督宗教两个方面来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答案:1.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李约瑟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我认为李约瑟不应该问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而是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了英国,之前也有很多文明为人类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最后都湮灭了,只有到了英国才发生了这次突变,不正常的是英国,而不是中国.这个问题就像,有人问鱼为什么不在草原上奔跑,因为不适应,而自然总在做出选择。
如果非要分析出个原因,我想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首先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两种文明,一种是大河文明,因为大河边一般都是用来耕种的土地所以也可以说是农耕文明,而西方则完全不相同,西方是海洋文明。
就两种文明本身而言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显然海洋文明是对外的更有侵略性的同时也更加开放具有探究的精神,而农耕文明相对保守,农民相较于商人更容易满足于现状。
B: 近代西方已经走入了资本主义,而中国仍然沿袭着几千年的封建小农经济。
自然辩证法考试
自然辩证法考试1、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内容答:对象: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技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性质:(1)从认识层次上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马哲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具体学科的纽带;自然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2)就学科性质而言,属哲学门类。
内容:1.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研究自然界的一般性质及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应用复杂系统理论来揭示自然界演化的规律;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理、化、天、地、生等)前沿的哲学问题。
2. 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发现的逻辑(即通常所讲的科学方法论),包括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科学发现的思维形式、科学发现的检验逻辑等。
重点研究工程技术的方法;技术创新的过程、内容与模式,高技术的发展机制及产业化等问题。
3. 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研究技术的性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及促进社会结构变革的问题;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问题;科学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科技应用的负面效应及科技伦理问题。
2、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本质特征是:1.整体性: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2.开放性: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动态性: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层次性: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的性质。
3、物质系统的辩证原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答:(一)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1.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2.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其一,系统与要素的规定具有相对性。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
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3个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题库(附答案)
自然辩证法题库(附答案)简答题:1、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2、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3、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4希腊思想对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影响?5怎样理解“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向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一时代”?6科研选题的原则有哪些?7简要说明科学争鸣及其意义8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9、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10 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11 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如何?12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1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14 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15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16、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17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P30-3118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
P35-3819、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1-62)20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P49-5021 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
(P9-10)22、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P203)23、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P119)24、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P142)25、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P267)26、科学理论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P174)27. 研究型大学体制的基本特点。
(P265)(问答,可以出成联系实际的问题)28.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29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观点?(P6-8)30.试论述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P199-200)3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意义?32、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301-30233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3)35论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36 论述并比较古代、近代、现代科学发展的不同特点(10)37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思想(11)38论述近、现代技术革命内容,并比较其不同特点(12)39现代科学革命对近代经典科学的冲击(13)4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41、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4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43、科学的社会规范的基本内容44、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45、谈谈你对科学价值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考试及其答案
1.人与自然究竟是怎样的关系?(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人类社会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人和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分化开来的历史前提,又是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地、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但它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3.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其意义在于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不够彻底,在自然观方面承认唯物主义,但在历史方面承认唯心主义。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系统自然观:它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人工自然观: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5.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它们都围绕人和自然界关系的辩证统一主题。
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1、自然辩证法的正确英文表述是:A. philosophy of nature and societyB. dialectic of nature and societyC. dialectic of nature and materialismD. philosophy of nature and technology正确答案是:D. philosophy of nature and technology2、自然辩证法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D.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是: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是:A.完全被动的、机械的过程B.完全主动的、有目的的过程C.既受客观规律支配,又受人的意识影响的过程D.完全偶然的、无规律的过程正确答案是:C.既受客观规律支配,又受人的意识影响的过程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自然辩证法范畴的是:A.地震的产生和预防B.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C.人工智能的设计和制造D.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正确答案是:D.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5、下列选项中,最能代表自然辩证法研究对象的是:A.物质世界和意识的关系B.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C.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关系D.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正确答案是:C.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关系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100分)1、请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2、请阐述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3、请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4、请探讨自然辩证法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下列哪一项不是牛顿的贡献?A.提出万有引力定律B.发明蒸汽机C.建立微积分学D.提出相对论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量子力学的应用?A.原子能开发B.量子计算机C.激光技术D.原子弹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范畴?A.自然语言处理B.机器人技术C.计算机视觉D.人类行为研究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现代宇宙学的理论?A.大爆炸理论B.黑洞理论C.暗物质理论D.绝对空间理论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A.经济可持续性B.环境可持续性C.社会可持续性D.精神可持续性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现代生物技术的技术?A.克隆技术B.基因工程C.神经科学D.纳米医学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信息技术的特点?A.数字化B.网络化C.自动化D.模拟化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A.医学影像诊断B.病原体识别与防治C.药物研发D.手术机器人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的四大发明?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术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未来科技的趋势?A.量子计算机的研发与应用B.人机融合技术的研究与发展C.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与应用D.高维空间理论的研究与探索。
自然辩证法考试8题
1.比较中西方古代科技发展的异同,说明对中国现代科技发展有哪些启示?1论述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科学技术发展的异同及其启示相同点: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灿烂的科技文化,几千年来其独有的四大发明以及历朝历代不间断的各种先进的技术为推动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古代希腊同样历史悠久,也拥有无与伦比的科技文化,它独有的逻辑推理,为科学而科学的理念为近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虽有差异,但各自拥有的科技文化同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不同点:一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中国经验实用型科学技术模式具有极其鲜明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古希腊逻辑数理型科学技术模式则具有“为科学而科学、以科学认识本身为目的”的非功利性色彩.中国古代从秦汉到南北朝的历史时期是我国古代经验实用型科学技术模式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农学上的《齐民要术》、天文学上张衡的侯风地动仪,还是数学领域的《九章算术》和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都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实用性的特征.唐、宋、元、明、清时期基本上延续了前期的实用科学技术模式,这一时期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对世界的最主要贡献集中体现在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上,而这些科学技术成就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而服务于实践,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征.与此相反,古希腊科学技术体系则具有鲜明的“为科学而科学”的非功利性色彩,这一特点在古希腊前后期是一以贯之的.文艺复兴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部分地继承了古希腊的这一传统.二关于科学研究的方向和范围.这一问题与前一个问题紧密相联,正由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模式具有极端的实用性特征,所以与人类生活直接相关的学科得到了超常发展.古希腊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范围上,把科学发现本身当成目的,突出了它的非功利性,而近代西欧则继承了这一传统.三关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①经验直观与抽象推理的对立:我国古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主要考虑从经验和直观出发,强调“格物致知”.而古希腊则更重视事物的“理念”.比如柏拉图就认为,真正实在的是“理念”,它是超越事物的存在,而一切感性经验仅仅是对“理念”世界不完善的临摹,是靠不住的.他还认为科学与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握“理念”.②科学数学化上的对立:在我国古代各学科门类的发展中,数学没有起基础性的作用,没有将数学引入数学以外的科学;而古希腊则创造了一套数学语言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科学数学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对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推崇备至,主要进行哲学教学与研究的柏拉图学园门口竟然立着“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的牌子.③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方法的对立.我国古代除墨学有关于逻辑学的只言片语外,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逻辑学体系.而古希腊则开创了逻辑学.因此在整个古希腊时期,科学家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来考虑问题.启示:在当今科学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理论也要注重实践.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提炼,是高度概括和总结性的东西;实践是理论的验证与实际应用,是理论的价值实现.因此在现代的科学研究中我们既要注重基础科学的理论研究,也要积极探索理论科技的实用价值.2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代中国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1.、到 19 世纪 30 年月,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心主义自然观出生确立基础的重要科学发现包含()(1/1 分)A、牛顿力学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C、微积分创办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正确答案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D 、有机化学成就 E 、地质渐变论答案分析 :多项选择 2. 创办理论的思想方法主要方法有:(1/1 分)抽象思想与形象思想收敛思想与发散思想从感性到理性创新思想顿悟(直觉与灵感)察看与记忆正确答案 :抽象思想与形象思想收敛思想与发散思想创新思想顿悟(直觉与灵感)答案分析 :无多项选择 3. 贯串自然辩证法理论系统一直的矛盾是()(1/1 分)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②吸引与排挤的矛盾③生产与生活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⑤连续与中断的矛盾正确答案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答案分析 :多项选择 4. 技术方法拥有以下特色:(1/1 分)目的性与客观性的一致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一致多样性与专用性的一致社会性与综合性的一致功利性与折衷性的一致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一致正确答案 :目的性与客观性的一致多样性与专用性的一致社会性与综合性的一致功利性与折衷性的一致答案分析 :无多项选择 5.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一样于一般的物质资源,拥有以下几个特色:(1/1 分)不行代替性不行加和性不行逆性非磨损性不行分性可共享性无穷增值性正确答案 :不行代替性不行加和性不行逆性非磨损性不行分性可共享性无穷增值性答案分析 :无多项选择 6. 以下切合新式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的是:(1/1 分)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使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耗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获得充足发挥教育现代化不拥有优先性正确答案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使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耗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获得充足发挥答案分析 :无多项选择 7. 、中国古代有有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1/1 分)A、天圆地方说B、盖天论C、壳层说D、浑天说E、宣夜说正确答案 :B、盖天论 D 、浑天说E、宣夜说答案分析 :多项选择 8. 国家创新系统包含:(1/1 分)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发展( R & D)系统知识流传系统知识应用系统体卫文教系统正确答案 :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流传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答案分析 :无多项选择 9. 、在 20 世纪,科学技术运转的社会特色是:(1/1 分)科学技术的职业化科学技术运转的不均衡性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技术创新成为科学技术社会运转的根本动力正确答案 :科学技术的职业化科学技术运转的不均衡性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答案分析 :多项选择 10. 技术的价值主要有:(1/1 分)自然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内在价值正确答案 :自然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答案分析 :无单项选择 11. 、系统层次构造纵向层次间质的差别性主要来自于:(1/1 分)①纵向层次间的中断性,②横向层次内的相关性③纵向层次间的相关性④纵向因素分布的不平均性正确答案 :②横向层次内的相关性答案分析 :单项选择 12. 、科学事实属于:(1/1 分)① 客观事实;②经验事实③ 理论事实④ 设想事实。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填空题]1、系统进化的条件和根据是什么?参考答案:从外部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是系统进化的条件、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依据。
[单项选择题]2、科学的四个层面是指()A.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B.科学现象、科学观测、科学理论、科学检验C.体制层面、解释层面、精神层面、价值层面D.体制层面、精神层面、解释层面、器物层面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3、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参考答案:C[填空题]4、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参考答案:⑴人与自然的二重化趋势:积极性——消极性。
自然界存在着再生能力,能及时地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影响。
⑵人与自然的不协调问题。
1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掠夺强度增大,资源严重短缺,包括再生和非再生资源。
2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
3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
人与自然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得依赖于人工自然的不断拓展。
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矛盾的之间根源,又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手段。
⑶协调措施:1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观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2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修复、重建3建立社会规范,实行行为控制,如法律条纹、法律制度;道德伦理、生态伦理。
[填空题]5、综合参考答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单项选择题]6、科学的外在极限主要是指科学的发展受到:()A.人类的生理因素的制约和影响;B.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C.人类认识功能的制约和影响;D.科学形式和内容的制约和影响。
自然辩证法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11月15日,我国在()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A.酒泉B.文昌C.西昌D.太原2、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
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任期一般不少于( ),到期轮换、压茬交接。
A、1年B、2年C、3年D、4年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A.古代中国人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观点B.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主张生物是进化的C.古代中国人善于运用直觉、顿悟的方式认识自然界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习近平科学技术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B.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内在平等D.在具体操作上,要进一步限制大力发展人才的举措。
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不包括A.科学在于把理性方法用于感性材料B.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C.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D.科学没有弊端6.《自然辩证法》一书是A.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的著作B.恩格斯经过十年努力完成的著作C.恩格斯未完成的遗稿D.马克思撰写,恩格斯整理完成的著作。
7、马克思和恩格斯总是认为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科学在历史上是一种起革命作用的社会力量C.资本主义不可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D.尽管科学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唯物主义不能改变自己的形式。
8.人工自然观特征不包括A.主体性B.能动性C.价值性D.毁灭性9直觉思维要素不包括A.直觉B.灵感C.顿悟D.想象10.在科学思维中能够创造新意象的思维形式是A.概念 B.判断 C.意象 D.想象二、多项选择题1、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贯彻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好干部标准,坚持( ),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1、什么是生态文明?提出“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是什么?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 从狭义的角度讲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 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
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 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 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倡导生态文明,正确处理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对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意义: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文明建设的一个支撑点。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现实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1.《自然辩证法》的作者为( B )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列宁D 毛泽东2.自然包括了( B )A天生自然和天然自然B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C 天工自然和人生自然D天化自然和人工自然3.自然观的演化顺序是( D )A机械-朴素-辩证B 辩证-朴素-机械C朴素-辩证-机械D朴素-机械-辩证4.古代科学技术最先发展的是农学、天文学,原因是( C )A 自然形成的B偶然出现的 C 社会需要的D 最容易掌握的5.科学研究最重视( B )A 灵感B 实践C 成果D 投入6.恩格斯认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直接生产和再生产,生产有两种:生活资料和工具的生产,( A )A 人类自身的生产B 生产力的生产C生产关系的生产 D 人类精神的生产7.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主要发展方向是( A )A农学和天文学B力学和光学C数学和化学D生物学和医学8.哥白尼革命是科学史上的一场革命,革命的主要影响是:( A )A实现科学思想的变革B实现社会体制的变革C实现科学种类的更新D实现宗教改革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科学技术,基础性的条件是( C )A资金B设备C教育D政策10.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发展会使得人出现( A )A异化 B 强化C弱化D 分化一.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的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近些年来,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国际动荡和社会问题时有发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由此而发生了改变,人们对于科学技术不再是一味的强调其积极作用。
请简要回答以下问题:1.疫情期间和疫情结束后人与自然应该建立怎样的一种关系?为什么?2.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有哪些是负面的,如何解决?3.请从你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回答你的科学技术观是怎样的,你认为你的科学技术观需要改变吗?为什么?1.答:疫情期间和疫情结束后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共存,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库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库一.名词解释:65个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3.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4.观察方法: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5.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6.科学方法: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
7.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8.科研选题: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
9.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1.科研中的机遇:科研中,特别是观察和实验中,由于某些意外和偶然发现,导致科学认识上重大突破的过程。
12.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13.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完整)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1、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的领域包括: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理论意义坚持和发展唯物论。
《自然辩证法》强调辩证法是自然界本身在发展变化中具有的规律,而不是被人强加或从外界注入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同时,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突出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必然一致,但这种一致不是机械地相同,而是科学地统一,将唯物主义思想推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强调和突出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创作的一个动机就是针对自然科学研究中种种不够科学的思想方法,用抽象的理论思维指导发展.在此基础上,这种方法论从自然扩展到社会和思维领域,因为这三者都具有共同的辩证法规律。
倡导和践行实践论。
《自然辩证法》高度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不仅辩证法的重要规律和范畴是从各种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甚至人本身从自然生物发展为智慧生物,也是劳动实践的结果.现实意义(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
(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
(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这种自然观的基本特点,特征和重大意义是什么?自然科学基础:①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18世纪下半叶开始,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利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另外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深刻地解释了自然界的“辨证性”而不是“形而上学性";②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题一、选择题1. 自然辩证法是哪位哲学家首次提出的?A. 亚里士多德B. 柏拉图C. 笛卡尔D. 黑格尔2.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什么?A. 因果律B. 运动C. 对立统一D. 相对论3.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哪种运动形式?A. 周期性运动B. 直线运动C. 曲线运动D. 螺旋运动4. 自然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概念强调的是什么?A. 事物具有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B. 事物的属性是固定不变的C. 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D. 事物的变化是线性的5. 自然辩证法中的螺旋上升发展观是指什么?A. 自然界存在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过程B. 自然界的发展是线性的C. 自然界的发展存在着曲线变化D. 自然界的发展是逐步向上的二、填空题1. 自然辩证法强调了事物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的。
2. 自然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主张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_____________。
3.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发展不是_____________的,而是无限的。
4. 自然辩证法中的运动概念指的是事物的_____________变化。
5. 自然辩证法中的循环发展观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的。
三、简答题1.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请阐述其中一个原理。
2. 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3.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其中一个应用。
4.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有什么启示?5. 自然辩证法思想对今天的科学发展有什么影响?四、论述题自然辩证法的提出和发展是人类自思考能力开始发展以来的重要成果之一。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多样的、多样化的,事物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存在着内外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自然辩证法的螺旋上升发展观认为,事物的发展并非线性的,而是逐渐向前、向上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一、选择题1.自然辩证法主要研究的是:A.自然界的静态结构B.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正确答案)C.人类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D.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2.下列哪项不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则?A.对立统一原则B.质量互变原则C.否定之否定原则D.绝对不变原则(正确答案,此选项为反向设问,实际上自然辩证法强调变化和发展)3.在自然辩证法中,“系统”这一概念强调的是:A.事物的孤立存在状态B.事物的整体性和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正确答案)C.事物的静止不变性D.事物的单一性质4.下列关于自然辩证法中“发展”的观点,正确的是:A.发展是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B.发展是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和上升过程(正确答案)C.发展是事物的绝对静止和不变D.发展是事物的无序和混乱状态5.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A.偶然的、无规律的B.必然的、有规律的,并与社会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正确答案)C.与社会生产实践无关的D.完全可以预测的6.下列哪项不是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A.提供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工具B.指导科学家如何正确地观察和实验C.替代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正确答案,自然辩证法提供方法论指导,但不替代具体方法和技术)D.帮助科学家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和趋势7.在自然辩证法中,“实践”这一概念的重要性体现在:A.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答案)B.它是科学理论的来源之一,但并非唯一来源C.它与科学理论无关D.它在科学研究中没有实际作用8.自然辩证法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A.人是自然的主宰,可以随意改造自然B.人应顺应自然,不对自然进行任何干预C.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保护自然(正确答案)D.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静态的、不变的。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30题1.什么是系统?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
系统自然观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自然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及其运用这一原理和方法经营事业实现无废循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辩证法、基本特征;自然界物质系统运动的源泉(或机理、基本形式);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辩证法;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生命起源的辩证法;人类起源的辩证法;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2.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自组织理论是由耗散结构、协同论、分形理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和混沌理论所构成的“复杂理论”体系。
它从各个不同角度阐明了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其方法论意义在于:。
第一、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了达尔文进化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然界演化方向上的矛盾。
第二、协同论解决了自组织系统的多自由度和多演化方程的问题,可以有效地确定自组织系统在走出不稳定点后会出现怎样的新结构。
第三、突变论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注重研究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质变的改变方式的改变。
它将质变的方式分为飞跃和渐变两种方式。
它提供了许多突变模型,表明如果系统的势函数具有一个以上的势谷,那么系统就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选择结构,事物的质变就可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前途和方向。
第四、超循环理论提供了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以获得最大产出比的科学依据和解决创造性产生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过程: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术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束缚,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化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
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和不彻底性。
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思想渊源除了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还有源远流长的古代自然哲学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直接先驱乃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
主要代表人物是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
很多学者认为,自然辩证法其中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因为恩格斯的有关思想和主要论文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因此一般认为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的就是恩格斯于1877年公开发表的《欧根-杜林先生在哲学中实行的变革》,即大家所熟知的《反杜林论》哲学篇。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经历了从物理科学到生物科学、从理论科学到技术科学的一系列革命,更广泛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所固有的辩证法,与此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为:(1)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本原和基础。
(2)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子学时代”指先秦到《淮南子》时期,表现为诸子争鸣;“经学时代”,指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康有为,此时儒学成为独尊的学问,几乎所有的哲学创造都是以注经的形式出现,都有经学作为依傍。
由此形成了两千年的“注经传统”。
子学时代为诸子百家时代,按照冯友兰的说法,始于孔子,终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经学时代的开始。
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的政治制度变革也同时是思想的黄金时期始。
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相比,前者显然更短暂,也更灿烂,春秋时代后,言论思想极端自由之空气于是亡矣."新兴的经学时代开始孕育诞生,关于这个时代,已承载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给予的努力形成着人类思想的堡垒。
2.什么是思维经济原则?所谓思维经济原则,就是希望用尽可能少的劳动,尽可能少的思维消耗,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尽可能短的时间,对事实做出尽可能完善的陈述,获得尽可能多的思维成果。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奥卡姆剃刀)3.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是非决定论的?当代科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力图在近代科学所研究的必然性、确定性、决定性、实体性、简单些、线性的基础上研究偶然性、模糊性、混沌性、系统性、复杂性、非线性。
1.粒子世界中的发现:原子核,正电子,μ子,π子,中微子等。
夸克悠禁。
2.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的进展: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大爆炸宇宙说。
3.分子生物学建立:1953年沃森和克利克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4. 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兴起。
4.举例说明哥德尔不完全定理任何公理系统都不是完备的,其中必然存在着既不能被肯定也不能被否定的命题。
举例就说在欧式几何里面与非欧式几何中如果标准不一,过平行线外一点并不一定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5.什么是理想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极端的简化与抽象,从而得出最具有概括性的理论模型.(物理学的开端)6. 什么是思想模型,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思想模型是人们便于研究问题的需要而建立的一种对原理高度抽象、高度纯化的思想客体过思想事物,有4点功能,1.是数学科学进步的巨大杠杆,2.是物理发现的重要手段,3.是技术发明通向发现普遍规律的必要环节,4.是形成科学预见进而导致技术发明的必要工具。
7.科学是否意味着进步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力;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科学的本质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判断科学是进步还是退步,可以看科学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能满足人类什么需要。
如果科学造福于人类,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起积极地促进作用,它就是有正面价值的,可以判断它是进步的;反之,它是有负面价值或无价值的,它是退步的。
8.举例说明非线性系统的特点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
非线性的特点是:横断各个专业,渗透各个领域,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时时有。
”如:天体运动存在混沌;电、光与声波的振荡,会突陷混沌沌。
甚至人类自己,原来都是非线性的:与传统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脑电图和心脏跳动并不是规则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现,混沌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比非混沌系统快。
非线性”是指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呈一条曲线。
非线性关系则千变万化。
线性是非线性的特例,它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各部分的贡献是相互独立的;而非线性是对这种简单关系的偏离,各部分之间彼此影响,发生耦合作用,这是产生非线性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如此,非线性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独立性就丧失了: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叠加原理失效,。
因此,对于非线性问题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非线性系统存在特点:自催化正反馈不稳定。
举例:现代科学中大多都为非线性系统。
混沌系统,线性只是非线性的特殊形式。
二.论述题谈一谈你对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问题的看法李约瑟难题是其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心论题。
他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
换句话说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2)科举制度。
(3)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4)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5)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英国学者李约瑟其编著的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对于这一难题,李约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事实上,李约瑟难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在我看来,这两部分由信仰所连接交织。
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所思所想,并不全面,但也还算是思考的结果。
我的解释我的解释我的解释我的解释:一.科学萌芽与现代科学范畴不论是古代欧洲还是古代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并未真正出现过,在那个对各个概念没有系统定义的时期,由实践经验所产生的结论更适合被称为“科学萌芽”。
在罗吉尔·培根在希腊炼金术与中国炼丹术的结合中诞生了医疗化学实验方法,培根总结出了归纳逻辑和实验方法之后,现代科学才真正诞生。
西方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丹皮尔的科学史等,以及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是专门研究“什么是科学”的学科,而古代中国并没有相关研究。
正如孔子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正名这一过程,系统完善的科学无法诞生。
二.自然环境与农耕文明任何文明的起源都与自然环境有关,正如古代文明都由大河孕育。
名族个性总会带上环境的烙印。
而起源于长江黄河的中华文明,因生存于肥沃的平原,“规避风险、明哲保身”的思想一致贯穿于华夏子孙的生活中,如古训所言的“父母在,不远游”,“安土重迁”等,都是与自然科学所需的探索所背的。
而欧洲的大陆上的国家,所处的自然环境并非如中国一般得天独厚。
例如古希腊,作为一个被海洋包围的小国,环境的因素使得冒险探索与好奇根植于它的民族性格中。
恶劣的环境因素却是科学诞生的可贵条件之一,正是“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三、文言文与中国人的含蓄作为汉字起源的甲骨文,在其诞生之初,就因依附于龟甲而有了精简而内涵丰富的属性。
相比于汉字所书写的文言文的艰涩难懂,西方的读物显得就有点“幼稚”了,这些读物浅显易懂,但凡识字,便能读懂,而单单认识汉字,绝不会就能够读懂文言文。
文言文的艰涩难懂不能不说是阻碍科学传播发展的因素之一。
除了文言文的艰深,中国人的含蓄也是阻碍科学诞生的一大要素。
由于含蓄,我们的艺术讲究留白,文字也是如此,正如《孔子》、《老子》等经典名著,作者的真正意图总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很远很远,因而至今无人能知其真正意图,所有的释都是后人研究作者后,根据自己经验与想法得出的假说,是否符合作者真正的观点,无人知晓。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这是好事,因为可以给后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给后人得出自己结论留有余地。
但是,如果放在自然科学著作上,“留白”就显得很不合适了。
自然科学讲究严谨,而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并不相符。
由于自然环境的宽松性,使得我们不必严谨,由于文字的精简性,使得我们很难具体完善表述,无法严谨。
四.士农工商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虽未形成制度,这个观念却深入人心。
原本是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宣扬的观念,在儒家统治的社会下,却在人们心中占有了统治性地位。
事实上,将士放在第一位无可非议,在封建制度下,普通人家的子女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更高的社会地位,读书考试是唯一可行的路。
然而将工与商放在最后,不得不说是阻碍了科学的诞生。
自然科学都出自需求与实践(至少英国的工业革命就是由此产生的),“工”的实践是科学诞生的基础,“商”所会考虑的与他们利益息息相关的消费者的需求也是科学诞生的催产素。
五.人口压力导致的竞争与功利主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拥有的可耕地面积并不大。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人与人的竞争一直是相当激烈的,由此会产生功利主义这一现象,自然也无可非议。
然而在功利主义的环境下,在崇尚文学,冷落科学的背景下,有经济实力,有兴趣潜心自然科学的研究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在现今的社会下,人口的增长趋势虽有下降,人口总数却是一直稳步增长,因而生存的压力并未减少,功利主义自然也不会减弱。
功利主义和人口与竞争压力产生的一刀切式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们的创造性,而创造性又是科学研究的必备要素。
因而,虽然学习了西方的科学理论,提升了科学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科研的环境还是不会像西方一样适宜于科学研究、发明的诞生。
再加上经济的因素,科研环境就更不容乐观了。
总述:在我看来,中国自然科学的没落的结果在其科学萌芽形成之初就已埋下了伏笔。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国率先产生了科学的萌芽,并且在民族个性中埋下了的种子。
之后形成的文字与文言文这种文化传承方式导致了文化的不可普及性,而含蓄这种中国人的特质,又使各种著作更加难让人把握其真实含义。
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使得人们以“工”“商”为耻,而“工”“商”这两种职业是自然科学的源头之一。
自古以来的人口压力所导致的竞争及功利主义使人们在对自己未来的选择与把握上很大程度上放弃了探索研究自然科学。
这便是我思考李约瑟难题的结果。
意义:二者都可以讲1突破“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官本位”造成知识分子无心专注于科学研究. “学而优则仕”与“官本位”思想至今还在阻碍着中国科技发展。
尽管在今天的中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逐步成为正风, 但尊重官位、尊重权力的传统依然根深蒂因。
目前,公务员成为社会上最热门的职业, 2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重视实用主义技术、轻视理论研究是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形成的重实用、轻理论的传统至今仍然在发挥强大的惯性影响。
近年来,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基础科研的产出率仍然很低, 反映在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数量少。
3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我国现行的知识型教育在某些方面对科技发展和创新仍然存在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教学思想上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 把教育降低到一般知识传授水平。
二是缺乏教学民主三是排斥学生的问题意识, 抹杀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