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康德批判视界

合集下载

康德的批判哲学特征

康德的批判哲学特征

康德的批判哲学特征康德的批判哲学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其贡献在于倡导并实践批判的精神,然而康德的批判是不彻底的。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特征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批判哲学特征篇一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哲学的批判精神[摘要]作为人类哲学思想的“蓄水池”,康德不仅以其批判哲学实现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而且以其新哲学理念深刻影响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

康德的批判哲学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其贡献在于倡导并实践批判的精神,然而康德的批判是不彻底的。

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高扬“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精神,“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由康德所奠定的那种高瞻远瞩的理性批判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珍惜和深思的。

[关键词]康德;批判哲学;批判精神[作者简介]赵青,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1[中图分类号]13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079-03一、引言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而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2000多年哲学发展的总汇,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哲学发展的最高峰。

所以有人把康德哲学比作西方哲学史上的“蓄水池”。

在德国,第一次使用批判一词的人是康德。

康德所说的批判不是形容词意义上的批判,而是名词意义上的批判,他通常把批判和先验作为等同意义上的名词来使用。

康德创造性地提出一种既超越于唯理论又超越于经验论的新的哲学概念,这就是所谓的批判哲学,如何使康德哲学成为现当代西方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有益成分,使之在人类社会发展新形势下体现出应有的文化精神价值,这是研究哲学的人都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二、康德的批判哲学及其影响以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要完整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深入地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的康德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之所以被称为批判哲学,是因为他推翻了18世纪末流行于德国和欧洲各国的莱布尼茨―伏尔夫“形而上学”体系,发动一场资产阶级的哲学革命,创立德国古典哲学。

邓晓芒解读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

邓晓芒解读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

邓晓芒解读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2014-03-0613:18阅读:1,919“鉴赏”一词用的是“Geschmack”,这个词同时也有“口味”、“品味”、“味道”、“滋味”的意思,但康德用的通常是最高级的含义,即审美和艺术的“鉴赏”的含义。

至于“契机”一词,原文为“Moment”,有“因素”、“瞬间”的意思,这里指鉴赏中最关紧要的那些要素。

那么,这些契机分为四个方面,它们是根据康德的范畴表而来的质、量、关系和模态四种契机。

但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范畴表不同的是,在那里量的范畴放在质的范畴之前,而在这里道德讨论质的契机,然后才讨论量的契机。

为什么这样?康德在“第一契机”的标题“鉴赏判断按照质来看的契机”之下作了一个注释,这个注释相当重要,它不但解释了什么是鉴赏,而且提到了上述量和质的颠倒。

他说: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

但是要把一个对象称之为美需要什么,这必须由对鉴赏判断的分析来揭示。

这种判断力在其反思中所注意到的那些契机我是根据判断的逻辑机能的指引来寻找的(因为在鉴赏判断中总还是含有对知性的某种关系)。

在考察中我首先引入的是质的机能,因为关于美的感性判断(审美判断)首先考虑的是质。

可见,鉴赏就是“评判美的能力”;“契机”则是对于“把一个对象称之为美需要什么”的回答,即一个对象之所以被称之为美,是由于它们包含这样一些契机,它们是审美判断力“在其反思中所注意到的”;而这些契机是通过《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判断的逻辑机能表的指引来寻找的。

之所以要通过判断的逻辑机能表来找,则是由于鉴赏判断是知性能力和想象力的自由协调活动,里面含有知性的作用,而知性是唯一能够给予这些活动以逻辑上的条理性的。

最后,为什么要讨论质的契机?“因为关于美的感性判断[审美判断]首先考虑的是质”。

最后一句没有展开,有点语焉不详。

我们来帮他解释一下,所谓“感性判断”,原文为“dasasthetischeUrteil”,这个“感性的”(asthetische)在康德第三?批判中同时具有“审美的”含义,但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就是感性的,与理性的相对。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康德哲学三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实践理性批判: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判断力批判:寻求两个分隔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

它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洪堡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这部书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理论理性的限度揭示出过往形而上学探索的虚妄,并从实践出发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

康德哲学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开辟了一座可以暂时安歇的冰山。

回顾康德的一生,人们会觉得,康德的生活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德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呆板、准时、不合潮流,还经常有些乖僻。

但在这并不显眼的一生中,康德却完成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贡献。

在他发言之后,后人就不能继续像他那样在同一意义上进行哲学思辨了。

他的学说代表了哲学史上的转折点。

对此,谢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写道:“不管那些打着注释家和追随者旗号的人怎样简化或误解他的学说,不管那些苛刻的对手们如何攻击他,康德的精神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它将以其完美的无与伦比的形式照亮哲学世界的未来。

”康德哲学的意义康德哲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具有巨大的启蒙意义。

这种启蒙意义,首先就表现在对理性的运用上。

康德对启蒙的定义是:“启蒙就是人们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对于不由别人引导而运用自己的知性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知性,这就是启蒙的箴言。

走近康德的批判视界

走近康德的批判视界

走近康德的批判视界作者:杨艳石亚军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02期摘要: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在德国,康德是第一个使用“批判”一词的人,1780年,康德写出《纯粹理性批判》,他的哲学思想进入批判时期。

在1781年到1790年的十年里,构成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相继问世,三大批判是对人的知、意、情三种心理功能的分别研究,所要解决的是真、善、美的问题,美是他整个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德的批判精神不论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还是在当代都具有深刻的价值。

关键词:康德;批判哲学;批判精神;超功利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032-02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也是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在康德的思想著作中,美学思想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康德又仅仅是一位哲学历史人物吗?显然不能做出最精确的回答。

马克思曾经说过:“康德的美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马克思之所以给予康德如此高的评价,很大的原因在于,康德的思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化为强有力的武器来改变世界。

就整个哲学的发展脉络来看,过去的哲学是在解释世界,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来改变世界,康德的思想中提供了很多改变世界的方法,因此,康德哲学以及他的批判精神历久不衰。

一、康德以及他的批判哲学(一)康德生平及其著作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于哥尼斯堡城郊区,是一个普通的马鞍匠九个孩子中的第四个,康德和启蒙时期的其他学者一样生活在简朴平凡的环境中。

康德在16岁时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在这所大学里,康德跟随马丁·克努真教授学习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在克努真那里,康德还聆听了有关法哲学的讲座。

1746年父亲去世以后,康德离开了大学去当家庭教师并以此谋生。

1755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因为一篇关于火的论文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之后不断地进行讲课,另外康德也积极参加“私人家庭和军官俱乐部军官的娱乐活动”,康德也是在那个时候在德国初露头角被世人所了解[1]11-20。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邓晓芒: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拂晓探索2016-11-21分享保存“既然我看到的这朵花是美的,那么一切看到这朵花的人,都应该觉得是美的。

「它有这样一种断言,这种断言是先天的」,只要是人,只要有情感,那么这个情感就有共同性,为什么?这就是康德的第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所要探讨的核心内容。

”康德《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它和前两大批判的关系是什么?■ 邓晓芒主讲部分《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在晚年才发现的一个领域。

他早年的设计是这样的:一共两大批判,一个是理论理性的批判,一个是实践理性的批判;相应地,将来要建立的未来形而上学有两种形而上学,一个是自然的形而上学,一个是道德的形而上学。

本来这样就很平衡了,也很完美了。

自然界也讲了,道德也讲了,“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通过两个批判,建立起来两个形而上学。

康德那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本来他可以休息了。

但是康德看来这还不行,两个批判中间还有一道非常深的裂痕。

当然这就是两个批判本来讲,这道裂痕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各讲各的就是了;但是实际上,表明这两个批判还有一个最终的根基没有打牢。

康德就是要对整个形而上学奠定新的根基嘛。

奠定来奠定去还是有一个没有奠定牢固,在什么方面没有奠定牢固呢?这两个批判之间应该有个过渡的东西,作为两者的共同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应该就是判断力。

所以到了晚年,康德在写完了《实践理性批判》以后,刚刚完稿还没有出版的时候,他在写给他的一个朋友赖因霍尔德的一封信里讲到,我现在正在进行鉴赏力的批判。

鉴赏力的批判是什么样的批判呢?康德说,我发现人类有三种能力,一种是知识能力,一种是欲望能力——欲望能力就是意志,还有一种就是情感能力。

我们通常讲知、情、意,知、情、意这个体系是康德在1795年——他的晚年才发现的。

是他早年还没发现的,早年已经有些想法,但是他认为像鉴赏力这个东西不是属于哲学研究的对象,而是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

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

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

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

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在他之前,在自然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宇宙不变论)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

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

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

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

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以及他的批判性思维

康德以及他的批判性思维

康德以及他的批判性思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这句名言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同时也被永远的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

这是康德十分著名的一句话,充分的反应了他“仰望星空与反省自己”的思想。

虽然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一名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但是,他的这个思想依旧给我以很大的启迪。

仰望星空说明要目光远大怀揣梦想,而反省自己似乎又是不断自我提升,脚踏实地的含义。

即使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我依旧认为这样的思想十分必要,只是不要过于偏激。

魏老师曾举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刚刚出生的婴儿如果不认识外界世界,而只记得自我反省,那么他将是脱离实际的,也是不可取的。

但是我们如果将自我反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那么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康德的博学使得我们很难用一个称号来评定他,他是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也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在校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等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

但是他最伟大之处,还是在他的哲学成就上。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本著作用去了他将近十年的岁月,但是却奠定了永远的哲学高度。

德国诗人海涅说: “康德引起这次巨大的精神运动,与其说是通过他的著作的内容,倒不如说是通过在他著作中的那种批判精神,那种在当前已经渗入于一切科学之中的批判精神。

”换句话说,“批判”是康德哲学的灵魂,“批判”精神是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

康德的批判不是针对具体对象的批评,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进行审查。

这种审查,康德将其分解为对三个问题的追问,即我能知道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 我希望什么? 针对这三个问题,他一步步展示了他的分析批判,并形成了其新的哲学体系。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你知道这三大批判具体内容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张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关于康德批判哲学

关于康德批判哲学

关于康德批判哲学康德批判哲学何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或系统?这是关乎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批判哲学篇一论康德批判哲学的根基与归宿康德批判哲学何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或系统?这是关乎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三大批判中的每一部都极其重要、不可或缺,但能使三大批判最终成为一个连续、有机、统一的思想并达到空前深度的,乃是《判断力批判》。

这一理解,基于对批判哲学中自由和自然概念及其关系的内在考察。

自由和自然的关系,是走进三大批判的理想路径,是贯通康德批判哲学的一条极其核心的逻辑和思想线索,据此可以把三大批判的主旨分别概括为: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我立法,自然为人立法。

一、人为自然立法从怀疑论中拯救科学和知识,为知识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是批判哲学最先的考量。

康德据此为知识找到了必然可靠的根基,同时明确了知识所以可能的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知性能力的界限,即知性范畴的应用仅在感性经验的领域之内有效,对于生命中感性之外许多重要的领域和话题,知性范畴没有染指的权力。

《纯粹理性批判》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强调这种界限的重大意义,并在第二版前言中用“因此,我不得不扬弃(aufheben)知识,以便为信仰(Glaube)腾出地盘”(B XXX;康德,2004年,第23页,以下康德文献仅标年份和页码)这句著名的话再次特别予以强调。

这可以看成1781年之后康德思想发展的一个明确趣向,预示着其后批判哲学的走向:在奠立知识的坚实基础之后,在知识得以保障之后,哲学将关注什么。

“人(知性)为自然(显象)立法”,首先是一种知识论证,但同时,康德把这种最基本的知识视野,引入了我们的存在论关切中:知识的维度必须成为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起点和基础之一,认知的方式某种意义上规定着人的存在的方式。

尽管知性的应用必须被限定,但在其界限之内的有效的经验知识本身不能被否定,不能被终止,知识必须在经验之外发挥非建构性的作用。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作者:宗白华康德(1724—1804年),德国资产阶级的学者,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第一个著名代表。

当时的德国和西欧其他国家比起来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德国资产阶级是一个眼光短浅、怯懦怕事的阶级。

它的革命虽然是不彻底的,但毕竟在观念上进行了反封建的斗争,马克思曾说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康德承认客观存在着“自在之物”,但又说这“自在之物”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所不能把握到的。

康德哲学中有着明显的两重性,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但是这种调和归根到底是想在唯心主义、即他所称的先验的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在美学里表现得尤其显著。

康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也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奠基人。

康德的美学又是他在和以前的唯理主义美学(继承着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系统的鲍姆加登)和英国经验主义的美学(以布尔克为代表)的争论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所以是一个极其复杂矛盾的体系。

我们先要简略地叙述一下康德和这两方面的关系,才能理解这个复杂的美学体系。

一康德在他的美学著述里,对于他以前的美学家只提到过德国的鲍姆加登(Baumgarten)和英国的布尔克(E.Burke),一个是德国唯理主义的继承者,一个是英国经验主义的心理分析的思想家。

我们先谈谈德国唯理主义的美学从莱布尼茨到鲍姆加登的发展。

鲍氏是沃尔夫(Wolff)的弟子,但沃尔夫对美学未有发挥,而他所继承的莱布尼茨却颇有些重要的美学上的见解,构成德国唯理主义美学的根基。

莱布尼茨继承着和发展着十七世纪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唯理主义的世界观,企图用严整的数学体系来统一关于世界的认识,达到对于物理世界清楚明朗的完满的理解。

但是感官直接所面对的感性的形象世界是我们一切认识活动的出发点。

这形象世界和清楚明朗、论证严明的数理世界比较起来似乎是朦胧、暖昧,不够清晰的,莱布尼茨把它列入模糊的表象世界,这是“低级的”感性认识。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实用版)目录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2.康德的三大批判3.康德的道德哲学4.康德的审美哲学5.康德的哲学影响正文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可从他的三大批判、道德哲学、审美哲学等方面进行分析。

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康德生活在启蒙时代,这个时期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探讨人类的认知能力。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探讨人类认知世界的可能性和范围。

他试图通过研究人类认知的先验条件,来确定知识的本质和局限。

2.康德的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其中,《纯粹理性批判》探讨了人类认知的可能性和局限,主张知识是经验与理性的结合;《实践理性批判》则主要讨论了道德行为和伦理问题,提出了康德的道德哲学基本原则;《判断力批判》关注审美和目的论等问题,提出了美感的自然目的性观点。

3.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道德行为的本质与动机,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律令”和“道德自由”的观点。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遵循普遍性的道德规律,而不是基于个人利益或欲望。

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2)不要将他人作为手段,而应作为目的来尊重;3)行动的原则应该是你的意志所遵循的规律。

4.康德的审美哲学康德的审美哲学关注美感和艺术的本质。

他认为,美感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它源于人类对自然或艺术作品的自由欣赏。

在美感中,人类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将感官体验转化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康德认为,美感和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展现自然界的目的性和和谐性。

5.康德的哲学影响康德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道德哲学为现代伦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他的审美哲学为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此外,康德的哲学观点还对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哲学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最新年文档

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最新年文档

试从康德的鉴赏判断的非功利性出发看审美的超功利性康德受鲍姆嘉通的知意性的理论和卢梭感情主义的影响,将三大批判置于三个方面,《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知”;《实践理性批判》研究的是“意”;《判断力批判》研究的是“情” ,。

康德的唯心论先验论认为,表象不是物象的反应,是刺激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头脑里先验存在的表象再现出来。

从这一基本点出发,他不承认物存在美,所以他的美学谈的鉴赏判断、审美判断、趣味判断也就是美感,有时他也用“美”字。

但实际内容是美感,而美感是先验的,所以他认为美是一种先验的观念。

康德把asthetisch 一词在审美的和感性的两重意义上来解释。

在《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一章中,康德通过对“鉴赏判断”分析作为对美的分析。

“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但是要把一个对象称之为美的需要些什么,这必须有鉴赏判断的分析来揭示” 康德认为,人们能够一般的审美,(不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称作审美观念的表现。

这种观念是先验的,‘鉴赏判断'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感性的、审美的。

我们把这种判断理解为其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

“但是诸表象的一切关系甚至是诸感觉的一切关系都可以是客观的,而这时,这一切关系就是指着某种经验性表象的物。

唯有对于情感的愉快和不愉快的关系不是如此,通过这完全没有标明的客体中的任何东西,相反,在其中主体是像被着表象刺激起来的那种感觉着自身” 康德的美、美 感是一种先验观念。

康德在谈论美的本质中提出鉴赏判断的第一个契机是从质 上看的,提出:美、美感的非功利性。

这一观点直接受托马斯阿 奎那的影响。

在圣 托马斯阿奎那那里美的本质是非功利的,美 与善相区别。

美与功利、与人的观念无关。

他说:“美的本质上 是不关欲念的。

” 这一观点被康德继承并在《判断力批判》对 其进行了分析。

主体以自己认识能力去把握一座合乎规则、 合乎 目的对象。

自然与人类心理结构同构对应。

判断是逻辑性的,判 断中的表象只与主体的情感相关, 这些经验的表象是感性的,美的,在此意义上康德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 客体结合的快感具有功利性。

邓晓芒: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

邓晓芒: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

邓晓芒: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康德(1724年-1804年),出生于德国,毕业于科尼斯堡大学,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他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就其影响而言,整个十九世纪的一切哲学都以他的学说为中心。

自康德之后,谈论形而上学就在德国蔚然成风:席勒、歌德研究过他;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叔本华都从他的唯心主义中汲取营养,并相继创立了伟大的思想体系。

总之,自康德起,哲学就日益丰富和深刻起来。

贝多芬满怀敬意地引用了他的名言:“头顶是璀璨星空,心中有道德法庭”。

作者:邓晓芒,曾长期在武汉大学任教,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康德的三大批判编辑:哲学之路(ID:zhexuezhilu)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要讲些什么?他的思路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写三大批判?为什么写出来以后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这么大的作用?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拼命地挖掘,好像三大批判是一个丰富的宝藏,里面有那么多的思想内涵。

康德这么一个身高不到160厘米的小个子老头,他的脑子里为什么能装那么多东西?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奇。

对康德哲学读得越多就越觉得里面有东西,这是今天哲学界的共识,叫作“说不尽的康德”。

那么多人研究康德,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文章和著作发表,但仍然觉得远远没有谈完,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我今天先从康德思想的缘起来谈,他在18世纪那个时代为什么要写《纯粹理性批判》——这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作。

他在前批判时期的一些论文,给他带来了小小的名声,但在这部著作出版以后,经过人们一个长时间的消化,康德在世界上才名声大振,成为一位真正的哲学大师,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就是成了“近世第一大哲”。

一、《纯粹理性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要理解《纯粹理性批判》,就要了解它产生的那一段历史,至少要了解康德时代的哲学环境。

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近代欧洲哲学在那个时候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当时对康德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休谟,他说休谟打断了他的独断论的迷梦,也就是说,打断了他的教条主义的迷梦。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在这部作品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理论,标志着现代哲学的转折点。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严谨,对其观点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康德在书中明确了认识的范围,将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而理性认识则是通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

康德认为,感性认识受到时空的限制,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理性认识则受到“三大批判”的约束,即范畴、原理和先验概念。

这些批判使得理性认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避免陷入矛盾和悖论。

其次,康德对道德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道德律令”观念。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遵循普遍性原则,即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若能成为普遍法则,则该行为是道德的。

这一观点体现了康德哲学中的“理性至上”原则,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自主性和理性基础。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人类普遍性”的概念,强调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的道德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康德在书中对美学和目的论进行了阐述。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共同感”的,即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会产生共同的愉悦感。

这种共同感使得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

而在目的论方面,康德提出了“目的论判断”的概念,认为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存在的。

这种目的论观念在自然界的有机体和人类社会的制度中都得到了体现。

读完《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康德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边界和限制,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康德的道德哲学、美学和目的论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评判事物以及行为准则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康德三大批判的关系

康德三大批判的关系

康德三⼤批判的关系爱⽣:最近写硕⼠论⽂,看康德的书,真的很难懂,能不能帮我理顺⼀下他的三⼤批判的内在关系呢?抱⽉:康德的“三⼤批判”,内在关系是很清晰的。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规定了认识理性的权限,即运⽤先天的知性形式综合进⼊感官的感觉材料,赋予⾃然以必然性,替⾃然⽴法,并形成知识论体系。

但知性对“物⾃体”⽆能为⼒,物⾃体始终处于认识的彼岸。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实践理性对道德领域⽴法,实践理性从先验的、绝对的善的意志出发,确定了义务的先天根据,本质上知道⾃⼰要什么、该⼲什么。

实践理性的这种确认就是“⾃由”,也就是“物⾃体”。

⾄此,康德的知识论与伦理学、认识领域与道德领域、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然与⾃由还是分开的,认识不能达到⾃由,⾃由不受认识的影响,⾃由与认识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是⼀个整体,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都是⼈的理性,认识领域与道德领域,⾃由与⾃然必须沟通。

靠什么来沟通呢?靠判断⼒!判断⼒中最重要的是鉴赏判断,即审美。

由此建⽴以鉴赏判断为核⼼的《判断⼒批判》,也就是美学。

康德认为,⾃然原本在认识领域只是显⽰为必然的因果关系,判断⼒却帮助⼈们发现这种因果联系的“合⽬的性”,即它们似乎出于某种⽬的⽽被安排得井然有序,这个合⽬的性就是⾃由,如此,判断⼒便把⾃由引⼊了⾃然。

反过来,⾃由原本在道德领域只是天然的秩序,只是纯形式,它不考虑因果,也与经验⽆关,⽽只是通过义务向⼈们显⽰出来,现在,判断⼒却帮助⼈们发现⾃由可以在⾃然中以合规律性的⽅式表现出来,可以开显为必然性的形式,这样,⾃然就被引⼊了⾃由。

《判断⼒批判》的宗旨,是要以判断⼒来联系⼈类能⼒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以审美世界联结⾃然世界和⾃由世界,以美学沟通认识论与伦理学。

康德以天才的智慧构建出宏⼤的思想体系,⾄今影响着⼈们。

与中国的哲⼈相⽐,⽐如王阳明,康德体现出西⽅分析的思维特点,⽽王阳明则体现出整合的思维特点,王阳明的“致良知”显得更为简便易⾏,不过,从指导科学研究来看,从思辨⽽⾔,康德这种在分析中综合⼜有它的长处。

中西方哲学史(第15讲)康德的批判哲学

中西方哲学史(第15讲)康德的批判哲学

两条推论:
(1) • 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把人当作工具 (2) • 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
单选题 1分
康德认为,善良意志是( )的
A 绝对不自由 B 相对不自由 C 绝对自由 D 相对自由
提交
第三节 判断力批判
01
反思判断力
02
审美判断
03
目的论判断
一、反思判断力
1. 反思判断力
3. 对艺术美的判断
• 康德认为,艺术不是属于作用因的一个结 果,而是属于目的因的一个作品;
• 艺术不是与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相联系, 而是与人的实践能力和技艺相联系,通过 任意的自由而生产。
雕塑《断臂的维纳斯》,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维纳 斯——即阿佛洛狄忒,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
三、目的论判断
• 他认为,形而上学可以模仿数学和自然科学, 通过实现思维方式的革命变为一门科学。
2. 哥白尼式的革命:
• 康德认为,理性在认识中不是按照主体依照对象的模式、而是按照对象 依照主体的性状的模式来进行。
• 这种思维方式革命的实质是主体和对象的关系的倒转,类似于天文学领 域里的哥白尼革命。他相信,在形而上学领域也能通过这种哥白尼式的 革命道路,使形而上学变为一门科学。
巴西 贝洛奥里藏特(Belo Horizonte) 的康德雕像
俄罗斯 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 的康德雕像
1. 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哲学
自然哲学: 他在《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
( 1755 ) 中 , 提 出 后 来 以 “康德—拉普拉斯原理”
命名的星云假说。
2. 批判时期
• 在这一时期,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包括: • 《纯粹理性批判》(1781版、1787版) • 《实践理性批判》(1788) • 《判断力批判》(1790) • 本章主要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

高二历史必修3_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简介

高二历史必修3_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简介

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简介《纯粹理性批判》是18世纪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撰写的一部认识论巨著。

康德是一位有着苏格兰血统的皮匠的儿子,172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个虔诚的教徒家庭,并在这个天光阴暗,单调乏味的滨海小镇度过了他漫长的一生。

康德16—22岁时就读于柯尼斯堡大学,在温文尔雅的学校气氛和平静如水的环境中学习牛顿的物理学和沃尔夫哲学,这使他对生活的态度更加严肃。

他完成大学学业并获博士学位后成为母校的一位低级教师。

此后他潜心自然科学研究,教学著书,声望日隆,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不同于牛顿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轰动。

1770年后,他转向哲学研究。

浓郁的宗教家庭气氛和严肃的生活态度成为他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使他热切地感到有必要巩固基督教信仰的基础。

而随着统治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四分五裂和新型现代国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更使他迫切地感到需要为人们建立一个最完善的道德法则世界。

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的钻研终于使他于1781年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一巨型哲学著作。

在这部最重要的著作中,康德承担了为数学和物理学的严密性和确定性辩护的任务,他高举理性的火炬,猛烈地批判了长期以来弥漫于欧洲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以及桎梏人们思想的封建神学,以至于在这次批判之后,“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说已经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

”1788年,康德发表《实践理性批判》,论证宗教信仰的合理性,证实道德法则的理性的确定性和普遍性。

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详细论述了他的美学理论。

这三部被人们誉为“三大批判”的哲学巨著以尖锐激烈,富于挑战性的言词在极广阔的领域内提出一系列有独创性的见解,形成了康德“真”、“善”、“美”的庞大批判哲学思想体系,在德国哲学界引发了一场革命,将自古希腊泰利斯开创的西方哲学推向了辉煌灿烂的高峰。

《纯粹理性批判》很早被介绍到中国,被认为是最难读懂的哲学著作之一。

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黑格尔哲学,是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和结束阶段。

黑格尔完成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一方面是他继承了康德、费希特、谢林从思维引出存在的唯心主义原则,并把它发展到了尽头;另一方面是他继承了他们哲学中的唯心辩证法的因素,把它系统化了。

但是,黑格尔又是在批判康德等人的哲学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体系的。

1、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在唯心主义的范围内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主要有:(1)黑格尔肯定康德区别现象和“物自体”是他在近代哲学史上作出的一大功绩。

但他坚决否定康德关于现象和“物自体”、现象和本质之间有原则区别和现象是主观的观点。

黑格尔认为,事物的本质就表现在现象中,现象也就是本质的显现。

因此,离开了特性或规定性就无所谓事物,离开了现象也无所谓本质;而认识了事物的一切特性或规定性也就可以认识本质。

(2)黑格尔肯定康德提出对概念、范畴的批判研究,是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很重要的进展,但他坚决摒弃康德在认识以前批判考察认识能力的“先验方法”。

黑格尔认为,既然批判考察认识能力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就只能在认识的过程中才能进行;因此,我们必须在认识的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和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

我们必须对于思维形式的本质及其整个发展,加以考察。

他把这种考察方式称为“辩证法”。

(3)黑格尔肯定康德关于运用“知性”范畴去认识“物自体”时所引起的矛盾是必然的这种思想,应当看作是近代哲学界一个最重要的和最深刻的进步,但是,黑格尔认为,康德的这一见解虽然“如此深远”,而他对问题的解决却又是“如此肤浅”。

黑格尔批判康德认为矛盾只是所谓理性的本质,而不是世界的本质的观点,说它是出于对世界的“一种温情主义”;他批判康德只举出四个矛盾,“这未免太少了,因为什么东西都有矛盾”。

他由此得出结论说,康德的根本缺陷就是停滞在所谓理性矛盾表明“物自体”不可知的消极结果里,而没有进一步认识到其积极意义:“在于认识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规定于自身。

第十三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第十三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2. 批判时期
• 在这一时期,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包括《纯粹理性 批判》(1781版、1787版)、《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 形而上学导论》(1783)、《道德形而上学奠基》(1785)、《自 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实践理性批判》(1788)、 《判断力批判》(1790)、《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3)、 《论永久和平》(1795)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本章主 要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 理论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
06
先验理念论
形而上学作为 科学何以可能
04
先验知性论
本节概述
• 康德顺应启蒙时代的批判精神,提出“批判哲学”的纲领。他认为, 批判哲学是理性的批判,矛头直指理性自身,批判的结果不是怀疑 或否定人类理性,而是确定理性的权威。他认为,只有经得起理性 的自由、公开检查的东西才博得理性的尊重。理性的批判是理性的 自我审视和反思。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 性、知性和理性,说明超越感性和知性的纯粹理性在人类知识范围 没有客观实在性;认为理性批判的依据不在经验范围,而在于先验 形式和能力。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里,把这部书的意 义概括为解决哲学危机的“哥白尼革命”,实际上是以此作为他的 先验唯心论纲领。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
1. 挽救形而上学: •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一个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古老的学科,曾
经享有“一切科学的女王”的崇高地位,然而迄今为止不仅没有 变成一门科学,反而失去了其理论基础,沦为被抛弃的境地。那 么,如何才能把形而上学从这样一种状态中挽救出来、并使它变 成一门科学?
• 他认为,形而上学可以模仿数学和自然科学,通过实现思维方式 的革命变为一门科学。数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要“归功于一 个人在一次试探中灵机一动,造成了一场革命 ”。以前人们总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康德的批判视界摘要: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在德国,康德是第一个使用“批判”一词的人,1780年,康德写出《纯粹理性批判》,他的哲学思想进入批判时期。

在1781年到1790年的十年里,构成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相继问世,三大批判是对人的知、意、情三种心理功能的分别研究,所要解决的是真、善、美的问题,美是他整个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德的批判精神不论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还是在当代都具有深刻的价值。

关键词:康德;批判哲学;批判精神;超功利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032-02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也是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在康德的思想著作中,美学思想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康德又仅仅是一位哲学历史人物吗?显然不能做出最精确的回答。

马克思曾经说过:“康德的美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马克思之所以给予康德如此高的评价,很大的原因在于,康德的思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化为强有力的武器来改变世界。

就整个哲学的发展脉络来看,过去的哲学是在解释世界,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来改变世界,康德的思想中提供了很多改变世界的方法,因此,康德哲学以及他的批判精神历久不衰。

一、康德以及他的批判哲学(一)康德生平及其著作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于哥尼斯堡城郊区,是一个普通的马鞍匠九个孩子中的第四个,康德和启蒙时期的其他学者一样生活在简朴平凡的环境中。

康德在16岁时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在这所大学里,康德跟随马丁·克努真教授学习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在克努真那里,康德还聆听了有关法哲学的讲座。

1746年父亲去世以后,康德离开了大学去当家庭教师并以此谋生。

1755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因为一篇关于火的论文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之后不断地进行讲课,另外康德也积极参加“私人家庭和军官俱乐部军官的娱乐活动”,康德也是在那个时候在德国初露头角被世人所了解[1]11-20。

(二)康德的批判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以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

要完整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深入地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的康德哲学(康德哲学又被称作是批判哲学,是因为他推翻了18世纪末流行于德国和欧洲各国的莱布尼茨—伏尔夫“形而上学”体系,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的哲学革命,创立了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一生中有众多的哲学/美学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1781年开始发表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康德的批判哲学、先验哲学就是借着三大批判建立起来的[2]3,在这三大批判中,尤以《判断力批判》最为重要和为人们所熟知。

《纯粹理性批判》专门研究知的功能,探讨人们的知识何以可能,相当于一般所谓哲学或是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也是最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根据康德的说法,谓词不包含在主词里的判断就叫综合判断[3]16-17。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体现的先验直观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验直观”中,康德提出了几个最基本的概念:一是感性;二是直观;三是经验,并给予了详细的解说[4]2。

《实践理性批判》相当于理学,是专门研究意志的功能,探讨人应当以什么为道德行为的最高指导原则。

一般的实践理性批判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日常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这里的实践就是日常实践,当然也就包括道德,道德是最纯粹的实践理性,他的根基是纯粹的自由意志。

康德把“实践理性批判”作为这一批判的标题,他要批判的不是纯粹实践理性,而是通过“实践理性批判”这样一个标题表达这样一个含义,即不需要对纯粹的实践能力本身进行批判,而是仅仅通过这样一种纯粹实践能力来考查和评价一般的实践能力,或是全部的实践能力,包括日常的世俗的目的等[3]72-73。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三大批判的重中之重,主要是关于美与崇高的分析,前半部分相当于美学,后半部分相当于目的论,专门研究情感的功能,探讨人心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感觉到美和完善[5]300-312。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康德汲取和批判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理性主义的美学,继鲍姆加敦之后使美学进一步成为哲学的一个部门,赋予它以哲学理论形式,广泛地研究了美学领域中的各种问题,比如鉴赏力的问题、美学的基本范畴、关于天才的理论、关于艺术的本质及其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形式的分类等。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认为:“审美判断的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5]300-312美具有超功利性,是主观的、无利害的快感。

另外,康德还认为:“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悦的,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合目的性。

”因此,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康德美学的基本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形式主义的,它不但开启了德国古典美学,而且对现当代各种美学流派和思潮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二、康德的批判精神及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一)康德的批判精神康德是德国第一次使用“批判”一词的人。

康德通常把批判和先验作为等同意义上的名词来使用,康德所说的“批判”,是名词意义上的批判而不是形容词意义上的批判,康德的批判哲学是一种既超越于唯理论又超越于经验论的新的哲学概念,康德批判哲学反映的是康德的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尤其在他著名的“三大批判”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康德不仅宣称自己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而且还认为他的时代也是批判的时代。

按照康德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必须进行批判,都必须纳入时代的范围进行判定。

康德认为:“现在尤其是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

宗教由于其神圣,法律由于其尊严,似乎能避免批判。

但宗教和法律也正以此引起疑难而不能得到诚实的尊敬,因为理性唯对于能经受自由及公开的检讨者,才能予以最诚实的尊敬。

”(二)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着重论述了超功利性和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是康德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作为先验的判断力的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所在,超功利性和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些思想的核心构成了康德美学的合理内核。

康德曾经说过:“为所欲为的人并没有自由,因为这时的人是欲望的奴隶,听任欲望的驱使的人都是毫无自由的行尸走肉。

”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是美是主观的,无利害的快感,审美判断的根据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表明美克服了意识中彼此分裂的各种情形,这正如黑格尔所说:“美消除了这种分裂,因为在美里,普遍的与特殊的、目的与手段、概念和对象,都是完全互相融贯的。

”以反黑格尔美学的面貌出现的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都从康德美学原理中吸取了不少养分。

现象学美学家普遍受到康德的影响。

杜夫海纳认为,美来源于主观的合目的性,他说:“通过美,自然表现了对我们的好意。

正如康德提醒我们的,审美判断所涉及的目的性可能是一种无目的的、主观的、形式上的目的性,其现实性存在于我们的主观能力的关系的内在目的性之中。

”萨特也否定了审美的功利性。

三、康德批判精神的价值康德指出批判的意义,起先是消极的:思辨理性①不能超越经验的界限;其次则是积极的:实践理性必须超越经验的界限[2]13。

哲学需要批判精神,其他的学问也需要批判精神,人们常说:“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泉”[6]22,甚至马克思主义的首创者直接称康德哲学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7]100,可见,马克思主义与康德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康德哲学也在革命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毛泽东曾说过:“有比较才能鉴别。

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

”列宁也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

有争论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发展。

一个体系、一个版本,甚至一言堂,是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

”理论创新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形势、新的实践中,解决新的问题,开辟新的征程,要坚持、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要勇于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反思,并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反思,发挥其强大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

批判地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现在哲学已经变为世俗的东西了,最确切的证明就是哲学意识本身,不但表面上,而且骨子里都卷入了斗争的旋涡。

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么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做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

参考文献:[1][德]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生平、著作与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朱高正.朱高正讲康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康德.康德的智慧——康德批判哲学解读[m].曾纪军,刘烨,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5]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王兵.康德前期批判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马克思.法的历史学派的哲学宣言[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康德.美学文集[m].曹俊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杨一之,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4]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杨一之.康德黑格尔哲学讲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