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超级计算机研发历程 美国人总是震惊
神机妙算中国超级计算机技术举世瞩目
神机妙算中国超级计算机技术举世瞩目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科学大众(中学)》2020年第04期如果将计算机比喻成在近代科学史上冉冉升起的太阳,带领人们看到希望,那么,超级计算机无疑是那最炫目的光芒。
超级计算机一直以来都应用于工业、科研、国防中最尖端的一些领域,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是—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国外相比,晚了约10年。
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中国经历了各种困难,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如今,中国已经研制出世界上计算速度最快的高性能计算机,也成为国际上最大的微型计算机生产基地和主要市场。
中国计算机事业开始起步与国外计算机发展历程相同,中国计算机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早期的基于电子管、晶体管的第一代计算机,到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一直到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的过程。
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华罗庚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开始了对计算技术的探索。
但是在中国计算机事业初始阶段,中国主要是学习、模仿苏联的计算机技术。
在1956年制订实施的《1956_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开创中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被列为四大紧急措施。
1956年6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
筹备委员会确立了“先仿制,后自行设计”的原则,引进了苏联的M一3计算机和63CM-||计算机图纸资料,通过对这2台计算机进行仿制与改进,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计算机科研队伍、工业生产队伍、应用队伍和管理队伍。
1958年8月,中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數字计算机(103计算机)研制成功。
1959年9月,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4计算机)研制成功。
这两种电子管计算机的相继推出,解决了经济和国防等领域中大量的计算难题,填补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的空白,成为中国计算机事业起步阶段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历程
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历程作者:陈卓王笑来源:《共产党员·下》2017年第02期在最新发布的超级计算机全球排行榜中,无锡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排名世界第一,它的运算能力达到每秒93.01千万亿次。
这意味着,“神威太湖之光”运算1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用计算器计算近3000年。
如此惊人的运算速度,使超级计算机成为“计算机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超级计算机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对国家的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他的应用与国计民生密不可分,诸多重大国家工程都依赖于这种运算能力超强的机器。
可能很多人觉得超级计算机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高端领域取得的进展会直接影响中低端领域,进而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一、什么是超级计算机?超级计算机是能够执行一般个人电脑无法处理的大资料量与高速运算的电脑。
其基本组成组件与个人电脑的概念无太大差异,但规格与性能则强大许多,是一种超大型电子计算机。
超级计算机是计算机中功能最强、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的一类计算机,多用于国家高科技领域和尖端技术研究,是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体现,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把普通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做成人的走路速度,那么超级计算机就达到了火箭的速度。
这样的运算速度,人们可通过数值模拟来预测和解释以前无法實验的自然现象。
二、我国超级计算机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的超级计算机研制起步于60年代,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主要从事大型机的并行处理技术研究;第二阶段,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主要从事向量机及并行处理系统的研制;第三阶段,自80年代末至今,主要从事MPP系统及工作站集群系统的研制。
早在1958年,我国成功研制了首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开启了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探索之路。
1983年,我国成功研制“银河”系列超级计算机,至此,我国具备了进行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能力。
中国超算发展历程
中国超算发展历程
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引进技术、自主研发、超越世界和应用拓展四个阶段。
1978年,因为“玻璃房”,中国科研人员走上了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的道路。
2008年,中科
院的曙光5000型超级计算机研发成功,运算速度达超百万亿次。
如今,随着天河一号、天
河二号、神威太湖之光等超级计算机的相继诞生,中国超算一次次登顶世界之巅。
40多年来,我国超级计算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局部领先、从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到
实现自主可控的艰难发展历程。
勇于突破封锁,我国超算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杨广文的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首台超级计算机问世后,
国际上对超级计算的需求猛增。
发达国家在重点产业领域,利用超级计算机取得了多方面的
突破。
当时,美国、日本等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对中国全面封锁。
目前,天河二号、“神威·太湖之光”等国产超级计算机,在国际超级计算大赛上,共拿下10
个世界第一。
Classified as Internal。
中国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中国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国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开始在计算机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
以下是中国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过程的主要里程碑:1. 1972年-中国首台电子管超级计算机1972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首台电子管超级计算机-银河-1号,该机器性能在当时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2. 1983年-国产微机时代的开始1983年,中国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微型计算机,打开了国产计算机的新纪元。
这个时期,中国在计算机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3. 1994年-首台国产超级计算机问世1994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首台国产超级计算机——神威-1号。
该机以其高性能和多用途特点,成为世界上首台进入TOP500超级计算机排行榜的中国自主研发机器。
4. 2010年-天河一号的问世2010年,中国推出了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这是中国第一个严格按照国际规范和标准研制的超级计算机。
其理论峰值性能达到10.59 PetaFlops,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5. 2013年-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峰值性能破百2013年,中国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峰值性能首次达到100 PetaFlops,再次创造了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的纪录。
6. 2015年-占据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首2015年,中国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正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并连续三年占据了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首。
7. 2016年-原创处理器的诞生2016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一种大规模并行处理的超算芯片“申威26010”,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中国自主设计和研发的超级计算机处理器。
8. 2018年-天河三号新纪录2018年,中国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问世,其峰值性能达到101.6 PetaFlops,创下了新的纪录,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9. 2020年-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占比大幅增长2020年,中国现有的超级计算机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并在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中占据了约36%的份额。
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大事记
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大事记2009年10月30日08:04 新华网新华网长沙10月29日电(记者喻菲、白瑞雪、王玉山)历经5年研制,中国第一台被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1983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
它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了继美、日等国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10亿次,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曙光1000,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
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 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
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使用。
200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曙光公司、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三方共同研发制造的曙光4000A 实现了每秒10万亿次运算速度。
2008年,“深腾7000”是国内第一个实际性能突破每秒百万亿次的异构机群系统,Linpack 性能突破每秒106.5万亿次。
2008年,曙光5000A实现峰值速度230万亿次、Linpack值180万亿次。
作为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的网格超级服务器,曙光5000A可以完成各种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商务计算。
我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历程概括100字
我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历程概括100字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可概括如下:经历了跟踪引进、自主设计制造、研发创新三个阶段。
1964年,我国引进了苏联第一代超级计算机Ural-1,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的起步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自己的超级计算机。
1978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FD-1型纯粹英特尔兼容的超级计算机,并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83年,我国研制成功的STAR-100超级计算机问世,成为国际上第一台商用超级计算机。
其计算速度较Ural-1提高了数百倍,为国家科研、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研发创新阶段。
1990年,我国首次成功研制出自主开发的“银河”系列超级计算机。
这一系列计算机在国际同类产品中具备相当竞争力,成为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重要突破。
2002年,我国再次取得重大进展,发布了首台自主研发的Asia-Pacific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APC)系统,成为国内领先的大型超级计算机。
随后的年份,我国继续加大对超级计算机的研发和创新投入。
2010年,我国研制成功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首次问世,成为世界上首台超过百万亿次计算速度的计算机,标志着我国超级计算机研发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8年,我国再度取得突破,发布了“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其峰值计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亿次,是世界上最快、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之一。
至今,我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已经能够为我国在科学研究、天气预报、气候模拟、基因工程等领域提供强大的计算支持。
我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历程的概括就是如此,从引进到自主研发,再到研发创新。
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成就不仅提升了国家科技实力,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我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仍将继续向前推进,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支撑。
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超导计算机:DNA计算机 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数据处理(或信息处理)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辅助技术(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过程控制(或实时控制)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人工智能(或智能模拟)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网络应用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微型化(或体积微型化)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网络化(或资源网络化)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或处理智能化) 超导计算机:光计算机 超导计算机:纳米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计算机分类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 平均浮点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参加119机研制的科研人员约有250人,有十几 个单位参与协作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
我国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同时,已开始研制晶体管计算机,1965年 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实际上从1958年起计 算所就开始酝酿启动。在国外禁运条件下要造晶体管计算机,必须先建立一
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简述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我国从1957年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
机,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 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 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 机。该机在738厂开始小量生产,改名为103 型计算机(即DJS-1型),共生产38台。
已发挥重要作用。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 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6),并在 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哈军工(国防科大前身)于 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并小批量生 产了40多台。
第三代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
中国研制的超级计算机
中国研制的超级计算机中国研制的超级计算机2010-04-06 21:122009年10月29日,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
这台计算机每秒1206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每秒563.1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本文将简略介绍中国超级计算机的概况,包括天河一号及2010年即将面世的曙光6000的简介。
1、什么是超级计算机简单来说,超级计算机就是计算机中功能最强、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的一类计算机,通常是指由数千甚至更多的处理器(机)组成的、能运算普通PC机和服务器不能完成的大型复杂课题的计算机。
多用于国家高科技领域和尖端技术研究,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高运算速度前提下,人们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来预测和解释以前无法实验的自然现象,多应用在工业、科研和学术等领域。
2009年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走鹃(Roadrunner)在过去的11年,计算机系统的性能从Gigaflops(1986年推出的Cray 2)、到Teraflops(1997年推出的Intel ASCI Red)、再到Petaflops(2008年推出的IBM Roadrunner),性能增长了1000倍!虽然性能提升速度迅猛,但是高性能运算领域将越来越快被刷新纪录。
2、国内超级计算机发展历程1983年我国第一台被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后,中国成了继美、日等国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超级计算机是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体现,它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作为国防方面和高科技发展的要素,超级计算机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竞争利器。
时至今日,我国拥有超级计算机22台(中国内地19台,香港1台,台湾2台),居世界第5位,就拥有量和运算速度在世界上已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中国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国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
以下是一些关键事件和里程碑:1.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行超级计算机的研究和开发,并建立了第一个自主设计的计算机——“银河”一号。
虽然在性能上仍远远落后于国际领先水平,但这标志着中国在超级计算领域的初步尝试。
2. 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与国际超级计算机领域进行技术交流合作,并引入了一些外国技术和设备。
这一时期,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性能开始逐渐提升。
3. 2000年代:中国正式启动了“天河”一号项目,该项目致力于自主设计和制造超级计算机。
在2009年6月,中国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首次成为全球性能最强的超级计算机。
这标志着中国在超级计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始进入全球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前列。
4. 2010年代:中国陆续发布了多个新一代超级计算机项目,包括“天河”二号、三号以及“神威”一号等。
这些计算机在峰值性能、能效比和应用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5. 2016年:中国发布了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这是世界上首个采用国产处理器的超级计算机,并在该年6月被列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6. 2018年:中国发布了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这是中国首次抢占全球超级计算机的领先地位。
该计算机在多项领域的应用性能上都创下了前所未有的纪录。
总的来说,中国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初步尝试到技术引进再到自主研发的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自主研发的超级计算机在多个方面达到全球顶尖水平,中国也成为全球超级计算机领域的重要力量之一。
超级计算机前世今生
什么是“超级计算机”?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辞典》中 做了如下简短的解释: “具有非常高的运算速度,有非常快而容量又非常大的主 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并充分使用并行结构软件的计算机, 也常称为‘超级计算机’。” 如果再通俗一点讲,“超级计算机”是计算机中功能最强、 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的一类计算机。 超级计算机通常是指由数百数千甚至更多的处理器(机) 组成的、能计算普通PC机和服务器不能完成的大型复杂课题 的计算机。 它是世界各国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新一代的超级计算机采用涡轮式设计,每个刀片就是 一个服务器,能实现协同工作,并可根据应用需要随时增减。 单个机柜的运算能力可达460.8千亿次/秒,理论上协作式高性 能超级计算机的浮点运算速度为100万亿次/秒,实际高性能 运算速度测试的效率高达84.35%,是名列世界最高效率的超 级计算机之一。通过先进的架构和设计,它实现了存储和运 算的分开,确保用户数据、资料在软件系统更新或CPU升级时 不受任何影响,保障了存储信息的安全,真正实现了保持长 时、高效、可靠的运算并易于升级和维护的优势。
• 70.72 TFLOPS /136.8 TFLOPS/ 280.6 TFLOPS/ 478.2 TFLOPS • 美国能源部/IBM/NNSA/LLNL
IBM Roadrunner (2008年)
• 1.026 PFLOPS / 1.105 PFLOPS • 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富士通 数字风洞(1993年)
• 124.50 GFLOPS • 全国航空航天实验室, 东京, 日本
英特尔 模范 XP/S 140(1993年)
• 14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GFLOPS • Sandia国家实验室, 新墨西哥, 美国
超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案例
超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案例超级计算机是指运算速度极快、运算能力极强的计算机。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就开始进入了计算机时代,并不断地追逐着计算速度、运算能力更高的计算机。
70年代末,超级计算机迎来了它的Golden Age,成为那个时代计算能力的代表。
本文将带你回顾一下超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应用案例。
一、超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1. 第一代超级计算机第一代超级计算机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解决国防科技问题,开始了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工作。
1964年,美国控制数据公司生产了CDC6600号计算机,成为第一代超级计算机。
这台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达到了当时最快的3百万次每秒,它的出现震惊了全世界。
2. 第二代超级计算机第二代超级计算机在70年代末出现。
美国开始大量投资超级计算机的研究,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与国家航空航天局合作研发的Cray-1号采用了全新的向量技术,可以实现处理极大数据集和复杂模型的应用。
它的运算速度达到了当时最快的80亿次每秒,成为了当时最快的计算机。
3. 第三代超级计算机第三代超级计算机在80年代末出现。
日本的NEC公司和富士通公司开始大力发展超级计算机,与此同时,美国的Cray公司也在研发自己的新一代超级计算机。
在当时,最强的超级计算机是NEC公司推出的SX-3,在1990年代初,它的运算速度已经达到了11亿次每秒。
4. 第四代超级计算机第四代超级计算机出现在21世纪初。
凭借在半导体芯片制造技术上的突破,超级计算机变得更加具有实用价值。
2004年,中国的天河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一台没有使用美国芯片技术的超级计算机,它的运算能力达到了每秒340万亿次。
5. 第五代超级计算机第五代超级计算机是我们目前所在的时代。
它们的运算能力已经达到了10亿亿次每秒的级别,也被称为“万亿次计算机”。
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是中国的神威太湖之光。
二、超级计算机的应用案例超级计算机的应用案例是非常广泛的,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史篇一: 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史2011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台完全采用国产CPU处理器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神威蓝光,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投入使用。
该机装有8704片国产“申威1600”16核64位处理器,仅九个机柜便能达到峰值性能1100万亿次每秒。
计算能力超过20万台普通笔记本电脑。
系统综合水平处于当今世界先进行列。
该系统具备扩充至每秒万万亿次潜力。
1997年5月1日,IBM公司生产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因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而一举成名。
“深蓝”就是我们所说的超级计算机,其采用25六个内核的RS/6000SP并行处理芯片,及一批科学家、象棋高手为它设计的专用软件。
这是计算机中体型庞大、功能最强、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和价格最贵的1类计算机,通常用于国家高科技领域,是1个国家技术的象征。
计算机厂商们也把超级计算机看作是自己企业绝对实力的象征。
处于信息技术前沿的超级计算机一直是1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国防领域可用于模拟核试验、飞行器设计、监听对方通讯系统、反导弹武器系统等。
没有强大计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宇宙飞船就不能上天,国家安全就做不到万无一失,基因研究就无法继续,复杂的气象、勘探工作就难以精确。
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把握超级计算机领先技术的西方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严格的管制,严禁出口相关的高端技术和产品,绝不容忍这些国家的计算能力达到国际水平。
如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向中国出口每秒1900亿次以上的超级计算机系统。
然而,2008年11月17日,组织公布第32次《全球超级计算机五百强》榜单,中国研制的曙光5000A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再次杀入了前十位,前十名中的第1-9名全部来自美国,其中有7台属于美国能源部,IBM打造的Roadrunner蝉联冠军,联想集团开发的深腾7000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位居19位,日本则被挤出超级计算机前20名榜单。
13次 13次拿下世界第一 中国超算“顶天立地”四十年
龙源期刊网
13次 13次拿下世界第一中国超算“顶天立地”四十年
作者:
来源:《祖国》2019年第13期
“‘天河’新一代百亿亿次(E级)超级计算机已经启动研制建设。
”这是7月6日在天津举
行的“纪念中国超算四十年暨国家超算天津中心成立十周年”大会上对外公布的消息。
1978年,中国启动首台巨型机“银河-I”研制;2010年,“天河一号”首次摘下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第一名。
近十年来,天津、深圳、济南、长沙、广州和无锡6家国家级超算中心相继落成。
“天河一号”、“神威蓝光”、曙光“星云”、“天河二号”、“太湖之光”等超级计算机先后登上世界顶级超算阵容。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超级计算机数量最多的国家。
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主任刘光明说:“中国累计拿了13次世界第一,超算已经成了除高铁、航天之外,中国向世界展示的第三張名片。
”。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记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记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几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1956-1978年):中国在计算机领域起步较晚,当时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外国的计算机技术。
1956年,中国引进了苏联的Strela计算机,并开始在中国开展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展了一些计算机研究的项目,包括雪峰计划和红星计划等。
1964年,中国自主研制出了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中文代表机”,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独立发展。
第二阶段(1979-1995年):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中国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中国开始引进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包括VAX和IBM等。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产业基地,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建立了一些计算机研究机构和企业。
1988年,中国成功研制了自己的第一台“昆仑”系列计算机。
第三阶段(1996年至今):这一阶段中国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中国加大了对计算机研究和发展的投入,推动了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科研、企业和民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中国国内的计算机企业也迅速崛起,比如联想、华为、阿里巴巴等,它们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计算机标准的制定和国际计算机竞赛,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目前,中国计算机领域正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发展。
中国政府也将计算机技术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预计未来中国计算机产业会继续蓬勃发展,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及成就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及成就一、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国计算机事业起步较晚。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计算机技术被视为高度机密的军事领域,封锁了计算机信息的传播。
直到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计算机研究机构——电子计算机研究所,才开始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之路。
二、自主研发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研发计算机。
1964年,中科院成立了第一个自主设计制造的计算机——103型计算机,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世界上第四个研制成功计算机的国家。
接着,中国又相继研制出104、107型计算机,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三、引进国外技术尽管中国在自主研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相对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为了弥补这一差距,中国开始引进国外技术。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从日本引进了NEAC-2203和NEAC-2204型计算机,这是中国引进的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系统。
此后,中国陆续引进了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的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
四、计算机产业化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向计算机产业化迈进。
1983年,中国推出了首台个人电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简称“神威计算机”),这是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台个人电脑,标志着中国个人电脑产业的崛起。
此后,中国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联想、华为、中兴等企业为代表的实力雄厚的计算机制造业体系。
五、网络技术发展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给中国计算机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中国积极推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并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互联网。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标志着中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员。
此后,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网络技术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
六、人工智能技术突破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的重要突破。
中国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国家战略进行推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中国的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它们在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场景、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
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的一张名片。
本文将介绍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发展历程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
当时,中国科学技术界对超级计算机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中国科学院于1985年成立了首个超级计算机研究中心。
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国家教育部也陆续成立了自己的超级计算机研究机构。
随着1990年代的来临,中国的超级计算机研究开始步入正轨。
1998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巨蟹”全球第四台超级计算机,标志着中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2002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发布,成为了中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该机器在2010年和2013年都被评为全球第一快的超级计算机,连续两次超过了美国的“慢速闪电”和“泰坦”超级计算机。
自此以后,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发展迅猛,不仅在速度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性能和应用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数量迅速增长,并在几次全球超级计算机排名中取得了很高的成绩。
二、关键技术中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几个关键技术的突破。
首先是硬件技术的发展。
中国在处理器、内存和网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在处理器领域,中国自主研发的“申威”系列处理器具有高性能和低功耗的特点,成为中国超级计算机的核心。
其次是软件技术的发展。
中国积极推动自主研发超级计算机的软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操作系统和编译器方面,中国积极开展研究和开发工作,提高了超级计算机的整体性能和效率。
此外,中国在高性能存储和通信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高性能存储技术可以提供快速的数据读写速度,从而加速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史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历史超级计算机通常是指由数百数千甚至更多的处理器(机)组成的、能计算普通PC 机和服务器不能完成的大型复杂课题的计算机。
作为高科技发展的要素,超级计算机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国防、科研方面的竞争利器。
经过我国科技工作者几十年不懈地努力, 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水平显著提高,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高性能计算机研制生产国。
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
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诞生。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
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
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我国的超级计算机研制起步于60年代。
到目前为止,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主要从事大型机的并行处理技术研究;第二阶段,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主要从事向量机及并行处理系统的研制;第三阶段,自80年代末至今,主要从事MPP系统及工作站集群系统的研制。
经过几十年不懈地努力, 我国的高端计算机系统研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银河”、“曙光”、“神威”、“深腾”等一批国产高端计算机系统的出现,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具备研制高端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国家。
超级计算技术的发展历程
超级计算技术的发展历程超级计算技术是指利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进行大规模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的一种技术。
它可以高效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从天气预报和气候模拟到核能研究和基因组测序,都需要超级计算技术的支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超级计算技术经历了快速发展,并有了许多创新和突破。
本文将回顾超级计算技术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起步于美国。
艾兰·图灵等人在研究计算机思维的同时,意识到进行复杂科学计算需要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于是,他们致力于开发能进行大规模计算的计算机。
1951年,美国IBM推出了第一台具有超级计算能力的计算机IBM701,其速度是普通计算机的100倍。
IBM701的问世标志着超级计算技术的起步。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超级计算技术不断发展和演进。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并运用并行计算的概念,即将计算任务分割成多个部分,同时进行计算,以提高计算效率。
在1970年代末,美国国防部资助的Cray Research公司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向量计算机Cray-1,其速度比当时普通计算机快了几十倍。
Cray-1的成功推动了超级计算技术的发展,并成为当时的业界标杆。
随着计算能力需求的不断增长,超级计算机的设计和制造也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并应用更先进的多处理器架构,以提高计算速度。
1985年,美国Cray Research公司发布了Cray-2,它采用了四个处理器并行工作,速度比之前的计算机又有了大幅提升。
此后,超级计算机进入了研究人员和科学家们争相开发的繁荣时期。
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超级计算中心,开发出更为先进和高效的超级计算机。
到了21世纪,超级计算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方面,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进步,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的性能和速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人们开始探索并应用新的计算方法和算法,以更好地发挥超级计算技术的优势。
中国在超算领域的发展历程
中国在超算领域的发展历程
中国在超算领域的发展历程始于1956年,当时中国军事科学院科学家们开始投入研究和开发超级计算机的资源,推出了国产的第一台超级计算机,称为“神州一号”。
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它可以实现实时视频传输,使得总部与抢险救援人员之间只需要十几秒就可以完成信息传输量。
此外,该系统还可实现模拟计算,为航行航空提供便利。
随后中国购买了其他国家研发出来的超级计算机,数量激增,开始投入进行大型计算和分析,为军事研究和调查贡献了不可磨灭的价值。
从1978年开始,中国开始研发以特殊的处理器构成的超级计算机,称为“领航三号”,它可以实现模拟和实时计算,至此中国可以在国家层面上独立研发超级计算机,并将其用于军方应用。
1985年,中国购买了首台第四代超级计算机,称为“洛水一号”,该计算机可以实现超过百万次的计算速度,此举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实力。
1993年,中国推出了“开拓者”,它可以实现超过三千六百万次的计算速度,并被国际上誉为最可靠的超级计算机之一。
此外,中国更近一步推出一系列超算,包括“大智行者”、“大智鸟”、“大智蝴蝶”等,把中国超算技术推至全新的高度,标志着中国超算技术已经走出了单纯的跟踪,进入了创新和改进时代。
2006年,中国在超算上取得了辉煌成就,演进出两台双核心容量达1.2TFlops 的超级计算机,数量位居世界榜首,同时两台超算的颠覆性技术也令全球大吃一
惊。
直到现在,中国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7台性能最强的超算,不仅为科学研究和数据处理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也为推动全国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河二号”获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三连冠2014年06月24日09:51:47 新华信息化新华网华盛顿6月23日电(记者林小春)国际TOP500组织23日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国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比第二名美国“泰坦”超级计算机快近一倍的速度,连续第三次获得冠军。
TOP500榜单每半年发布一次。
自去年6月以来,“天河二号”就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稳居榜首。
除了芯片技术外,这一系统大多由中国自主研发。
美国能源部下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泰坦”则连续3次屈居亚军,其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7.59千万亿次。
第三名至第五名分别是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红杉”、日本理化研究所的“京”和美国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的“米拉”,这一排名与上一期榜单无异。
与上一期相比,前十名的唯一变化是第十名,新入选的是隶属于美国政府的“克雷”XC30超级计算机,其运算速度不到“天河二号”的十分之一。
国际TOP500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说,从榜单看,“超级计算机的整体性能提升速度已降至历史最低点”。
例如,在1994年至2008年间,榜单最后一名的计算性能平均每年提升90%,而过去5年每年只提升了55%。
从整个榜单来看,美国进入前500强的超级计算机从上一期的265个下降至本期的233个,但优势依然明显。
第二名中国大陆则从63个增至76个。
日本和英国分别以30台并列第三。
超级计算机是国家科研的重要基础工具,在地质、气象、石油勘探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也是汽车、航空、化工、制药等行业的重要科研工具。
TOP500榜是对全球已安装的超级计算机“排座次”的最知名排行榜。
从1993年起,由国际TOP500组织以实测计算速度为基准每年发布两次。
广州跻身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行列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在穗全面运行2014年06月29日19:52:28 新华网新华网广州6月29日电(记者陈冀)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应用推广大会6月29日在广州召开,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曹健林向广州超级计算中心授予了“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中国(广州)计算科学服务中心”牌匾,这标志着广州跻身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行列。
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也在广州全面开通运行。
据介绍,为抢占国际科技发展制高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基础平台,在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重大项目支持下,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联合共建广州超级计算中心,项目位于广州大学城,总投资25亿元。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是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重大项目,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并落户广州超算中心。
6月23日,“天河二号”在德国莱比锡世界超级计算机大会上发布的最新TOP500排名中再次位居榜首,喜获世界超算“三连冠”,实现“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四次问鼎世界超算之巅。
目前,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已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全面投入运行,向国内外用户开放使用。
应用领域涉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大气科学、地球物理、能源、宇宙、经济学等领域,在大型基因组组装、基因测序、生物医学、高通量药物筛选、污染治理、高超声速发动机燃烧模拟等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大科学、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智慧城市、电子政务、云计算和信息服务等方面获得了成功应用。
在当日推广大会上,广州超算中心理事长、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向有关人员颁发了广州超算中心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顾问的聘书。
广州超算中心与8家战略合作伙伴签署了合作协议。
大会期间还召开了广州超算中心重点用户座谈会,举办了从大数据到大科学到大产业、高性能科学与工程计算前沿等主题演讲。
回顾中国超级计算机研发历程美国人总是震惊2014年07月14日11:45 瞭望东方周刊吴铭银河超级计算机中国超级计算机:国运与国策微电子为主推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眼看就要到头了,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一强劲势头没有减退,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非常认真地考虑这些变化2014年6月下旬,国际TOP500组织公布2014年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来自中国的“天河二号”再次击败美国的“泰坦”,位居榜首,至此达成“三连冠”。
由于超级计算机涉及国防等领域的应用,这一成绩再次引发外媒热议。
所谓超级计算机,也称高性能计算机。
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家族是一个以“银河一号”为始祖,包括“银河”、“天河”、“星云”、“神威”等系列产品在内的谱系。
就神秘的中国超级计算机,《瞭望东方周刊》日前专访了中科院院士周兴铭。
周兴铭曾是“银河一号”的主机系统负责人,此后相继以总负责人、总设计师的身份主持了“银河仿真机”、“银河二号”的研制。
此次专访中,他回顾了自“银河一号”开始的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发历程和经验,以及那些当年因此而英年早逝的同事们。
他强调,中国超级计算机的未来发展,要综合、协调、高效、务实,不要片面追求某些方面的高指标。
作为一种产业,要大力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性能提升100倍《瞭望东方周刊》: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如何起步?周兴铭:高性能计算机起源于大型计算机。
70年代,我国有几家单位研制成功了大型机,主要有北京大学的150机、国防科技大学的151机、电子部15所的DJS机等。
151机是为远望号测量船研制的,后来成为“远望一号”的中心计算机。
因为都是在电子部738厂生产,在他们的序列里排序,北京大学的机器是150,国防科技大学是151。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也研制成功大型机,还援助出口给朝鲜等国家。
当时大型机的指标是每秒钟计算100万次。
70年代中,国外成功发展超级计算机,在此背景下,慈云桂教授于1977年向国家提出研制每秒计算一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理由是它对国防、产业、技术的发展都很重要。
这是性能提升100倍的跨越,是国家行为。
在慈云桂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于1976年就开始酝酿超级计算机。
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国家还是下决心做。
主管部门是国防科委,当时主任是张爱萍,由副主任张震寰主管。
目标是军民两用为国家的发展服务,当时张爱萍还给我们下了军令状。
1978年5月召开了方案论证会,通过专家评审,开始立项、研究,命名为“785超级计算机”。
后来,张爱萍为其命名为“银河”。
最初国家为这项任务安排了2亿元人民币,慈云桂教授带领我们精打细算,只花了5000万元,还包括建科研楼、“银河”机房的费用。
1983年“银河一号”做成后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研制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瞭望东方周刊》:“银河”研制过程中的特点是什么?周兴铭:“银河”的研制与之前自力更生的路子有所不同,我们瞄准最先进的技术,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条件,国外没有的或封锁的,我们自主创新,国外有又不限制的就采用“拿来主义”。
直到现在的“天河”系列,都是按这条道路发展的。
没有改革开放,不会有“银河”、“天河”。
5年时间,当时技术骨干月工资只有七八十元,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
“银河一号”做成后,骨干人员每人发了几百元奖金,最后大家都没要,都捐了出去。
在那些加班的日子,最好的待遇就是每晚12点之后食堂里的免费水饺。
吃饺子的待遇一直持续到“银河二号”完成。
从7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因工作强度大、伙食太差、营养不足、医疗条件落后,“银河”科研团队有一批年轻人因肝炎、癌、肺病等去世,他们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美国人总是震惊《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研发“银河二号”?周兴铭:“银河二号”非常具有戏剧性。
“银河一号”后,国家没有继续部署新的研究计划。
1986年,国家气象局给中央写报告,说要做5至7天以上的中长期天气预报,需要10亿次级的计算机做数值计算。
当时他们和美国人谈判时,对方答应卖机器,但是要在机房建监控中心,派美国人监督使用,中国还要花很多钱支付报酬,并提供生活、居住条件。
国家气象局出于无奈,向中央提出了购买申请。
我们听说后,联名向中央写信,说我们自己可以做10亿次计算机,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准。
这样,国家气象局和我们签订了购机合同,购买经费是3000万元。
但是,当时资金少——远少于“银河一号”,性能要求高——“银河一号”的10倍,技术难度大——元器件水平只比“银河一号”提高4倍,任务艰巨。
所以,“银河二号”是做得最艰苦的。
20世纪80年代,航天部的导弹、火箭、卫星等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是否达标需要地面计算机模拟,美国首先做成全数字仿真计算机。
航天部把这个消息带到了国内,希望我们用“银河”的技术,实现与美国仿真计算机相当的功能。
于是就有了1982年到1985年研制的“银河仿真机”。
美国原来卖给中国每台机器一百二三十万美元,配置也很低。
我们做成后,每台100多万元人民币,配置很高。
研制成功后,美国人看到报道,非常惊诧。
而之前在1983年国庆节天安门游行时,圆筒状的“银河一号”模型走过天安门广场,也引起了美国的震惊。
他们认为圆筒状说明是抄袭他们的,实际上我们没有他们任何图纸,只是根据他们的广告宣传,学习了圆形连线短的设计思想。
“银河一号”许多关键技术是我们自主创新的,美国没有。
还是被外国人赚了很多钱《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看当前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情况,以及产业化、高精尖发展的两条道路?周兴铭:经过“银河”问世至今的30年发展历程,现在我国呈现出国防科技大学“银河”“天河”、北京“曙光”“星云”、无锡“神威”三箭齐发的格局。
我们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实现了产业化。
高性能计算机普遍使用,动力来源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
流体力学计算、天气预报、影视制作、汽车设计、生命科学信息处理、新药研究等重大应用,都需要高性能计算。
随着网络快速扩张发展及惠及民众的广泛应用,更多的计算中心、更多的网站需要更多服务器支持,也需要更多的高性能计算机。
国内产业化的标志性事件是成立曙光公司,通过OEM降低了机器的价格,切入市场。
另外,华为通过通信系统的销售应用,实际上也成为服务器生产大户。
浪潮集团服务器产业化做得也很好。
不过,我们要认识到我国的服务器产品在国际上占有量很少,国内市场占有率也不高。
对于“普及型高性能计算机”的产业化,我认为应该是公司主导,由市场竞争去发展。
但“高端高性能计算机”应由政府主导。
从世界范围看,包括美国在高端机器研制、运行都是政府出资。
高端机器必须高投入地支持研究,但也不能说高端机器就不能产业化。
比如我们的“银河”、“天河”系列产品,已卖出50多套,最近两三年就卖出了近20套,销售资金达20亿。
主要用户是科研部门、企业、军队。
国外来讲,CRAY公司、IBM公司的产业化程度也非常高。
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近年来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863”计划中的“天河”系列产品的问世,是我国攀上世界高峰的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