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学

合集下载

口腔微生物学-XY

口腔微生物学-XY

口腔微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牙菌斑生物膜: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

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

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

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Dental plaque: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2、oral ecosystem(研):口腔生态系,口腔定植微生物与口腔组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生态区和微生物是生态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Ecosystem:生态系,生物体与它们的自然环境连结成的一个整体结构,是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动态的生态系统。

3、biofilm(研):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

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4、gingipains(研):牙龈素,即半胱氨酸蛋白酶,是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重要毒力因子,其致病机制主要是影响菌毛的生物合成、作为粘附因子参与或调解细菌粘附、高度的溶蛋白和降解I型和II型胶原的作用、降低中性粒细胞活性及降解IgG、IgA和C3。

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的有两种,分别是RgP(精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和KgP(赖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5、共位群:在代谢上相关的种群。

6、引菌作用:暂时性的菌血症引起的细菌在代谢障碍或创伤的牙髓组织的定植。

诱因:拔牙、洁治或根管治疗等可引起暂时性菌血症,细菌通过血流进入创伤的牙髓或根尖周周围组织,继而引发牙髓感染。

7、Orland无菌鼠实验:无菌鼠+细菌→龋;无菌鼠+高糖→无龋,第一次提出了只有在有细菌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发生龋齿。

口腔生物学总结2024

口腔生物学总结2024

引言概述:口腔生物学是研究与口腔相关的生物学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包括口腔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等多个方面。

口腔生物学不仅涉及到口腔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还与口腔健康、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密切相关。

本文将以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三个部分来详细阐述口腔生物学的内容。

正文内容:一、口腔解剖学1.口腔结构:牙齿、牙龈、舌、颌骨等。

2.口腔腔隙:颌骨、颞颌关节等。

3.口腔粘膜:种类、结构、功能。

二、口腔组织学1.牙齿组织: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等。

2.牙周组织:牙龈、牙槽骨、根膜等。

3.口腔黏膜:结构、功能、分类。

三、口腔生理学1.咀嚼与吞咽:口腔肌肉、涎液分泌等。

2.唾液:成分、分泌机制、功能。

3.酸碱平衡:口腔pH值调节机制。

4.牙本质过敏: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

四、口腔微生物学1.口腔微生物群落:定植菌群、变态菌群等。

2.口腔菌群的平衡与失衡:口腔健康与疾病关系。

3.龋齿的微生物学机制:龋齿菌的种类、生物膜的形成等。

4.牙周疾病的微生物学机制:牙周炎、牙周病菌群等。

五、口腔健康与疾病1.龋齿:龋斑、龋洞的形成机制,预防和治疗。

2.牙周疾病:牙周炎、牙周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3.口腔癌: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结: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口腔生物学的相关内容,包括口腔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微生物学等多个方面。

口腔结构、组织和生理功能的了解有助于理解口腔健康和疾病的机制,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口腔微生物学的研究揭示了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与失衡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口腔健康与疾病的内容涵盖了龋齿、牙周疾病和口腔癌等常见口腔疾病。

希望通过对口腔生物学的学习,能够加深对口腔健康的认识,提高口腔健康的意识,做好口腔健康管理。

口腔微生物实验讲义

口腔微生物实验讲义
口腔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大多数与厌氧菌有关,在标本采集后,要求立即用厌氧方式运送到培养箱中孵育。脓液或唾液标本可直接用注射器针筒运送,大多数标本均应加入具厌氧条件的还原转送液运送到实验室。减少氧敏感细菌在运送过程中死亡,保证厌氧菌的检出。
(二)几种常见标本的采集方法
1.唾液:
最佳采集时间为晨间起床后,刷牙洗漱前或两餐之间。(10:00 am或4:00pm)。在采集标本前令受检者用温开水清漱口中的食物残渣,然后自然排出唾液于无菌容器中,至少采集0.5—1ml。然后塞好管口,立即送检。
复染:沙黄染液,1-2滴,1分钟,水洗,吸水纸吸干。
三、变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变链球菌分离、鉴定的主要程序和方法。
2.掌握变链球菌的菌落特点、菌细胞形态及革兰染色特征。
材料
1.菌种:变链球菌斜面培养物
2.培养基:(1)分离培养用培养基:MS琼脂平板或血琼脂平板
(2)生化反应用培养基:4.5%NaCl、甘露醇、乳糖、七叶苷
2.牙菌斑:
按菌斑的位置可分为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两大类。龈上菌斑指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的牙菌斑,龈下菌斑指牙龈缘内侧被牙龈所覆盖牙面上的菌斑。
(1)龈上菌斑的采集:
适用于牙龈炎和早期牙周炎的细菌分离。受检者用温开水漱口后,用菌斑指示剂显示出龈上菌斑,然后在无菌纱球局部隔湿的情况下,用无菌匙形器采集,转至有还原转移液的无菌试管中送检。
目的要求:观察口腔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和一些微生物的动力。
1.不染色检查方法:标本不染色,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
(1)压滴法
材料
①菌种:变形杆菌,葡萄球菌12小时肉汤培养物。
②其他:载玻片,盖玻片等。
方法
①用接种环取变形杆菌菌液2-3环,置于洁净载玻片中央。

口腔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口腔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口腔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最常见的细菌是:A. 乳酸菌B. 链球菌C. 螺旋体D. 放线菌答案:B2. 口腔微生物的主要栖息地是:A. 牙齿表面B. 口腔黏膜C. 舌背D. 所有选项答案:D3.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以下哪种微生物与龋齿的发生关系最密切?A. 乳酸菌B. 链球菌C. 螺旋体D. 放线菌答案:A4.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稳定性受以下哪个因素影响最大?A. 饮食B. 口腔卫生习惯C. 唾液分泌D. 以上都是答案:D5.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哪种微生物与牙周病的发生关系最密切?A. 乳酸菌B. 链球菌C. 螺旋体D. 放线菌答案:D6.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以下哪种微生物与口臭的发生关系最密切?A. 乳酸菌B. 链球菌C. 螺旋体D. 放线菌答案:B7.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以下哪种微生物与口腔癌的发生关系最密切?A. 乳酸菌B. 链球菌C. 螺旋体D. 放线菌答案:C8.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稳定性受以下哪个因素影响最小?A. 饮食B. 口腔卫生习惯C. 唾液分泌D. 年龄答案:D9.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以下哪种微生物与口腔黏膜炎的发生关系最密切?A. 乳酸菌B. 链球菌C. 螺旋体D. 放线菌答案:B10.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以下哪种微生物与口腔感染的发生关系最密切?A. 乳酸菌B. 链球菌C. 螺旋体D. 放线菌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乳酸菌主要通过_________作用导致龋齿的发生。

答案:产酸2.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_________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

答案:唾液分泌3.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放线菌与牙周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主要通过_________作用导致牙周组织的破坏。

答案:产生毒素4. 口腔微生物群落中,螺旋体与口腔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主要通过_________作用导致口腔黏膜的癌变。

口腔生物学实验教程

口腔生物学实验教程
实验一 菌斑的采集、染色和观察、分类 实验二 变异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实验三 细菌代谢酸的测定 实验四 细菌细胞外葡聚糖的测定 实验五 菌斑中pH值的测定
第二节 口腔生物化学实验
实验六 龈沟液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七 唾液钙和磷含量的测定 实验八 唾液分泌情况的测定
内容目录
第三节 口腔疾病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方法:
菌斑 采集 和处 理
染色
漱口、隔湿→ 刮取牙面菌斑
可摘式取菌器或灭菌纸尖 吸取龈沟或牙周袋菌斑
立即置转送液中密闭
震荡、分散菌斑团块
涂片
革兰负性染色
观察
观察细菌形态
分类
分类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
①龈沟内采集法
②牙周袋内采集法
龈沟或牙周袋的龈下菌斑采集法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
红色+、浅黄色-
红色+、黄色-
黄色+、无色-
桔黄色+、浅黄色-
黑色+、无色-
浅黄色+、紫蓝色碳粒沉于管底+, 碳粒和明胶混合褐色絮状沉淀+,无沉淀或沉 淀易溶解黑色+、不变色生明显气泡+,无气泡或产生 少量气泡2min内出现蓝色+,不变色-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学实验
反应板微量快速生化实验:
利用细菌产生的预成酶(胞外酶),在37℃普通孵箱中与生化试剂基质产 生特异的酶反应,通过各种指示剂或特殊的显色产物即可在4小时~24小 时观察到结果。反应板微量快速生化实验的生化鉴定系统包括30个生化实 验基质与相关指示剂、磷酸盐缓冲液(PBS)、细菌标准浊度管以及8个鉴 定系列,可根据细菌的形态、染色性及耐氧实验结果选择不同的系列生化 基质进行鉴定。这8个鉴定系列是:

口腔微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

口腔微生物学口腔微生物学是研究口腔内微生物的科学,它涵盖了口腔内微生物的组成、功能、相互作用以及与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口腔微生物在口腔健康和疾病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口腔微生物学对于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至关重要。

正常口腔内有数百种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组成了口腔微生物群落,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对于口腔的健康至关重要。

当口腔内的微生物群落失去平衡,有害微生物可能会获得优势,导致口腔疾病的发生。

糖与口腔微生物密不可分。

口腔内的病原菌,例如蛀牙菌,可以利用糖类作为其生长和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

当我们进食含糖食物时,口腔中的糖浓度会增加,从而为有害微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条件。

有害微生物会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导致蛀牙的形成。

因此,控制口腔内的糖摄入量对于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除了糖外,口腔卫生也与口腔微生物的平衡有密切关系。

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会导致牙菌斑的堆积,进而破坏口腔微生物的平衡。

牙菌斑是一种透明的黏性细菌聚集物,它可以在牙齿表面形成,并吸附有害微生物,对牙齿和牙龈组织产生不良影响。

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水等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清除牙菌斑,维持良好的口腔微生物平衡,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牙齿编码也是口腔微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通过分析演化树和微生物群体的遗传学差异,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不同微生物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这种了解有助于开发新的口腔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为口腔健康的维护和口腔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

总之,口腔微生物学是一个生动且全面的学科,它研究口腔内微生物的组成、功能、相互作用以及与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控制口腔内的糖摄入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及进行牙齿编码分析都是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口腔微生物学将为人们提供更多关于口腔健康的指导。

口腔生物学-口腔正常微生物

口腔生物学-口腔正常微生物

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
• 发展-乳牙列时期(5-24月) 乳牙列为微生物的定植增加了新生境,厌氧菌明 显增加:韦荣氏菌、放线菌、乳酸菌、罗斯菌等, 可以分离到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放线杆菌。 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开始定植牙面。
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
• 发展-窗口感染期(19-36月) 变异链球菌最易定植在牙面
口腔正常菌群-分类
• 原则 只确定属名,未确定种名的某一株细菌,其拉丁 学名可在属名之后加sp.(species)(正体字), 如果同属未定种名的若干菌株,则用spp.取代sp.; 如果是新种,在新种的拉丁文学名之后还要加上 “sp. nov.”,nov是novel的缩写。
口腔正常菌群-分类
• 原则 属:是具有共性的若干种的组合,应与其他属有明 显的差异。不同属之间的16SrRNA序列有较大的 差异,应大于5-7%。 种:微生物学分类的最基本单元,种可以认为是 一群性质相似的菌株,与其他菌株群体有明显差 异,根据16S核糖体RNA序列的异同可以作为定种 的依据,凡是16SrRNA序列同源性大于97%的两 株细菌,即可确定为同一种。
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
• 发展 口腔内微生物获得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是有选择 性的定植在特定的生境,并受局部微环境影响。
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
• 发展-无牙时期 定植于粘膜的先驱菌(pioneer species)是唾液链 球菌、轻缓链球菌、口腔链球菌等; 三个月后口腔内可有一些专性厌氧菌,普氏产黑 色素菌、具核梭杆菌、韦荣氏菌等。
例子
细菌
Bacteria
细菌
Bacteria
厚壁菌门 Firmicutes
杆菌
Bacilli
乳酸菌目 Lactobacillales

口腔微生物学-宁玉洁

口腔微生物学-宁玉洁
1.蛋白质
细菌表面蛋白(粘结素)与牙表面获得性的唾液 蛋白(受体)的相互作用。即蛋白质-蛋白质的 作用机制来实现细菌对牙表面的定植。 细菌表面的丝状附属器称为菌毛,对细菌在牙面
上或上皮细胞的黏附以及细菌的聚集有重要作用。
菌斑附着过程 细菌菌毛
牙菌斑形成机制
共聚集 可逆性结合 不可逆性结合
釉 质
2.多糖 多糖可引起多种细菌在牙表面上的聚集 由变链菌胞外葡糖基转移酶合成的两种葡聚糖: 含ɑ-1,6糖苷键的水溶性葡聚糖 含ɑ-1,3糖苷键的水不溶性葡聚糖
第一章 口腔微生物学
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口腔微生态,以及这一生态环境的主体——微生 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口腔生态系的 影响因素,同时还应掌握牙菌斑生物膜的概念,口腔中的微生物是以 生物膜这一生态形式而存在的,重点了解牙菌斑生物膜的结构及其组 成,了解生态平衡对维持口腔健康的作用,熟悉常见的口腔微生物, 了解不同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
2.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不附着于牙面或牙根上,却与龈沟上皮 和结合上皮接触,以G-厌氧菌为主,其 代谢产物可引起牙周组织炎症
菌斑中:水分80% 固体20% 蛋白质(45%) 糖(15%)
脂肪 (12%)
(一)细胞成分 1.细菌:龈上菌斑主要为微需氧菌、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链
牙菌斑的清除方法: 1.刷牙:如果刷牙得当,就可以使牙齿表面的牙菌斑量大为减 少,因此我们必须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并掌握 正确的刷牙方法; 2.牙线:能有效清除牙齿邻接面的牙菌斑,减少邻面龋的发生; 3.牙签:在牙龈萎缩、牙与牙之间出现间隙的情况下,可借助横 断面呈三角形牙签来清除邻接面的牙菌斑; 4.牙间刷:牙间刷也适用于牙齿之间出现间隙的情况,能有效 的清除牙齿邻接面的牙菌斑; 5.冲洗器:冲洗器的高压水柱可将牙面及牙间隙的食物残渣和细 菌冲洗干净。

微生物学支原体(口腔)

微生物学支原体(口腔)

(二)、致病性
致病性 通过以下机制引起细胞损伤: ①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固醇作为养料; ②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 ③溶脲脲原体能粘附精子,影响精子的运动, 且与人类精子膜有共同抗原,可因免疫损伤导 致不育; ④穿透支原体能粘附并侵入CD4+T淋巴细胞引 起免疫损伤。
(一)、肺炎支原体
经空气飞沫传播,引起人类支原体肺炎,症 状较轻,仅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肺 炎支原体的诊断方法依靠分离培养和血清学 检查。
支原体的营养要求较高,培养基中一般加入 10~20%血清。最适生长PH值为6.0~6.5,兼性 厌氧,生长缓慢,在含1.4%琼脂的固体培养基 上培养2~3d后出现菌落,典型菌落为荷包蛋样 (核心较厚,向下长入培养基,周边为一层薄 薄的透明颗粒区)。
荷包蛋样菌落
细菌L型与支原体的比较
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
1.分离培养 取标本接种在含血清和酵母浸
膏的培养基中,由于支原体生长缓慢,分离 需较长时间,菌落呈典型荷包蛋样。
2.血清学检查 冷凝集试验 非特异性
3.分子生物学检测
(二)、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
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支原体主要有溶脲 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都 为性传播性疾病的病原体。
支原体的顶端结构在泌尿生殖道的感染中 起重要的粘附作用,生殖道的支原体感染 对自然流产、出生缺陷、死胎和不孕(育) 有一定关系。
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膜含固醇,能通过0.45um滤菌器,呈二分裂 繁殖,含DNA与RNA。是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 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一、 概 述
支原体属Mycoplasma
支原体科
支原体
脲原体属Ureaplasma

口腔微生物学笔记(修)

口腔微生物学笔记(修)

口腔微生物学绪论内容提要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一、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676年—Van Leeuwenhoek牙面标本的小动物1890年—ler“化学—寄生学说”酵解糖产酸致龋1897年—GV Black、Williams首先提出牙菌斑的概念1986年—至今口腔微生物组、口腔生态学、菌斑生物膜、致病机制、新种属、抗菌药物与制剂、防龋疫苗、新方法学等细菌学家Koch对微生物学的奠基性贡献1、细菌分离、鉴定技术2、发现结核杆菌3、病原微生物确定标准Koch法则①必须从病灶位分离到同一种病原体②该病原体能在体外培养并传代③培养出的病原体能使易感动物发病,并从发病的动物继续分离培养出该病原体ler:1890 《人类口腔中的微生物》“化学细菌学说”“化学—细菌学说”牙菌斑由微生物组成在大量摄入糖类食物的易感宿主中,菌斑微生物将糖类转化为酸,这些算导致牙齿脱矿,提出去除菌斑是口腔疾病治疗的基础牙菌斑(dental plaque)·细菌沉积物·细菌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相互集聚、物质代谢交流和信息交流·可致牙体牙髓病和牙周病1950—1980年代的口腔微生物学发展近代口腔微生物学的发展·生物膜·基于16SrRNA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片段克隆测序片段DGGE分离·整个群落直接测序(宏基因组学)454sequencing technology·其他组学研究生物膜(biofilm)·基质包裹·相互粘附并附着于体表或界面·微生物群体·三维立体结构16SrRNA·高度的保守性和特异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宏基因组测序通过口腔微生物的宏基因组研究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筛选与相关疾病关联的显著物种或基因,对疾病进行早期预警、干预、治疗,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了基础二、口腔微生物生态学基础1、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称为生态学生物体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生态系(ecosystem):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空间构成称为生态系生命因子: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生态系统无生命因子:微生物与其宿主的代谢产物和细胞裂解物、微环境的温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特征、营养、水分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口腔生态系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生态区(口腔组织器官:包括齿、舌、颊、腭、牙、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和口腔中的各种微生物群1.1口腔生态区定义:空间层次、栖息地组成:生境habitat、生态点biotopes、生态位(生态龛)niche口腔生态区包括齿、舌、颊、腭、牙龈、牙槽骨、龈沟及唾液等多个小生态区。

微生物学 螺旋体(口腔)

微生物学 螺旋体(口腔)
30h才分裂一代,在含3%~4%氧时生长最佳。
Nichols株: 在家兔睾丸或眼前房内接种可获得,有毒力。 Reiter株: 转种于含有多种氨基酸的兔睾丸碎片,厌氧培养,失去致病 力。 用作多种梅毒血清诊断的抗原
3.抵抗力 抵抗力极弱。对温度和干燥特别敏感。对常用化学消毒剂 敏感,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敏感。
阳性率:一期:53%~82.9% 二期:100% 三期:较低
假阳性(因抗原为非特异),作为筛选
(2)密螺旋体抗原试验: 检测血清中的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有FTA-ABS试验和MHATP试验。 FTA-ABS试验(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附) 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抗体与血清中的密螺旋体抗体结合。 MHA-TP试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间接血凝试验,效价在1:80以上为阳性。 TPI(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
• 钩端螺旋体属可分为问号钩端螺旋体和双曲钩端螺旋体两个 种, 前者引起人或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 后者一般为无致病性 的腐生性微生物。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大小0.1~0.2×6~12um。螺旋细密、规则, 细链状。一端或两端呈钩状。运动活泼,常使菌体呈C、S 或8字形。
钩端螺旋体的基本结构由外至内分别 为外膜、内鞭毛和原生质体。 内鞭毛 缠绕在原生质体表面, 具有与细菌鞭毛 相似的功能。
(四) 微生物学检查 由于伯氏疏螺旋体在莱姆病的整个病程中数量 较少, 主要依靠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来诊断。
移行性红斑
回归热疏螺旋体
回归热是多种螺旋体引起的疾病. 其临床 特点是急起急退的高热, 全身肌肉酸痛, 一次或多次复发, 肝﹑脾肿大, 重症可出 现黄疸和出血倾向.
致病性 回归热 免疫性 特异性抗体是清除回归热疏螺旋 体的主要机制

口腔生物学重点

口腔生物学重点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

(p1)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ecosystem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

(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不适者淘汰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

(p2)(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

(p2)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a.温度一般细菌可在-5℃~55℃环境中生存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60o 嗜冷菌< 25 ℃嗜热菌> 45 ℃嗜温菌25 ~ 37 ℃b.氧张力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e.营养物质的利用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a.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b.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溶菌酶(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三)细菌因素a.细菌附着(钙桥学说,识别系统学说)1. 粘附(attachment)2. 细菌间作用聚集(aggregation)共聚集(co-aggregation)b.细菌间作用(四)宿主可控制因素饮食习惯:糖消耗频率、量、消耗方式口腔卫生:机械去除及自身口腔卫生4.与口腔疾病相关的两种主要菌种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

口腔学微生物重点复习归纳

口腔学微生物重点复习归纳

口腔微生物要点总结1.口腔生态区是由唇、舌、颊、腭、牙齿、牙龈、银沟组成的。

具有:对外开放的门户;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理化性质(滞留区+低氧化还原电位;恒温度和湿度);唾液、龈沟液、牙菌斑;丰富的营养;食物的咀嚼、吞咽和口腔的清洁措施(脱离力)。

2.常见的口腔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原虫;特点是:数量多,种类复杂;以细菌为主;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与口腔的疾病和健康相关。

3.口腔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相互集聚和粘附;相互营养和生长;相互信息交流与遗传多样性;相互竞争、拮抗与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

4.牙菌斑: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5.生物膜: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

生物膜是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有不同的特性。

6.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

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

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

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7.生物膜的作用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

8.龈上菌斑: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

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

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

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将增多。

9.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特征\菌斑龈上菌斑龈下菌斑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唾液清洁+ -食物摩擦+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宿主防卫机制唾液Ig 血清Ig10.致龋菌斑:与龋病发生有关的牙菌斑,多位于牙齿的咬合面、光滑面、邻面和颈缘。

口腔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口腔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口腔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口腔微生物生态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口腔医学研究的一大重点之一。

通过对口腔微生物的生态、菌群结构以及菌群与口腔疾病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口腔医学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I. 口腔微生物及其生态在口腔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

其中,细菌是最主要的成分,数量约为10的11次方个。

这些细菌构成了口腔微生物菌群。

不同部位的口腔内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均不相同,而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的分布与口腔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唾液中细菌数量要少于舌面的数量,而牙龈沟内和牙周深处则是细菌分布最为广泛的部位。

口腔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两类。

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放线菌等,而阴性菌中则有某些致病菌如放线菌耐药菌、黑色素质杆菌等。

此外,在口腔中还存在着多种潜在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细菌性肺炎杆菌等。

II. 口腔菌群结构口腔菌群结构是指在人的口腔中,各部位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组合关系。

研究发现,正常人口腔中菌群结构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但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例如,不同齿列上菌群结构的差异较大。

上颌齿列中细菌数量和种类多于下颌齿列,而不同牙位上的细菌数量和种类的差异更加明显。

此外,唾液和咽部黏膜上细菌群结构的差异也很显著。

III. 口腔菌群与口腔疾病口腔菌群的稳定性与口腔健康的关系密切。

当口腔中的菌群结构发生改变时,可能会导致多种口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龋齿、牙周炎、口腔癌等。

例如,龋齿是由龋齿菌引起的一种口腔疾病。

当龋齿菌增多,菌斑中酸性物质的积累会导致牙齿脱矿,形成龋洞。

而牙周炎则是由口腔中某些致病菌引起的牙周疾病。

这些致病菌可引起牙周袋炎、牙周炎等疾病,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IV. 口腔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口腔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方法、传统培养法和成像技术等。

其中,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微生物群落分析、基因组学研究等,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