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政治管理思想
浅析古代儒家的管理思想
浅析古代儒家的管理思想山西省阳泉市矿区阳煤集团党校山西阳泉 045000追求人的存在的完善发展和推进有道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是人类始终在求索和践履的一个关于如何管理自身的永恒问题。
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自我主动认识和实践中,人类由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但是,由于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更新递进的社会活动,因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想答案,既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形成,也不可能一经形成而不再变化,它将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存在,并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更新。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这一问题认识实践的丰富智慧的结晶。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对此具有很深的认识。
从儒家文化的内容特征上看,还是从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看,都可以说,儒家文化实际上是关于如何管理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学说。
儒家的管理哲学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
对于儒家的管理思想大体归结为以下四点:一、以人为本——管理的着眼点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
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这个哲学。
“天地之性人为贵”。
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
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
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
所以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儒家对于人性的假设,从理论的深度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偏重于道德。
从管理的对象来说,儒家的性善、性恶理论是着重于整个国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于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论。
至于恶的来源,儒家的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来源于天生的,而改变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
儒家在对人性的假设方面和对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当多的见解,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解决,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
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的管理思想及其发展(1)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2)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性假设.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对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
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形成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人性的假设。
(3)儒家对组织的独到见解.在中国几千年之前就明白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群-—分-—义,群是建立组织结构,分是实行分工,而人之所能建立组织结构和实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存着“义"。
(4)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
对于礼和义儒学理论都有较多论述,当群体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协调,使组织高效运行.(5)儒家的管理思想。
对于如何管理,儒家采取的是“仁"、“德"和“礼”.“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 “德”。
“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 “礼"作为外在的管理规则。
(6)儒家实质是社会伦理学,是社会管理与政治的理论基础,以此而区别于其它诸子百家,从伦理到实践不但是通过教育,同时也是体制化模式实施,因而在历史不同时期有其特有的形态,以法治、法制的方式或是以人治、政策的方式等来实现社会管理。
儒家管理思想目录:第一章以人为本: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对以人为本管理的理解第二节"敬德保民"是人本思想的萌芽第三节以人为本管理哲学的创立一、人为万物之灵二、人为五行之秀三、人为宇宙的中心四、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第四节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核心第五节对中国特色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探索一、儒家人本管理模式的内涵二、儒家人本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三、西方现代的人本管理模式四、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的人本管理模式第二章人性本善: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性基础第一节人的本质规定第二节西方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一、经济人假设二、社会人假设三、自我实现人假设四、复杂人假设五、自由发展人假设第三节性善论与内驱力第四节性恶论与外驱力第五节《周易》的元善防邪论与中合驱动力第三章道之以德: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激励机制第一节西方的激励理论第二节德治与自律化管理第三节法治与强制性管理第四节自律与他律的统一第五节东西方激励机制的比较第四章仁爱之心: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一第一节东方文化中的仁爱思想第二节西方文化中的美德、善的思想第三节仁爱思想在管理中的现实价值一、"仁爱”思想是管理者实现管理目标的道德要求二、仁爱思想是被管理者实现自身价值应有的道德素质三、仁爱思想是企业实现其宗旨的有效价值选择四、仁爱思想是企业内部维护团结和增强凝聚力的基础五、仁爱思想也是企业成为一流企业的重要条件第五章忠恕之道: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二第一节”忠恕”之道是仁爱思想的重要内容第二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管理价值一、国家行政管理者要施德教于民二、国家行政管理者要施仁政于民三、国家行政管理者要施富裕于民四、国家行政管理者要给大众建立一个精神生活的乐园第三节"忠”在管理中的现实价值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于自己企业的利益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于自己企业的理念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忠于职业道德第四节”恕”在管理中的现实价值一、"恕道"是维护企业内部人际和谐的道德基础二、上级与下属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都应该讲"恕道”三、实行”恕道”管理,必须实行”中道"四、实行”恕道"管理,必须遵守"所欲与之,所恶勿施”的原则第六章诚信为本: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三第一节诚信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一、”诚信”是儒家的五种基本道德之一二、《周易》中的诚信三、"诚信”的社会功能第二节恪守诚信,反对任何欺诈行为第三节诚信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根本一、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对被管理者、下级对上级、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建立信任机制二、要建立企业与用户、消费者的诚信机制三、企业与企业、公司与公司之间也必须建立起诚信机制第七章见利思义:儒家管理思想的道德性之四第一节”义"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道德规范第二节正确认识儒家的”义利之辨"一、驳对孔子义利观的歪曲二、驳对孟子义利观的歪曲三、对董仲舒义利观的修改而产生的偏颇第三节”见利思义”、义利合一是儒家义利观的真谛一、”见利思义”、义利合一是儒家义利观的第一要义二、”见利思义”的历史故事第四节"见利思义”在现代管理中的意义一、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的义利关系,是维护企业内部和谐与团结的基础二、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公众、国家之间的义利关系,是企业获得回报的出发点三、正确处理企业之间的利益竞争,是建立良好市场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第八章齐之以礼:儒家管理思想的约束机制第一节"礼”的起源与内容一、"礼”起源于”养欲给求”还是祭祀二、《周礼》是一部讲国家行政管理的书三、《仪礼》、《礼记》是讲礼制、礼节、礼仪的两部书第二节”礼”在儒家管理思想中的地位一、”礼”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二、荀子"礼义”思想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第三节”礼"的现代管理功能一、"礼"的约束与规范管理功能二、"礼”的正身和自律管理功能三、”礼”的自尊和尊重他人的管理功能四、"礼"的”和为贵”的管理功能五、”礼”的传递企业信息和传播企业形象的管理功能首先是重视人的因素。
儒学的做官原则
儒学的做官原则
儒学的做官原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道德、知识和责任。
以下是儒学的几个主要做官原则:
1. 仁政:儒学倡导以仁义为核心的政治管理。
仁政意味着以人为本,关注民众的福祉和利益。
官员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民生,尽力为人民谋福祉。
2. 德行为先:儒学认为,一个好的官员首先应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榜样。
官员应该修身齐家,修养道德,以身作则,以正直和廉洁的行为影响他人。
3. 学识渊博:儒学注重学问的重要性,官员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养。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4. 忠诚公正:官员应该忠于国家、皇权和法律,以公正的态度处理政务。
他们应该严守职责,不被私利所动,以实际行动和决策反映公共利益。
5. 任人唯贤:儒学认为,官员的选拔应该根据才能和德行,而不是出身或权势。
只有将合适的人选任用在正确的职位上,才能推动社会
进步和有效治理。
总之,儒学的做官原则强调修养、道德、知识和责任,旨在建立一个仁爱公正、稳定繁荣的政治秩序。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和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体系在古代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对后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法家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儒家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仁爱、礼教和道德规范的作用。
儒家强调君子之道,提倡君主以身作则,使民众服从。
儒家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主张礼教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
在儒家管理思想中,家庭和劳动力的管理也被高度重视。
通过尊重长辈,培养良好的家庭道德和家庭规范,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家庭。
儒家更加注重社会和谐与稳定,倡导君主通过实施仁政来管理国家,推行以道德为基础的领导方式。
道家管理思想道家管理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干预和管理。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遵循道的原则来管理自己和社会。
道家管理思想主张官员应该放下个人欲望和功利心,以无为的态度去管理,以求得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在道家的管理思想中,领导者注重从内而外的修身养性,通过自我修养来影响下属,而不是通过严格的管制和命令来管理。
法家管理思想法家管理思想追求“法治”,注重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管理社会。
法家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强大的统治者。
在法家管理思想中,法律被视为最高的准则,强调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建立来管理社会。
法家管理思想主张以严密的组织和制度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强调利益为导向,追求实际的利益和效益。
综合管理思想的应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常常有各种思想和理论的交融与融合。
例如,在儒家管理思想中注重道德和人伦的同时,也可以借鉴法家的理念来建立制度和规则,以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在道家管理思想中,强调无为而治的同时,也可以运用儒家的仁爱理念和法家的法治思想来确保社会的和谐。
总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多样性使得中国社会在古代时期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和体系。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儒家、道家和法家的管理思想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源远流长,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继承至今。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的美德和行为规范,以治理国家为核心。
在儒家政治思想中,君臣关系被看作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君主应具备仁德和德才兼备的理想,通过行为榜样来引导臣民。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则注重追求自然的方式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政治的过度干预会破坏这种和谐。
因此,道家主张少政府,尊重个人自由,并强调遵循自然的规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思想逐渐与儒家思想结合,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重视法治和秩序维护,主张严明的法律制度和权力集中。
法家思想认为政府应该依法治理,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惩罚来维持社会秩序。
法家强调权威与统一性,认为政治权力应该集中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以上三种思想虽然各有侧重,但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理论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以其强调的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对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
道家思想则在强调自然和谐、追求无为而治上,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方面。
法家思想则强调法治和秩序维护,塑造了中国古代吏治和行政治理的重要思想基础。
总结而言,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多元的政治观念并相互交融。
这些政治思想与理论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政治中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政治中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古代中国政治中。
儒家学说由孔子创立,强调社会秩序、个人修养和治理原则。
它对古代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塑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还影响了国家治理的理念和道德标准。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政治中的影响,并观察其对社会稳定、行政管理和官僚制度的塑造。
首先,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在于其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
孔子认为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是保持国家和政府稳定的关键。
根据儒家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稳定始于个人的德行修养和家庭的和谐。
因此,儒家思想强调了个人行为的道德准则,如忠诚、孝顺和尊重长者等。
这些道德准则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个人行为,也贯穿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之中。
例如,在官员选拔中,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之道”即以德行为标准,这导致了科举制度的产生和长期的实行。
这个制度保证了政府官员的道德品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权的稳定。
其次,儒家思想还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学说提出了许多行政原则和管理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政府行政制度。
例如,孔子强调君主应该是民众的榜样,充满仁慈和智慧,有责任保障人民的福祉。
这一理念直接关联到中国古代官员的职责,即为人民谋福利、维护公共利益。
同时,儒家学说还强调了官员应该以尽职尽责的态度履行职责,遵循公正和廉洁的原则。
这些观点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官员的行为准则和政府管理方式,推动了政府的有效运转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最后,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说认为社会秩序是通过明确的等级制度来实现的。
因此,古代中国政府建立了官僚制度,以建立清晰的权力结构。
这个官僚制度基于儒家的价值观念和原则,如忠诚、专业能力和廉洁等。
官员的选拔和晋升基于考试,任职以及年龄和经验等因素。
虽然这种制度存在一些限制,但是它确保了政府的稳定性和廉洁度。
由于国家制度的内在稳定性,古代中国政府得以持续数千年,并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官僚治理机构。
儒家思想的政治价值与现代应用
儒家思想的政治价值与现代应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政治层面,儒家思想更是展现了其不可替代、独树一帜的价值。
那么,儒家思想具体有哪些政治价值?其现代应用又是如何?本文将以1200字左右的篇幅就此进行探究。
一、儒家思想的政治价值1.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儒家思想中,人的本性是善的,社会秩序的维护依赖于淳朴的人心以及强大的社会治理能力。
在古代,儒家思想为政治统治提供了有效的方案,在现代,儒家思想则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理论支撑。
当今社会经常出现一些由于管理问题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事件,如建筑漏电事故,食品安全问题等,这时候,儒家思想中强调的治理能力就成为了具体实践所需要的恰当技能。
2. 儒家思想倡导“仁爱”、“礼治”等理念,塑造了中国融于民心的统治儒家思想提倡以“仁爱”“礼治”等理念为核心,侧重于为人民服务和保障其合法权益,以及塑造强大的文化认同感,这是成功治国的根本。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阶级维持其权力地位的重要工具,而仁爱、礼治等理念则成为了现代中国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
3.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对个人和家庭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重点在于“修身”,只有个人先修齐身,则整个家庭、整个社会才会趋于和谐。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面临着个人情感危机、家庭和睦问题,尤其是孩子教育和家庭矛盾问题,而儒家思想中对于“修身齐家”的倡导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现代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儒家思想的现代应用1. 儒家思想对创新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儒家思想中,强调人的修身,将文化修养作为首要任务,以仁爱、礼治、谦让等为修身主旨,塑造了博学多才,修身齐家,以内心强大的人才。
如今,随着人们素质要求的提高,儒家思想的优点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儒家思想对“道德教育”起到必要的补强作用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教育的落实成为了一项急需且长期任务。
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特1
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特色在儒学一贯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有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
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尤其是管理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儒学管理思想有着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它从尊重人出发,以人性善的假设为基础,以道德自律为核心,以阴阳互补为其方法论,以安民富民为其目标,建立起了系统的人性管理模式。
儒学管理思想对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儒学管理思想的精华,也必将在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学中发挥它的文化主体性作用。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
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
儒家有一句话很能反映出这种哲学思想,即“天地之性人为贵”,所以,贵人的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根本观念。
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
这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人看成社会的最重要的财富有关,那时是以人口的多少来反映国家的强弱。
所以在儒家看来,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
首先是对人性的假设。
性善论是孟子的主张,从人天生的本性看,人可以成为善良的人,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遮盖起来了。
另外,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且一个人对于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去追求善,则善就会丢掉了,而表现出来的是恶。
至于恶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来源于耳濡目染,另外则来源于追求感官刺激的结果。
如果人能把握住这两道产生恶的来源,那么人通过自我的追求就能够达到善的目的。
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自然形成的东西叫做“性”。
换句话说由于人的本性是相调和而产生的,由于人和外界事物相接触而反应的,进而经过后天的努力或者社会教化自然而然形成的,因此叫做“性”。
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为儒家的“礼”而服务的,也就是说,荀子不是和孟子进行争论,而同样是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原因及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也对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原因1.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忠诚”和“礼敬”,这些思想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密切相关。
儒家思想主张人们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尊重长辈、君臣、圣人,这符合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同时,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提倡孝道、慈爱和睦的家庭关系,这符合了封建社会的家庭观念。
2.儒家思想与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相适应。
在封建社会中,君主是政治的核心,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儒家思想主张“忠君爱国”,认为君主应该遵守道德规范,治理国家应该以民为本,这符合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同时,儒家思想强调礼仪规范,主张以礼治国,这也符合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3.儒家思想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相适应。
在封建社会中,农业是经济的基础,而儒家思想主张“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应该受到重视。
这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相适应,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
二、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1.强化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儒家思想主张“忠君爱国”,认为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地位是不可挑战的,这强化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同时,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提倡孝道、慈爱和睦的家庭关系,这进一步强化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2.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认为君主应该遵守道德规范,治理国家应该以民为本。
这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使得君主更加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治理能力。
同时,儒家思想强调礼仪规范,主张以礼治国,这也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3.对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应该受到重视。
论儒家的政治管理思想及价值
论儒家的政治管理思想及价值摘要:面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社会,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如何实现政治管理的更加有效性和人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经渗入到社会民众的心里,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从现代政治管理学的角度阐释“修身”、“中庸”等儒家政治管理思想,分析“仁政”、“贵和”等儒家政治管理方式,对当代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政治管理;思想;方式;价值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精华,不仅渊远流长、经久不衰,而且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更是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管理思想的遗产,值得我们去认真地研究,并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所借鉴。
政治管理可以说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是涉及人类政治生活的一种管理活动。
根据当代中国政治学者的观点,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
从政治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政治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意义,就中国社会而言,研究儒家的政治管理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与建设极为重要。
一、儒家政治管理思想的诠释1.修身是政治管理的逻辑起点儒家的整个政治学说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分析基础之上的,可以说人是政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无论是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还是孟子的“性善论”,或者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无一例外地将人作为分析的对象,都强调人必须时刻加强对自身的修养。
《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也表明要想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修身。
从这可以看出,修身是儒家整个政治管理的逻辑起点。
修身作为儒家整个政治管理的逻辑起点,表现了他们在分析人性共同点的基础上探寻管理根源的智慧。
他们认为当政者只有以自身的道德修养、言行来影响、感化其他人,才能使被管理者从内心深处接受管理,进而实现内部控制的管理目的。
浅谈儒家的治国思想
浅谈儒家的治国思想摘要:儒家所坚持的治国理念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其的研究和分析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等五个方面内容分析了儒家的治国思想。
关键词:儒家;治国思想;现实意义Abstract: The ruling idea which is adhered by the Confucian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t ha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o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fucian governing thought from the people-oriented, civilian-oriented and other five aspects.Key words: Confucian; governing thought; practical significance在我国传统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中的治国思想又有着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因此研究儒家的治国思想,对提高执政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的治国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德治为本、以修身为本和以家庭为本。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其实并不是儒家最先提出的。
它最早见于《管子》。
从西周以来,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在不断的发展,它包含有不同的角度和意义。
首先,在西周思想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阐述的是在处理人和神的关系上要以人为本。
它所反映的是公元前三千年到公元前两千五百年这一段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思潮对宗教思想的一种胜利,这一胜利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也说明了中华文明能够不断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突破了古代宗教敬天、敬神,将“天和神”放在第一位的思想束缚。
论儒家“为政以德”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论儒家“为政以德”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儒家“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是一种传统的管理理论,它强调
道德,儒家认为,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用德治国,用德引导下属。
这种思想虽然历史悠久,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者也有许多启示。
1. 道德为企业的基石: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经营策略和商业
模式,也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企业的道德标准。
现代企业管理者应
该坚持诚信、公平、责任和社会责任等道德价值观,用道德来规范
企业的行为。
2. 管理者需要成为榜样:儒家主张管理者“先治其身,后治其家,再治其国”。
管理者要首先以身作则,成为员工的榜样和典范。
用“道德”来管理下属,能够建立起员工和管理层之间的信任和共识,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
3. 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儒家所强调的“仁”的价值观,强调
关注员工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让员工感受到
企业的关怀和尊重,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4. 注重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儒家的“教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需要注重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员工
能够逐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
综合来看,“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能够对现代企业管理者提
供很多重要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是“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统治手段应以“宽”为主,“宽猛相济”,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选拔官员应“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贤人才有资格参与治国;理想的国家境界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儒家的政治思想论述主要集中在《论语》和《孟子》中,其特点是从道德教化、修身养性的角度阐发政治统治的手段和形式,由此构成了中国古代正统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论儒家“无为而治”思想对当代道德治理的启示
O F 匚aoningE c o n o m y v o c a u o n a - a n d Technica- c o =e g eO F匚aoning E c o n o m i c M a n a g e m e C a d r e c o =e g e人文与艺术论儒家“无为而治冶思想对当代道徳治理的启示刘臣君(辽宁大学哲学院,辽宁沈阳110122)摘 要:“无为而治”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理想政治状态,同时也是儒道两家共同的政治 理想。
儒家的无为是一种“君无为而臣有为”意义上的治道思想,君主德盛而民自化,君主不必 躬亲,只需以榜样的示范力量去推行德政,进而便能达到以德化民、天下大治的政治效果遥这 一思想虽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其中所蕴含的政治观、平等观、道德观,对于当今时代正确处理道德与法治的关系,以及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儒家思想:无为而治:为政以德:以德化民: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46(2021)02-0046-0346“无为而治”一词在儒家的思想典籍中并不常 见(论语中只有一处),长期以来未被后世重视。
谈到“无为而治”,无论是学者还是大众,都更倾向于将其归结到道家思想之下。
然而,“无为而治” 并非一家之言,而是整个古代社会的最高政治理想。
这一思想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着的道德观、平等观对我国当下道德治理工作仍具有启示作用。
一、无为而治:古代社会最高的政治理想(一)儒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意涵儒家典籍中关于“无为而治”的思想材料虽然有限,但是这并不代表儒家不重视“无为而治”。
恰恰相反,“无为”思想是儒家治道的有待发掘的 隐性逻辑(线索)。
孔子曾言:“无为而治者,其舜 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⑴孔子提出“君王南面之术”,舜是孔子心中实现“无为而 治”的君主的典范。
在此,孔子不但高度赞扬舜是明君贤王,而且更是推崇舜无为而天下大治的政 治局面,这也清楚地反映出孔子的政治理想便是“无为而治”。
儒家思想政治主张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
“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
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
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和伦理结合。
对儒家说来,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
"(《论语,学而》)忠是孝的扩大。
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理想的君和"圣"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
从董仲舒起把礼具体为"三纲五常",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违反了它,就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
如何治民,统治阶级历来有德与刑两手,即镇压与教化并用。
孔子主张对民要"道(引导)之以德,齐(整齐)之以礼。
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对社会管理的影响
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对社会管理的影响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政治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以及君王的仁政。
在古代中国,儒家的政治理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管理,对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政治思想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概念,主张个人应尽到自己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强调尊重和服从父母、长辈和君王,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和友情。
这种强调人伦关系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伦理观念,也塑造了人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通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儒家思想使得社会中的人们更加关心彼此,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关系网络。
其次,儒家政治思想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将家庭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家庭和谐和家族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强调家族延续和传承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互助精神。
同时,儒家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倡朴素、节俭的生活方式,并呼吁人们关心社会大众的福祉。
儒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提倡仁政,强调君王应以身作则,以仁厚待百姓,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一切人的安定。
其次,儒家政治思想对君王的仁政提出了要求。
儒家思想认为君王是天下之父,应以仁政治理国家。
君王应尽到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关心百姓的疾苦,保障百姓的福利和安定。
儒家思想以仁厚待百姓为基本要求,强调君王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修养,以身作则以影响百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君王的仁政对于社会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儒家政治思想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以及君王的仁政,这些理念和思想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社会秩序。
这种管理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及君王的责任和义务,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对社会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被提出,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爱国精神,尤其是在唐代,它成为了中国的封建正统思想。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政治制度的需要儒家思想在封建时代成为官方思想,与当时的封建政治制度有着密切联系。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君主需要通过儒家思想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强调君臣、父子、兄弟等人际关系的固化和尊重,这些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伦秩序的价值导向,符合封建政治制度的需要。
二、儒家学说的普及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成为正统思想,与其广泛普及有着密切关系。
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实行,儒家思想在大众中传播,进一步加强了儒家学说的影响力,无论是升官进阶还是经商发展,都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此外,唐代中叶陈子昂、韩愈等人推动“唐儒之争”,强调儒家思想在朝堂上的作用,也为将儒家学说推广到全社会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
三、国家的维稳需要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民变等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政权需要一种稳定的思想来维护社会秩序。
于是,儒家思想被祭奠在了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成为维稳的文化工具。
在唐代,通过政治手段,列侯任官只能在儒学论坛上举行,使儒家学说成为政治舆论和文化上的主流,构建起了一种稳定的、有序的价值观体系。
四、儒家思想的适应性在封建时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并非仅靠以上三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具有适应性,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消除不同阶层之间的“门第之见”,在人的修养方面,其强调的是伦理道德,追求的是合乎天理与人伦的“中庸之道”。
这些强调爱国、尊重父母、上达不骄、下达有度的经典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与封建社会中的稳定和谐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有着多方面的成因。
它与封建政治制度的需要、儒家学说的广泛普及、国家的维稳需要、儒家思想的适应性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与政治理念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与政治理念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以其深远影响和卓越的智慧闻名于世。
这种思想体系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伦理,它还涉及对政治理念、社会秩序和个人责任的探讨。
儒家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政治历史,并为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儒家思想的渊源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奠基人是孔子。
儒家追求和谐、理性和道德的生活方式,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道德。
孔子对政治的关注也使儒家思想与政治理念紧密结合。
2. 仁与良政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仁",它代表着关怀他人、尊重和谐、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政治层面上,儒家追求良政,认为仁政是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人幸福的最佳途径。
儒家倡导君主要以儒者为参谋,良好的政治管理应以仁义为基础,并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合作。
3. 社会秩序与等级观念儒家认为社会的和谐需要有明确的秩序。
根据儒家思想,人们的行为应该符合各自的社会角色,强调家庭、尊长、君主和臣民的道德义务。
儒家政治理念注重社会等级观念,强调人们的责任和义务,认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需要有清晰的阶级划分和各个阶级之间的相互依存。
4. 教育和家庭的重要性儒家主张教育和家庭道德的培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孝道。
此外,儒家也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经典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并强调个人责任和修养。
5. 儒家与现代政治实践虽然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现代的政治实践中,儒家思想也得到了重要的参考与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现代政治体系中,儒家思想的许多原则被吸收并融入到国家的行政体系和领导理念中。
强调诚信、政府服务和人民利益的思想,与儒家的道德伦理是一致的。
总结: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与政治理念紧密相连,探讨了良好政治管理的重要性、社会秩序的维护、社会等级观念以及教育和家庭的作用。
这些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现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的政治管理思想摘要1论儒家的政治管理思想王娜(燕山大学经管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摘要: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如何实现政治管理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已经渗入到社会民众的心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
本文阐释了“修身”、“中庸”等儒家政治管理思想,分析了“仁政”、“贵和”、“人本”、“教化”的儒家政治管理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儒家政治管理思想对提升价值观、建造诚信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中庸;仁政;人本;儒家;政治管理一、引言政治管理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是涉及人类政治生活的一种管理活动。
根据当代中国政治学者观点,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
就是说,通过这种特殊的约束方式使政治生活的各方面都能按照某种即定的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展”。
从政治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政治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意义,就中国社会而言,管理思想远在古代就早已有之。
特别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更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管理思想的遗产,有待于我们认真研究。
二、儒家政治管理思想的诠释儒家认为政治是道德的外延,或者说他们倡导一种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的伦理政治观。
儒家的这种政治观影响到其政治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以至于形成了内涵丰富又不同于众的政治管理思想。
1、修身作为政治管理的逻辑起点儒家的整个政治学说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分析基础之上,认为人是政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无论是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还是孟子的“性善论”,或者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无一例外地将人作为分析的对象,都强调人必须时刻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这表明要想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修身,用现代政治术语即可解释为管理国家和社会或者说管理公共事务必须从个人的修身做起。
这便是《大学》所言的“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死,其末治者否矣。
”从这可以看出,修身是儒家整个政治管理的逻辑起点。
对于管理者而言,修身可以践行“为政以德”的管理原则,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功效。
政治管理作为当政者对民众的管理,要坚持仁爱的德治理念来引导民众,使之从善。
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从这也不难发现儒家极为强调为政者要以自身极高的道德修养、言行来影响、感化、带动其他所有的人,从而使被管理者从内心深处甘愿接受管理,进而对其实行内部控制达到管理的目的。
也可以说,儒家将整个社会的政治管理认定为一个上行下效、推己及人、上善则民善的过程。
管理者只有不断修身、以身作则、德性高尚才能强化管理的正当性、合法性和权威性,才能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与接受。
就被管理者而言,也应该在管理者的引导和规范之下加强自身修养,以便实现整个社会德性的提升。
在儒家看来,一个野蛮未化的个体,可以而且也应该通过不断的修身、学习变成文质彬彬之人,只有如此才能与德高望重的为政者产生真正的内心共鸣,进而实现更加有效的管理。
儒家将修身作为整个政治管理的逻辑起点,凸显出他们在分析人性共点基础上探寻管理根源的智慧。
修身不是最终目的和归宿,而是为了实施仁政、德治的管理方式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管理艺术。
毋容置疑,儒家政治管理最基本的问题是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其中,尤以政府和民众的关系最为根本。
儒家以建立在修身基础之上的仁爱精神为其管理理念,从个体修身、做人开始,进而逐步推延、扩充到他人乃至整个社会。
总之,只有不断修身,才能正己化人、充满仁爱、尊重人性,才能缓和冲突、化解矛盾,从而实现稳定有序的政治管理。
2、强化角色定位和责任意识“角色”一词在政治学领域,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系统中扮演某种角色,并按照角色的规范和要求去行动,即这种角色的定位包涵个体自我认知和社会对个体期望双层意蕴。
儒家“在其位谋其政”、“思不出其位”的主张强调的正是社会成员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意识。
即“儒家的学说,否认可能有一个形式划一与平等的社会存在。
它相信人类在智力、能力与道德上是有差别的。
因此,社会中也不能对每个人给予同样的角色,视之为平等、毫无差别。
”换句话说,儒家采取了一种社会分层、职业分工的网络体系来强化社会中每个人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意识,进而实现政治的有效管理。
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体现着儒家对人的社会地位、相应职责和行为规范的界定。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2],从这看出,他认为社会物少人多,同时人们又有不断满足需求的欲望,这极易引发相互争夺、政治混乱与更严重的贫穷,因此要进行适当分工与规范,倡导社会组织应进行合理分化,确保社会成员能够找到相应地位并担负相应责任,同时获得相应的报酬和需要,进而真正实现井然有序的分工协作和高效的社会管理。
这一过程就是通过儒家所谓“礼治”的社会控制机制得以实现的。
儒家的“礼治”对人进行了群己、上下的裁定,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管理的方法。
儒家所谓的君、臣、父、子、夫、妇之间职分的划分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界定,均是通过礼的规范功能来实现,这种“礼治”模式追求的就是一种在其位谋其政、各司其职的状态。
儒家通过“礼”的规范,实现职业角色、生活方式、生产关系以及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
儒家社会分工的政治阶层化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是在这种社会阶层流动的过程中,社会成员得以适当定位和担负相应责任,进而扩张了社会系统和政治体系的适应性。
3、追求“义以为上”管理的价值诉求中国古代政治的渗透性和弥散性影响到儒家政治管理思想,这种思想越出政治领域,涉及到经济领域,这种问题便是义利观的问题。
所谓“义”,是指人们的道德价值;所谓“利”,是指人的物质功利。
就儒家的政治管理而言,他们倡导将“义”作为管理的最终价值诉求。
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得思义”等。
我认为,儒家采取的是义利并举,义利双赢的态度。
人人在追求利的过程中只要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原则即可。
这些理念落实在具体管理中,就是要求管理者应该洞晓人性的趋利性,并时刻以义的价值观规范个人行为,在尊重追求正当利益的基础上,倡导义的主导性和终极性意义。
儒家认为政治的有效管理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为政者制定的方针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的力度。
为了政治的有效管理,不可忽视经济领域中“庶”、“富”之利的存在。
即应该增加民众的产业,实现国家人口的增多和民众的富有,使民众获得相当的物质利益。
在此基础上辅以适当的教化,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儒家言利不是目的,而最终是为了实现义的行为规范。
社会现实中,人们追求富利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从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有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儒家就要求“义”统率“利”,即儒家要求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时,应该见利思义,要求为政者要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人本式管理理念。
4、“中庸”作为政治管理的限度综观儒家管理思想,“中庸之道”颇具影响力。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法,强调管理适当适度、恰到好处,主张管理范围合理、不偏不倚。
从实质上说,“中庸”就是“适度”,就是要把“时中”与“权变”结合起来。
“时中”是原则性,“权变”是灵活性。
“时中”与“权变”的结合也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要使管理工作合于“度”,在方法上绝不能一成不变,而需要根据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
因此可以说,“适度”是一种管理方法,更是一种管理艺术。
儒家把中庸哲学落实到政治管理层面,即要求管理者处理事情要坚持原则、坚持标准、不偏不倚、适度恰当,确保政治稳定。
儒家的政治管理思想,就是以中庸为准绳来规范管理者的职权与限度,进而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
中庸的原则还要求政治管理做到“节用”,这也是我国传统为政治定的限度标准。
管理国家要节约费用,役使百姓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这都是一种度,或者说都是一种有限的原则。
显然,儒家认为节用,可以避免管理者恣意无度而妄为,进而保证管理行为高效廉洁的运作。
中庸作为儒家政治管理的限度,还体现在“德主刑辅”、“宽猛相济”的管理手段之中。
儒家认为德化能够导致人和,从而使管理者的合理意愿变成被管理者的自觉行动,将管理者的管理变成被管理者心悦诚服的自我管理。
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只有道德的感化而没有良好的法度,也不足以正确引导和规范人的行为,也不能使所有的人弃恶从善,因此在实施德化管理中有必要辅之适当的刑罚。
如孟子所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身行……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通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3]的深刻内涵。
此外,儒家的“中庸”理念,就其管理限度,它隐约涉及到了“大政府小社会,还是大社会小政府”的问题,行政主体是否统管一切、凡事必躬的问题,是否有一定的职权限度的问题。
5、“和而不同”的多元化管理模式儒家特有的思维方式就是“和”,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到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体现着这一理念,可以说“和”是儒家政治管理的至高境界与理想目标,这种“和”尊重的是个性差异与特征的“和而不同”。
总言之,儒家的政治管理思想就管理对象而言,既包括自我管理又包括对他人的管理,管理手段则采取重人性的德主刑辅,管理目标则是实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和谐状态。
这种管理思想抓住了管理中最为根本的问题,即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这正是今天所积极倡导的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的内核所在。
三、儒家政治管理的方式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政治管理思想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采用,并为广大国民所接受从而融进了国民性之中。
先贤们认为管理就是通过修身的自律管理和安人的他律管理,成就人们善良的品德,达致修己安人,进而实现内圣外王的社会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活动最根本的落脚点就是对人的管理。
1、“仁政”的管理方式儒家强调“柔性管理”,其特点是在管理实践中突出“仁政”。
“仁”的基本涵义就是爱人,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实行宽惠的政策。
所谓“仁政”即是要求把孔子的“仁”的思想贯彻到政治管理中去,把道德伦理与政治管理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了孟子的行政伦理思想。
要做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就要“民悦则取之,民不悦则不取”。
这种思想把人看作是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主要对象,并把一切管理活动都围绕着人而展开,认为只有本着此种原则,才能成功地进行管理,达到“仁者无敌”的至高境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