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应承认物权行为理论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dee5787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b.png)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
物权行为理论是指对于物权的产生、变动和消灭的一种解释和说明的理论体系。
物权行为理论是研究物权制度中权利人和义务人之间的行为关系的学说,它主要讨论的是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
通过物权行为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物权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更好地实现物权制度的目标和功能。
物权行为理论主要包括物权的产生、变动和消灭三个方面的内容。
物权的产生是指物权的形成和确立的过程。
根据物权行为理论,物权的产生是通过一定的法律事实和行为来实现的。
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合法取得和合法设定两种方式。
合法取得包括依法获得、继承和受赠,即通过依法书面形式或法律规定的方式,获取相应的物权。
合法设定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协议,采取一定的行为设定相应的物权。
物权的产生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并经过一定的程序和程序,才能取得法律效力。
物权的变动是指物权在权利人、义务人或物权标的上发生了变化的情况。
根据物权行为理论,物权的变动是通过一定的法律事实和行为来实现的。
主要包括转让、变更和因法律规定或当事人意思表示而发生的变动。
转让是指将物权转移给他人,即原权利人不再享有该物权,而转移到其他人名下。
变更是指物权在原权利人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即原物权的内容或范围发生了改变。
物权的变动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才能取得法律效力。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4f8aeb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3.png)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
物权行为理论是指对物权法中物权主体依法所享有的一系列法定行为进行形式、内容、效力、制约等多层次的研究和探讨,是现代物权法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具有很高的实用
性和理论价值,对物权权利的行使和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物权行为可分为在法律上效力不同的三类行为:记名行为、占有行为和担保行为。
记名行为是指主体以书面、口头等方式明确地声明或表达拥有的物权方式。
例如合同、遗嘱、赠与等文书的形式,可以让人们了解物权人的身份、权利性质、范围等信息。
占有行为,是指通过实物占有和对占有物的支配行使及保护等具体行为来实现物权的
行为。
例如,对于不动产,占有行为主要表现为在其上建有建筑物或安装设备,而对于动产,则表现为持有、使用、改变或损毁等。
担保行为是指债务人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提供抵押、质押、担保、保证等方式的行为。
在物权行为实行中,除了总原则要求必要、合法外,还需要遵循一系列具体制约。
例
如合同的规范、登记、诉讼、义务仅限于占有物等制度;而占有的要求则包含了占有物的
认定、占有者性质等方面的制约。
物权行为理论的研究,从提升物权权利保护的角度出发,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推动市场经济、打击侵权盗窃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d3cce5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4.png)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物权行为理论是指对物权制度的解释和规范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归属权和使用权的合理规定和界定。
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物权是人们对物的支配权,包括物的归属、使用和取得利益三个方面;物权行为是人们对物的行使支配权的行为,通过物权行为,人们能够保护自己对物的归属权和使用权,实现对物权的支配。
物权行为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权的归属问题。
物权的归属是指物权主体对物的所有权,即人们对物的归属权的问题。
物权归属的原则是独占性原则和排他性原则。
独占性原则是指只有一人可以对某物行使支配权,其他人不能干涉,适用于不同人对同一物的归属关系的确定;排他性原则是指物权主体对物拥有排他的支配权,即可以自由行使支配权,适用于同一人对不同物的归属关系的确定。
第二,物权的使用问题。
物权的使用是指物权主体对物实际支配和利用的问题。
物权的使用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使用权,即物权主体对物的使用享有独占权;二是使用行为,即物权主体对物的实际支配和利用的行为。
物权的使用不仅包括对物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方面,还包括对物的处分和保护等方面。
物权的取得问题。
物权的取得是指人们如何获得对物的支配权。
物权的取得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法定渠道获得,包括继承、赠与、买卖、合同和法律规定等;二是通过非法定渠道获得,包括侵占、抢夺和骗取等。
物权的取得要符合法律规定和公共秩序,对于非法定渠道获得的物权,法律有相应的补救措施。
第四,物权的保护问题。
物权的保护是指人们对物权支配的合法性和完整性的保护。
物权的保护有两个方面,一是民事保护,主要通过诉讼程序和法律赔偿等方式实现;二是行政保护,主要由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监督和管理。
物权的保护不仅包括对物权主体的保护,还包括对第三人的保护,即保护物权的相对性。
对于侵犯物权的行为,法律有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
物权行为理论是对物权制度的解释和规范的理论体系,通过对物权归属、使用、取得和保护等问题的研究,旨在保护个人和社会的正当权益,实现对物的有效支配和利用。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1991b2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d.png)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物权行为理论,又称物权行为说,是指在物权学理论上,强调物权实质的本质是行为,即物权人为获得物权的真正途径是通过行为,其中的关键是物权行为的范围、方式及效果。
通俗的说,物权行为理论是指物权人为获得物权所必须采取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产生的相应效果。
物权行为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获得财产所有权的途径就是通过占用、使用、交换等种种方式来进行的。
但是经过历史的变迁,人们对物权行为的理解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行为与权利的统一角度出发,形成了物权行为理论。
物权行为分为两大类,即对物的占有及使用。
对物的占有表现为对某个具体物体施加占有力量,进而获得物权。
而对物的使用则是指人们在获得物权以后,可以秉持自己的意识,行使相应的物权行为。
当然,这两种行为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相互交织、影响。
物权行为的范围不仅限于个人,还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因为实质上物权是基于占有和使用物体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可以延伸到其他组织或法人身上,因此不限于个人范畴。
物权行为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占有等方式作为物权行为的前提。
以占有为例,它可以是直接实物占用、法律意义的控制、借贷关系等。
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必须以明确的行为为前提,即必须要有具体的行动予以实现方可获得相应的物权。
总的来说,物权行为理论非常重要,是现代物权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对于人们了解物权法规的规定,进而对物权实际运作有更深入的了解非常有益。
同时,对于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制度、促进法制建设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1aefc4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2.png)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物权行为理论是由美国法学家西蒙斯提出的,是关于物权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
该理论主要通过对物权权利的行使方式和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了物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制定和解释相关法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物权行为理论强调了物权权利的行使方式。
根据这一理论,物权权利的行使方式主要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种。
占有是指物权人对物的控制和支配;使用是指物权人对物的使用权利;收益是指物权人能够因物而得到利益;处分是指物权人对物进行转让或抵押等行为。
这四种行使方式包含了物权权利的基本内容,对于界定和限定物权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四种行使方式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物权权利的实质和范围,从而更好地指导和保护相关权利的行使。
物权行为理论强调了物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这一理论,物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物权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基础,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和经济活动。
物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保障了各种交易和交换的进行。
物权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物权是法律秩序的基础,保障了法律的实施和尊重。
这些作用和意义体现了物权的重要性和价值,对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物权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2、物权法律关系的特征物权行为构成了物权法律关系的重要内容。
物权法律关系具有排他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等特征。
排他性是指物权人对物的占有和支配是排他性的,其他人不得干涉;绝对性是指物权权利在法律上是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相对性是指物权权利的行使会影响其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这些特征体现了物权法律关系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为保护和维护相关权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物权行为的内在联系物权行为理论认为,物权行为是物权权利的内在表现和实质内容。
物权权利通过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方式得以行使,这些行为方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行为方式的本质和特点,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相关权利的性质和效力。
中国实证法对物权行为的态度和立场
![中国实证法对物权行为的态度和立场](https://img.taocdn.com/s3/m/f06e5bfbc281e53a5902ff23.png)
中国实证法对物权行为的态度和立场物权行为理论自其产生起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但其逻辑上的严谨性和体系上的完整性又让反对者很难彻底否定物权行为理论,德国民法对其上百年的坚持和完善,也从实然的角度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颁布之前,我国学者对应否承认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的争论一度达到白热化。
随着《物权法》的出台,我国民法典奉行物债二分的体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物债二分体系之下,对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学者之间仍有较大分歧,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以下,笔者将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对此进行详细论证。
一、物权行为的概念《德国民法典》创设了债编与物编的分列体系,法律行为发生于物法领域为物权行为,发生于债法领域则为债权行为。
① 自1896年《德国民法典》公布以来,物权行为概念即成为德国民法及大陆法系受德国民法影响的各国民法的一个重要概念。
关于物权行为的概念,德国学者之间的认识并不统一,我国大陆学者和台湾学者也有不同的见解,因角度不同而大致有效力说、目的说、要件说、内容说四种观点。
效力说,从物权行为效力角度出发,认为物权行为是直接发生物权变动,或者发生物权法效果的法律行为;目的说,从物权行为目的角度出发,认为物权行为是以物权变动为目的的法律行为;要件说,从物权行为要件角度出发,认为物权行为是由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与特定形式相结合的法律行为;内容说,从物权行为内容的角度出发,认为物权行为是以物权直接变动为内容的法律行为。
②王泽鉴先生曾明确给出物权行为的定义。
他认为,物权行为是指物权之设定或移转直接发生变动之法律事实。
③ 物权的意思表示(包括物权的合意)本身即为物权行为(单独行为及物权契约),登记或交付则为其生效要件。
④从法律行为的逻辑来看,物权行为作为法律行为的下位概念,其必然是发生物权法律效果的法律行为。
物权行为的分离原则和抽象原则是这一理论的两大基石,所谓对物权行为的反对,也主要体现为对这两大原则的质疑。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6151b7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77.png)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物权行为理论是指关于物权的成立、转让、限制和灭失等方面的一套理论体系。
在法律上,物权行为理论对于规范、保护和支持个人和机构的财产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理论在法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对于推动社会的法治建设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物权是指人们对于物体所享有的权利,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
物权行为理论首先对这些权利的行使进行了规范,明确了物权主体对于物体的行为范围,并给予了相应的保护。
物权行为理论还对于物权的来源、变动和终止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相关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在物权行为理论当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物权的成立问题。
物权的成立涉及到对于物权主体和物体的界定,以及对于物权形成的各种条件和程序的规定。
物权行为理论指出,只有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物权主体对于物体的实际控制和支配才能成为合法的物权行为。
这一观点有助于保护个人和机构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的财产权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物权行为理论还对于物权的限制和灭失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物权的限制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法律可以对于物权主体的行为进行限制和规范,以保障公共利益和他人权益。
灭失则是指物权主体对于物权的行为失效,通常是因为法律规定的条件未能满足或者物权主体自愿放弃所致。
物权行为理论指出,这些限制和灭失的条件和程序应当在法律上得到明确的规定,并为相关的司法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
物权行为理论是对于物权制度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和规范的一种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不仅对于规范物权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还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应当进一步深化对于物权行为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为促进法治建设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丰富和成熟的理论基础。
萨维尼物权行为理论的修正——兼论我国物权行为理论的构建
![萨维尼物权行为理论的修正——兼论我国物权行为理论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c845f5c908a1284ac85043a5.png)
萨维尼物权行为理论的修正——兼论我国物权行为理论的构建摘要: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是基于交付为其经典情形,对其理论具体内容应当进行修正。
我国民法理论上应当承认物权行为理论,但是应当对于德国法上的物权行为理论进行扬弃,应当在承认分离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物权行为理论,但是对于无因原则,应当进行慎重考虑。
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民法总论中的法律行为部分,从而构建整个民法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物权行为概念;萨维尼物权行为理论;修正一、物权行为概念探析对于物权行为究竟是什么,其概念应当如何界定,对此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关于物权行为理论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种:一种以物权行为本身来界定,认为物权行为是以物权的得失变更为其直接内容的法律行为;第二种观点强调的是物权行为本身的构成要件,也即是从物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出发,将物权行为认为是由物权意思表示的单方法律行为、物权合意与外部的变动表征相结合的法律行为。
后一种学说又分化出两种互相对立的见解。
其一,认为物权的意思表示单方从后一种观点中又可以引申出两种具有分歧的观点。
观点一认为:物权的意思合意也即物权契约并非物权行为的全部。
单纯的变更物权的合意并不能产生物权变动的效果,必须有物权合意同登记交付的结合才能是完整的物权行为,也即完整的物权行为不仅在具备民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时还不能成立,必须要具有特定的成立要件。
而在物权行为理论中,这里所谓的成立要件就是指登记与交付的事实行为。
观点二认为:物权行为就是物权变更的意思表示(物权合同和处分的意思表示)。
当事人关于物权变更的意思表示即可产生物权变更的法律效果,而登记与交付本身并不涉及物权变更法律行为是否生效的一般要件,而是为其是否生效的特别要件。
众所周知,物权行为理论发源于德国,因此,我们应当追根溯源,对德国法上的物权行为理论进行一番探索。
二、德国法上物权行为的分解与重构1.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首先提出物权行为理论的是德意志法学家萨维尼。
萨维尼在其著作《当代罗马法的体系》中对于物权行为有如下的经典描述:“私法契约是最复杂最常见的。
我国民事立法需要“物权行为理论”
![我国民事立法需要“物权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470b81d79563c1ec5da71e7.png)
[关键词]物权行为理论独立性形式主义原则无因性一 .“物权行为理论”的起源“物权行为理论”一般认为起源于《学说汇纂》体系关于民事权利制度的研究以及格老秀斯等人提出并发展了的意思表示理论。
意思表示理论把私法上效果的根源确定为当事人自己的意思表示,这一点为民事权利的变动找到了科学的根据。
该理论是近现代民法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德国历史法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罗马法学家萨维尼提以当事人之间关于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确定物权变动效果的理论。
这是一个全新的关于物权变动的理论,即抽象原则理论,也有人叫做处分行为理论。
中国学者则称为物权行为理论。
德国民法典完全采纳了萨维尼的理论,第873条等规定的“合意”就是萨维尼所说的当事人之间达成一致的物权变动的独立意思表示。
在法学理论上,德国法首先承认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区分,然后确定物权行为就是处分行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处分行为的最高形式。
现代德国法学家一般把物权行为理论概括为三个原则:区分原则,指将物权的变动和债权的变动作为两个法律事实处理的原则;形式主义原则,指物权变动的独立的意思必须依据能够客观认定的方式加以确定的原则;抽象性原则,中国学者称作无因性原则,指物权变动不受其原因行为效力制约的原则。
二 .“物权行为”理论的内涵作为物权变动原因的“物权行为”,其内涵主要有:㈠区分原则(独立性)单纯的意思表示不会发生物权的变动,还需要有物权合意及证明这种合意存在的交付或登记等公式行为存在。
引起物权变动的债权行为称为原因行为,物权变动的行为成为结果行为,即物权行为。
只有原因行为,不必然产生物权变动的结果。
孙宪忠教授在其《论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原则》中论述到“其基本要求有二:在未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情况下,不能否定有效成立的合同的效力。
因为合同仍然是有效的合同,违约的合同当事人一方应该承担违约责任。
依不同情形,买受人可以请求法院判决强制实践履行,或办理登记或判决其支付损害赔偿金;不能认为已经生效的合同均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122067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9.png)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物权行为理论是指对物权法律关系中的主体行为进行解释和规范的理论。
物权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物权的形成、变动和消灭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等方面。
一、物权行为的形成方式物权行为的形成方式包括占有、取得和设立三种方式。
1. 占有:占有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实际控制某个物体,使其属于自己的行为。
占有作为物权行为的起始方式,一般是指对物体的占有即取得绝对支配权。
2. 取得:取得是指通过依法行使权利,使某个物体从一个权利主体转移到另外一个权利主体的行为。
取得可以通过合法的交易、继承、赠与、损害赔偿等方式实现。
3. 设立:设立是指通过设定一定的法律手续和条件,使某个权利主体取得对某个物体的控制权。
如设立抵押权、财产租赁权等。
1. 转让:转让是指权利主体将本身的权利转让给他人的行为。
转让可以通过买卖、赠与、继承等方式实现。
在转让中,转让人会将权利和义务一并转移给受让人。
2. 设定:设定是指权利主体在某个物体上设立一种具体的权利,如抵押、质押、租赁等。
设定行为使设定人和受益人之间形成一种特定的权利关系。
3. 解除:解除是指权利主体通过行使自己的解除权,终止某一物权关系的行为。
解除可以通过协商、撤销、解除条件等方式实现。
1. 侵害:侵害是指他人违反法律规定,对某个物权主体的权利进行侵犯的行为。
侵犯会导致权利主体的权益受损,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予以保护。
2. 丧失:丧失是指权利主体在满足法定条件和情形下,由于行为上的瑕疵或者违法和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而失去对某个物权对象的控制能力。
3. 放弃:放弃是指权利主体通过行为声明放弃自己的某项权利。
放弃需要明确的意思表示和具体的行动,同时在法律上也应该是合法有效的。
四、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行为主体在物权行为中都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并且需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
1. 权利:行为主体的权利包括操控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
行为主体在具备法律保护的前提下可以依法行使相应的权利。
应如何对待物权行为理论
![应如何对待物权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439f1c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a8.png)
应如何对待物权行为理论物权行为理论是指相对人在物权关系中可以行使的权利和义务的法理学说。
在我国民法大部制定之前,物权行为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民商事领域的各个方面。
其指导力和实践意义被多方认可。
如今,在新民法的框架下,物权行为理论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新民法全面规定了我国的物权行为制度。
对于如何对待物权行为理论,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积极引导并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应用物权行为理论是对物权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定和解释的法理学说,其内容涉及到申请权、占有、保护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因此,对于当代中国法律的发展,应该积极引导并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应用价值。
法律界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应该研究和掌握物权行为理论的相关知识,为这一理论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加强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整理物权行为理论作为现代物权法学的基础理论,《新民法典》在制定中也对其进行了规定。
然而,当前的物权法学理论还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故,我们应加强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整理,让这一理论更好地适应时代和法律发展的需要。
例如,对于现行物权法规中规定的物权制度,在理论层面进行细化、优化和完善。
三、积极推行物权行为理论在民事审判实践中的应用物权行为理论的出现,在实践中已经证明其对公平公正的审判结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新民法中,物权行为制度的完善,也为物权行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平台。
在民事审判实践中,法官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运用物权行为理论,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司法公正。
四、赋予物权行为理论与时俱进的能力作为一种法理学说,物权行为理论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物权行为理论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更新。
例如,在信息化、知识经济和智能社会的现实背景下,物权行为理论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地融入新技术、新产业和新领域中。
总而言之,对于如何对待物权行为理论,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时代为背景、实践为导向的原则。
我国《物权法》物权行为的独立性
![我国《物权法》物权行为的独立性](https://img.taocdn.com/s3/m/95783019b7360b4c2e3f6491.png)
关于我国《物权法》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理论的思考【摘要】目前,我国的物权法对物权行为的独立性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对在我国《物权法》在将来的发展中,是否应当完全将物权行为独立于债权行为之外或完全采纳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理论?本文从物权独立性的内涵及我国在物权独立性理论的态度以及我国应该适用物权行为独立性的原因,来论证这一问题。
【关键词】物权行为;债权行为;独立性一、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理论的内涵物权行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萨维尼在其《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提出来的。
[1]萨维尼指出,履行买卖契约之交付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事实行为,而是包含着一项以转移所有权为目的的物权契约。
[2]可以看出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是在于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完全分离而独立存在。
关于物权行为的概念,应该界定为“以物的设定、转移、变更或消灭为目的和直接内容的、发生物权法效果并以外在形式表现的意思表示行为”。
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指在物权变动时,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相分离的原则。
“在现行‘民法’上,物权的变动不是债权行为的当然结果,而是应依一个独立债权行为以外的物权行为作成之(物权独立性)。
”[3]也就是说只有物权行为才能导致所有权的转移,而债权合同仅能使当事人享有、负担债权债务,而不能发生所有权的转移。
如此,任何一个以物权变动为目的的交易,都包含产生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在内的两个法律行为。
如抛弃所有物的行为,它是以独立的抛弃物权的意思表示为要件,以放弃对物的所有权为目的和直接内容,它并不以一定的债权行为的存在为前提,无需债权的意思表示便可以发挥物权变动的效果,那么这样的行为就是物权行为。
二、我国关于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理论的态度在债权行为之外,是否应该认为有独立的物权行为,在各个物权法中乃至学界都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目前,无论是从其文意还是体系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物权法》都并没有完全采纳物权行为的独立性。
没有明确的将法律行为分为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没有肯定物权行为的客观存在,在文字表达上也确实没有任何地方直接使用如“物权行为”体现物权行为独立性的概念。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c875785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a.png)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物权行为理论是指围绕物权制度展开的理论研究,它主要关注物权的产生、转让、限制和保护等相关问题。
在法学领域,物权行为理论被视为研究物权制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对于理解和解释物权制度的本质和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将就物权行为理论进行简要阐述,以帮助读者对该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物权行为理论是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物权制度的理论。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物权被视为一种可以通过行为实现的权利,因此物权的产生、转让、限制和保护都需要通过相应的行为来实现。
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物权的产生是通过特定的法律行为来实现的。
在物权行为理论中,强调物权的产生是通过特定的法律行为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自然的方式或其他方式来实现的。
这些法律行为包括合同、遗赠、占有等,只有通过这些特定的法律行为,才能使个体获得对特定物品的所有权。
二、物权行为理论的理论价值物权行为理论在法学领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法律行为的重要性。
在物权行为理论中,强调了法律行为在物权产生、转让、限制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物权制度的法律本质,有利于推动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三、物权行为理论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物权行为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
未来,物权行为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行为的多元化。
未来,物权行为理论将会更加关注法律行为的多元化,不仅仅着眼于传统的合同、遗赠、占有等法律行为,还会关注新型的法律行为,例如网络交易、知识产权转让等。
四、结语物权行为理论是研究物权制度的基础理论之一,对于理解和解释物权制度的本质和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强调了法律行为在物权产生、转让、限制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物权制度的法律本质,有利于推动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物权行为理论也将会不断发展和深化,着眼于法律行为的多元化、规范化和智能化,为物权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浅析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及其在我国物权法中的适用
![浅析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及其在我国物权法中的适用](https://img.taocdn.com/s3/m/e0d4ab3a3968011ca30091eb.png)
浅析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及其在我国物权法中的适用摘要:作为德国民法理论最有特色的“标志型建筑”的物权行为理论,不仅被认为是潘德克吞法学或者概念法学最为辉煌的运用成果,不仅将德国学者所崇尚和擅长的法律形式理性思维方法推向极至,而且对于德国物权法乃至整个德国民法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分析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及其在我国物权法中的适用。
关键词:物权行为;无因性;民事法律行为物权行为理论的创始人为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德国学者萨维尼, 他曾断言,“所有权的移转并不以债权契约为必要,交付表达了所有权让与的合意,是一真正的契约,一个物权法上的物权契约”。
物权行为理论的三个要点是: 1、物权变动意思的独立:物权行为与原因行为的“区分原则”,亦即物权行为的“独立性”。
2、物权变动不受其原因行为效力的制约:物权行为之“抽象原则”亦即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3、物权变动的意思必须依能够客观认定的方式加以确认:物权变动的形式主义原则。
本文将重点分析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并说明其在我国物权法中的体现。
一、物权行为无因性的概念分离原则,即物权行为的独立性。
该原则的意义,是将主体承担的转移标的物的交付义务的法律行为(一般是债法上的契约或称之为合同),与其完成物权的各种变动的行为作为两个法律行为,而不是一个法律行为;前者为原因行为,后者为物权行为。
这两个行为各自有其独立的意思表示和成立方式,因而是相分离的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
依分离原则,德国民法实现了物权法与债权法及其它民法制度在法学理论上的彻底的明确的划分,物权从此有了自己独特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的法律依据即物权合意。
抽象原则,即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指物权行为在其效力和结果上不依赖其原因行为而独立存在,原因行为的无效或撤销不能导致物的履行行为的当然无效和撤销,也就是说物的履行的效力已经从债务关系的效力中被“抽象”出来。
抽象原则是依据分离原则进行推理的必然结果,因物的履行根基于物的合意,而不是根基于原因行为(债的合同),所以物的履行行为是物的合意的结果。
浅谈我国应承认物权行为理论
![浅谈我国应承认物权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3be252758fb770bf78a55f6.png)
浅谈我国应承认物权行为理论论文关键词:物权行为债权行为处分行为负担行为论文摘要:物权行为理论肇始于德国法儒萨维尼对法律行为理论的再发展,是一项存在较多争议的法律制度。
在我国,随着制定民法典进程的加决,对此问题的研究也更加的深入,并对是否应采用物权行为理论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物权行为为德国法上之重大理论,虽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存在必要性意见不一,但其业已被采为德国民法体系中的一基本概念。
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性和无因性理论,也已被立法所肯定,而成为德国民法典之基础。
在我国,随着民法典制定进程的加快,对是否采取物权行为理论,产生了相当的争论,《物权法》颁布后,在立法上也并没有对此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因此,对物权行为理论本身的讨论,应有更深人之必要。
一、争论(一)对物权行为的质疑,其理由大致概括如下:1.认为物权行为过于抽象,乃极端法律抽象思维的产物。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如买卖等简单的交易行为被分割成三个部分,即一个债权契约,两个物权契约。
一般人在作成买卖等行为时,绝无可能认识到这一点,故实在是对现实生活的凌辱。
基尔克(Gierke)在《民法典的起草和德国法》中对此抨击最甚。
2.对交易安全的不利。
承认物权行为,由此进而承认在买卖等行为中的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这使得当其原因行为,即债权行为被撤销时,原所有权人不能基于其所有权而为物上返还请求权,而只能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其所有权,地位上降为普通债权人。
这对原所有权人的保护甚为不周,且违背了交易的公正性。
3一认为是否应承认物权行为(可以说是否应建立物权行为理论),根源于对物权移转行为性质的定性。
应认为物权移转行为的事实行为属性,以此来避免物权行为理论中的矛盾。
4.物权行为过于抽象和玄妙,为一般人所难以理解和掌握。
我国不少学者对此怀有疑虑。
(二)与此相对的,认为有必要承认物权行为的学者认为: 1.使法律行为的概念更趋完善和精致,解决了一些以物权变动为直接目的的法律行为的性质问题,从而使物权和债权体系清晰,共同支撑着民法的两翼平衡。
我国应如何对待物权行为理论
![我国应如何对待物权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87fbee3aeaad1f346933fbc.png)
我国应如何对待物权行为理论摘要:由于不同国度的差异性,在选择和构建一项制度应考虑到特殊性,在对待物权行为理论的态度上也是相同的道理,本文尝试结合我们国家的本土特色来对物权行为理论作出客观取舍,体现法律的本土化。
关键词:物权行为;独立性;无因性选择和构建一项制度都应考虑很多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度其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在对待物权行为理论的态度上也是相同的道理,要结合我们国家的本土特色来作出选择,体现法律的本土化。
各国的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一般可以分为物权形式主义、债权意思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三种,而其差异也主要是集中为三点:1.是否承认物权行为的存在;2,。
是否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理论;3.是否承认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
而这三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又是环环相扣的,承认后者必然承认前者,但是反过来则不然,由此就会对这三点作出不同的决择而产生不同的立法模式。
物权形式主义是三点都全部承认,而债权意思主义是三点全部否认,债权形式主义只承认物权行为的存在,但不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
而笔者则对这三种立法模式都不赞同,而主张第四种立法模式,暂且把它称之为修正物权形式主义,即承认物权行为的存在和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理论,但不采纳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
具体理由将在下面予以阐述:一、物权行为是客观存在的有人说物权行为纯属人为拟制,是理论抽象,脱离生活实际,是学说对生活的压迫和凌辱。
其实不然,因为任何理论抽象都是依据生活事实但又脱离生活原型的,理论之所以成为理论就是因为其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法律现象也是经过对生活事实的抽象而形成的观念性表达,是生活事实的反映,但绝非生活事实本身,就如极其熟悉社会实际生活的人非经专门训练就没法成为法律工作者。
物权行为就如同债权行为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每天堆积如山被抛弃的垃圾和废旧物品这种单纯的物权行为,临终的被继承人通过遗嘱的方式来处分自己的财产的物权行为,以及大量的设立抵押权、质权等行为,我们总不能说这些行为是债权行为或其他法律行为吧。
物权行为理论在我国立法上的适用问题分析
![物权行为理论在我国立法上的适用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64e4d0ad51f01dc281f109.png)
相反 , 国民法中已经确立 了善意取得制度, 我 此制度正是一种 旨 在保护交 易安全的制度 。 相对 于物权行为理论的无因性原则, 善意取 得对交易安全之保护能充分考虑到善意第三人 和原所有权人的利益,
是 两 者 之 间利 益 的一 种 平 衡 安排 因 为 善意 取 得 不 是 通 过 一 种 公 示
是对于物权行为理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问题仍无定论。 本文通过对物权行为理论各 国适用概况, 自身缺陷以及结 其
合 我 国现行 立法 司法 实践的 考察 , 简要 分析 了物权 行 为理论在 我 国立法 的适用 问题 。 关键 词 物权 行 为 独 立性 无 因性 中图分 类号 : 900 D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90 9(0 90-7-l 10 -522 0)1 4O 3
一
行为移转所有权后的所有交易均受保护 , 而是区分第三人在这一交易
过 程 中 是善 意 还 是恶 意 , 善 意 取 得 予 以保 护 , 恶意 不 予 保护 , 对 对 以维
护所有权人的利益 由此可见, 善意取 得制度本质上是平衡所有权人 利益和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一项制度, 一方面 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所有 权绝对原则, 捍卫所有权 的对世性, 另一方面又促进交 易便捷和保护
上尽管公信原则适用的范围非常狭隘甚至为零 , 但他们仍采用了有因 性。 就连将 德国民法典奉为蓝本的某些国家 的立法 , 也未有采纳物权
行 为 的无 因性 : 证 是 10 例 9 7年 制 定 的瑞 士 民法 典 , 该 民法 典 条文 , 依 不动 产 物 权 变 动 采 订 因 性 乃 是 不 争 的事 实 ,关 于 动 产 虽 多 少有 点争 汉, 但压 倒 性意 见 仍 采 有 因 性 。 可 见 , 多数 国家 对 物 权 行 为理 论还 大 是持 否 定态 度 的 。 二 、 权 行 为 理 论 自身 的 固 有缺 点 导 致 其 适 用 困 难 物
我国物权法应采纳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理论
![我国物权法应采纳物权行为的独立性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221ac2da5e9856a5612602c.png)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 ,自合同成立 存在的物权行为; 二是与一定 的债权行为有关系的
时生效 ; 未办理 物权登 记 的 , 不影 响合 同效力 ) 相 物权行为 ; 及 三是存在于买卖 、赠与和互易这些交易
收稿 日期 :0 5—1 —2 20 1 O 作者 简 介 : 学 昌 (9 2一)男 , 赵 17 。 山东 冠 县 人 , 学 , 法 颐士 灭津 职 业 大 学 社 会竹 理 系副 主 任 。 学讲 师 , 法 主要 从 事 民商 法 学 研 究 。 5 6
维普资讯
人撤回意思表示无须承担法律责任、继承人或受赠 登记 、交付 等物权 变动 的客 观行 为时 ,虽 没有 进行 人获得遗产无 须再 向被继承人或遗赠人行使请求 物权变动的明确表示 , 但法律通过其行为推定其具 权, 明显区别于债权行 为。 有物权变动的意思。当然 , 行为人可 以根据相反的 即使是法律界争议较大的 “ 基于债权行为的物 证 据来 推 翻这 种推 定 。
关 键 词 : 权 变动 的意 思 ; 权 变 动 意思 的 可撒 回 性 ; 权 变动 的客 观 行 为 物 物 物
中图分类号 : 9 3 D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89 (0 6 0 — 0 6 4 10 3 32 0 ) 1 0 5 —0
20 年 《 05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 草案) 已全 认为 , 》 在民法理论中,只要承认物权与债权的区分 文公布 , 征求意见。从草案第十五条( 当事人之间订 就必须承认物权行为。物权行为作为法律行 为的一
中 ,任何人无法 否认行为人变更物权的意思表示 包 否则 , 会造 成法律 生活 则 在 民商事法 律 生活 中存在 着 大量 的物 权行 ( 括物权 合 意 )的存 在 , 为。 对此 , 诸多法学名家多有表述 。 如史 尚宽先生认 的显 失公 正 ,法律 秩序 的严 重混乱 或者 无法 对行 为 为, 为债务之履行而为特定土地之移转或以他人土 本身作出合乎法理的解释。比如,如果将抛弃行为 地为买卖 ,于取得他人之土地所有权后始为给付 , 视为事实行为 , 则无行为能力人或者一定情形下限 受托人 ( 行纪) 、无因管理人 以自己之名 义为本人 制行 为能 力人及其监护人 的利益将无法获得法律 如果将法定之债的清偿行为视为事实 ( 委托人) 取得之权利移转于本人 , 当得利之返还 的公平保护 ; 不 义务人移转土地权 利于不 当得利 请求权人或债务 行为 ,则很难对债权人的白助行为加 以约束,将会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ac23043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82.png)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物权行为理论是指对物权法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物权行为是指在依法保护和调整物权关系的前提下,依靠人的意识和能力,以物权为对象,以取得、变更、转让、消灭等为目的的各种行为。
要想建立完整的物权制度体系,必须对物权行为作出规范,阐明其法律性质、要件和效果等问题。
物权行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行为。
物权行为理论是在物权制度中,对物权主体因行使自己的物权,而制造、积累并转化物质财富的行为的基本特性、原则、要件及效果方面,进行研究、阐述和规范的一种理论,是物权法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物权法的核心原则是对外性、结果性和效力性。
对外性是指物权行为以物权为对象,以产生效力为结果的特征。
物权法所调整的是物权关系,物权行为在实现物权关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权法的对外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物权行为可以解释为用现实物体、动产的动态变动反映法律规则的一种方式和工具;二是物权行为必须以具有明确权益标的的法律行为为先决条件;三是物权行为中人的行为主体地位并不完全受物权关系的制约,行为主体的自由行使是一种基本权利。
结果性是指物权行为在产生效力后发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效力性是指物权行为必须取得法律承认,经法定的规范程序后,才能够发生效力。
一、物权行为的核心特征1.特定的客体对象。
物权行为以物权为对象,物权是介于人和物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
物权关系是一种由法定主体对物体实施直接支配支配权的关系,法人对物质财产的指引和支配产生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体的自由行使。
物权行为的主体是行动能力的主体,只有具备法定的主体地位和行动能力的主体,才有能力行使物权。
行使太行为主体在行使自己的物权时,具有相反地位的施权人和受权人之间是法律上存在的权利与义务的主体。
3.法律效力的需要。
物权行为需要经过相应的法律程序和过程来取得效力。
物权行为必须具有依法取得效力的基本要件,例如合同的成立要素、执行要素或其他具有具体法律性质的要素。
二、物权行为的基本原则1.合法性原则。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5cab3c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d7.png)
简述物权行为理论物权行为理论是指一种关于物品、财产和资源管理的理论,它涉及个人、集体和政府对物品和资源的享有、使用和处置。
这一理论从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各种行为来获得、管理和利用物权。
在物权行为理论中,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行使自己对物品和资源的权利。
这些行为可以是购买、出售、租用、使用、共享、转让等。
以及通过各种形式的合同、协议、法律程序等手段来确保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通过物权行为理论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权的本质和特点,以及物权行为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这对于个人、企业和政府在物权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物权行为理论,人们可以通过购买来获得物品和资源的所有权,并通过出售或转让来转移所有权。
这种交易行为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所需资源的主要方式。
通过制定合同、签订协议等形式,人们可以保障自己的权益,规范交易行为,避免纠纷和冲突。
除了交易以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租赁、借用等方式来使用物权。
这些行为是在不拥有所有权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费用或条件来获取使用权或占有权。
通过这些方式,人们可以在不拥有所有权的情况下,获得对物品和资源的合法使用权,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人们还可以通过共享和合作的方式来行使物权。
共享经济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流行,人们通过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办公空间等方式,实现了对资源的更加有效利用和共享。
这种共享和合作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社会资源的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
除了个人之外,企业和政府也是物权行为的主体。
企业通过购买、出售、租赁、共享等方式来获取和管理资源,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经营目标。
政府则通过法律、规章、政策等手段来规范和管理物权行为,保障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物权行为理论中,还涉及到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人们通过购买、租赁、共享等方式来获取和利用资源,从而在经济活动中产生了对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应承认物权行为理论浅谈我国应承认物权行为理论论文关键词:物权行为债权行为处分行为负担行为论文摘要:物权行为理论肇始于德国法儒萨维尼对法律行为理论的再发展,是一项存在较多争议的法律制度。
在我国,随着制定民法典进程的加决,对此问题的研究也更加的深入,并对是否应采用物权行为理论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物权行为为德国法上之重大理论,虽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存在必要性意见不一,但其业已被采为德国民法体系中的一基本概念。
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性和无因性理论,也已被立法所肯定,而成为德国民法典之基础。
在我国,随着民法典制定进程的加快,对是否采取物权行为理论,产生了相当的争论,《物权法》颁布后,在立法上也并没有对此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因此,对物权行为理论本身的讨论,应有更深人之必要。
一、争论(一)对物权行为的质疑,其理由大致概括如下:1.认为物权行为过于抽象,乃极端法律抽象思维的产物。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如买卖等简单的交易行为被分割成三个部分,即一个债权契约,两个物权契约。
一般人在作成买卖等行为时,绝无可能认识到这一点,故实在是对现实生活的凌辱。
基尔克(Gierke)在《民法典的起草和德国法》中对此抨击最甚。
2.对交易安全的不利。
承认物权行为,由此进而承认在买卖等行为中的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这使得当其原因行为,即债权行为被撤销时,原所有权人不能基于其所有权而为物上返还请求权,而只能依不当得利请求返还其所有权,地位上降为普通债权人。
这对原所有权人的保护甚为不周,且违背了交易的公正性。
3一认为是否应承认物权行为(可以说是否应建立物权行为理论),根源于对物权移转行为性质的定性。
应认为物权移转行为的事实行为属性,以此来避免物权行为理论中的矛盾。
4.物权行为过于抽象和玄妙,为一般人所难以理解和掌握。
我国不少学者对此怀有疑虑。
(二)与此相对的,认为有必要承认物权行为的学者认为: 1.使法律行为的概念更趋完善和精致,解决了一些以物权变动为直接目的的法律行为的性质问题,从而使物权和债权体系清晰,共同支撑着民法的两翼平衡。
2.承认物权行为,则在买卖等行为中,引起物权变动的应该是债权行为之外的独立的物权行为,进而再将物权行为无因化,即债权行为无效,并不导致所有权的移转发生效力。
这样,交易安全就得到了保护。
而善意取得制度对交易安全的保护,则存在如何确定善意存有很多疑难问题,不如抽象原则对此解决的合理。
3.物权行为的理论解释了物权公示的“公信力”,即物权为何必须公示并能在公示后取得对抗任意第三人的效力的问题。
4.一些新产生的法律制度,如所有权保留、担保让与等现代化的担保制度必须依靠抽象的物权行为理论才能合理地建立和解释。
而抽象的不动产物权担保比附随性担保对债权人具有优越性。
对此问题的讨论,似可遵循如此思路:物权与债权概念的界定为如何?是否应严格遵循?两概念对民法之体系构成有何影响?其影响有何理论意义和实践效用?取得(或变动)物权与取得债权是否可以用同一种方式(债权行为)?如果用同一种方式,其内在优点和缺陷是什么?用不同的方式(债权行为、物权行为)来取得不同的权利,其优点和缺陷又是什么?比较两者,并考虑其他因素(包括社会发展、裁判适用、法学教育功能等),得出以何者较优之观点。
当然,只是何者在现有社会发展与吾辈可能预见之社会发展下,为较有利之制度而言,至于要下一绝对之肯定结论,实为无科学及必要性可言。
二、分析与检讨(一)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在欧洲大陆,基于罗马法的传统,至19世纪完成了以所有权为中心,加上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行为和作为事实状态的占有所组成的抽象的物权法体系。
与此相应的,契约也被视为发生债权债务的原因之一,与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和侵权行为构成更为抽象的债权法体系。
因此,物权法和债权法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被规定和形成的东西。
物权和债权之区别有:1.权利的对象不同。
表现在债权乃对于特定人要求其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之权利,物权乃直接管领其物之权利。
2.权利的效力不同。
债权具有平等性,对同一债务人发生的数个债权,其效力一律平等,不发生谁为优先的问题。
而在一个物上发生数个物权,则以先发生者有优先权。
3.效力的强弱不同。
物权效力强于债权效力。
表现在担保物权上甚为明显。
4.权利行使不同。
物权有追及权,债权则无。
债权不能对债务人外的第三人主张权利。
可见债权与物权,前者较为动,后者较为静,后者为前者之归宿,前者又生新的后者。
周而复始,循环不断,共同服务于人民之生活、社会之发展,意义至巨!(二)物权权利变动以何为引擎1.鉴于权利的性质不同,必然影响发生权利变动的意思表示的性质和内容不同。
既然是不同性质的意思表示,则应以不同性质之法律行为为之,实为逻辑上的必然结果。
2.若用同一种引擎来同时发动债权和物权的变动,或认为其中一种权利(物权)变动系另一种权利变动的当然结果,那么在两者都存在的情况下尚为可以,但在只存在一种权利变动的情况下(如所有权的抛弃、抵押权的设定、德国法上的土地债务的设立契约等),就难圆其说。
3.法律上之概念,由于裁判适用的需要、法典稳定性、适用广泛性、包容新的社会状况的需要、透晰复杂社会关系的需要,都决定了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做抽象整理的要求。
故法律概念为现实社会之无变动而径直使用者,极为罕见。
债的概念乃为要求债务人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
如买卖行为中的债权,即为要求债务人履行作成物权变动(所有权移转)的意思表示并为交付而使债权人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的行为。
从普遍心理上来分析,我们通常认为最近发生的合意才是最有效的。
正如我们只有当接受标的物的交付(在不动产则为登记)时,才认为对方在交付那一刹那所具有的移转所有权的意思表示(通常为默认)是终局有效的一样。
(很多学者认为交付所具有的移转标的物的意思表示是拟制的,但恰恰相反,任何思维正常的人在作成这样一个行为的时候都一定会有这种默认形式的意思表示的)这不正说明了区分物权合意的独立存在性吗?这不正符合了债权仅仅产生履行一定行为的义务,而直接产生物权变动的,是应该为物权行为吗?4.社会之渐变,交易之日趋频繁,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新型权利。
盖观察之,乃物权与债权之日益配合共同适应交易需要之结果。
如在最高额抵押中,担保物权不依债权而存在。
盖不区分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此问题实难解决。
其他如保留所有权买卖等,也并非简单的用债权行为理论可以解决。
5.承认物权行为理论,使法律行为的概念得到了充实,作为与权利并列的民法中两个最核心要素之一的法律行为概念得到精致化和科学化,到底会有多少积极意义(理论上和实务上),殊值重视。
作为社会科学,同样需要体系与概念的精确化(此非概念法学之倾向)。
有些学者认为这种抽象具有极端化的思维,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此言难以成立。
(三)对批评物权行为理论所持理由的反批评1物权行为为捏造之产物,严重歪曲了现实生活过程,对于法律适用有害无益。
对于捏造一词,似有疑问。
捏造,乃无事实而假造事实。
举个典型例子,民法中的“法人”概念,其有多少抽象成分,应无疑问。
其拟制性之强,远远超过物权行为。
但法人概念能发展成为民法之重要概念,理由何在?关键在于其适应了社会现实之需要。
由此可见,物权行为只要能适应法律发展、社会演化之需要,同样可以被采用。
况且,物权行为的提出也是建立在法律行为的合理理论上的,是法律行为概念的一个再发展,无捏造可言。
2.认为物权行为理论中的无因性理论不利于保护交易安全,进而认为我国立法不应采此理论。
这一点需要澄清。
首先,萨维尼创设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是具有保护交易安全的第一人的意图的。
另一方面,善意取得本身的建立还是需要解决很多问题的(如善意如何确定,要求原所有人举证受让人为非善意,也非易事,而且诉讼上要加人裁判者的一定主观判断,也有疑虑。
虽然理论上符合交易正义公平的精神,实践上仍然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
在此,应该说明另一点,即使不采无因原则,也不能因此而否认物权行为的重要性。
因为无因性只在物权变动中有债权行为这一原因行为存在的情况下讨论,才有意义。
其只是整个物权行为理论中的一个部分(我个人认为同样不能算是决定物权行为存废的部分)。
欲否定无因性进而否认我国应不采物权行为概念,是不科学的。
3,还有学者提出,正如物权行为可以直接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行为,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既然一个完全独立于债权行为的物权行为可以直接发生物权变动,那么人们意欲发生物权变动时,径直一个物权行为不就得了,再搞一个债权行为干什么?我认为:在例如即时交易中,完全可以只发生一个物权行为,而不认为还存在一个债权行为。
因为在这时人们关注的只是即时的取得所有权,不再需要存在一个以履行一定行为(移转所有权)为内容的债权行为,只需直接发生移转所有权的合意(物权合意)就可以了。
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合理成立的。
4.认为物权行为违反了意思自治的精神,因为仅仅有物权的合意并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后果,物权行为合意与登记或交付这些法定要件相结合才能发生物权变动。
需要说明的是,正因为物权自身的特点,才要将登记或交付作为其生效要件,只有具备了这些生效要件,才能发生物权的变动。
生效要件是对法律行为效力的社会评价,多基于社会政策,公平正义而规定,比如要式合同,不仅要有债权合意,还要有书面才能成立或生效一样,不是同一道理吗?还有一个观点,是认为登记机关的审查限制了意思自治,不属于意思自治的范畴。
这个看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如上面所说,鉴于物权(特别是不动产)的特殊性,国家对私人的意思自治进行一定程度的干涉和限制是完全有必要的。
绝对的意思自治是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
况且,这种干预应为何种范围,何种程度,何种方式,都是可以合理规范的。
并不能说只要是干预就一定破坏意思自治。
(四)小结1.物权行为理论,虽其创立者萨氏乃集中基于买卖这一典型行为中加以抽象和论证,但其应具有的内容,绝不限于此优因性)。
其对法学理论之贡献,也应作更广泛之讨论和认识,不能以偏概全。
对无因性原则之检讨,也应作更全面和客观之分析,因为问题并非已盖棺定论。
2.物权行为理论,对于法学发展贡献至巨,对于我国日益深化的市场经济来说,应当大胆采用此理论。
当然,这并不阻碍对其的深人检讨和对其的改造完善,建立起具有时代特征的物权行为理论。
3.理论的科学性与通俗性之间,的确存在着矛盾。
盖科学乃现实之总结与提炼,渗人抽象思维才能进行本质观察。
故经抽象之理论与现实具有一定程度的脱节性,是客观存在的。
然正如科学之掌握与运用,多为科学家之事务一样,法律的裁判乃掌握于具有相当法律科学知识的法官之手。
对其来说,具有抽象性应不成为理解上的难题,基于科学理论作成正义之裁判才是问题的关键。
当然,这并不妨碍法律知识之普及,惟此需要相当之过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