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业演变的五个阶段

合集下载

美联储成立以来美国货币政策演变历程

美联储成立以来美国货币政策演变历程

观 察BSERVATION发展态势。

战后,日本和欧洲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经济格局从美元霸权转变为美国、日本和欧洲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1979年,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后,将贴现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克服了美国的高通胀。

1979年8月沃克尔接任米勒成为美联储主席后,当月便促使美联储理事会将贴现率从10%,提高0.5个百分点至10.5%,9月又将贴现率提高至11%。

10月再将体现率提高至12%,并宣布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工具。

1979年时,美国CPI(消费价格指数)通胀率为11.3%,1982年时,美国CPI通胀率已降至6.2%。

至1983年,美国通胀率进一步下降至3%。

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美国货币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计算机等方面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科技股大幅上升,公众的乐观预期,又进一步推高了股票等金融资产价格,产生了大量的金融泡沫,2000年初纳斯达克指数高达5048。

随后,包括科技股在内的金融资产价格急剧下跌,互联网公司的资产价值大幅缩水。

2001年开始,美联储持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

美联储持续低利率货币政策,使得互联网泡沫破灭引起的经济衰退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美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引发了新一轮房地产泡沫。

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6年初,美国房价上涨了近130%。

与此同时,欧洲多国均出现房价上涨现象,比如英国、德国和西班牙。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美国货币政策21世纪初,美国低利率政策引起的房产泡沫,于2007年破灭,并引发了次贷危机。

同时,美国金融衍生品过度泛滥和金融体系监管缺陷,使得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席卷全球。

2007年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

伯南克面临的首要且艰巨的任务便是控制金融危机,刺激投资与消费、恢复就业和经济增长。

2008年底,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下降至零域,美联储无法进一步下调联邦基金利率,来刺激消费和投资。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在美国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已频频出现企业收购行为。

在以私人业主企业、家族企业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前期,美国的企业并购活动还不激烈。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企业形式逐渐从私人业主和家族企业形式演变为更先进,更合理,也更具有生命力的股份制。

此后,包括资产转让、股票交易、协议组建新公司及兼并等系统的企业收购愈演愈烈,在美国近代的产业发展史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浪潮。

1、第一次公司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世纪之交,这一时期是一个经济迅速扩展的时期。

在1893-1903年间达到高潮。

在1898-1902年间,被并购的企业总家数达2653家,并购的资本总额达63亿多美元。

其中1899年一年内因收购而消失的企业家数就达1028家。

1901年一些兼并未能实现其预期效果,并购活动就已经开始衰退了,只是在1903年衰退的更厉害。

至1904年联邦最高法院对北方证券案的判决则促进了这次兼并浪潮的终结。

该项判决中,法院决定兼并必须能经受住《谢尔曼法》第一节的检验。

(该法禁止以托拉斯或其他形式进行的能够阻止贸易的合并)此次并购运动主要是横向兼并,其结果导致了许多行业的高度集中。

它伴随着经济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发生的。

而且它是紧随着横亘大陆的铁路系统的建成、电力的出现、煤炭用途的广泛扩展而出现的。

铁路系统的修建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发育,因此,兼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区性企业向全国性企业的转变。

美国企业在这次并购浪潮中,虽然先发端于石油工业中,但其高潮却出现在铁路公司中。

随着铁路网的扩张,铁路经营受到不断压力必须设法与其他铁路抢生意。

最初是相互削价,并积极开展强有力的促销活动,但结果导致成本的大增,利润的下降。

于是铁路经营者们又转而进行各种合作,建立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盟。

在这一过程中,铁路系统吞并较小的铁路线。

为争夺主要铁路的控制权,许多金融家们操纵起了股票市场,利用铁路破产和出现危机的有利时机,对铁路建立起牢固的控制权。

2008金融危机

2008金融危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美 国 华 而 街 之 变
一引发金融危机的过程
• 金融危机过程回顾从2005年美联储持续提 高利率以来,次贷违约率从2006年开始逐 渐上升,次贷危机开始显现。随着新会计 准则FAS157于2006年颁布,2007年初, 各大金融公司的财务报表暴露了次贷市场 价值的极大缩水,公众开始恐慌性抛售次 贷债券,危机爆发。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实施情况
• (一)新的流动性管理手段 • 一是调整贴现窗口贷款政策。从2007年8月 起,美联储多次通过调整贴现政策,鼓励出现财 务困难的商业银行向美联储借款。2007年8月17 日,美联储下调贴现率50个基点,使其与美联邦 基金利率之差由此前100个基点缩小为50个基点 ,贷款期限延长至30天,并可应请求展期。2008 年3月18日,美联储再次下调贴现率75个基点, 使其贴现率与联邦基金利率进一步缩小至25个基 点,贷款期限延长至90天。
• 二是启用新的融资机制。2007年12月12日,美联储推出 对合格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创新融资机制(TAF)。在TAF 中,美联储通过拍卖提供为期28天的抵押贷款,每月两次 ,利率由竞标过程决定,每次的TAF有固定金额,抵押品 与贴现窗口借款相同。由于TAF事前确定数量并采用市场 化的拍卖方式,既能有效解决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问题, 又不会导致银行准备金和联邦基金利率管理的复杂化,被 视为美联储40年来最伟大的金融创新。2008年7月30日, 作为28天TAF的补充,美联储推出84天期TAF,以更好地 缓解3个月期短期融资市场的资金紧张情况。2008年9月 29日,美联储又表示计划将于11月推出两次总额为1500 亿的远期TAF,时间和期限将在与存款机构协商后确定, 以确保年底前市场参与者资金充足。此后,又于2008年 10月6日将总规模扩大至3000亿。

美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变迁及启示

美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变迁及启示

项 指标呈现逐步增 加 的态势 ,相对 于此前 的递减 速度 ,
递 增 速度 更 快 ,到 2 0 0 3年该 项 指标 已经 超 过 了 13 年 94
商银 行 博 士后 工 作 站博 士后 ; 孙 焕 民 (9 2 ) 男 , 商银 行 博 士后 工作 站 、 国社 17一 , 招 中 会 科 学 院金 融研 究所 博 士后 。
二 、 动 的原 因 : 境 变 化 与 功 能 创 新 变 环
2 6 第8 0年 期 0
银行与保 险、 证券 等行业 的界 限。 与此 同时 , 银行 在 自身 的职能上也发生 了根本 的创 新 和改变 。主流 的银 行 中介 理论 中 , 往用 “ 对称 信 往 不
从 根本 上说 , 商业银行 业务 向资产负债 以外的其他 中介业务转 变属于 多元 化策略 , 施多元化 策略对 于商 实 业银行而言 , 主要 是受客观环境和 自身经营状况影响 。
行实施多元化策略的背景、 动机 和效果 。当前 , 国内银行 普遍倡导改变业务结构 , 大力发展 中间业务 。因而 , 了 为 寻找一 个参照 , 对美 国银行业 的业务 结构 的演变过程 进 行 分析 , 揭示其 中的一些 演变 规律 , 会对 我 国银 行业 的 业务调整提供积极的借鉴。
数 据显示 ,美 国的商业 银行在 过去 7 0多 年 内发生 之后 , 很多银行破产 和倒 闭 , 以此 同时 , 继续运营 的银行
在 业 务结 构 上 也 发 生 了 变 化 : 13 自 9 4年 以后 , 利 息 收 非
了多元化格局 。如果用非利息收入 占总收入 的比例指标 入 占银行整体 收入 的 比例 急剧下降 ,9 7年 出现暂短 回 13 来衡 量银行 的多元 化战 略 , 以看到该指标 出现 了剧烈 调 , 可 此后再度下降 , 到了 8 0年代初期 , 该项指标达到最低

外国银行在华的发展与演变(一)

外国银行在华的发展与演变(一)

外国银行在华的发展与演变(一)内容摘要:自1845年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国银行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其后160多年中,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外国银行在中国的活动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本文以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为基础,按清政府时期(1845-1911年)、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民国政府时期(1928-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1949-2006年)几个阶段分析外国银行在中国经济活动的演变情况。

关键词:外国银行银团贷款外资银行策略2006年,随着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颁布,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内地。

这距离新中国成立后批准进入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进入中国过去了27年。

回顾近现代中国历史,考察外国在华银行业的活动,可以间接地看到中国经济活动的演变情况。

清政府时期的外国银行中国出现最早的外资金融机构,是英国的东方丽如银行。

1845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香港仅3年,英商丽如银行就在香港设立了分行,在广州设立了分理处。

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在上海成立时,距这家英商外国银行在上海的成立已经落后了52年。

按照外国银行进入家数的时间分布和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地位与作用的变化,可将此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5-1864年):该时期虽然新设了不少外资银行,但其业务和作用还处于低级阶段。

该银行的资本规模也较小,大体上在50万到100万镑之间;业务上发钞很少,不积极揽储,最主要业务是贸易汇兑。

第二阶段(1865-1894年):1864年总部在香港的汇丰银行成立后,外资银行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汇丰银行从成立的1864年开始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仅20多年的时间内,急剧扩张、形成了全国性的金融网络。

与前一阶段英国银行独占的局势相比,英国银行虽仍占绝对优势,但呈现出其他国家力图挤进中国扩张金融势力的新迹象。

第三阶段(1895-1911年)。

美国经济五次转型梳理及启示

美国经济五次转型梳理及启示

美国经济五次转型梳理及启示编者的话2022年12月(中),人民论坛推出了《经济转型:规律与国情》策划,对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现实机遇和挑战、转型动力、难点和对策等进行了抛砖引玉的探讨。

这期我们将眼光转向世界,试图从其他国家的转型经验中寻求镜鉴和启示。

代表性的国家包括:依然是发达国家最强势代表的美国、曾经历两次严峻经济社会转型危机的德国、后发国家代表的拉美国家以及与中国在地缘和文化上有一衣带水关系的日本。

与这些国家相比,今日中国面临的情势,无论在转型动力、发展阻力,亦或是制度体系、社会结构、内外环境方面,都不尽相同。

但这些国家的经验或教训,也许可以在诸如如何看待发展阶段、怎样把握转型时机、如何结合国情选择转型模式等方面给我们以启迪。

美国经济的转型发展过程,清晰地反映了工业、技术和应用科学在现代文明发展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一旦人民掌握并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技术,它将会释放出难以预见的巨大能量,不仅会全面地改变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也将会改造整个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将社会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着经济转型的任务。

仅就这个问题而言,再没有比美国经济历史更富有教育意义的了。

美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转型,不断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升进的过程。

这一过程,清晰地反映了工业、技术和应用科学在现代文明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第一次转型:独立战争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革命和独立战争本身,也是美国经济的第一次重大的转型。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时,英国正在发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采用了蒸汽机的纺织、钢铁和机械制造业在快速地发展着。

曼彻斯特这个最著名的纺织业中心、工业革命的传统典型城市,正是在1776年开始兴建第一批大工厂。

这一年,曼彻斯特市的人口已经达到了3万。

到1790年,这个城市的人口已增至5万。

1801年,其人口达到了9.5万人。

也正是在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著名的《国富论》,阐述英国应当采取的贸易政策。

金融史(超详细课件)

金融史(超详细课件)

24
威尼斯金融
1
1、发展条件 2、初露锋芒 3、银行业的产生 4、美第奇家族 5、威尼斯巅峰
• 金融戓役
在13世纨左史,突然收紧银根,停止贷款。由 二当时的金币贷款利率高达20%,贵族只有廹 始借贷,就等二审誓臣服二姕尼斯商人的统治, 姕尼斯商人通过这次金融戓役,轻松实现了对 意大利贵族的债务控制。13世纨,姕尼斯商人 巫经完成了金融帝国的积累,他们控制了欧洲 大多数的黄金,所有的欧洲贸易都丌得丌叏道 姕尼斯。姕尼斯商人廹始向整丧欧洲大陆迚军, 廹始了他们雄霸地丨海的传奇敀亊。
3.具有现代管理模弅的特点
42
荷兰金融
2
1、概况 2、发展方式
荷兰人二1609年在阸 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 上第一丧股票交易所
3、东印度公司
4、阿姆斯特丹 股票交易所
到17世纨丨右,阸姆斯 特丹巫成长为欧洲的股 票交易丨心,其证券交 易就是现在证券交易的 早期模型。
43
荷兰金融
2
1、概况 2、发展方式
5
引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几个需要思考的
问题
1、廹放的态庙 & 廹放的思维
6
引言
0
几个需要思考的
问题
2、廸立“右脉”状结极
F.C 1 F.C 3
TimeLine
F.C 2 F.C : Financial Center
F.C 4
7
引言
0
几个需要思考的
问题
3、金融的历叱仅其廹始便不人 类社会的収展发化息息相兲
8
引言
7、衰败
• 原因 • 郁金香泡沫
49
荷兰金融
2
郁金香泡沫

美国企业并购的五次浪潮汇总

美国企业并购的五次浪潮汇总

【并购】美国企业并购的五次浪潮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五次并购浪潮。

(一)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1881-1911年),其基本特点是同一行业的小企业合并成一个或几个大企业,并购方式主要是同行业内部的横向联合,当时经营石油和钢铁等基础工业的资本家们通过他们巨大的垄断信用来购入大量竞争对手的股票,甚至达到控股程度,从而控制竞争对手,进而控制整个行业,该次并购浪潮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排除竞争。

在美国,这一时期共有2864次并购,涉及资产总额为63亿美元,100家最大公司的总规模扩大了34倍,并控制了全国40%的工业资本。

一些国际著名的巨头公司,如杜邦公司、通用电器、柯达胶卷、美国烟草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和美国冶炼公司等应运而生,该次并购浪潮至少涉及当时美国15%的工厂和工人,美国历史上首例并购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个案也在该次并购潮中诞生,那就是美国钢铁公司(J.P Morgan财团)与卡内基钢铁公司(卡内基财团)合并,合并后,该公司吞没了700多家公司,垄断了整个美国的钢铁市场。

随着美国政府反垄断、反托拉斯运动的不断高涨,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The Sherman Antitrust Act)于1908年通过。

起初,该法案主要用于管理金融市场的托拉斯。

由于其执行单位美国司法部的人手问题,它并没有对日益严重的垄断行为进行强有力的限制,直至到第二次并购浪潮,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才在限制横向并购以及垄断的形成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并购浪潮的结束与其说是由于反垄断监管力度的加强,不如说是由于并购资本的消失,在20世纪到来之时,造船托拉斯崩溃,使投资者对该类并购行为变得谨慎起来,并购浪潮从此慢慢趋何平静,而1904年股市的大跌正式宣布该次并购浪潮结束。

(二)第二次并购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1919-1930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投资资本非常充足,出现了许多行业里处于某一阶段(如原材料、生产、流通)的公司吸收或加入同行业里不同阶段的公司,也就是纵向并购。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美国五次并购浪潮在美国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已频频出现企业收购行为。

在以私人业主企业、家族企业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前期,美国的企业并购活动还不激烈。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企业形式逐渐从私人业主和家族企业形式演变为更先进,更合理,也更具有生命力的股份制。

此后,包括资产转让、股票交易、协议组建新公司及兼并等系统的企业收购愈演愈烈,在美国近代的产业发展史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浪潮。

1、第一次公司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世纪之交,这一时期是一个经济迅速扩展的时期。

在1893-1903年间达到高潮。

在1898-1902年间,被并购的企业总家数达2653家,并购的资本总额达63亿多美元。

其中1899年一年内因收购而消失的企业家数就达1028家。

1901年一些兼并未能实现其预期效果,并购活动就已经开始衰退了,只是在1903年衰退的更厉害。

至1904年联邦最高法院对北方证券案的判决则促进了这次兼并浪潮的终结。

该项判决中,法院决定兼并必须能经受住《谢尔曼法》第一节的检验。

(该法禁止以托拉斯或其他形式进行的能够阻止贸易的合并)此次并购运动主要是横向兼并,其结果导致了许多行业的高度集中。

它伴随着经济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发生的。

而且它是紧随着横亘大陆的铁路系统的建成、电力的出现、煤炭用途的广泛扩展而出现的。

铁路系统的修建促进了全国市场的发育,因此,兼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区性企业向全国性企业的转变。

美国企业在这次并购浪潮中,虽然先发端于石油工业中,但其高潮却出现在铁路公司中。

随着铁路网的扩张,铁路经营受到不断压力必须设法与其他铁路抢生意。

最初是相互削价,并积极开展强有力的促销活动,但结果导致成本的大增,利润的下降。

于是铁路经营者们又转而进行各种合作,建立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盟。

在这一过程中,铁路系统吞并较小的铁路线。

为争夺主要铁路的控制权,许多金融家们操纵起了股票市场,利用铁路破产和出现危机的有利时机,对铁路建立起牢固的控制权。

外国银行在华的发展与演变

外国银行在华的发展与演变

外国银行在华的发展与演变自1845年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国银行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其后160多年中,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外国银行在中国的活动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本文以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为基础,按清政府时期(1845-1911年)、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民国政府时期(1928-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1949-2006年)几个阶段分析外国银行在中国经济活动的演变情况。

关键词:外国银行银团贷款外资银行策略2006年,随着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颁布,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内地。

这距离新中国成立后批准进入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进入中国过去了27年。

回顾近现代中国历史,考察外国在华银行业的活动,可以间接地看到中国经济活动的演变情况。

清政府时期的外国银行中国出现最早的外资金融机构,是英国的东方丽如银行。

1845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香港仅3年,英商丽如银行就在香港设立了分行,在广州设立了分理处。

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在上海成立时,距这家英商外国银行在上海的成立已经落后了52年。

按照外国银行进入家数的时间分布和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地位与作用的变化,可将此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5-1864年):该时期虽然新设了不少外资银行,但其业务和作用还处于低级阶段。

该银行的资本规模也较小,大体上在50万到100万镑之间;业务上发钞很少,不积极揽储,最主要业务是贸易汇兑。

第二阶段(1865-1894年):1864年总部在香港的汇丰银行成立后,外资银行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汇丰银行从成立的1864年开始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仅20多年的时间内,急剧扩张、形成了全国性的金融网络。

与前一阶段英国银行独占的局势相比,英国银行虽仍占绝对优势,但呈现出其他国家力图挤进中国扩张金融势力的新迹象。

第三阶段(1895-1911年)。

美国金融市场的变迁

美国金融市场的变迁

第一个历史时期是从18世纪末至1886年,美国股票市场初步得到发展美国证券市场萌芽于18世纪末,1811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3]的建立标志着严格意义的美国证券市场真正形成,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马里兰州和费城的证券交易所在交易规模和活跃程度上和美国纽约交易所都相差无几。

与其他交易所不同,纽约证券交易所禁止庞氏(Ponze)骗局[4]式的融资,这帮助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在与其他交易所竞争中胜出。

1850年代电报的发明,强化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对其他地域性交易所的影响,其他交易所被迅速的边缘化,华尔街成为美国股票和证券交易的中心[5]。

从交易品种上看,当时各主要证券交易所最初交易主要品种是商品、联邦政府债券和新独立的州政府债券,也包括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股票。

1790年,当时的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6]大规模发行债券直接导致了证券市场的活跃。

最早进行活跃交易的美国股票是1791年发行的纽约银行和美国银行股票,1830年诞生了第一只铁路股票,1850年铁路股票已达到38只。

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战争时期,美国联邦政府为军费融资,证券市场得到空前发展,股票发行也迅速增加。

1860---1870年,铁路股票在美国大量上市,出现了铁路股票泡沫,使美国证券市场开始从过去的债券市场向股票市场转化[7],但1886年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证券市场以国债、地方政府债和企业债券的交易为主,19世纪的后几十年股票市场才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华尔街的主角[8]。

这一时期的美国股票市场几乎纯粹是一个投机市场,华尔街的交易具有很强的掠夺性,当时美国政府的腐败也助长了当时股票市场的操纵和掠夺。

这一时期,美国两次试图建立中央银行的努力都归于失败,美国的商业信奉“最少干预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格言,“这种情况(没有政府管制)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与金融是在没有政府管制的条件下自由发展的”[9]。

美国银行承兑市场及其演变

美国银行承兑市场及其演变
,
0 年 代 以来 8
美 国 银 行 承 兑 市 场 深 受 银 行 贷款 利 率
。 。

欧 洲 美 元 大 额 存款证 利 率

翻 磅



闯 落民 行
承 兑市场




刘 剑 萍
美 国 银 行承 兑市 场 是 关 国 货 币市 场
场之一 0 年代 7

短 期 资 金 市 场 ) 中 规 模最小 的市
,
该市 场早在
19 1
,
年 就 已 经 存在 了
但 是 真正 得到 迅 速 发展 却是在
,



到8 0 年代 初 期
虽 然 银 行 承 兑 汇 票市 场 还 在 继 续发 展

承 兑 汇票 的变 现 是 非 常 方 便 的 0 年 代美 国 利 率 不 断 上 升 7
,
这 就 进 一 步 保 障 了 它 的安 全 性 和 流 动 性
结 果 导 致 了不 交 存 款 准备 金 的 银 行 承 兑汇 票业务 的 迅 速 增

。 由于 了 年 代 欧 洲 美 元 市 场 与 美 国 国 内 的 金 融 市 场 之 间 的 联 系 还 没 有 达 到 今天这 样 的 密 切
,
程度
因而 欧 洲美 元 市 场 对 美 国 银 行 承 兑市 场 并 没 有构 成 直 接 的 威 胁
,

1 9 7 9年 以 前
外 国 公 司 是 不 能 在 美 国 商业 票 据 市 场 发 行 票 据 的
,
,
因此 外 国 银 行 除 了 在大
,
额 存款证 市 场 筹 资 以 外

美国的金融体系及其演变

美国的金融体系及其演变

美国的金融体系及其演变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核心,而美国的金融体系更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庞大和重要的金融体系之一。

从它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金融行业不断的创新、调整和发展,也见证了美国经济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对美国的金融体系及其演变作一探讨。

一、金融体系的基本特点美国的金融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1. 银行: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投资银行、中央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等。

2. 证券市场:主要包括证券交易所、场外交易市场和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等。

3. 金融衍生品市场:包括期货市场、期权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等。

4. 保险市场:包括寿险、财产保险等,同时还有再保险。

5. 资本市场:包括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有股权基金等。

从美国的金融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高度复杂性,同时它也是一个高度衔接的系统,各个组成部分都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同时美国的金融体系对整个世界的经济体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1. 起源时期(1775-1860年代)在美国独立前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和贸易,金融体系非常简单,它主要由政府和私营银行组成。

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大部分银行都是由私人创建的,这些银行没有任何形式的监管机构,因此在市场的起伏波动中屡次破产。

但是,这一时期的经历是美国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铺垫,例如美国的第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银行美联社”正是在这个时期成立的。

2. 繁荣时期(1860-1913年)这个时期是美国的经济腾飞时期,也成为了美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关键发展阶段。

美国政府开始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如“国家银行法”等,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建立一个高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同时希望能够解决美国银行市场面临的危机问题。

同时,随着经济的繁荣,很多的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开始涌现出来,这也为美国的金融体系增加了更多的组成部分。

3. 泡沫和大萧条时期(1913-1945年)在这个时期中,美国的金融体系出现了一些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许多市场的泡沫化引发了金融危机,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表明了这一危机的严重性。

银行监管体制变迁

银行监管体制变迁

Part1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演变
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
1
1978-1991:统一监管
向分业监管的逐步过渡
2
1992-2003:“一行三会”
分业监管的确立
3
2014后:分业监管的完善
2018:“一行两会
4
中国金融 监管体制 的变革
一、中央银行监管→“一行三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逐渐确立,各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相互渗透。

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人民银行承担着两个使命,一方面根
据国务院的决定继续行使其中央银行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维护货币稳定。另一方面根据1986年国务院《银行管理暂行条
例》,人民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上的唯一监管者负责全面监督和管
理市场上的所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
总的来说美国银行监管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加强银行法律制度建 设的过程,通过银行立法的不断发展以及长期的监管实践,美国逐渐 确立了明确的银行监管法律框架,该框架包括了一家银行的设立、运 营甚至是濒临危机状态下的解决办法的法律依据。
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美国银行业监管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之
路,监管权力也集中到了联邦政府层面。银行危机因此不再频繁出现。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监管政策在摇摆中前行……
局的监管改革议事日程。
二. “一行三会”→“一行两会”
2018年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 听取国务委员王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其表示,金融 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 全。方案提出,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 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务 院直属事业单位。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监管框架将进入“一行两 会”时代。

重看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与新政

重看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与新政

重看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与新政(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纽约的穷人们排队等候发放面包;图片来源于网络)1929年秋,美国股市开始崩溃。

10月29日,即所谓黑色星期四,工业股票指数下跌43%,此后继续下跌,最低时竟达88%。

数百亿美元市值蒸发,许多股民倾家荡产。

接下来是金融系统危机,1930年-1933年之间,9000多家银行不是彻底破产就是关门停业以逃避破产,存款额损失达250亿美元。

银行倒闭,货币供应不足,导致通货紧缩的瘟疫,投资、生产和消费都急剧减少。

1932年美国失业率高达25%,1700万个劳动力失去工作。

在二战真正解救大萧条之前,美国失业率从未低于15%。

经济灾难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在东北和中西部工业地区,许多城市因失业率太高而基本瘫痪。

美国人历来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认为失业和贫困是个人失败的象征,在大萧条来临之后,许多人仍无法理解自己失业的根源,日日徘徊街头,努力寻找那份根本不存在的工作机会。

无数家庭处于饥饿之中,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排队等待救济食物。

200万人干脆像铁道游击队一样爬上火车,在城市间流浪,希望某天能在火车顶上遭遇奇迹。

美国人对成功的信奉并未被大萧条摧毁。

《超人》漫画在1932年问世,给黯淡绝望的世界打开一扇不无自欺色彩的乐观之窗。

卡耐基《如何交友并影响他人》在1936年出版,提倡个人进取,鼓吹改善自我、适应环境和融于群体,为失意者设计通向成功之路。

大萧条成因至今学界无定论,经济学家卢卡斯甚至认为它是“任何理性推断都无可理喻”的一种现象。

不过,经济史学家们仍给出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解释。

大萧条根植于美国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更源于政府、企业金融界和民众对经济遭受重大打击之后的反应。

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其高关税政策又使美国在1920年-1929年期间获得10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从而聚敛巨额货币财富。

这强化了美国证券市场的泡沫。

与此同时,美国农业遭遇战后萧条,无数农场主破产,租赁小农场的农民陷入赤贫,南部黑人农民纷纷北上寻找生存机会。

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之路

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之路

心,为经济复苏创造了条件。此后,半 证券公司打得火热,商业银行面临前 银行涉足证券业的禁令。分业经营体
个多世纪里,尽管共和、民主两党“轮 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分业经营体制 制开始土崩瓦解。
番坐庄”,国会山上的政客来去匆匆, 国家这种情况尤为严重。
1999 年 11 月,美国通过《金融服
而分业经营的格局依旧。
立发展。
融控股公司的方式相互渗透,实现联 务的银行子公司改名为金融子公司。
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决定了 合经营,同时对各州禁止保险公司涉 该法涉及的银行主要是由财政部监管
金融混业经营的必然。金融全球化表 足银行业活动的权力加以某种限制。 的国民银行,州设银行的子公司业务
现之一是全球银行业合并和兼并的浪 那么,这种混业经营体制的代表性模 由州监管当局做出决定。
时,投资银行也不得经营存贷款业 表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一 公司承销1933年法案禁止的证券、商
务。这样,美国以法律的形式,在商 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混业经营体制。 业票据、某些市政收入债券、抵押债
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设立了一堵 总的看来,分业经营成为该时期的 券和按揭证券;1987年美联储还允许
跟踪报导
公司金融 Corporate Finance
郄永忠
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之路
文 / 郄永忠
1 999 年 11 月 4 日是世界 金融发展史上留下纪录 的一天。美国国会参众两院 分别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结 束了美国长达 66 年之久的 金融分业历史,当时的总统 克林顿称这一变化“将带来 金融机构业务的历史性变 革”。经济观察家们认为,新 法案的通过对全球都将产生 深刻影响,它标志着全球金 融业告别了分业经营,重新 进入混业经营时代。

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 随着美国殖民扩张和贸易发展,美国投 行业务迅速发展。而其业务的重点则是 在证券业。此阶段诞生了目前美国公认 的最早的投资银行:由萨尼尔·普顿姆创 立的“普顿姆·伍德·金投资银行”。而这 个阶段的飞速发展得利于企业兼并的发 展和美国内战的爆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 投行业务全能化 资本市场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大量 流失,同时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推动 了混业经营的发展。金融行业激烈竞争 一方面使得金融市场全方面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混业经营的主导地位。
• 投行业务的网络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的发展,使得不 同地域、不同国籍的市场参与者能够自 由选择业务提供者。一方面投行可以利 用网络使业务进行更加迅速,同时可以 利用网络积极发展国外客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 投行业务多元化发展,市场渐渐放开了严格的 法律管制 1975年《证券法增补案》旨在建立全国市场体 系;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 逐步消除了对银行和储蓄机构利率管制,取消 了货币限额;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案》允许 金融领域混业经营,银行可通过金融控股公司 从事任何类型的金融业务
投资银行发展趋势
• 投行业务创新 投行业务创新主要表现在: 融资形式的的创新 并购产品层出不穷(并购贷款,杠杆 并购) 基金产品创新 金融衍生产品创新
• 投行业务专业化 寻求专长,树立品牌和竞争优势,比如 美林擅长组织项目融资和产权交易,摩 根斯坦利擅长报销大公司的证券。同时 投行人才资本专业化进程也在进行,投 行招募各种通才和专才。比如风险分析 师,金融工程师等等职业应运而生。
总结
• 美国的投行经历了上百年的洗礼,经历 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三阶段, 在其体制和监管机制上都有十分成熟的 经验,虽然08年金融危机使其元气大伤, 但美国投行仍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 世界主导的地位。

五阶三级制奖金算法

五阶三级制奖金算法

五阶三级制奖金算法
五阶三级制它是一种奖金分配制度,起源于美国,由两名犹太大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提出,曾经获得过亚太直销大会银鹰奖。

目前这种奖金分配模式已被我国金融保险银行业广泛的引用。

五阶:是指五个级别,依次为实习业务员、业务组长、业务主任、业务经理、高级业务员(老总);三级是指从实习业务员到高级业务员之间的三个晋升阶段。

"五级"是奖金制度的五个级别,即E级会员、D级推广员、C级培训员、B级代理员、A级代理商。

"三阶"即加入者晋升的阶段:从E级会员升为C级培训员为第一个阶段,当你人数达到当时就晋升。

C级培训员升为B级代理员为第二个阶段,当你人数达到在下个月的一号晋升。

B级代理员升为A级代理商为第三个阶段,当你人数达到也在下个月的一号晋升。

五级三阶制里有四种奖金分配制度。

直接销售奖、E:15%、D:20%、C:30%、B:42%、A:52%。

级别差额奖、共有十个,是用上一级的直接销售奖减去下一级直接销售奖所得出的金额。

辅导或育成奖、只有C级培训员和B级代理员能拿到的奖励。

通过培训下线进行奖励。

福利或分红奖,这个是别的级别拿不到的,只有第一代A级代理商能拿到。

美国大型银行控股公司“大而不能倒”

美国大型银行控股公司“大而不能倒”

G L O B A L V I E W全球视线Systematically ImportantU.S. Bank Holding Companies “Too Big To Fail”美国大型银行控股公司“大而不能倒”■李楠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银行控股公u j法(T h e B a n k H o l d i n g C o m p a n y A c t)》。

该法案明确控股银行但身不经营银行、丨k务的母公司为银行控股公司,并由美W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对其进行监管。

1999年,美国实行金融混业经营,被控股公nj的范围延伸至证券、资产管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银彳丨•控股公H j就此演变为当前金融控股集闭的概念。

2020年6月木,美联储监管的人型银行控股公司(即在美国的全 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共11家。

其中,美国本土机构分别是摩根大通集团(以下简称“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公司(以下简称“美国 银行”)、花旗集团.富国银行公司(以下简称“富国银行”)、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纽约梅隆银行公司(以K简称“纽约梅隆”)和道富银行公司(以下简称“道富银行”)八家集团。

大型银行控股公司面临更高监管要求更高的资本要求。

第-,《巴塞尔协议0〇〉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配贸补充资本。

第二,龙联储要求资产规模在2500亿 美元及以上的银行控股公司留存缓冲资本。

第三,美联储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达到M低5%的补充扛杆率。

第四,美国金融稳定委员会要求令球系统承:要性银行具备总损失吸收能乃。

除最 低补充扛杆率外,其余三项要求实行差异化标准及动态调幣。

第 五,吏联储针对资产规模《丨:1()〇亿美元及以上的银行控股公司设 立了年度资本评估和压力测试计划。

此外,为防范疫情负曲影响冲击银行资产质W:,从2020年6月起,美联储限制包括八家集团在内的33家大型银行控股公司派发股利规模,哲停股票M购,以 留存资本抵补预期贷款损失、支持信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银行业演变的五个阶段
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萧条期,众多银行相继破产,将近4000个金融机构于1933年倒闭。

自那时以来,联邦和州政府就担任起保护人的角色,开始控制商业银行的各种活动,而这种监控的结果造就了美国金融服务体系框架的最终形成。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银行业才开始实现全面自由化。

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规定,只要银行能够操作充足的资本,就允许其扩大服务范围和拓宽业务领域。

从政府管制的角度来看,美国银行业的演变和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保护性压抑阶段(20世纪30-40年代):由于紧随大萧条期而来的众多银行的倒闭,政府管制主要集中在存款保险,以及紧锣密鼓的检查与监督上,以此来避免更多的倒闭现象发生,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控制中求发展阶段(20世纪50-70年代):银行发展日趋稳定并且积累到相当的数量和规模之后,政府将重点转移到规范银行的扩张上面,包括对区域和产品扩张进行限制。

政策明确限定了银行可以在哪里设立办事处、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以及可以按何种利率收取或支付。

直到19世纪80年代早期,商业银行的操作性定义一直保持得非常简单———“商业银行就是接受活期存款和提供商业贷款的机构”。

在这种情况下,为规避这些限制而成立提供特定服务的银行就不足为奇了。

市场觉醒和自由化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伴随经济发展的加速和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水平要求的日益提高,银行面临着产品多样化和渠道多面化的巨大压力。

受市场需求的驱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立法开始放松,对银行在产品和定价上的管制逐渐解除。

业界整合和问题遏制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中期),美国银行业受到第二轮倒闭的严重冲击。

这一次,部分原因是经济不景气,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度草率的发展而引起的不良贷款问题,存贷业务都受到了严重打击。

银行倒闭再次发生以及并购和重组也随之火热起来。

到了90年代,很多全国性商业银行继续遭受着资产质量低下和倒闭的冲击。

立法者继而重新加强了对银行业的管制以减少损失。

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管制的要点主要仍围绕着解决储贷危机以来的遗留问题以及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管制解除的全球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立法者关注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长达10年之久,9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才又重新将目光聚焦在金融服务业的自由化上。

此时,美国金融业开始面临全球的竞争压力,而美国股市的回暖则提升了公众投资非银行金融工具的意识,因此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这项法案规定,只要银行能够操作充足的资本,就允许其扩大服务范围和拓宽业务领域。

从此美国银行业终于实现了全面自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