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二力平衡初中物理说课教案

二力平衡初中物理说课教案

二力平衡初中物理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力以及力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的两种表现形式。

4.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 学生能否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第二章: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二力平衡。

2.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内容:1. 二力平衡的概念: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2.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演示法: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二力平衡的现象。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二力平衡的现象。

2. 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定义。

3.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

4. 演示二力平衡的现象: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二力平衡的现象。

5. 练习:让学生判断哪些现象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的理解。

2. 学生能否判断哪些现象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三章:二力平衡的运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翘板、天平等。

2. 运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通用7篇)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通用7篇)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通用7篇)《二力平衡》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力平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2、经历二力平衡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归纳总结出结论。

3、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二)新课引入:是不是只用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或做匀速运动?举例说明。

(三)进行新课:1、平衡力和平衡状态实例分析:不同状态下物体的受力情况(对媒体展示),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能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我们就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只有两个力作用时,就叫二力平衡。

引导学生认识平衡状态。

引出: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设计好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分析得出结论。

小车是否静止?小车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小车还能静止吗?把小车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小车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由平衡力中的一个力确定另一个力;(2)由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而判断各力间的关系;(3)由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五、巩固练习: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二力平衡教案初中物理

二力平衡教案初中物理

二力平衡教案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 学生能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 学生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 学生能够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培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 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教学难点:- 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绳子、木板、滑轮、重物、气球等。

-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基本概念,复习力的作用效果。

2. 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情况?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二力平衡的概念: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物体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就称为平衡力。

2.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a. 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b. 两个力必须在同一直线上。

c. 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d. 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a. 用绳子悬挂一个木板,木板上放置一个重物。

b. 改变绳子的拉力,观察木板和重物的运动状态。

c. 讨论并引导学生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提问:同学们能否举例说明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延伸:-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进行一次专题讲座,分享二力平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二力平衡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2节《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2节《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1.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列举至少三个应用二力平衡的例子,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2.完成教材第8章第2节后的习题1、2、3,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每道题的解题思路。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二力平衡条件中的“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这两个条件。要求实验步骤清晰,数据记录准确,并分析实验结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实验器材,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二力平衡条件。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3.各小组汇报实验成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心得。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实验中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二力平衡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基本概念:讲解二力平衡的定义,阐述二力平衡的条件。
3.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二力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知识应用: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二力平衡条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二力平衡现象的理解和体会。
3.教师强调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意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二力平衡知识,并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二力平衡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2节《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二力平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二力平衡条件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工具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二.新课教学1.力的平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一、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2.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初中物理第一册二力平衡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册二力平衡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册二力平衡实验教案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验中,通过使用组成力的方法,学生将学习到如何利用力的平衡性,学习如何通过简单的物理实验进行力的计算以及如何使用计算器来完成物理实验所需的计算。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学生能够了解如何使用组成力的方法进行力的平衡。

3.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物理计算,掌握通过简单的物理实验进行力的计算的方法。

4.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加深对力学概念的理解,提高物理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物理实验箱、计算器、弹簧测力计。

2.实验材料:各种拉力和重力平衡问题所需的实验装置及相应材料。

3.知识储备:二力平衡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公式。

教学步骤:一、引入(10分钟)1.教师通过介绍二力平衡实验的重要性和实验目标来引入本次教学。

2.教师要求学生重新回顾力的概念,为实验做好准备。

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0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材料和器材,让学生对实验装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教师提供计算器使用小技巧,并让学生操作计算器,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实验操作(50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摆放物的情况,并给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布置摆放,并通过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测量。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解答,并提供相应的修正措施,并在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后加以总结。

四、实验结束后的讲解和总结(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和学到的知识。

2.教师现场演示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并完成物理实验所需的计算。

3.教师进行实验的总结,帮助学生掌握实验中学习到的物理实验技能和方法。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二力平衡实验教学,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和方法得到了不断提高,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和弹簧测力计进行物理实验所需的计算和测量,加深了学生对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实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

初中苏教版二力平衡的教案

初中苏教版二力平衡的教案

初中苏教版二力平衡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3)能够运用二力平衡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2)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二力平衡的概念;(2)二力平衡的条件。

2. 教学难点:(1)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2)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木板、滑轮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2)提问: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何保持平衡?2.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并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2)实验演示:利用弹簧测力计和细线,展示二力平衡的实验现象;(3)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3.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1)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2)阐述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 应用二力平衡解释实际问题(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二力平衡现象;(2)引导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2)强调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2.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二力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

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

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精选11篇)《二力平衡》篇1[教学设计说明]二力平衡是力一章中的重点之一,也是今后力学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中,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将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将课堂练习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也使学生感悟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使学生知道二力平衡、平衡力的概念及物体的平衡状态;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领会二力平衡时的合力为零。

•过程与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二力平衡概念及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通过实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通过师生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认识物理学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门科学。

感悟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价值。

产生学好物理,为将来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打好基础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玩具也越来越高档。

这里有一部遥控ae86小汽车,请一位同学操从汽车在教室里转一圈,其他同学观察小汽车的运动状态。

学生活动:一同学操从汽车,其他同学观察。

师:请同学们分析小汽车的运动状态有哪些?学生:交流。

师:我们把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平衡状态,其他运动状态称为非平衡状态。

学生活动:分析物体处于两种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师:如果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如果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离平衡,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屏幕展示:*二力平衡。

当物体受到二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就称这二力是平衡的。

(这二力叫平衡力)*分析。

平衡力不是一个力,一般是两个力(一对)。

师:根据二力平衡及平衡力的概念,要判断物体受到的二力是否平衡,只要看在这二力作用下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的教案 初中

二力平衡的教案 初中

二力平衡的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能够识别和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3. 能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 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如图片、实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提问: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可能会出现哪些运动状态?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二力平衡的概念: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这两个力满足一定的条件,物体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状态称为二力平衡状态。

2.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a. 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b. 两个力的方向必须相反。

c. 两个力的大小必须相等。

d. 两个力的作用线必须在同一直线上。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2. 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两个力是否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找出身边的实例,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2. 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展示和解释。

五、练习与解答(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解答。

2.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判断是否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提问: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二力平衡来解释?2.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练习与解答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并能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一、引言二力平衡是大学物理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建立基本物理概念和学习物理学的关键课程。

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运用生动的实例和互动课堂,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基本物理概念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二力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二力平衡的判定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3. 提高学生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性质。

2. 二力平衡的判定方法和示例。

3. 二力平衡的应用和实验。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讲授教材和示例,介绍概念和原理。

2. 互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

3. 实验演示:设计物理实验,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4. 课堂互动:在课堂上举行小组竞赛和互动活动,增加课堂趣味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进程1. 预习:学生通过课本预习,熟悉二力平衡概念和原理。

2. 讲授: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二力平衡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和应用。

3.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问题,以探究性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演示: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演示,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二力平衡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5. 课堂互动:开展小组竞赛、课堂互动等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

6. 精讲精练:巩固所学知识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

7.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练习题和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知识以及自主探索新的物理学问题。

六、教学过程中注意事项1. 在讲解和实验演示中需要注意示意图和实验器材的准备。

2. 在互动探究环节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调研和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 在课堂互动和竞赛活动中需要注意规范引导和注意安全。

4. 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并激发兴趣,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 教学目标
•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掌握平衡条件的表述方式;
•能够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要求
•具备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计算能力;
•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能够独立进行探究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二力平衡的概念与原理;
•力的合成与分解;
•平衡条件的表述方式;
•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与互动交流;
•实验检验与计算分析;
•讨论分享与学生自主思考。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教学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如平衡天秤)引入二力平衡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二力平衡的原理和意义。

2. 拓展教学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与方法;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实验演示;
•鼓励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探索解决方法。

3. 深入教学
•讲解平衡条件的表述方式,包括力的合力为零和力的合力和力矩均为零;
•完成一些例题和练习,巩固平衡条件的掌握;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4.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和方法、平衡条件的表述方式。

•教学难点:平衡条件的应用。

5. 归纳总结
•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原理和意义;
•总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总结平衡条件的表述方式和应用方法。

四、教学评估
•合理安排课堂练习和考试;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分享;
•定期评估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

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 沙发、桌面上的电视、花瓶、匀速直线下降的降落伞、起重机匀速提升重物。

【提出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不能反过来描述呢?凡是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么有收到力的作用, 请举例证明。

二、自学互研(一)二力平衡的条件自主阅读教材P20~21的内容, 独立思考并完成:1.什么是力的平衡?列举一两个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实例。

答: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 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放在课桌上的物理课本, 吊在天花板上的电风扇等等都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__一个__物体上的两个力, 如果大小__相等__、方向__相反__, 并且__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__, 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利用如图所示器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将卡片上的两根线跨放在支架的滑轮上, 并在两个线端分别挂上钩码, 使作用在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 且在一条直线上。

当卡片平衡时, 从钩码质量看, 卡片两边所受的拉力__相等__。

(2)为观察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能平衡, 可用手将卡片__旋转一定角度__, 释放时观察其是否保持平衡。

(3)在卡片平衡时, 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 并观察随之发生的现象。

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个条件是__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__。

(4)该实验在选择卡片时, 选用较轻卡片的目的是__卡片重力可以忽略__。

(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自主阅读教材P21~22的内容, 独立思考并完成:4.如图所示, 跳伞运动员在从飞机上跳下、降落伞没有打开之前, 下落得越来越快, 此时运动员受到的阻力__小于__重力;当降落伞打开后, 运动员匀速下落时, 受到的阻力__等于__重力。

(两空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如图所示, 一位同学用水平力F推停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 但没有推动, 推车时, 水平力F与地面对车的摩擦力f的大小关系是( C )A.F一定小于fB.F可能小于fC.F一定等于fD.F可能大于f(第5题图)(第6题图)6.如图所示, 悬挂在树枝上的苹果静止不动, 苹果受到__拉__力和__重__力作用, 它们__是__平衡力, 苹果__是__处于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的实验教案

二力平衡的实验教案

二力平衡的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知晓二力平衡的基本概念;2、通过实验学习如何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初步学习如何用正负法分析力的作用。

二、实验理二力平衡是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时,可以使物体保持静止的状态。

平衡是指物体处于不加速的状态,也就是速度为0且加速度为0。

天平是一种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挂上等重的砝码,可以将物体放在天平的一端,这样天平就可以测量物体的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天平使用时必须保持水平,砝码的质量必须正确,天平盘的质量必须忽略。

在力的分析中,可以使用正负法。

如果一个力指向右边,则为正方向;如果一个力指向左边,则为负方向。

如果向上的力为正方向,那么向下的力就是负方向。

如果是任何角度,力的水平分量在水平方向上,垂直分量在垂直方向上。

三、实验器材1、天平;2、砝码组;3、导轨;4、滑动摩擦小车;5、分度盘;6、直尺。

四、实验步骤1、将一块重物放在天平的右盘上,将砝码放在左盘上,调整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状态。

取下重物和砝码,记录砝码的重量。

2、找到一个滑动小车,将它放在导轨上,并使用保险装置牢牢地固定它。

3、将重物绑在绳子上,将绳子穿过滑动小车上的孔,抬高重物,使重物挂在小车的下面。

4、改变小车的位置,使滑动小车停在导轨的不同位置。

每当滑动小车停下时,测量分度盘上的角度,记录下被挂上重物的绳子的倾角。

5、在每个位置下,尝试快速扰动小车,然后观察小车是否会出现振荡,如果出现了,就知道重物受到了不平衡的作用。

6、反复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得到3个位置的角度记录。

五、数据处理1、利用公式tanθ=Fh/Fv(θ:角度,Fh:水平力,Fv:垂直力)计算出受力的水平和垂直分量。

2、对于每个位置,将重量的值、倾角θ、水平分量、垂直分量输入数据表中。

3、使用Excel或任何可用的工具,利用数据表计算出每个位置的水平、垂直分量的值,同时画出一张图,将水平分量的值作为x轴,垂直分量的值作为y轴,绘制出一条直线。

《二力平衡》教案3篇(二力平衡试讲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3篇(二力平衡试讲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3篇(二力平衡试讲教案)下面是我收集的《二力平衡》教案3篇(二力平衡试讲教案),供大家品鉴。

《二力平衡》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平衡(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教学难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教学器材:视频光盘、木块、带滑轮的长木版、细线、勾码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思考: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平面上的粉笔盒(2)吊着的吊灯(3)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其原因。

(二)新课教学一、探究:力的平衡1、实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3、思考: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讨论: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平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二力平衡的课堂实践教案设计

二力平衡的课堂实践教案设计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力的平衡和合成问题,是孩子们学习力学的重要基础。

在二力平衡的教学中,实践教案的设计非常重要,它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风貌、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一、教学目标1.学习二力平衡的基本概念,掌握二力合成的方法和步骤;2.理解并掌握平衡状态的定义和平衡的条件;3.能够应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解决力的平衡和合成问题;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5.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其科学思维。

二、教学方法1.教师主导授课,学生分组协作完成实验任务;2.改进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手段,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4.小组讨论和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实验设计1.实验材料:弹簧秤、滑轮组、细绳、球形物品、助教器。

2.实验步骤:步骤一:组装实验装置。

将弹簧秤和滑轮组固定在助教器上,用细绳将球形物品绑在滑轮组下端,并将细绳通过滑轮组上的轮槽,把细绳另一端绑在助教器上方的水平挂钩上,调整弹簧秤,让秤头悬挂着细绳下方的球形物品,记录弹簧秤的测量值。

步骤二:测量单个力和合力。

把滑轮组上细绳分别拉向左右两侧的方向,使球形物品保持静止,测量弹簧秤的两个数值,代表细绳与地面的接触力和球形物品受到的支持力,将其加起来,得到合力大小的数据。

步骤三:记录角度和计算结果。

将滑轮组和助教器转过一定角度,测量弹簧秤的值,记录与初始测量值。

3.教学内容(1)教师介绍二力平衡的概念,重点讲解二力平衡的原理和应用。

(2)使用助教器、滑轮组、弹簧秤等实验材料,引导学生探究细绳和物体之间的力并合成合力。

(3)拓展复合平衡状况的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数据推算力的大小和方向,建立数学模型。

(4)教师和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展示多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的运用。

四、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通过实验装置的制作、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学生能够得到多组力的大小和方向,并且能够通过数据计算获得合力结果。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

二力平衡的条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掌握使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什么是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

3.使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实例分析。

教学重点: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确定作用力的方向和大小。

2.使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准备:1.教学实例。

2.教学投影仪。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10分钟)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引入二力平衡的概念,例如一个悬挂的物体在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

Step 2:二力平衡的条件(15分钟)介绍二力平衡的条件:1.两个力的作用线必须共线。

2.两个力的大小必须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必须相反。

Step 3:使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20分钟)以教师设计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使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悬挂物体问题,需要确定拉力和重力的作用线是否共线、大小是否相等以及方向是否相反。

Step 4:实例分析(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斜面上的物体问题、受力平衡绳子的问题等。

每个小组将结果汇报给全班。

教师在此阶段提供指导和反馈。

Step 5:巩固练习(20分钟)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形式各异的问题,如角或方向发生变化并且出现多个作用力的问题。

Step 6:小结(10分钟)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Step 7: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练习更多的二力平衡问题,并准备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扩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多力平衡的条件、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 教案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 教案

教案: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一、教学内容1. 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学会使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分析实际问题。

3. 掌握二力平衡的判定方法,能够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判定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二力平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二力平衡的判定方法。

2.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判定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感受二力平衡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判定方法。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二力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判定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几个关于二力平衡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判定方法来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二力平衡概念:……条件:……判定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那么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b. 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如果作用在不同的直线上,那么物体一定不处于平衡状态。

(2)计算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8N,方向水平向右,另一个力为6N,方向水平向左。

求物体的运动状态。

2. 作业答案:(1)判断题答案:a. 正确b. 错误,因为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直线上,无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计算题答案: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施
钩码、细绳、小卡片、两端带定滑轮的长木板一块、小剪刀、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

a.停泊在水中的充气船。

b.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

c.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d.静止在桌上的杯子。

2.教师:片中的充气船、飞机、运动员、大象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

(板书课题:二力平衡)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平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平衡问题。

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平衡状态。

(板书)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板书)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

(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

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静止不动(平衡状态)。

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卡片不动,把两个吊盘放在同一侧,两盘加入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受力方向运动。

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卡片静止,用手旋转卡片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卡片旋转,不能平衡。

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剪刀把卡片剪成两块小卡片,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卡片都不能静止。

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平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板书)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平衡。

(教师把例子写在黑板上)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直升机跳伞员、充气船、运动员、杯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示意图。

5.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吊扇的平衡。

悬挂在教室里的风扇,其重为40N ,能求出天花板对它的拉力吗?根据二力平衡条件中的大小相等可知:F =40N 。

6.观看动画汽车的受力平衡,请分析出汽车的受力情况。

三、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知识: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四、选择与计算
1.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只受一对平衡力的作用,则该物体( A )
A.可能在水平面上向任意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只能以一定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只能沿一个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D.不是静止,就是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 )
A.小球在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人用力推车,车未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C.小孩从滑梯上自行下滑,是因为他受到惯性的作用
D.书本静止在课桌上,是因为书本的重力与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平衡
3.吊车吊着质量为2 t的集装箱以0.2m/s的速度匀速上升,吊车要给集装箱多大拉力?如果集装箱变为以0.2m/s的速度匀速下降,吊车要给集装箱多大拉力?
分析:首先分析集装箱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分析图。

集装箱受到重力和吊车对它的拉力。


装箱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处于平衡状态。

不论它是上升还是下降,它受到的两个力应该彼此平衡,
大小相等。

根据质量与重力的关系求出集装箱受到的重力,再根据两个平衡力的关系,求出拉力F
= G。

答案:已知:m = 2 t = 2 000 kg
求:F
解:G = mg
= 2 000 kg× 9.8 N/kg
= 19 600 N
F =
G = 19 600 N
答:吊车对集装箱的拉力大小都是19 600 N。

4.放存水平桌面上的质量为0.5kg的物体,在一个2 N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各多大?
分析:如图右所示,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重力G与水平桌面的支持力N,水
平拉力F与水平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f,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物
体所受力一定是平衡力,重力G和支持力N平衡,大小相等N =G =mg=0.5kg×9.8N/kg
= 4.9N;水平拉力F与摩擦力f平衡,大小相等f =F=2 N。

答案: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水平拉力2 N,水平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2 N,重力G= mg=0.5kg×
9.8N/kg = 4.9N,水平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4.9N。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第49页3—5题。

六、板书设计
课题:8.2二力平衡
(一)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七教学反思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今天刚学习明天可能就给忘了,总是弄不清楚。

在授课中,我以讲台上静止的书本为例,讲解二力平衡。

为了避免与相互作用力的混淆,对书本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出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的结论,学生是理解了。

但测试时,一但遇到选择题中有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等选项时学生还是混淆这两个问题。

为此,在进行试卷讲评时,我换学生自己为受力的研究对象,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将各个力进行比对,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
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

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

趣味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