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书_物则有形_图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残片中,有一幅残存大半而比较特殊的帛图(封二),尺寸不大,约幅宽24、幅长20厘米,与另一幅残存的“九主图”大小差不多。可能是因其归属不太清楚,故原帛书整理小组已整理发表的《马王堆汉墓帛书》[1]中没有介绍,就是有关马王堆帛书的综述材料[2]中也没提起过,一直到2004年出版的《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3]中,才有该图的目录。这个目录当时是按照考古报告的要求,将马王堆帛书的所有内容,包括所有残片进行编目的结果。鉴于这幅帛图的性质还不太清楚,故当时仅采取古书定名的惯例,直接选取帛图上残存文字中开头的几个字,将其定名为“物则有形”图,至于具体内容,一直没展开讨论。今通过对上博楚竹书《恒先》篇和帛书《黄帝书》的研读,略有所得,故不揣浅陋,略加考释,以求正于大家。

这幅帛图分三层布局,最外一层是朱绘方框,在方框内侧题有文字。第二层是用青色绘的圆圈,在圆圈外侧题有文字。第三层是在圆圈的正中,用墨书文字组成一个如云气一样回环的圆,文字是从圆心开始向外旋转书写,其形状与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所绘日晕、月晕

之类的云气图有些类似,具有明显的图式意味。这些文字虽然残缺了左侧的一部分,但残存的中间和右侧文字基本可读。我们先释读残存文字,再来讨论图式的特殊涵义。

11圆圈正中旋转书写的文字:

应于淦,行于□,心之李也。□淦无□,□无不行淦。至而应和,非有入也。蔡

解而忘,非有外也。

在这个圆圈的北面单写了一个“淦”字、南面残存“应”字的一半,东面似是一个“无”字,按理西面也应有一个字,很可惜,这块拼上去的残片上没有,但根据这段回旋状文字来推断,西面所缺之字或许应该是“行”字。如果可以这样推断的话,那这位于四方的几个字也许正好是理解这段文字的依据之一。

“淦”在汉语中是一个义项很单一的字,即水名或地名,用在这里,显然既不是水名也不是地名,应该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词。帛书《阴阳五行》甲篇中有“淦池”一词,为星宿的专名,而且也不简称为“淦”。因此,疑“淦”读为“ ”,古音中“淦”是见母侵部字,“ ”是见母元部字,语音相近而可通假。“ ”当为“恒 ”之“ ”。帛书《黄帝书・十大经・行守》开篇就

马王堆帛书“物则有形”图初探

陈松长(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

・82・

马王堆帛书“物则有形”图初探

有“天有恒 ,地有恒常”,所谓“恒 ”也就是永恒的主干,永恒的法则。“ ”用在这里,或许正是所谓“恒 ”之省。那么,所谓“恒 ”,也就是指形名哲学中那种所谓虚无有的“道”。帛书《黄帝书・道法》:“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刑(形)名。刑(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形)名声号矣。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应于淦”的“应”,也可能就是帛书《黄帝书・称》中所说的“道无始而有应,其未来也,无之,其已来,如之”中的“应”。故“应于淦”或许就是与“道无始而有应”相类似的一种表述。

“李”读为“理”,帛书《九主》中有“得道之君,邦出乎一道,制命在主,下不别党,邦私门,诤李皆塞”一段话,其中“李”字在字形上与此完全相同,帛书整理小组即将其读为“理”,当无疑义。

“应和”之“和”,当与帛书《老子》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和”意思相近。帛书《黄帝书・道原》:“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测)也。显而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句中的“和”犹调和、合和也。

“入”犹“内”也。《说文・入部》:“入,内也。”“内,入也。自外而入也。”是知“入”、“内”二字同义互训,义自相同。这里的“非有入也”和后面的“非有外也”,应该是相对从文。

《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之句当可作此句脚。

“蔡”当是“察”字之讹写。马王堆医简《十问》中的“目不察者”的“察”就写成了“蔡”,帛书整理小组直接将其读为“察”。“察”犹稽察也。帛书《黄帝书・道原》:“明者故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谓察稽知极。圣人用此,天下服。”“解”当从其本义,“察解”应就是稽察分析的意思。又,“解”或可读为“懈”。《诗・鲁颂・ 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管子・弟子职》:“一此不解,是谓学则。”《史记・留侯世家》:“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司马贞索隐:“谓卒将离心而懈怠。”帛书《黄帝书・道原》:“不为治劝,不为乱解。”帛书整理小组亦读“解”为“懈”,释为“懈怠”之义。

21圈外侧残存的题字:

……广言。终日言,不为言。终日不言,不〔为〕无言。……言,必……怪……故

……

按:“言”是形名学说中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在有关的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多有讨论和阐述。一般说来,言是“心之符”。帛书《黄帝书・十大经・行守》:“有人将来,唯目之瞻,言之壹,行之壹,得而勿失。〔言〕之采,行之 (熙),得而勿以。是故言者心之符〔也〕,色者心之华也,气者心之浮也。有一言,无一行,胃(谓)之诬。故言寺(志)首,行志卒。”这是将“言”视为意志的先声,是判断一个人内心活动的重要依据,我们现在所说的观其言,察其行,即属同一种认识。此外,在形名学说中,“言”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恒先》篇:“有出于或,生(性)出于有,音(意)出于生(性),言出于音(意),名出于言,事出于名。或非或,无谓或。有非有,无谓有。生(性)非生(性),无谓生(性)。音(意)非音(意),无谓音(意)。言非言,无谓言。名非名,无谓名。事非事,无谓事。”这是有关宇宙万物生成论的文字,其中就特别强调了“言”这个范畴的重要性,对此,郭齐勇先生有过很具体的阐述:“言、名、事的关系,《韩非子》有一些讨论:‘主道者,使人臣必有言之责。’(《南面》)指言与不言都必承担责任。‘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臣》)‘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形名;形名者,言与事也。’‘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事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二柄》)‘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定法》)受申不害影响,韩非说:‘圣人

・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