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书_物则有形_图初探
马王堆汉墓帛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 _ ⼗问释⽂马王堆汉墓帛书⼗问释⽂●黄帝问于天师⽈:「万勿(物)何得⽽⾏?草⽊何得⽽长?⽇⽉何得⽽明?」天师⽈:「(尔)察天地之请(情),阴阳为正,万勿(物)失之⽽不(继),得之⽽赢。
⾷阴(拟)阳,稽于神明。
⾷阴之道,虚⽽五臧(藏),⼴⽽三咎,若弗能出(朴)。
⾷之贵静⽽神风,距⽽两(峙),参筑⽽⽏遂,神风乃⽣,五声乃对。
翕(吸)⽏过五,致之⼝,枚之⼼,四辅所贵,⽞尊乃⾄。
饮⽏过五,⼝必⽢昧(味),⾄之五臧(藏),刑(形)乃极退。
(搏)⽽肌肤,及夫发末,⽑脉乃遂,阴⽔乃⾄,浅(溅)坡(彼)阳(勃),坚蹇不死,饮⾷宾(体),此胃(谓)复奇之⽅,通于神明。
」天师之⾷神⽓之道。
●黄帝问于⼤成⽈:「民何失⽽(颜)⾊⿅〈〉〈狸〉(黎),⿊⽽苍?民何得⽽奏(腠)理靡曼,鲜⽩有光?」⼤成合(答)⽈:「君欲练⾊鲜⽩,则察观尺污(蠖)。
尺污(蠖)之⾷⽅,通于阴阳,⾷苍则苍,⾷黄则黄。
唯君所⾷,以变五⾊。
君必⾷阴以为当(常),助以柏实盛良,饮⾛兽泉英,可以⽼复壮,曼泽有光。
椄(接)阴将众,(继)以蜚⾍,春(爵)(雀)员骀(⼦),兴坡(彼)鸣雄,鸣雄有精,诚能服此,⽟筴(策)复⽣。
⼤(太)上埶(艺)遇,廱(壅)坡(彼)⽟窦,盛乃从之,员骀(⼦)送之;若不埶遇,置之以。
诚能服此,可以起死。
」⼤成之起死⾷鸟精之道。
●黄帝问于曹熬⽈:「民何失⽽死?何得⽽⽣?」曹熬答⽈:「□□□□□⽽取其精。
侍(待)坡(彼)合⽓,⽽微动其刑(形)。
能动其刑(形),以致五声,乃⼊其精,虚者可使充盈,壮者可使久荣,⽼者可使长⽣。
长⽣之稽,侦⽤⽟闭,⽟闭时辟,神明来积。
积必见章,⽟闭坚精,必使⽟泉⽏顷(倾),则百疾弗婴,故能长⽣。
椄(接)阴之道,必⼼塞葆。
刑(形)⽓相葆,故⽈:壹⾄勿星(泻),⽿⽬(聪)明;再⾄勿星(泻),⾳⽓⾼阳(扬);三⾄勿星(泻),被(⽪)⾰有光;四⾄勿星(泻),脊胠不(伤);五⾄勿星(泻),尻脾(髀)能⽅(壮);六⾄勿星(泻),百脉通⾏;七⾄勿星(泻),冬(终)⾝失〈〉央(殃);⼋⾄勿星(泻),可以寿长;九⾄勿星(泻),通于神明。
中国帛书的发展及作品欣赏
中国帛书的发展及作品欣赏喜欢简帛书的我,这是个很不错的值得学习的文章!原文地址:中国帛书的发展及作品欣赏作者:简猫摘要:帛书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字载体,是一种写在光洁细薄丝绢上的文字遗存。
它以毛笔、墨、缣帛的产生为前提,以简牍无法满足人们要求的状况为条件而活动在历史舞台上,同样由于自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无疑给纸张的问世也就提供了机会。
虽然纸张比缣帛更适合作为文献的载体,虽然它的问世并没有完全取代缣帛,然而优胜劣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所以帛书的衰落也是必然的。
“帛书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文字载体[1][②]”,是一种写在光洁细薄丝绢上的文字遗存。
帛书有着从战国到魏晋乃至宋、元、明、清的存在史,它对纸张的发明有直接的启示,帛书的形制也对后世的书籍制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帛书几乎无人问津,笔者有鉴于此,撰成此文,以期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一、帛书的兴起帛书的兴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是缣帛的出现为帛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其次毛笔和墨的发明又为帛书的产生创造了可能,最后,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不适应性也为帛书的出现提供了现实的迫切需求,换句话说,帛书的出现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缣帛、笔、墨的出现帛书的出现和“我国最早发明养蚕织丝有关,[2][③]”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的国家,“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也发现了人工整治的蚕茧,纺织品残遗和石制或陶制的纺轮。
甲骨卜辞中也出现丝、蚕、帛、桑等字[3][④]。
到了商朝缣帛的质量就有了很大提高,这一点可以从出土的文物上看出,“从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曾附有绢织物。
通过鉴定得知殷代已经生产出仅用纬线织成的单色绢。
[4][⑤]”到了春秋战国,纺织业可以说是迅猛发展。
“纺织品中已经有素、绅、缟、绫、纱、缯等不同织物。
如山东曲阜的薄绸——鲁缟,纤薄透明,轻盈如烟。
[5][⑥]”有专家根据出土的陶器上的花纹判断“毛笔在母系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西安半坡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陶器花纹就是用毛笔描绘的。
《道德经》马王堆汉墓帛手册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道经】-----(1)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3)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4)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5)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6)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7)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8)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9)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10)第十章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无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11)第十一章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2)第十二章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13)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己身以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14)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15)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成(16)第十六章致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17)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谓我自然(18)第十八章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19)第十九章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20)第二十章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之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鬻人察察我独闵闵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1)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惚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22)第二十二章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23)第二十三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视故章不自现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24)第二十四章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25)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6)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27)第二十七章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眇要(28)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29)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30)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不以取强焉果而勿娇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31)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32)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猷小谷之于江海也(33)第三十三章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34)第三十四章道泛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35)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36)第三十六章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兴之将欲夺之必古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37)第三十七章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德经】-----(38)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39)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40)第四十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41)第四十一章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2)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43)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44)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5)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辩如讷躁胜寒靓胜炅请静可以为天下正(46)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48)第四十八章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49)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詥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50)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51)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52)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53)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54)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夆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55)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蜇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睃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耰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57)第五十七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而国家滋昏民多伎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无欲而民自朴(58)第五十八章其政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眺(59)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60)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61)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国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62)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63)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于无难(64)第六十四章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65)第六十五章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66)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争(67)第六十七章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68)第六十八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69)第六十九章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健之如以慈垣之(70)第七十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诤之德是谓用人是谓肥天古之极也(71)第七十一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葆矣故乘兵相若则哀者胜矣(72)第七十二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73)第七十三章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74)第七十四章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猒其所生夫唯弗猒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75)第七十五章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76)第七十六章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民恒且畏死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77)第七十七章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78)第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月亘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细微居上(79)第七十九章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80)第八十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81)第八十一章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马王堆帛书的名词解释
马王堆帛书的名词解释中国历史悠久,同样也是世界上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国家之一。
其中,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之一。
本文将从马王堆帛书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名词解释。
一、马王堆帛书的背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是指在湖南省岳阳市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一批由丝绸制成的文献书籍。
这批文献书籍的发现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经过历时几十年的考古工作,共发掘出五十多个墓葬,其中包括了数百件瓷器、玉器以及大量的帛书。
二、马王堆帛书的内容1. 包括丰富的文化素材:马王堆帛书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如医药、法律、卜筮、儒家经典、诗歌等等。
这些文献书籍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重要历史人物的手迹:马王堆帛书中收录了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手迹,如朱光庭、红楼梦诗人蒲松龄等。
这些手迹的出现不仅使马王堆帛书的研究更加精彩,也为我们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才情和文化水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3. 丰富的图文信息:马王堆帛书中的插图和图文信息丰富多样,有动物、植物以及人物形象等等。
这些图文信息不仅具有观赏性,还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物产、艺术样式和人们的审美取向提供了线索。
三、马王堆帛书的意义1. 学术价值:马王堆帛书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空白,为研究古代文学、医学、历史等学科提供了新的资料来源。
研究者通过对马王堆帛书的解读,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 文化传承:马王堆帛书的出土,使得古代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
这些古籍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语境,让我们更加了解先人的智慧和学问。
同时,对于珍稀文物的保护与研究也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 引发社会关注:马王堆帛书的亮相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不仅激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引起了媒体和学者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的关注。
通过对马王堆帛书的研究和推广,将进一步激发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马王堆帛画的“T”形形制初探
马王堆帛画的“T”形形制初探作者:张旭光来源:《新一代》2009年第10期摘要:本文由马王堆T形帛画的内容出发,通过汉代的丧葬观念和哲学思想等方面对马王堆帛画的T形形制的形成及内涵作一个阐释,进而论及与此相似的规矩镜T纹和曼荼罗T纹,并揭示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马王堆T形帛画;T形形制;规矩镜T纹;曼荼罗T纹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67-02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墓葬里出土了T形帛画和帛书。
而1949年在湖南陈家山大墓出土的战国人物龙凤帛画和1973在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人物御龙帛画,其思想内容与马王堆帛画的主题思想是基本相似的也就是“引魂升天”。
但战国帛画的形制并没有采用T形,而是近于长方形的形制。
那么马王堆帛画为何被裁剪成T字形状呢,T形形制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首先从帛画的内容说起。
一、T形帛画的内容T形帛画是汉初文景帝时期的马王堆一号、三号汉墓盖在棺盖上的帛画。
我们以一号墓帛画为例来看看它的内容。
画面分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
天上部分以人首蛇身的女娲像为中心,左右两条巨龙,左上画月及月中蟾蜍,右上画日及日中金乌,其间有七只引领长鸣的鹤;中下为守卫天门的神豹等;中部代表人间,偏上部以墓主人轪侯利仓妻子为中心,前后有奴婢、属隶,周围布画蛟龙、神兽、瑞云等景物,下面有左右两头人首鸟;偏下部似为祭祀死者升天的筵席场面;最下部代表地下,左右两个力士,中间为蛟龙总之是象征幽度都和黄泉,这些内容反映的是鬼神丧葬观念在汉初的特点。
二、丧葬观念与T形形制汉代的丧葬观念是及其浓厚的,虽然汉初为了休生养息实行提倡薄葬,但这种由古以来的丧葬观念却未减轻。
他们照样有浓烈的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汉代人认为活人与死人如同阴阳一样有阻隔、对立,各有自己的去处,‘死人归阴,生人归阳,生人有里,死人有乡[1]。
”南方楚地继承先秦楚国传统,鬼神信仰比较盛行。
马王堆汉墓帛书易经及易传
马王堆汉墓帛书易经及易传一、马王堆汉墓帛书易经内容:《帛书易经》+《帛书易传》+《帛书易传佚书》。
1、《帛书易经》:六十四幅卦图+六十四个卦名+四百五十条卦爻辞,亦称“六十四卦”。
2、《帛书易传》:即《帛书系辞传》3、《帛书易传佚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二、帛书易经出土信息简介:1、出土情况:a、出土帛书是折叠的。
折叠方式,先从卷首向卷尾对折,然后再连续对折两次,最后上下对折一次。
b、出土时,残断的帛书照片共一十六幅,每幅高约二十四厘米,宽约十厘米。
六十四卦,每卦单独起行;卦画符号,标在朱丝栏行格的顶端。
2、抄写情况:帛书易经书写在两幅宽帛上面。
a、《帛书易经》与《帛书易传佚书》的《二三子问》,合抄在同一幅宽帛上面,共一百二十九行,前后各有一行空白。
第一行至第九十三行,是《帛书易经》。
第九十四行至一百二十九行,是《二三子问》,计三十六行,分三十二章。
b、《帛书易传》(即《帛书系辞传》)与《帛书易传佚书》的《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合写在另一幅宽帛上面。
第一行,顶端有长方形墨钉作为篇首的标志。
《帛书系辞传》部分,共四十七行,首尾基本完整,约存二千字。
《易之义》,从第四十八行开始,这一行顶也有长方形墨钉,以“子曰《易》之义”开始。
不分章。
《要》,存十八行半,篇首残缺,篇末有尾题。
《缪和》与《昭力》,篇首合一墨钉,篇末各有尾题。
3、字数情况:a、《帛书易经》,共四千九百三十四字。
b、《帛书系辞传》,共三千三百五十七字。
c、《要》,帛书注明字数:一千六百四十八。
d、《昭力》,帛书篇末注明字数为:六千。
e、《易之义》,约三千一百余字。
f、《缪和》,约五千七百余字。
g、《二三子问》,两千六百一十九字。
三、帛书易经与传世本对比情况:1、《帛书易经》经文原字不同:《帛书易经》,有九百五十七个字(比例为19.39%),与王弼本《易经》不同。
2、《帛书易经》卦名不同:《帛书易经》,有三十五个卦名,与王弼本《易经》不同。
马王堆帛书易经
《帛书系辞传》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如:韩本《系辞传》中的“象”字,《帛书系辞传》均作“马”;“易有太极”作“易有大恒”;“易与天地准”作“易与天地顺”;“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作“夫易,古物定命,乐天下之道”;“显诸仁,藏诸用”作“圣者仁,壮者勇”;“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作“键以易,川以简”;“禁民办非曰义”作“爱民安行曰义”……《二三子问》书写为三十六行,共计约2619字,分为三十二章,是孔子对《易经》卦爻辞作出具体诠释的《易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用问答的形式讨论了龙德与君子、夫子、大人之德,描述了龙德的特征、性质、品德以及君子、夫子、大人学习龙德所达到的几种境界:
?”
这最后31个字,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幸福观。孔子强调君子追求幸福,追求吉善的途征是自己的“德行”、“仁义”,而不是“祭祀”、“卜筮”。孔子非常注重损益之道,他认为损益之道是《易》之要,损益之道与君者之事,明君之政结合就是易道。损益之道是以观得失,明天人之道。他说:“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原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总者,不可动以忧。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道也,此谓易道。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其请(情)者也,故谓之易;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足百篇,难以致之,不问于古法,不可顺以辞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谓得一而君(群)毕者,此之谓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孔子认为,《易》道包函了天道、地道、人道、四时变道、君道等丰富的内容,而损益之道则是天道、地道、人道、变道、君道的方法论原则。在这里,孔子不仅涉及到了“名”(称,即概念)与实的关系,还涉及到“类”与“变”、“一”与“多”(群,即多)等关系问题。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是真正的原版。
1973年,在XXX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XXX登基以后,乙本在XXX登基之后。
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而是叫《老子五千言》,也不分“道经”和“德经”,还有就是在前后顺序上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经过校雠,发现帛书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子所著《老子五千言》的本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老子五千言》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第一章:道是无法言传的,因为它不是恒定的。
名字也是一样,不能永远代表事物的本质。
道没有名字,是天地万物的起源,有名字的则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我们可以不追求欲望来观察它的微妙,也可以追求欲望来探寻它的所在。
这两者虽然不同,但是都源自同一个玄妙的世界,这就是众妙之门。
第二章:人们都知道美和丑、善和恶,如果只有美和没有丑,只有善而没有恶,那么美和善就无从定义了。
事物之间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难易、长短、高低、盈虚、音声、先后等相互对立的事物都是如此。
因此,圣人不会言传他的教诲,而是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目的,让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发展,不依赖于他的主导。
这样,他就能够成功而不留痕迹,不过分沉溺于功成名就,也不会因此而离去。
第三章:不推崇那些所谓的贤人,让人民不会相互竞争。
不珍视那些难得的财富,让人民不会去盗取。
不展示那些可爱的东西,让人民不会陷入混乱之中。
因此,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们心灵虚无,但身体得到滋养,意志虚弱,但骨骼坚强。
这样,人们就会无所追求,不会轻易去做出有害的行为,而只是安安静静地生活,不会有不治之症。
第四章:道是虚无的,但是可以被运用。
它像深不可测的深渊,是万物的源头。
它可以消除锐利的棱角,解决纷乱的问题,平衡光明和黑暗,像深不可测的水一样。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真正的原版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
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乙本在汉文帝登基之后。
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而是叫《老子五千言》,也不分“道经”和“德经”,还有就是在前后顺序上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帛书版《老子五千言》与传世本《道德经》相校雠(1)以后,发现帛书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子所著《老子五千言》的本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老子五千言》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道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2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十章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无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3 -第十一章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二章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己身以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2)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 4 -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成第十六章致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八章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第十九章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 5 -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第二十章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之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鬻人察察我独闵闵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惚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第二十二章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第二十三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6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视故章不自现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第二十四章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第二十七章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 7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眇要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太去奢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不以取强焉果而勿娇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 8 -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猷小谷之于江海也第三十三章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第三十四章道泛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9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第三十六章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兴之将欲夺之必古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七章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 10 -而取此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第四十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第四十一章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11 -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辩如讷躁胜寒靓胜炅静可以为天下正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3)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4)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第四十八章- 12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詥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遇兕(5)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 13 -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夆(6)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7)虺(8)蛇弗蜇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耰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 14 -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五十七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而国家滋昏民多伎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八章其政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眺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15 -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国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于无难第六十四章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 16 -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第六十五章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争第六十七章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六十八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17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第六十九章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宵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健之如以慈垣之第七十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诤之德是谓用人是谓肥天古之极也第七十一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葆矣故乘兵相若则哀者胜矣第七十二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第七十三章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 18 -是以不病第七十四章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猒(9)其所生夫唯弗猒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第七十五章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单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六章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民恒且畏死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第七十七章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19 -第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月亘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细微居上第七十九章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第八十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第八十一章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20 -注释:(1)雠[chóu]:动词形声。
马王堆汉墓探索
多,保存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1号墓边箱出土的织物,
大部分放在几个竹笥之中,除15件相当完整的单、夹绵袍及裙、袜、手套、 香
囊和巾、袱外, 还有46卷单幅的绢、纱、绮、罗、锦和绣品,都以荻茎为骨干
卷扎整齐,以象征成匹的缯帛。 3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残破不成
形,品种与1号墓大致相同,但锦的花色较多。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
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 973年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其出土文物现已全部 移入湖南省博物馆,博物馆内辟有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分为墓 葬出土文物陈列和墓坑遗址陈列两大部分。
H
6
在文物清理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枚印章,上面刻着“妾辛追”几个字
,说明墓主人的名字叫辛追。另外在一些随葬器物上,印有“軑侯家
丞”和“軑侯家”的字样。根据史书记载,軑侯是西汉初年的一个侯爵
,曾在长沙国担任丞相。由此基本确定墓葬的年代属于西汉初期,
而地方志里关于五代十国楚王马殷H 墓的说法是错误的。
7
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 米,从上到下逐渐缩小, 像漏斗的模样,墓坑的底 部摆放着4米多长、1.5米 高的椁室,如此罕见的巨 大椁室让经验丰富的考古 学家感到惊讶。
感谢下 载
H
22
5
湖南省会长沙市的东郊有两座土丘,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被当 地人叫做“马鞍堆”,后来讹传为“马王堆”。据一本地方志记载 ,马王堆是五代十国楚王马殷的家族墓地。
1971年底,当地驻军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 工中经常遇到塌方,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 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
H
14
漆器和木俑
马王堆帛书“物则有形”图圆圈内文字新解
马王堆帛书“物则有形”图圆圈内文字新解马王堆帛书“物则有形”图圆圈内文字新解曹峰(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文物》2006年第6期,陈松长先生在一篇名为《马王堆帛书“物则有形”图初探》的论文[1](以下简称“陈文”)中公布了一幅帯有文字的马王堆汉墓帛图。
帛图见于该期《文物》的封二。
此图残存大半,幅宽约24厘米、幅长约20厘米。
“陈文”介绍说,帛图构造类似一个式盘:这幅帛图分三层布局,最外一层是朱绘方框,在方框内侧题有文字。
第二层是用青色绘的圆圈,在圆圈外侧题有文字。
第三层是在圆圈的正中,用墨书文字组成一个如云气一样回环的圆,文字是从圆心开始向外旋转书写,其形状与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所绘日晕、月晕之类的云气图有些类似,具有明显的图式意味。
就是说,在一幅画成外方内圆的类似式盘的图案上,三段不同内容的文字分别书写在三个部位。
“陈文”考释圆圈正中旋转书写的文字如下:应于淦,行于□,心之李也。
□淦无□,□无不行淦。
至而应和,非有入也。
蔡解而忘,非有外也。
“陈文”考释圆圈外侧残存文字如下:……广言。
终日言,不为言。
终日不言,不〔为〕[2]无言。
……言,必……怪……故……“陈文”考释最外层即方框内侧残存文字如下:物则有形,物则有名,物则有言,言有〔不言〕[3],……明……以智(知)……归。
“陈文”认为最中间的文字和“道”有关,第二层的文字和“言”有关,最外层的文字则和“形名”有关。
通过与出土文献《恒先》、《黄帝四经》相对比,“陈文”在最后总结说:这件残存的帛图就是借助数术家的六壬式盘所隠含的天地关系,用简明的语言来阐述形名学说基本内容的一幅图,它应该是附属于帛书《黄帝书》的一幅直观性的简明图谱。
“陈文”认为圆圈正中的“淦”字疑读为“榦”,古音中两者均为见母侵部字,可以通假。
“榦”和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十大经·行守》所见“天有恒榦、地有恒常”之“恒榦”有关,“榦”或为“恒榦”之省,也就是形名哲学中那种虚无有的“道”。
走近马王堆帛书马王堆帛书书法欣赏
走近马王堆帛书马王堆帛书书法欣赏在还没有纸张的秦代和汉初,人们也有阅读的需求,尤其是统治阶层,他们渴望充实自己的见识,理清自己的思绪,以获得更好的判断力。
在此之前的战国,是个诸子百家争相出书的时代,写书、抄书,数量很多,流传也广,考古发现的战国简牍证明了这一点。
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书都毁于一旦,马王堆帛书中的许多书也算禁书,能幸存下来实在难得,并且,它们是写在珍贵的丝帛之上,比简牍书籍显得更加珍贵。
说来也怪,迄今为止,中国的考古发掘已经出土了无数古代简牍,但却只出土了两次帛书,而这两批帛书的出土地,都是位于南楚之地的长沙。
上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出土震动世人。
马王堆汉墓的有名,不仅是因为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辛追夫人引人注目,更是因古墓中出土了一整套反映西汉官僚贵族生活的物品,这其中,便包括三号墓出土的一批供墓主人生前阅读的、写在细绢上的珍贵古书,俗称“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不是一部书,也不是一套书,而是50余部性质不同的书堆放在一起。
它们的宽度有48厘米、24厘米两种,长度不等,有的甚至长达192厘米。
它们被折叠起来,统一放在一个精致的长方形漆盒内。
这其中有实用的医书、养生书籍、军事书籍、占卜书籍,也有讲道的儒家书籍、道家书籍,可谓丰富多样。
打开漆盒,如今的帛书已经浸水发黄,相互黏连在了一起,有的帛丝断裂,残损严重,已经面目模糊。
细心的研究者将其小心揭取,谨慎研究,对于各类帛书的性质和内容已有许多了解。
帛书的书写年代大致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左右)至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之间。
帛书上的字是用毛笔蘸墨手写上去的,字体有篆书、隶书,还有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的古隶。
秦汉之交,正是中国汉字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段。
秦始皇统一文字,规定废除战国时期其它各国的不同文字,统一使用规整的篆书。
然而,由于篆书字体的曲线较多,极不便于快速书写,便很快被历史淘汰,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了化曲线为直线的隶书。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湖南马王堆汉墓随葬品T型帛画赏析
《马王堆⼀号汉墓帛画》-湖南马王堆汉墓随葬品T型帛画赏析《马王堆⼀号汉墓帛画》,西汉,帛画,纵205厘⽶,上部横92厘⽶,下部横47.7厘⽶,湖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号汉墓帛画》1972年出⼟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东屯渡乡,是马王堆汉墓的众多随葬品之⼀,是中华⼈民共和国禁⽌出国(境)展览⽂物之⼀。
帛画覆盖在⼀号墓即⾟追墓的内棺上,呈T字形,长205厘⽶,上部宽92厘⽶,下部宽47.7厘⽶,制作精美、⾊彩鲜艳,画⾯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西汉初年的神仙⽅术思想,学者认为帛画的作⽤是接引死者⾛向天国,即“引魂升天”,具有浓厚的迷信⾊彩,突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对未来⽣活虚幻的妄想。
《马王堆⼀号汉墓帛画》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从⼈间到天上、地下,从现实到幻想,从整体看,表现⼿法多样⽽协调,正象⽤多种乐器合奏出的⼀⾸奇变⽽和谐的交响乐。
同时,⾼度的装饰风格和写实⼿法相结合是这幅帛画的⼀⼤特⾊。
帛画的内容很复杂,却能够处理得既分布全幅,⼗分饱满,⼜互有联系,丝毫不觉得杂乱;既能够突出某些主要内容,⼜有主有宾,花团锦簇,不显孤⽴。
表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最⾼⽔平。
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是难得⼀见的杰作,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
整幅帛画把神话、想象和现实⽣活完美地统⼀起来,⽆处不体现了古⼈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的幻想,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另外,在墓中还出⼟有其它形制的帛画。
这些西汉帛画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汉画的空⽩,使⼈们⽿⽬为之⼀新,同时,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影响和造就着后世艺术家的崛起。
《马王堆⼀号汉墓帛画》上部:描绘的是天国的景象上部的画⾯,内容既有⽇⽉、神⼈,⼜有天门和门神,应适当是封建统治阶级梦想死后“升遐”所到的“天国”图景。
上部象征着天上的境界。
右上⾓绘⼀轮红⽇,⽇中有⼀只⿊⾊的鸟,应为“⾦乌”。
其下有⼀扶桑树,枝叶间挂有⼋个⼩太阳。
左上⾓绘⼀弯新⽉,⽉上有⼀只⼝衔流云的蟾蜍,还有⼀只⽟兔。
马王堆帛书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分析
马王堆帛书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分析马王堆帛书是指出土于湖北省襄阳市马王堆的一批古代帛书文物,其出土时间可追溯至西汉时期。
这批帛书文物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将探讨马王堆帛书的研究意义,并分析其所带来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一、历史意义马王堆帛书的出土,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帛书中记载了大量西汉时期各个领域的内容,包括政治制度、官员名册、战争策略、宗教信仰等,使我们对当时的社会形态、文化状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同时,帛书中还记录了大量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对马王堆帛书的研究,可以填补史书记载的不完整之处,加深对西汉时期历史的认识。
二、文化意义马王堆帛书的出土,使人们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帛书中包含了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如诗词、歌谣、演讲稿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和思想观念。
通过对帛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艺术价值马王堆帛书的文物价值在于其承载了丰富的艺术创作。
帛书上的文字、图案、装饰等都展示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技艺水平。
帛书中的绘画作品,如人物画、花鸟画等,不仅表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绘画技法,还记录了当时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
帛书中的文字书法,如隶书、篆书等,也体现了当时的书法风格和书写技巧。
通过对帛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西汉时期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成就,对于中华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学术价值马王堆帛书的出土,对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依据。
帛书中包含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和学术论文,涉及各个学科领域,如哲学、历史、文学、医学等。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学术理论和知识体系,还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通过对帛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学术思想的发展和成就,对于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古代传说“天圆地方”,大地是由鲸鳌驮着巨人托住,浮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之上。
水府也另称黄泉。
汉代湖南境地属于楚地,受楚文化影响,在帛画上的故事,多采用楚地的习俗传说。
贵妇人升天图——“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汉代盛行厚葬之风,人们都以为人死后的灵魂是不灭的,可以升入天界,封建统治阶级更是希望死后能和生前一样享受权势和富贵,因此竟相攀比,营造墓穴,雕绘墓壁,把阴间布置得如人间一般。
他们在覆盖棺椁的帛画上,描绘出灵魂升天的情景和灵魂所生活的天界仙境,以寄托渴望成仙的遐想。
虽然这类引魂升天的内容在战国帛画中就已出现,但想象力最丰富、表现色彩最浪漫的当属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一幅T形帛画。
1972年,在长沙市的东部地区发掘了三个西汉时期的墓葬,墓主人分别是: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和他的夫人及其中的一个儿子。
一号墓和三号墓分别出土了一幅T形帛画,尤以一号墓的T形帛画最为引人注目,这幅帛画的外形犹如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T”字,遣策中称它为“非衣”,因为它的外形“似衣而非衣”而得名。
当时使用非衣,可能有两种意思:一是招魂。
早在战国时代的楚国,就流行着为死者招魂的习俗。
《招魂》中记载:“秦篝齐缕,郑绵络些”,指的就是用缕绵作成幡物,以招死者之魂。
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出葬时,由专人举着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
另一种意思是祝愿死者的灵魂,穿了非衣,就将会像鸟一样飞升上天。
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崇信黄老之术,求神仙,求长生不老。
他们相信人死后可以成仙,象鸟一样飞升上天。
整幅帛画是绘制在一张褐色的丝绢上,它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最上端描绘的是天国的景象:正上方坐着一位人首蛇身的神,他就是传说中的烛龙神。
传说他的威力巨大,他的眼睛睁开就是白天,眼睛闭上便是黑夜,他还可以决定天气的阴晴,风雨的起伏,简直就是天国至高无上的主宰。
在烛龙神的左边有九个太阳栖息在一棵高大的扶桑树上。
在其中的一个又大又圆的太阳里边有一只黑色的鸟,有学者认为它是我们的祖先在观察太阳时所发现的日斑,也就是太阳黑子。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整理稿)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 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 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 (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 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 (谷),此其贱之为本欤?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上士闻道,堇能行 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 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 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 ,而王公以为自名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 (爵)而恒自祭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道身殃,是谓袭常。
善,人之 (宝)也;不善,人之所 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 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
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
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
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马王堆帛书》非一人一时所书,风格各异,有的秀美婉约,字体和成熟的汉隶相近,大约属晚期作品,有的古拙老辣,字体篆意浓厚,行距较清晰,字或大或小,平正或欹斜,呈现一种洒脱自如的意趣。
由此可见汉隶从篆向隶演变轨迹。
延伸阅读河西简牍遗墨——河西地区的主体地貌是荒漠戈壁,南面是东西走向绵延千里的祁连山脉,北侧是腾格里大沙漠。
祁连山冰川在春、夏、秋季有季节性径流滋润着走廊地区的低地,形成了富饶美丽的绿洲。
戈壁绿洲干燥少雨多风沙,相对严酷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保护古代遗物的良好环境。
西汉武帝时期为解除匈奴在西北的长期威胁,出兵河西屯边、屯田,随着汉代对这一地区的经营,出现了大量的简牍文书,这些文书在河西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下得到良好的保护。
今天,河西地区成为了中国古代简牍最丰富的蕴藏地之一。
河西汉代简牍的最早发现者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
他第二次中亚之行时(一九○六—一九○八),在敦煌西北疏勒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发现了汉代烽燧、城障遗址。
后随汉代烽燧沿着疏勒河岸溯流而上,追寻至敦煌东北处,找到了由塞墙、烽燧、城障组成的汉代长城,并在汉代烽燧遗址中发掘得汉简七○五枚,其中有纪年简一六六枚,最早的是西汉武帝天汉三年(前九八),最晚的是东汉顺帝永和二年(一三七)。
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五年,斯坦因进行第三次中亚探险考察,他沿着敦煌汉代边塞烽燧遗址向东,穿过安西、酒泉至金塔,并在这一段汉代烽燧线的遗址中获得汉简一○五枚。
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一年间,西北科考团在额济纳河流域居延地区发掘出土简牍一万一千余枚。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03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04道中,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07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11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原版整理及释文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原版整理及释文近年陆续发现与整理了大量与《周易》有关的出土文献。
1994年,上海博物馆藏从香港买到一批战国竹简,因在楚地出土,被称为楚竹书,其中的《周易》本经,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版本,包含五十八简,涉及三十四卦,一千八百零六字,其中有三个和文,八个重文和二十五个卦画﹔阜阳汉简《周易》。
1977 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一批竹简,内容含有《周易》,经文部分有一千一百一十字,涉及五十二卦;熹平石经《周易》。
上世纪二十年代,洛阳出上了熹平石经《周易》的残石,为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由书法家蔡邕书写,出土残石刻有《家人》至《归妹》共十八卦;敦煌唐写本《周易》是1900 年甘肃敦煌发现敦煌石室唐写本《周易》王弼注写卷,涉及三十三卦内容;唐開成石經《周易》。
唐文宗太和四年命陳珍等用楷書書寫,至開成二年刻成,共六卷。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 涉及《周易》的共计20000余字,分成《易经》和《易传》两个部份,其中帛书《易经》函六十四幅挂图、六十四个卦名、四百五十条卦爻辞组成,共计四千九百三十个字,学术界称其为帛书《六十四卦》。
通过整理,有一些新的发现,首先,帛书《六十四卦》繁写的「國」字有六处,而上博楚竹书残本出现两处「邦」,说明帛书《六十四卦》有存在避皇帝讳的可能;其次,与帛书《老子》乙本情况相似,帛书《六十四卦》出现一百五十三个简写的「无」,三处繁写的「無」,因而「无」存在和帛书《老子》同樣含義的可能;郭店楚简《老子》和上博楚竹书《易经》的「亡」字,皆通假简写的「无」……本文第一部分为原始图版复原整理(两页)原始图版整理之一原始图版整理之二第二部分为原版释文(一十三页)《周易》存在各种传说,先天八卦本就是无字之图,且抛开伏羲、黄帝之说,经周文王作《易》,孔子作《传》,王弼作《注》,西汉之后,《传》与《易》合为一书,又经宋朱熹之河图、洛书的并入,四柱命理、梅花易数等等,越来越神秘莫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残片中,有一幅残存大半而比较特殊的帛图(封二),尺寸不大,约幅宽24、幅长20厘米,与另一幅残存的“九主图”大小差不多。
可能是因其归属不太清楚,故原帛书整理小组已整理发表的《马王堆汉墓帛书》[1]中没有介绍,就是有关马王堆帛书的综述材料[2]中也没提起过,一直到2004年出版的《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3]中,才有该图的目录。
这个目录当时是按照考古报告的要求,将马王堆帛书的所有内容,包括所有残片进行编目的结果。
鉴于这幅帛图的性质还不太清楚,故当时仅采取古书定名的惯例,直接选取帛图上残存文字中开头的几个字,将其定名为“物则有形”图,至于具体内容,一直没展开讨论。
今通过对上博楚竹书《恒先》篇和帛书《黄帝书》的研读,略有所得,故不揣浅陋,略加考释,以求正于大家。
这幅帛图分三层布局,最外一层是朱绘方框,在方框内侧题有文字。
第二层是用青色绘的圆圈,在圆圈外侧题有文字。
第三层是在圆圈的正中,用墨书文字组成一个如云气一样回环的圆,文字是从圆心开始向外旋转书写,其形状与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所绘日晕、月晕之类的云气图有些类似,具有明显的图式意味。
这些文字虽然残缺了左侧的一部分,但残存的中间和右侧文字基本可读。
我们先释读残存文字,再来讨论图式的特殊涵义。
11圆圈正中旋转书写的文字:应于淦,行于□,心之李也。
□淦无□,□无不行淦。
至而应和,非有入也。
蔡解而忘,非有外也。
在这个圆圈的北面单写了一个“淦”字、南面残存“应”字的一半,东面似是一个“无”字,按理西面也应有一个字,很可惜,这块拼上去的残片上没有,但根据这段回旋状文字来推断,西面所缺之字或许应该是“行”字。
如果可以这样推断的话,那这位于四方的几个字也许正好是理解这段文字的依据之一。
“淦”在汉语中是一个义项很单一的字,即水名或地名,用在这里,显然既不是水名也不是地名,应该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词。
帛书《阴阳五行》甲篇中有“淦池”一词,为星宿的专名,而且也不简称为“淦”。
因此,疑“淦”读为“ ”,古音中“淦”是见母侵部字,“ ”是见母元部字,语音相近而可通假。
“ ”当为“恒 ”之“ ”。
帛书《黄帝书・十大经・行守》开篇就马王堆帛书“物则有形”图初探陈松长(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82・马王堆帛书“物则有形”图初探有“天有恒 ,地有恒常”,所谓“恒 ”也就是永恒的主干,永恒的法则。
“ ”用在这里,或许正是所谓“恒 ”之省。
那么,所谓“恒 ”,也就是指形名哲学中那种所谓虚无有的“道”。
帛书《黄帝书・道法》:“见知之道,唯虚无有。
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刑(形)名。
刑(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
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
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形)名声号矣。
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应于淦”的“应”,也可能就是帛书《黄帝书・称》中所说的“道无始而有应,其未来也,无之,其已来,如之”中的“应”。
故“应于淦”或许就是与“道无始而有应”相类似的一种表述。
“李”读为“理”,帛书《九主》中有“得道之君,邦出乎一道,制命在主,下不别党,邦私门,诤李皆塞”一段话,其中“李”字在字形上与此完全相同,帛书整理小组即将其读为“理”,当无疑义。
“应和”之“和”,当与帛书《老子》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和”意思相近。
帛书《黄帝书・道原》:“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
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测)也。
显而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
”句中的“和”犹调和、合和也。
“入”犹“内”也。
《说文・入部》:“入,内也。
”“内,入也。
自外而入也。
”是知“入”、“内”二字同义互训,义自相同。
这里的“非有入也”和后面的“非有外也”,应该是相对从文。
《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之句当可作此句脚。
“蔡”当是“察”字之讹写。
马王堆医简《十问》中的“目不察者”的“察”就写成了“蔡”,帛书整理小组直接将其读为“察”。
“察”犹稽察也。
帛书《黄帝书・道原》:“明者故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谓察稽知极。
圣人用此,天下服。
”“解”当从其本义,“察解”应就是稽察分析的意思。
又,“解”或可读为“懈”。
《诗・鲁颂・ 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管子・弟子职》:“一此不解,是谓学则。
”《史记・留侯世家》:“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司马贞索隐:“谓卒将离心而懈怠。
”帛书《黄帝书・道原》:“不为治劝,不为乱解。
”帛书整理小组亦读“解”为“懈”,释为“懈怠”之义。
21圈外侧残存的题字:……广言。
终日言,不为言。
终日不言,不〔为〕无言。
……言,必……怪……故……按:“言”是形名学说中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在有关的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多有讨论和阐述。
一般说来,言是“心之符”。
帛书《黄帝书・十大经・行守》:“有人将来,唯目之瞻,言之壹,行之壹,得而勿失。
〔言〕之采,行之 (熙),得而勿以。
是故言者心之符〔也〕,色者心之华也,气者心之浮也。
有一言,无一行,胃(谓)之诬。
故言寺(志)首,行志卒。
”这是将“言”视为意志的先声,是判断一个人内心活动的重要依据,我们现在所说的观其言,察其行,即属同一种认识。
此外,在形名学说中,“言”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恒先》篇:“有出于或,生(性)出于有,音(意)出于生(性),言出于音(意),名出于言,事出于名。
或非或,无谓或。
有非有,无谓有。
生(性)非生(性),无谓生(性)。
音(意)非音(意),无谓音(意)。
言非言,无谓言。
名非名,无谓名。
事非事,无谓事。
”这是有关宇宙万物生成论的文字,其中就特别强调了“言”这个范畴的重要性,对此,郭齐勇先生有过很具体的阐述:“言、名、事的关系,《韩非子》有一些讨论:‘主道者,使人臣必有言之责。
’(《南面》)指言与不言都必承担责任。
‘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奸劫弑臣》)‘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形名;形名者,言与事也。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事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
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二柄》)‘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定法》)受申不害影响,韩非说:‘圣人・83・・84・・2006年第6期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
’(《扬权》)又说:‘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
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
’(《主道》)。
‘名’字可以是名词,指名相,也可以是动名词,指言语所表达的,其内容指道理或名称。
‘形’即表现。
在一定场合,‘名’就是言,‘形’就是事。
在另外场合,形名泛指言事。
‘情’指真实状况,实情。
‘参同’、‘参验’、‘参合’指验证、检验、证明,使所表现(形)与所言说(名或言)相符合,或者形名指导社会实践。
言自为名,事自为形,审合形名,结果是名至实归,名当其实,如此,君主才可能如‘道’的品格,无为而治。
这是道法家形名思想的要点。
《恒先》篇显然是与这些思想可以相通的。
”[4]这幅帛图中的“终日言,不为言,终日不言,不为无言”,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所谓“终日言,不为言”,其意思应该是整天说个不停,等于没说,甚至还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
这方面,帛书《黄帝书・道法》中亦有一段类似的文字:“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
”所谓“终日不言,不为无言”,也就是说整天不说话,并不见得没有表述自己的思想。
这与《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一脉相通的。
《老子》:“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黄帝书・名理》:“道者,神明之原也。
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于度之外者也。
处于度之〔内〕者,不言而信,见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
”所谓“不言之教”、“不言而信”者,似都可作为这句“终日不言,不为无言”的注脚。
31框内侧残存的题字:物则有形,物则有名,物则有言,言则可言,言有〔不言〕,……明……以智(知)……归。
这几句话是阐明“物”与“名”,“名”与“言”的关系,重心还是落实在对“言”的阐述上。
有关“物”与“名”、“言”的关系,帛书《黄帝书》中亦多有阐述。
如《称》:“有物将来,其刑(形)先之。
建以其刑(形),名以其名。
其言谓何?环(繁)〔刑〕伤威,驰欲伤法。
无隋(随)伤道。
数举叁者,有身弗能葆也,何国能守?”这里阐释了形名的建立事关守国保身,意义重大。
又如《道法》:“凡事无大小,物自为舍。
逆顺、死生,物自为名。
名刑(形)已定,物自为正。
”其中的“物自为名”与这里的“物则有名”当属相类似的一种表述。
关于“言”的重要性,《黄帝书》中也曾反复强调,如《经法・名理》:“若(诺)者,言之符也。
已者,言之绝也。
已若(诺)不信,则知(智)大惑矣。
已若(诺)必信,则处于度之内也。
天下有事,必审其名,名□□循名厩(究)理之所之,是必为福,非必为灾。
是非有分,以法断之。
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审察名理终始,是胃(谓)厩(究)理。
”这就是说,应诺,是语言上答应别人的凭证;不应诺,是语言上拒绝别人的表示。
如果讲话不算数,不守信约,那就是头脑糊涂。
所以凡应诺之事一定要讲诚信,这才合乎道理。
天下有事的时候,一定要审核它的名,用循名责实的办法,分辨对错,是正确的就一定会带来幸福,是错误的就一定会带来灾祸。
以道法的标准来裁决是非,来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循名责实,这就是穷究事理的方法[5]。
帛图中的文字残缺太多,有关“言”的阐述尚没有展开,但现存的这句“言则可言,言有〔不言〕”,显然也是对有关“言”这个特定范畴的一种形名学说上的讨论,只是它该是如何展开的,我们现在无法复原。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些文字大都与帛书《黄帝书》中的黄老思想和形名学说有很密切的关系,但为什么这些文字不直接书写,而要组合题写在这幅特殊的图式中?很显然,这种特殊的图式隐含着许多特定的意义。
这种外方内圆的图式应当是反映中国古・85・马王堆帛书“物则有形”图初探代宇宙模式的式盘的一种图示。
现在所知,已出土的古式共有9件,见于著录的有8件(湖南沅陵虎溪山汉墓出土的1件未见图像),最早的2件是西汉初期的漆木古式,1977年出土于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中,古式均由圆形的天盘和方形的地盘两部分组成,1件天盘直径9.5、地盘边长13.5厘米(图一)。
另1件天盘直径8.3、地盘边长14.2厘米(图二)。
李零先生曾指出,这种式盘,本来是古代数术家占验时日的一种工具,它虽方不盈尺,但重要性却很大,对理解古人心目中的宇宙模式,乃至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一把宝贵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