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之情志养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学之情志养生

班级:09护理10班

姓名:张春良

学号:09405626

中医养生之情志养生

【摘要】中国传统养生中的养生既保健之意,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远古至今,人们追求健康长寿,而在生活与劳动中,人们逐渐认识了生命活动的规律,掌握和完善了人类保健延年的理论和方法,其方法和理论便称为“养生之道”。

养生是关乎我们生存发展的重要事情,可身边的包括自己在内往往忽视了养生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医养生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老师知识渊博,风趣幽默的环境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乎人类养生的知识。

中医传统养生就是采用传统中医的手段和方法保养自己的身体,减少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效果。其理论丰富而耐人寻味,就我所知有3大点:(一)形神兼具,重在养神:(二)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三)虚静养神,修身养性。

对于第一点“形神兼具,重在养神”,传统养生学认为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精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精神,包括精神、意志、思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形神兼顾就是要形神共养,但并非放在同一位置,古人觉得神应先养再以养神调节整个形体。如《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病安何来?”由此可见形神兼具,重在养神是中国养生之道的一大特点。

而第二点“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中提到的自然指的是气所产生的万物,人处天地之间,属于万物之灵秀遵循气既自然的法则,所以人像健康长寿就应顺应自然至于“无为而治”此乃老子的话,“无为”是顺应的同义与补充。老子认为万物应循其规律而行,不应强加干预,“无为而治”就是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

第三点“虚静养神,修身养性”。所谓虚静就是人的心态对万物保持淡泊宁静的态度。而虚静养神就是要有淡薄之心,顺应自然追求养生。修身养性是指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正确对待世俗间的名利物欲等可左右静心的东西,最终得以实践养生之道。

传统中医养生方法众多,有精神养生法、运动养生法、饮食养生法、娱乐养生法、药物养生法、因时养生法、按摩养生法等。我所推崇的养生法就是其中的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符合古代所说的养身必先养神的说法,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法的一大特有方法和理论。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

对于精神养生法,调养情志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首要的一点。情志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调养情志就要做到保持精神怡悦、心里健康的态度。调养情志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少私二为敛思。少私是要求我们要减少私心杂念,减少对世俗名利的欲望,使心常处于平淡无欲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私欲的坏处,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总与他人攀比,尽力了就好,使自己能够对生活产生满足感。其次是要正视个人得失,不可因利欲蒙蔽了自己,迷失清明之心。敛思是指专心致志,古人说了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只有这两者结合,精神系统才能在外界影响下仍保持于最佳状态。

涵养道德是精神养生法的又一方面。良好的道德健康心理的必备条件和重要

标志。涵养道德对于精神养生法来说是一种重要手段。《中庸》中讲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千金要方》也有:“性既自喜,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之说。古代养生家把道德修养视作养生之根。

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的进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由此可见:注意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助人为乐,养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就会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

保持心理平衡是精神养生法的又一方法。现代人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容易产生疲劳、焦虑、神经质等表现。为了适应社会,保证身心健康就必须学会培养保持心理平衡的能力。首先要学会开朗,要尽量维持情绪稳定、使自己不易患病,即使患病也容易治愈。其次要拥有顽强的毅力。毅力是一种持久、有力的意志,是精神健康的有力保证。再次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负面心理的侵蚀。只有这样,人在受打击的时候才能使自己不抑郁不振,不会因此而消沉。最后就是要对生命充满信心和勇气。只有对生命充满信心和勇气才能使你的生命烁放出自己的光彩,是自己体会到生命的就价值和意义,那么你的心理也将是健康的。心理平衡将使你更加豁达乐观,积极向上,更具正面思想,它是你身心健康的一大助力。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懂得排泄自身的郁闷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的危害是巨大的,我们首先要防止负面情绪的侵袭,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向上,要正视问题,不可以只看阴暗面,不可老是往坏处想,尝试着去面对。再者要懂得如何去释放这些积聚于自身的负面能量。《黄帝内经》有言:“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实质上就是一种开导内心负面能量的方法。现代人有两种疗法称之为:一,话疗;二,抑情顺理法。这两种方法前者为外人开通疏导,使被疏导者的情绪得到释放。后者为自己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身负面情志得到释放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内向人群。中医中的情志制约法是关于排泄、治愈情绪疾病的经典理论。大致分为:五脏情志制约法和阴阳情志制约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医方考:“情志过极,非药可愈, 顺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此为五脏情志制约法。

运用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制约关系,调节情志,协调阴阳,是为阴阳情志制约法。七情引出的气机异常,具有两极倾向的特点。根据阴阳分类,人的多种多样的情感,皆可配合成对,例如,喜与悲、喜与怒、怒与恐、惊与思、怒与思、喜乐与忧愁、喜与恶、爱与恨等等,性质彼此相反的情志,对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也正好相反。相反的情志之间,可以互相调节控制,使阴阳平衡。喜可胜悲,悲也可胜喜;喜可胜恐,恐也可胜喜;怒可胜恐,恐也可胜怒等。应采用使之产生有针对性的情志变化的刺激方法,通过相反的情变动,以调整整体气机,从而起到协调情志的作用。情志制约法以其经典的治疗效果一直被历代中华人民为之自豪。

精神养生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实践的。《黄帝内经》说道只有形与神俱方能尽其天年。《庄子》提到“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无劳汝形,无劳汝精,乃可以长生”,而《医钞类编》中也说到了“养生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