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
汉语言文字学期末考试押题卷
1.关于“六书”,我们通常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基本上符合汉字发展的规律。
最早对“六书”加以说明的是许慎,只是过于简单,每一书只用八个字来解释,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会意”的解释: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A: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清代学者戴震将“六书”分为“四体二用”。
3.《说文解字》将九千多个小篆归并在 540 个部首之中,首创了部首法。
在《说文解字》中,“颖”属和部,“理”属玉部,“背”属肉部,“郡”属邑部。
A:《说文解字》将九千多个小篆归并在540 个部首之中,首创了部首法。
在《说文解字》中,“徒”属部,“弄”属部,“修”属部,“阶”属部。
4.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析言之,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
”5.“止”和“趾”可以理解成本字和假借字字的关系,也可以理解成母字和分化字字的关系。
A:北”和“背”可以理解成本字和假借字字的关系,也可以理解成母字和分化字字的关系。
1.殷契:就是商代甲骨文。
殷者,商代最后的都城。
契者,商人传说中的先祖。
故称“殷契”。
2.分化字:分散多义字职务的主要方法,是把一个字分化成两个或几个字,使原来由一个字承担的职务由两个或几个字来分担,我们把用来分担职务的新造字称为分化字。
3.合音字:就是读音由用作偏旁的两个字反切而成的字。
中古时代的佛教徒为了翻译梵音经咒曾造过一些合音字来表示汉语里所没有的音节。
4.同形字:同形字这个名称是仿照同音词起的,不同的词如果语音相同,就是同音词,不同的字如果字形相同,就是同形字。
比如“行走”的“行”和“行列”的“行”。
5.草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不论时代,凡是写的潦草的字都可以算是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字体的草书,则是在汉代才形成的,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称汉代的草书和章草。
A:1.钟鼎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隶变篆字形与书写
隶变篆字形与书写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经典字体,自东汉时期开始流行于汉字书法的创作。
而篆书,可以追溯至中国早期文字的书写形式,是汉字书法的发源地之一。
隶书和篆书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关系,即隶变篆字形。
本文将深入探讨隶变篆字形在书写中的重要性与影响。
一、隶变篆字形的定义与形态隶变篆字形,指的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援引了篆书的一些字形特征,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篆书特色的书写形态。
这种形态的特点是结构端正,笔画简练,线条硬朗,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和表现力。
二、隶变篆字形的起源与发展隶变篆字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当时,书法家赵孟頫充分吸收了篆书的字形特点,与隶书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字体形态,即隶变篆字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隶变篆字形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了汉字书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隶变篆字形在书法中的应用隶变篆字形在书法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隶变篆字形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法。
它的字形结构端庄大气,线条流畅有力,能够充分展现艺术家的个性和审美追求。
其次,隶变篆字形给人一种沉稳、庄重的感觉,适合用于书写正式文书和文化艺术品。
此外,隶变篆字形也广泛应用于碑刻、拓片等方面,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隶变篆字形的书写技巧与方法隶变篆字形的书写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要注意字形的平衡与对称,力求线条流畅、结构稳定。
其次,要注重笔画的粗细变化,通过用笔的轻重来表达字形的特征。
最后,要注重整体的布局与空间感,使作品呈现出高度的美感和艺术性。
五、隶变篆字形的艺术魅力与价值隶变篆字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价值。
它融合了隶书和篆书的特点,既有隶书的规范和美感,又有篆书的刚劲和古朴。
这种特殊的字形形态使得隶变篆字形在书法界备受推崇,并成为了众多书法家追求和模仿的对象。
此外,隶变篆字形能够传递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和意蕴,丰富了人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知与理解。
六、隶变篆字形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隶变篆字形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文字的“隶变”问题
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里,由篆文变为隶书是最根本性的一次变革。
学术上把从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称为“隶变”。
隶变彻底破坏了篆书遗留的图画意味,破坏了隶变前的象形构形,无论是独体象形字还是象形偏旁都符号化了。
这是汉字形体的一次质的改变。
“隶变”一词最早见于唐玄度的《九经字样》,它是为补充张参《五经文字》而作,书成于文宗开成二年(837)。
如:保,养也,从人从子从八。
上《说文》下隶变。
莫,日冥也,从日在中,音莽,亦声也。
上《说文》下经典相承隶变。
要,音腰,身中也。
象人腰自之形。
上《说文》下隶变。
徐铉在校注《说文》时也用隶变这个概念。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曲为直。
比如“日”、“月”等象形字。
2、合并。
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简单的结构。
如“大”、“襄”、“迁”、“无”等。
3、省略。
直接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
如“雷”、“屈”、“香”、“曹”等。
4、偏旁变形。
篆文里一个字用作偏旁时的写法通常跟独立成字时没有区别。
隶书里的情况就正好相反。
如“阝忄扌亻犭”等。
比较复杂的如偏旁“火”在“炙”、“灼”、“赤”、“然”、“尉”、“光”等字中,偏旁“廾”在“弄”、“奂”、“舆”、“举”、“丞”等字中5、偏旁混同。
为了求简便,把一些生僻或比划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比划较少而比较常见的偏旁。
参图。
还有如“奕”、“樊”、“奠”、“莫”等字下面的形体在篆文中是有区别的,隶变以后没有区别了。
探析隶书系统对小篆系统的继承与发展
探析隶书系统对小篆系统的继承与发展作者:陈小昌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4期摘要:我国汉字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流中,汉字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本文就隶书对小篆的继承与发展进行分析探讨。
此次就隶书对小篆的继承与发展从笔势与结构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隶书系统;小篆系统;笔势;结构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008-01从商代至今,我国汉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汉字的形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真书到至今的简化字。
其中小篆是秦朝统一文字的诞生物,结束了秦朝以前数千年的古文形体。
而隶书是汉代诞生的方块形汉字,为后续文字两千多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隶书与小篆的渊源小篆是由秦李斯研究而成,字体笔画粗细一致,结构瘦长,但是辨认起来比较困难。
而隶书由程邈研究而成,在汉代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是由小篆系统演化而成,通过对小篆进行改造,把篆书的弯曲线线变成平直线条,把结构进行调整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字形态。
所以隶书既是对小篆的继承,也是对小篆的发展。
二、从笔势上看隶书对小篆的继承与发展笔势是指书画文章的意态与气势,在这里仅是指汉字的笔画姿态。
在汉字演变过程中,隶书向小篆的演化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变革。
从文字演化进程来看,秦代小篆到汉隶书的变化是从长方形结构到扁平形结构的发展,是平直方整化的发展趋势。
1.隶书把小篆线条改曲为直。
隶书对小篆的形体上并无大的改变,只是将小篆的弯曲线条平直化,在书写时更为方便流畅,省去了小篆圆转勾连的许多细节。
例如“上”字将小篆里弯曲的部分用一竖来表示;“千”字,也是将弯曲线条平直化而成,这些汉字变化在当代出土的古文物中都有所体现。
还有“日”字,隶书把小篆的圆形外框进行转变,分解为“|、一、|、一”,将“日”字中弯曲的线条分解成多个平直笔画,提高了文字的书写性。
2.隶书系统在小篆系统基础上加入挑勾。
文字学_隶变对汉字的影响
前言中国隶书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包含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隶的艺术价值,从甲骨文、金文、篆文三种古文题,到后来的隶书,楷书,汉字无论在形体上或者结构上,都发生了一些很重要的变化。
赵平安在《隶变研究》中根据所发掘到最新的文字材料而写道:“隶书的产生时间明确卡在战国中期(赵平安,2009:9)”。
从隶书的文字表达形式当中, 可以显而易见地知道中国汉字的表现方式,小篆较为复杂难写,因此战国时期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书写方便而写得比较草率,改造了正体的字形,也由此产生秦文字的俗体,隶书就是在这基础上逐步形成。
后从此,中国文字就迈入了隶变的进程。
对于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阶段,在这改变期间中,隶变对古文字又有何重大的变化呢?我组将着重在讨论隶书对古文字的改造的四个现象。
在第一个部分我组将会谈隶书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个部分将会讨论矛盾斗争中推进的字体改革,第三个部分则是讨论隶变的两个阶段,最后一部分是隶变的所需要的基本规律。
关键字:隶变,古隶,今隶壹、隶书的起源和发展“隶变”指篆书演变为隶书。
隶书由小篆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始于战国后期至秦代,通行于汉代。
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隶变的过程是复杂的,它不仅包括大篆的隶变,也包括与小篆同时期的隶变,还应包括隶书形成前西汉前期的隶变。
小篆比起前朝文字,在线条、结构、字形等方面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运笔方法上还是圆转悠长,仍未完全摆脱象形的意味,书写速度较慢。
由于当时官狱繁多,军事、官府文件、公文往来频繁,经常需抄写大量的文书,省繁趋简便成了当时社会对文字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隶书作为一种便捷的书体,在社会下层中广泛流行。
《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字……。
隶书者,篆之捷也(郭锡良,1979:57)。
”便是明证了隶书在秦朝的普遍使用和它的简洁方便。
壹·壹、隶书来源于秦朝于东汉时期最为鼎盛隶书又称佐书、八分, 是一种由篆书逐步简化而成的新体书, 是两汉400多年期间使用的主要文字隶书产生于秦代。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13级汉语言文字学王昆20130589《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摘要《文字学概要》是裘锡圭先生文字学理论方面的一部专著。
本书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字资料及考古发现,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成、发展、演变,汉字结构类型,文字假借,文字分化与合并,字与字的形音义关系以及汉字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而多有创意,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和教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字:文字汉字字形一作者简介裘锡圭先生主要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汉部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从事先、汉史的研究。
曾参加望山楚简、曾侯乙墓文字资料、郭店楚简、银雀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和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字资料的整理考释工作。
著有《文字学概要》、《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古文字论集》、《裘锡圭自选集》、《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等,学术论文汇编《裘锡圭学术文集》于2012年出版。
二读书笔记第一章文字形成的过程(一)文字定义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派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称为文字。
“文字”可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文字系统。
(二)文字的产生文字产生前,人们曾用文字画来记事或传递信息。
阶级社会形成前夕,原始文字才有了产生的可能。
在原始文字阶段,文字和图画是长期混在一起使用的。
首先产生的是跟图画有明显界限的文字,如“大”;人、鹿这一类具体事物的象形符号随后产生,这二者称为表意字。
然后使用跟所表示的对象没有在联系的硬性规定符号的记号字产生。
随后为了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的假借字应运而生。
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是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
最后,为了克服假借引起的字迹混淆现象,又造了形声字。
第二章汉字的性质(一)意音文字文字的性质取决于它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
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字符”,可分意符、音符、记号三类。
隶变研究
隶变研究摘要:隶变是从篆到隶,由古文字到今文字的变革,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使汉字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汉字的结构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产生隶变的原因是百姓为了在日常生活中书写文字时更加的方便,所以不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
由此所产生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下面我就隶书的形成;隶书演变的系属,以及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隶变;字形;隶书;研究汉字作为中华民族进行交际、记录语言和信息的特殊符号,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隶变”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在“隶变”的过程中,古人普遍感觉到隶书书写起来比小篆要方便得多,在不少秦权量铭文中就刻着很多隶书成分的诏书铭文。
到了西汉,距离秦王朝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并没有多久,隶书就正式取代小篆,成为主要的字体,这就再一次印证“隶变”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一、隶书的形成从考古发现的竹木简上秦系文字资料来看,隶书形成的时期是战国晚期。
隶书显然是在战国时代秦国文字俗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的时候,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
由此所产生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
”在秦孝公时代铜器铭文里,就可以看到正体和素体并存的情况。
秦孝公十八年(前344)所造的商鞅量上的铭文是极为规整的正体,孝公十六年所造的商鞅矛镦(矛柄下端的铜帽)上的铭文则是很草率的素体。
孝公之后,文字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俗体也随看越来越流行了。
二、隶书演变的系属在战国时代,六国文字的俗体也有向隶属类型字体发展的趋势。
秦国的简帛文字“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于后世的隶书”。
这时候的简帛文字正处于由篆到隶演变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古今文字的过渡阶段,启功指出篆和隶是两种类型:秦隶以前的字体可以称为篆类,篆书是线条化象形文字的结束,秦隶以后的字体可以称为隶类,隶书是笔画化今文字的开始。
秦隶是隶书的初级阶段,裘锡圭指出其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很多字的写法仍接近于正规篆文,二是有些字虽已有了与成熟隶书相同或相似的写法,但仍使用接近正规篆文的写法。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_2
一、填空1、“声母”又称声又叫纽。
2、《切韵》的作者是陆法言《广韵》的作者是陈彭年和邱雍。
3、传统语言文字学分为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
4、古注的类型有(转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5、音义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
6、古注的体例: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7、高邮王氏四种: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8、汉语言文字学分为(古文文字学)和(现代文字学)。
9、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被汉朝人称之为(“三仓”)10、补注体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
11、文字学应当是研究文字的(形体)以及(形体与声音)、(语义)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12、清代说文四大家及其代表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简称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简称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13、乾嘉学派中吴派的代表人物是惠栋 ,皖派的代表人物是戴震。
14、隶书是指古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改变,也叫“隶定”“隶古定”。
15、“吾誰欺?欺天乎?”属于宾语前置中的疑问代词做宾语这种情况。
16、《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这种训释方式在训诂学上叫互训。
17、《楚辞·离骚》:“霑余露之浪浪。
”洪兴祖补注:“浪,音郎。
”这种注音方法叫直音法。
18、传是我国古书注解最早的名称。
19、汉代及魏晋时代学者对十三经所作的注和唐宋时代学者所作的疏,合称“十三经注疏”。
20、守温字母是唐末和尚守温创立的三十个声母的代表字。
21、声类是指对韵书中代表声母的反切上字所作的分类。
22、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夺文(脱文)。
23、讹文是指讹误的文字。
隶书者,篆之捷也
隶书者,篆之捷也隶书者,篆之捷也——冯印强隶书者,篆之捷也。
这是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对隶书本体及其产生背景的经典叙述。
事实上,篆之捷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篆书字体体系中发生结构和书写性变化(隶变),并经漫长的“隶变”过程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字体。
也就是说,隶书是通过“隶变”从篆书字体中脱胎产生的。
隶变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书法文化事件。
发生隶变的内在动因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
“隶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是对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简化;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是改变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流便”。
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心内容。
在这里,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不光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同时因其蕴涵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势更加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轨迹,才使隶书在秦汉之交随着政治的更替最终彻底代替篆书而获得普遍应用的。
就书法而言,隶变完成了以下篆隶转换:1、摆脱篆书字型结构的凝固化束搏而走向隶书线条时空运动的抽象化表现; 2、线条由篆书委婉的弧笔变为险峻的直笔,曲折处由篆书的联绵圆转变为转折的方笔。
隶变标志着汉字相形性的破坏和抽象符号的确立,使汉字由古文字体系向今文字体系转换;同时也标志着隶书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
另一方面,作为人的规范意识,又必须对这种新的字体和书体加以规范。
于是,就有了汉末高度规范的八分书出现。
所以我们说,所谓的隶变过程,就是篆之捷所产生的新的书体继而对这种新的书体加以规范建构的过程。
而作为书法,隶书的美就存在于这历时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
解读隶书的美学内涵和产生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对隶书本体的深层认知。
通常,我们是从现存的汉碑和简牍两种载体来认识隶书的。
但是,通过汉碑和简牍两种载体来认识隶书还远远不够。
因为这样还无法认识隶书美学内涵的形成渊源。
关于隶书系统对小篆系统的继承与发展分析
关于隶书系统对小篆系统的继承与发展分析作者:韩琳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隶书和小篆是我国古代两种重要的文字,历史悠久,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突出智慧,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
小篆为秦始皇所推行,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东汉时期是隶书发展的巅峰,从字形、笔势等方面分析,小篆和隶书存在一定的继承、发展关系,探究具体内容,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文字文化。
关键词:隶书系统;小篆系统;继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023-01一、前言文化的传承性在我国的历史中体现的非常明显,这是我国文化较之世界其他几大文明的突出优势,这种传承体现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文字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从最初的甲骨文,但现代使用的简体汉字,继承、发展的痕迹十分明显,了解其具体内容,对文字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隶书对小篆的继承1.字形方面的继承。
字形方面,我们历代文字系统均带有明显的继承性,隶书和小篆出现的年代虽然相近,但小篆被作为官方字体的时间更早,隶书一定程度上是借鉴了小篆的字形。
比如日、月、车、马四个汉字,小篆和隶书有明显差别,但在字形上,隶书对小篆的继承相当明显,小篆的“车”字中间偏下部分采用的是圆角比较,整个字行看上去十分圆润,而隶书中的“车”字中间偏下部分的棱角也明显有一定的圆形特质,二者看上去十分接近,又比如小篆中的“月”字,中间部分是两笔大小相当的短横,在隶书中,也采用了相同的设计,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继承,包括现代汉字“月”,中间部分也与古文字相差无几。
字形方面,就汉字的整体发展规律来看,隶书更接近于现代汉字,因此可以判定现代汉字更多是从隶书发展而来,也即是说,在隶书和小篆出现时间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应是隶书继承了小篆,这也是科学界认定二者关系的主要依据。
2.笔势方面的继承。
在书法方面,笔势可以理解为一种意态,也就是字的形态和给人的感觉,在意态方面,隶书对小篆的继承也十分明显。
探析隶书系统对小篆系统的继承与发展
2018-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文学新论探析隶书系统对小篆系统的继承与发展陈小昌(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2560)摘要:我国汉字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流中,汉字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本文就隶书对小篆的继承与发展进行分析探讨。
此次就隶书对小篆的继承与发展从笔势与结构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隶书系统;小篆系统;笔势;结构中图分类号:J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008-01从商代至今,我国汉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汉字的形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真书到至今的简化字。
其中小篆是秦朝统一文字的诞生物,结束了秦朝以前数千年的古文形体。
而隶书是汉代诞生的方块形汉字,为后续文字两千多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隶书与小篆的渊源小篆是由秦李斯研究而成,字体笔画粗细一致,结构瘦长,但是辨认起来比较困难。
而隶书由程邈研究而成,在汉代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是由小篆系统演化而成,通过对小篆进行改造,把篆书的弯曲线线变成平直线条,把结构进行调整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字形态。
所以隶书既是对小篆的继承,也是对小篆的发展。
二、从笔势上看隶书对小篆的继承与发展笔势是指书画文章的意态与气势,在这里仅是指汉字的笔画姿态。
在汉字演变过程中,隶书向小篆的演化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变革。
从文字演化进程来看,秦代小篆到汉隶书的变化是从长方形结构到扁平形结构的发展,是平直方整化的发展趋势。
1.隶书把小篆线条改曲为直。
隶书对小篆的形体上并无大的改变,只是将小篆的弯曲线条平直化,在书写时更为方便流畅,省去了小篆圆转勾连的许多细节。
例如“上”字将小篆里弯曲的部分用一竖来表示;“千”字,也是将弯曲线条平直化而成,这些汉字变化在当代出土的古文物中都有所体现。
还有“日”字,隶书把小篆的圆形外框进行转变,分解为“▕、一、▕、一”,将“日”字中弯曲的线条分解成多个平直笔画,提高了文字的书写性。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省并。
对一些繁复的笔画乃至部件加以省并、简化。
3、省略。
隶书有时直接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
4、将篆文相同的偏旁分解为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
5、将篆文不同的部件归并相同的偏旁。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作用:•隶书完全抛弃了古汉字的象形因素,使汉字变成抽象的记号,实行全面的符号化,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隶变结束了几千年的古文字阶段,形成了近两千年的今文字格局,并为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隶变的意义: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也叫“隶定”、“隶古定”等。
隶变之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
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它把小篆圆转的曲线变成了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形体变得平直方正,并大量改造与简化汉字的形体,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注意准确把握偏义复词的意义所在•既然偏义复词是由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词素组成的复合词,只吸收其中一个词素作为词义,另一个只作为一个音节陪衬,其意义不进入词义。
•鉴别方法:分别代入,看成立于否,可确定偏义复词的意义所在。
•例1:《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
”•例2:《韩非子·喻老》:“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例3:《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例4:《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例5:《后汉书·窦融传》:“一旦缓急,杜绝河津。
”•例6:《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聘萦苦辛。
”•例7:《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六、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一) 贫、穷这两个字都有“景况不好”的意思。
“贫”的反义词是“富”,指缺乏衣、食、财。
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彭端淑《为学》)。
“穷”的反义词是“通”或“达”。
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隶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种重要书体,它起源于战国晚期,逐渐发展并在汉代达到鼎盛。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是中国文字演变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在隶书之前,中国的文字主要是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
篆书字形复杂,线条曲折多变,书写难度较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字书写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一种更为简便、快捷的书写方式。
因此,隶书应运而生,逐渐取代了篆书的地位。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简化字形:隶书将篆书中的许多复杂字形进行了简化。
例如,将多个弯曲的线条简化为一条直线或一个弧度,将繁琐的构件简化为简单的形状。
这使得隶书的书写变得更加简便,提高了文字的使用效率。
2.改变笔画顺序:隶书改变了篆书的笔画顺序,使得一些字形的书写变得更加方便。
例如,将篆书中的“水”字改为三笔写成,将“火”字改为四笔写成。
这些改变使得隶书在书写时更加流畅、自然。
3.省略部分构件:隶书省略了篆书中的一些非必要的构件,使得字形更加简洁明了。
例如,“车”字在篆书中包含了复杂的车轮和车轴等构件,而在隶书中则省略了这些构件,只保留了车的主体部分。
4.改变字形结构:隶书改变了篆书中的一些字形结构,使得字形更加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人”字在篆书中写成一个侧面的人形,而在隶书中则将其改为一个更为简单和形象的正面人形。
总的来说,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是一次重大的文字演变,它不仅简化了字形,改变了笔画顺序和省略了部分构件,还改变了字形结构,使得文字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提高了文字的使用效率。
这种变革符合了当时社会对文字书写的需求,也促进了中国文字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还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隶书的出现使得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的字形和笔画特点为后来的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书体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隶书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感也对中国的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是中国文字演变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不仅简化了字形,提高了文字的使用效率,还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隶书对篆书字形构成的改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知道
隶书对篆书字形构成的改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_百度知道飞鹄墨人十三级 32 | 我的知道 | 消息(4) | 空间 | 应用 | 退出我的知道我的提问我的回答为我推荐的提问知识掌门人应用礼物投票转贴HOHO更多应用u活达人争霸赛进行中运用知识完成任务,实现你的旅行梦想。
参加U活达人争霸赛,成为U活达人赢取6000元旅行基金及户外奖品查看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 图片视频百科文库帮助 | 设置百度知道 >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隶书对篆书字形构成的改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12-26 15:05 | 提问者:aiwei6 | 检举最佳答案汉字的字体演变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其中小篆变为隶书是最大的一次变化,这次变化标志着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本章分为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六国文字、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六节,分别讲述各种字体的特点及其演变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基本规律。
※学习要点1、秦书八体及其分类方法与各体名称的涵义2、新莽时代的六书及各书的涵义或用途3、大篆与小篆4、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学习内容* 秦书八体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类的:1、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大篆、小篆、隶书。
2、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基础均小篆):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为什么以“隶法作篆”开辟了一种新的书法面貌?
为什么以“隶法作篆”开辟了一种新的书法面貌?
以隶法作篆,是清代邓石如的首创。
清代前期的篆书多以铁线玉箸篆为取法对象,风格日趋僵化。
邓石如将隶书的笔法引入篆书,以长锋羊毫作篆。
字形长而略方,笔画流畅舒展。
清代以前的篆书纯用中锋,引隶入篆后,篆书中出现方笔,并触入了提按等笔意,增加了笔画的装饰性与趣味性,让篆书出现与秦篆不一样的气象。
此外,引隶入篆,也让篆书的学习简单化,故现在有书家提出,可从清篆入门学习篆书,其后再上溯秦汉以求古篆之端庄大气。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篆转隶经典碑帖 -回复
篆转隶经典碑帖-回复从篆转隶的历史背景、隶书的特点、碑帖的意义等多个方面,全面回答中括号内的主题。
【篆转隶经典碑帖】在中国书法史上,篆体、隶体被视为两个重要的篆刻演变过程。
篆体书法起源于商周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成熟并衍生出隶书体。
篆转隶经典碑帖记录了这一演变过程,并展示了中国书法之美。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隶书特点、碑帖意义等方面一步一步回答这个主题。
首先,篆转隶发展在中国书法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里程碑作用。
篆书作为最早的文字书写系统之一,始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
它的造型严谨,方正而古朴。
然而,由于篆书字形符号繁多,书写速度缓慢,不适用于日常生活或大规模书写。
于是,为了适应实际需要,篆书逐渐演变成隶书,隶书对篆书的字形进行了简化。
这一发展过程也标志着中国书法不断进化的历史进程,并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后,我们来探讨一下隶书的特点。
隶书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字形遵循规范,结构整齐而有序,线条简练而富有力量感。
隶书的书写规范化,使人们更加方便地识别和书写文字。
在篆书转变成隶书的过程中,篆书复杂的笔画被简化,字形更加简洁规范,使得书写速度大幅提高。
隶书除了字形简化外,书写风格上更加注重平稳和协调,具有明确的笔画结构和对称感。
这些特点使得隶书成为了正式公文、墓志铭、碑文等重要场合的首选字体。
而碑帖作为隶书的重要载体,给我们展示了隶书特有的艺术魅力。
碑帖是以石碑或石刻为範本而刻写的隶书字帖。
隶书的发展源于秦汉时期,因此,秦汉碑帖被视为隶书的经典之作。
这些碑帖以其规范的字形、整齐的结构和深沉的气韵,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学习、研究和模仿的对象。
通过研习碑帖,书法家可以掌握隶书的技巧和风格,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此外,碑帖也是进行书法鉴赏和研究的重要材料,通过对碑帖的审美欣赏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推崇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
最后,篆转隶经典碑帖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们不仅记录了篆转隶的历史演变过程,也展示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
浅谈“隶变”产生的意义和影响
浅谈“隶变”产生的意义和影响内容摘要: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可谓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而“篆隶笔意”是贯穿各种书体之间的一根主脉。
学习任何书体,隶书都是不可逾越的。
学习书法,隶书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
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其笔法简单,容易入手,更重要的是“隶变”引起其他书体的变革,从而对书法艺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从此处入手,才能真正的了解隶书。
关键词:汉代隶书隶变意义影响汉代之时,汉隶涌现。
隶书对篆书进行改进,对汉字的构造和形态做出全面调整,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隶书呈现一种开张力道之势,极具张力与表现力。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进行交际、记录语言和信息的特殊符号,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隶变”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人们把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等字体称为古文字,把隶、楷、行、草书称为今文字。
“隶变”作为古今汉字的分水岭,不论是从哪个角度,都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隶书是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起笔、收笔清楚的字体,隶书是篆书的快写。
因为隶书来源于篆书的草率写法,因而两种书体自战国晚期到西汉中后期,有过很长的共存时期。
“隶变”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从战国后期开始,一直到汉代中叶汉隶形成结束,它一共经历了二三百年的时间。
在“隶变"的过程中,古人普遍感觉到隶书书写起来比小篆要方便得多,长时间抑制它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从秦权量上的铭文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隶书侵入小篆领域的情况:权量铭文的内容是统治者准备传之久远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按理说自然应该用正规的小篆铭刻,可是遗留下来的权量铭文却不乏刻着很多隶书成分的诏书铭文,就预示着小篆即将为隶书取代的命运。
在秦代,隶书实际上就已经动摇着小篆的统治地位,到了西汉,距离秦王朝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并没有多久,隶书就正式取代小篆,成为主要的字体,从而再一次印证“隶变”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汉隶的蜕变沿袭了前朝大篆之体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2、省并。
对一些繁复的笔画乃至部件加以省并、简化。
3、省略。
隶书有时直接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
4、将篆文相同的偏旁分解为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
5、将篆文不同的部件归并相同的偏旁。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作用:
•隶书完全抛弃了古汉字的象形因素,使汉字变成抽象的记号,实行全面的符号化,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隶变结束了几千年的古文字阶段,形成了近两千年的今文字格局,并为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隶变的意义: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也叫“隶定”、“隶古定”等。
隶变之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
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它把小篆圆转的曲线变成了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形体变得平直方正,并大量改造与简化汉字的形体,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
部分丧失了,
注意准确把握偏义复词的意义所在
•既然偏义复词是由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词素组成的复合词,只吸收其中一个词素作为词义,另一个只作为一个音节陪衬,其意义不进入词义。
•鉴别方法:分别代入,看成立于否,可确定偏义复词的意义所在。
•例1:《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
”
•例2:《韩非子·喻老》:“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
•例3:《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例4:《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
•例5:《后汉书·窦融传》:“一旦缓急,杜绝河津。
”
•例6:《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聘萦苦辛。
”
•例7:《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
六、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
(一) 贫、穷这两个字都有“景况不好”的意思。
“贫”的反义词是“富”,指缺乏衣、食、财。
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彭端淑《为
学》)。
“穷”的反义词是“通”或“达”。
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穷”除了上述义外,还作“尽”讲,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列子·汤问》)
(二) 疾、病“疾”,常指一般的生病。
如“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恐
深”(《韩非子·喻老》)。
“疾”也表示快,这个意义今天仍用,如“大声疾呼”。
“病”,生病,常指病得很重。
如“(君之病)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出处同前)。
(三)饥、饿“饥”指一般的肚子饿,与“饱”相对。
如“饥渴而顿踣”(柳宗
元《捕蛇者说》)。
“饿”指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饭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
如“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
(四)盗、窃“窃”是指“盗窃”,偷东西。
如“窃货日益”(《荀子·修身》)。
“盗”相当于今天的“贼”;古书中的“盗”,多是古代统治阶级对起义的奴隶或农民的称呼。
如“岁凶荒,人饥为盗,河南尤甚”(《旧唐书·黄巢传》)。
“窃”除指“偷”
以外,还表示“偷偷地,暗中”,如“窃载与之齐”(《史记·孙膑列传》)。
(五) 荫、蔽二者都有“遮住”义,但是范围大小差别很大。
“荫”只能从上
遮住,而且指遮住阳光。
如“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欧阳修《醉翁亭记》)。
而“蔽”
遮的范围更大,可以从前后左右遮住,也可以从上遮住。
如“项伯亦以身翼蔽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六)诽、谤这两个词与¡°讥¡±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
处,但是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
¡°诽¡±是背地里议论、嘀咕,如¡°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
¡°谤¡±一般指公开地指责。
如¡°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而¡°讥¡±则是微言讽刺。
(七)购、买¡°购¡±是指重赏征求。
如¡°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
羲之书迹¡±(《旧唐书¡¤褚遂良传》)。
¡°买¡±指拿钱换东西。
古代¡°购¡±和¡°买¡±不是同义词,¡°购¡±的东西往往不是商品,跟¡°买¡±的性质不相同。
七、怎样掌握古义
(一)从字形上分析
•勸:从力不从言,《說文·力部》:“勸,勉也。
”
•幣:从巾不从贝,《說文·巾部》:“幣,帛也。
”
•醒:从酉不从寝,《說文·酉部》:“醒,醉解也。
”
(二)从语境上分析
•再:《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睡:打瞌睡
《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既見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
(三)从反义词同义词分析
•反义词:进退:進出;貧富:众寡:治乱;高下;穷达
•同义连用:辅相;宫室;勤苦;饶益
•联合式复合词:书写;觉醒;寒冷;饥饿
(四)从今语中保存的古义考察
•款待:古款是诚恳
•捐躯:古捐是舍弃
•吊丧:古吊是慰问死者或遭遇不幸
•城池:城墙和护城河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若即若离:即,走近
•呼天抢地:触碰
•口诛笔伐:责讨
•并行不悖:违反
•走马观花:跑
•揭竿而起:举
•举世无双:全
考查本义的方法¡ª析形释义
分析字形-象
分析字形-斤
分析字形-豆
分析字形-集
分析字形-隹
分析字形-隹部字
分析字形-贝
分析字形-贝部字举例
分析字形-肉
膏:本义是脂肪,肥肉。
臘(腊):本义是岁终祭祀,祭神用肉,故字从肉。
膳:本义肉食,即是上等饮食。
脩:干肉。
《论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与修不同,古书常通假)
分析字形-阝
分析字形-阜
分析字形-邑
分析字形-页
分析字形-行
分析字形-行部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汉字的结构和意义之间的关系都象以上例子那样简明。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字形方面说,汉字的字形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讹变;二是从词义方面说,有些词造字时候的本义可能已经失传了。
如:
分析字形-臣
分析字形-望
考察本义的方法-考核文献
常用词本义-1
常用词本义-2
常用词本义-3
(4)假借产生新的义项
词义引申规律-1
词义引申规律-2
词义引申规律-3
•溢(益)——>益
•A.《说文》:“溢,器满也。
”此义本字当为“益”。
甲骨文“益” 像水满溢之形。
后引申出充满、增加、利益诸义后,另为本义制加形字“溢”。
《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B.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五:“益,加甚之辞也。
”《韩非子•喻老》:“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
词义引申规律-4 假借产生新的义项
词义引申的方式-辐射式
词义引申的方式-递进式
词义引申的方式-综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