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吟诵音乐及其唱法

合集下载

吟诵的方法与技巧

吟诵的方法与技巧

吟诵的方法与技巧第一篇吟诵方法一、把握节奏(一)把握正确的语音结构吟诵是一种吟唱形式,其中,音乐元素是最基本的要素。

语言的发音是音乐元素的基础,因此,正确的语音结构才能够帮助把握节奏。

正确的语音结构不仅仅是指发音,还指端正的句子结构,正确的停顿,在重音处的停顿和再现,以及恰当的节奏感。

正确的语音结构不仅可以让读者更容易掌握句子的意思,也会产生一种好听的节奏感,从而为吟诵增加感染力。

(二)加强节奏感节奏感是把握吟诵的关键,其中,强调拍可以提高节奏感,可以在短语和长句之间,用手拍拍来帮助把握节奏感。

同时,也可以用拍子来表示句法和意义上的变化,例如,在重音处的拍子要比其他处的拍子更重,在比较处的拍子要比其他处的拍子更多。

(三)把握节拍节拍是一种统一的节奏感,是节奏感的基础。

因此,把握节拍对把握吟诵的节奏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吟诵的节拍可以分为快慢两部分,在快的部分,吟诵者会把句子的各个细节表现出来,在慢的部分,吟诵者可以把句子的重要部分表现出来。

二、突出重点(一)突出重读重读是吟诵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吟诵者表达感情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吟诵时,要特别注意重读的把握,在重读处,要注意放慢语速,适当的拉长语调,突出重读,以及把句子的细节表现出来,使重读明显加重。

(二)突出语气语气是语言的重要语法环节,在吟诵时,也要注意突出语气,特别是强调句子的语气部分,要注意放慢语速,加大语调,加上适当的停顿,以及用声音的变化来表示强调。

三、注意唱词唱词是传统的吟诵手法,其目的是让读者更加容易把握句子的重点,准确表达句子的意思。

因此,吟诵时,一定要注意唱词,把重点表达出来,以及用声音的变化来表示细节,使句子更加生动,更容易传递出来。

第二篇吟诵技巧一、朗读技巧(一)情感表达朗读时,要充分表达出朗读作品的情感,一是可以在表达时运用声乐的表现手法,如改变语调、加强停顿,以及把握声音的大小,使朗读更富有感染力,也可以加入情景描写,使听众更加有感觉。

普通话吟诵规则“一本九法”

普通话吟诵规则“一本九法”

普通话吟诵规则“一本九法”一、普通话吟诵规则“一本九法”一本:声韵涵义。

吟诵之本,即吟诵的目的、归宿,是把诗文的涵义真实完整深刻地传达出来。

吟诵的时候,尤其要运用声韵手段,传达声韵涵义。

九法:1、依字行腔:就是依普通话的四声调来进行~即字的乐音要按照字音的声、韵、调进行,字正腔圆,不倒字~平(阴平、阳平)、上(第三声)、去(第四声)、入声。

2、依义行调:依义行调,说的是一句话怎么唱,这个旋律的由来。

旋律从哪里来?从字音声调来。

怎么组合?根据句意进行组合,这就是依义行调。

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乃至旋律,由表达的涵义决定。

(按照诗文的涵义来安排旋律)(汉诗文的涵义的四个层次:字义:字面的意思。

音义:读音的意思、读法的意思。

意象:经典的意思。

文化:精神的内涵。

)3、入短韵长:即入声字要短促有力,韵字要拖长。

4、平长仄短:普通话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入声字归仄。

(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5、平低仄高:平声“-”低,仄声“|”高。

(诗歌每句中的高低起伏就出来了)6、文读语音:吟诵是必须文读的,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普通话吟诵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话的声、韵、调来吟诵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字音都按现代汉语普通话读的,部分字音需要文读。

文读是吟诵的传统,就是某些字要按照古音或官话来读。

文读系统是一种介于古音与当地口语之间的语音系统,是文人努力想保留古音、模仿官话而又未能完全做到所产生的语音系统。

普通话的文读分三种情况:一是入声字要读短音;二是韵字一定要押韵,因为古今语音的变化,某些句尾押韵的字已经不押韵了,但是在吟诵的时候,要尽量参照古音使之押韵;三是个别字要文读,这种字都是传统上就是要文读的,比如“秋思”的“思”读四声,“遥看瀑布”的“看”读一声等,这些读音往往与平仄格律有关,读错了就乱了格律,失了韵味,所以要文读。

7、腔音唱法:腔音是中国音乐体系的特征,与西方音乐体系相反。

吟诵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音量,随时变化大小,声断意连,以传情达意。

简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诗词吟诵

简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诗词吟诵

简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诗词吟诵于洋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摘要:古诗词吟诵艺术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古代吟诵诗词的方式。

古诗词吟诵中既含有音乐的特性,也具有朗诵的特性,因此这是一种介于音乐与诵读之间的艺术形式。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诗词吟诵的专 家,非物质文化传人魏嘉缵先生吟诵艺术的分析,由此简析古诗词吟诵的音乐特色。

关键词:吟诵读书拖长腔语言中图分类号J 605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吟诵艺术讲究的是声韵,声韵也是一种具有 音乐特色的声音艺术。

我国很多地方都还保存着这一古 老的艺术吟诵,每个地方的吟诵艺术都扎根于当地的方 言、戏曲与民间音乐等,彰显的是各个地区的地方特色。

魏嘉瓒先生是苏州文化局的一位退休干部,长期生活在 苏州,但是他的家乡是江苏徐州,徐州属于淮海地区,讲 的方言具有北方特征,所以魏嘉瓒先生的吟诵既有苏州 地区吴语的特色,韵味典雅,同时还带有北方的豪爽与激 情,独树一帜。

一、吟诵的定义“吟诵”一词实际上指的是中国传统读书法,我国古代 典籍《尚书•舜典》中提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 声。

”①其中的“歌咏言”指的就是诗词吟诵,而“声”与“律” 指的就是音乐的发展规律,可见吟诵这种的读书法的历 史非常悠久。

古时候人们的朗诵被称为“读诗”“读书”或 “念诗”“念书”,而非称“吟诵”,吟诵是后人予以命名的。

在本人采访魏嘉瓒先生时他说:“2009年在北京的紫玉饭 店,由一些参与抢救吟诵的专家商讨的这一定义后,才把 ‘中国传统读书法’叫做‘吟诵’。

”②在我国古代的私塾中 就已经有吟诵,古人吟诵时总是会拖长声腔,这是为了在 诵读时充满音韵,更好的记忆诗文,并且诵读出感情。

魏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7上海市学校艺术科研项 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016-03嘉瓒先生说,在古诗词的吟诵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定是 “平长仄短,逢韵拖腔”,这就关系到中国文字的音调问题。

浅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

浅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

浅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中国古诗词歌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优美的旋律和精深的词藻,表现出了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

演唱这些古诗词歌曲的时候,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将其最完美地呈现出来。

本文将从旋律和发音两个方面来浅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

旋律方面,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通常以“降调”为主,这是因为“降调”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古代汉语的韵律和抑扬顿挫。

具体来说,在降调的演唱中,歌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音调递减。

降调的演唱需要歌手将音调从高到低逐渐降低,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悠扬的旋律和凝重的情感。

由于降调的演唱比较复杂,歌手需要在练习时不断反复,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是节奏的把握。

在降调的演唱中,节奏的把握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长句和短句的转换处。

歌手需要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合理地掌握节奏,做到既有自己的风格,又不失古诗词的原味。

发音方面,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需要注重发音的精准和清晰,以便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领略古代汉语的韵味。

下面是一些发音的技巧:第一是音节结尾的发音。

古代汉语的音节结尾常常是带有鼻音的“n”或“ng”,歌手需要在演唱过程中准确地发音,以避免歪曲古诗词的意思和感觉。

第二是音素的发音。

在古代汉语中,不同的音素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情感。

尤其是一些固定的词素,如“乃”、“斯”、“余”等,需要注意发音的准确和流畅。

第三是韵律的运用。

韵律是古诗词歌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歌手需要根据古诗词的韵律,将每个字的韵母发出来,并注意字音与旋律的衔接。

在演唱时,歌手可以适当变换音调,但不能失去古诗词的味道。

综上所述,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需要注意旋律和发音两个方面的要素。

歌手需要注重节奏的把握、音调的准确以及音素和韵律的发音。

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古诗词的神韵和音乐的美好完美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古诗词艺术歌曲《幽兰操》分析与表演设计

古诗词艺术歌曲《幽兰操》分析与表演设计

文化探索108摘要:在注重文化复兴的今天,民族声乐的发展越发地注重中国风格的研究,无论是比赛还是表演,在专业院校中古诗词艺术歌曲越发受到师生的青睐,《幽兰操》就是该背景下的产物。

本文从乐曲的创作背景、曲式分析以及演唱技巧的研究中进行阐述。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幽兰操》 ;演唱设计一、《幽兰操》词曲内容分析《幽兰操》中歌词部分是根据韩愈创作的诗词《幽兰操》(又称《猗兰操》)进行了艺术加工改编而成,再由最具有东方色彩和中国风格的作曲家赵季平先生为之谱曲。

《幽兰操》又称《猗兰操》,是著名诗人韩愈所创作,原为古琴曲。

“操”,指琴曲名称及演奏技法。

孔子所作的《幽兰操》是他在周游列国、未得重用而壮志未酬时发出的深深感叹。

继孔子之后,一千年后的盛世大唐的诗人韩愈亦是仕途不顺、历经苦寒,偶然间读得孔圣人的《幽兰操》,不禁感慨,便借由《幽兰操》抒发自己内心世界,歌曲《幽兰操》便由此而改编。

歌词中的深意正是象征着一个人不管是做学问还是要成就事业,都要能够承受寂寞和忍受别人的不理解,用平和的心境去面对人生。

《幽兰操》旋律舒缓有度、抑扬顿挫,犹如当年孔子有感而发时的情景再现。

赵季平先生通过自己的古诗词音乐风格旋律,及把对圣人诗词的理解传递给广大群众。

这首古曲新唱的作品深受民族女高音歌唱家青睐, 以单一的钢琴伴奏与人声有机融合,即可品味出这首艺术歌曲的韵味。

二、《幽兰操》曲式分析《幽兰操》乐曲属于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根据划分为三阕的歌词也可看出,全曲呈现出“A——B——A’”的结构。

该乐曲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其风格模仿古曲,犹如古琴曲般悠扬,乐曲为g微七声调式,速度缓慢自由,乐曲整体以4\4拍节奏为主,到了再现段落六拍子与四拍子交替出现。

旋律线条起伏较大,中间大跳音程较多,恰似戏曲风格呈现出散拍子以及戏腔。

A乐段为第一阕,结构属于同头换尾的模式,乐段属于依字行腔,旋律音基本都是一字对一音的创作方式。

第一阕中的“兰之猗猗”几个字,按照朗诵的语气重音来处理,而此时的钢琴伴奏以琶音为主,模仿古琴刮奏弹出古曲的韵味,为后面的叙述做引子。

浅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

浅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

浅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
首先,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注重声音的变化和节奏感的处理。

相对于其他音乐形式,古诗词歌曲更注重歌曲所体现的意境,演唱者需要在音乐的基础上,结合词意和音调,通
过声音的高低、轻重、疾慢来表达所要情感。

特别是在表达情感时,演唱者需要灵活变化
声音的高低起伏,把握好节奏的缓急度,让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

例如《青玉案·元夕》
这首歌曲,演唱者在歌曲中将元宵节的愁苦与喜悦交织表达,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展现
了独特的节奏感和情感表现力。

其次,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强调词曲融合。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珍贵瑰宝,每首古
诗词都有自己的内在意境和情感。

演唱者在演唱时需要将词意与音乐融合,做到音乐与词
意的完美契合,让听者感受到诗词的韵味和音乐的美妙。

例如《浪淘沙·北戴河》这首歌曲,演唱者将海滩上的浪花声与静谧时的沙鸥鸣声巧妙地融合在音乐中,通过音乐的表现
力展现出北戴河的美丽风光和诗人的情感。

总之,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同时,注重声音的变化和节奏
感的处理,强调词曲融合和情感的真实性以及唱词的准确度,是一种高度精致和深刻的艺
术表现形式。

通过对这种表现形式的理解和学习,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也能更好地欣赏和鉴赏优美的古典音乐。

古人吟诵的方法

古人吟诵的方法

古人吟诵的方法
古人吟诵的方法有:
1. 按韵律吟诵:古人在吟诵诗歌时,常常会按照韵律的规律来吟诵。

例如,在唐诗中常见的五言绝句,每句有四个字,一般按照1-2-3-4的顺序吟诵。

2. 手指敲节奏:有些古人在吟诵时会用手指敲击,以帮助自己保持节奏。

这种方法在舞蹈和音乐表演中也常见。

3. 意境充沛:古人在吟诵时,常常会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中,从而让自己更加沉浸在诗歌的世界中。

4. 声情并茂:古人在吟诵时讲究声情并茂,通过语调、音量、停顿等手段将诗歌的深意和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入人心。

5. 调整呼吸:古人在吟诵时,会注意调整自己的呼吸,保持呼吸的稳定和节奏,以便更好地表达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基于吟诵与戏腔视角探古曲《长相知》的演唱处理

基于吟诵与戏腔视角探古曲《长相知》的演唱处理

11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3基于吟诵与戏腔视角探古曲《长相知》的演唱处理胡晓晨摘 要:我国著名作曲家石夫先生所作《长相知》乃极具古诗词与戏曲风韵的艺术歌曲,为近现代同类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之一,若能较好演绎该曲,完美展现作品中的诗词与戏腔特点,对于其它同类作品的演唱亦有不小裨益。

因此,本文基于诗词吟诵方法与戏腔技巧,尝试以不同视角,为该曲的演唱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关键词:长相知;吟诵;戏腔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胡晓晨(1987-),女,硕士研究生,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助教。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知》的艺术解析《长相知》出自《上邪》,原为汉乐府《鼓吹曲辞》中的一首情歌,属《铙歌十八曲》之一,原辞为:“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呼天为誓,直抒胸臆,表达了古代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执着坚定。

20世纪中叶,我国著名作曲家石夫基于该诗,结合我国古诗词吟诵、昆曲戏腔及西方艺术歌曲等多方特点,创作出既有古韵,又有“新声”的艺术歌曲《长相知》。

该曲最早作为曹禺话剧《王昭君》的音乐插曲,于1978年首次公演。

全曲共24个小节,分为引子、A 乐句、B 乐句和尾声四个部分。

从整体上看,该曲的创作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融汇中西的调式运用,体现近现代古诗词新创作品和声民族化的特点;20世纪20年代由赵元任为代表的和声民族化探索,掀起了我国音乐家基于西方和声体系为民歌编配纵向和声伴奏的热潮。

《长相知》一曲,从其旋律上看,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五声羽调式,但结合何新荪所配之钢琴伴奏,又会嚼出一丝C 小调的味道。

如第一句起于降E 大调的六级,以及末尾处C 小调属和弦到主和弦的结束,可看出当时我国作曲家基于中西结合的创造。

其二,节奏与韵律的结合及变换拍子的运用体现我国古诗词吟诵与戏曲唱腔的特点;出自乐府诗的《上邪》为古体诗,是民间劳动人民按照汉语的自然规律和特征随性创作,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但韵律特征明显,[2]因而《上邪》每一句的重音和顿读不能按照格律诗看待,全诗九句三十五字,采用二言一句,三言三句,四言二句,五言二句,六言一句的杂言形式。

中国风歌曲的演唱技巧与分析

中国风歌曲的演唱技巧与分析

中国风歌曲的演唱技巧与分析摘要:“中国风”即中国风格,它是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并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有着自身独特魅力和性格的艺术形式。

本文通过对中国风音乐的意境分析,从四个方面调控入手,明确了要如何表现中国风歌曲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中国风认知歌唱形象表现重音一、歌曲的意境体现中国风歌曲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借物寄情”,通常情况下不直接地表露自己的内心,所以我们要抓住这短短的几句诗的主题,还必须调动我们的大脑去想象、联想。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冷淡无情的表面技巧,与声名狼藉的‘灵感’,其结果是相同的。

”歌曲的情绪和情感都是变化和发展着的,由表及内、由浅入深、由低潮到高超的变化发展的过程。

即使是只表现一种情绪的歌曲,也有微妙的变换发展。

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之后,中国风开始流行于文化、艺术领域,从北京奥运会里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和太极拳到国际舞台上的水墨画旗袍,中国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时尚潮流,表现在流行乐坛就是中国风歌曲的日渐兴盛。

中国流行音乐逐渐发展起来是在七十年代,当时已有涉及“中国风”元素的歌曲,如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就是成功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满文军的《望乡》与李白的《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琼瑶女士的电视剧《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当》就是将汉乐府民歌《上邪》中的部分诗句拆散拼接,再运用现代汉语优美地表达出来。

二、中国风歌曲的感、听、动、视的调控音乐的表情是暗示而不是明言的,所以我们需运用极敏锐的想象力去意会出来。

标题音乐可供给予欣赏者一个想象的轮廓;纯正音乐就要凭欣赏者自己的灵感去领受。

正确地认识歌唱与发声,客观地反映歌唱与发声的规律,熟练掌握技能与技巧,是演唱者心理活动对歌唱与发声深入认知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从生动的演唱直观到抽象的演唱思维,并又从抽象思维到演唱实践,这就是认识歌唱与发声内在规律,认识声乐教学的途径。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风格与技巧研究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风格与技巧研究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风格与技巧研究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其演唱风格多样,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内涵,同时也要求歌者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和文化素养。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风格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花腔唱法花腔唱法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演唱方式,以其高亢激昂、奔放豪迈的表现形式而受到广泛的欢迎。

在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中,花腔唱法通常被应用于表现热烈激情、激越高昂的歌曲中。

2、抒情唱法抒情唱法是一种平缓舒展、绵长温柔的演唱方式,通常用来表现柔婉细腻的情感和内涵,如爱情、离别、思乡等。

3、古板唱法古板唱法是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一种传统演唱方式,以其古拙朴实、含蓄典雅的风格而著称。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古板唱法被广泛应用于表现哀痛悲泣、尊卑尊贵等场面。

4、胡琴唱法除了演唱风格之外,歌者在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演唱技巧:1、音准与节奏歌者在演唱古典诗词歌曲时,需要准确把握音准和节奏,以确保演唱的准确性和协调性。

在练习时,歌者可以利用节拍器等工具来帮助自己把握节奏和音准。

2、咬字与发音咬字和发音是演唱的关键之一,需要在演唱中密切注意。

在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时,歌者需仔细研究歌词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以准确表达出诗句的意境和内涵。

3、情感表达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需要传达出歌曲所表现的情感和内涵,因此歌者需要通过演唱技巧和表现力来准确表达出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

4、声音管理声音管理是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重要技巧之一,能够让歌曲表现更为出色。

在演唱时,歌者需要注意呼吸控制、音量管理、音色控制等方面的技巧,以使演唱更具魅力和表现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风格与技巧是歌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歌者需要在不断地练习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水平,让古典诗词歌曲唱出更为优美动人的旋律。

吟诵的方法与技巧

吟诵的方法与技巧

吟诵的方法与技巧
吟诵是诗歌传统中一种重要的朗诵方式,它有着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让读者可以在听诵中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以下是吟诵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诗歌之美。

首先,吟诵需要注意韵律和节奏。

韵律是指诗歌中有规律的韵脚和音节重心,而节奏则是指诗歌中的音乐性节奏。

在吟诵过程中,应该注重韵律和节奏的把握,使诗歌的旋律更加流畅。

其次,吟诵需要注意情感和表达。

诗歌通常都是由诗人表达感情和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吟诵时,应该注意表达诗歌中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让诗歌更加动人。

另外,吟诵还需要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

在吟诵时,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等都要有意识地掌握,充分展现诗歌的气韵和魅力。

最后,吟诵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诗歌中有很多难度较大的词汇和句式,吟诵者应该在练习中多加注意,力求准确地表达每个字、每个词和每个句子,让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总之,吟诵是一种优美的诗歌朗诵方式,需要吟诵者有丰富的情感和技巧。

通过练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吟诵的方法和技巧,将诗歌之美传递给更多的人们。

- 1 -。

关于吟诵的规则

关于吟诵的规则

关于吟诵的规则一、吟诵的方法分两大类。

有格律者(近体诗词曲、律赋、骈文、时文等)为一类,依格律而吟诵;无格律者(古体诗、古文等)为一类,多有上中下几个调,吟诵时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

二、吟诵者有一些基本调。

这些调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这些调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都经自己的语感改造过。

这些调一般为古体诗的几个调(有上中下之分),近体诗的平起、仄起各数调,读文则与此接近。

三、吟诵者可以用基本调吟诵任何诗词文赋。

只依字句和情绪做微调而已。

但是,这不是好的吟诵。

真正好的吟诵是吟诵自己喜欢的诗文,因为吟诵是自娱,没有感觉的诗文是不去主动吟的。

这些喜爱的诗文经过反复吟诵,琢磨烂熟,在基本调的基础上,会又有改进,形成独特的曲调。

四、吟诵的要求有高低之别。

其初级要求为:1.平长仄短。

此指格律诗文的音步所在,即二、四、六字(词中一字逗当不计)中的平声长。

此外平声韵脚当长。

其余的字,原则上都是短的。

2.多调回环。

非格律诗文,一般都是有上中下等几个曲调,曲调之间以模进的比较多,微调以合字声,组合使用以求文气。

3.依字行腔。

中国所有的传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诵最严。

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得最清楚,所以与字音最贴近。

因此,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易学易记。

4.文读语音。

吟诵是必须文读的,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

南方方言各有文读语音系统。

北方也有,而又以入声字的处理最为突出。

综合以往的情况,可知当代的新吟诵,也须文读。

主要是入声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声字要吟短音。

押韵的字要尽量按平水韵发音,不可不使押韵。

平仄不可混,如看、叹等字,要吟平声。

其余如车读如驹等,因与吟诵调关系不大,似可不必太严。

符合此四条要求的,方为吟诵。

掌握此方法的人,可以吟诵任何作品。

五、吟诵的中级要求为:1.运气发声。

吟诵当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气发声,因而气度平和,意蕴深广,有彬彬君子之风。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风格与技巧研究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风格与技巧研究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风格与技巧研究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将古典诗词融入音乐中来传达情感与思想。

在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时,歌手需要掌握特定的演唱风格与技巧,以更好地传达诗词的美感与内涵。

演唱风格是指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声音特点和艺术气质。

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时,一般要求歌手以温柔、婉转、含蓄的风格来演唱。

这种风格更贴近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诗词中的诗情画意。

在演唱时,歌手需要用柔和的声音去表现出古人笔下的美景与情感,给人以一种静谧舒适的感觉。

演唱技巧是指在演唱过程中所运用的唱法和技巧。

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时,歌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1. 抑扬顿挫: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节奏往往是抑扬顿挫,有明显的起伏与变化。

歌手需要通过对音乐的把握,准确地把握各个词句的抑扬顿挫,使得歌曲更具韵律感和表现力。

2. 音律准确:歌曲的音律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歌手需要准确地把握每个音符的音高和节奏,尤其是在词句间的转换,要做到音准准确,以保证演唱的流畅和准确。

3. 唱腔变化: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唱腔往往是复杂而变化多样的,歌手需要掌握不同的唱腔技巧。

对于悲情的诗词,可以运用较多的颤音和音色变化来表达情感;对于欢快的诗词,可以运用明快而轻盈的唱腔来增加活力。

4. 语气表达:歌手在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时需要注意把握不同词句的语气变化。

通过在音乐中加入一定的语气变化,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需关注风格与技巧的运用。

只有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对音乐的把握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传递出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使得古典诗词歌曲的美得以真正展现。

浅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

浅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

浅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中国古诗词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通过音乐的形式传达出浓厚的中国情怀和文化底蕴。

在演唱中国古诗词歌曲时,演唱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理解力,才能真正地表达出古诗词的韵味和魅力。

本文将从演唱特点的角度,对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进行浅析。

一、字正腔圆,朗朗上口中国古诗词歌曲的语言是古文,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在演唱时,演唱者需要将古文词句读得字字清晰,句句贯通,要做到字正腔圆,朗朗上口。

这就要求演唱者具备良好的中文基础,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诠释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韵律感和音乐感。

在演唱时,要注意语调的变化,把握好每个字音的力度和长度,使得古诗词的韵律感更加明显,让人听起来顺耳动听。

二、情感真挚,婉转动人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内容多是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情感思想等,而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往往是婉约含蓄的,通过一些富有想象力的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情感。

在演唱时,演唱者需要将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真实地表现出来,并且要用音乐的力量将情感传达给听众。

这就需要演唱者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现出诗词中的情感变化,婉转动人,真挚动听,使得听众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三、音乐配器,悠扬激越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离不开音乐的伴奏,而在古诗词歌曲的演唱中,音乐的配器至关重要。

不同的歌曲可能需要不同的音乐伴奏来搭配,有的需要柔和悠扬的音乐,有的需要激越豪迈的音乐。

在演唱时,演唱者需要配合音乐的节奏和情感来调整自己的声音,使得声音和音乐达到完美的统一,从而更好地表现出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四、注重修养,品味细腻要想真正地演绎好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品味,要对中国古代文学和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悟。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精髓,每一首诗词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而古诗词歌曲更是将这些内涵和意义通过音乐传达给听众。

浅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

浅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

浅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
中国古诗词歌曲是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它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的诗词为歌词,融合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律和美学风格。

这种音乐形式具有许多独特的演唱特点,以下将
对其进行浅析。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之一是娓娓动听。

古诗词歌曲以优美的音乐旋律配合经典
的诗词,通过歌唱者的声音表达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演唱时,歌唱者通常会在歌唱中注
重语调和节奏的变化,运用细腻的抑扬顿挫和音调的变化,使诗词的意境更加丰富和生
动。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还包括音乐和诗词的协调统一。

古诗词歌曲的音乐创作不
仅要符合音乐的规律和基本要素,还要将诗词的内容和音乐融为一体。

在演唱时,歌唱者
需要准确地表达诗词的含义和情感,使音乐和诗词之间产生一种共振,使整个作品更加和
谐统一。

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还包括以声音表达情感。

古诗词歌曲往往通过音乐的声音和歌
唱者的声音来表达诗词中的情感。

歌唱者可能会运用不同的音调、音量和音色等技巧,来
突出诗词中的情感变化,使听众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到诗词描绘的情感世界。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特点还包括注重细节和修饰。

古诗词歌曲演唱中的细腻和修饰
可以体现在发音、节奏的控制、音乐的妆点等方面。

歌唱者可以通过微妙的发音和情感的
表达,让听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古诗词歌曲具有娓娓动听、音乐和诗词的协调统一、以声音表达情感和注重细节
和修饰等演唱特点。

这些独特的特点使古诗词歌曲成为一种别具韵味的音乐形式,能够传
递深远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艺术。

用吟诵的方式学唱歌

用吟诵的方式学唱歌

用吟诵的方式学唱歌中国语言的发音具有韵律性,并且有着特定的语义表达。

中国古诗词没有现在的记谱方式来记谱,但依然能曲调悠扬、婉转动听地演唱,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唱法,又体现了不同的理解和表达,这是“中国歌曲”的演唱方式,我们应该学习这种表达,因为这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在此基础上的“拿来”才能真正有所发展。

标签:语音韵律中国歌曲中华文化民族自信引言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唱课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每节课都有不同的目标需要达成,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有固定的模式,先唱歌谱,再填歌词。

我们自己在学唱歌曲时,为了演唱准确,也一定会找到原谱,仔细学唱,再来填词演唱。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学会了以后常常会出现只会哼唱歌曲旋律却不记得歌词的情况。

歌曲的演唱一定是歌词和旋律合二为一,缺一不可,是什么让彼此剥离?在古诗词吟诵的学习中,笔者体会到,汉语言是具有韵律性的,如果我们能用吟诵的方法听歌、唱歌、编歌,才真正是在学习和传承中国歌曲,在中国文化的脉络里躬耕。

一、用吟诵的方式学唱中国歌曲的必要性(一)记谱方式存在局限性目前,中小学音乐课本有简谱和五线谱两个版本,而这两种记谱方式都属于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的时期都远远晚于中国音乐的产生,令人不禁疑惑,中国音乐或者说中国歌曲是否真的能用简谱、五线谱来记录和表达?如果说这是一种学习和革新,那我们是否需要追根溯源,去了解中国歌曲缘何而来,探究该怎样才能表现其深刻内涵。

(二)中国歌曲依情而生《毛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在《尚书·舜典》中也有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由此可见,中国音乐表现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中国歌曲是在语言基础上的一种更深层次、更进一步的情感表达,是用自己的心唱自己的生活,这其中凝聚了中华文化精神。

(三)吟诵是中国歌曲的起源“歌”源于“言”,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诵读方式,流传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吟诵音乐及其唱法--李明2012-06-22 11:53:32【读、吟、唱】中国传统吟诵音乐,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特有的音乐,文人音乐。

吟诗和弹古琴,是古代文人的绝活,琴不一定人人会弹,诗却是每个读书人都会吟的,吟诗是古代文人音乐生活的一个重要部份。

我国传统读书人,常用朗诵(默诵)、吟诵和歌唱三种方法,去体味和欣赏古诗词,对各类古文,则只用朗诵和吟诵二法,鲜闻有歌唱的。

轻读默念乃至高声朗诵,都不超出语言音调范围。

虽说中国语言音乐性很强,有平、上、去、入声调变化,但毕竟不是音乐,很难用乐谱记录。

吟诵虽然注重语音因素,接近语言音调,但只要略为夸张,就音记谱,削语音之足适音乐之履,就可以合乐。

吟诵音调大多是一字一音,即使多音,也是语音范围内的音,为了突出语言效果,才作较大的音程跳动。

严格地说,吟诵可细分两种,一种接近语言,近似速度缓慢的朗读,另一种音乐性强,吟诵音调其实就是一首歌曲。

歌唱音调完全可以合乐,节奏、旋律性强,乐曲形式的起、承、转、合、变化、终止,也比较完整。

朱自清在《论朗读》一文中说:「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

吟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着。

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该就是这个意思。

」他又引近人黄仲苏在《朗诵法》一文中的话:「所谓吟者……声韵应协,音节和谐。

吟哦之际,行腔使调,至为舒缓,其抑扬顿挫之间,极尽委婉旋绕之能事……盖吟读专以表达神韵为要。

……吟读较咏读为速,而比之诵读则较缓。

」他又举钱基博在《朗诵法》序中,论因声求气法,引曾国藩的话说:「如四书,诗、书、易、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

」这里说到朗读、吟诵、歌咏的区别和功用,非常精要。

所谓「因声求气」,就是通过人声演绎,表达诗文内在的气韵和精神。

一般来说,朗读和接近语音的吟诵,适宜表现刚健豪放、率直明快的各类古文,而接近音乐的吟诵、吟唱则适宜表现温柔敦厚、含蓄秀美的诗词韵文类作品。

【今人体味和欣赏古旧诗文的三种方法】读(朗诵、默诵)──古代语音(古方言和官话) 、方言今音、普通话吟(吟诵)──接近朗诵语音的吟诵(普通话或方言,乐音、非乐音)(吟唱)──依字行腔,接近音乐的吟唱曲(全为乐音,且有一定的歌曲形式)唱(音乐)──传统的古代诗词歌曲、琴歌等现代创作的古旧诗词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吟诵有悠久的历史】古人读书讲究师承,发蒙早的,童年时代已跟先生学会了吟诵腔调,及后,又把这种吟腔传授给子弟或学生,于是,这种吟腔便世代相传,虽然在承传过程中,语音、腔调变化在所难免,但是基本音调仍会得到保存,我们从一种吟腔,也许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年代。

吟诵音乐源远流长。

《周礼.春官.大司乐》称:「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东汉经学、训诂学家郑玄注云:「兴者,以善物喻善事(善用比喻),道(同导)者,言古以剀(音凯,剀切教导)今也,背文(直言,言语)曰讽,以声节之(有一定的旋律和节奏规律)曰诵,发端(提问)曰言,答述曰语」。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部注:「诵……为吟咏,以声节之」。

郑、段二家,将吟诵和歌咏等同看待,没有分开。

笔者试释于下:兴,起兴,常以丰富想象之比喻引起,犹今之引子,开场白(曲)。

道,引导,以古切今,报导国家、社会生活事物,传导官方消息,反映民众心声,犹今之新闻播讲。

由于方言及书面语言难懂,必拉长语调,以吟唱方式处理,也以此吸引听众。

讽,带有讽剌、劝谏内容,或复述口头、书面语言,陈说民情,有如今之韵白、道白或吟诵。

如实唱出各地民歌,则音乐性极强矣。

诵,有一定的音调节奏,近口语为朗诵,近歌唱为吟诵或吟唱,应用面极广,上自大雅之堂,礼仪、朝会,下至塾课、个人诵读文字数据,均用之。

言、语,单解均为独吟或独唱,合解犹今之问答式对口唱,或二重唱、卡农,乃声乐中精致小品。

(《说文解字》说「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语言一直在变化之中,卜辞中「言」,郭沫若氏作单管吹奏乐器。

《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

」周代之「言」则早已转化为声乐类词汇了。

)在周初前后颇长的一段时期内,吟诵音调还曾起到规范、沟通语音的作用,有点像后世的官话和今之普通话。

当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吟唱《诗经》的「雅言」便成为上层社会人际沟通的桥梁,只不过官话和普通话是讲的,而雅言是吟诵的。

上古时代,有文化的士人讲话,特别是后来国(诸侯)际交流的语言,大多是吟唱出来的,真是优雅得很。

后世京昆戏剧中有韵白,日本「能乐」中也有类似的唱白,原来它们是大有来头的。

《诗经‧述而》就有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不但吟《诗》诵《书》用雅言,就是在各类仪式中担任司仪的礼生,也要拖拉着腔调「执」行「礼」仪。

《诗经.郑风.子衿》说得更明白:「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

《诗经》可以吟诵,可以歌唱,也可以用弦乐演奏、伴奏,还可以配合舞蹈。

《墨子.公孟》称:「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也把吟诵和歌唱分得很清楚。

古人认为诗乐皆音声之事,吟诵和歌唱是合乐的两种方式,故有「弦诵」、「弦歌」的说法,吟诵和歌唱同样可以配合弦乐演唱。

《左传》(鲁襄公十四年)称:「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

」《左传》(鲁襄公三十年)记有郑人「诵」子产的故事:「子产为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从政一年,舆人(众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同储)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助)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这故事的意思是:子产对政治、经济制度做了许多改革,使暴发户畏法,豪强有所收敛,他们忿忿不平,欲杀子产而后快。

三年后,改革收效,子弟受到良好的教育,田地因得到合理使用而增产,人们反而耽心子产死去后继无人了。

《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篇,有记鲁人「诵」孔子的故事:「孔子始用于鲁,鲁人鹥(音翳,暗中)诵之曰:麛(音迷,鹿羔)裘而韦毕(音费,外挂),投之无戾(罪也)!及三年,政成化行,民又作诵曰:衮衣(礼服)章甫(礼帽),实获我所。

章甫衮衣,惠我无私。

」将这故事翻成白话:孔子在鲁国开始做官的时候,百姓偷偷地吟诵道:「穿着皮裘外褂的大官儿,赶走他,我心里就舒服,这哪有罪?大官儿穿着外褂皮裘,赶走他,心里就高兴,这哪算错!」过了三年,德政推行成功,百姓得到教化,又吟诵道:「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的大官儿,让大伙儿过上了盼望已久的好日子,大官儿戴着礼帽穿着礼服,给大伙儿的好处,实实在在,毫无私心。

」从这两则故事中可以看到,古人说话,须突出意思的地方,常用诗来表达,诗可以歌唱也可以吟诵。

古文言简意赅,方言又无规范化,为了突出要点,使别人明白,常把重要的地方,拖长慢读,慢读时,强调、夸张了语音声调,吟诵由此产生。

进一步将吟诵音调美化、音乐化,那便是歌唱了。

同时,古人也用诗来表达内心的感情,感情的表达,又有多种方式。

《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同咏)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言语、嗟叹、咏歌、舞蹈,都是为了表达心中意念、心中感情的方式。

诗,可歌、可诵,古人对吟诵和歌唱,常常是等同看待的。

在先秦时代,吟诵这一方式,曾被广泛应用。

【诗乐、词乐失传,吟诵代之】楚辞可以歌唱,也可以吟诵,《九歌》还配合舞蹈。

汉赋原来就是吟诵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不歌而诵谓之赋」。

「乐府」原是采集来的民歌。

唐宋诗词的产生,原来也与音乐有关。

但在古代,音乐的流传,全凭口授心传,宋代虽已有简略的乐谱,但并不是人人都懂,都能「视唱」,况且,那时候乐谱的准确性也大成问题。

唐宋诗词流传之所以如此广,与名家名作大有关系。

以宋词为例,词虽大盛于两宋,但在音乐上也早已隐伏危机。

宋时多数词人并不熟悉音乐,他们填词是以词谱代替音谱的。

柳永、周邦彦、姜夔等词人以善于音律著称,他们的词集,实际上已起了词谱的作用。

南宋张炎《词源.杂论》说:「今词人才说音律,便以为难。

」《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者不晓音律」。

又说:「前辈好词甚多,往往不协腔律,所以无人唱」。

同时,也必须指出,音乐流行是有一定时间的,一调多词,听多听久便会生厌,音乐不再新鲜,不再如初听时那样吸引人。

一种曲调,由于不流行,乐谱又无刻印保存,很快就会失传。

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到宋代已「曲度不传」,但在宋代,《渔歌子》是熟调,作者很多,原来都是以张志和词为谱的。

又如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用仄韵,自黄庭坚至文天祥,就都以此调为谱用仄韵。

词因音乐而兴起,虽流行一时,但即使在宋代,很多词乐就已经失传。

既无音乐,或不合音乐,不能唱,词与音乐脱了节,付诸发声,吟诵便成了主要的表达方式。

不仅宋词如此,凡失掉了音谱的韵文:诗经、楚辞、乐府、唐诗等,都是以吟诵为主要表达方式的。

翻检唐诗,随处可见有关吟诵的诗句,可见唐时,在文人中,吟诵是如何的流行,以致有「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话。

「吟」可解「创作」,原意就是作「吟诵」解的。

【挽救吟诵音乐刻不容缓】清末,疲态毕露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洋文化的冲击,加之废私塾,成立新学堂,学堂减少讲授古文和诗词,「学堂乐歌」又以西洋音乐为主,中国传统音乐和吟诵方式,更见式微。

「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提倡白话文,打倒旧文化旧习俗,古诗文吟诵方式大受连累,在被打倒之列。

朱自清在《论朗读》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述:「五四以来,人们喜欢用『摇头摆尾』去形容那些迷恋古文的人,……从此青年国文教师不敢在讲堂里吟诵古文,怕人笑话,怕人笑他落伍。

学生自然也就有了成见」。

五十年代,音乐学家杨荫浏在《谈谈未被注意的民间音调》(原载一九五五年六月号《人民音乐》杂志)一文中说:「对很多相当重要的音乐材料,如吟诵诗词的声调、宣读宝卷的声调、叫卖的声调、哀哭的声调、方言的语调等,我们还考虑得很少。

而它们曾是我国古代民间音乐遗产的组成因素,非但它们本身有些就是曲调,可供创作上的参考与运用,而且就需要逐渐进行深入研究民间音乐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注意这些材料,就会使我们对于民间音乐有些方面的研究造成困难。

」又说:「但是符合平仄规律的『读』法和『吟』法,只能在过去专受私塾教育的文人中间去寻求,这种文人的年龄至少在五六十岁以上,因此,在现在,这一搜集工作含有『抢救』的性质了!」虽然杨荫浏并未将吟诵音乐提高到民族文化承传、民族音乐学音乐文化相对论的意义上来论述,但是,在文人被轻视的时代,古代文人音乐被有意忽略,是可想而知的事。

三十多年过去了,五十年代时,五、六十岁的老人,现在已经八、九十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