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古代廉洁小故事

合集下载

古人廉洁小故事

古人廉洁小故事

《古人廉洁小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讲几个古人廉洁的小故事。

有个叫包拯的叔叔,他是个很厉害的官员。

有一次,有人给他送了好多金银财宝,想让他帮忙办件事。

包拯叔叔一下子就生气了,他说:“我是为老百姓办事的,不是为了这些财宝!”然后就把那个人赶走啦。

还有一个叫于谦的爷爷,他当官的时候,别人劝他多给自己攒点钱。

可是于谦爷爷说:“我只要两袖清风就够啦!”
小朋友们,他们是不是很了不起呀?
《古人廉洁小故事》
小朋友们,来听听这些有趣的故事哟。

有个叫羊续的伯伯,他特别不喜欢收别人的礼物。

有一次,有个人送给他一条鱼,他收下来后把鱼挂在门口。

等那个人下次又来送东西的时候,他指了指门口的鱼,那个人就不好意思再送啦。

还有一位叫海瑞的叔叔,他生活特别简朴。

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吃的穿的都很简单,但是他一心为老百姓做好事。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哟。

《古人廉洁小故事》
小朋友,我给你讲讲古人廉洁的事儿。

有个叫刘宠的爷爷,他当官的时候,把地方治理得特别好。

老百姓很感激他,给他送钱。

刘宠爷爷只拿了一个铜钱,说:“这就够啦!”
还有个叫杨震的伯伯,有人晚上给他送金子,说没人知道。

杨震伯伯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没人知道?”就拒绝了。

他们都是很正直的人,我们也要做正直的孩子哟。

古代廉政小故事五篇

古代廉政小故事五篇

古代廉政小故事五篇第一篇:古代廉政小故事子罕:我以不贪为宝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

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李母量禀教子唐代检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

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到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么回事,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

”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本钱运费的。

”李母很生气,让他送回多余的禄米及运费,并严厉责备李畲。

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判其最,众御史皆面有愧色。

公孙仪:拒收甲鱼公孙仪是战国时代鲁穆公手下的丞相。

他喜吃鲜鱼,特别喜欢吃新鲜甲鱼。

在他刚当丞相的那段时间里,送鱼者纷纷上门。

其中有人是衷心祝贺,有人是随大流捧场,有人则为了谋取私利。

但不管抱着什么动机来送鱼,都被公孙仪一一回绝。

公孙仪有位故友,知道公孙仪身体瘦弱,甲鱼可以补养身体,就买了新鲜猪肝用来钓甲鱼。

他在3天时间里钓了10多斤甲鱼,然后高高兴兴地送到公孙仪府上。

公孙仪得知对方是来送甲鱼的,就颇为风趣地说:“甲鱼熬汤,味道鲜美,又可补养身子。

古文廉政小故事

古文廉政小故事

古文廉政小故事
1. 羊续悬鱼
东汉时,羊续曾多次任庐江太守,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

其下属府丞焦俭为人也很正派,有一次,他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

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

他想,如果不收,有可能扫了焦俭的面子,况且焦俭是他的下属,往后不好开展工作。

于是,他很客气地让焦俭把鱼送到厨房,等焦俭走后,他让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

这件事传开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也都不敢礼贿他了。

2. 两袖清风
明朝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清廉古代故事

清廉古代故事

清廉古代故事
古代有很多关于清廉的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
1、羊续悬鱼:东汉时期,羊续任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达官贵人宴请送礼之风盛行。

羊续为人正直,洁身自好,他赴任后,决心首先整顿吏治。

一天,府丞送来几条大鲤鱼,并引见羊续。

羊续见礼未收。

府丞受鱼而去,羊续派人压着府丞,将鲤鱼挂在门前,成了一道“廉政菜”。

府丞送礼又遭训斥的事很快在南阳传开,其他官吏再也不敢给羊续送礼了。

2、包拯掷砚:包拯任端州知州三年期满离任时,当地无一人送别,百姓争相将砚台等物放在包拯马前,包拯不接受任何一物。

包拯把这些砚一一掷还给百姓,只留一砚于身边,作为纪念。

后来这砚被称为“包公砚”。

3、海瑞罢官:明朝的海瑞以廉洁著称。

他在浙江淳安当知县的时候,每天都是粗茶淡饭,所有公务都秉公处理。

后来因为明世宗迷信道教,为求长生不老,他一意孤行地服用丹药。

海瑞上疏直言极谏,并把世宗斥责了一番。

由于他冒犯了世宗皇帝,被贬为庶民。

后不久,他被调任应天巡抚。

当时,针对明朝官场贪污成风的现象,海瑞颁布了著名的《督抚条约》,作为地方官员的行为准则。

这八条条约实际上是廉洁从政的约法,对当时的贪污现象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廉洁从政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行为。


们应该学习这些古代清廉官员的优良传统,秉持正义、公正、廉洁的原则,为人民服务。

古代廉政为民的故事

古代廉政为民的故事

古代廉政为民的故事一钱太守︱刘宠是东汉贤臣,清廉朴素,他任会稽太守时,人民生活贫苦、饱受欺压,不少山民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

刘宠上任后扫除了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使得整个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刘宠升职入京,多位乡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特意给他送行,并捧着百钱要送给他。

刘宠深受感动,但坚决不接受,盛情难却之下,只好从中挑了一个留作纪念。

因此,被后人称为“一钱太守”。

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悬鱼太守羊续长期担任南阳太守,但是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因为官清正廉洁,备受当时人们的尊敬。

一次,其下属南阳府丞以生鱼作礼,献予羊续,希望能够讨好羊续,羊续把生鱼悬挂在住所的前庭处,让鱼风干以警示,其后府丞再次向羊续晋献身鱼,羊续便出示之前那条风干的生鱼,表示以后不会再收受他作为礼物所献的鱼,明确拒绝收受贿赂。

耸廉勤之节,塞贪婪之门姚崇是唐朝名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姚崇心系百姓、为官清廉,他不允许家属干涉政事,更不允许子女依仗自己的权势胡作非为,终其一生,可谓“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

他为劝诫满朝文武兼对子孙晚辈,写下了“五诫”,告诫为官处世之道,也作为家训流传后世,强调为人处世要公道正派、以身作则,要知止知足、不可贪图富贵。

不持一砚归北宋名臣包拯,有“包青天”之美誉,其在庐州府做官时,有个亲戚犯了法,包拯二话不说秉公执法,依律将亲戚进行杖罚。

包拯上任端州知府前,该地盛行不正之风——地方官员借向皇帝进贡之名,趁机搜刮端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作为结交权贵的“敲门砖”。

包拯上任后,坚决刹住不正之风,要求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进贡所需,他在任期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留下了“不持一砚归”的典故。

古人廉洁小故事

古人廉洁小故事

古人廉洁小故事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丰富的廉政文化,许多古人都以廉洁自律、清正廉洁为人生的信条。

这些古人的廉洁小故事,既为我们树立了道德榜样,也为我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些关于古人廉洁的小故事。

1.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岳阳楼记》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名篇之一。

范仲淹在任职岳阳知州期间,为了解决洞庭湖水利问题,他亲自到岳阳楼观察水情,并发动民众修筑堤坝。

在他离任时,岳阳百姓为了感谢他的恩德,纷纷送上礼物,但范仲淹却一一拒绝,他说:“我是为了解决民生疾苦而来,不是为收受贿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自律是做人的根本,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要坚守道德底线。

2. 陆羽的“茶经”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他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瑰宝。

陆羽在撰写《茶经》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为权势所动。

有一次,皇帝要求他在书中为某位权臣捧场,陆羽坚决拒绝,他说:“我写书是为了传播茶文化,不应该为权势所左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坚守原则,不受外界干扰。

3. 匡衡的“凿壁偷光”匡衡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灯油读书。

为了学习,他决定在墙壁上凿一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好学是廉洁自律的基石,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4. 杨震的“暮夜却金”杨震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清廉官员,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时,有一位朋友来找他借钱。

杨震问他有什么用途,朋友说是要送给别人。

杨震听后坚决不肯借钱,他说:“你我相识多年,我了解你的为人。

你这是行贿赂之事,我不能答应。

”最后,这位朋友只好空手而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自律不仅是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

5. 王祥的“卧冰求鲤”王祥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孝子,他的父亲生病时,他为了让父亲吃到新鲜的鲤鱼治病,不惜在寒冷的冬天卧在冰上捕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廉洁自律的重要体现。

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

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

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导语:廉洁,自古以来就是做好官的标志。

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欢迎阅读!篇一: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一、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二、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三、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四、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五、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六、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关于廉洁的小故事]廉洁小故事

[关于廉洁的小故事]廉洁小故事

[关于廉洁的小故事]廉洁小故事第一篇廉洁小故事:古代关于廉洁的20则名人小故事古代廉洁小故事1、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

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古代廉洁小故事2、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3、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古代廉洁小故事4、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古代廉洁小故事5、吴隐之不惧饮贪泉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

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古代廉洁小故事6、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古代廉洁小故事7、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古代廉政小故事

古代廉政小故事
古代廉政小故事
中国古代有许多廉政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寓意深刻,对我们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以下是几个古代廉政小故事:
1. 羊续悬鱼:东汉时,羊续任南阳太守。有一次,有个下属送给他一条鱼,他推让不掉,就把鱼悬挂在庭中。后来这人又送鱼来,羊续指着悬挂的干鱼说:“你原先送给我的鱼,如今还挂着,不用再送啦!”来人明白了羊续的意思,带着鱼走了。羊续悬鱼的故事流传开来,“悬鱼”一词也成了为官清廉的典故。
这些故事虽然简短,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内涵,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 一钱太守:东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时,操守廉政,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将作大匠(主管工程建设的官员)。赴任时,当地百姓纷纷自发前来送行,并送上许多金银财物。刘宠难以推辞,只得象征性地从中拿了一枚铜钱。他出了山阴县界,就把这枚铜钱投到了江里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有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使陶侃深受教育。

古代廉洁小故事

古代廉洁小故事

古代廉洁小故事古代廉洁小故事1:不贪为宝在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位采石工人在山上采到了一块XXX。

他担心别人会来抢,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最终,他决定把这块XXX送给京城里的大官子罕府中。

XXX对此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那个人解释说这是一块真正的XXX,价值连城,因此他想把它送给一个清廉的人。

XXX认为他的品格比XXX更有价值,所以他决定让那个人暂时留下XXX,并帮他把XXX雕琢加工好,然后卖掉并把所得的钱交给那个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清正廉洁的品质比任何财富都更加珍贵。

古代廉洁小故事2:一钱太守在东汉时期,XXX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他废除了苛捐杂税,深受百姓的爱戴。

当他被调任为大匠时,当地百姓主动凑钱送给他。

尽管他不想收下,但最终还是接受了一枚铜钱。

因此,他被称为“一钱太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清廉正直的官员会受到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古代廉洁小故事3:XXX拒金在东汉时期,XXX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县令XXX来拜访他,并送给他十斤黄金。

XXX责备他为什么这样做,XXX没听明白。

XXX解释说,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是错误的。

最终,XXX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并离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清廉正直的人会拒绝不道德的行为。

古代廉洁小故事4:XXX退鱼在晋代,XXX曾任浔阳县吏。

他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但母亲退回给他,并写信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她认为,作为一名县吏,他不应该使用公家的物品送礼给家人,这会增加她的担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廉洁的人不会滥用职权或使用公共资源来谋求私利。

古代廉洁小故事5:一贫如此在南宋时期,XXX与奸相XXX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带着几箱书出发,但被人诬告与乱党有关系。

XXX检查了他的书信和破旧衣物后,感到惋惜,派人给他三百两黄金作为补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清廉正直的人可能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仍然会坚持自己的和原则。

古代廉洁小故事6:两袖清风的XXXXXX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清廉著称。

古代 清廉 故事

古代 清廉 故事

古代清廉故事:伦理光辉照耀古代的公正风采引言:在古代,清廉正直的品质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人们敬畏道德原则,守信守法,并以身作则,成为清廉的楷模。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分享几个古代清廉故事,这些故事展示了古代人民坚守正义、廉洁奉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时刻铭记清廉的重要性。

正文:故事一:《廉洁公卿菜籽事件》古代有一位名叫钟繇的官员,他受命在一州任职。

一天,有人将一袋菜籽放在他家门口,并匿名举报他收受贿赂。

面对这个陷阱,钟繇选择了坚守清廉原则,他公开将菜籽送到州衙,并要求展开调查。

最终,调查表明他是清白的,而举报者却被揪出来,这个事件成为了后世人们传颂的清廉佳话。

故事二:《孔子与陈副宰的对话》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对清廉无比看重。

有一次,孔子在一次会见中发现周遭的官员中没有一个人是廉洁的。

他询问陈副宰:“你为什么站在朝堂上没有仪态?”陈副宰顿时惭愧起来,他承认自己的过失,并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

这个对话象征着孔子对清廉的追求和对弘扬正义风尚的呼吁。

故事三:《谏官统治与贵族的清廉品质》在一个古代国家里,贪官当道,国家日渐衰败。

一位清廉的谏官坚持上书贵族,提醒他们国家的危机。

然而,贵族们却回绝了他的建议,继续享乐腐化。

清廉的谏官不畏强权,继续坚定地为正义辩护,并最终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和支持。

谏官的清廉品质激励了更多人以公正的心态行事,国家最终得以重修旧好。

结语:这些古代清廉故事展示了古代人民坚守正直、维护公正的决心。

他们的行为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以古人们的榜样为指引,发扬清廉的精神,勇敢地追求正义和公平。

只有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我们才能营造一个充满廉洁和公正的社会,让伦理的光辉再次照耀世界。

中国古代廉洁小故事

中国古代廉洁小故事

中国古代廉洁小故事提到廉洁,大家肯定会想到为官清廉的于成龙、公正严明的包青天、以身作则的周恩来......他们都是廉洁的模范,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你们还自带那些古代廉洁小(故事)呢,下面为大家细心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古代廉洁小故事,欢迎查阅。

古代廉洁小故事1“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明]于谦《入京》释义两袖清风: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全部。

比方做官廉洁。

也比方穷得一无全部。

现多数比方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严于律己的人。

早在元朝文学家魏初的《送杨季海》一诗中就已消失了“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

魏初,字太初,号青崖,著有《青崖集》五卷,曾任元朝中书省掾吏、监察御史、南台御史中丞等官职,品性清廉,颇有政声。

此外,元朝陈基在《次韵吴江道中》一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两袖清风身欲飘,仗藜随月步长桥。

”只不过当时这一词语还没有与为官清廉这一意思联系在一起。

到了明朝吴应箕的笔下,“两袖清风”这一(成语)就已被用来表达清贫之意了:“入计时,止于两袖清风,欲送其老母归楚,至不能治装以去。

”从今以后,“两袖清风”(亦作“清风两袖”)才渐渐演化成为官清廉的意思。

如明朝另一位清官况钟(1383—1443年)在出任苏州知府任满赴京考绩时,为拒收群众送的礼物,就曾作诗云:“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绵。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在于谦为官的时期,在外地做官或京官奉差外出,便趁机搜刮一些民财和土特产,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以便为自己的升官制造条件。

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管区内百姓的疾苦、要求写下来,并附上自己的治理方案,便预备动身。

手下人挡住他说:“大人,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于谦装作不懂,说:“我应当带的都带齐了,还带什么呀?”手下人说:“您进京不送礼,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啊!”于谦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金银去巴结上司啊!”“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呢!”手下人焦急地说。

中国 古代廉洁故事

中国 古代廉洁故事

5篇中国古代廉洁故事1.羊续悬鱼:东汉时期,羊续任南阳太守。

当时,朝中权贵贪污腐败成风,一些地方的豪绅地主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欺压百姓。

羊续对此十分愤恨,决心大力整治。

一天,郡丞登门拜访,他揣着一条名贵的鲜鱼来献给羊续。

羊续不便当面谢绝,只好收下。

郡丞走后,羊续将那条鱼高高挂在屋外,让过往的百姓都看清楚。

不久,郡丞又来拜访,他刚要说明来意,羊续就指着一堆枯骨和皮鞭说:“你上次送的鱼,我已经用这些骨头和皮做成标本了。

我家君常说,我们应当打击奸邪势力,奖赏清廉正直的人。

你身为朝廷命官,应该做出表率。

”郡丞听后十分惭愧,默默地离开了。

从此,再也没有人敢登门送礼了。

2.司马迁写《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出生于一个史学世家。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著名的史学家,曾担任过太史令。

司马迁从小就跟父亲学习历史,而且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立志要写一部史书,把过去的历史完整地记录下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包拯铁面无私: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以清廉、正直、刚毅的形象著称。

他担任过许多要职,如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等。

由于他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因此被誉为“包青天”。

他的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国古代廉洁官员的代表之一。

4.于谦清廉如水:于谦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和文学家。

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据说他外出视察时,路上的小吏们经常向他索要贿赂。

于谦便写了一首诗送给那些小吏们:“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意思是说,绢帕、麻菇、线香这些物品本该为民所用,却成了祸害。

我要两袖清风地上朝去见皇上,以免百姓说三道四。

5.郑板桥罢官:郑板桥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书画家和诗人。

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他在担任潍县县令时,因为得罪了当地的豪绅而被迫罢官。

关于廉洁的古代故事_古代廉洁小故事

关于廉洁的古代故事_古代廉洁小故事

关于廉洁的古代故事_古代廉洁小故事清白,才能轻松做人;清白做官,才能轻松做官。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廉洁是个永恒的话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廉洁的古代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关于廉洁的古代故事一东汉末年贤臣刘宠,官至司徒、司空、太尉,一生“清约省素,家无货积”。

他在担任会稽太守时,扶持农桑,兴修水利,革除苛政,轻徭薄赋,改善了百姓的,而且微服私访,体察民瘼,公正廉洁,禁止扰民,赢得了百姓的。

奉调离开会稽时,五六位龙眉皓发的老农,各捧一百文钱,行至跟前,双手置顶,俯身恳求道:“我乃山里野民,不懂官场,往日当官的时常来乡下扰民,鸡犬不宁,夜不得安。

您上任之后,百姓安居乐业,见不到贪官恶吏,狗也不叫了。

活到这把年纪能遇到您这样的好官,三生有幸啊!万望您收下这一点点心意!”躬谢再三未果,刘宠只好各取了一文,行至江边,恭敬地将钱抛入江中,以明其志,江水顿时清澈如碧、荡漾东去。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将这条江起名为“钱清江”,江旁建一亭,名曰“钱清亭”。

关于廉洁的古代故事二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

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

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

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

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

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

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

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

“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

”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

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廉洁教育古代小故事10个

廉洁教育古代小故事10个

廉洁教育古代小故事10个1.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2.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3.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4.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5.不私一钱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6.手好不要钱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敢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7.父清子廉留美名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俩皆以清廉著称于世。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志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

廉洁教育小故事10个

廉洁教育小故事10个

1孙谦保廉留遗书南朝宋明帝时期,孙谦以清廉慎行,有治干之才被提升为巴东和建平二郡太守。

天监十五年(516),孙谦已九十二岁,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立志身死之后也要保持廉洁操行。

他给儿子们留下遗书,写道:“我年轻时本没有追求世俗富贵的意思,因此不求出人头地。

后来历仕三代,官成两朝,以我这样的资历和名位,死后可能会得到朝廷的封赐,这是国家的惯例。

待我气绝之后,你们应马上将我幅巾束发,免冠下葬,以存俭率。

”又嘱咐:“葬我之时,棺足藏身,墓足置柩就可以了。

送葬时引路的鬼幡之类可以省去,以我平时所乘之车为灵车,平时所卧之床为灵床,装了粗制竹席以备必要礼节,其他皆可免去。

”孙谦死后,他的儿子们遵照这个遗嘱为他送葬,使他保持了最后的清廉气节。

2-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3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4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济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6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古人清廉故事

古人清廉故事

古人清廉故事
1、晏婴辞礼。

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他廉洁从政,清白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一一辞绝。

2、子罕弗受玉。

春秋时期,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石,把它献给主管建筑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

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把它给加工玉石的匠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作为珍宝;如果给我,我们都丧失了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

"
3、杨震暮夜却金。

东汉名臣杨震50岁时到州郡任职,当他前往郡里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县长,前去看望杨震,晚上欲送杨震黄金十斤。

杨震说:"老朋友懂你,你为什么不懂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

"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抱起黄金惭愧地离开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廉洁小故事1:我以不贪为宝
欧阳光明(2021.03.07)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

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

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

”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

”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

”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

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古代廉洁小故事2: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古代廉洁小故事3: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4: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古代廉洁小故事5: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
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古代廉洁小故事6: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古代廉洁小故事7: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

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古代廉洁小故事8: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

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

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古代廉洁小故事9: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

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

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

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

”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

”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

”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

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

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