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贴花瓷及其源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纸贴花瓷及其源流
剪纸艺术,属民间美术类,它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美术。剪纸艺术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北朝,据考古资料,新疆阿斯塔那地区的三座北朝纪年墓葬中共出土5幅团花剪纸[1],有对猴团花、对马团花、几何纹团花,均采用“折剪”技法,经叠折剪裁,图案匀称,艺术技巧上已相当成熟。因此,剪纸的出现应早于北朝,只是待考古实物资料证实之事。图1唐代寿州窑黑釉剪纸贴花枕
我国将剪纸艺术融入陶瓷器皿中应是唐代,是中国古陶瓷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博采众长和兼收并蓄的具体表现,它是剪纸与陶瓷芝术相交融的典范。以往,提到陶瓷中剪纸装饰,自然而然地首先将目光集中于吉州窑,并联系在一起,认为陶瓷中剪纸装饰是宋代吉州窑首创。但陶瓷中剪纸装饰是在什么条件下出现的呢?又有什么特色和与之相关的工艺?
尚很少看到专研文章。本文不可能对吉州窑的装饰及工艺问题的方方面面都讲得很清楚,仅就其剪纸贴花装饰的主要问题,如剪纸贴花的起源年代、几种不同的工艺等问题略抒己见,并就教于方家。图2唐代寿州窑黄釉剪纸枕
其实早在唐代的陶瓷产品中,已出现不少剪纸贴花纹。如安
徽寿州窑、湖南长沙窑、河北定窑等。
一、剪纸贴花的几个早期窑口
寿州窑“漏花印纹,用薄兽皮预制各式的图案花纹,在器胎未施瓷衣前,将漏花印版贴在胎坯上,遂施白瓷衣,然后取下印版,胎上即漏成阴文花,再施黄釉入窑煅烧,便呈现浓厚色彩的漏花印纹。黑釉器,待施白色瓷衣后,将预制漏花印纹版贴上,施黑釉后取下印版入窑煅烧,即成黑釉白色的漏花印纹”[2]。图1为唐代寿州窑黑釉剪纸贴花枕[3]。另外还有青釉剪纸贴花枕,如1958年芜湖市唐墓出土的“青釉漏花印纹瓷枕”,长方体,顶面中部微凹,下底略小,两端为平方形,圆棱角,顶面中心漏印一朵圆形几何花纹,底部有一小圆气孔,通体施自色瓷衣,表面施青釉,底部露胎。窑址亦采集到同类剪纸贴花碗残片标本[4]。图2为唐代寿州窑黄釉剪纸枕[5],高7.5、枕面长15、宽10㎝,呈圆角长方形,枕面略弧凹,胎体较厚重,胎色白中泛黄,施白色化妆土,釉色褐黄,釉层薄厚不匀,开片细小。底部平坦无釉,有月牙形气孔。枕面贴菱花形牡丹开光纹剪纸,再上罩褐黄釉,然后在牡丹花内涂上鳝黄釉焙烧。巧妙运用色泽深浅对比,纹饰质朴而俏丽。扬州文物商店藏。图3唐代寿州窑茶末釉贴花枕
另外也见贴木叶漏花枕,但部分不像是用植物木叶做为漏版,似用剪纸刻成叶状。如图3唐代寿州窑茶末釉贴花枕[6],1980年出土于扬州市东风砖瓦厂,高8.6、宽10.4、长12.8㎝,叶片排列规整,叶纹呆板缺少自然天成之感;图4唐代寿州窑漏花印纹枕[7],现藏日本出光美术馆,木叶纹饰缺乏生动天然神韵,亦为剪纸刻叶纹。图5唐代寿州窑剪纸贴花枕[8],现藏故宫博物院,在黑釉下见白色剪纸窗花,新颖别致。图4唐代寿州窑漏花印纹枕
长沙窑出土的青釉飞蝶纹银锭式枕也属剪纸漏花之先例,它是将剪纸蝴蝶贴在胎坯上,施化妆土后取下剪纸再罩青釉烧成,无化妆土的蝶纹即成褐色漏胎。它同时也是一种胎装饰的较早范例。飞蝶纹银锭式青釉枕上的飞蝶看上去非常规矩呆板,既无笔锋也无立体感[9],属于剪纸漏花无疑。图5唐代寿州窑剪纸贴花枕
河北曾出土3件唐代剪纸贴花执壶,图6为衡水市出土黄釉剪纸贴花执壶,高18.1、口径7.6、底径11㎝,敞口,圆唇,短直颈,溜肩,鼓腹,最大腹径靠近下部,平底微内凹,肩部安管状直流,曲柄,颈肩之间安双泥条系,胎体坚致厚重,造型雄浑饱满,器腹平行饰刻篾点纹,流下方两侧各饰菱形剪纸贴花一枚,通体施化妆土,罩黄釉;图7为正定县出土黄釉剪纸贴花执壶,高13.7、口径6.6、底径9.6㎝,造型与
上图基本相同,更显庄重饱满,器腹饰蓆纹,流下饰菱形剪纸贴花一枚,通体施化妆土,罩黄釉;图8为隆尧县出土黑釉剪纸贴花执壶,高21、口径6.5、底径8.1㎝,敞口,圆唇,斜直颈,丰肩,深腹,平底,肩部安管状直流,曲柄,颈肩之间安双泥条系,胎体坚实厚重,流下饰菱形剪纸贴花一枚,施半截黑釉,下半截无釉露胎。推断这3件剪纸贴花执壶为早期定窑产品[10]。虽然窑址中尚未见到这类器物标本,但河北出土的剪纸贴花执壶均为菱花形,采用折剪技法,所表现的是一种简练、朴实、淳厚、古拙的北方风格,配以雄浑饱满的造型十分协调。从造型看,北方窑口黄釉执壶一般最大腹径是下腹,也见一种最大腹径在上腹部的,但颈部较长,整体显得修长,不丰满,而寿州窑最大腹径在上腹部,下腹内收,器型丰满挺拔;北方窑口流为圆管状,部分流上还饰有弦纹,而寿州窑黄釉执壶一般为多棱形流。另外北方窑口多饰有蓆纹,部分为剪纸漏花,而寿州窑黄釉执壶均为素面,无任何纹饰[11]。定窑剪纸图案与寿州窑南方剪纸设计、风格是不同的,而长沙窑执壶上不见剪纸漏花装饰,且多为青釉,仅见瓷枕上有剪纸漏花装饰。因此,可确定河北出土的剪纸贴花执壶不是寿州窑、长沙窑产品,判为定窑产品是比较恰当的。另外,有报道[12]称:内蒙古托克托县东胜城址出土一件金代黑釉暗纹瓷罐,该罐通高29.7㎝,直口,低颈,宽肩,下腹收敛,平底,口径与底径
相等,胎细白,内外施黑釉。自颈至上腹印有暗纹,系在施釉时先贴花,施釉后揭去贴花,再施一层薄釉面成。报道未附图片,亦未说明揭去贴花后,所再施的一层薄釉是否为透明釉或其他色釉。但可肯定属剪纸贴花无疑,从文字描述看,“胎质细白”与定窑产品胎质相似,而不同于其他剪纸贴花窑口的产品。推测可能是定窑产品,至于是否为金代,需待见实物才可判断。图6衡水市出土黄釉剪纸贴花执壶
二、吉州窑剪纸贴花的师承及创新
吉州窑剪纸贴花是在早期寿州窑、长沙窑、定窑漏绘花装饰的基础上,在宋代时将剪纸这一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灵活地运用到了陶瓷装饰中来,并以此为开端,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多种漏绘技巧,木叶贴花与剪纸漏花的原理是相通而又不相同的。最主要是独创了用两种铁含量不同的釉料,先后二次施于同一坯体的剪纸贴花纹器。制作时,先在胎坯上施一次含铁量稍高的黑褐地釉,将制作好的剪纸纹样贴在所需位置,最后再施一层含铁量稍低的釉料,揭掉剪纸纹样后入窑烧成,成品表层釉色呈现出类似蛋黄色斑的窑变色,下层为褐黑色剪纸轮廓。木叶贴花与此法原理相通,但制作工序不同,笔者已有专文[13],不再赘述。图7正定县出土黄釉剪纸贴花执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