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筑评价标准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绿色建筑概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绿色建筑概论的文献综述
(1) 绿色建筑技术支撑力度不够
(2)相关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3)地方行政监管职能缺失 (4)缺乏统一的新技术推广和交流机制 (5)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建筑节能技术标准的评价体系 (6)建筑节能技术本身还相对落后
低能耗绿色建筑软硬件支持系统
1、发展绿色建筑是解决我国资源能源问题的重要战 略(意义)
绿色建筑技术支撑力度不够2相关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3地方行政监管职能缺失4缺乏统一的新技术推广和交流机制5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建筑节能技术标准的评价体系6建筑节能技术本身还相对落后低能耗绿色建筑软硬件支持系统1发展绿色建筑是解决我国资源能源问题的重要战略意义1城镇化导致突出的资源消耗问题发展绿色建筑意义重大
展,力求使建筑从用能变成产能场所。
(4)全国各地纷纷成立绿色建筑的设计研发机构和绿色建筑的联 盟,缓解了人才瓶颈。
(5)发展绿色建筑成本可负担 。
3、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基本策略
(1) 加快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2) 依托生态城示范强制实施绿色建筑。 (3) 依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与示范城市强制实施。 (4) 依托“绿色小城镇”推广农村绿色建筑。 (5)全面推行绿色建筑“以奖代补”的经济激励政策。 (6)全面推行住宅的全装修与装配化,促进绿色建筑的发 展。
(1)城镇化导致突出的资源消耗问题,发展绿色建筑意义 重大。
(2)发展绿色建筑潜力巨大,面临极好形势
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具备条件)
(1)不断提高的城市新建建筑节能比率证明了我国全社会建筑节 能的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2)今后几年大规模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将成为绿色建筑大发展的 契机。 (3)大规模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助推绿色建筑的发

一带一路”国际绿色低碳建筑评价标准

一带一路”国际绿色低碳建筑评价标准

一带一路”国际绿色低碳建筑评价标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缺问题的日益凸显,建筑业也逐渐成为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的重要领域。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绿色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建筑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一带一路”国际绿色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进行阐述。

一、评价标准的制订目的“一带一路”国际绿色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的制订旨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筑行业向高效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该标准也旨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经验分享,共同推动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评价标准将以多维度、全方位的方式评估建筑的绿色和低碳程度,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一)节能减排1. 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评估建筑的能源使用情况,包括供暖、供冷、照明等方面的能源消耗情况,鼓励采用高效节能的建筑设备和技术。

2. 气候适应性:评估建筑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能源利用情况,特别是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节能减排情况。

3. 碳排放管理:评估建筑的碳排放情况,对于能源密集型建筑将提出更严格的减排要求,鼓励采用低碳材料和技术。

(二)资源循环利用1. 建筑材料:评估建筑材料的环保性和可再生性,促进使用可持续材料和生态材料,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2. 废弃物处理:评估建筑废弃物的处理方式,鼓励采用可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利用的废弃物处理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室内环境质量1. 空气质量:评估建筑内部通风、空气净化和排毒处理情况,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际标准。

2. 自然采光和照明设计:评估建筑内部采光情况和照明设计,鼓励设计能够有效利用自然光线,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

(四)技术创新和管理1. 绿色技术应用:评估建筑中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情况,鼓励采用新型环保、节能技术,推动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

节能低碳绿色建筑论文(4篇)

节能低碳绿色建筑论文(4篇)

节能低碳绿色建筑论文(4篇)绿色建筑论文篇一欧洲门窗看纽伦堡,中国门窗看高碑店河北与浙江显然都是建筑节能工作走在前列的省份,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两个建筑节能大省的着力点和发展路径却有所不同。

“河北版”的建筑节能依靠的是市场力量,所以才有“欧洲门窗看纽伦堡,中国门窗看高碑店”的说法。

依靠市场的动力推动建筑节能,对河北来说实属无奈之举。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谁也不愿意看到全国空气质量预报时,排名靠后的几个城市都是河北的“专利”。

”由于前者沉重的环保欠账和令人诟病的雾霾天气,而不得不在转型中加速而艰难地与建筑节能赛跑。

而“浙江版“的建筑节能则不同,虽然不能说浙江的空气质量就是“天生丽质”,也不能说江南水乡依然是那么小桥流水,但节能减排和碳排放的压力毕竟还是要小于河北。

因此,依靠政府的号召和推力是浙江的特色。

这样的文字显然还交代得不够,首先让我们看看“河北版”建筑节能的市场推动力和吸引力。

9月16日,中德建筑节能领域系列合作项目在中国国际门窗城签约。

德国驻华大使馆大使柯慕贤、德国能源署署长斯蒂芬#8226;科勒到场。

本来这样一个商业活动不太可能惊动省领导,但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却亲自来到签约现场。

用现在比较时髦的一句话是:为企业站台。

记者发现,这次“河北版“的建筑节能,依靠市场的力量共签订了六个大项目。

分别是德国能源署与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合作建设被动式门窗博物馆项目;德国威玛生物质燃料公司与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合作生产生物质燃料项目;德国梅森伯格商贸无限责任公司与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共同在中国国际门窗城建设德国绿色家居建材展览中心项目;德国诺托。

弗兰克五金集团、德国格屋五金集团、德国雷诺科涂料公司入驻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项目。

签约的主角,是河北奥润顺达窗业集团,这个我国最大的节能门窗生产企业,2004年就通过市场谈判与德国合资,将欧洲节能门窗理念技术引入中国。

建筑产业低碳技术创新管理文献评述与展望

建筑产业低碳技术创新管理文献评述与展望

建筑产业低碳技术创新管理文献评述与展望【摘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发展产业低碳化,可以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低碳产业是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低碳技术创新研究是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的系统研究,而作为建筑产业的低碳、控碳技术的创新管理更是一个复杂系统。

本文结合高能耗建筑产业低碳技术创新有关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对建筑业低碳技术创新管理提出了的研究方向和展望。

【关键词】建筑产业;低碳技术;技术创新;创新管理建筑产业高能耗与低增值性的行业特征与现行能源危机的矛盾日益突出。

据统计,全球房地产建筑及相关领域施工、使用以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问题气体的70%,建筑业成为高能耗行业之首,因此建筑业已经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领域。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1、建筑产业低碳化发展定位分析建筑业虽然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但也是高能耗、高排放产业。

据统计,建筑有关的环境污染,占全社会总环境污染的34%,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等等。

从我国情况看,目前全球有大量的建筑材料用于中国大陆地区的建筑行业,但95% 以上的建筑为不节能建筑,建筑的建造与使用过程中消耗了50% 以上的能源。

同等条件下与发达国家相比建筑能耗要高出许多,与我国可持续发展gdp的目标和需求严重不符。

从图 1 可以看出,建筑业标准煤的消耗量并未随gdp的增值产生明显大幅增加,说明建筑行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重视了节能减排,并显著成效。

但技术创新和建筑节能的不连续性说明,低碳化产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建筑产业低碳化发展是国家减排落实的重点,对未来建筑物整体的资源节约和营造良好环境有着重大影响。

关于低碳经济文献综述

关于低碳经济文献综述

摘要低碳经济的概念。

鲁宾斯德教授对于低碳经济的解释被广泛认同,他指出“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指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从而实现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是通过较少的自然资源消耗获得较多的经济产出,它是一种可以创造出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然后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现状。

关键字:低碳经济,文献综述,经济学一、低碳经济的起源在国际社会上,关于低碳经济的起源,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1.气候变化引发国际社会关注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兰特兰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拉开人类重新评价西方工业化及其后果,改弦更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序幕。

2.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规则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宗旨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3.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规则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上,参加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

《京都议定书》提出了采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并规定了《公约》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

绿色节能建筑技术的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绿色节能建筑技术的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
2.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针对下荣超经贸中心绿色节能建筑的研究,主要需解决以下问题:
(1)通过对于荣超经贸中心绿色节能建筑的研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2)通过对荣超经贸中心绿色节能建筑的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公司缺乏管理的措施,缺少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协调的问题
(3)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分析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3 .毕业论文(设计)研究方法、步骤及措施
3.1 主要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文收集了国内外关于绿色节能建筑的相关书籍,并对近年来我国网络期刊中关于绿色节能建筑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检索和整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实证研究法:对荣超经贸中心案例项目迸行实地调查,获取详细数据,并分析节能技术在这一项目中的应用。

3.2 步骤及措施
2019年11月20日,提交论文题目。

2019年12月20日,提交开题报告
2019年11月20日至2019年1月20日,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有关材料
2019年3月15日,提交初稿
2023年3月30日,对于论文中的问题进行整改,并提交中期检查报告
2023年4月1日至4月30日,修改,完善,定稿
2023年5月1日至10日,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迸行评阅
2023年5月10日至23日,进行论文答辩和审核
4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凯,丁晓欣,王鑫.多能互补型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外部节能措施研究[J].基建管理优化,2019,31(04):2-12.
⑵杨东东,王亚亚,李梦怡.浅谈西安地区绿色建筑节能技术与实例分析[J]∙建材与装
饰,2019(34):88-89.。

绿色建筑设计综述1

绿色建筑设计综述1

绿色建筑设计综述【摘要】我国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严重短缺,且实际利用效率较低,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建筑尽可能少的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发展节能与环保的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文章从绿色建筑概念介入,系统阐述绿色建筑设计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等,并对收集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提炼。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文献综述一、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绿色未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绿色建筑将会越来越多,绿色低碳的意识也将会越来越普及。

提倡绿色低碳建筑,既是我国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宜居城市、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建设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大量事实证明,谋求“绿色转身”的中国,正进入“绿色低碳建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舒适、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正如同“阳光总在风雨后”,大量宜居住宅和宏大公共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如何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业内人士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到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即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今后建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背景绿色建筑,其历史悠久。

原生的绿色建筑曾伴随着人类一起诞生和成长,世界各地的原始住居及其发展所形成的体系已延续数千年,度过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人类部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人类住区渐为灰色所吞噬。

随着人类在地球上的急速繁衍和人类物质活动规模的加速膨胀,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扩展到地球尺度,引起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气候异常、热带雨林破坏、荒漠化、物种灭绝等,再加上能源危机,水资源短缺的阴影,使得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类不得不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

绿色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绿色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绿色建筑设计文献综述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绿色建筑理论引入到中国以后,绿色建筑成为日益流行的概念。

但国内人们长期以加强具体的绿色技术应用来实现绿色建筑,过程设计没有成为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重点,过程研究的滞后阻碍了绿色建筑多学科整合设计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基本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

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出发,促使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问题转为如何提高设计与规划过程的效率和更合理使用技术。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技术;方法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论;并行设计过程模型1 绿色建筑世界性的能源和环境危机使得“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的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

从社会能源消费的构成来看,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30%~40%,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对于城市和建筑来说,由传统的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节能环保型模式成为必然的趋势,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

绿色建筑的概念由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于20 世纪60 年代首先提出,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现在这一概念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在不少国家得到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绿色建筑现在在国际上已有了许多成熟的评估体系,如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M、加拿大的GBC、日本的CASBEE、澳大利亚的NABERS 等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中国也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在2006 年6 月推出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法律和标准上规范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2 绿色建筑的内涵2004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部颁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包括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低碳校园建设—研究背景意义及文献综述

低碳校园建设—研究背景意义及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频繁的重大地质灾害、极端天气,对我国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大家越来越感受到气象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可怕灾难,因此让整个社会进入低碳生活状态已经刻不容缓。

高校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与创造者,要承担引领人类文明、提升公众意识的重任,这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赋予的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高校要当好“低碳经济”的排头兵,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构建一个和谐、美丽的节约型校园。

对于高校的聚居地——大学城的低碳校园建设的关键是实现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能源资源合理利用。

然而,由于认识偏差和制度缺失等原因,我国现代大学城校园建设中出现了大量不低碳行为,严重背离了低碳经济的理念与要求。

例如:高校间盲目攀比,过度的景观建设——大湖面、大草坪、音乐喷泉、各类树种等;校园建筑盲目建设,使之失去了文化内涵;环境建设“重于改造,轻于保护”;能源浪费,过亮的夜间照明、过冷的空调、过高的供暖温度等等。

而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广州高校的聚居地广州大学城,其定位为中国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广州大学城是在政府、高校、市场等主体参与下,将大学和科研机构集聚在某一特定区域,并达到一定的规模,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产学研的相互结合的高度密集化教育城镇。

建设低碳大学城,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发挥其作用,才能相互支持,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大学城规划构建以及升级改造过程中达到低碳目标。

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大学城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功能分区、资源共享。

主要包括城市资源共享区、大学校园区、学生居住区、教师居住区、集中研发孵化区。

低碳大学城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主要包括着三个关键要素,即政府、企业和高校,我们可以从这三个主体的角度来考察大学城的低碳建设。

二、研究意义本研究基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出发,研究广州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在充分借鉴国内外低碳校园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力求构建完整的低碳校园建设理论体系,探讨低碳校园建设的制度安排、运行机制和路径选择;并在归因分析的基础上,从价值观的层面出发,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低碳价值观体系;故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绿色建筑文献综述

绿色建筑文献综述

绿色建筑文献综述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建筑材料选择、建筑施工、建筑使用等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建筑。

绿色建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提高建筑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绿色建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关注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自那时以来,绿色建筑的概念和技术逐渐发展完善。

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是“节能、节水、节材、健康”。

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选用环保材料、节约能源和水资源、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等措施,绿色建筑能够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居住舒适度。

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很多绿色建筑项目采用了被动式设计原则,如合理利用自然光线、自然通风和自然遮阳等,减少对机械设备的依赖,降低能耗。

同时,绿色建筑还注重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性能,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损耗。

在绿色建筑材料选择方面,绿色建筑倡导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回收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例如,使用竹木地板、环保油漆、水性涂料等材料,能够减少有害气体的释放,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此外,绿色建筑还鼓励使用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如太阳能电池板、节能灯具等,以减少能源消耗。

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减少施工废弃物的产生,合理利用资源。

同时,施工过程中也要注意环境保护,避免土壤、水源等的污染。

绿色建筑的使用阶段也需要注意节能环保。

在室内装修方面,绿色建筑推崇使用环保材料,如无甲醛的家具、环保地板等。

此外,绿色建筑还注重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通过科学的通风系统和空气净化器等设备,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

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引导建筑业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财政支持,推动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

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它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在建筑行业中,应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人们创造更健康、舒适、环保的生活环境。

《2024年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与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范文

《2024年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与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范文

《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与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而作为建筑行业,由于其能耗大、碳排放量高,成为了降低碳排放的关键领域。

低碳建筑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低碳建筑技术体系及碳排放测算方法进行研究。

二、低碳建筑技术体系概述低碳建筑技术体系是以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为目标,综合运用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等先进技术,实现建筑的高效、低碳、环保的建筑技术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节能设计技术:包括建筑物的外形设计、建筑材料选择、建筑结构优化等,以降低建筑物的能耗。

2.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通过将这些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或热能,为建筑物提供能源。

3. 绿色建筑材料技术:采用环保、节能、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如绿色混凝土、节能玻璃等,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和碳排放。

4. 智能控制技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建筑物的能耗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

三、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碳排放的准确测算对于评估建筑物的低碳性能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碳排放测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清单法:通过对建筑物在全生命周期内的能耗、用电量、用热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再结合碳排放因子,计算出建筑物的碳排放量。

2. 软件计算法:采用专业的碳排放计算软件,输入建筑物的相关参数和运行数据,软件自动计算出建筑物的碳排放量。

3. 模型模拟法:通过建立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模型和碳排放模型,模拟建筑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能耗和碳排放情况,从而得出建筑物的碳排放量。

四、低碳建筑技术应用与碳排放测算实践以某低碳建筑为例,该建筑物采用了节能设计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绿色建筑材料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多种低碳技术。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清单法对该建筑物的碳排放进行了准确测算。

首先,我们收集了该建筑物在全生命周期内的能耗、用电量、用热量等数据,并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政策法规等影响因素,计算出了该建筑物的碳排放因子。

关于绿色低碳建筑的国外文献

关于绿色低碳建筑的国外文献

关于绿色低碳建筑的国外文献绿色低碳建筑是当前国际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在建筑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外关于绿色低碳建筑的文献,以便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和趋势。

1. "Green Build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Jerry Yudelson, 2008)这本书通过实例和案例研究,介绍了绿色低碳建筑的原理和实践。

作者强调了在住宅建筑中应用绿色技术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指导,以帮助建筑师和设计师在项目中采用环保技术和策略。

2.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Green Building Design and Delivery" (Charles J. Kibert, 2016)这本书通过系统地介绍了绿色建筑的设计和交付过程,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作者还讨论了绿色建筑评估和认证体系,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工具和资源,以帮助建筑师和设计师在项目中实现绿色低碳目标。

3. "Green Building: Project Planning and Cost Estimating" (RSMeans, 2010)这本书从项目规划和成本估算的角度介绍了绿色建筑的实践。

作者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技术,以帮助建筑师和设计师在项目中选择合适的绿色材料和技术,并评估其成本效益。

4. "Green Building Illustrated" (Francis D.K. Ching, 2014)这本书通过插图和图解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绿色低碳建筑的原理和实践。

作者通过图示和解说,解释了绿色建筑的关键概念和设计原则,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筑技术和策略。

5. "LEED v4 for Build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2013)这本文档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发布的最新版绿色建筑评估和认证体系LEED的指南。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低碳建筑评价标准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低碳建筑评价标准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评价标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评价标准1. 引言低碳建筑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为了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制定了一系列低碳建筑评价标准,旨在指导建筑业界在设计、建造和管理过程中减少碳排放。

2. 低碳建筑的意义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设计、建造、使用到拆除,通过节能、减排等措施减少碳排放的建筑。

随着气候变化日益严重,低碳建筑的发展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3.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评价标准是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评价标准,旨在对低碳建筑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评估。

该标准以能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为评价指标,要求建筑业界在设计、建造和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和减排,同时注重建筑舒适性和环境适应性。

4.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的内容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评价标准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4.1 能源维度该评价标准要求建筑在能源利用方面具有高效性,包括建筑外表皮的热工性能、建筑设备的能效等指标。

4.2 环境维度评价标准要求建筑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现,包括建筑材料的环境友好性、室内环境的质量等指标。

4.3 经济维度该评价标准要求低碳建筑具有经济可行性,包括建筑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建筑使用寿命等指标。

4.4 社会维度评价标准要求低碳建筑在社会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包括人员安全和健康、社会公益等指标。

5. 个人观点低碳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它不仅减少了建筑的碳排放,还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为低碳建筑发展提供了科学和规范的指导,促进了低碳建筑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6. 总结和回顾通过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低碳建筑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综述

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综述

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综述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设备使用、建筑物使用等方面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使用效率。

目前,我国建筑业已经成为社会中第一耗能行业,一年的总耗能量已经超过了工业。

在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中,建筑行业几乎占到了一半,远远超过运输和工业行业,所以建筑行业在节能减排上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低碳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自2005年首次提出“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建筑,这一现象已成为我国绿色建筑的源头,在此之前,我国尚未对绿色建筑有所定义。

自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绿色低碳建筑(Green low carbon buildings)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在倡导绿色建筑在我国已成为一项影响力极大的目标。

绿色建筑大会是业内交流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一项会议。

此项会议的召开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科技创新和节能工作的开展[1]。

绿色低碳建筑主要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符合人类的发展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前途可谓一片光明,但却路途遥远。

目前,绿色低碳建筑在中国还只是刚刚实施,是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好多问题有待我们去商榷,应当设立相应的相关部门监督监察,保证政策可以全面的落实。

建立绿色低碳建筑和建立节能型社会的概念是相辅相成的,也正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绿色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低碳是指减少能源消耗,因此绿色低碳是大环境下的环境保护,只有真正做到了全球的環境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大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人士都积极参与到其中,把绿色作为每位公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从根本上推动环保事业的大力实行。

二、绿色建筑的概念建筑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建筑从规划到施工,再到后期的装饰,在整个周期内,都伴随着资源的利用,能源的输入输出,废气废水的排放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建筑越来越多,人们慢慢意识到建筑本身就是能源的堆积。

在建筑周期内,应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自然的生活环境。

《2024年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与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范文

《2024年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与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范文

《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与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低碳、绿色、可持续成为当前建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低碳建筑不仅是建筑技术创新的体现,也是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因此,研究低碳建筑技术体系及碳排放测算方法,对于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低碳建筑技术体系概述低碳建筑技术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系统,涉及建筑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运行管理等多个方面。

该技术体系旨在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建筑能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减少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

1. 建筑设计阶段建筑设计阶段是低碳建筑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布局、结构、材料等因素,以实现建筑的高效能、低能耗。

例如,采用自然通风、采光设计,减少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使用,从而降低能源消耗。

2. 建筑材料选择建筑材料的选择对于降低建筑碳排放具有重要作用。

应优先选择低碳、环保、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如使用节能玻璃、保温墙体材料等,以降低建筑在建造过程中的碳排放。

3. 施工工艺与节能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应采用节能施工技术,如采用节能型施工设备、优化施工流程等,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4. 运行管理阶段建筑运行管理阶段是低碳建筑技术体系的关键环节。

应建立完善的建筑运行管理制度,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建筑的节能运行,如智能照明、智能空调等。

三、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碳排放测算方法是评估建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碳排放测算方法能够为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碳排放测算原则碳排放测算应遵循全面性、准确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全面性要求测算范围覆盖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设计、施工、运行等多个阶段;准确性要求测算方法科学、数据可靠;可操作性则要求测算方法简便易行,便于实际应用。

2. 碳排放测算步骤碳排放测算步骤主要包括确定测算范围、收集数据、计算碳排放量、分析结果等。

低碳施工文献综述

低碳施工文献综述

低炭施工文献综述赵升琼1(2009)给出了清洁生产和减物质化等低碳施工技术的评价原则,提出了材料消耗量指标;能源消耗量指标;水资源消耗量;三废排放量;对周边环境安全影响;噪声、振动扰民6个评价指标,列举了低炭施工常用的定性和定量方法,但只是提及了这些方法的名称并没有深入介绍这些方法,提出了发展低碳施工技术的对策。

竹隰生²(2007)基于环境保护的低炭施工的概念已经滞后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低炭施工不仅涉及生态与环境保护,还关系到资源及能源的高效利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等,推行低炭施工意义重大,对低炭施工的内涵、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推进低炭施工应注意的关键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宫月竹,赵鹏³(2007)简单分析了当前我国低炭施工的现状,对低炭施工的概念和原则进行了阐述,从宏观上论述了实行低炭施工的几个具体措施,低炭施工对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平4(2007)低炭施工是对国内当前倡导的文明施工、节约型工地等活动的继承与发展,在低炭施工中管理与技术并重,认为低炭施工的范围包括:绿色施工管理的组织体系、绿色施工管理策划、节材、节能、节水、节地技术、室外环境保护技术、室内环境控制技术。

作者结合上海市和上海建工集团的实际做法和经验从这些方面展开进行了详细论述,为推行低炭施工提供了途径和良好借鉴,有利于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

陈翠华5(2008)论述了低炭施工的重要作用及意义,低炭施工是城市建设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是实现城市建设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认为推进低炭施工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研究和积累,建立完善低炭施工的法规标准和制度,加强低炭施工宣传和培训,创造良好运行环境,以低炭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建立完善激励机制,积极发挥城市建设企业实施低炭施工的主力军作用。

张根凤6(2008)对低炭施工的要点难点进行了分析,如何平衡利益各方的利益时重点,针对当前低炭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制定政策应提升至建设项目的最初阶段来考虑,即以低炭项目为基调来制定,这样可提高各方的关切度、认知度,并可增大低炭施工的力度;低炭施工政策应采取强制性指标为主,非强制性指标为辅的原则进行,最后提出了实施低炭施工的对策与建议。

建筑设计低碳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低碳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低碳建筑论文建筑设计低碳建筑论文(精选5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建筑设计低碳建筑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筑设计低碳建筑论文篇11调研方法1.1问题设置和问卷结构基于以上文献分析,本文集中在3个方面进行调研,即:假设一(低碳设计的意识)、假设二(低碳设计的现状)、假设三(低碳设计的期待)。

希望通过这3方面的调研,对中国低碳建筑的设计现状有一初步的针对性了解。

问卷由11个单项(11个问题)选择题构成,共分为4组(表1):①假设一包括问题1~3,主要针对建筑师的低碳意识来回答;②假设二包括问题4~6,主要测量低碳设计现状;③假设三包括问题7~9,主要调研建筑师对未来低碳设计的看法;④两个背景问题(问题10和问题11),以受测者的执业年限和单位类型作为变量,以便于分析获得的数据。

1.2取样和发放本问卷调查采用在线发放和填写的形式完成。

具体的方法是:在问卷网()制作完成电子问卷后,通过邮件邀请建筑师,在确定后再把问卷的网络地址发给他们来回答。

2014年9~11月之间,168位中国建筑师回答了我们的问卷。

他们大部分来自上海、南京、杭州、北京、武汉、广州、昆明、兰州等中国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2.3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问卷网具有便捷的数据处理优势及其自带的数据分析工具。

在受访者答题完毕之后,每个问题的回答会自动呈现为数据图表;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交叉表格法,以不同的两个问题的回答情况为变量,来分析他们之间(比如工作年限和设计构思中低碳因素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分布状况和关联性。

2结果分析在接受调查的168位建筑师中,大部分是工作年限在10年左右的青年建筑师,其中1~3年工作经验的61位,占总调查人数的36.31%,3~10年的57位,占33.93%;在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中,工作时间在10~20年的有36位(21.43%),20年以上的有14位(8.33%)。

生态低碳建筑环境评价标准的分析

生态低碳建筑环境评价标准的分析

生态低碳建筑环境评价标准的分析摘要:近些年,我国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来越高,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基于此,本文就我国生态低碳建筑环境评价标准进行研究,首先就我国生态低碳建筑环境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低碳建筑环境的各个环节,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构建策略。

关键词:生态环境;低碳建筑;评价标准引言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中心,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资源,并排放出同等数量的废物与废气,如空气污染、资源枯竭、交通拥堵、城市无序扩张、用地紧张等城市病给人们赖以生存的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低碳生态城市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然而就当前的实践来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与障碍,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1环境对建筑的作用同时,环境作为本底因素对建筑也会产生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环境决定建筑的生命周期。

建筑所依托的生态环境的可承载力和资源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决定着建筑使用价值存在时间的长短;(2)环境决定建筑的品质品味。

符合绿色、生态、低碳要求的建筑更能体现其有别于其他建筑的高品质性和稀缺性;(3)环境决定建筑的成本和效益。

水、气、声和固废的环境治理以及生态修复费用直接会影响到建筑的成本,同时所产生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对建筑的效益带来改变。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环境与建筑之间是不可分割和休戚相关的一个共同体,在全生命周期内相互产生影响和发生作用,我们应系统辩证的看待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2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不足2.1忽视了外环境对建筑本身的影响外环境对建筑本体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水环境、废气、噪声、电磁和光污染等。

噪声污染有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和商业噪声污染3种类型。

周边环境的废气污染源主要是周边工业企业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燃煤(油)锅炉废气、无组织排放的工业粉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碳建筑评价标准文献综述低碳建筑评价标准文献综述摘要:低碳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低于普通建筑,从而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低碳建筑是当前形势下绿色建筑对能源要求的具体化体现,各国对绿色建筑已有成熟的评价标准。

低碳建筑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全寿命期周期法和自上而下的评价方法。

通过对文献的详细分析,总结了在不同阶段低碳建筑的评价内容,并对低碳建筑标准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4)08-0265-02一、低碳建筑的内涵达到什么标准的建筑可以称之为低碳建筑?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此尚未能有明确的定义。

Mlecnik[1]将低于标准建筑碳排放量的建筑定义为低碳建筑。

李启明等人认为,可参照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2]。

本文认为,低于标准建筑碳排放量的建筑,或者达到国际或国家绿色认证的建筑,且在使用过程中居住者行为符合低碳要求的建筑可称之为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当前研究的重点,相对而言零能耗建筑是一个更为前沿的课题,零能耗建筑是建设领域内减少二氧化排放和减少能源消耗的解决方案[3]。

中国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主要体现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推广方面。

绿色建筑的“绿色”主要体现在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上,它的推广采用能带来巨大的低碳效应:节能30%―50%;减碳35%;减少废物排放70%;减少水资源利用40%。

它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已经在行业内逐步体现。

绿色建筑的推广将不仅能降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成本,降耗减碳,提高投入产出效应;而且能够带动诸多上、下游企业对生产和使用低碳产品的追求[4]。

二、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的现状分析建筑业需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建材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消耗了大量能源,另一方面还会产生污染排放到空气中[5]。

建材从原材料提取、制造和运输到工地过程中会产生“次级效应”,由于对能源消耗所引起的副作用对当地乃至整个国家的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6]。

为了正确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考虑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7]。

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 Assessment,LCA)对建设项目或建筑产品的可持续能力有定量化的掌握。

建设项目的碳排放来源于建筑材料的制造、建材的运输、建筑设备的运输、建筑设备的能源消耗、建筑工人的交通、建筑物的废物处理等方面,国内外学者研究不同阶段的碳排放。

Hacker,De Saulles and Minson等[8]测算了建材的隐含碳排放和施工用具能耗碳排放。

Yan,Shen and Fan等[9]计算了建材的制造和运输、建筑设备的能耗、原料处理的能耗及建筑废弃物的处置阶段的碳排放。

国内有不少学者对低碳建筑测评估做了研究,采用了国际上碳排放的测算方法[10-14]。

不同文献对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测算所侧重的阶段有所不同,详见表1。

在瑞典,政府部门采用自上而下的投入产出碳排放评价方法来代替LCA评价法,按建筑项目的活动和部门来分解测算碳排放[15]。

该方法将建设领域分为新住宅建设、房屋重建和装修、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三大部门来分析,与全生命周期评价不同的是,该投入产出评价未考虑原材料的供暖值。

通过研究发现,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碳排放量最大,而房屋重建和装修部门的碳排放量较低。

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方面,比较知名的有美国的LEED (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英国的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方法)、日本的CASBE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系统)等。

中国在2006年绿色建筑评估标准,近期将出台修订版,采用建筑能效标识对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以及实施节能改造后的既有建筑作为测评对象。

三、低碳建筑评价标准的展望目前有学者已经在原有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低碳指标内容,如聂梅生等人[16-20]。

但国家级的低碳建筑评估体系尚未公布,在此阶段探讨我国建筑产业低碳技术评估体系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在目前我国探讨低碳建筑的评价标准之际,无论是采用自上而下的碳排放测算还是LAC评价方法,都应注重碳排放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注重对不同阶段碳排放的测算。

参考文献:[1] MLECNIK E.Defining nearly zero-energy housing in Belgium and the Netherlands[J].Energy Efficiency,2012,5(3):411-31.[2] 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2010,(2):41-3.[3] MARSZAL A J,HEISELBERG P,BOURRELLE J,et al.Zero Energy Building A review of definitions and calculation methodologies[J].Energy and Buildings,2011,43(4):971-9. [4]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企业低碳发展之音”项目组.世界自然基金会:低碳经济影响四大产业变革[J].北大商业评论,2010,(3):5.[5] HAMMOND G P,JONES C.Embodied energy and carbon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J].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Engineers-Energy,2008,161(2):87-98.[6] HAMMOND G P.Energy,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a UK perspective[J].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00,78(4):304-23.[7] HAMMOND G P,WINNETT A B.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environmental appraisal and valuationtechniques[J].Proceedingsof the ICE-Wast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2006,159(3):117-30.[8] HACKER J N,DE SAULLES T P,MINSON A J,et al.Embodied and operation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housing:a case studyon the effects of thermal mass and climate change[J].Energy and Buildings,2008,40(3):375-84.[9] YAN H,SHEN Q,FAN L C,et al.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One Peking in HongKong[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0,45(4):949-55.[10] 蔡筱霜.基于LCA的低碳建筑评价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1.[11] 仲平.建筑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及其环境影响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12] 杨倩苗.建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定量评价[D].天津:天津大学,2009.[13] 燕艳.浙江省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和CO_2排放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下转272页)(上接266页)[14] 谷立静.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中国建筑行业环境影响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9.[15] N SS N J,HOLMBERG J,WADESKOG A,et al.Direct and indirect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production phase of buildings:an input-output analysis[J].Energy,2007,32(9):1593-602.[16] SEO S,HWANG Y.Estimation of CO2 emissions in life cycle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management,2001,127(5):414-8.[17] COLE R J.Energy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lternative structural systems[J].Building andEnvironment,1998,34(3):335-48.[18] GONZ LEZ M J,GARC A NAVARRO J.Assessment of the decrease of CO2 emiss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field through the selection of materials:Practical case study of three houses of low environmental impact [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6,41(7):902-9.[19] GANGOLELLS M,CASALS M,GASS S,et al.A methodology for predicting the severity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related to theconstruction proces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9,44(3):558-71.[20] 聂梅生,秦佑国,江忆.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责任编辑仲琪]------------最新【精品】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