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糖代谢
《医学生物化学》第4章糖代谢重点难点
《医学生物化学》第4章糖代谢重点难点《医学生物化学》第4章糖代谢-重点难点一、糖类的生理功用:①氧化供能: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占全部供能物质供能量的70%;与供能有关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和糖原,前者为运输和供能形式,后者为贮存形式。
②作为结构成分:糖类可与脂类形成糖脂,或与蛋白质形成糖蛋白,糖脂和糖蛋白均可参与构成生物膜、神经组织等。
③作为核酸类化合物的成分:核糖和脱氧核糖参与构成核苷酸,DNA,RNA等。
④转变为其他物质:糖类可经代谢而转变为脂肪或氨基酸等化合物。
二、糖的无氧酵解:糖的无氧酵解是指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其全部反应过程在胞液中进行,代谢的终产物为乳酸,一分子葡萄糖经无氧酵解可净生成两分子ATP。
糖的无氧酵解代谢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活化(己糖磷酸酯的生成):葡萄糖经磷酸化和异构反应生成1,6-双磷酸果糖(FBP),即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双磷酸果糖(F-1,6-BP)。
这一阶段需消耗两分子ATP,己糖激酶(肝中为葡萄糖激酶)和6-磷酸果糖激酶-1是关键酶。
2.裂解(磷酸丙糖的生成):一分子F-1,6-BP裂解为两分子3-磷酸甘油醛,包括两步反应:F-1,6-BP→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
3.放能(丙酮酸的生成):3-磷酸甘油醛经脱氢、磷酸化、脱水及放能等反应生成丙酮酸,包括五步反应: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此阶段有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放能反应,共可生成2×2=4分子ATP。
丙酮酸激酶为关键酶。
4.还原(乳酸的生成):利用丙酮酸接受酵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NADH,使NADH重新氧化为NAD+。
即丙酮酸→乳酸。
三、糖无氧酵解的调节:主要是对三个关键酶,即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进行调节。
糖代谢(共84张PPT)
反应列表
酶
反应类型
1. 乌头酸酶
脱水
2. 乌头酸酶 3. 异柠檬酸脱氢酶 4. 异柠檬酸脱氢酶
水合 氧化 脱羧
5.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6. 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 7. 琥珀酸脱氢酶 8. 延胡索酸酶 9. 苹果酸脱氢酶 10. 柠檬酸合酶
氧化脱羧 底物水平磷酸化 氧化 水合 氧化 加成
O R C COO-
TPP-酶A(E1)
O R C S L SH
CoA SH
OH
S 酶B( E2 ) SH
O
CO2
R CH TPP
L S
L
R C S CoA
SH
FADH2
FAD 酶C(E3)
NAD+ NADH+H+
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简图
(2)三羧酸循环
丙酮酸氧化脱羧产物乙酰CoA与草酰乙酸(三羧酸
生成的NADH和FADH2 进入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生成ATP,是葡萄糖 分解代谢产生ATP的最主要途径。
葡萄糖分解代谢总反应式
C6H12O6 + 6H2O + 10NAD+ + 2FAD + 4ADP + 4Pi 6CO2 + 10
NADH + 10H+ + 2FADH2 + 4ATP
按照每分子NADH产生3分子ATP,1分子FADH2产生2分子ATP计算, 1分子葡萄糖分解代谢成CO2和水共产生38分子ATP
又与发酵紧密联系,又称糖酵解或无氧分解。 (2)三羧酸循环:丙酮酸 CO2 + H2O 。 此过程的第一个物质为三元羧酸-柠檬酸,通常称为三羧酸
循环或柠檬酸循环。分子氧是此系列反应的最终受氢体,又称 为有氧分解。
医学生物化学(第六章)糖 代 谢
46
F-2,6-BP的生成与作用 * 生成:
(PFK-2)
(F-6-P)
(F-2,6-BP)
* 作用:促进F-1,6-BP生成
图6-5
47
PFK-2是一双功能酶:
PFK-2活性(使F-2,6-BP↑) 具有
2,6-二磷酸果糖酶2活性(使F-2,6-BP↓)
(PFK-2)
(F-6-P)
(F-2,6-BP)
TCA循环
56
图6-3 糖代谢三条途径间的关系
①无氧酵解 ②磷酸戊糖途径 ③有氧氧化
57
(一) 葡萄糖
丙酮酸
* 胞浆内进行
* 过程同糖酵解, 消耗2ATP
* 生成4ATP
* 生成2 NADH + H+
(3-磷酸甘油醛 (×2)
1,3-二磷酸甘油酸)
58
己糖激酶
6-磷酸果糖 激酶-1
(直链)
丙 酮 酸 激 酶
四个阶段:
I.己糖磷酸化(Glc
F-1,6P)
II.
(×1)
磷酸己糖
裂解
(×2)
磷酸丙糖
(×2) 氧化 (×2)
III. 磷酸丙糖 丙酮酸
IV.
(×2)
丙酮酸
还原乳(×酸2)(无氧)
18
(×2) (×2)
(×2)
19
1.己糖磷酸化(Glc
F-1,6P)
(1) Glc/Gn磷酸化为G-6-P
第一次磷酸化反应
a. 神经系统:
下丘脑和自主神经 调节 激素分泌
b. 激素:
(表6-1)
c. 组织器官: 肝脏最主要
9
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
相互协同/拮抗
第四章 糖代谢
(二)糖原的磷酸解
在人和动物的肝脏中,糖原(又称动物淀粉)是葡萄糖非常有效的 贮藏形式,通过糖原分解直接补充血糖。糖原与支链淀粉相似,是 葡萄糖通过-1,4-糖苷键和-l,6-糖苷键构成,分支较支链淀粉 更多,如图所示。
糖原在细胞内的降解称为磷酸解。糖原磷酸化酶催化的反应是不需 要水而需要磷酸参与的磷酸解作用,从糖链的非还原性末端依次切下 葡萄糖残基,产物为1一磷酸葡萄糖和少一个葡萄糖残基的糖原。
-淀粉酶水解淀粉的-1,4-糖苷键。如底物是直链淀粉,则产物为葡 萄糖、麦芽糖。如果是支链淀粉,则水解产物除上述产物外,还含有麦 芽三糖和-糊精,所以又称该酶为液化酶或糊精酶。-1,6-糖苷酶又称 脱支酶,其作用是可以水解带分支的糊精中-1,6-糖苷键,生成-1,4糊精和麦芽糖的混合物。
-淀粉酶水解淀粉的-l,4-糖苷键,其水解的方式是水解淀粉的非还 原性末端残基,并依次切下两个葡萄糖单位,产物为麦芽糖。作用于支 链淀粉,除产生麦芽糖外还产生糊精。
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应是调节糖酵解过程 的另一重要反应步骤。丙酮酸激酶也是变 构酶。
(二) 丙酮酸的去路
①乳酸的生成 例如某些厌氧乳酸菌或肌肉由于剧烈运动而造成 暂时缺氧状态,或由于呼吸、循环系统机能障碍暂时供氧不足时, 丙酮酸接受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形成的NADH上的H,在乳酸脱 氢酶的催化下还原为乳酸,这是糖酵解的最终产物。
(一) 糖酵解过程 糖酵解是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将一分子葡萄糖转变为两分子丙酮
酸并伴有ATP生成的过程,共包括11个反应步骤,全部反应位于细 胞质中。
糖酵解是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细胞中葡萄糖分解产生能量的共
同代谢途径。事实上,在所有的细胞中都存在糖酵解途径,对于某 些细胞,糖酵解是唯一生成ATP的途径。
糖代谢-课件(PPT演示)
糖酵解小结
⑴ 反应部位:胞浆 ⑵ 糖酵解是一个不需氧的产能过程 ⑶ 反应全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
ATP ADP 己糖激酶 ATP ADP
G
F-6-P PEP
G-6-P
F-1,6-2P 丙酮酸
目录
磷酸果糖激酶-1 ADP ATP
丙酮酸激酶
⑷ 产能的方式和数量
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数量:2(1mol葡萄糖可生成4molATP, 在葡萄糖和6-磷酸果糖磷酸化时消耗2mol) ⑸ 终产物乳酸的去路 释放入血,进入肝脏再进一步代谢。 分解利用 乳酸循环(糖异生)
吸湿、保水(化妆品 )生物活性 (细胞免疫的激性、
肝素代用、降胆固醇、促进创伤愈合 )
目录
结合糖
糖与非糖物质的结合物。
常见的结合糖有 糖脂 (glycolipid):是糖与脂类的结合物。
糖蛋白 (glycoprotein):是糖与蛋白质的结合物。
目录
纤维素
作为植物的骨架
β-1,4-糖苷键
目录
第 二 节 糖的分解代谢
机体在无氧状态下,葡萄糖经过一系列的 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 也称为糖的无氧氧化。
* 糖酵解的反应部位:胞浆 糖酵解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葡萄糖分解 产生能量的共同代谢途径。
糖酵解共由十个酶促反应组成
目录
Glu
ATP ADP
(一)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1.磷酸化阶段——活化耗能阶段
G-6-P F-6-P
目录
本节的要求
掌握糖酵解的概念、反应的亚细胞部位、 反应过程、ATP生成、限速酶及其生理意义; 熟悉糖酵解调节。 掌握三羧酸循环反应的亚细胞部位、反应 过程、限速酶、特点及生理意义,了解其
第4章糖代谢
第4章糖代谢一、名词解释1.糖异生途径(gluconeogenic pathway)2.底物循环(substrate cycle)3.乳酸循环(Cori circle)4.巴斯德效应(Pastuer effect)二、选择题A1型题1.淀粉经α-淀粉酶作用后的主要产物不包括()A.麦芽糖及异麦芽糖B.麦芽糖及临界糊精C.葡萄糖D.葡萄糖及麦芽糖E.异麦芽糖及临界糊精2.下列物质中,哪种是人体不能消化的()A.果糖B.蔗糖C.乳糖D.纤维素E.淀粉3.进食后被吸收入血的单糖,最主要的去路是()A.在组织器官中氧化供能B.在肝脏、肌肉等组织中合成糖原C.在体内转变为脂肪D.在体内转变为部分氨基酸E.经肾随尿排出4.糖酵解途径中,第一个产能反应是()A.葡萄糖→G-6-PB.G-6-P→F-6-PC.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D.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E.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5.下列哪个代谢物之间的反应能提供高能磷酸键使ADP生成ATP()A.3-磷酸甘油醛→6-磷酸果糖;B.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3-磷酸甘油酸→6-磷酸葡萄糖D.1-磷酸葡萄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E.1,6-双磷酸果糖→1,3-二磷酸甘油酸6.有关葡萄糖磷酸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己糖激酶有4种同工酶B.己糖激酶催化葡萄糖转变成G-6-PC.磷酸化反应受到激素的调节D.磷酸化后的葡萄糖能自由通过细胞膜E.肝细胞中存在的是Ⅳ型,称为葡萄糖激酶。
7.下列哪个酶直接参与底物水平磷酸化()A.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B.α-酮戊二酸脱氢酶C.琥珀酸脱氢酶D.丙酮酸激酶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8.1分子葡萄糖酵解时可净生成几分子ATP()A.1B.2C.3D.4E.59.糖酵解时丙酮酸不会堆积的原因是()A.NADH/NAD+比例太低B.LDH对丙酮酸的Km值很高C.乳酸脱氢酶活性很强D.丙酮酸可氧化脱羧成乙酰CoAE.丙酮酸作为3-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中生成的NADH的受氢体10.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生理意义是()A.防止丙酮酸的堆积B.产生的乳酸通过TCA循环彻底氧化C.为糖异生提供原料D.可产生较多的ATPE.生成NAD+以利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所催化的反应持续进行11.在糖酵解过程中,下列哪个酶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A.醛缩酶B.烯醇化酶C.6-磷酸果糖激酶-1D.磷酸甘油酸激酶E.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12.6-磷酸果糖激酶-1的最强别构激活剂是()A.AMPB.ADPC.1,6-双磷酸果糖D.ATPE.2,6-双磷酸果糖13.肝内丙酮酸激酶特有的别构抑制剂是()A.NADHB.ATPC.乙酰CoAD.丙氨酸E.6-磷酸葡萄糖14.有关丙酮酸激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1,6-双磷酸果糖是该酶的别构激活剂B.丙氨酸也是该酶的别构激活剂C.蛋白激酶A可使此酶磷酸化而失活D.蛋白激酶C可使此酶磷酸化而失活E.胰高血糖素可抑制该酶的活性15.与糖酵解途径无关的酶是()A.己糖激酶B.烯醇化酶C.醛缩酶D.丙酮酸激酶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16.有关糖有氧氧化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糖有氧氧化的产物是CO2及H2OB.糖有氧氧化可抑制糖酵解C.糖有氧氧化是细胞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D.三羧酸循环是在糖有氧氧化时三大营养素相互转变的途径E.1分子葡萄糖氧化成CO2及H2O时可生成30或32分子ATP()17.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中不包括A.TPPB.NAD+C.硫辛酸D.辅酶AE.生物素18.下列哪种物质缺乏可引起血液丙酮酸含量升高()A.硫胺素B.叶酸C.吡哆醛D.维生素B12E.NADP+19.关于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在脱氢的同时伴有脱羧,并生成乙酰CoAB.该反应由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是不可逆的C.该酶系的辅因子有:TPP、硫辛酸、HSCoA、FAD、NAD+ D.ATP可激活此反应,加速丙酮酸氧化脱羧E.生成的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20.关于三羧酸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循环一周可生成4分子NADHB.循环一周可使两个ADP磷酸化成ATPC.乙酰CoA可经草酰乙酸进行糖异生D.丙二酸可抑制延胡索酸转变成苹果酸E.琥珀酰CoA是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的产物21.1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氧化后的产物是()A.草酰乙酸B.草酰乙酸和CO2C.革酰乙酸+CO2+H2OD.CO2+H2OE.2CO2+4分子还原当量+GTP22.在下列反应中,经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能产生ATP最多的步骤是()A.苹果酸→草酰乙酸B.琥珀酸→苹果酸C.柠檬酸→异柠檬酸D.α-酮戊二酸→琥珀酸E.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23.1mol丙酮酸在线粒体内氧化成CO2及H2O,可生成多少molATP()A.2B.3C.4D.12.5E.1524.三羧酸循环中,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生成的高能化合物是()A.UTPB.TTPC.ATPD.CTPE.GTP25.下列不参与糖异生作用的酶是()A.丙酮酸羟化酶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羟激酶C.果糖双磷酸酶-1D.葡萄糖-6-磷酸酶E.6-磷酸果糖激酶-126.关于三羧酸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是三大营养素分解的共同途径B.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后只能被氧化C.生糖氨基酸可通过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转变成葡萄糖D.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氧化时,可提供4分子还原当量E.三羧酸循环可为其他代谢提供小分子原料27.丙二酸能阻断糖的有氧氧化,因为它()A.抑制糖酵解途径B.抑制丙酮酸脱氢酶C.抑制柠檬酸合酶D.抑制琥珀酸脱氢酶E.阻断电子传递28.有关草酰乙酸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草酰乙酸参与脂酸的合成B.草酰乙酸是三羧酸循环的重要中间产物C.在糖异生过程中,草酰乙酸是在线粒体内产生的D.草酰乙酸可自由通过线粒体膜,完成还原当量的转移E.在体内有一部分草酰乙酸可在线粒体内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9.下列哪项不是乙酰CoA的作用()A.用于合成胆固醇B.进入三羧酸循环C.激活丙酮酸羧化酶D.反馈抑制丙酮酸脱氢酶E.可异生成葡萄糖30.1分子葡萄糖经磷酸戊糖途径代谢时可生成()A.2分子CO2B.1分子NADH+H+C.1分子NDPH+H+D.2分子NADH+H+E.2分子NADPH+H+31.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来源A.是体内产生CO2B.可生成NADH供合成代谢需要C.是体内生成磷酸戊糖的途径D.饥饿时葡萄糖经此途径代谢增加E.可生成NADPH,后者经电子传递链可生成ATP32.下列哪条途径与核酸合成密切相关()A.糖酵解B.糖异生C.磷酸戊糖途径D.三羧酸循环E.糖原合成33.合成糖原时,葡萄糖基的直接供体是()A.G-6-PB.G-1-PC.UDPGD.CDPGE.GDPG34.关于糖原合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糖原合成过程中有焦磷酸生成B.α-1,6-葡萄糖苷酶催化形成分支C.从1-磷酸葡萄糖合成糖原要消耗1个高能磷酸键D.葡萄糖的直接供体是UDPGE.葡萄糖基加在糖链末端葡萄糖的C-4上35.糖原分解所得到的初产物是()A.葡萄糖B.UDPGC.1-磷酸葡萄糖D.6-磷酸葡萄糖E.1-磷酸葡萄糖及葡萄糖36.糖原的1个葡萄糖基经糖酵解可净生成几个ATP()A.1B.2C.3D.4E.537.关于糖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进食后2小时内,肝糖原增加B.饥饿10小时,肌糖原是血糖的主要来源C.饥饿10小时,肝糖原是血糖的主要来源D.进食后,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糖原合成E.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38.肌糖原分解不能直接补充血糖的原因是A.肌糖原分解的产物是乳酸B.肌肉组织是储存糖原的器官C.肌肉组织缺乏葡萄糖激酶D.肌肉组织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E.肌肉组织缺乏磷酸化酶39.Cori循环是指()A.肌肉内葡萄糖酵解成乳酸,有氧时乳酸重新合成糖原B.肌肉从丙酮酸生成丙氨酸,肝内丙氨酸重新变成丙酮酸C.肌内蛋白质降解生成丙氨酸,经血液循环至肝内异生为糖原D.肌内葡萄糖酵解成乳酸,经血液循环至肝内异生为葡萄糖供外周组织利用E.肌内蛋白质降解生成氨基酸,经转氨酶与腺苷酸脱氨酶偶联脱氨基的循环40.乳酸循环不经过下列哪条途径()A.糖酵解B.磷酸戊糖途径C.糖异生D.肝糖原分解E.肝糖原合成41.2分子乳酸异生为葡萄糖需消耗几个高能磷酸键()A.2B.3C.4D.5E.642.下列哪种酶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中都有催化作用()A.丙酮酸激酶B.丙酮酸羧化酶C.果糖双磷酸酶-1D.己糖激酶E.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43.在正常静息状态下,大部分血糖被下列哪种器官用作能源物质()A.脑B.肝C.肾D.骨骼肌E.脂肪组织44.与下列α-氨基酸相应的α-酮酸,何者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A.丙氨酸B.鸟氨酸C.缬氨酸D.赖氨酸E.谷氨酸45.下列哪项不是血糖的来源()A.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B.食物中糖类经消化吸收人血C.甘油经糖异生转变成葡萄糖D.脂肪酸异生成葡萄糖E.苹果酸异生成葡萄糖46.丙酮酸不参与下列哪种代谢过程()A.转变为丙氨酸B.异生成葡萄糖C.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D.还原成乳酸E.经异构酶催化生成丙酮47.下列哪种糖代谢途径既不生成ATP或UTP,也不消耗ATP或UTP()A.糖酵解B.糖有氧氧化C.糖异生D.糖原合成E.糖原分解48.在下列酶促反应中,与CO2无关的反应是()A.柠檬酸合酶反应B.丙酮酸羧化酶反应C.异柠檬酸脱氢酶反应D.α-酮戊二酸脱氢酶反应E.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反应49.在下列代谢反应中,哪个反应是错误的()A.葡萄糖→乙酰CoA→脂酸B.葡萄糖→乙酰CoA→胆固醇C.葡萄糖→乙酰CoA→酮体D.葡萄糖→乙酰CoA→CO2+H2OE.葡萄糖→乙酰GoA→乙酰化反应50.下列哪种化合物中不含高能磷酸键?()A.1,6-二磷酸果糖B.二磷酸腺苷C.1,3-二磷酸甘油酸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E.磷酸肌酸51.饥饿24小时后,血糖浓度的维持主要靠()A.肝中的糖异生作用B.肾中的糖异生作用C.肌糖原分解D.脂肪动员E.肝糖原分解52.下列哪种激素使血糖浓度降低()A.糖皮质激素B.胰高血糖素C.肾上腺素D.生长素E.胰岛素53.关于糖酵解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终产物是CO2和H2OB.反应过程中均不消耗ATPC.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生成ATPD.酵解中催化各反应的酶均存在于胞液中E.所有的反应都是可逆的54.糖无氧酵解途径中,第二步产能反应是()A.葡萄糖→G-6-PB.F-6-P→F-1,6-PC.3-磷酸甘油醛→l,3-二磷酸甘油酸D.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55.下列哪个酶对调节糖酵解途径的流量最重要?()A.己糖激酶B.6-磷酸果糖激酶-1C.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D.丙酮酸激酶E.葡萄糖6-磷酸酶56.参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维生素有()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PP、维生素B12B.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泛酸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硫辛酸、泛酸D.维生素B1、维生素B2、生物素、维生素PP、维生素EE.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硫辛酸、生物素57.1分子乙酰CoA通过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可生成()A.2CO2+2H2O+36ATPB.2CO2+2H2O+38ATPC.2CO2+3H2O+10ATPD.2CO2+4H2O+10ATPE.2CO2+4H2O+2ATP58.在三羧酸循环中下列哪一反应属于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A.柠檬酸→异柠檬酸B.琥珀酰CoA→琥珀酸C.琥珀酸→延胡索酸D.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E.苹果酸→草酰乙酸59.下列哪个化合物与ATP的生成有直接关系()A.丙酮酸B.3-磷酸甘油酸C.1,3-二磷酸甘油酸D.2-磷酸甘油酸E.3-磷酸甘油醛60.关于糖原合成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糖原合酶催化α-1,4糖苷键的生成B.共价修饰是糖原合成调节方式之一C.分支酶催化α-1,6-糖苷键的生成D.葡萄糖供体是UDPGE.从1-磷酸葡萄糖合成糖原不消耗高能磷酸键61.糖原合成时,加到糖原引物非还原末端上的是哪种形式的葡萄糖()A.二磷酸尿苷葡萄糖B.6-磷酸葡萄糖C.1-磷酸葡萄糖D.二磷酸胞苷葡萄糖E.游离葡萄糖分子62.下列哪一物质不是糖异生的原料()A.甘油B.丙酮酸C.乳酸D.生糖氨基酸E.乙酰辅酶A63.人体活动主要的直接供能物质是()A.葡萄糖B.脂肪酸C.磷酸肌酸D.GTPE.A TP64.α-磷酸甘油、乳酸和丙氨酸经糖异生作用转变为糖的枢纽物质为()A.磷酸二羟丙酮B.3-磷酸甘油醛C.丙酮酸D.丙酮E.3-磷酸甘油酸65.葡萄糖在体内代谢时,通常不会转变生成的化合物是()A.乙酰乙酸B.胆固醇C.脂肪酸D.丙氨酸E.核糖66.三羧酸循环一周仅消耗1分子()A.乙酰CoAB.草酰乙酸C.丙酮酸D.丙酮E.磷酸二羟丙酮67.三羧酸循环中草酰乙酸最主要的来源是()A.丙酮酸氧化脱羧B.丙酮酸羧化C.天门冬氨酸脱氨基而来D.AST催化产物E.苹果酸酶催化产物68.1分子葡萄糖经有氧氧化时共有几次底物水平磷酸化()A.1B.2C.3D.4E.669.位于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和糖原分解各条代谢途径交()汇点上的化合物是A.1-磷酸葡萄糖B.6-磷酸葡萄糖C.6-磷酸果糖D.3-磷酸甘油醛E.1,6-二磷酸果糖70.指出下列化学结构式的生化名称:HOOC.CH2.CH2.CO.COOH()A.草酰乙酸B.柠檬酸C.谷氨酸D.α-酮戊二酸E.苹果酸71.在体内不能直接由草酰乙酸转变而来的化合物是()A.天门冬氨酸B.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苹果酸D.柠檬酸E.乙酰乙酸72.三羧酸循环主要是在亚细胞器的哪一部位进行的?()A.细胞核B.细胞液C.微粒体D.线粒体E.高尔基体73.血糖浓度低时,脑仍可摄取葡萄糖而肝不.能.,是因为()A.胰岛素的作用B.脑己糖激酶的Km值低C.肝葡萄糖激酶的Km值低D.葡萄糖激酶具有特异性E.血脑屏障在血糖低时不起作用B1型题(1-5题共用备选答案)A.3-磷酸甘油醛B.5-磷酸核糖C.二磷酸尿苷葡萄糖D.琥珀酰CoAE.α-酮戊二酸1.含有高能硫酯键的化合物是()2.只有在糖原合成过程中出现的物质是()3.只有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生成的物质是()4.可转变为谷氨酸的物质是()5.可作为血红素合成原料的物质是()(6-10题共用备选答案)A.ATPB.cAMPC.AMPD.乙酰CoAE.GTP6.磷酸果糖激酶-1的抑制变构剂是()7.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抑制变构剂是()8.可间接使糖原合酶转变为非活性形式的是()9.磷酸化酶的变构抑制剂是()10.丙酮酸羧化酶的激活变构剂是()(11-15题共用备选答案)A.磷酸烯醇式丙酮酸B.2-磷酸甘油酸C.磷酸二羟丙酮D.3-磷酸甘油醛E.6-磷酸葡萄糖11.1,3-磷酸甘油酸的直接前体是12.既能转变为3-磷酸甘油醛又能转变为α-磷酸甘油的物质是()13.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是()14.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直接前体是()15.己糖激酶催化反应产物为()(16-20题共用备选答案)A.磷酸戊糖途径体系B.线粒体氧化体系C.过氧化物氧化体系D.微粒体氧化体系E.糖酵解体系16.完全不需要氧的体系是()17.给机体提供合成核酸原料的体系是()18.何体系产物参与保护红细胞膜()19.何体系是体内产生ATP的主要方式()20.何体系不为机体供能,而与羟化反应有关()(21-25题共用备选答案)A.葡萄糖激酶B.异柠檬酸脱氢酶C.琥珀酸脱氢酶D.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E.乳酸脱氢酶21.可用于临床酶学诊断心肌梗死的酶是()22.葡萄糖有氧氧化的限速酶是()23.可被丙二酸、草酰乙酸和苹果酸等物质抑制的酶是()24.激酶所催化的反应消耗GTP的是()25.决定肝摄取葡萄糖速率的酶是()(26-30题共用备选答案)A.甘油B.乳酸C.氨基酸D.肝糖原E.肌糖原26.不能直接分解补充血糖的糖原是()27.饥饿8~12小时,血糖主要来源于()28.饥饿1~3天,血糖主要来源于()29.饥饿1~3天,糖异生的主要原料是()30.参与维持血糖浓度相对恒定的糖原主要是()(31-35题共用备选答案)A.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B.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C.琥珀酸→延胡索酸D.琥珀酰CoA→琥珀酸E.苹果酸→草酰乙酸31.上列哪个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32.催化上列哪个反应的酶的辅酶是FAD()33.三羧酸循环中唯一的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是()34.由多酶复合体催化的反应是()35.可被丙二酸,草酰乙酸等竞争性抑制剂抑制的反应为()三、填空题1.在三羧酸循环中,催化氧化脱羧的酶是和。
第二单元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第四章 糖代谢
第二单元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第四章糖代谢二、生化术语1.中间代谢:通常指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和体内原有的物质在一切组织和细胞中进行的各种化学变化。
2.糖原(glycogen):动物细胞中葡萄糖的贮存形式。
肌糖原主要供给肌肉收缩时能量的需要,肝糖原主要维持血糖的稳定。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其水平的稳定对确保细胞执行正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正常人的血糖值为每100ml血含有80~120mg葡萄糖)。
4.糖酵解(glycolysis):在无氧条件下,由葡萄糖氧化分解转化为丙酮酸的过程。
5.发酵(fermentation):指葡萄糖及其他有机物的厌氧降解过程,生成乳酸称乳酸发酵,生成乙醇称生醇发酵。
6.丙酮酸脱氢酶系(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一种多酶复合体,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催化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
在大肠杆菌中,这种复合体包括3种酶(丙酮酸脱氢酶E1、和6种辅因子(TPP+、硫辛酸、辅酶A、FAD、NAD 二氢硫辛酸转乙酰基酶E2、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Mg2+)。
7.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简称TCA循环):以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后再经一系列反应又重新生成草酰乙酸的环状途径。
该途径的第一个代谢物是柠檬酸,所以又称柠檬酸循环;柠檬酸含有三个羧基,故称三羧酸循环;德国科学家H.Krebs发现,又称Krebs循环。
8.回补反应(anaplerotic reaction):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代谢物也是其他物质生物合成的前体,当它们为了同化的目的而被移去时,必须进行“补充”或“填充”,才能维持TCA循环的正常进行。
如丙酮酸在丙酮酸羧化酶的催化下生成草酰乙酸反应。
9.乙醛酸循环(glyoxylate cycle):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是将2个乙酰CoA转变成一分子草酰乙酸的环状途径。
循环中有乙醛酸,所以称乙醛酸循环。
《生物化学》教案第四章糖代谢
生物化学教案
教材名称:授课对象:编写时间:授课日期:教学内容:《生物化学》第七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80学时)
2009.1 学年/学期:
年级/班级:
每学年(1)
临床医学
第四章糖代谢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1. 糖代谢各途径的细胞定位、关键酶(限速酶)、反应特点及生理意义。
2. 糖的有氧氧化的基本过程及三羧酸循环的意义。
3.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以及激素对血糖水平的调节。
熟悉:各代谢途径的基本过程及相互联系。
了解:1. 糖的生理功能与消化吸收。
2. 各代谢途径的调节。
【本课内容学习指导】
重点:1. 糖的有氧氧化、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及糖异生。
2.血糖及其调节。
难点:各代谢途径的联系与调节。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为主,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进行教学。
【教学时间分配】
8学时。
其中糖的无氧分解2学时,糖的有氧氧化2学时,磷酸戊糖途径1学时,糖原的合成与分解1学时,糖异生1学时,血糖及其调节1学时。
【自学内容与要点】
自学内容:糖的生理功能与消化吸收及血糖的整体调节。
要点:血糖异常的原因。
【课后小结】
1. 物质代谢概况。
2. 糖代谢概况。
3. 糖的无氧分解的基本过程。
4. 糖的有氧氧化的基本过程。
5.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6. 糖原的种类与作用及其合成与分解。
7. 糖异生的概念、原料、关键酶、生理意义。
8. 调节血糖的激素及其作用。
414生物化学复习指南书
414生物化学复习指南书第1章蛋白质
1.1 蛋白质的结构
1.1.1 一级结构
1.1.2 二级结构
1.1.3 三级结构
1.1.4 四级结构
1.2 蛋白质的功能
1.2.1 酶
1.2.2 结构蛋白
1.2.3 运输蛋白
1.2.4 信号蛋白
第2章核酸
2.1 DNA的结构和复制
2.1.1 DNA的双螺旋结构
2.1.2 DNA的复制机制
2.2 RNA的种类和功能
2.2.1 mRNA
2.2.2 tRNA
2.2.3 rRNA
2.3 蛋白质的合成
第3章酶
3.1 酶的命名和分类
3.2 酶的结构和活性中心3.3 酶的作用机理
3.4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3.5 酶在生物体内的应用
第4章代谢
4.1 糖代谢
4.1.1 糖酵解
4.1.2 柠檬酸循环
4.2 脂肪代谢
4.3 蛋白质代谢
4.4 能量转移和ATP
第5章生物信号传导5.1 受体和信号分子
5.2 信号转导途径
5.3 细胞周期调控
5.4 癌症与信号传导
第6章生物化学实验技术6.1 蛋白质分离和纯化6.2 核酸的提取和分析
6.3 酶活性测定
6.4 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生物化学教案第四章糖代谢
生物化学教案第四章糖代谢第四章糖代谢教案第一节糖的分类及生理功能一、教学目标1.了解糖的分类。
2.了解糖在生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3.掌握糖对人体能量供给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糖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2.糖的生理功能。
3.糖对人体能量供给的重要性。
三、教学步骤1.导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回顾上一章关于生物大分子的知识,形成知识链条。
2.知识讲解(1)糖的分类及结构特点a.单糖:葡萄糖、果糖等b.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等c.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等d.结构特点:含有2个或多个羟基,是羟基代谢的主要物质。
(2)糖的生理功能a.能量供给:糖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量源,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能量。
b.结构组成:糖是构成细胞壁、核酸、骨骼、关节软骨等的重要成分。
c.调节体内物质平衡:糖可调节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血液渗透压。
d.保护细胞膜:糖能稳定细胞膜结构,防止脂质氧化。
(3)糖对人体能量供给的重要性a.葡萄糖是人体最重要的糖类,是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底物。
b.人体细胞通过葡萄糖与氧气进行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的能量。
3.案例分析提供一个案例,由学生分组讨论糖对人体能量供给的重要性,并列举一些与糖代谢相关的疾病。
4.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糖作为生物体内重要能量源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2.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糖的分类和结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能够理解糖对人体能量供给的重要性。
3.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改进1.可以增加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提取糖,并观察糖的相关特性。
2.可以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与糖代谢相关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以上是关于第四章糖代谢的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糖代谢 第四章
6-磷酸果糖 ATP 反应④、⑤:
1,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
+
磷酸二羟丙酮
糖酵解途径的10步反应结构式
P
糖酵解途径的10步反应
2.糖酵解途径的第二阶段 NAD NADH+H
+ +
反应⑥ 3-磷酸甘油醛
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ATP
反应⑦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反应⑧ 3-磷酸甘油酸 反应⑨ 2-磷酸甘油酸 反应⑩
四、乳酸循环
糖异生概述 1、概念: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的过 程称为糖异生。 2、进行部位:肝脏(肾) 3、原料:丙酮酸、乳酸、生糖氨基酸、 甘油
一、糖异生的途径
(Gluconeogenesis Pathway) 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 称为糖异生途径。 糖异生的途径基本上是糖酵解的逆行过程
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 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 成CO2和H2O,并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 糖的有氧氧化。
⑪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⑫ 糖有氧氧化的调节 ⑬ 糖有氧氧化生成的ATP ⑭ 巴斯德效应(Pasteur效应)
⑪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分三阶段: 葡萄糖 → 丙酮酸(糖酵解途径) 丙酮酸 → 乙酰CoA 胞液进行 线粒体进行 线粒体
3.限速酶:已糖激酶
6-磷酸果糖激酶-1
丙酮酸激酶
糖酵解途径的10步反应
1.糖酵解的第一阶段 已糖激酶
反应① 葡萄糖
ATP ADP
6-磷酸葡萄糖
或者:糖原 → 1-磷酸葡萄糖 → 6-磷酸葡萄糖
反应②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果糖
糖酵解途径的10步反应结构式
糖代谢
第四章糖类分解代谢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新陈代谢又称 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 程。
合成代谢(也叫同化作用 assimilation) 新陈代谢 分解代谢(也叫异化作用 dissimilation) 生物新陈代谢的特点是: ① 代谢反应是在温和条件下,由酶催化来实现。
② 各种代谢反应互相协调、有条不紊。
③ 能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
④ 无论是分解代谢还是合成代谢,其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分步进行 的,伴随着的能量吸收和释放也是逐步进行的。
⑤ 由于反应是分步进行的,上一反应的产物就成为下一反应的底 物,因此代谢反应中的任一反应物、中间物或产物,都通称为 代谢物(metabolite)。
z z z糖类物质是一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化合物或聚合物。
糖类物质可以根据其水解情况分为:单糖、寡糖和多糖。
糖类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物质之一,在生物体内,糖类物质 主要以均一多糖、杂多糖、糖蛋白和蛋白聚糖形式存在。
动物和大多数微生物所需的能量,主要是由糖的分解代谢提 供的,一克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释放16.74kJ的能量。
另一 方面,糖分解的中间产物,又为生物体合成其它类型的生物 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和脂肪酸等,提供碳源或碳链骨 架。
糖的分解代谢是指大分子的多糖和寡糖酶促降解生成单糖, 单糖进一步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生物化学变 化过程。
糖的分解代谢是生物体广泛存在的最基本代谢。
zzz1第一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一、双糖的酶促降解 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双糖主要有蔗糖、麦芽糖和乳 糖。
1、蔗糖的水解 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通过α,β-1,2-糖苷键脱水缩合而 成。
其化学学名是α-D-葡萄糖-(1→2)- β-D-果糖苷。
CH2OHOOH OH OH OCH2OH OOH CH2OHOH1)蔗糖合成酶(sucrose synthetase) 催化蔗糖与UDP反应生成果糖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 反应可逆。
第四章 糖代谢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西医综合试题库 > 正文
第四章 糖代谢
C肌肉组织缺乏磷酸化酶、脱支酶
D肌糖原分解的产物是乳酸
E肌肉组织缺乏葡萄糖激酶
20关于乳酸循环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是由于肝和肌肉中酶分布所致
E形成分支点的反应由α1,6→α1,4-葡聚糖转移酶催化
16肝糖原和肌糖原代谢不同的是
A通过UDPG途径合成
B以吸收的葡萄糖合成糖原
C磷酸化酶促进糖原分解
AGTP
BATP
C二者都需要
D二者都不需要
26糖原合成时需要的是
27糖原分解时
A进入呼吸链生成3分子ATP
D分解时可直接补充血糖
E合成糖原消耗能量
17位于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及糖原分解各条代谢途径交汇点上的化合物是
A1-磷酸葡萄糖
B6-磷酸葡萄糖
BNAD+
CFAD
D硫辛酸
E辅酶A
B型题
A磷酸甘油酸激酶
B烯醇化酶
C丙酮酸激酶
D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E丙酮酸羧化酶
22糖异生途径的关键酶是
23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是
A12mol ATP
B15mol ATP
B糖原磷酸化酶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30磷酸化时活性升高
31磷酸化时活性降低
X型题
32细胞内ATP/AMP比值增加可以抑制
糖代谢分析报告
糖代谢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糖代谢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关数据和结果。
通过分析糖代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机体内糖类物质的代谢过程,为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引言糖是生物体内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糖的代谢过程在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糖的吸收、转运、分解和合成等。
研究糖代谢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机体内能量供应的调控机制,为预防和治疗相关代谢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我们采用了标准的糖代谢分析方法,包括测量血液中的血糖水平、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等。
具体步骤如下:1.测量血糖水平:通过使用血糖仪测量静脉或指尖血液中的血糖浓度。
2.糖耐量试验:在空腹条件下,给予标准剂量的葡萄糖溶液,再次测量一段时间内血糖的变化情况。
3.糖化血红蛋白测定:通过检测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评估血糖控制情况。
结果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得到以下数据和结论:1.血糖水平:我们测得参与实验的受试者的血糖水平为平均值Xmmol/L,范围为Y-Z mmol/L。
2.糖耐量试验:我们观察到在给予葡萄糖后,受试者的血糖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有所上升,但在一定时间后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
3.糖化血红蛋白:我们测得受试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为平均值X%,范围为Y-Z%。
讨论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讨论和结论:1.对于血糖水平:我们观察到受试者的血糖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说明他们的血糖代谢相对健康。
2.对于糖耐量试验:受试者血糖在葡萄糖摄入后有所升高,但在一定时间内恢复到正常范围,说明他们的胰岛功能正常。
3.对于糖化血红蛋白:受试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处于正常范围内,说明他们的血糖控制相对良好。
结论通过对糖代谢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受试者的血糖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说明他们的血糖代谢相对健康。
2.受试者的胰岛功能正常,能够适应葡萄糖的摄入。
3.受试者的血糖控制相对良好,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在正常范围内。
结束语糖代谢分析是了解机体内能量供应调控机制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九章 糖代谢(4)(1)
第九章 糖代谢 第四节 磷酸己糖支路
二、磷酸解酮酶途径与异型乳酸发酵
(二)异型乳酸发酵
是糖经PK途径进行的发酵过程,产物除乳酸 外,还有比例较高的乙醇和二氧化碳 进行异型乳酸发酵的微生物有肠膜状明串珠菌、 番茄乳杆菌、短乳杆菌、甘露醇乳杆菌、双歧 杆菌以及真菌中的根霉等 在微生物的分类研究中,通常把1分子葡萄糖 发酵生成的乳酸少于1.8分子,同时产生较多的 乙醇、二氧化碳、甘油、乙酸、甘露醇等产物 的乳酸菌称为异型乳酸菌
二、糖酵解与糖异生的相互调节
在糖酵解过程中,每分子葡萄糖净生成2个 ATP,而糖异生作用中每个葡萄糖分子的合成 需要4个ATP和2个GTP 如果使糖酵解和糖异生作用同时进行,将葡萄 糖降解为丙酮酸和再合成葡萄糖,其净结果是 利用2个ATP和2个GTP,这是无效循环,同时 也与细胞代谢调节的经济性相矛盾 在实际代谢过程中,这种同时进行的可能性被 糖酵解和糖异生作用的紧密相互作用所防止 由于两个途径的许多步骤是共同的,在每个途 径中的特殊步骤都是其相互调节的位点
(6)转醛酶反应 7-磷酸景天庚酮糖在转醛酶催化下, 将三碳单位(二羟丙酮基)转到3-磷酸甘油醛的 C1,生成6-磷酸果糖,本身变成4-磷酸赤藓糖
第九章 糖代谢 第四节 磷酸己糖支路
一、磷酸己糖途径
1.HMS途径
(7)转酮反应 4-磷酸赤藓糖经转酮反应接受5-磷酸木酮糖 上的一个二碳单位(CH2OH-CO-)形成6-磷酸果糖, 5磷酸木酮糖则变成3-磷酸甘油醛
第九章 糖代谢 第四节 磷酸己糖支路
三、脱氧酮糖酸途径与细菌酒精发酵
脱氧酮糖酸途径又称ED途径。是某些微生物降解 葡萄糖的另一种方式。特点是形成脱氢酮糖酸, 并由此裂解为两个三碳化合物,使葡萄糖分解
第四章 糖类代谢
第四章糖类代谢一名词解释糖异生/ 糖酵解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 UDPG(1)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和糖原的过程。
(2)糖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分解至生成丙酮酸的阶段,此反应过程一般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又称为无氧分解。
(3)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指机体某些组织(如肝、脂肪组织等)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又称为磷酸已糖旁路。
磷酸戊糖途径在细胞质中进行。
全部反应分为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
(4)UDP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是糖原合成酶的糖基供体。
二填空题1.合成糖原的前体分子是UDPG,糖原分解的产物是1-磷酸葡萄糖。
2.1分子葡萄糖转化为2分子乳酸净生成2分子ATP;2分子乳酸异生为葡萄糖要消耗6分子ATP。
3.糖酵解过程中有3个不可逆的酶促反应,这些酶是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4.糖酵解抑制剂碘乙酸主要作用于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5.调节三羧酸循环最主要的酶是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6.三碳糖、六碳糖与七碳糖之间相互转变的糖代谢途径是磷酸戊糖途径。
7 磷酸戊糖途径可分为2阶段,分别称为氧化反应阶段和非氧化阶段,其中两种脱氢酶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它们的辅酶是NADP。
8.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是糖异生途径的关键酶。
9.TCA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分别是由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
10.TCA循环中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化合物是琥珀酰CoA。
催化琥珀酸形成延胡索酸的酶是___琥珀酸脱氢酶,此酶的辅因子是FAD。
11在糖酵解中提供高能磷酸基团,使ADP磷酸化成A TP的高能化合物是1,3-二磷酸甘油酸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2.参与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的辅酶为TPP,硫辛酸,FAD,NAD和CoA。
生物化学(人卫版)教案:第四章 糖代谢
(三)多元醇途径
葡萄糖代谢过程中可生成一些多元醇,如木糖醇(xylitol)、山梨醇(sorbitol)等,所以被称为多元醇途径(polyol pathway)。
五、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糖原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之一,是机体能迅速动用的能量储备
糖原储存的主要器官及其生理意义:
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
为其它物质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
为呼吸链提供H+ + e。
有氧氧化的能量生成情况:
H+ + e进入呼吸链彻底氧化生成H2O的同时ADP偶联磷酸化生成ATP
一分子葡萄糖经过有氧氧化净生成30或32分子ATP
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产能最主要的途径。它不仅产能效率高,而且由于产生的能量逐步分次释放,相当一部分形成ATP,所以能量的利用率也高
糖的生理功能
1、提供碳源和能源(这是糖的主要功能)
2、提供合成体内其它物质的原料
糖可转变成某些氨基酸、脂肪、胆固醇、核苷等。
3、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如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
糖的消化吸收
糖的消化:人类食物中的糖主要有植物淀粉、动物糖原以及麦芽糖、蔗糖、乳糖、葡萄糖等,其中以淀粉为主。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糖的吸收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
糖代谢概况
二、糖的无氧分解(糖酵解)
概念:糖的无氧分解指在机体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lactate)的过程,也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
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pyruvate)的过程,这一过程又称为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糖代谢知识点总结图
糖代谢知识点总结图一、糖的吸收和转运1. 糖的消化吸收:糖类主要通过小肠粘膜上皱不整的绒毛处的吸收上皮细胞,通过主动运输、被动扩散、依赖能活转移等方式被吸收。
2. 糖的转运:糖在肠道吸收后进入血管系统,在体内通过各种糖转运蛋白进入细胞内,参与能量代谢和结构物质的合成。
二、糖的利用和合成1. 糖的利用:糖类在体内主要参与葡萄糖代谢途径,包括糖的磷酸化、糖酵解、糖异生等途径。
磷酸化途径是糖类进入细胞之后的首要代谢途径,通过磷酸化反应将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6-磷酸。
糖酵解途径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生成差异合酶酸后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ATP。
糖异生是指通过某些组织的特异合成途径,例如肝脏和肾脏可以合成葡萄糖以满足机体组织的需要。
2. 糖的合成:糖类合成主要包括糖异生途径和异生糖合成途径,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合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糖类物质,如多糖、寡糖和核苷酸糖。
三、糖的代谢调节1. 体内糖代谢平衡:机体通过血糖浓度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以及神经内分泌调节等方式维持体内糖代谢的平衡状态,确保机体内糖代谢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2. 糖代谢失调:血糖浓度异常、胰岛素分泌或功能异常、肝脏糖异生功能障碍等因素可能导致糖代谢失调,引起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疾病。
四、糖代谢与疾病1.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分为Ⅰ型和Ⅱ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Ⅱ型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减少引起。
2. 低血糖症:低血糖症是指血糖浓度过低的疾病,主要原因是胰岛素过多或者酮体生成不足引起的。
五、糖代谢与健康1. 膳食糖的选择: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糖的摄入量对于机体健康非常重要,过多摄入糖类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2. 运动与糖代谢: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糖代谢途径,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对于预防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总结:糖代谢是机体内糖类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化学反应和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四章糖代谢
第四章糖代谢重点内容:1.糖代谢的途径2.糖代谢的生理意义3.要注意的几个知识点糖的代谢开始于口腔,结束于小肠。
—糖的代谢途径主要有:糖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1.糖代谢的途径1)糖的无氧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是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它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
糖酵解途径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引发阶段。
葡萄糖的磷酸化、异构化:①葡萄糖磷酸化成为葡萄糖-6-磷酸,由己糖激酶催化。
为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酵解过程关键步骤之一,是葡萄糖进入任何代谢途径的起始反应,消耗1分子ATP.②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果糖-6-磷酸,磷酸己糖异构酶催化;③果糖-6-磷酸磷酸化,转变为1,6-果糖二磷酸,由6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消耗1分子ATP,是第二个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酵解过程关键步骤之二,是葡萄糖氧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调节点。
第二阶段:裂解阶段。
1,6-果糖二磷酸折半分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醛缩酶催化,二者可互变,最终1分子葡萄糖转变为2分子3-磷酸甘油醛。
$第三阶段:氧化还原阶段。
能量的释放和保留:①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和NAD+的还原,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产生一个高能磷酸键,同时生成NADH用于第七步丙酮酸的还原。
②1,3-二磷酸甘油酸的氧化和ADP的磷酸化,生成3-磷酸甘油酸和ATP.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
③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④2-磷酸甘油酸经烯醇化酶催化脱水,通过分子重排,生成具有一个高能磷酸键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⑤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催化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烯醇式丙酮酸和ATP,为不可逆反应,酵解过程关键步骤之三。
⑥烯醇式丙酮酸与酮式丙酮酸互变。
⑦丙酮酸还原生成乳酸。
一分子的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可净生成2个分子三磷酸腺苷(ATP),这过程全部在胞浆中完成。
2)糖的有氧氧化途径: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称为有氧氧化,有氧氧化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糖代谢(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
第一节 糖的消化、吸收和转运 第二节 糖酵解(glycolysis) 第三节 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cycle) 第四节 生物氧化 第五节 磷酸戊糖途径(磷酸己糖支路) (hexosephosphate shunt) 第六节 糖的异生(gluconeogenesis) 第七节 糖原合成与分解 第八节 结构多糖组分的生物合成 第九节 糖代谢的调节 第十节 糖代谢的紊乱: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三 无氧条件下丙酮酸的去路
发酵——丙酮酸转化为乳酸、乙醇
乳酸发酵:乳酸菌将NADH的氢用来还原丙酮酸 使之形成乳酸的过程。 单纯乳酸发酵 (homolatic fermentation) :供氧不足 时,动物细胞与乳酸菌类似,丙酮酸产生的速度 大于它能被三羧酸循环氧化的速度,丙酮酸被还 原成乳酸。
3-磷酸甘 油酸激酶
3-磷酸甘油酸
2, 3-BPG
2, 3-BPG 磷酸酶
乳酸
2,3-BPG 旁 路
9. 2 - P-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O O烯醇化酶 (enolase)
O
C H-C-OPO32CH2OH
(2-PG)
OC C-OPO32H-C-H
( phosphoenolpyruvate, PEP)
GAP
FBP
DHAP
反应机制: 羟醛缩合反应(aldol condensation)
课后复习
碳-碳键的形成与断裂反应: 羟醛缩合反应(aldol condensation)
Lys His Cys Cys Cys
亚胺阳离子或 质子化的西佛碱
酶促酸碱催化机制 共价催化机制, 烯胺中间体
His
Cys
His
• 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支路
1,3-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H 20 Pi+H+
1,3-BPG
2,3-BPG
3-PG
2,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酶
3-PG
mutase)
2,3-BPG是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phosphoglycerate 的强竞争性抑制剂
葡萄糖
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1, 3-BPG 15-50%
第一节 糖的消化、吸收和转运
一 糖的消化(digestion) :从口腔开始。 食物
口腔:糖 + 唾液淀粉酶
部分水解 (近中性)
麦芽糖(少量)
胃:胃酸抑制唾液淀粉酶作用
十二指肠: 淀粉
-淀粉酶
-淀粉酶
麦芽糖 + 极限糊精+单糖
寡糖酶、蔗糖酶
二糖、寡糖
-葡萄糖苷酶、-半乳糖苷酶
各种单糖
小肠:糖的吸收和转运的场所。
主要内容
一、糖酵解途径
二、糖酵解途径总结
三、无氧条件下丙酮酸的去路
四、糖酵解作用的调节
五、其他六碳糖进入糖酵解途径
第二节 糖酵解(glycolysis)
• 糖酵解(glycolysis, Embden-Meyerhof途径,EM途径)
(Embden-Meyerhof-Pamas途径,EMP途径)
已糖激酶 I、II、III 别名 分布 底物 对G的亲和力 已糖激酶 不同组织 G、F、M等 Km低,亲和力高
已糖激酶IV 葡萄糖激酶 肝脏 G Km高,亲和力低
抑制
用途
受G-6-P抑制
主要用于糖的合成
磷酰基转移: phosphoryl group transferation 三角形双金字塔结构的中间物 四面体磷酰基构型反转 P8
• 糖酵解——无氧条件下葡萄糖分解为两个分
子的丙酮酸,并产生ATP的过程。
• 一 糖酵解途径(EMP)
糖酵解在细胞溶胶进行。从葡萄糖开始,共需
要十步,每一步由一个特定的酶催化,大多需 Mg2+ 。
G6P • 己糖激酶(hexokinase): 催化Glc、Fru磷酸化 需要Mg2+或Mn2+等 Mg2+与ATP形成复合物 反应基本不可逆 是别构调节酶、同工酶 (-): G6P. • 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 肝脏中由此酶催化, 是诱导酶。Km高。
二 糖的吸收和转运(absorption and transport)
1. 糖的吸收:
单糖:由小肠粘膜细胞吸收,进入血液。
不被消化的糖类(二糖、寡糖、多糖):经 肠道细菌分解为酸、CH4、CO2 、H2等排出。
2. 糖的转运:
根皮苷
D-葡萄糖 D-半乳糖
小肠上皮细胞膜内的 Na+-单糖协同转运系统
糖酵解——糖的共同分解途径 糖的分解代谢 柠檬酸循环——糖的最终氧化途径 糖原的分解 功能:供能;中间产物转化或合成为其他物质
糖的中间代谢:
磷酸戊糖途径——各种糖的相互转化 乙醛酸途径 糖醛酸途径 糖原的合成——葡萄糖储备
糖的合成代谢
糖的异生作用——非糖物质合成糖
寡糖及糖蛋白的生物合成 光合作用 ——葡萄糖、淀粉合成
质子化 的西佛碱
Cys
烯胺 中间体
5. 二羟丙酮磷酸转变为甘油醛-3-磷酸(GAP)
H H O H- 3C-OH 丙糖磷酸异构酶 C 2C=O (triose phosphate C-OH 1CH OPO 2isomerase) CH2OPO322 3
(DHAP) (GAP)
G’= 7.7kJ/mol =1.83kcal/mol • DHAP与GAP的互变十分迅速,两者浓度常处
(GAP) (1,3-BPG)
G’= 6.27kJ/mol = 1.5kcal/mol • 产生EMP中的唯一的一个NADH。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 含巯基,受重金属离子和烷化剂(碘乙酸)抑制
BPG
砷酸盐(arsenate, AsO43-)做为Pi类似物抑制反应。 生成1-砷酸-3-磷酸甘油酸 → 3-磷酸甘油酸
G’= 1.84 kJ/mol = 0.44 kcal/mol 消除反应中间产物:负碳离子中间物。 烯醇化酶 :需要Mg 2+ 、Mn2+等二价阳离子激活。 氟化物中的F -可与Mg2+、Pi形成络合物并结合在酶 上而产生强烈抑制。
10.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
O OADP ATP
不可逆反应 抑制剂:ATP、长链脂肪酸、乙酰-CoA、丙氨酸 激活剂:F-1,6-B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
二 糖 酵 解 途 径 总 结:
二 糖酵解途径总结:
葡萄糖+2ADP+2NAD++2Pi → 2丙酮 酸+2ATP+2NADH+2H++2H2O 1. EMP从葡萄糖到丙酮酸:10步反应。 2. 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是在不需氧的情况下 (缺氧或不缺氧),产生ATP的供能方式。 3. 能量代谢总结: 产生2个NADH 底物磷酸化: 产生4 ATP 两步磷酸化: 消耗2 ATP
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作为引物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phosphoglycerate mutase)
2,3-二磷酸甘油酸(2,3-BPG)的作用:
1 作为引物,参与糖酵解中3-PG → 2-PG
2 调节血红蛋白的运氧功能。稳定脱氧血红蛋白的构 象,降低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
2,3-二磷酸甘油酸的合成与降解:
8. 3 - P-甘油酸 2-P-甘油酸:
O
O-
O
O-
C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HC-OH (bisphosphoglycerate CH2OPO32mutase)
(3 - PG) (2 - PG)
C H -C-OPO32CH2OH
G’= 4.45 kJ/mol = 1.06 kcal/mol • 变位酶:催化分子内基团移位的酶。 • 转变过程的中间产物:2,3-BPG。
课后复习
G0’ = 1.67kJ/mol = 0.4 kcal/mol, 反应可逆。
•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绝对底物专一性,立体专一性
• 机理:酸碱催化
课后复习
+ HN-Lys3
酸性催化开环 关环 His His His
C1上质子的取代 phosphoglucose Isomerase: 酶促酸碱催化机制 2 顺式-烯二醇中间体的形成
F6P
FBP
磷酸果糖激酶-1(phosphofructokinase-1,PFK-1) 限速酶
醛缩酶(adolase):G0’ = 24kJ/mol = 5.73kcal/mol
A — 肌肉 I型:高等植物、动物。有三种同工酶: B — 肝脏 C—脑 II型:细菌、真菌、藻类。与I型不同:含二价金属离子。
1个葡萄糖经历EMP分解为2个分子的丙酮酸: 共计: 产生2个ATP + 2个NADH
EMP的生物学意义:
★ 是葡萄糖在生物体内进行有氧或无氧分解的 共同途径,是机体相对缺氧时补充能量的一种有 效方式(机体缺氧、剧烈运动肌肉局部缺血等, 能迅速获得能量)。 ★ 某些组织在有氧时也通过糖酵解供能:成熟 红细胞、视网膜、睾丸、肾髓质、皮肤、肿瘤 细胞; ★ 形成多种重要的中间产物,为氨基酸、脂类 合成提供碳骨架; ★ 为糖异生提供基本途径。 ★ 乳酸的利用
GLUT5
上皮细胞
循环系统
D-果糖 不需Na+的易化扩散系统 上皮细胞 细胞松弛素
被动扩散
循环系统
图 葡萄糖的协同运送系统
课后复习
3. 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
单向运输 协同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