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道德品质就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合集下载

道德素质是什么意思

道德素质是什么意思

道德素质是什么意思好的道德品质包括的内容太多太广,以下篇幅有限,所以笔者胜眼一仅从几个点入手,来谈一下。

比如感恩这件事,记得别人对你的恩情,存感恩之心。

别人对你的恩情,无论大小,都要记在心底,等到自己有能力回报他的时候,就要好好的报答,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道德素养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

道德素养是什么意思:道德品质也称"德性',简称"品德'。

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

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由道德熟悉、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

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最高尚的、最能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作人民利益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别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什么是〔素养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养。

狭义的素养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养概念。

素养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

这是关于狭义素养的典型解释。

广义的素养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养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

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养、智力素养、身体素养、审美素养、劳作技能素养等。

素养教育中的素养指的是广义素养。

素养教育是以提升民族素养为宗旨的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同学、全面提升同学的基本素养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有关道德的名词解释

有关道德的名词解释

有关道德的名词解释有关道德的名词解释【道德概念】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道德概念】【道德品质】【道德境界】【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素质】【道德体系】【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责任】【道德义务】【道德底线】【道德教育】【道德品质】道德品质也称“德性”,简称“品德”。

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

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

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最高尚的、最能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概念】【道德品质】【道德境界】【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素质】【道德体系】【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责任】【道德义务】【道德底线】【道德教育】【道德境界】道德境界是从人们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高低。

取决于人们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道德修养。

如“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自私自利”,就是人们对不同道德境界的通俗概括。

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大公无私。

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各有不同。

职业道德修养简答题

职业道德修养简答题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和一系列职业道德规范。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某种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另一类是把各种职业道德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一般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道德品质:即通常所称的品德或德性,是指行为个体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行为倾向,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或阶级对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总体评价。

道德修养:指一个人通过在学习、实践中的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从而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不断实现自我改造以完善自身的过程及其结果,它突出地表现为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反省活动以及通过这种反省活动所形成的道德情操、所达到的道德境界。

道德原则:也称为道德的基本原则或根本要求。

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在道德上对人们的行为和品质提出的根本要求,是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是评价人们行为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同时也是对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关系得本质概括,是道德的社会本质或阶级属性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是区分不同道德类型的最根本标志。

道德规范:是一定的社会和阶级从其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形成和概括的,人们在某种社会关系中应当普遍遵循的具体的行为准则。

集体主义:基本内容要求是: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充分尊重合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要放弃或牺牲个人利益;同时要不断发展完善集体利益,以逐步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论德育的重要性

论德育的重要性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若无德,则虽智力体魄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

那么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呢?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不是反义词,所以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

从素质教育的概念来看,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即德育,由此可见德育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有些家长或者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通常会说:“一个人可以学不会文化知识,但一定要学会做人”。

这里的“做人”指的就是做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做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而文化知识即为才。

网络上曾经也流传过一句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关于“德”与“才”的关系,早在北宋年间,司马光就有过论证。

《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段话: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大意为:司马光曰: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

教育心理学150个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150个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150个名词解释150个关于教育心理学的概念解释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长大、明朗、新陈代谢直到丧生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存有一个比较较长时间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提振特别脆弱,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提振对之影响不大或没影响,这个时期称作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就是指同意个体的表征犯罪行为和内隐犯罪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犯罪行为存有平衡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心智过程:就是指学生借此赢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心智方式:又称心智风格,就是个体在无意识、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心智活动中加工和非政府信息时所表明出的独有而平衡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就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构成的对现实的巩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犯罪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之间有什么关系

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之间有什么关系

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之间有什么关系一、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1.道德反应人们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而利益关系的核心是价值观。

2.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与法律不同,规范是形式的东西。

3.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是人们自觉地用来控制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

4.道德既不同于习俗,又有别于法律,它是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评判的标准,它是靠教育,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的。

二、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定阶级社会准则转化成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1.从普通心理学上理解品德是一种心理特征,人格(个性)品德发展构成了性格个性发展的重要部分,品德形成也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品德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服从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不是社会现实的机械的模仿,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3.品德具有社会性、统一性、稳定倾向性、自觉性、区别性、调节性。

三、道德与品德的关系:1.品德是人的道德的内化,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

2.品德是道德动机与道德实践(行为);道德意识倾向性与道德心理特征;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还是道德内容与道德形式的有机统一。

3.品德是一种特殊的个性心理,它体现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稳定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这一根本属性,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

4.品德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舆论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法制,是一个范围、名头之下,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

法治,是按照所制定的法律、制度执行和治理的概念。

排序是:法制在前,法治在后。

连法律和制度都没有,治理什么?啥法律、制度都有了,不按其执行,更和没有一样。

法制和法治的运行,就如同体育比赛的规则与执行的裁判是一样的道理和现象。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3、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

4、学科渗透式教学:是把学习策略教学与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这种途径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全员参与。

一般来说,较为具体的、使用于某类材料和学习情境的学习策略是用于在第一种教学情境学习。

5、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6、测验法:是指运用某种测验测量人的某种心理现象,使之数量化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7、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现象的规律和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

8、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

根据记忆的有无目的性,可将记忆分为有益记忆和无意记忆;根据记忆的不同方式可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按照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表示的方式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

9、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10、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11、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德育与班级管理》答案1

《德育与班级管理》答案1

《德育与班级管理》答案一一、填空题。

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并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和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科尔伯格。

2、狭义的德育指道德教育。

3、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的观察实验,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4、初中生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5、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有机构成。

6、说服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8、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9、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思想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

10、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11、教师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1、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提出这一理论的心理学家是皮亚杰。

1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非常注重人们的道德认识。

13、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道德行为。

14、学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了德育的导向性原则。

1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个人修养法16、通过执行规章制度来培养学生的品德运用的德育方法是实际锻炼法。

17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8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德育目的。

19“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这句话出自马卡连柯。

20某学生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说明该生的品德处于依从阶段。

21、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方法中的品德评价法。

22、小明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对权威应绝对尊敬和顺从。

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明的道德发展处于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23、德育内容的最高层次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24、在德育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贯彻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1.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员应具备的的基本素质概括地说,德才兼备、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包含着广泛的内容,主要是指思想、政治、品德、能力、心理、知识等方面。

(一)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的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党性和政治性。

因此,政治素质是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

它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政治立场。

所谓政治立场即一个人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根本的政治地位和所持有的根本态度。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就是要始终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政治品质。

即在政治问题上的行为、作风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和品性。

包括: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具有坚定的原则性,实事求是;具有廉洁奉公、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服从真理。

. (3)政治水平。

所谓政治水平即政治上辨别是非、政治敏感性和实际处理各种政治问题的能力等。

政治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与政治经验、政治觉悟相结合,长期的有意识的实践与磨砺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越高,政治水平也应该越高,就能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纷繁复杂的国际交往中明辨政治方向,保持应有的政治警惕,注意识别各种各样的思潮,善于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这是十分重要的。

(4)政策水平。

所谓政策水平即对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目标而确立的纲领、任务、行动准则的认识、理解和执行的能力。

面临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能否正确区分政治问题、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的界限;正确区分思想品质问题与方法问题的界限。

品德

品德

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又称为德行或品行、操行等,是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化。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生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抽象概况和包容水平上高于新学习材料,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材料相关联。

习得性无助:由于一系列的失败经验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最近发展区:儿童经过自己的努力和给他人的帮助,可以从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液态智力:与知识无关,与先天比较密切反馈:通过感受过自己的行为准则判断,比如跳舞。

群体:人们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紧密相连,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群体。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自律道德;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

此阶段的儿童不服从权威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

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

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高原现象: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

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性。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言语能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

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大学生一般能多侧面多层次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

在思维品质上,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显著提高,思考范围扩大,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他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018.11.19教师资格证考试专项学习——德育(一)

2018.11.19教师资格证考试专项学习——德育(一)

教师资格证考试专项学习——德育(一)一、品德与道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或驱使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道德是社会现象,是以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而品德是个体现象,是人对社会道德的主观反映,是自主调控的行为表现。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三、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概述早在20世纪30年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

同时,皮亚杰也是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

2.道德发展阶段3.皮亚杰观点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对此具有重大影响。

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4.启示应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其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1.柯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两难故事法: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沿用了皮亚杰的间接故事和临床访谈的研究方法,具体地说,他使用的是两难故事法: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环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者的道德发展水平。

思想品德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品德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品德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高尚思想品德的人。

在整个幼儿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是首要的、根本的。

因为幼儿的思想品德面貌如何,不仅影响幼儿的成长道路,也是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途。

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并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必须培养具有无产阶级道德品质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革命接班人。

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件大事,应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首先应认识到,幼儿正处在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期,革命理想的树立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2~7岁是一个人的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幼儿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幼儿好奇,好模仿,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都很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

这时候如果能经常地与别人友好相处,把自己的愿望与集体的要求结合起来,以后就容易形成集体主义思想;这个时候如果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生活中的一切,以后就会爱自己的祖国;这个时候如果能听从成人指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以后就会热爱劳动,遵守纪律;这个时候如果不欺侮别人,从小帮助、关心别人,对人有礼貌,长大后就会热心为人民服务;这个这时候如果能善于把一件事做到底,以后就可能成为一个意志坚强,勇于克服困难的人。

无数事实证明,人的各种道德品质无一不是在学前期萌发出来,并走向成熟的。

所以,革命理想和品德,要从小开始做起。

如果能抓早、抓紧、抓好,往往能事半功倍。

否则,如果子女年幼时不抓紧教育,使他们养成恶习,会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形成造成极坏的后果。

俗话说: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得不深就长不好。

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

所以育儿先育德,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从幼儿抓起,势在必行。

我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进行了针对性的道德品质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伦理学复习资料1 (1)

伦理学复习资料1 (1)

《伦理学》复习资料1.伦理学作为一个学科,最早创设于公元前4世纪的西方P1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命名了“伦理学”这个学科。

P13.伦理学界总体上把伦理学理解为研究道德的学问。

P24.先秦时期是中国伦理思想传统萌生孕育和形成时期。

P225.我国系统的伦理思想形成于周代。

P236.孔子继承以“周礼”为核心的旧传统,形成以“仁”为主,“仁”“礼”结合的“仁学”伦理思想。

P257.孟子建立了以“四德”与“五伦”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理论。

P258.《老子》是中国第一本专门研究道和德的文献。

P289.墨家重义,认为“义”本身是“利人”、“利天下”,是仁者从事的最高目的。

P3110.法家认为,道德与人的物质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P3211.代表古希腊美德伦理最高成就的是师徒三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P4112.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实际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

P4513.毛泽东明确宣称“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

P5314.《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确立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正式形成。

P5915.毛泽东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

P7116.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P8917.社会道德结构是指以社会为道德的主体或载体,由道德意识、道德准则和道德活动三要素组成的结构体系。

P12418.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调节功能和认识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

P12919.维护封建宗法等级伦理关系是封建社会的道德原则。

P13720.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

P13721.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主要包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公正原则。

P14022.道德规范对人们的行为选择发挥着约束和导向作用。

P17123.道德规范发生作用所凭借的力量主要表现为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

P17124.道德规范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通过道德主体自身的内化。

2018天津教师招聘考试: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2018天津教师招聘考试: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网址:/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练习题:1.王小二拿同学的文具盒,被同学发现后告诉了老师,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王小二,你这是第几次拿别人的东西了?王小二低着头回答:第九次了。

你为什么不改呢。

我也知道不对,就是有时忍不住。

教师应从( )方面入手对王小二进行教育。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指的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弱者、帮助他人等。

道德行为是我们与他人相处的基本准则,也是我们在社会中立身处世的基础。

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良好,就意味着他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道德品质则是指一个人内在的道德素养和品格。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好,意味着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这包括诚实守信、宽容谦逊、勤奋努力、正直坚强等。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好,不仅能够使他自己受益,也能够影响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家庭中,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关爱家人是良好的道德行为;诚实守信、宽容谦逊、勤奋努力则是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学校和工作中,遵守规章制度、尊重师长和同事、团结合作是良好的道德行为;坚持原则、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助人则是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社会中,遵纪守法、尊重他人权利、关爱弱者是良好的道德行为;正直坚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则是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们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稳定的基石,也是个人发展和成长的关键。

一个社会如果缺乏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就很难实现繁荣昌盛;一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就很难取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很难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幸福。

那么,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要明白什么是好的道德行为和品质,要懂得珍惜和坚守这些道德准则。

其次,要注重日常修养。

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守时守信、礼貌待人、勤俭节约等。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名词解释1-10章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名词解释1-10章

- 1 –A - 1 –B - 1 –C - 1 -D一章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

道德信念:指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

道德评价:指运用道德准则对别人或对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

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最近发展区: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前者是指现在已经具有的发展水平,后者是指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水平。

品德测评:是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和工具,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测评对象在某一时期内主要活动领域中的品德特征信息,并针对某一测评目标体系作出定性或定量的价值评判、分析,由此反映个体品德状况的一种教育活动。

定性测评法:是测评者依据被测评者的品德表现信息,对照评定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求作出选择判断,从而形成一个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形式表达的关于被评者思想品德状况的鉴定。

总体印象法:又称整体印象评判法。

是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情况的随意了解,及业已形成的总体印象进行价值性判断的一种方法。

评语鉴定法:是指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长期的观察与了解,参照有关标准内容(如评定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某一时期中的品德水平与状况概括地作出个人鉴定意见。

写实法:又称记实法,就是实事求是地把品德行为的表现记录下来,客观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作为品德测评的依据。

等级测评法:又叫操行等级评定法、品德考核评等法,即按照一定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水平和状况予以总括性的等级评定,以显示品德发展水平的差异。

所谓道德品质就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所谓道德品质就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所谓道德品质就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

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

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表现为:1.正直无私。

就是公正无偏,公而无私。

即为人处世公道正派,廉洁奉公,不徇私舞弊,不以权谋私。

无私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高贵品质。

无私的品质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公而无私、因公弃私,绝不因私害公或损公肥私。

2.忠诚守信。

这意味着对国家与人民、对理想与事业、对职务与工作忠贞不贰,尽心尽职;也意味着诚实无妄、诚信无欺、实实在在地做人,尽心尽力地做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3.仁爱互助。

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喜人之所喜,忧人之所忧,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4.勇敢进取。

是指为了真理和正义,无所畏惧。

勇敢进取意味着勇于开拓创新,积极参与竞争,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具有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味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永远迸步。

5.敬业好学。

是指热爱和崇敬自己的职业,认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地钻研、学习专业技术。

敬业好学意味着坚守岗位,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意味着热爱学习,对自己的工作、业务、技术、学业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6.勤劳节俭。

是指勤奋努力,不辞辛苦地劳动或工作,不断地创造财富,合理地使用能源和资源,珍惜劳动成果,爱惜时间,不懒惰,不奢侈浪费。

7.谦虚谨慎。

谦虚也包括谦逊,意味着虚心好学,永不自满,不盛气凌人,不高傲自大;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尊重别人的人格,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平等态度。

谨慎意味着认真仔细,谨言慎行,合理地调控自身的欲望、情感、情绪、爱好、习惯等,不浮躁,不草率,不马虎,不放纵。

8.遵纪守法。

是指自觉遵守和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和维护所在党团组织的章程和纪律,遵守和维护自己所在机关、团体、部门、企业和单位等的一切规范性决定和纪律,同时还有遵守和维护自己生活所处空间各个场所的规定、纪律和要求,使个人言行符合法制要求和纪律规定。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论述题及答案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论述题及答案

第七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什么是品德?它有何特点?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如何?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的主要特点有:(1)道德品质以道德意识为指导。

道德品质是以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的指导为基础的,并在这个指导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

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道德品质。

品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化的结果,并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而道德行为又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

(3)道德品质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点。

个人的品德不是表现在偶尔事件的言行中,而是表现于一系列行为的各个方面。

人的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从它自身中产生和发展的,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境中习得的,是长期习得的一种有关道德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品德与道德是两种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现象。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主要是:(1)品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表现。

(2)品德是在社会道德影响下形成的。

(3)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与道德区别表现在四个方面:(1)从内容上来讲,个体品德只是社会道德的部分表现,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对社会关系(尤其是现实道德关系)的理性反映;品德作为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的关系。

因此,从反映内容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2)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

另外,品德的形成发展不仅受社会发展条件制约,还要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而道德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

(3)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社会道德一经确立,就以传统、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整个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品德一旦形成,就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惯常的行为倾向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调节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道德品质就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

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

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表现为:1.正直无私。

就是公正无偏,公而无私。

即为人处世公道正派,廉洁奉公,不徇私舞弊,不以权谋私。

无私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高贵品质。

无私的品质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公而无私、因公弃私,绝不因私害公或损公肥私。

2.忠诚守信。

这意味着对国家与人民、对理想与事业、对职务与工作忠贞不贰,尽心尽职;也意味着诚实无妄、诚信无欺、实实在在地做人,尽心尽力地做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3.仁爱互助。

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喜人之所喜,忧人之所忧,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4.勇敢进取。

是指为了真理和正义,无所畏惧。

勇敢进取意味着勇于开拓创新,积极参与竞争,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具有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味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永远迸步。

5.敬业好学。

是指热爱和崇敬自己的职业,认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地钻研、学习专业技术。

敬业好学意味着坚守岗位,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意味着热爱学习,对自己的工作、业务、技术、学业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6.勤劳节俭。

是指勤奋努力,不辞辛苦地劳动或工作,不断地创造财富,合理地使用能源和资源,珍惜劳动成果,爱惜时间,不懒惰,不奢侈浪费。

7.谦虚谨慎。

谦虚也包括谦逊,意味着虚心好学,永不自满,不盛气凌人,不高傲自大;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尊重别人的人格,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平等态度。

谨慎意味着认真仔细,谨言慎行,合理地调控自身的欲望、情感、情绪、爱好、习惯等,不浮躁,不草率,不马虎,不放纵。

8.遵纪守法。

是指自觉遵守和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和维护所在党团组织的章程和纪律,遵守和维护自己所在机关、团体、部门、企业和单位等的一切规范性决定和纪律,同时还有遵守和维护自己生活所处空间各个场所的规定、纪律和要求,使个人言行符合法制要求和纪律规定。

9.文明礼貌。

是指个人的言行要合乎科学的要求和礼节的规定,尊老爱幼,孝亲敬长,说话和气,以礼待人,服饰朴素大方,行为端庄,举止文雅,合乎道德规范。

现代化企业员工的素质:一、要乐于承担更多的责任。

勇于承担责任,对于分给自己的任务,把它当作一件极为重要事情,分清分量,按时做好。

工作就是责任。

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上天赋予的使命,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应该做到更好。

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即使是辛苦枯燥的工作,也能从中感受到价值。

当你对自己的工作和公司负责的时候,你就会认真对待工作,努力做到最好。

当你完成使命的同时,就会发现成功之芽正在萌发。

一个优秀的员工,总是主动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自动承担责任。

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没有被正式告知要对某事负责,也会努力做好。

事情可以做好,也可以做坏;可以高高兴兴骄傲地做,也可以愁眉苦脸和厌恶地作。

但如何去做,完全在于自己,这是一个选择问题。

有一位名人说过,世上没有鄙微的工作,只有鄙微的态度。

而工作态度完全取决于自己。

一个人的工作,是他亲手制作成的雕像,是美是丑、可爱还可憎,都由他自己决定的。

如果一个人轻视自己的工作,而且做得很粗陋,那么他决不会做好,也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

一个人如果不尊重自己的工作,不把自己的工作看成创造事业的要素,而视为衣食住行的供给者,认为工作是生活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劳碌,这是非常低级的观念。

常常抱怨工作的人,就算终其一生也难以取得成功。

二、要热爱工作,追求卓越。

热爱自己的工作,最自己的工作投已最大的热情,追求最好,更好。

一名优秀的员工,随时随地都具备热忱而且精神饱满,因为人的热情是成就一切的前提,事情的成功与否,往往是由做这事情的决心和热情的强弱而决定的。

碰到问题如果有非成功不可的决心和热情,困难就会得到解决或者变小。

这就要有一种不完成任务不放弃的心态对待工作,就是追求卓越,以最好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你要站在领导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你月底领薪水就得给人家一个交待,这是做人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也是良心与道德的问题。

再从自己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想做一番事业,那就应该把眼下的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应该有非做不可的使命感。

所以说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出他的人生态度,而人生的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做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凡事必须要用心对待,切实做到用心做事。

用心做事,就是指用负责务实的精神,去作每一天中的每一件事;用心做事,就是指不放过工作中每一个细节,并能主动地看透细节背后可能潜在的问题。

所以,任何时候,只有用心,才能见微知著。

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追求卓越。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天分有高低之分,悟性有好坏之分,但它决定不了一个人的命运。

最重要的是勤能补拙,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反之,再好的资质,不去磨炼也难成大器,即是小有成就也不会长久。

因此,优秀员工一定要热爱工作,追求卓越,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三、要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

敬业,就是要敬重自己的工作,就是要在任何环境下,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

敬业与你从事的工作无关,不管你做什么工作,只要有敬业精神,你就更容易成功。

现在,大家能得到自己一分满意的工作或岗位,都不容易,所以必须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敬业精神。

不要抱怨额外的工作。

在公司里,很多人认为,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把份内事情做好,就万事大吉了。

当接到领导或上司安排的额外工作时,就老大不原意,满脸不情愿。

不愿做额外工作,不是有气度和有职业精神的表现,也就是不敬业。

因为额外工作对公司来说往往是紧急而重要的,尽心尽力完成它是敬业的良好体现。

如果你想成功,除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要经常去做一切份外的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时刻保持斗志,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得到锻炼,充实自己,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对你的成功大有益处。

做一些份外工作一定会使你获得良好的声誉,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在你的职业发展道路上会起到关键作用。

多做一些份外工作,会使你尽快地从工作中成长起来。

四、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

优秀的员工都是具有积极思想的人。

这样的员工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成功。

而消极被动对待工作的人,是在工作中寻找借口的人,是不会受领导赏识的、企业欢迎的。

人常说态度第一,聪明第二。

自身的工作态度和举动,也会影响到大家对你的看法和印象,如果你经常以积极谦虚的态度请教他人,人家必然乐于倾囊相助。

优秀员工除了学习资深同仁的工作方法之外,还要学习如何与同仁和谐共事,以体会团队精神的精髓所在,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谦虚的心态,经常面带微笑,心情开朗。

也不可为过失找借口,犯错不认错,反而为己开脱、辩解,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也可能领导会原谅你一次,但他心中一定会感到不快,对你产生“怕担责任”的不良印象。

你为自己找借口,不但不能改变现状,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会让情况更中恶化。

所以,人们经常讲:“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有积极主动地心态,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在别人前面。

五、要时刻牢记公司利益一个人如果不把公司的利益摆在首位,哪怕有再大的能耐,也不会是一名优秀员工。

一个时刻只为自己着想的人,是难取大成就的,最终会被企业抛弃。

一名优秀员工,在工作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尽量避免浪费和失误,心中要存有问题的意识、成本意识。

公司里经常看到浪费的事情,比如下班后灯仍亮着、空调大开;打电话时短话长说;出差可坐火车非要找各种理由乘飞机;电脑配备一个部室有那么几台就可以了,非要人手一台;耗材、纸张等使用无节制,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另外,一名优秀员工,一定要时刻心存品质的意识。

所谓品质意识,就是尽最大能力把工作做好,完成标准要求。

要把工作品质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里,一定要严守公司机密。

六、要为工作设定目标,全力以赴地去达成。

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感。

在工作上如果没有标准,没有计划而只是按照上司的吩咐,说一句动一下,这样的人是无法获得领导所赏识和大家的认可的。

有目标是百米赛跑,无目标是饭后散步。

每个人必须制定你的工作目标,这是你工作的基础、是根本。

事先应当考虑最终目标、阶段性目标和办法措施三要素。

在制定计划时,你追求的是什么呢?以什么目标开展业务活动?都要认真想想这些问题,然后清晰地记录在卡片上,把它真实的记录下来。

要遵循工作流程,脑子里应该时刻存有工作。

要依循目标,坚持今日事今日毕这一大原则,按照正确的步骤做事,学会消除工作倦怠症。

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作为上班簇,要想把第二天的工作做好,最好在下班前几分钟制定出第二天的工作能力计划,如果拖到第二天才制定工作计划,就比较费劲。

因为那时又面临新的工作压力。

头一天做好准备工作,可以了解第二天工作可能发生的问题并能采取预防措施,防维杜渐。

第一天准备第二的事,每一天的事都为将来做准备,当你做了准备,机会来到你就会抓住,否则,任何机会都不是你的。

所以,机会永远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七、要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在企业里员工大部分干的都是“小事”、“具体事”,因此,必须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

如果不注重细节是很难将工作做到最好的,还可能因小事影响企业大局,即细节决定成败。

优秀员工应做到:1、一定要有时间观念,上班迟到决不允许,下班绝不能早退。

2、不要把请假当成小事,有些人一旦有什么事就马上请假,非常随便,这是一种非常对公司不负责任的表现。

只要能坚持上班,最好不要请假,必须秉持平日认真上班的态度。

3、见面问声“早上好”,是一天工作情绪的开始,是精神充足的保证,更是沟通人际关系、给人留下好的印象的要素。

4、上班时不要随意离开座位乱串门、办私事,用公司电话谈私事。

5、和领导谈话、汇报工作或开会时关掉手机这是有教养的表现。

6、工作场所一定要保持整洁,一天的工作从工作场所整理和打扫卫生开始。

八、要遵守准则,用心做事人们常说,认真做事只能做正确的事,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的最好。

优秀员工应做到:1、发挥长处,改进短处,看到他人的短处,反省自已。

2、工作中最大的问题是防患未然,防止发生意外。

3、过失不可一犯再犯。

4、工作中要有朝气,表现出开朗活力的样子,让工作环境洋溢蓬勃生气,要知道领导不喜欢那些提不起精神的人。

5、开会要有开会的规矩,不能迟到早退,发言要有准备,注意礼节,做好记录。

九、要有团队意识,要为团队着想。

人人都明白,所有成绩的取得,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只有把个人的实力充分与团队结合形成合力,才具有价值意义。

优秀员工在团队中要做到:1、时刻不忘给公司提建议。

2、和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

3、公开场合切勿伤合气。

4、不要加入小帮派。

5、不要越级打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