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网络红人”
摘要:
最近几年,一系列网络事件以及网络红人,经过网络群体传播,引起大众传媒的关注,继而成为公众舆论的热点议题。本文以今年春节过后广受关注的“犀利哥”事件为个案,对网络事件的传播路径进行探析,以此把握网络群体传播的议程设置以及舆论走向,在关注网络舆论、媒体舆论与公众舆论的特殊性、差异性的同时,明确媒体的“把关人”角色,履行大众传媒的社会监督功能,对网络事件进行适当的舆论引导。
关键词:网络传播;传播类型;意见领袖;网络舆论;
一、“犀利哥”事件始末
2010年1月30日,“蜂鸟网”摄影论坛上的一个普通会员上传了一组试用相机时抓拍的照片。2月21日“犀利哥”登上天涯论坛,3月7日“犀利哥”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短短两星期的时间,“犀利哥”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网络上网民随意上传街拍的几张图片,在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推波助澜下,使一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卑微乞丐已经成为2010年热议的话题人物。当然,事件并没有因此告一段落,媒体对他的后续报道并没有停止。“犀利哥”及其生存的辛酸被广为人知,连当地政府都得知此事,并给予经济及精神上的帮助。
二、“犀利哥”事件的传播路径探析
(一)事件的传播类型
“犀利哥”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类型集于一身,各种传播类型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形成一个自我循环、自我复制的“传播生态链”,共同把“犀利哥”事件推向话题的巅峰,无意中引发的则是一次席卷全球的媒介娱乐狂欢。“犀利哥”网络走红之后,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相继对此事件进行关注和报道,最终形成了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共生的多元化传播通路。各种传播形态在得到受众的响应之后,又把本事件进行二次传播、多次传播,形成一系列的传播循环“传播生态链”。
(二)事件的传播流程
整个事件的传播流程大致如下:网民个人报道——网民群体跟风(意见领袖引导事件)——引发传统大众媒体的关注——成为公众话题。
随着网络传播的迅速而广泛,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网络红人"现象从他们走红所利用的手段来看,可以分为玩情欲牌、玩动作牌、玩清纯牌、玩自恋牌等类
型;"网络红人"现象对当代青年人传统价值观、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产生深刻负面影响;应该从网络立法、教育、自律和荣辱观等路径来解决"网络红人"现象带来的伦理问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虚拟和现实的双重品格,在为网络舆论提供宽广平台的同时,亦滋生和蔓延了各种低俗、消极的东西。对于网络舆论的调控除了实时监控和适时引导外,还需要多管齐下:首先,健全法治法规、依法治网,规范网络舆论监督行为;其次,加强公民的信念观、道德观、法制观,提高全民的思想素质,从而净化网络环境;最后提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新兴的网络媒体也能担负起监督社会的传播功能。
透过“犀利哥”、“兽兽门”事件,人们应当警觉,网络舆论不应成为满足“公众窥私癖”的场所,不应成为群氓发泄私愤的“公共卫生间”。只有通过适当的法律法规的规范规制,依靠“把关人”、“意见领袖”等的共同协管,互联网才有可能真正发展成为自由、开放、民主、有序的民意表达平台。
⒈“网络红人”现象影响公众传统价值观念
我国传统价值观中强调的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反观“网络红人”的成名过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网络红人这条非常渠道来一鸣惊人、一夜成名,以期达到出名和赢利的双向效益。“网络红人”现象的出现似乎让很多渴望迅速成功、成名的青年人看到了曙光,有太多的人在为“红”而疯狂,为“红”而丑,为“红”而暴露,甚至为“红”而脱。显然,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和行为与传统价值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截然相反。他们要么把成名的希望寄托于网络推手公司,要么想方设法刻意地炒作自我。“网络红人”现象使一些人放弃正常的生活方式,陷入某种兴奋和幻想的状态,并导致他们追求个人享受、不求上进、胸无大志、个人主义严重,从而滋养不思进取、荒废学业和工作的不良思想。
⒉“网络红人”现象导致一部分公众丧失独立人格
越来越多网民在眼花缭乱的“网络红人”中迷失了自己,他们观赏着、羡慕着、追求着,渴望同样的成功能够在自己身上实现,为了发财和满足一己私欲而不择手段;“网络推手”们则积极投身于“网络红人”这一新兴职业当中,从红人的代言费和其它一切可观的商业利益中使自己得到满足;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大批人成为“网络红人”的“粉丝”。为了捍卫自己的偶像, 粉丝们在网上发帖炒作、拉帮结派甚至互相谩骂。比如“二月丫头”的粉丝与她的反对者“倒二月丫头派”, 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激烈的口水战,导致网络语言污染严重,秩序混乱;而“红楼弟弟”则把心仪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作为生活的中心,希望非他不嫁非她不娶,甚至上演街头裸奔求婚的闹剧。这部分公众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期目标,只顾自己捞钱,不管他人死活,做事无所谓道德与否,严重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⒊“网络红人”现象使公众的审美价值观发生畸变
“情欲牌”的“网络红人”紧捏“脱”字诀,用除去衣衫的写真照片集中轰炸,“木子美”以性体验写作出名,“妖妃娘娘”,因频繁上传自己的裸照、裸舞视频引起关注;玩动作的“网络红人”利用舞蹈、性感姿势等,推陈出新地展示肢体感官,其中以“芙蓉姐姐”为“领军人物”;在情色、热辣舞蹈、身体姿势让人不觉得新鲜时,不少“网络红人”返璞归真,开始走清纯路线。如“嫦娥公主”凭借博客上清纯漂亮的照片和洒脱流畅的文字,再加上婉转动人的歌声,一个月内赚来超过200万人次的点击率,总访问率高达300多万人次。这不但污染了公众的视觉,更污染了网络文化,很可能使整体社会文化有走向低俗化的倾向。“网络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