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合集下载

【重点】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重点】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关键字】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群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谣言体现的传播学原理

谣言体现的传播学原理

谣言体现的传播学原理
谣言是指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它在人群中传播,通常会对个人或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从传播学原理的角度来看,谣言的传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传播的渠道:谣言通常通过口头传播、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渠道传播。

这些渠道的特点是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但同时也缺乏信息审核和过滤机制,容易导致谣言的传播。

2. 群体心理和行为: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信息时,往往会倾向于相信和传播与自己已有观念和立场相符的信息。

这种群体心理和行为容易导致谣言的传播和放大。

3. 信息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谣言往往涉及到一些模糊和不确定的信息,这些信息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从而促进谣言的传播。

4. 缺乏信息验证机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难对所有信息进行逐一验证,这就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5. 社会信任机制的缺失:当社会信任机制缺失时,人们容易对权威信息产生怀疑,从而更容易相信和传播谣言。

为了防止谣言的传播,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和过滤机制,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辨别能力,加强社会信任机制的建设,以及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以遏制谣言的传播。

从传播学角度看营销

从传播学角度看营销

从传播学角度看营销、广告和公关学生:贺巧虹首先我先罗列一下这四者的定义:1、传播:它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2、营销:它是关于企业如何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学科3、广告:广告是广告主以付费的方式,通过公共媒介对其商品或劳务进行宣传,借以向消费者有计划地传递信息,影响人们对所广告的商品或劳务的态度,进而诱发其行动而使广告主得到利益的活动4、公共关系:它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一种特定目标,在组织内外部员工之间、组织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关系的科学。

它是一种有意识的管理活动。

组织中建立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需要良好的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来实施和实现的。

从以上定义我的感觉是:营销、广告和公关它们都是带有目的性的,它们都是以实现一定的目的为前提而展开的活动,而要实现这种目的就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渠道,而这种渠道就是大众传播媒介。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讲,营销、广告和公关只能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就是说传播学所研究的范围比它们三者要广。

从研究的范围上来看,传播学是可以包含这三者的,而公关是可以包括广告的,而营销与公关处于差不多的等级。

与此同时,传播学中的研究方法对这三者的兴起和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无论是营销、广告和公关中的那一个,不论它们所用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技巧是什么样的,但它们最终关注的都是信息传递出去后受众的反映,以及自己最终所达到的效果。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及相互作用,又相互独立。

下面我将从传播学的不同分类来谈谈我对营销、广告、公关的看法。

第一、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营销: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市场营销看成是大众传播。

市场营销简单的理解就是企业为了推广其产品而做的一系列的策划,使企业最大限度的去获得利润。

这就涉及到对目标市场资料的收集、分析、以及相应对策的提出,最终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把自己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现状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现状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现状自媒体短视频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现状涉及到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受众反应等多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

首先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现状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个人和机构开始利用自媒体平台制作和发布短视频内容。

这些短视频内容种类繁多,包括情感剧、搞笑视频、时尚美妆、游戏竞技等等,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内容生产过程中,自媒体人和机构通常会选择一些当下热门话题或者热门事件进行创作,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和传播。

从传播渠道的角度来看,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目前,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主要依靠一些主流的社交媒体平台,比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

这些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能够为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提供强大的支持。

一些自媒体人和机构也会选择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APP等渠道进行传播,以便更好地掌握传播节奏和版权控制。

从受众反应的角度来看,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现状呈现出参与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由于短视频内容轻松、有趣、生动,能够迅速吸引受众的眼球,因此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热门视频,引发大量用户讨论和转发。

一些自媒体人还会通过投票、抽奖、直播互动等形式,与受众进行更深入、更密切的互动,增加粉丝粘性,提高传播效果。

在传播学的角度看,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现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正面看,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多样化和个性化,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和娱乐选择,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

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多元化和参与性,为受众提供了更广泛的沟通和互动平台,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社会凝聚力。

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多元化和互动性,为自媒体人和机构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激发创意灵感,提高内容质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024年传播学视阈下明星“人设”的分析》范文

《2024年传播学视阈下明星“人设”的分析》范文

《传播学视阈下明星“人设”的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明星“人设”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明星“人设”的构建与传播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与文化现象、社会心理及媒体环境紧密相连。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视阈下对明星“人设”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传播机制及影响。

二、明星“人设”的形成原因(一)媒体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信息量巨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星为了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往往需要构建独特的“人设”,以吸引公众注意力。

这种“人设”的构建往往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通过媒体传播来塑造和强化。

(二)社会心理的需求社会心理对明星“人设”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人们往往希望从明星身上找到共鸣,寻找精神寄托。

因此,明星会根据社会心理需求,塑造出符合公众期望的“人设”,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三)个人特质的展现明星自身的特质也是“人设”形成的重要因素。

通过展现个人特质,明星可以塑造出独特的形象,使自己在众多明星中脱颖而出。

这种个人特质的展现往往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包装,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人设”。

三、明星“人设”的传播机制(一)媒介传播媒介传播是明星“人设”传播的主要途径。

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社交媒体等媒介,明星将“人设”传递给公众,使公众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和印象。

(二)粉丝互动粉丝是明星“人设”传播的重要力量。

粉丝通过社交媒体与明星互动,分享关于明星的信息和观点,进一步强化了明星“人设”的传播效果。

(三)跨文化传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明星“人设”的跨文化传播也日益重要。

通过跨国合作、国际活动等方式,明星将“人设”传播到全球范围,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

四、明星“人设”的影响(一)对个人形象的影响明星“人设”的构建和传播对个人形象有着重要影响。

一个成功的“人设”可以使明星在公众心中形成良好的形象,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如果“人设”出现问题或崩塌,也会对明星的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讲解]冯乐-从传播学的角度看《阿甘正传》中的社会现象

[讲解]冯乐-从传播学的角度看《阿甘正传》中的社会现象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阿甘正传》中的社会现象1994年好莱坞运用电脑等高科技手段改编了《阿甘正传》,该片在当年第67届奥斯卡评选中鹤立鸡群,独得13项大奖,电影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切入,描述了美国六、七十年代三十多年中的美国历史和重要事件。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

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纯洁的形象,而珍妮则成了堕落的象征。

这与原著有着极大的出入。

对于所叙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终都是以一种温情和善意的态度来表现的,甚至还加入了诗意化的成分,这使得影片显得柔和而无伤害性。

影片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宣扬和体现。

导演高超的编排技巧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也使影片十分吸引人。

影片的内容为影片商业上的成功提供了保证,而导演艺术上的处理也使得影片更加精彩,这就是影片成功的原因所在。

《阿甘正传》成了美国当年最为卖座的电影之一。

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去审视该片的社会传播意义,会发现有较多可取之处。

清醒的隐性广告台词置入相比于场景嵌入,台词嵌入更加直接,相应地也需要更加巧妙的技巧,在公众的眼里,《阿甘正传》是一个弱智者和平民的奋斗史,孰不知,电影中也融入了广告置入中的对白置入。

在该影片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阿甘经常自我喃喃低语:“见美国总统最美的几件事之一是可以畅饮‘彭泉’汽水。

”而该台词则让“彭泉”汽水几十年来销量大增。

通过阿甘这个小人物的喃喃自语和神经式的语言,“彭泉”汽水通过剧中的广告置入获利不菲。

从群体传播角度看《阿甘正传》的人物造型在这部影片中,人物造型有很强烈的对比。

阿甘的形象出现时一般是清爽整洁的,与影片中出现的其他人,如丹中尉不修边幅,珍妮的野性颓废等等形成鲜明的对比。

汤姆汉克斯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先天性智力残疾,却朴实真挚的阿甘。

幼年时阿甘拙笨,说话缓慢而坚定,而成年的阿甘说话滔滔不绝,包含了一种绝对的自信。

在珍妮拒绝阿甘的爱情后,阿甘还慢条斯理的对珍妮说:“这虽不聪明,但我知道什么是爱。

《2024年传播学视域下分析“李子柒现象”》范文

《2024年传播学视域下分析“李子柒现象”》范文

《传播学视域下分析“李子柒现象”》篇一一、引言“李子柒现象”自其横空出世以来,就成为互联网的热门话题和焦点讨论,她以其独特的视频内容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李子柒的成功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更是一种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技巧的展示。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视域出发,深入分析“李子柒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影响。

二、李子柒现象的背景与成因(一)背景介绍李子柒,一位以短视频创作走红网络的自媒体人,其视频内容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为主线,融合了美食、手工艺、田园风光等元素,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剪辑手法,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

她的视频不仅在国内受到热烈追捧,也在海外社交媒体上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

(二)成因分析1. 内容创新:李子柒的视频内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通过创新的叙事方式将乡村生活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传播策略:她善于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精准定位目标受众,通过互动和分享扩大影响力。

3. 文化认同:她的视频内容引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共鸣,特别是在海外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文化共鸣。

三、传播学视角下的李子柒现象特点(一)内容传播特点1. 内容真实性:李子柒的视频内容真实反映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实的生活气息。

2. 情感共鸣:通过细腻的叙事和剪辑手法,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投射。

(二)媒介传播特点1. 跨文化传播:李子柒的视频内容具有跨文化传播的特点,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引发全球观众的共鸣。

2. 社交媒体传播:她善于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通过与粉丝的互动扩大影响力。

四、李子柒现象的影响与启示(一)社会影响1. 文化传播:李子柒的现象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 短视频创作:她的成功激发了更多人从事短视频创作的热情,促进了短视频行业的繁荣发展。

(二)启示与思考1. 内容为王:无论在何种传播形式下,优质的内容永远是王道。

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

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

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红人成为新的群体现象,他们以自己的特色和个人魅力在网上走红。

网络红人的崛起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从传播学的视角来探析网络红人现象,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其产生和影响力的原因。

一、网络红人的定义与特点网络红人指的是在网络平台上通过自己的独特魅力和特点吸引大量关注和粉丝的人物。

他们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B站等,发布自己的原创内容,包括文章、照片、视频等,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获取瞬间的大量关注和互动。

网络红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创意和独特:网络红人通常具备较高的创造力,能够创作出独特的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和粉丝。

2. 个人魅力:网络红人通过展现自己的个人特点和魅力,吸引粉丝关注和追随。

3. 灵活性和时尚感:网络红人对新事物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和引领潮流,通过发布时尚内容吸引更多的关注。

4. 社交互动:网络红人与粉丝之间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提高了粉丝的参与感。

二、网络红人现象的产生原因网络红人现象的产生与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以下是几个主要原因:1. 互联网传播的便利性: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和全面。

网络红人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传播。

2. 个人媒体的崛起:互联网时代,个人媒体的兴起为网络红人现象提供了平台。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媒体,通过自己的个人网站、博客和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内容,吸引关注并积累影响力。

3. 网络社交的盛行: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人们追求关注和认同感,通过粉丝的点赞和评论获得满足感。

网络红人通过发布内容获取更多的关注和互动,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

4. 新媒体经济的崛起:网络红人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创业者和赚钱方式。

通过吸引关注和粉丝,网络红人可以通过广告推广、代言合作、直播带货等方式变现,创造经济价值并赚取收入。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xx讨薪事件”从社会信息系统的微观系统来考虑,分为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它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是人类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体现。

“早知道为了这几千块钱弄成这样,就不要了。

”这句话是熊汉江的母亲说的,这句话体现的是说话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遇到难题之后所引发的一种內省性思考,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处理,最后以话语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际传播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传播,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是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在。

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熊汉江及其父母在向老板苏仰钿讨薪的过程就是人际传播的过程。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且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流言裹挟着不满,传向小镇的每个角落”这句话体现出人际传播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同时,人际传播的状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体现,“这一天,各种谣言已经在古巷这个小镇漫天流传。

比如,而受伤的版本从“砍伤”一路变成“挑断手筋脚筋”,甚至“一只脚的脚筋被抽出”、“当地的气库以及加油站会被人炸掉等。

”流言演变为谣言,正是群众自我观念有误和社会规范意识不足所造成的。

从社会信息系统的中观系统来考虑,分为群体传播,集合行为和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具有目标取向的共同性以及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根据组织性的强弱,可分为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

“当晚8时左右,大约100多人围聚到古巷镇政府讨要说法。

晚上10时左右,人群开始向潮州市市政府聚集。

”文中提到的“人群”为非组织群体,即由临时的集合行为所产生的聚集的人群。

因为他们同样对熊汉江事件的关心,意在为同为四川人的熊汉江讨回公道等心理,促使他们形成了这个群体并进行反抗。

在群体内部的传播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都会感受到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第四讲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

第四讲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

第四讲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下)传播的关键点企业内部的传播者在进行演讲与教学时必须时刻铭记传播的两个关键点,即:公司的立场与员工的角度。

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公司的立场:一切演讲与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公司获益员工的角度:一切演讲与教学都必须紧紧把握员工的利益与需求传播解决之道培训与传播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或惟一方式,但却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工具。

下面将结合一个具体案例来说明如何设计传播方案。

1.案例经过几年的发展,A公司已经从生存期逐步过渡到发展期,但问题也接踵而来。

目前部门主管都是技术出身,缺乏管理的能力;以年轻员工为主的团队缺乏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员工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和责任感;新、老员工磨合缓慢,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总是磕磕绊绊……为此,公司高层决定进行一系列的内部培训。

假如由您来负责设计并实施这一计划,请思考如何针对现有状况设计出传播方案的基本框架。

2.问题定性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无外乎三种:内伤型问题、外伤型问题以及内外伤问题。

内伤型问题是指员工关于思维、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外伤型问题则是指员工关于技能、组织等方面的问题。

案例中的A企业总共面临四个问题,其性质分别如下:第一个问题:目前部门主管都是技术出身,缺乏管理的能力——内外伤型第二个问题:以年轻员工为主的团队缺乏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内外伤型第三个问题:员工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和责任感——内伤型第四个问题:新、老员工磨合缓慢,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总是磕磕绊绊——内外伤型3.传播的解决之道在运用传播来解决问题时,必须对不同问题分别对待,按照顺序逐个进行。

具体来说,传播的解决之道包括三个基本原则,即:先内后外、由上而下与先局部后整体。

先内后外纯内伤型的问题要优先解决,因为只有解决了思维及意识层面的问题,才能更加顺利彻底地解决众多行为层面的问题。

所以在四个问题中,首先应该解决第三个问题。

由上至下同样性质的问题,则先解决管理层的问题,再解决基层的问题。

从传播学的角度谈谈你对印象深刻的广告作品或活动的认识

从传播学的角度谈谈你对印象深刻的广告作品或活动的认识

从传播学的角度谈谈你对印象深刻的广告作品或活动的认识作为一个传播学专业的学习者,我对广告作品或活动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众多的广告作品中,有一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这些作品的理解。

首先,广告作品或活动的核心目标是传播信息。

无论是产品广告还是公益广告,它们都通过有限的媒介与受众接触,将特定的信息传递给受众。

这些信息可以是对产品的介绍、功能、特点等,也可以是对某一社会问题的宣传、宣扬某种价值观等。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作品。

可口可乐一直以“开心”、“激励”等积极向上的形象广告而闻名。

它们的广告语、音乐和画面设计都非常吸引人,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广告传达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广告作品或活动需要具有感染力。

一篇优秀的广告作品或活动不仅需要传达信息,还需要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对广告的记忆和认同。

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通过一系列的公益广告作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广告以鲜明的音乐、真实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来呼吁人们参与儿童福利事业,从而引发公众的共鸣和关注。

再次,广告作品或活动需要具有创意。

创意可以使一则广告脱颖而出,让人记忆深刻。

创意是指通过新颖、独特的方式来传达信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例如,苹果公司的“1984”广告被誉为广告界的经典之一、这个广告通过将苹果电脑与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的反抗形象相结合,创新地传达出一个警示意味的信息:用苹果电脑反抗“平庸”,追求创新和个性。

最后,广告作品或活动需要具有传播效果。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销售、改变受众的态度或行为。

因此,广告作品或活动需要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让受众接受并回应。

例如,粉笔公社的“寻人启事”广告通过把寻人启事和产品广告相结合,利用了人们对寻人启事的关注和好奇心,成功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进而将产品信息传递给他们。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水门事件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水门事件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水门事件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认识到了大众传播的重要性和传播的快速性、人与人之间传播人与社会的传播。

也看到了大众传播在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从传播内容说: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

尼克松不得不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在此期间有媒体两位记者在详细记录了采访、报道以及挖掘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

此后,水门事件对社会和政坛上影响极大。

二、从传播受众说:受众是指接受信息的一方。

在水门事件中,传播受众包括了,听众、读者、观众。

三、从传播功能说:①,大众传播具有社会监视功能的作用,使得人们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信息。

传播学具有社会性,在水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便上了个媒体的头条,媒体报道的不光是对尼克松个人的报道,更是对白宫的各个官员和所设计的部门联系在一起,迫使白宫向社会各界做出了相应的回应。

所以由此看出,正是这回地位赋予了传播学的该功能。

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

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

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自然和社会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人类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才能使自身适应并生存下去。

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更好的存活。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现状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现状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现状自媒体短视频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热门的传播方式,其快速的传播速度和广泛的受众群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现状有哪些特点?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由于短视频的时长通常在几分钟之内,观众可以很快地了解内容,这使得短视频在网络上传播时可以迅速被用户浏览和分享,从而使得传播速度非常快。

即便是在短短几小时内,短视频就能够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讨论,形成热点。

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范围非常广。

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现在可以通过各种设备来观看短视频,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甚至电视。

这样一来,短视频的受众群体可以说是非常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只要网络信号良好,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短视频,这也为短视频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自媒体短视频的内容形式多样。

短视频可以涵盖各种各样的内容,包括新闻资讯、生活娱乐、音乐舞蹈、美食旅行等等。

这意味着短视频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吸引更多的用户观看和分享。

短视频还可以结合图片、文字、音乐等多种元素,使得内容更加生动丰富,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由于各种社交平台的兴起,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

比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各种平台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渠道,使得短视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触达受众,扩大传播范围。

这也为自媒体短视频的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传播途径和可能性。

自媒体短视频的传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随着自媒体短视频的数量不断增加,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一些低质量、低俗内容泛滥,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受公众注意的短视频内容往往偏向于娱乐化,而缺少一些深度思考和理性讨论的内容。

这些问题都不利于自媒体短视频的健康发展和长远发展。

自媒体短视频在传播学角度上有着诸多特点,包括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内容形式多样等。

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自媒体短视频行业的壮大,相信它的传播现状将会不断变化,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精彩内容被呈现在我们面前。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信的传播模式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信的传播模式

摘要:微信是2011年出现的,它的出现打破了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电信通信,把沟通更深一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从2012年起微信的应用已经传播到旅游服务、文化、传媒等等方面,在当今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微信起初作为一种简单的语音聊天工具,逐渐的变成了一种具有多元化功能的沟通传播平台,其版本在逐步的升级,内容也不断的更新,它的沟通社交作用逐渐的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中新的生活方式。

在微信的传播者中占取比例最大的是网络聊天用户,而网络聊天主要在青年人中比较盛行,这也就使得微信的使用人群以年轻人为主。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微信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传播的主体也逐渐的精确化,传播双方的关系更加的密切。

本文从微信的基础介绍入手,对微信的传播者、传播特征、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以及微信的受众等方面做分析,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希望人们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微信。

目录一、微信概述 (2)1.微信的简介 (2)2.微信的产生背景 (2)3.微信的传播模式概述 (2)二、微信的传播者 (3)三、微信的传播特征 (4)1、传播主体逐渐的精确化 (4)2、双方信息的传送关系越来越加亲密 (4)3、传播平台更加集中 (4)4、内容传播与时间具有同步性 (4)四、微信的内容分析 (4)五、微信的受众 (5)六、微信的传播效果 (6)1、微信个人账号的传播效果 (6)2、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效果 (6)七、结语 (6)参考文献 (8)致谢 (9)一、微信概述1.微信的简介微信是由腾讯公司进行推出的,是一款新型的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进行图片传送、视频传送以及文字的输送等等。

微信软件的本身是免费的,其任何功能的使用都是完全的免费,在其上网时所产生的流量是由网络的运营商进行费用的收取。

微信正式的推出时间是2011年1月份,它具有很多相当实用的功能,满足了年轻人免费发送图片、即时通讯、零资费等等的爱好。

微信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支持语音短信的发送,支持图片和视频的发送,也包括表情的发送和文字的发送;可以通过微信查看周围再使用微信的人;可以支持多人的共同聊天;支持邮箱、语音记事本、微博、QQ同步助手、漂流瓶等插件功能。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国际新闻报道的道德与责任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国际新闻报道的道德与责任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国际新闻报道的道德与责任国际新闻报道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国际新闻报道面临着道德与责任的挑战。

本文将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国际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道德和责任问题。

一、新闻报道的道德准则新闻报道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道德准则。

首先,新闻报道应该准确、全面地传递信息。

新闻媒体应该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调查,避免不实信息的传播。

其次,新闻报道应该关注公众利益。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呈现事实,避免个人观点的主观介入。

最后,新闻报道应该尊重权威和道德底线。

媒体应该避免侵犯他人的隐私和尊严,遵守法律的规定。

二、国际新闻报道的道德难题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常常会涉及一些道德难题。

首先是新闻真实性问题。

由于信息获取的难度和局限性,国际新闻报道中的真实性成为一个争议的焦点。

其次是新闻平衡性问题。

在报道国际事务时,新闻媒体需要考虑各方的观点和利益,力求做到公正客观。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新闻报道往往会出现片面性和偏见。

最后是新闻道德与商业利益的冲突。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商业利益往往与道德原则相冲突。

新闻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牺牲新闻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三、国际新闻报道的责任担当国际新闻报道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首先,国际新闻报道应该对全球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新闻媒体应该不断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及时报道相关事件,提供公众所需的信息。

其次,国际新闻报道应该注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新闻媒体应该避免对其他国家和文化的歧视和偏见,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最后,国际新闻报道应该发挥监督作用。

媒体应该对政府和权力机构进行监督,揭露腐败和不当行为,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四、加强道德与责任意识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履行道德和责任,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有必要加强道德与责任意识的建设。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遵循相关的职业道德准则,加强职业伦理的培训和教育。

同时,新闻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对新闻报道进行审核和评估。

流言产生的原因传播学相关知识

流言产生的原因传播学相关知识

流言产生的原因传播学相关知识流言的产生:传播学视角流言,一种未经证实或过于简化的信息,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流言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原因:1. 信息真空当面对重要事件或突发情况时,人们自然渴望获取信息。

然而,如果官方渠道无法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就会产生信息真空,为流言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 社会焦虑不确定性会加剧人们的焦虑情绪。

当社会面临危机或变革时,人们会寻求稳定和安全感,此时流言便容易被传播和相信,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解释和应对机制。

3. 认知偏误人类的认知过程存在偏误,例如确认偏误和群体归属偏误。

确认偏误使人们倾向于接受与自身信念一致的信息,群体归属偏误使人们容易相信来自其所属群体的消息,这都为流言的传播提供了心理基础。

流言的传播:动力与模式流言一旦产生,就会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播。

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流言的传播动力和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1. 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即人际网络和信任关系,在流言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拥有广泛社会网络的人往往更容易接触到流言,并具有更高的信誉,能够影响他人的信念。

2. 媒体效应大众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在流言的传播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流言可以通过媒体平台迅速扩散,并通过算法推荐等机制获取更大的受众。

3. 传播模式流言的传播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扩散模式:流言从初始源头向外逐渐扩散,影响越来越多的个体。

级联模式:当某个个体接受流言后,会将其传播给其社会网络中的其他人,形成级联效应。

网络模式:流言在特定社会网络中传播,受网络结构和关系强度的影响。

流言的应对:媒体责任与教育面对流言的传播,媒体和公众都负有应对的责任。

1. 媒体责任媒体应秉持客观、准确的原则,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以填补信息真空,防止流言滋生。

同时,媒体有义务核实和澄清流言,防止其对社会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2. 公众教育公众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学会识别和评估流言的真实性。

第三讲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上)

第三讲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上)

第三讲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上)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做好内外传播:外部传播没做好,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就无法得以有效地传播;内部传播没做好,企业优秀的组织方法、思考方式等就无法得以及时地传承。

具体到内部传播,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该了解如下一些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成年人学习的心理需求演讲者面对的听众主要是成年人,所以要想吸引住成年人,演讲者首先就必须了解成年人学习的四个基本心理需求,即:希望能投入、参与演讲希望能被尊重,能被看作平等互动的授课对象希望受到激励,能在倾听演讲中调整情绪,解决自身的思维问题与行为问题希望即学即用,以实务为导向2.三个被接受的特征三个被接受的特征是指与人们的感觉状态有关的三种信息传达方式,包括:言辞内容、声音魅力与身体语言。

在演讲中,这三种被接受的特征传达给听众的信息量有很大的差异。

言辞内容:17%文字与言词所表达的内容只能传达17%的信息,而其余83%的信息只能借助其他感知方式获得。

声音魅力:38%听觉接受信息远比视觉更直接有效。

所以在演讲中,声音魅力传达的信息量占到38%,比言辞内容高出一倍多。

声音的魅力在于表达的流畅,串词、叠词、感叹词的丰富运用以及抑扬顿挫的精确把握,而与普通话标准与否无关。

身体语言:45%剩余的45%信息量只能依靠身体语言来传达。

演讲者丰富的肢体动作与充满活力的整体形象可以给听众带来巨大的冲击感,从而传递给听众将近一半的信息量。

3.接受的记忆度辅导的方式有三种,包括:口述、示范以及口述加示范。

完全口述的记忆留存度最低,完全示范的记忆留存度次之,口述加示范的留存度则最高。

如下图所示:4.教学步骤演讲就是教学。

教学的目的是清楚地将内容或信息传递给听众。

但有时教者对速度的要求过于迫切,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一些基本操作步骤,结果教学结果很不理想。

成功的教学应该具备三个基本步骤:了解背景、逐步进行与反复实习。

了解背景管理者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帮助员工了解大背景,告诉员工每份工作在整个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工作之间的关联性。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

从传播学视角理解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指一种以传递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文化为目的的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涉及到教育机构、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及其传递方式等多个方面,其中,传播学作为研究人类及其群体之间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对于教育传播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从传播学角度解析教育传播的目的。

传播学认为,每个传播行为都以一定的目的为基础。

教育传播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智慧,并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为自身和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教育传播是以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塑造为核心的传播过程。

其次,传播学理论可以解释教育传播的传递方式。

传播学认为,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媒介、双向传播、非正式传播等渠道来实现。

教育传播的传递方式主要有传统的教师授课、电子化的网络教育、现场辅导、社交媒体等。

不同的传递方式可能会对受众产生不同的影响。

传播学可以通过实践和研究,揭示教育传播的最佳传递方式和效果。

而教育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传播者和接受者。

传播学分析可以更深入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

教育者作为教育传播的主体,扮演着传授知识和相关信息以及引导学生与环境互动的重要职责。

而学生则是教育传播的接受者,在接受教育者的授课或指导过程中,与教育内容互动共创知识。

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响应习惯以及情感状态等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传播对学生的影响。

此外,传播学对教育传播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见解。

传播学认为,文化和社会环境是信息传递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它们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教育传播必须考虑到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在此背景下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从而更好地与学生互动,顺应时代发展。

总而言之,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为我们揭示教育传播背后的因素,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传播的目的、传递方式、传播者与接受者角色、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教育传播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需要因材施教、因环境而异,因此,对教育传播的全面理解有助于我们实现教育目标,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网络红人”
摘要:
最近几年,一系列网络事件以及网络红人,经过网络群体传播,引起大众传媒的关注,继而成为公众舆论的热点议题。

本文以今年春节过后广受关注的“犀利哥”事件为个案,对网络事件的传播路径进行探析,以此把握网络群体传播的议程设置以及舆论走向,在关注网络舆论、媒体舆论与公众舆论的特殊性、差异性的同时,明确媒体的“把关人”角色,履行大众传媒的社会监督功能,对网络事件进行适当的舆论引导。

关键词:网络传播;传播类型;意见领袖;网络舆论;
一、“犀利哥”事件始末
2010年1月30日,“蜂鸟网”摄影论坛上的一个普通会员上传了一组试用相机时抓拍的照片。

2月21日“犀利哥”登上天涯论坛,3月7日“犀利哥”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短短两星期的时间,“犀利哥”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

网络上网民随意上传街拍的几张图片,在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推波助澜下,使一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卑微乞丐已经成为2010年热议的话题人物。

当然,事件并没有因此告一段落,媒体对他的后续报道并没有停止。

“犀利哥”及其生存的辛酸被广为人知,连当地政府都得知此事,并给予经济及精神上的帮助。

二、“犀利哥”事件的传播路径探析
(一)事件的传播类型
“犀利哥”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类型集于一身,各种传播类型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形成一个自我循环、自我复制的“传播生态链”,共同把“犀利哥”事件推向话题的巅峰,无意中引发的则是一次席卷全球的媒介娱乐狂欢。

“犀利哥”网络走红之后,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相继对此事件进行关注和报道,最终形成了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共生的多元化传播通路。

各种传播形态在得到受众的响应之后,又把本事件进行二次传播、多次传播,形成一系列的传播循环“传播生态链”。

(二)事件的传播流程
整个事件的传播流程大致如下:网民个人报道——网民群体跟风(意见领袖引导事件)——引发传统大众媒体的关注——成为公众话题。

随着网络传播的迅速而广泛,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网络红人"现象从他们走红所利用的手段来看,可以分为玩情欲牌、玩动作牌、玩清纯牌、玩自恋牌等类
型;"网络红人"现象对当代青年人传统价值观、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产生深刻负面影响;应该从网络立法、教育、自律和荣辱观等路径来解决"网络红人"现象带来的伦理问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虚拟和现实的双重品格,在为网络舆论提供宽广平台的同时,亦滋生和蔓延了各种低俗、消极的东西。

对于网络舆论的调控除了实时监控和适时引导外,还需要多管齐下:首先,健全法治法规、依法治网,规范网络舆论监督行为;其次,加强公民的信念观、道德观、法制观,提高全民的思想素质,从而净化网络环境;最后提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新兴的网络媒体也能担负起监督社会的传播功能。

透过“犀利哥”、“兽兽门”事件,人们应当警觉,网络舆论不应成为满足“公众窥私癖”的场所,不应成为群氓发泄私愤的“公共卫生间”。

只有通过适当的法律法规的规范规制,依靠“把关人”、“意见领袖”等的共同协管,互联网才有可能真正发展成为自由、开放、民主、有序的民意表达平台。

⒈“网络红人”现象影响公众传统价值观念
我国传统价值观中强调的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

反观“网络红人”的成名过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网络红人这条非常渠道来一鸣惊人、一夜成名,以期达到出名和赢利的双向效益。

“网络红人”现象的出现似乎让很多渴望迅速成功、成名的青年人看到了曙光,有太多的人在为“红”而疯狂,为“红”而丑,为“红”而暴露,甚至为“红”而脱。

显然,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和行为与传统价值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截然相反。

他们要么把成名的希望寄托于网络推手公司,要么想方设法刻意地炒作自我。

“网络红人”现象使一些人放弃正常的生活方式,陷入某种兴奋和幻想的状态,并导致他们追求个人享受、不求上进、胸无大志、个人主义严重,从而滋养不思进取、荒废学业和工作的不良思想。

⒉“网络红人”现象导致一部分公众丧失独立人格
越来越多网民在眼花缭乱的“网络红人”中迷失了自己,他们观赏着、羡慕着、追求着,渴望同样的成功能够在自己身上实现,为了发财和满足一己私欲而不择手段;“网络推手”们则积极投身于“网络红人”这一新兴职业当中,从红人的代言费和其它一切可观的商业利益中使自己得到满足;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大批人成为“网络红人”的“粉丝”。

为了捍卫自己的偶像, 粉丝们在网上发帖炒作、拉帮结派甚至互相谩骂。

比如“二月丫头”的粉丝与她的反对者“倒二月丫头派”, 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激烈的口水战,导致网络语言污染严重,秩序混乱;而“红楼弟弟”则把心仪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作为生活的中心,希望非他不嫁非她不娶,甚至上演街头裸奔求婚的闹剧。

这部分公众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期目标,只顾自己捞钱,不管他人死活,做事无所谓道德与否,严重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⒊“网络红人”现象使公众的审美价值观发生畸变
“情欲牌”的“网络红人”紧捏“脱”字诀,用除去衣衫的写真照片集中轰炸,“木子美”以性体验写作出名,“妖妃娘娘”,因频繁上传自己的裸照、裸舞视频引起关注;玩动作的“网络红人”利用舞蹈、性感姿势等,推陈出新地展示肢体感官,其中以“芙蓉姐姐”为“领军人物”;在情色、热辣舞蹈、身体姿势让人不觉得新鲜时,不少“网络红人”返璞归真,开始走清纯路线。

如“嫦娥公主”凭借博客上清纯漂亮的照片和洒脱流畅的文字,再加上婉转动人的歌声,一个月内赚来超过200万人次的点击率,总访问率高达300多万人次。

这不但污染了公众的视觉,更污染了网络文化,很可能使整体社会文化有走向低俗化的倾向。

“网络红人”
现象透露出部分公众审美价值观的畸变:以艳照为美,以畸形为美。

在引领的造星计划显得就很有规范性,一整套包装方案在选角之前就出炉了,其诱惑力和可操作性跃然纸上。

而更为重要的时,一时成名的网络红人们又有几个真正得到了实惠,一时的虚名并没有换来等量齐观的经济效益。

大多数网络红人在红透半壁江山之后,迅速的被遗忘,也没有几个真正成为了真实世界中的红星,哪怕三流、五流、不入流。

更加没有什么广告之类的经济效益可言。

网络造星,到现在都只是一个梦幻,一个一戳就破的泡沫,美轮美奂,而没有实质。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苛责网络造星,毕竟就算是现实世界中的超女快男,又有几个真正一夜成名,最终赚的盆满钵满呢?也不过是千万分之一罢了!何况网络造星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