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马吕斯实验的实施步骤与结果解读
![马吕斯实验的实施步骤与结果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71be311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9.png)
马吕斯实验的实施步骤与结果解读马吕斯实验是由法国物理学家霍普法尔·马吕斯于1851年提出的一种用于检测光的波动性的经典实验。
该实验被广泛认为是光学领域的里程碑,为光的波动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马吕斯实验的实施步骤及结果解读。
一、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和装置马吕斯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一束单色光源(例如激光器)和一对平行的玻璃平面镜。
实验装置的组装需要注意保持光路的稳定性和平行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设置实验装置将光源设在一固定位置上,使其射出的光线垂直照射在第一个玻璃平面镜上,反射后再照射在第二个平面镜上。
要确保光线以一固定的角度入射和反射,可以使用支架和角度调节器来固定和调整平面镜的位置和角度。
3. 观察干涉现象调整平面镜的角度和位置,使得射出的光线在两个平面镜之间产生干涉现象。
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和变化,可以判断光的波动性和相干性。
4. 测量干涉条纹使用适当的仪器(如干涉仪)来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和亮暗程度。
记录并整理数据,以便后续的结果解读和分析。
二、结果解读1. 干涉条纹的形成当两束来自同一光源的光线在平行的玻璃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后重新相遇时,由于光的波动性质,会产生干涉现象。
具体来说,光波的波峰和波谷会相互叠加或相互抵消,形成规律的亮暗条纹,这就是干涉条纹的形成。
2. 条纹间距与波长关系根据干涉条纹的间距可以计算出光的波长。
当两个平行的玻璃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d时,两个相邻的亮纹或暗纹之间的间距为Δx。
根据干涉条纹的几何关系和光的波动性质,可以得到以下公式:Δx = λ * d / D其中,Δx是相邻亮纹或暗纹的间距,λ是光的波长,d是平面镜之间的距离,D是平面镜到观察屏的距离。
3. 结果解释通过测量和计算干涉条纹的间距,我们可以得到光的波长。
当实验使用可见光进行时,干涉条纹的间距通常在微米级别。
而可见光的波长在几百纳米到几百微米之间,因此通过马吕斯实验可以验证光的波动性。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aa4b931915f804d2b16c185.png)
实验一、PCM编译码实验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加电后,将交换模块中的跳线开关KQ01置于左端PCM编码位置,此时MC145540工作在PCM编码状态。
2. PCM串行接口时序观察(1)输出时钟和帧同步时隙信号观测:用示波器同时观测抽样时钟信号(TP504)和输出时钟信号(TP503),观测时以TP504做同步。
分析和掌握PCM编码抽样时钟信号与输出时钟的对应关系(同步沿、脉冲宽度等)。
(2)抽样时钟信号与PCM编码数据测量:用示波器同时观测抽样时钟信号(TP504)和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端口(TP502),观测时以TP504做同步。
分析和掌握PCM编码输出数据与抽样时钟信号(同步沿、脉冲宽度)及输出时钟的对应关系。
3. PCM编码器(1)方法一:(A)准备:将跳线开关K501设置在测试位置,跳线开关K001置于右端选择外部信号,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一个频率为1000Hz、电平为2Vp-p的正弦波测试信号送入信号测试端口J005和J006(地)。
(B)用示波器同时观测抽样时钟信号(TP504)和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端口(TP502),观测时以TP504做同步。
分析和掌握PCM编码输出数据与抽样时钟信号(同步沿、脉冲宽度)及输出时钟的对应关系。
分析为什么采用一般的示波器不能进行有效的观察。
(2)方法二:(A)准备:将输入信号选择开关K501设置在测试位置,将交换模块内测试信号选择开关K001设置在内部测试信号(左端)。
此时由该模块产生一个1KHz的测试信号,送入PCM编码器。
(B)用示波器同时观测抽样时钟信号(TP504)和编码输出数据信号端口(TP502),观测时以内部测试信号(TP501)做同步(注意:需三通道观察)。
分析和掌握PCM编码输出数据与帧同步时隙信号、发送时钟的对应关系。
4. PCM译码器(1)准备:跳线开关K501设置在测试位置、K504设置在正常位置,K001置于右端选择外部信号。
此时将PCM输出编码数据直接送入本地译码器,构成自环。
实验八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实验八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4588ba2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01.png)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1、M序列
移位时 钟节拍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表1 m序列发生器状态转移流程图
第1级 a n1
0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0 0 0 1
第2级
an2
0 0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0 0 0
二、实验预习要求
认真预习《通信原理》中关于M序列及 眼图有关章节的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三、实验仪器仪表
1、70MHz双踪数字存储示波器一台 2、实验模块:
数字编码模块——M序列输出 数字时钟信号源模块 眼图观测及白噪声输出模块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2、眼图
所谓“眼图”,就是由解调后经过低通 滤波器输出的基带信号,以码元定时作为同 步信号在示波器屏幕上显示的波形。干扰和 失真所产生的传输畸变,可以在眼图上清楚 地显示出来。因为对于二进制信号波形,它 很像一只人的眼睛。
眼图是指利用实验的方法估计和改善(通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 眼图观测实验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序列等伪随机码的发生原理。 2、了解伪随机码在通信电路中的作用。 3、掌握眼图的观测。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t
眼图观测实验报告
![眼图观测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fb23d381eb91a37f0115c41.png)
眼图观测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眼图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2、掌握光纤通信系统中的眼图观测方法。
二、实验器材主控&信号源模块25号光收发模块示波器三、实验原理1、实验原理框图2、实验框图说明本实验是以数字信号光纤传输为例,进行光纤通信测量中的眼图观测实验;为方便模拟真实环境中的系统传输衰减等干扰现象,我们加入了可调节的带限信道,用于观测眼图的张开和闭合等现象。
如眼图测试实验系统框图所示,系统主要由信号源、光发射机、光接收机以及带限信道组成;信号源提供的数字信号经过光发射机和接收机传输后,再送入用于模拟真实衰减环境的带限信道;通过示波器测试设备,以数字信号的同步位时钟为触发源,观测TP1测试点的波形,即眼图。
3、眼图基本概念及实验观察方法所谓眼图,它是一系列数字信号在示波器上累积而显示的图形。
眼图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反映的是系统链路上传输的所有数字信号的整体特征。
利用眼图可以观察出码间串扰和噪声的影响,分析眼图是衡量数字通信系统传输特性的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被测系统的眼图观测方法:通常观测眼图的方法是,如下图所示,以数字序列的同步时钟为触发源,用示波器YT模式测量系统输出端,调节示波器水平扫描周期与接收码元的周期同步,则屏幕中显示的即为眼图。
眼图的形成示意图一个完整的眼图应该包含从“000”到“111”的所有状态组,且每个状态组发送的此时要尽量一致,否则有些信息将无法呈现在示波器屏幕上。
八种状态如下所示:眼图参数及系统性能眼图的垂直张开度表示系统的抗噪声能力,水平张开度反映过门限失真量的大小。
眼图的张开度受噪声和码间干扰的影响,当光收端机输出端信噪比很大时眼图的张开度主要受码间干扰的影响,因此观察眼图的张开度就可以估算出光收端机码间干扰的大小。
其中,垂直张开度水平张开度从眼图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1)最佳抽样时刻是“眼睛”张开最大的时刻。
(2)眼图斜边的斜率表示了定时误差灵敏度。
斜率越大,对位定时误差越敏感。
光纤通信实验
![光纤通信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b2d0dc6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f.png)
实验地点:信息楼10314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1、在实验过程中切勿将光纤端面对着人,切勿带电进行光纤的连接。
2、光电器件是静电敏感器件,请不要用于触摸。
3、做完实验后请将光纤用相应的防尘帽罩住。
4、在使用信号连接导线时应捏住插头的头部进行插拔,切勿直接拽线。
5、不能带电进行信号连接导线的插拔!6、光纤器件属易损件,应轻拿轻放,插光纤的时候要先对准,用力要轻,切忌倾斜、用力过大或弯折。
7、实验完成后整理好设备、接线。
实验光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及眼图观测一、实验目的1.了解光收端机动态范围的指标要求。
2.掌握光收端机眼图的观测方法。
二、实验内容1.了解光收端机眼图的观测方法。
2.用示波器观察眼图。
三、实验仪器1.光纤通信实验系统1台。
2.示波器1台。
3.万用表1部。
4.光纤跳线1根。
四、实验原理(一)动态范围在实际的光纤通信线路中,光接收机的输入光信号功率是固定不变的,当系统的中继距离较短时,光接收机的输入光功率就会增加。
一个新建的线路,由于新器件和系统设计时考虑的富余度也会使光接收机的输入光功率增加。
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对输入信号光功率的增加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为信号功率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将对接收机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在模拟通信系统中,输入信号过大将使放大器超载,输出信号失真,降低信噪比。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当输入信号功率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将使系统出现误码。
应该指出,在 数字通信系统中,放大器输出信号的失真在测试时应与模拟系统区别开来。
为了保证数字通信系统的误码特性,光接收机的输入光信号只能在某一定范围内变化, 光接收机这种能适应输入信号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能力称为光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它可以表 示为:D = 10lg —max(dB )min 式中,Pmax 是光接收机在不误码条件下能接收的最大信号平均光功率;Pmin 是光接收 机的灵敏度,即最小可接收光功率。
一般来说,要求光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大一点较好,但如 果要求过大则会给设备的生产带来一些困难。
BPSK传输系统实验
![BPSK传输系统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ae29b3bb65ce050876321359.png)
不匹配
匹配
2、I路和Q路调制信号的相平面(矢量图)信号观察
实验步骤:
1.测量TPi03和TPi04的李沙育(x-y)波形,将示波器设置在(x-y),通过菜单选择不同的输入码型下进行测量;结合BPSK调制器原理分析测试结果。
2.通过菜单选择“匹配滤波”方式设置,重复上述实验步骤仔细观察和区别两种方式下矢量图信号。
14、解调器位定时恢复信号调整锁定过程观察
实验步骤:
1.选择m序列,观察TPM01(以它作同步)、TPMZ07之间的相位关系。
2.不断按确认键,观察TPMZ07的调整过程。
3.断开S002接收中频接头,在没有接收信号的情况下重复该实验,并解释原因。
注释:上左图为断开K002前的结果,此时不断按确认键,结果不便。当断开K002后,两者之间有以上4种关系存在。
实验步骤:
将KL01设置在2_3端,观察TPN04信号波形,观测时示波器时基设定在2~5ms。
KL01设置在2-3位置TPN04的波形
9、差分编码信号观测
实验步骤:
使用汉明编码模块产生的m序列,将SWC01中的H_EN和ADPCM关去除,KC01设置在最右端;KW03设置在OFF(右端),KW01、KW02设置在CH(左端)
7.了解BPSK/DBPSK在噪声下的基本性能
调制部分:
1.BPSK调制基带信号眼图观测
2. I路和Q路调制信号的相平面(矢量图)信号观察
3. BPSK调制信号0/π相位测量
4. BPSK调制信号包络观察
解调部分:(解调部分请按右下脚的按钮)
1.接收端解调器眼图信号观测
2.解调器失锁时的眼图信号观测
实验二BPSK传输系统实验
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指导书
![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4942c9bdc77da26925c5b08d.png)
(2)以发送时钟(TPM01)作同步,观测发送信号(TPi03)的波形。测量过零点抖动与眼皮厚度(换算成码元宽度的百分数)。
(3)用KG02输入不同的测试数据(0/1码,11101010),观察TPi03的信号(主要从信号的最佳点收敛情况、过零抖动情况进行判断)。总结信号特征并解释原因。
其中,α是滚降因子,取值范围为0到1。一般α=0.25~1时,随着α的增加,相邻符号间隔内的时间旁瓣减小,这意味着增加α可以减小位定时抖动的敏感度,但增加了占用的带宽。对于矩形脉冲BPSK信号能量的90%大约在1.6Rb的带宽内,而对于α=0.5升余弦滤波器,所有能量则在1.5Rb的带宽内。如图1.1Nyquist升余弦滤波基带传输频域与时域特性
注意:FSK的数据输入信号来源于基带成形模块的测试序列,其通过KG02来选择不同的数据,数据速率受KG03控制,在FSK实验中KG03设置在500bps(KG03处于2-3状态)。
FSK解调框图见图2.2:
图2.2 FSK解调方框图
FSK解调的工作原理是用一个模拟锁相环UE02(CD4046)对输入的FSK信号进行鉴频。在解调模块中采用一个PLL环,当输入的FSK频率出现变化时,锁相环也随之变化,它是通过控制环路的输入电压TPE04来达到的。这样当输入信号频率为20~24KHz时,锁相环的VCO控制电压为高电平,输出码元为1;反之当输入信号频率为6~9KHz时,锁相环的VCO控制电压为低电平,输出码元为0。压控振荡器(VCO)的控制电压直接反映了FSK信号中的码元变化。将该VCO的输入控制电压送入比较器中之后就能得到的FSK接收解调的数字信号。
图1.4基带传输的框图
试验八巴氏小体课件
![试验八巴氏小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450371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1.png)
2 固定:将涂片放入95%的乙醇中固定30 min,取出晾干。 3 水解:将涂片放入5 mol HCl中室温下水解10min,自来水缓缓冲
洗。 4 染色:用Gimsa染液染色8-10分钟,勿干燥,用水冲洗后晾干镜检 5 镜检:从低倍镜到高倍镜依次观察。
16
取样步骤
漱口
刮取 涂布
晾干 固定
17
(二)滴片法:
3
巴氏小体的研究历史
l 1949年 加拿大学者Barr在雌猫神经原细胞核 中发现。
l 1955年Barr在女性口腔细胞中发现Barr body。 l 1959年人们把性染色体异常造成的畸形与巴氏
小体的研究联系起来。 l 1971年Barr body被命名为x染色质。
最新研究进展
食管癌病人巴氏小体出现率低于10%; 正常人细胞出现率为20-45%。
6
二、实验原理 性别分化
胚胎发育早期未分化的性腺是中性的。
性腺
外部皮质 XX染色体
发育为雌性生 殖腺(卵巢)
XY染色体
内部髓质
发育为雄性生 殖腺(睾丸)
XXY型染色体,皮质、髓质同时发育。
7
哺乳动物的雌性细胞有两条X染色体,其中一条
来自母方,另一条来自父方,在胚胎发育的早期(16 天),这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随机浓缩形成巴氏小体,
l 1取材: 受检者用自来水漱口,用牙签轻轻刮取口腔上
l
皮细胞,将刮取物涮于装有1ml生理盐水的离心
l
管中。
l 2离心: 离心10分钟(5000转/分),弃上清液。
l 3低渗: 加1ml低渗液混匀, 37度低渗6分钟,离心10分
l
钟,弃上清液。
l 4固定: 加固定液95%的乙醇1ml,室温固定10分钟,离心,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可编辑修改word版)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5559eb116f1aff00bfd51e10.png)
接收滤波器 均衡器 4取样判决实验三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一. 实验目的:1. 了解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和实时工作过程;2. 加深理解时域均衡系统的工作原理,基本特点及均衡器的主要作用;3. 学会按给定的均衡准则调整,观测均衡器的方法。
二. 实验内容:1. 在数字基带信号为单脉冲波形 —“测试信号”时, 按“迫零调整准则” ,手动调整均衡器的各抽头系数,获得最佳均衡效果;2. 在数字基带信号为伪随机序列 —“信码”时,按“眼图最大准则” ,手动调整均衡器的各抽头系数,获得最佳均衡效果;3. 改变信道特性后,重复 1,2 两内容。
三. 实验仪器:1. COS5020 型双踪示波器一台;2. 双路稳压电源一部;3. 数字基带传输实验系统一套。
四. 实验组成框图和电路原理图:可变手调图 1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框图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框图如图 1 所示,它是一个较完整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信号源产生 19.2 KHz 的基带信号时钟,经过乘 4 之后,提供均衡器所需的两信号源时 钟K测试信号 信 码信 道个互补驱动时钟 76.8 KHz 。
显然本实验系统的基带速率为 19.2 Kbit/s 。
测试信号和信码发生器按 19.2KHz 的时钟节拍,分别产生测试单脉冲波形及 63 位 M 序列,两种码分别作为均衡的对象,通过开关 K 予以选择。
可变信道滤波器是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来模拟传输信道特性的,改变电位器即可改变滤波器的传输函数特性,进而模拟信道特性的变化。
均衡器是借助横向滤波器实现时域均衡的,它由延迟单元,可变系数电路和相加器三部分组成,如图 2 所示。
均衡入t = 0C -3C -2C-1C 0C 1C 2C 3均衡出图 2 横向滤波器图 2 中,横向排列的延迟单元是由电荷转移器件完成的。
本实验所采用的是国产斗链器件 BBD (Bucret Brrgades Device ),它有 32 个延迟抽头输出端, 因为我们抽样频率为 76.8KHz 是基带信号 19.2 Kbit/s 的 4 倍,故取 6,10,14,18, 22,26,30 等七个抽头输出端。
实验八——精选推荐
![实验八——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69d485f1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73.png)
实验⼋实验⼋迈克尔逊⼲涉仪的调节和使⽤迈克尔逊⼲涉仪是⼀种典型的⽤分振幅法产⽣双光束以实现⼲涉的精密光学仪器.通过调整该⼲涉仪,可以产⽣等倾条纹,也可以产⽣等厚条纹和⾮定域条纹,还可以⽤来研究普通光源的时间相⼲性.相⼲光源的获取除⽤激光外,在实验室中⼀般是将普通钠光源采⽤分振幅法使其在空间经不同路径会合后产⽣⼲涉.·实验⽬的1.了解迈克尔逊⼲涉仪的结构及特点、学会调节和使⽤⽅法;2.调出⾯光源的等倾条纹,观察其特点,掌握条纹随动臂的变化规律;测量钠D 双线的平均波长及波长差,加深对时间相⼲性的理解;3.调出点光源⾮定域条纹,并测量激光源的波长;了解观察复⾊⽩光的零级等厚条纹和⾯光源的等厚⼲涉条纹.(选做)·实验仪器迈克尔逊⼲涉仪,钠灯,⽑玻璃屏,扩束镜,孔屏,激光光源等.图8-1为迈克尔逊⼲涉仪实物图.图8-2是迈克尔逊⼲涉仪的光路⽰意图,图中M1和M2是在相互垂直的两臂上放置的两个平⾯反射镜,其中M2是固定的;M1由精密丝杆控制,可沿臂轴前、后移动,移动的距离由刻度转盘(粗读和细读两组刻度盘组合⽽成)读出,仪器前⽅粗动⼿轮最⼩分格为10-2mm,右侧微动⼿轮的最⼩分格为10-4mm,可估读⾄10-5mm.在两臂轴线相交处,有⼀与两轴成45°⾓的平⾏平⾯玻璃板G1,它的后表⾯上镀有半透(半反射)的银膜,以便将⼊射光分成振幅接近相等的反射光1和透射光2,故G1⼜称为分光板.G2也是平⾏平⾯玻璃板,与G1平⾏放置,厚度和折射率均与G1相同.由于它补偿了光线1和2因穿越G1次数不同⽽产⽣的光程差,故称为补偿板.从扩展光源S射来的光在G1处分成两部分,反射光1经G1反射后向着M1前进,透射光2透过G1向着M2前进,这两束光分别在M1、M2上反射后逆着各⾃的⼊射⽅向返回,最后都达到E处.因为这两束光是相⼲光,因⽽在E处的观察者就能够看到⼲涉条纹.由M2反射回来的光在分光板G1的第⼆⾯上反射时,如同平⾯镜反射⼀样,使M2在M1附近形成M2的虚像M2′,因⽽光在迈克尔逊⼲涉仪中⾃M1和M2的反射相当于⾃M 1和M 2′的反射.由此可见,在迈克尔逊⼲涉仪中所产⽣的⼲涉与空⽓薄膜所产⽣的⼲涉是等效的.当M 1和M 2′平⾏时(此时M 2和M 1严格互相垂直),将观察到环形的等倾⼲涉条纹.⼀般情况下,M 2和M 1形成⼀空⽓劈尖,因此将观察到近似平⾏的⼲涉条纹(等厚⼲涉条纹).半反射模G1G2图8-1实物照⽚图8-2迈克尔逊⼲涉仪光路图 ·实验原理⼀、单⾊光波长的测定⽤波长为λ的单⾊光照明时,迈克尔逊⼲涉仪所产⽣的环形等倾⼲涉圆条纹的位置取决于相⼲光束间的光程差,⽽由M 1和M 2反射的两列相⼲光波的光程差为:i d cos 2=? (8-1)其中i 为反射光1在平⾯镜M 2上的⼊射⾓.对于第k 条纹,则有λj i d j =cos 2 (8-2)当M 1和M 2′的间距d 逐渐增⼤时,对任⼀级⼲涉条纹,例如j 级,必定是以减少j i cos 的值来满⾜(8-2)式的,故该⼲涉条纹间距向j i 变⼤(j i cos 值变⼩)的⽅向移动,即向外扩展.这时,观察者将看到条纹好像从中⼼向外“涌出”,且每当间距d 增加2/λ时,就有⼀个条纹涌出.反之,当间距d 由⼤逐渐变⼩时,最靠近中⼼的条纹将⼀个⼀个地“陷⼊”中⼼,且每向中⼼陷⼊⼀个条纹,间距d 的改变必为2/λ.因此,当 M 1镜移动时,若有N 个条纹陷⼊中⼼,则表明M 1相对于M 2移近了2λN d =? (8-3)反之,若有N 个条纹从中⼼涌出来时,则表明M 1相对于M 2移远了同样的距离.如果精确地测出M 2移动的距离d ?,则可由(8-3)式计算出⼊射光波的波长.⼆、测量钠光的双线波长差λ?钠光D 线两条谱线的波长分别为0.5891=λnm 和6.5892=λnm ,移动M 1,当光程差满⾜两列光波1和2的光程差恰为1λ的整数倍,⽽同时⼜为2λ的半整数倍,即: 2211)21(λλ+=j j (8-4) 这时1λ光波⽣成亮环的地⽅,恰好是2λ光波⽣成暗环的地⽅.如果两列光波的强度相等,则在此处⼲涉条纹的视见度应为零(即条纹消失).那么⼲涉场中相邻的2次视见度为零时,光程差的变化应为:21)1(λλ+==?j j L (j 为较⼤整数) (8-5)由此得L j ?==-21221λλλλλ (8-6)于是 L L ?=?=-=?22121λλλλλλ (8-7)式中λ为1λ、2λ的平均波长.对于视场中⼼来说,设M 1镜在相继2次视见度为零时移动距离为d ?,则光程差的变化L ?应等于2d ?,所以d ?=?22λλ (8-8) 对钠光λ=589.3 nm ,如果测出在相继2次视见度最⼩时,M 1镜移动的距离Δd ,就可以由(8-8)式求得钠光D 双线的波长差.三、点光源的⾮定域⼲涉激光器发出的光,经短焦距凸透镜L 会聚于S点.S 点可看做⼀点光源,经G 1(G 1未画)、M 1、M 2′的反射,也等效于沿轴向分布的2个虚光源S 1′、S 2′所产⽣的⼲涉.因S 1′、S 2′发出的球⾯波在相遇空间处处相⼲,所以观察屏E 放在不同位置上,则可看到不同形状的⼲涉条纹,故称为⾮定域⼲涉.当E垂直于轴线时(见图8-3),屏上出现同⼼圆形条纹,光程差的改变依赖倾⾓和膜厚两个因素,在圆环中⼼处,光程差最⼤,条纹级次最⾼,中⼼环的变化规律与等倾条纹计算公式(8-3)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验内容与步骤⼀、等倾⼲涉现象的观察及钠光D 双线平均波长的测定1.点燃钠光灯,使之经过装有叉丝的⽑玻璃屏照射分光板G 1,且叉丝与分光板G 1、平⾯镜M 2等⾼共轴.转动粗调⼿轮,使M 2镜距分光板G 1的中⼼与M 1镜距分光板G 1的中⼼⼤致相等.2. 眼睛透过G 1直视M 1镜,可看到3个叉丝像.细⼼调节M 1镜后⾯的 3 个调节螺钉,使两个叉丝像重合,如果难以重合,可略微调节⼀下M 2镜后的3个螺钉.当两个叉丝像完全重合时,将看到有明暗相间的⼲涉环,再细调平⾯镜后的螺钉,使条纹成圆形.若⼲涉环模糊,可轻轻转动前⽅粗调⼿轮,使M 1镜移动⼀下位置,⼲涉环就会出现.3.再仔细调节M 2镜的2个拉簧螺丝,直到把⼲涉环中⼼调到视场中央,并且使⼲涉环中⼼随观察者的眼睛左右、上下移动⽽移动,但⼲涉环不发⽣“涌出”或“陷⼊”现象,这时观察到的⼲涉条纹才是严格的等倾⼲涉.4.测钠光D 双线的平均波长.先调仪器零点,⽅法是:将微调⼿轮沿某⼀⽅向(如顺时针⽅向)旋⾄零,同时注意观察读数窗刻度轮旋转⽅向;保持刻度轮旋向不变,转动粗调⼿轮,让读数窗⼝基准线对准某⼀刻度,使读数窗中的刻度轮与微调⼿轮的刻度轮相互配合.5.始终沿原调零⽅向,细⼼转动微调⼿轮,观察并记录每“涌出”或“陷⼊”50图8-3 点光源⾮定域⼲涉个⼲涉环时,M1镜位置,连续记录6次.6.⽤逐差法求出钠光D双线的平均波长,并与标准值进⾏⽐较.⼆、测定钠光D双线的波长差1.以钠光为光源调出等倾⼲涉条纹.2.⽤粗调⼿轮移动M1镜,使视场中⼼的视见度最⼩,记录M1镜的位置;沿原⽅向继续移动M1镜,使视场中⼼的视见度由最⼩到最⼤直⾄⼜为最⼩,再记录M1镜位置.3.实际实验中因为视见度模糊区很宽,难以准确测得,故可利⽤拓展量程法去减⼩单次测量的随机误差.读出连续共6个视见度最⼩时M1镜的位置差,求出这5个间隔的平均值为Δd,代⼊(8-8)式计算D双线的波长差.三、选做内容1.点光源⾮定域⼲涉现象观察⽅法步骤仿照等倾条纹⾃拟.2.观察等厚⼲涉和⽩光⼲涉条纹在等倾⼲涉基础上,移动M1镜,使⼲涉环由细密变粗疏,直到整个视场条纹变成等轴双曲线形状时,说明M2与M2′接近重合.细⼼调节⽔平式垂直拉簧螺丝,使M1与M2′有⼀很⼩夹⾓,视场中便出现等厚⼲涉条纹,观察和记录条纹的形状、特点.⽤⽩炽灯照明⽑玻璃(钠光灯不熄灭),缓慢地旋转微动⼿轮,M1与M2′达到“零光程”时,在M1与M2′的交线附近就会出现彩⾊条纹.此时可挡住钠光,再极⼩⼼地旋转微调⼿轮找到中央条纹,记录观察到的条纹形状和颜⾊分布.·实验数据测量1、钠黄光平均波长测量数据表条纹计数n10 50 100 150 200 250 动镜位置d1 (mm)条纹计数n2300 350 400 450 500 550 动镜位置d2 (mm)Δd=| d2- d1| (mm)2、钠黄双线波长差测量数据记录表条纹消失次数 1 2 3 4 5 6 动镜位置d (mm)·实验注意事项1.迈克尔逊⼲涉仪系精密光学仪器,使⽤时应注意防尘、防震;不能触摸光学元件光学表⾯;不要对着仪器说话、咳嗽等;测量时动作要轻、要缓,尽量使⾝体部位离开实验台⾯,以防震动.2.实验前和实验中调节旋转⼿轮时,应密切关注M1的位置,不能顶靠前端的仪器主体,以免挤压损伤仪器.3.测量时微动⼿轮要保持单⽅向转动,不要中途反转,以免引起回程误差.·历史渊源与应⽤前景迈克尔逊⼲涉仪是1881年由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为研究“以太”漂移⽽设计制造的精密光学仪器.历史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为爱因斯坦建⽴狭义相对论奠定了基础.迈克尔逊和莫雷因在这⽅⾯的杰出成就获得了18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谱线精细结构的研究和⽤光波标定标准⽶尺等实验都⾸先在这台⼲涉仪上完成.迈克尔逊⼲涉仪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经典⼲涉仪,其基本原理已经被推⼴到许多⽅⾯,以它为基础研制成各种形式的精密仪器,⼴泛地应⽤于计量技术和科学研究中.20世纪60年代激光出现以后,良好的光源拓展了它的应⽤领域.⽤它不仅可以观察光的等厚、等倾⼲涉现象,精密地测定光波波长、微⼩长度、光源的相⼲长度等,还可以测量⽓体、液体的折射率.·与中学物理的衔接见实验七⽜顿环⼲涉·⾃主学习因为分振幅薄膜⼲涉⼀般难以将⼆束相⼲光的光路分开,使真正的光学测量⽆法实现.本实验的构思亮点:⾸次将相⼲光引向两条相互垂直的光路通过,为待测物加⼊⼀侧光路去改变光程差创造了良好条件,是⾼精度不接触⽆损检测的经典仪器模型.操作难点:叉丝像重合的判断;等倾条纹视场的消除,⽩光等厚条纹的获得.1.实验中⽑玻璃起什么作⽤?为什么观察钠光等倾⼲涉条纹时要⽤通过⽑玻璃的光束照明?2.光源⽑玻璃屏上的叉丝经M1M2成的像为什么是3个?3.⼲涉仪中的G1G2各起什么作⽤?⽤激光源照明时,没有G2能否产⽣⼲涉条纹?4.观察钠灯的等倾⼲涉现象时,上下左右动眼睛,发现已没有泡冒出或陷进去,且圆⼼在视野中央,但改变M1、M2之间的距离时,发现圆环的中⼼偏离视野中⼼,试分析原因?5.⽤钠光做光源时,⼲涉条纹为什么会出现视见度为零的现象?6.当M1、M2之间的距离增⼤时,可观察到中⼼条纹“陷⼊”还是“冒出”?7.已知什么量?哪个是待测量?如何控制变量?关注仪器的分度值及单位,按要求处理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8.本实验还有哪些操作难点?针对操作难点,摸索并掌握正确的调节的⽅法.·实验探究与设计1.调节钠光的⼲涉条纹时,如确认两个叉丝像已重合,但条纹并未出现,试分析可能产⽣的原因,写出解决⽅案.2.尝试设计测量透明薄膜厚度或折射率的实验⽅案,并完成实验.。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bf1280e55270722182ef70b.png)
实验一基带信号的常见码型变换一、实验目的1.熟悉NRZ,BNRZ,RZ,BRZ,曼彻斯特,CMI,密勒,PST码型变换原理及工作过程。
2.观测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变换测量点波形。
二、实验原理在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中,传输码的结构应具有以下主要特性:1).相应的基带信号无直流分量,且低频分量少。
2).便于从信号中提取定时信息。
3).信号中高频分量尽量少,以节省传输频带并减少码间串扰。
4).以上特性不受信息源统计特性的影响,即适应信息源的变化。
5).编译码设备要尽可能简单。
1.单极性不归零码(NRZ码)单极性不归零码中,二进制代码“1”用幅度为E的正电平表示,“0”用零电平表示,单极性码中含有直流成分,而且不能直接提取同步信号。
2.双极性不归零码(BNRZ码)二进制代码“1”、“0”分别用幅度相等的正负电平表示,当二进制代码“1”和“0”等概出现时无直流分量。
3.单极性归零码(RZ码)单极性归零码与单极性不归零码的区别是码元宽度小于码元间隔,每个码元脉冲在下一个码元到来之前回到零电平。
单极性码可以直接提取定时信息,仍然含有直流成分。
4.双极性归零码(BRZ码)它是双极性码的归零形式,每个码元脉冲在下一个码元到来之前回到零电平。
5.曼彻斯特码曼彻斯特码又称为数字双相码,它用一个周期的正负对称方波表示“0”,而用其反相波形表示“1”。
编码规则之一是:“0”码用“01”两位码表示,“1”码用“10”两位码表示。
例如:消息代码: 1 1 0 0 1 0 1 1 0…曼彻斯特码:10 10 01 01 10 01 10 10 01…曼彻斯特码只有极性相反的两个电平,因为曼彻斯特码在每个码元中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所以含有位定时信息,又因为正、负电平各一半,所以无直流分量。
6.CMI码CMI码是传号反转码的简称,与曼彻斯特码类似,也是一种双极性二电平码,其编码规则:“1”码交替的用“11“和”“00”两位码表示;“0”码固定的用“01”两位码表示。
通信报告 BPSK传输系统实验
![通信报告 BPSK传输系统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b7b4256b7e21af45b307a8f3.png)
BSK 传输系统实验一、 实验目的1、 了解Nyquist 基带传输设计准则;2、熟悉升余弦基带传输信号的特点;3、掌握眼图信号的观察方法并学习和评价眼图信号;4、掌握BPSK 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5、熟悉BPSK 调制载波包络的变化;6、观察BPSK 解调数据反相的现象;二、 实验仪器1、JH5001通信原理基础实验箱 一台2、双踪示波器 一台3、函数信号发生器一台三、 实验原理(一)基带成型Nyquist 设计准则为基带传输系统信号设计提供了一个方法。
利用该准则一方面可以对信号的频谱进行限制,另一方面又不会产生码间串扰。
升余弦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为:⎪⎪⎩⎪⎪⎨⎧+>+<<-+-+-≤≤=SSS S SRCT f T f T f T T f f H2/)1(||02/)1(||2/)1()21|)|2(cos(1[212/)1(||01)(αααααπα图a Nyquist 升余弦滤波基带传输频域与时域特性示意图成形之后的基带信号经D/A 变换之后,直接对载波进行调制。
对眼图性能判断主要依据图6中所示的主要测量指标。
图b 眼图主的性能指标示意图(二)BPSK 调制解调理论上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 )可以用幅度恒定,而其载波相位随着输入数据m (1、0码)而改变,通常这两个相位相差180°。
如果每比特能量为E b ,则传输的BPSK 信号为:)2cos(2)(c c bb f T E t S θπ+=其中⎩⎨⎧===1180000m m c θ在实际通信系统中,通常采用Nyquist 波形成形技术,BPSK 的调制工作过程如下:首先输入数据进行Nyquist 滤波,滤波后的结果分别送入I 、Q 两路支路。
因为I 、Q 两路信号一样,本振频率是一样的,相位相差180度, 所以经调制合路之后仍为BPSK 方式。
采用直接数据(非归零码)调制与成形信号调制的信号如图9所示:归零码载波直接调制成形调制Tb图c 直接数据调制与成形信号调制的波形在接收端采用相干解调时,恢复出来的载波与发送载波在频率上是一样的,但相位存在两种关系:00、1800。
实验指导书
![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b9c79c6327d3240c8447efbc.png)
《通信原理》实验指导书实验1 熟悉实验仪器及其环境一、实验目的1、了解RZ8641型通信原理实验环境2、掌握示波器的使用方法二、实验预习要求略三、实验仪器的使用第一部分 RZ8641型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本通信原理实验平台由实验平台底板和实验模块组成。
本实验平台要求示波器最低配置为20M双踪模拟示波器,示波器的幅度档一般设置在2V档,探头1X 无衰减。
测量时黑色的接地夹子应先接地。
一般情况下,本实验平台上元器件的标号都是按照模块划分的。
如标号58TP01,“58TP01”中的“58”表示模块的标号,即“XXX模块”;“01”表示编号,“TP”表示常规测试点;“位:A”表示此模块需要安置在底板的标号为“A”位置,合起来即表示“XXX模块”需安置在底板的标号为“A”位置,其中一个标号58TP01波形测量点(镀银测试针)。
另外,如标号为58P01,即表示一个信号输入(输出)连接点(铜质铆孔),如铆孔边的箭头背离铆孔,即表示是信号输出连接点;如箭头指向铆孔,即表示信号输入连接点。
本实验平台中,所有通信信号都是通过铆孔开放出来的,实验时需在了解实验结构的基础上,用铆孔连接线连接构成所需实验系统。
进行铆孔连接时,连接线接头插入铆孔后,轻轻旋转一个小角度,接头将和铆孔锁死;拔出时,回转一个小角度即可轻松拔出,切勿使用莽力拉扯,以免插头针断在铆孔中。
实验操作前,务必预习实验内容,在弄清楚实验要求和各模块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系统的连接构建。
电子元器件标号首字母的意思:TP表示信号波形测量点,P表示信号输入输出铜铆孔,U表示芯片集成电路,R表示电阻,C表示普通电容,E表示电解电容,J表示接插件,JZ表示晶振或晶体,K表示选择开关等。
拨码器开关设置一览表在本实验平台上,我们采用了红色的拨码器来设置各种实验的参数。
拨码器的白色开关:往上,记为1;往下,记为0。
一、“时钟与基带数据产生模块”5位拨码开关4SW02:S1:00000:4P01铆孔,PN15 2K,15位m序列111101*********S2:00001:4P01铆孔,PN15 32K,15位m序列111101*********S3:00010:4P01铆孔,PN31 2K,31位m序列31位1111100110100100001010111011000S4:00011:4P01铆孔,PN31 32K,31位m序列31位1111100110100100001010111011000S5:00100:CVSD,编码速率8KS6:00101:CVSD,编码速率16KS7:00110:CVSD,编码速率32KS8:00111:CVSD,编码速率64KS9:01000:PCM,线路编码速率64KS10:01001:PCM,线路编码速率128K(或标准E1速率)S11:01010:接收滤波器截止频率2.65KS12:01011:接收滤波器截止频率5.3KS13:01100:接收滤波器截止频率10.6KS14:01101:待用S15:01110:4SW01拨码器设置数据(8bit数据)64KS16:01111:时分复用(4SW01拨码器设置数据64K,PCM编码64K、CVSD编码64K、滤波器2.65K)。
遗传学实验(汇总)
![遗传学实验(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8f0a1fd04a1b0717fd5dd25.png)
遗传学实验指导山东农业大学遗传学教研室二OO五年目录实验一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观察实验二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制片技术实验三植物根尖压片技术实验四染色体组型分析实验五基因的分离、独立分配和互作实验六连锁基因的遗传分析实验七果蝇的形态鉴别和饲养管理实验八辐射对植物染色体的诱变作用实验九植物DNA的提取与定量分析实验十植物的RAPD分析实验一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观察一、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性母细胞在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最终形成的配子染色体数目比母细胞减少一半。
雌雄配子受精结合后代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从而保持了物种在遗传上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为后代的变异提供了基础。
减数分裂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两个连续变化的阶段。
每个阶段根据细胞和染色体的变化特点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
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较长,染色体变化也比较复杂,所以又常常将前期I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浓缩)期。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对遗传物质的分配和重新组合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了解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所表现的特殊变化,可以从细胞学水平加深对遗传学基本规律的理解。
本实验通过在光学显微镜下对供试材料永久制片的观察熟悉性母细胞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对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和意义有深刻的了解。
二、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品玉米、小麦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永久制片和照片,以及显微镜、擦镜纸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利用玉米、小麦等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永久制片,参考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显微照片,在显微镜下进行系统地观察,掌握各个时期的特点。
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简述如下:1.前期I(1)细线期:细胞核内开始出现细而长交织成一团的线状物,难以找到两端,无法计数,这是初期形成的染色体。
光通信技术 部分实验(WDM系统实验)
![光通信技术 部分实验(WDM系统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05eb9be433687e21ae45a94d.png)
6 单芯单向,发射端用正常 图象变差,一个移动的暗图象
WDM,接收端用用性能 叠加在另外一个图象上或者无
差WDM。
图像
7 单芯单向3点OADM系统 13图象变差,一个移动的暗图
(性能差OADM)
象叠加在另外一个图象上或者
无图像,15图像正常
8 单芯双向3点OADM系统 15波长图象正常,中间节点图
几种泵浦方式下信号功率的变化
分布式喇曼光纤放大器与其它集总式光纤放大器相比 有许多优点:
✓ 等效噪声指数低(<0),因此能够进行超常距离的 传输。
✓ 增益谱型与信号输入功率的大小不敏感,而且其增 益平坦度可以通过多波 长泵浦来实现,而不需要额 外的增益平坦滤波器。
✓ 有非常宽的增益带宽,只要适合的泵浦波长,理论 上能够放大任何波长处的信号。
O-Band:1275.7, 1300.2, 1324.7, 1349.2 E-Band:1380, 1400, 1420, 1440 S+C+L-Band: 1470, 1490, 1510, 1530, 1550, 1570, 1590, 1610
频率(THz) 波长(nm) 频率(THz) 波长(nm) 频率(THz) 波长(nm) 196.100 1528.77 194.800 1538.98 193.500 1549.32 196.000 1529.55 194.700 1539.77 193.400 1550.12 195.900 1530.33 194.600 1540.56 193.300 1550.92 195.800 1531.12 194.500 1541.35 193.200 1551.72 195.700 1531.90 194.400 1542.14 193.100 1552.52 195.600 1532.68 194.300 1542.94 193.000 1553.33 195.500 1533.47 194.200 1543.73 192.900 1554.13 195.400 1534.25 194.100 1544.53 192.800 1554.94 195.300 1535.04 194.000 1545.32 192.700 1555.75 195.200 1535.82 193.900 1546.12 192.600 1556.55 195.100 1536.61 193.800 1546.92 192.500 1557.36 195.000 1537.40 193.700 1547.72 192.400 1558.17 194.900 1538.19 193.600 1548.51 192.300 1558.98 频 率 间 隔=100GHz 波 长 间 隔 约 0.8nm 192.200 1559.79
完整版眼图观测实验
![完整版眼图观测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9a24e5c502768e9951e738da.png)
武夷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通信原理实验项目名称:眼图观测实验姓名:专业:通信工程班级:一班学号:同组成员:匚-、实验准备[1L:实验目的1、掌握眼图观测的方法。
2、掌握相关眼图的测量方法。
实验内容1、观测眼图。
2、测量沿途的判决电平、噪声容限。
实验模块1、通信原理11号模块2、双踪示波器模块实验原理在实际系统中,完全消除码间串扰是十分困难的,而码间串扰对误码率的影响目前尚无法找到数学上便于处理的统计规律,还不能进行准确计算。
为了衡量基带传输系统的性能优劣,在实验室中,通常用示波器观察接收信号波形的方法来分析码间串扰和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这就是眼图分析法。
如果将输入波形输入示波器的Y轴,并且当示波器的水平扫描周期和码元定时同步时,在示波器上显示的图形很象人的眼睛,因此被称为眼图。
二进制信号传输时的眼图只有一只“眼睛”,当传输三元码时,会显示两只“眼睛”。
眼图是由各段码元波形叠加而成的,眼图中央的垂直线表示最佳抽样时刻,位于两峰值中间的水平线是判决门限电平。
最佳抽样时刻最大信号失真量噪声容限■ ————————— 1^——_可以抽样的时间过零点失真图23-1 眼图的一般描述在无码间串扰和噪声的理想情况下,波形无失真,“眼”开启得最大。
当有码间串扰时,波形失真,引起“眼”部分闭合。
若再加上噪声的影响,则使眼图的线条变得模糊,“眼”开启得小了,因此,“眼”张开的大小表示了失真的程度。
由此可知,眼图能直观地表明码间串扰和噪声的影响,可评价一个基带传输系统性能的优劣。
另外也可以用此图形对接收滤波器的特性加以调整,以减小码间串扰和改善系统的传输性能。
通常眼图可以用图7.6所示的图形来描述。
由此图可以看出:(1)眼图张开的宽度决定了接收波形可以不受串扰影响而抽样再生的时间间隔。
显然,最佳抽样时刻应选在眼睛张开最大的时刻。
(2 )眼图斜边的斜率,表示系统对定时抖动(或误差)的灵敏度,斜边越陡,系统对定时抖动越敏感。
最新8681B 通信技术实验平台
![最新8681B 通信技术实验平台](https://img.taocdn.com/s3/m/65732bd7d15abe23492f4d06.png)
3.信道复用技术和均衡技术实验
实验1 频分复用/解复用实验 实验2 时分复用/解复用实验 实验3 码分复用/解复用实验 实验4 手动频域均衡实验 实验5 预置式自动时域均衡实验
4.通信系统实验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实验6 实验7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5 实验6 实验7
2.
通信原理重要部件实验
实验l 抽样定理及其应用实验 实验2 PCM编译码系统实验 实验3 ADPCM编译码系统实验 实验4 CVSD编译码系统实验 实验5 FSK(ASK)调制解调实验 实验6 PSK(DPSK)及QPSK调制解调实验 实验7 数字同步技术实验 实验9 眼图观察测量实验 实验l 0 数字频率合成实验 实验11-13 汉明码、交织码、循环码编译码及 纠错能力验证实验
接收低通滤波器特性测试 功率放大器音量调节
二、实验设备
P14滤波器输入 P15滤波器输出 K601: 上位,低通滤波器 带宽为2.6KHZ 中位,低通滤波器 带宽为5KHZ 下位,断开喇叭。 接入正弦信号 用导线将P03与P14连接 输人正弦波幅度置于2V, 调节W09使音量合适。
四十脚挿座
USB接口
复位按纽
跳线挿头
二、整机供电电源测试
本机由位于大底板下的开关电源供电。220伏市电由机箱背面 揷座经右侧电源开关加到开关电源,开关电源输出的三组直流电 源经电源线和挿座送到大底板上,并由红色发光管指示。用普通 万用表可对三组电压进行测量。
电源共三组:+5v (VCC) +12v -12v
8倍观察镜课程设计
![8倍观察镜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5dbc5a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5.png)
8倍观察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8倍观察镜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
2. 学生能够掌握8倍观察镜在生物、地理等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描述8倍观察镜的放大效果及其对物体观察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8倍观察镜,进行观察、描绘和记录。
2. 学生能够运用8倍观察镜进行实地观察,并准确记录观察结果。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对自然界的生物产生兴趣,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2.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分享和交流观察成果。
3. 学生能够养成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学探究类课程,结合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为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但观察技巧和逻辑思维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8倍观察镜的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技巧和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课程目标旨在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引入8倍观察镜的基础知识,介绍其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及使用方法。
- 教材章节:《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观察和探索”第二节“观察工具的认识”。
2. 8倍观察镜在生物、地理等领域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观察镜的实际作用。
- 教材章节:《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观察和探索”第三节“观察工具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正确使用8倍观察镜进行观察,包括观察方法、记录技巧等。
- 教材章节:《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观察和探索”第四节“观察实践”。
4. 观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或室内观察活动,运用8倍观察镜观察植物、昆虫等生物。
- 教材章节:《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观察和探索”第五节“观察活动设计”。
实验8-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胞周期
![实验8-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胞周期](https://img.taocdn.com/s3/m/f219a992a32d7375a41780d9.png)
高芙蓉 细胞教研室 同济大学医学院再生医学系 Email:frgao@
实验概要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操作 • 结果和分析 • 注意事项 • 思考题
【实验原理】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1. 光学显微镜的结构
(2)光学系统 ① 目镜 ② 接物镜 ③ 聚光镜
的稳定性 M期: ❖ 核分裂---有丝分裂(前期、前中期、中期、后
期、末期)、 ❖ 胞质分裂(cytokinesis)
(1) 前期 prophase
中心体
➢ 染色体凝集 ➢ 纺锤体出现
分子事件:
➢ 组蛋白磷酸化
动粒
(2) 前中期 prometaphase ➢ 核膜破裂 ➢ 纺锤体装配 分子事件 ➢ 核纤层蛋白磷酸化
物镜 10X 40X
表 1-2
目镜测微目尺校正结果
目微尺格数
台微尺格数
目微尺校正值(um)
:
长 宽
表 1-3 人口腔粘膜上皮细胞大小测定记录 (格)
1
2
3
平均值
结果计算 长μm=平均格数×校正值 宽μm=平均格数×校正值 大小表示:宽μm×长μm
【注意事项】
1. 移动显微镜时,务必将显微镜提起再放至适当位置,严忌推动显微镜, 应一手握住镜臂,另一手托住镜座,保持整个镜身的平稳。
目微尺每小格长度 = 台微尺每小格长度x
目微尺全长对应台微尺的格数 目微尺全长的总格数
实验原理
四、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cell cycle): 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生长 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包括细胞生长和分裂 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细胞遗传物质复制,各种组分加倍,
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眼图
2.无噪声但有码间串扰的眼图
0
Tb
2Tb
3Tb
4Tb
5Tb
6Tb
0
Tb
2Tb
3Tb
4Tb
5Tb
6Tb
好几条线交织在一起组成 这几条线越靠近,眼图张得越大,码间串扰越小
眼图张得越小通,表信示码工间程串扰专越业大 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2、眼图
3.有噪声又有码间串扰的眼图
19
2000047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x19+x5+x2+x+1
20
4000011
x20+x3+1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1、M序列
4阶的本原多项式: F1(x)=x4+x3+1
an an3 aann4
an-1
an-2
F2(x)=x4+x+1
an
an-1
an-2
an-3
an-4
线性反馈逻辑改为: an an2 an4 若初始状态仍为0 0 0 1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an
1、M序列
an-1
an-2
an-3
an-4
输出
移位时 钟节拍
0 1 2 3 4 5 6
表2
第1级
a n 1
0 1 0 1 0 0 0
序列发生器状态转移流程图
第2级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1、M序列
CCITT (1)建议用于数据传输设备误码测量的m序列
周期是29-1=511,其特征多项式建议采用 x9+x5+1;
(2)建议用于数字传输系统测量的m序列周期 是215-1=32767,其特征多项式建议采用 x15+x14+1。
过调整)传输系统性能时在示波器上观察到
的像人的眼睛一样的图形。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2、眼图
1.无噪声、无码间串扰时的眼图
二进制代码为1110001010 收到连1码时:持续时间为 的正电平 而收到连0码:持续时间为 的负电平 “1”“0”码交替:不会出现 持续的正负电平 =(k1)Tb,k为连码的数目
定时误差就越灵敏;
(3)图中阴影区的垂直高度表示信号幅度畸变范围;
(4)在抽样时刻上,上下两阴影区的间隔距离的一半为噪声容限,噪声瞬时
值超过了它就可能发生错误判决;
(5)图中央的横轴位置应对应判决门限电平。
(6)图中倾斜阴影带与横轴相交的区间表示了接收波形零点位置的变化范围
,即过零点畸变,它对于利用信号零交点的平均位置来提取定时信息的接收
第3级
an3
0 0 0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0 0
第4级
反馈值
an4
an an3 an4
1
1
0
0
0
0
0
1
1
1
0
0
0
1
1
0
1
1
0
1
1
1
0
1
1
0
1
0
1
0
1
1
通信0 工程专0 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1、M序列
an-4=100010011010111 an-3=000100110101111 an-2=001001101011110 an-1=010011010111100 an=100110101111000
三、实验仪器仪表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1、M序列
m序列是一种最常见的伪随机序列,它是最长线 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并具有最长周期。
• 任何一级寄存器的输出,在脉冲的触发下,都会 产生一寄存器序列。
n级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输出是一周期序列, 其周期长短取决于移位寄存器的级数、线性反馈逻 辑和初始状态。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1、M序列
移位时 钟节拍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表1 m序列发生器状态转移流程图
第1级 a n 1
0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0 0 0 1
第2级
an2
0 0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0 0 0
若周期最长,则初始状态非全0即可,关键是线性 反馈逻辑。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1、M序列
反馈逻辑符合下式:
an an3 an4
该移位寄存器的状态具有周期性,且周期长度为15。 设初始状态为0001,则得到的序列为:
an4 000100110101111
n
本原多项式的八进制表示
代数式
2
7
x2+x+1 111
3
13
x3+x|+1 1 011
4
23
x4+x+1 10 011
5
45
x5+x2+1 100 101
6
103
x6+x+1 1 000 011
7
211
x7+x3+1 10 001 001
8
435
x8+x4+x3+x2+1
9
1021
x9+x4+1
10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 眼图观测实验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序列等伪随机码的发生原理。 2、了解伪随机码在通信电路中的作用。 3、掌握眼图的观测。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七、讨论思考题
根据实验测得的M序列计算 出两个本原多项式,并画出反馈 逻辑图。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八、实验报告要求
1、记录数字编译码模块的M-OUT输出的 M序列的波形,得到M序列。 2、记录并画出眼图模块所得到的眼图波 形。 3、增加噪声,记录在噪声下的眼图波形 ,分析在不同噪声影响下眼图的各种参数 。
0
Tb
2Tb
3Tb
4Tb
5Tb
6Tb
0
Tb
2Tb
3Tb
4Tb
5Tb
6Tb
原来清晰端正的细线,变成了比较模糊的带状的线,而且不很端正
噪声越大,线条越宽,越模糊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2、眼图
(1)最佳抽样时刻应选择眼图中“眼睛”张开最大的时刻;
(2)眼图斜边的斜率决定了系统对抽样定时误差的灵敏程度,斜率越大,对
系统有很大的影响。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六、实验原理
3、眼图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噪声瞬时电平的 影响无法在眼图中得到完整的反映,因此,即使在 示波器上显示的眼图是张开的,也不能完全保证判 决全部准确。不过,原则上总是眼睛张开得越大, 实际判决越准确。所以,还是可以通过眼图的张开 度来衡量和比较基带信号的质量,并以此为依据来 调整信号在信道中的传输特性,使信号在通信系统 信道中传输尽最大可能接近于最佳工作状态。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五、实验内容
1、测量系统自带的127bit的伪随机码的波 形。
2、学习码元多项式,根据多项式设计出 具体电路。
3、眼图的示波器观测。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六、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实验连线:
(1)连接数字时钟信号源的1024K至数字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九、实验照片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九、实验照片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九、实验照片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2、眼图
所谓“眼图”,就是由解调后经过低通 滤波器输出的基带信号,以码元定时作为同 步信号在示波器屏幕上显示的波形。干扰和 失真所产生的传输畸变,可以在眼图上清楚 地显示出来。因为对于二进制信号波形,它 很像一只人的眼睛。
眼图是指利用实验的方法估计和改善(通
输出
an an1 an4
an-3
an-4
输出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m序列在误码测试中的应用 误码测试原理如下图所示。
1、M序列
发收端同步产生m序列,发送端输出的序列经传输后若无误码 ,则应与原序列相同; 在接收端两序列按模二逐位相加,若传输过程有差错,模二加 的结果必为1,用计数器记录之,即可测得误码率。
an2
0 0 1 0 1 0 0
第3级
a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