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导体和绝缘体》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

导体和绝缘体是电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导体的概念、导体的特点以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电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导电性能的探究,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导体的概念、导体的特点以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特点。

2.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导体的特点和导电性能的差异。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种导体和绝缘体物品、电池、灯泡、导线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和观察,展示导体的特点和导电性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导体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电池、灯泡、导线和各种导体和绝缘体物品,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和黑板,总结导体的特点和导电性能的差异,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线、电器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3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导体的特点和导电性能的差异。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并说明它们的用途。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路是由电源、导体和负载组成的。

2.掌握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搭建方法。

3.理解开关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过程与方法1.能够用实验法验证开关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2.能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3.能够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和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设计1. 导入1.师生互动:老师出示用电器的图片,让学生猜测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2.探究现象:学生观察开关的使用,探究其作用。

2. 讲授1.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由电源、导体和负载三部分组成。

–用“加入电池”、“接通电灯”实验探究电路的构成。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搭建方法–串联电路:将多个负载设备依次连接在一起形成电路。

用实验探究串联电路的搭建方法和工作原理。

–并联电路:将多个负载设备并联在一起形成电路。

用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的搭建方法和工作原理。

3.开关的作用–开关具有控制电路通断的作用。

用“控制电灯”的实验说明开关的作用。

3. 操作练习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搭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并观察实验现象。

4. 归纳总结1.讨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异同点。

2.总结开关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5. 展示交流1.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电路模型。

2.学生交流使用电路的注意事项和经验。

6. 作业1.打开家里的电器,插拔电源线,观察实验现象,并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2.搜集有关电路的知识,为下一节课展示和交流做准备。

三、板书设计1. 电路的构成•电源•导体•负载2.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多个负载设备依次连接在一起•并联电路:多个负载设备并联在一起3. 开关的作用•控制电路通断四、教学评估1. 回答问题1.电路的构成由哪三部分组成?2.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3.如何实现对电路的控制?2. 设计评价1.学生通过实验和搭建电路,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规范程度如何?3.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五、教学注意事项1.实验时要注意电源的正负极连接,避免出现短路现象。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电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电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电和我们的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电和我们的生活》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电的基本概念,电流的形成,电源的作用,以及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电的重要性,了解电的安全使用方法,为后续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电器,对电有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电的本质和电流的形成机制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的基本概念,电流的形成,电源的作用,以及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电的重要性,学会安全使用电器,培养节约用电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的基本概念,电流的形成,电源的作用,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电流的形成机制,电器的工作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电流的形成,理解电的基本概念。

2.讲授法:讲解电流的形成机制,电器的工作原理,让学生深入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源、电线、灯泡等实验器材。

2.课件:电流形成动画、电器工作原理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利用电流形成动画,引导学生关注电流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电的基本概念,电流的形成,电源的作用,以及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讲解,让学生对电有更深入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电流的形成,验证电流的规律。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形成机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巩固(5分钟)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电的基本概念、电流的形成、电源的作用等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3.简易电路》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3.简易电路》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3.简易电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简易电路》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电路的基本概念,学习如何组成一个简单的电路,并能够探究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教材以实验为基础,注重学生的操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科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但他们对于电路这一概念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使他们理解和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

同时,学生之间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关注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知道电路是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的。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流规律。

2.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电流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路的组成和电流规律。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享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如灯泡、风扇等)、电池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教材和辅导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电路图片,如照明电路、电视电路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电路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电路有什么作用?电路是由哪些元件组成的?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演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路的组成和电流的流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组成一个简易电路,观察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2022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附目录)

2022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附目录)

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1.电和我们的生活【教材简析】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教材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了解学生们对电的原有认识。

接着让学生们提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然后,通过调查家中的用电器来认识不同的电源和电都能为我们做什么,初步建立电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的概念。

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寻找静电的生活体验中开始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带电,这虽然是浅层次的认知,但是建立了静电与生活用电的联系,对电的本质有了了解,这种“点到为止”的认识是后面探究活动的基础,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学生对电的前期认识,第二部分探索家庭用电器中供电的种类及安全用电,第三部分研讨如果没有电,我们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对电的认识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包括基本的用电安全,但对于不同用电器用的电来自哪里,通电后的电器如何工作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学生在过去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

教学中,我们要继续坚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他们逐渐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电是由电源提供的,电源分为交流电和直流电。

2.电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的能源,它能驱动用电器做很多工作。

3.初步懂得一些基本的安全用电知识。

科学探究目标1.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家中常见的用电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电源类别。

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增强对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3.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电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电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的能源。

难点:了解家中常见的用电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电源类别。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科版)一、单元教学意义本单元是在三上《植物》、《动物》单元对一些动植物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并初步掌握了一定观察方法,又在三下经历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植物的“新生命”诞生来指导学生认识新生命产生的相应器官及相对较长的、微细的新生命诞生的变化过程,从中知道新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繁殖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第1—是第一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

这部分的学习是从引导学生观察一棵油菜到一朵油菜花再到一棵油菜花开始,即《油菜花开了》,从对一种花的观察,发展到对《各种各样的花》的观察,在观察中也许学生会产生一个问题:颜色、形状、大小、构造千差万别,人们是根据什么把它们统称为花的呢?于是就产生《花、果实和种子》一,随着活动的展开,探究重点便转移到了果实和种子上了。

如果种子都落在旁边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活动自然推进到《把种子散播到远处》,那么一粒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又是怎样生长的呢?学生势必进入《萌发的种子》的研究题,植物是这样,动物呢?第6—7是第二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

通过认识动物的卵、卵的孵化过程及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科学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A、科学概念:、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B、过程与方法:、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和种子的内部构造。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电路》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电路》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电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书《电路》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的核心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电路的概念、组成以及电路的连接方式。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掌握电路的组成及连接方法,为后续的电路实验和制作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

但在电路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电路概念的理解较为抽象;2. 对电路组成和连接方法的认识不足;3. 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路的概念、组成及连接方式,能运用电路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路的概念、组成及连接方式。

2.难点:电路连接方法的运用,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电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路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如照明电路、手机充电等,引导学生认识电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电路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让学生思考。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电路的组成图,详细讲解电路各部分的作用,如电源、导线、开关、灯泡等。

同时,展示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如串联和并联。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尝试制作简单的电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操作错误。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掌握声音的三大特征。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三大特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声音的三大特征。

难点:声音的传播过程及其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有趣的音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声音的知识。

2.声音的产生(1)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过程。

3.声音的传播(1)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过程。

4.声音的三大特征(1)教师讲解声音的三大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三大特征。

5.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设计1.请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2.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声音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三大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重难点补充:1.声音的产生(1)教师演示用敲击鼓面产生声音的实验。

对话:“同学们,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2)引导学生感受鼓面振动,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对话:“谁能告诉我在敲击鼓面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现象?”2.声音的传播(1)教师讲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通过实验展示真空铃实验,让学生直观理解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对话:“如果我们在真空中摇铃,你们认为会听到声音吗?为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用不同材料(如空气、水、固体棒)进行声音传播的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电路》这一节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电路的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电路的连接方式以及用电器工作时的相互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是对于电路的概念和电路的连接方式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路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路的概念,知道电路的组成。

2.让学生掌握电路的连接方式,能够正确连接电路。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电路的概念,知道电路的组成,掌握电路的连接方式。

2.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连接电路,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问题解决法、小组合作法等,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学习电路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路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2.学具:每个学生一组电路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电路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电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电路的组成,介绍电路的连接方式,让学生明白电路是如何工作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电路实验,亲自动手连接电路,观察电路的工作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电路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对电路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电路,让学生发挥创造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电路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和电路的连接方式。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电路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电路的概念、电路的组成、电路的连接方式。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简易电路》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简易电路》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简易电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简易电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等。

同时,让学生掌握电路的两种状态:通路和断路。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电路,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尝试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学生对于电路这个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等。

2.让学生掌握电路的两种状态:通路和断路。

3.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电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掌握电路的两种状态。

2.难点:让学生自己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电路。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

2.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开关、灯泡等。

2.准备教学课件,包括电路图和实验过程的图片。

3.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点亮一个灯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灯泡会亮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电路的存在和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等。

同时,讲解电路的两种状态:通路和断路。

《种子的萌发》教案

《种子的萌发》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5.种子的萌发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学生已熟悉了植物的花、果实的形成过程以及种子用各种方式将种子撒播到远处之后,种子在怎样的条件下才会萌发而引出的研究。

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浸泡种子。

第二个活动是种子内部结构。

第三个活动是发芽的蚕豆。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于植物的种子是有一定感性认识的,但是对于种子的内部结构以及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所起什么作用知道甚少。

本课让学生通过亲自解剖多种种子,了解种子内部的结构;再让学生在课外对种子发芽进行持续地观察和记录,发现种子各部分的作用。

新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第二单元《电路》教学设计

新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第二单元《电路》教学设计

新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第二单元《电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第二单元《电路》的内容包括电路的定义、电路的组成、电路的连接方式、用电器的工作原理等。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愿意探索。

但是,他们对电路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操作来实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的操作和解释,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电路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路的定义、组成和连接方式,学会使用电路实验器材,探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路的定义、组成和连接方式,用电器的工作原理。

2.难点:电路的连接方式,用电器的工作原理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电路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路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2.学具:学生电路实验器材、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电路的定义和组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电路的定义、组成和连接方式,让学生对电路有直观的认识。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电路实验,连接电路,观察用电器的工作情况,掌握电路的连接方式。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电路连接方式的特点,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电路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掌握用电器的工作原理。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电路知识。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电路知识。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点亮小灯泡》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点亮小灯泡》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点亮小灯泡》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点亮小灯泡》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简单的电路知识,亲手搭建电路,点亮小灯泡,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简单的电路知识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是,对于电路的原理和电路图的绘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知道电路的组成和电路的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原理。

2.电路图的绘制和电路的搭建。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解决问题。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路元件(灯泡、电线、开关等)、电路图、实验器材等。

2.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电路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原理,让学生明白电路的组成和电路的工作方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根据电路图搭建电路,点亮小灯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绘制电路图,总结电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电路图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电路,使灯泡发光的方式更多样化。

学生动手尝试,展示自己的创意。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电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模拟安装照明电路》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模拟安装照明电路》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模拟安装照明电路》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模拟安装照明电路》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照明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安装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电路的概念、组件以及电路的连接方式,并能够亲自动手安装照明电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电路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照明电路的安装和操作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电路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路的概念、组件及电路的连接方式,学会安装照明电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路的概念、组件及电路的连接方式。

2.难点:照明电路的安装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自主学习照明电路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路图、照明电路组件、工具箱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照明电路组件、工具箱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晚上我们为什么会看到明亮的教室?”引发学生对电路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照明电路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照明电路的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认识电路的概念和组件。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根据电路图和组件,尝试安装照明电路。

教师在过程中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安装照明电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分享自己的操作心得。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照明电路除了用来照明,还可以应用于哪些场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主要围绕“电路”这一主题展开。

本单元内容包括:电路的组成、电路的连接方式、用电器的工作原理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清晰的实验步骤和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

但同时,学生对电路的理解还需要借助具体的实验和实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通过实验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连接方式。

2.学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和电压。

3.掌握用电器的工作原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2.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

3.用电器的工作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实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用电器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用电器等。

2.教学课件:教材图片、实验视频等。

3.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电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电路的组成。

提问:“你们知道电路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路的原理。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连接电路,测量电流和电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利用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电路知识的理解。

教师讲解答案,巩固所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中的开关》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中的开关》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中的开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 开关可以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 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二、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三、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合作、勇于创新。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感受开关对人类生活方式带来便利。

2. 体验包括设计、制作、改进在内的技术与工程活动的过程。

【教学重点】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软木块、曲别针、图钉、小灯座、小灯泡、导线、电池盒、电池、小开关、红灯、绿灯和黄灯、不同类型的开关图片或者实物、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学习简单电路,同学们回顾一下,怎样连接这个电路呢?学生回顾知识。

教师提问:在这个简易电路中,小灯泡一直发亮,添加什么元件能控制电流的通和断?学生思考,并根据生活经验回答(预设):添加开关可以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和断。

教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生活中,我们能安全、方便地使用各种电器,是因为有开关。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电路中的开关,看看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和断的。

(设计意图:回顾简单电路知识,提问引入开关这一元件,将话题聚焦到本节课的主题学习。

)二、探索1.观察小开关(1)教师分组发放小开关、导线、电池、电池盒、小灯泡和小灯座等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先观察开关的材料,并提问:这个开关使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小组进行讨论,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小开关的底座是塑料底板,塑料是绝缘体,其主要是不让电流流过;小开关的上面有金属片,金属片是导体,可以让电流通过。

(2)教师提出任务:我们将开关连接到电路中,观察开关是如何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的。

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小开关是怎样工作的。

(3)教师播放探究实验视频《探究开关的作用》,并小结:当开关闭合时,金属片连接在一起,电流通过后小灯泡亮起来。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教案(2021新版)(精编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教案(2021新版)(精编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电路》教案(2021新版)(精编版)第二单元:电路1.电和我们的生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电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意识到电的危险性,注意安全用电。

科学探究目标]1.头脑风暴分享关于电的知识和问题。

2.调查家中的用电器。

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好奇心,积极参与调查活动。

2.勇于接受不同人的想法,积极交流和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获取学生初始想法,意识到电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海报纸、马克笔学生准备] 科学活动手册、用电器调查结果表教学过程】一、聚焦谈话:我们的生活、研究和工作都需要电器的支持,电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提问:我们对电有哪些了解?知道哪些关于电的知识?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二、探索任务一:用讨论的方式记录我们对电的认识。

头脑风暴原则:1.开放心态接收各种观点。

2.不对其他同学贡献的观点批评或妄加评论。

3.把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的观点联系起来。

任务二:调查家中使用的电器。

这些电器用的电来自哪里?通电后能做什么?安全用电提示:1.墙壁插座内的电是发电厂通过电网输送到各家各户的,一旦触及能引发事故,致人死亡,所以千万不能直接触摸。

2.不要用插座中的电做任何实验!在本单元的研究中我们只用电池来做实验。

3.不要靠近变压器以及断开或裸露的电线。

当看到断开或者裸露的电线时,要马上报告家长、老师或者有关人员。

三、研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教学后记】2.点亮小灯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科学探究目标]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和推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附:单元学习指导)一、单元教学意义本单元是在三上《植物》、《动物》单元对一些动植物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并初步掌握了一定观察方法,又在三下经历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植物的“新生命”诞生来指导学生认识新生命产生的相应器官及相对较长的、微细的新生命诞生的变化过程,从中知道新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繁殖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第1—5 课是第一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

这部分的学习是从引导学生观察一棵油菜到一朵油菜花再到一棵油菜花开始,即《油菜花开了》,从对一种花的观察,发展到对《各种各样的花》的观察,在观察中也许学生会产生一个问题:颜色、形状、大小、构造千差万别,人们是根据什么把它们统称为花的呢?于是就产生《花、果实和种子》一课,随着活动的展开,探究重点便转移到了果实和种子上了。

如果种子都落在旁边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活动自然推进到《把种子散播到远处》,那么一粒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又是怎样生长的呢?学生势必进入《萌发的种子》的研究课题,植物是这样,动物呢?第6—7 课是第二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

通过认识动物的卵、卵的孵化过程及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科学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A、科学概念: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E、过程与方法:1、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和种子的内部构造。

2、用适当的形式记录花的变化过程和果实的生长过程。

3、按一定顺序对雄蕊、雌蕊这样细小的结构进行观察。

4、持续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

5、经历观察卵的构造和动物卵的孵化的过程。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探究新生命产生的奥秘的好奇心。

2、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认识到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对于每个物种的延续都至关重要。

三、教学准备器材:镊子、放大镜、剪刀、烧杯、培养皿、小刀材料:开花的油菜植株、南瓜的雄花和雌花、油菜果实、栗子果实、蒲公英果实、蚕豆种子、黄豆种子、各种动物的卵、棉花、棉签、白纸、胶带1、油菜花开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演示: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课件。

分组:开花的油菜植株,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白纸、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

本单元共有7 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物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单元导语:“春天……”出示开花的油菜植株。

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二、探究过程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3)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观察: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读音。

(2)解剖: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示范: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解剖的油菜花。

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

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

(3) 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

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4)观察一个花蕾;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

画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变化顺序图。

三、小结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五、板书设计油菜花开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教学后记:2、各种各样的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2、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

过程与方法:1、根据提示完成花的专题研究,能区分花的相同和不同,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

2、以报告会的形式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形成自觉珍爱生命、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花的专题研究。

【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教学准备】分组: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引入回顾: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

问题:其他的花和油菜花一样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花。

板书课题:各种各样的花二、探究过程1、花的专题观察。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3)供参考的研究专题:校园里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

(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

(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

(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

(1)分组汇报。

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

(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4)推测:南瓜的雄花和雌花会怎样变化呢?4、交流与小结(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质疑拓展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观察更多的花五、板书设计各种各样的花不完全花与完全花单性花与两性花教学后记:3、花、果实和种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构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长成果实和种子。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2、按一定顺序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结构进行专题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

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教学难点】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教学准备】演示: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挂图。

分组: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

开花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

(出示: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二、探究过程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观察雄蕊和雌蕊呢?放大镜。

(2)教师在展示台上演示观察过程,学生归纳研究方法。

a 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

b 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

c 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

d 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

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

(4)全班交流汇报。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

(6)指导阅读课文P28: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

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1)发放油菜的果实。

观察油菜的果实并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

(2)小心剥开一个快要成熟的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3 )全班交流汇报。

比较各组的数据与发现。

三、总结拓展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

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植物还有哪些传播花粉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花、果实和种子雄蕊(花丝和花药)雌蕊(子房、花柱和柱头)受精结果教学后记:4、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演示:椰果,水槽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的果实和种子【教学过程】一、引入回忆: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你发现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种子怎样传播出去的?板书课题: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二、探究过程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分组观察)(1)观察成熟的油菜果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