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讲读--实录精神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学家的“实录”精神

中国古代史学家的“实录”精神

中国古代史学家的“实录”精神摘要:史书是史事最直接的载体,其经世致用的功能在古代起着重要作用,使史学在古代成为显学。

这一功用的发挥取决于史书的真实性、史家的治史态度,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实录”的传统。

本文将从“书法不隐”、“直书与曲笔”、史家修养三方面对中国古代史学家的“实录”精神进行阐释。

关键词:实录;书法不隐;直书与曲笔;史家修养史书是史事最直接的载体,其社会功用是为人们提供借鉴,从史中得到启示,辨别是非曲直,美丑善恶,起到“彰善惩恶”的教育作用。

这一功用能否发挥出来,将取决于史书的真实性,取决于史家能否“直书实录”,使善恶事迹彰显于世。

从中国史学发展来看,要求真实记载历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一、“书法不隐”书法,是史官记事的法度;不隐,是不加隐讳。

在中国古代史学上,“书法不隐”是一个古老的优良传统,也是史学批评的根本原则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自孔子称赞“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1]之后,“书法不隐”遂成为“良史”的标准,并且孔子同时说:“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惜也,越竟乃免。

”也就是说“书法不隐”不仅是史官应当遵循的,就是执政大夫也受到它的约束。

可见,这个法度有很久的传统了,并且这种优良的传统一直影响着古代史学的发展。

班氏父子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2]评价司马迁的《史记》,从而提出了“实录”的观念。

同时也把“实录”的内涵界定为文直事核、善恶俱书,鲜明地体现出了“直书实录”的原则。

遂在两汉时期史家修史便把“实录”作为历史撰述的目标,奠定了中国史学注重“信史”的传统。

司马迁的《史记》也以其“直书实录”的治史精神和原则,成为“实录”的典范,赢得了历代学者的赞誉和推崇。

古代史学“直书”的优良传统遂成为史家所提倡的一种精神境界,也成为人们评价史家的一个标准。

南朝梁人刘勰评论史学时有这样两句话:“辞宗邱明,直归南、董。

”[3]意即史家作史的文辞应以左丘明为宗匠,直笔而书应以南史氏、董狐为依归。

简述史记的实录精神

简述史记的实录精神

简述史记的实录精神史记是中国古代文献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史书之宗。

它由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全书共分为十二史,内容涵盖了从上古传说到西汉初年的历史事件,以及对各类人物和事迹的详细记载。

史记以其独特的实录精神,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重要基石。

实录精神是史记的核心特点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的撰写过程中,秉持着严谨的态度和客观的立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史料的收集和整理。

他不仅广泛搜集各种历史资料,包括古籍、铭文、碑刻等,还亲自赴各地考察,收集第一手的史料。

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得史记成为了一本真实可信的历史著作。

史记以其严谨的实录精神,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准确的记载。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各个时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梳理和整理,形成了一部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历史叙述。

这种实录精神使得史记成为了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

史记的实录精神还体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各类人物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言语等。

这种实录精神使得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真实感。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

史记的实录精神还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上。

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还对这些事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他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对各类人物的行为和决策进行了评价。

这种实录精神使得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料的汇编,更是一部具有历史思考和研究价值的著作。

史记的实录精神对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从传说时代进入了实证时代。

它以其独特的实录精神,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史记的实录精神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史记以其独特的实录精神,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重要经典之一。

《史记》的“实录”精神

《史记》的“实录”精神

《史记》的“实录”精神《史记》纪事,其时间上起当时人视为历史开端的黄帝,下迄司马迁写作本书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空间包括整个汉王朝版图及其四周作者能够了解的所有地域。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三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的总结,也是司马迁意识中通贯古往今来的人类史、世界史。

在这个无比宏大的结构中,包涵着从根本上、整体上探究和把握人类生存方式的意图。

如司马迁本人在《报任安书》中所言,他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所以,不能够把《史记》看成是单纯的史实记录,它在史学上、文学上以及哲学上,都具有极高的成就。

我国史学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讲求“直书”,讲求“无征不信”,讲求忠实地记载历史事实。

“直书”即所谓的“实录”。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给“实录”下过十分完整的定义:“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实录”。

的确,“实录”精神正是《史记》一书所具备的最为难能可贵的特色。

“实录”是对历史著作最起码的要求,非“实录”的是外史、野史,而不是信史。

但是,要做到“实录”,却不是轻而易举的。

连司马迁十分推崇的《春秋》,孔子有时也不得不搞些“为尊者讳”——虚美隐恶的不实之笔。

《史记》的实录精神总的说来表现在司马迁基本上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总结了自五帝以迄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轨迹,它的具体表现则在以下诸方面:一、对于尊贵者,加以客观地再现对于占据统治地位的帝王将相,司马迁以实录的良史之笔绘出了他们的历史面目,既肯定了他们的文治武功,同时也能诛心察影,不留情面地写出了他们庸俗虚伪的一面。

尤其是对后者,他没有采用素来尊重孔子的“曲笔”,而是“文实事核”,直书其事。

比如写汉高祖刘邦,一方面,详细叙述了他提三尺剑于马上夺得江山的壮烈征程和英雄本色;另一方面,又叙述了他的另一个侧面,在《高祖本纪》里写他的“好酒及色”;在《项羽本纪》里写他为了逃命,三次不念亲情,把子女从车上推下,写他在项羽以烹煮乃父相威胁时,竟然无动于衷地回说“幸分一杯羹”;在《留侯世家》中写他攻陷咸阳,便意欲享用秦帝的“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在《萧相国世家》中写他明明猜忌丞相心怀异志,却故意“数使使劳苦丞相”;在《淮阴侯列传》中写他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坐定江山便诛杀功臣;在《季布栾布列传》中写他恩将仇报,杀掉救命恩人丁公;在《郦生陆贾列传》中写他“诸客冠儒冠来者”,“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史记》讲读

《史记》讲读

第九讲
《齐太公世家》:本篇的史料本《国语》、 《左传》、《公羊传》,又参以《管子》、 《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诸 书而成,记载了从齐太公始封到田和代齐的齐 国六百余年的历史,内容繁浩,头绪繁杂,但 是司马迁以“略小取大,举重明轻”的剪裁工 夫予以了清晰的记述。主要是抓住三个阶段, 着重记述了太公与桓公的事迹,并对两位贤相 管仲、晏婴的政绩多有载录。
第六讲(续)
后世多与司马迁的观点相近,推崇文帝之“德”, 甚至称他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可是,不少 文人墨客也注意到了“圣主”与“贤臣”并不完 美的搭配,“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刘长卿《长沙吊贾谊宅》)、“汉文疑贾生, 谪置湘之阴”(白居易《读史》)、“汉文明圣 贾生贤,谪向长沙堪叹息”(白居易《偶然》)、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 《贾生》)等诗句颇可体现出对此的深刻体认。
第九讲(续)
在阅读中具体领会司马迁组织、编排史料时的技 巧。联系本篇与《鲁周公世家》、《《晋世家》 等相关篇章具体理解《史记》中“互见法”与 “迭见法”之不同。将本篇与《周本纪》、《孝 文本纪》、《伯夷叔齐列传》等篇章综合对照, 体会司马迁对“立德”与“立功”的辩证认识以 及对儒家正统观念局限之处的超越。
第八讲(续)
《平准书》中表现出司马迁“以礼义防于利”、 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减少国家对 经济的行政干预、鼓励自由竞争等经济思想。 亦可看出,司马迁肯定经济的重要性,把经济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记录下来并加以研讨,而 且还表现出由当时的经济问题引发出来的社会 政治问题,比如酷吏(可参看《酷吏列传》), 苛政(可参看《封禅书》、《匈奴列传》、 《大宛列传》),腐败,等等,对大一统封建 王朝繁荣背后的诸多隐患予以揭示,富于批判 精神。

由《史记》中帝王类的人物外貌描写看其“实录”精神

由《史记》中帝王类的人物外貌描写看其“实录”精神

由《史记》中帝王类的人物外貌描写看其“实录”精神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史记》是中国伟大的历史著作,开创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客观记载历史的“实录”精神,因此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

笔者在研读《史记》时,发现太史公对帝王国君太子类的人物外貌描写始终是坚持不溢美、不遮丑的原则,如实客观地记录人物的外貌。

下面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逐一的分析。

一是对封建帝王外貌的实录记载。

谈到帝王国君,一般史学家都要为他们虚美隐恶,夸张其辞,树立他们高尚完美的形象,但是《史记》却是秉承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实事求是地“拍摄”下他们的外貌。

如对复杂的秦始皇嬴政的外貌描写。

由于秦始皇既是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又是一位残暴凶恶的暴君,如何处理好这样的二难描写呢? 太史公始终坚持“实录”精神,对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彻头彻尾地记录,同时对其丑恶的外貌也如实地刻画。

《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虽然这是通过辅佐秦王嬴政( 即后来的秦始皇) 统一六国的近臣、军事家尉缭之口描绘秦王的外貌和个性,但是太史公并没有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而为他虚美隐恶,帮助他塑造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实事求是地客观“实录”其丑恶的外貌。

由此可以知道,秦王嬴政鼻子高隆,眼睛细长,胸脯像鸟兽,声音像豺狼,恩情寡薄,有虎狼一样残暴凶恶的心。

后来秦王嬴政焚书坑儒、滥杀无辜、修筑宫殿、倒行逆施,他这残暴刻薄、暴虐无情的个性与其如狼似虎、凶神恶煞的外貌完全吻合、相互映证,所以说太史公对秦始皇丑陋外貌的客观描写正是太史公实录精神的表现,也有助于全面的、立体的、多维的看清历史人物。

再如对繁复的汉高祖刘邦外貌的客观描绘。

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功绩显赫,同时他也是个无赖,有着当了亭长后还吃喝嫖赌、让亲生父亲和结发妻子做人质、在逃跑途中为了自己能逃命而多次把惟一亲生的儿子刘盈扔下车等声名狼藉、臭名昭著的事情。

浅析《史记》中的“实录”精神

浅析《史记》中的“实录”精神

浅析《史记》中的“实录”精神作者:陈安杰章俊宇吴军明来源:《市场周刊·市场版》2018年第14期摘要: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和历史巨著,这部书按照从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三千多年的时间线轴,有条理、有组织的根据史实进行历史编写。

尽管《史记》的批判者不乏少数,但其仍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总体来看却评价颇高。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之不为尊者、贤者讳不仅表现在对皇帝等的批判与肯定,也表现在对各种人物优缺点的塑造方面,在阅读《史记》中,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对于李广将军和项羽等就是塑造的典型。

同时具有了客观的人本色彩和感想色彩。

关键词:《史记》;实录;读书报告司马迁的《史记》以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为形式,表现出“宄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有条理、有组织地叙述了我国古代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是一部忧秀的文学和历史巨著,尽管也存在对《史记》的批判者,但其仍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总体来看却评价颇高。

其中班固是这样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其文直,其事核,故谓之实录。

”而司马迁也表明了自己创作的以道自任和尊重现实的决心与目的,具体表现为在《太史公自序》中写到的一句话:“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

一、“实录”精神之不为尊者、贤者讳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而遭遇宫刑,自己也在《报任安书》中以愤慨的心情,阐述自己的遭遇:“故祸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宫刑。

”尽管汉武帝的不明察让他身心皆受辱,但司马迁仍然以史官的职责和良知,超越了感情与理智的强烈冲突,以充分的实录精神,抛弃了个人恩怨。

既不畏强权,也不丑化事实,而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在《封禅书》和《孝武本纪》中,大胆地对汉武帝任用酷吏、寻药封禅、求仙问道、征伐过度等愚蠢行为进行了仔细叙述,在《封禅书》篇末,司马迁对汉武帝批判说: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而封禅焉。

《史记讲读》——《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与中国古典文学

《史记讲读》——《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与中国古典文学
《史记讲读》
——《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与中国古典文学
一、《史记》叙事整体结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唐· 刘知几:“《史记》者,纪 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 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 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 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 以为长也。”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与中国传记文学
一、传记文学的定义:
《新大英百科全书》:它试图通过选材、 构思,从事实中得出生活形象,在给定的材 料范围内,传记作者努力把素材加工成闪光 的东西,如果他捏造事实,那么他在真实性 方面就是失败的;如果他仅满足列举事实, 那么他在艺术性方面就是失败的。既要真实 可靠,又要求富有想象的安排材料,以达到 栩栩如生的效果,这是传记文学的一组矛盾
二、《史记》对中国传记文学的影响

首先,《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和人文精神奠定了传记文学的基本原则。 《史记· 匈奴列传》指出:孔氏著《春秋》, 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 当世之文而罔襃(bāo,同“褒”),忌讳之辞 也。 《张丞相列传》:自申屠嘉死之后,景帝时 开封侯陶青、桃侯刘舍为丞相。及今上时,柏 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 侯赵周等为丞相。皆以列侯继嗣,娖娖(chuò chuò,拘谨的样子)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 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 游侠、刺客、倡优、医生
3、《史记》实录特点
历史真实和逻辑归纳的统一
惠帝不入本纪
项羽、吕后被列入本纪 孔子、陈胜列入世家
在叙事中对历史持疑,寓主观评价 这首先表现在客观叙事与现身评说上。《淮 阴侯列传》 司马迁经常对历史表达自己的激愤或者提出 自己的怀疑。 在《伯夷列传》中他提出质疑: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 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 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 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 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 寿终。是遵何德哉?……余甚惑焉,傥所谓 天道,是邪非邪?

高二语文史记的实录精神苏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史记的实录精神苏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史记的实录精神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史记的实录精神(一)《史记》纪事,其时间上起当时人视为历史开端的黄帝,下迄司马迁写作本书的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空间包括整个汉王朝版图及其四周作者能够了解的所有地域。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三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的总结,也是司马迁意识中通贯古往今来的人类史、世界史。

在这个无比宏大的结构中,包涵着从根本上、整体上探究和把握人类生存方式的意图。

如司马迁本人在《报任安书》中所言,他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所以,不能够把《史记》看成是单纯的史实记录,它在史学上、文学上以及哲学上,都具有极高的成就。

《史记》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

自此以后,历代“正史”的修撰从未断绝,汇成一条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堪称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迹。

但是,《史记》的情况同后代正史又有很大不同。

《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

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

据说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这也是有可能的(今传《史记》中一部分是后人补缀的)。

那么,司马迁究竟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写作《史记》的?这也是理解《史记》的关键之一。

我们需要注意到,在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确立君主个人绝对权威前,君主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整个贵族集团的制约。

在这种背景下,史官不仅享有较高的地位,而且有“秉笔直书”的义务和权利。

司马迁的祖上世代为史官,他虽然意识到在自己的时代,史官已经跌落到“主上所戏弄,倡优蓄之”的地位,但他有意识地继承了古老的史官传统,并不想把自己的笔变成为君主唱赞歌的工具。

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司马迁对孔子有一种特殊的崇拜。

他并不是完全服膺孔子的学说,对当代的儒士更鄙视有加,但他钦佩孔子的人格,尤其是孔子以普通士人的身份,而有为天下确立文化准则的宏大理想。

举例论述司马迁《史记》的实录精神。600字以上。

举例论述司马迁《史记》的实录精神。600字以上。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由东汉时期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被誉为我国古代史学著作的典范。

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倡导了实录精神,这一精神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司马迁《史记》的实录精神。

1. 史实考证司马迁在《史记》的编写过程中,注重考证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他广泛搜集不同来源的史料,如史官、家族档案、国史、部编历史等,对这些史料进行归纳整理和比对,以求得真实、全面的历史记录。

在记述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司马迁详细核实了不同史料的记载,辨别真假,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名字、年代、地点进行了纠正和修正,确保了《史记》的史实性和可靠性。

2. 文风简练《史记》的风格简练明快,不啰嗦。

在记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司马迁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而是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准确、直接地表达历史真相。

他提倡“大略而本纪”,即在记录历史事件时,只记述重要的内容,尽可能减少琐碎的叙述,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历史的进程和发展。

这种写作风格体现了实录精神,使《史记》成为了一部通俗易读、直观生动的史书,深受后世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3.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史记》中,司马迁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他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不偏袒不厚此,对其正面的功绩进行赞扬,对其负面的行为进行批评,力求在历史人物的描述中做到公正客观。

在对项羽和刘邦的评价时,司马迁不避讳项羽的英雄气概,也不掩饰刘邦的智略才华,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他们各自的失误和过失。

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体现了实录精神的价值取向,使《史记》成为了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史学巨著。

4. 对后世的影响司马迁《史记》的实录精神对后世历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成为了我国古代通史的典范,而且在内容、体例和风格上都对后世历史文献的编纂和撰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资治通鉴》、《明史》等历史著作,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史记》的实录精神,注重史实考证,注重客观公正,注重文风简练,使得我国古代史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论《史记》“实录”精神对《水浒传》人物塑造的影响

论《史记》“实录”精神对《水浒传》人物塑造的影响

论《史记》中“实录”精神对《水浒传》中的人物塑造的影响内容摘要:《史记》中的“实录”精神主要是指“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等特点,而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形成与发展无不受到史传文学的影响。

《史记》中的“实录”精神对后代小说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实录”精神体现的真实记录、细节描写、人物身世的详尽考察等特征,分析“实录”精神对《水浒传》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关键词:《史记》实录精神《水浒传》人物塑造影响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形成与史传文学密不可分,两者间的亲缘关系使得小说被称作:野史、稗史、史补、史余。

扬雄《法言重黎篇》说:“或曰:《周官》曰立事;《左氏》曰品藻;《太史迁》曰实录。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实录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原则。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这种实录精神在《史记》的许多篇章都有体现,主要表现为客观地叙述历史事件,不因主观意愿去褒贬,还原其历史之真实以及客观地去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形象特点。

如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

对汉高祖,司马迁既肯定了他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真正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

虽然实录精神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客观真实,但它无疑是我国史传传统中最为坚实的原则。

史传与小说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个是真实,一个是虚构,但并不排除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章回小说的影响,尤其是对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

《史记》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

《史记》中的人物描写也是《史记》文学成就最高部分。

日本学者斋滕正说:“读一本《史记》,如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

浅论《史记》“实录”精神

浅论《史记》“实录”精神

浅论《史记》“实录”精神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新闻与历史实属同源。

历史即过去的新闻,新闻即今天的历史;新闻是历史的片段,历史是新闻的积累;新闻是记述新近发生的事,历史事总结过去发生的事。

新闻与历史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新闻与历史的相异只有今天与过去之别,而新闻与历史相通,则如影随形,处处可见。

在古老智慧与现代思想之间,往往有许多共通与补益之处。

就比如现代的新闻工作完全可以从“直逼实录”的中国史学精神中得到裨益。

而能体现这种“直逼实录”精神的史书,莫过于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了。

关于史记的实录精神,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文直是如实表达事实的真相;事核是了解和掌握真实性和可靠性;不虚美、不隐恶就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这是“实录”精神的重要内涵,也事班固对司马迁真实反映事实的胆识的正确评价。

而我们现代的新闻工作一直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与《史记》的这种“实录”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那么它对现代新闻工作者的借鉴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网罗天佚失旧闻”——“实录”精神与新闻采访《史记》的“实录”精神首先就表现在广泛的收集和详尽地占有资料以及对史料的考信和选取上。

为了写作《史记》,司马迁到处游历探访,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他东到沿海,西到甘肃,南到湘江潇水头,北到内蒙古河套边,东南到江浙吴越之都,西南到四川云贵高原,足迹遍及整个汉汉王朝版图以及作者能够了解的所以地域,多方“网罗天下佚失旧闻”,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除了实地调查考核以外,他还参考的大量的古今图书,尤其是先秦古籍,凡汉代以前的书,无所不采。

“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但是,由于历经战乱,残缺非常严重,《史记·太史公自传》里说:“周道废,秦拔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集散乱。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目录第1讲史家绝唱返回目录画外音: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

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作者司马迁本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普通史官,在我国封建社会为数众多的史官当中并无特别之处,但为什么司马迁后来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历史巨著,是什么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带领我们穿越上千年的历史时光,走进史圣司马迁的内心世界,阅读一部伟大的通史巨著,《百家讲坛》大型节目王立群读《史记》之史家绝唱。

大家好,从今天起,我们开始读《史记》。

《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在《史记》之前,中国的历史书只有两类,一类是编年体,就是按年代来记述历史的,这其中最有名的像《春秋》,像《左传》,这是编年体的;另一类就是国别史,按时国家来记载历史的,比如说像《国语》,像《战国策》。

没有纪传体的通史。

所谓纪传体就是按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

这一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从《史记》以后,中国所有的正史,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不过《史记》是纪传体的通史,其他诸史都是纪传记的断代史,就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历史。

《史记》和其他的史书虽然都是二十四史,但是有很大的差别。

第一点,《史记》充满了爱憎之情,这一点是其他史书不具备的。

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地、公正地记述,不要求抒发感情。

但是《史记》记述人物的时候,往往带着作者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

他特别对一些悲剧人物,像《项羽本纪》写项羽,《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对这些人物的记述,《史记》可以说写的是悲歌慷慨,荡气回肠,非常令人感动。

从《史记·李将军列传》看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从《史记·李将军列传》看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151赵宇鹏[1] 史海嫣[2] 贾玉洁[3]([1]河北北方学院图书馆 河北·张家口 075000; [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 河北·张家口 075000; [3]河北北方学院经管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中图分类号:K20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871/ki.kjwhc.2016.07.068摘 要 《史记》因其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被称为“实录”,其中的每一篇章都蕴含了作者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在《史记》记载的众多人物中,李广是太史公钟爱的人物之一,但即使是这样,太史公仍旧能够秉笔直书。

他通过选取李广一生中的典型事件,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客观、立体、丰满的李将军形象,并将个人情感与实录精神巧妙地融合,著成了《李将军列传》这一不朽的篇章。

关键词 史记 李广 “实录”精神The Memoir-oriented Recording Principle of the "Biog-raphy in General Li of Shiji" // Zhao Yupeng,Shi Haiyan,Jia YujieAbstract Shiji is known as a memoir, because of its truth and accuracy. Sima Qian recorded many characters in Shiji, and Li Guang is one of his favorite characters. But even so, Sima Qian still wrote down the truth. He selected the typical events in Li Guang's life, then presented an objective, stereoscopic, and enriching image for readers. At the same time, Sima Qian inte-grated his personal emotion with the memoir-oriented recording principle skillfully. Finally, Sima Qian completed the immortal article—"Biography of General Li in Shiji".Key words Shiji;Li Guang;the memoir-oriented recording prin-ciple《史记》一书,体例前无古人、规模恢弘大气、内容翔实精彩,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选读》第二单元整体阅读课堂实录与点评

《史记选读》第二单元整体阅读课堂实录与点评

《史记选读》第二单元整体阅读课堂实录与点评【摘要】本文通过对《史记选读》第二单元整体阅读课堂实录与点评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和对应的教育意义。

在实录部分内容梳理中,详细记录了课堂讨论的精彩内容,包括学生的观点和老师的引导。

在点评部分精华摘要中,对课堂亮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突出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

学习收获与启示部分探讨了课堂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启示性的观点。

教育意义探讨部分则从整体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反思了课堂的优缺点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结语强调了对于《史记选读》课程的重视和持续关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空间。

【关键词】史记选读、第二单元、整体阅读、课堂实录、点评、学习收获、教育意义、思考、未来、总结、结语1. 引言1.1 简介《史记选读》第二单元整体阅读课堂实录与点评是一次精彩的学习经历,通过深入阅读和讨论,我们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本次课堂内容涉及到多个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对我们启发和教育意义深远。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对实录部分内容进行梳理,精选点评部分的精华摘要,分享我们的学习收获和启示,探讨教育意义,以及展望未来的学习和成长。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和思考,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脉络和发展,为自己的成长和学习道路指明方向。

这次课堂将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历史,认识世界。

2. 正文2.1 实录部分内容梳理《史记选读》第二单元整体阅读课堂实录内容梳理在本次课堂中,老师首先对史记选读第二单元进行了简要介绍,强调了学习史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阅读史记。

接着,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了史记选读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秦始皇、英布、李斯等历史事件和人物。

老师重点讲解了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和始皇帝国的建立。

通过详细解读史记中的相关内容,学生们对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中央集权制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史记选读》第二单元整体阅读课堂实录与点评

《史记选读》第二单元整体阅读课堂实录与点评

《史记选读》第二单元整体阅读课堂实录与点评《史记选读》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经典读物,在这本书的第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以下是一节整体阅读课堂的实录与点评。

实录: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史记选读》第二单元,内容涉及到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请大家打开课本,跟着我一起读。

学生们:(齐声)好的!老师:(读课文)公元前475年,孔子逝世。

子路问孔子后事,孔子说:“例我之从师,不可救药也。

可者世而不仁者,可以务止。

非康子之由也夫!”学生A:老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孔子的意思是说,他的学问是不能救治的,但那些世俗之人如果不能向他一样修身养性,至少应该停止作恶。

孔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学生B:因为孔子认为只有自己有资格传授这种学问,世俗之人不配。

老师:不完全正确。

孔子的意思是,他的学问很难被他人所理解和学习,但他仍希望世俗之人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这是因为他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担忧。

学生C:老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是如何的呢?老师:很好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纷争。

这是因为国家之间力量的失衡和地位的变动所导致的。

这种社会状况让孔子十分忧虑。

学生D:那孔子是如何面对这个社会状况的呢?老师:孔子通过他的学问和教育理念,试图改变这个社会。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修身养性,才能使人们变得更有涵养和品德。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点评:本节课程通过课文阅读和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特点,以及孔子的思想对于社会的影响。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点评中,老师充分肯定了学生们的回答,并进行了适当的引导和纠正。

通过对学生提问的回答和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中孔子的思想,也激发了学生们对于历史的思考和探索。

这节课程通过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史记选读》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并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史记》的“怨”“愤”与“实录”」

「《史记》的“怨”“愤”与“实录”」

《史记》的“怨”、“愤”与“实录”摘要:司马迁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赋予《史记》“怨”、“愤”的情感,同时,他又秉承了古代史官“实录”的优良传统,使如实记录历史事件和抒发个人情感极佳的结合起来,使《史记》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史学巨著。

关键词:《史记》;怨;愤;实录作为一部优秀的史书,《史记》不仅如实的记载上讫黄帝下至汉武帝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整部《史记》都贯穿了司马迁的思想情感。

可以得到公认的是,司马迁在天汉二年(前99年),因“李陵之祸”下狱受刑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报任安书》中即有云:“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不愠色。

”[1]p2735“李陵之祸”的经历对他的影响可以从《报任安书》中看到,兹不赘论。

所以他的写作中明显带有“怨”与“愤”的情感倾向,尤其是在记载一些与他有相似经历的人物时更可以表现出来,如屈原,贾谊,李广甚至项羽等等。

这些人物的传记因其鲜明夺目的人物个性,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痛快淋漓的个人情感而备受后人的推崇,而《史记》的整体面貌有一种悲壮感。

一《史记》中“怨”、“愤”的字眼比比皆是,“怨”、“愤”相连用的例子也很多,如《鲁仲连邹阳列传》:“去感忿(愤)之怨,立终身之名。

”又如《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阬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儒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等等。

秦汉之时,类似的语例也很多,如《战国策·秦策五》:“伯主约而不忿。

”高诱注曰:“忿,怨也。

”又如班固《汉书·叙传下》:“项氏畔换,黜我巴、汉,西土宅心,战士愤怨。

”儒家提倡中庸之道,汉儒在提出“怨而不怒”(《毛诗序》)和“温柔敦厚”(《礼记·经解》)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原则,主张回避矛盾。

司马迁的思想中既有崇儒,又有非儒的思想,就像班固所说“是非颇谬于圣人”,在对待现实矛盾的问题上,他的行动与儒家的原则完全相反,将古人的言行与自己的思想经历相结合,以写作为斗争的武器,大胆的揭露现实,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发愤著书”之说。

《史记》人物外貌描写“实录”精神的原因探析

《史记》人物外貌描写“实录”精神的原因探析

《史记》人物外貌描写“实录”精神的原因探析笔者在拙文《从〈史记〉的帝王类的人物外貌描写管窥其实录精神》(详见《读写月报》)和《从〈史记〉的人物外貌描写管窥其实录精神》(详见)初步探析了太史公在描写帝王国君、先贤将相和凡夫俗子的外貌描写坚持实录精神,那么太史公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笔者根据有关资料猜测,这是因为太史公私家修史、无征不信和受宫刑而发愤著书等原因,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于当下文学创作也有着重大意义。

一、太史公私家修史太史公司马迁的祖先曾经在周朝做过专门掌管修史的太史,当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史记太史公自序》)父亲司马谈在时担任太史令,职掌记录国家大事,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可以观看西汉国家藏书,是位知识渊博、职责强烈的人。

司马谈在陪同汉武帝东巡泰山封禅时,因为生病了而滞留洛阳,导致他遗憾终身、抑郁而死。

临终前,他所要论著历史的理想要让儿子司马迁去帮他实现,于是一边握着司马迁的手,一边哭着嘱托道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史记太史公自序》)正因如此,司马迁忠诚地继承父亲的遗愿,勇敢地担当起家族的责任,秉承家族修史的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历史事件秉承实录精神,对人物外貌坚持客观描写。

同时,司马迁修史为个人行为,受皇室干扰较少,因此太史公可以自由客观地在《史记》的每篇文章的末尾发出太史公曰的言论。

正是因为司马迁私家修史,秉承实录精神,所以他也知道自己修撰的史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公开于世,正如他自己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现,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但是他对此宁愿遭受千刀万剐,也无怨无悔。

这就是司马迁不隐恶、不虚美的实录精神的可贵之处,造就了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这也得益于他私家修史。

史记实录精神的例子

史记实录精神的例子

史记实录精神的例子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其严谨的史实记录和批判性的精神而闻名。

下面将列举十个以史记实录精神为例的案例。

1. 汉武帝巡视东汉王朝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盛世。

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他时常进行巡视,以了解百姓的疾苦和政策的实施情况。

他亲自前往各地,与百姓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不良官员进行问责。

2. 赵高的宴会赵高是秦朝末年的权臣之一,他残暴而专横。

史记记载了他举办的一场盛大宴会,这场宴会上,他以残忍的手段迫使宾客饮酒,以测试他们的忠诚。

这一事件揭示了赵高的暴虐本质,也提醒人们警惕权臣的危险。

3. 韩信的兵法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在汉高祖刘邦的帮助下,击败了项羽,确立了刘氏的统治。

史记中记载了他善于运用兵法的故事,他经常在战场上根据敌人的情况调整战术,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4. 范蠡的智慧范蠡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智者,他以智慧和谋略而闻名。

史记中记载了他与西施的故事,他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了越王勾践,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展示了范蠡的智慧和胆识,也揭示了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

5. 周瑜与诸葛亮的合作周瑜和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两位著名人物,他们分别在东吴和蜀国担任要职。

史记中记载了他们的合作关系,他们互相信任、协作,共同对抗曹操的统一大业。

这个故事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领导才能,也提醒人们合作的重要性。

6. 李白的诗歌创作李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被誉为“诗仙”。

史记中记载了他的创作过程和创作心得,他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美丽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7. 曹操的治国理念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东汉末年混乱的时期,建立了强大的政权。

史记中记载了他的治国理念,他注重法治、重视农耕和教育,并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

《史记选读》第二单元整体阅读课堂实录与点评

《史记选读》第二单元整体阅读课堂实录与点评

《史记选读》第二单元整体阅读课堂实录与点评本次课程为《史记选读》第二单元整体阅读课,旨在通过学习古代史书《史记》中的文章,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一、预热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先出示了《史记》封面和里面的插图,并向学生展示了书中的内容和形式。

然后请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天监志》节选,了解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随后,老师分别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本上的《史记》笔记和另一篇《禹贡地域考》材料,引导学生对史书的阅读进行初步感知。

二、阅读环节在本环节中,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史书的编写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简介。

然后,请学生小组阅读《吴楚七国志》、《厦木吕氏春秋》和《韩非子》等文献,分析古代不同文献的写作风格和文字特点,并对文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辩论和分享自己的疑惑和想法,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坚定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史记》的价值和作用,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和思考能力。

三、讨论环节在本环节中,老师要求学生分享他们对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看法和感受,并展开深度讨论。

例如,他们可以探讨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等级、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也可以探讨古代中国文学和艺术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它们对当代文化的启示和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听取讲解、参与辩论等方式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总结环节在本环节中,老师对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归纳、梳理和记忆本学期所学的有关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知识和概念。

最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阅读材料和学习建议,帮助他们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做好阅读笔记。

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加深对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个学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点评本次课程的教学设计合理,内容丰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十三讲(续)
另外,面对儒学自身的矛盾与欠缺,司马迁亦 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例如,在《孔子世家》这 本是推崇儒学的篇章中也批评儒学“累世不能 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在《齐太公世家》 中称赞太公的“因其俗,简其礼”。本篇中, 写辕固生和黄生的争论也暴露了儒家学说难以 自圆其说之处。与之相应,司马迁对黄老之学 颇为赞赏。可联系《乐毅列传》、《萧相国世 家》、《汲郑列传》、《循吏列传》, 理解 《史记》中黄老之学与儒学的关系。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九讲
《齐太公世家》:本篇的史料本《国语》、 《左传》、《公羊传》,又参以《管子》、 《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诸 书而成,记载了从齐太公始封到田和代齐的齐 国六百余年的历史,内容繁浩,头绪繁杂,但 是司马迁以“略小取大,举重明轻”的剪裁工 夫予以了清晰的记述。主要是抓住三个阶段, 着重记述了太公与桓公的事迹,并对两位贤相 管仲、晏婴的政绩多有载录。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七讲
《十表序》:由《三代世表序》,我们可看出 司马迁“疑则传疑,信则传信”的严谨的史学态 度。由《十二诸侯年表序》,我们可看出司马迁 “王道”的政治理想以及对由“王道”到“霸道” 再到礼崩乐坏之“仁义陵迟”历史过程的勾勒, 还可看出司马迁在史学精神方面与《春秋》的传 承关系。由《六国年表序》与《秦楚之际月表 序》,我们可看出司马迁的人道观念,可看出司 马迁对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对“天人之际”的 辩证认识,还可看出司马迁对历史发展之大局的 深刻体认。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十一讲(续)
除此篇外,《张耳陈余列传》中张耳陈余的以 “以利交”、《汲郑列传》中“门可罗雀”的 典故都等寄托着司马迁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可 以参看。战国策士的言论在此篇中亦写得纵横 捭阖,滔滔雄辩,很有文采,不妨从中体会论 辩技巧。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十二讲
《匈奴列传》:司马迁是较早关注民族史的史 家,除《匈奴列传》之外还有《东越列传》、 《百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 传》、《大宛列传》。把《匈奴列传》与这些 篇章贯穿起来,具体了解汉代的对外政策与司 马迁的民族观念。《匈奴列传》中有一个中行 氏,此人因个人恩怨而引狼入室,后来“中行” 便成了一个典故,用来指卖国贼与投降派。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十讲
《陈丞相世家》:本篇形成了“白登之围”、 “陈平分肉”、“陈平奇计”、“陈平不长贫” 等诸多典故,人物有传奇色彩,事迹亦是曲折 生动,也是《史记》中文学性较强的篇章。深 入体会本篇的文学性。联系《吴起列传》、 《商君列传》、《万石列传》、《张丞相列 传》,参照司马光《资治通鉴》关于“三家分 晋”的一段论赞,认识司马迁“德才”观的超 前性及对“长者政治”的批判。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七讲(续)
由《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我们可看出司 马迁“仁义”为本、“形势”为末的历史理念。 将《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惠景间侯者年 表序》、《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序》、《建元已 来王子侯者年表序》贯穿起来,再参之以各表, 我们可看出司马迁对汉代立国以来至武帝时期 政治模式的变迁。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4)本课程注重从原典着手,避免“束书不 观,游谈无根”的不良学风,不是泛泛而谈的 专题、浮光掠影的通论、断章取义的节选,而 是深入于传统文化的内在血脉,促使学生对传 统文化有着原滋原味的了解。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教案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八讲
《平准书》:联系《货殖列传》,了解《史记》 对汉代经济制度的具体记载,从中可以看到一 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政府是如何利用权力,扼 杀、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以求解决自身财政危 机的。其主要措施是改变钱法、卖官爵和卖复 徒法、官卖政策(由官卖盐铁发展到平准法的 确立)、强制征商等。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二讲
概述:(下)在文人被“俳优视之”、文学被视 为“雕虫小技”的时代,司马迁的“重文”倾向。 文人传记在《史记》中的地位。《史记》以人为 中心的纪传体体例与“文学即人学”。《史记》 纪传体例以及人物、事迹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 《史记》典故对后世诗文的影响。塑造人物形象 时的“颊上三毫”技法。不仅能够表现人物的外 部特征,而且还很好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史记》将曲折生动的情节与琐碎却又有味的细 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司马迁在《史记》中注入 真挚浓郁的情感。《史记》的章法、句法、乃至 用词都颇有独到之处。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八讲(续)
《平准书》中表现出司马迁“以礼义防于利”、 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减少国家对 经济的行政干预、鼓励自由竞争等经济思想。 亦可看出,司马迁肯定经济的重要性,把经济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记录下来并加以研讨,而 且还表现出由当时的经济问题引发出来的社会 政治问题,比如酷吏(可参看《酷吏列传》), 苛政(可参看《封禅书》、《匈奴列传》、 《大宛列传》),腐败,等等,对大一统封建 王朝繁荣背后的诸多隐患予以揭示,富于批判 精神。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九讲(续)
在阅读中具体领会司马迁组织、编排史料时的技 巧。联系本篇与《鲁周公世家》、《《晋世家》 等相关篇章具体理解《史记》中“互见法”与 “迭见法”之不同。将本篇与《周本纪》、《孝 文本纪》、《伯夷叔齐列传》等篇章综合对照, 体会司马迁对“立德”与“立功”的辩证认识以 及对儒家正统观注重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而经典正好具有塑造民族精神的根源性与派生 人文内涵的核心地位。本项目又把教师研究性 的“讲”与学生深入细致的“读”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在扎扎实实研读具体作品的过程中真 正受到文化传统的浸染,把握住传统文化的内 在实质,具备根源性的人文素养而不为外在时 尚、商业炒作所左右。
《史记》讲读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与意义:(1)在社会转型与经济全 球化的背景之下,重人文教育的传统遭到了冷 落与忽视。国内许多高校把教育重点放在灌输 知识、培养技能方面,对于本民族人文精神、 文化内涵、心灵轨迹的教学建设却相当薄弱。 本课程《史记讲读》与《论语讲读》、《庄子 讲读》、《文选讲读》形成讲授国学专书的系 列课程,将“故纸堆”与“新思想”有机结合, 对人文教育进行重构与强化,具有非常鲜明而 深刻的现实意义。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三讲
《秦本记》:了解秦国从一个诸侯国发展为大 一统帝国的历史进程。以本篇为个案,理解 《史记》的互见法与“原始察终”的历史观察 法。掌握“三良”、“由余兴秦”、“五羊 皮”、“穆公赦贼”、“孟明雪耻”五个典故。 能对前人的《秦本纪》评点有一个整体了解。 能够联系《史记》的其他篇章为《秦本记》定 位,体会司马迁的“史心”。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十一讲
《苏秦列传》:本篇把苏秦的一贵一贱、亲友 的前倨后恭描写得极为生动形象,引发后来许 多得志与不遇文人的共鸣,本篇形成的“苏秦 憔悴”、“苏秦羁旅”、“苏秦佩印”、“二 顷”等典故也都与这些有关。司马迁能够对世 态炎凉有着入木三分的刻画,在一定程度上与 他的身世有关。遭李陵之祸后,“交游莫救, 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报任安书》),司马 迁深刻体会到了人性中的“势利”一面。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3)打破文、史、哲学科的人为界限,对课 程体系进行了结构优化。不是如选修课那样的 “散兵游勇”,而是将四部国学专书融会贯通、 链结聚合,帮助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内在血脉, 使学生在深入、细致研读原典的基础上还能够 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 文化整合能力。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十三讲
《儒林列传》:在司马迁所的时代,儒学己是 官学,可是,司马迁在学术思想上并没有追随时 尚,也没有屈从权威。从此篇中,可以看出司马 迁对儒学在当时的盛行持一种批判态度:“太史 公曰: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 书而叹也。”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六讲
《孝文本纪》:“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 文皇帝”是本篇的关键语,注意本篇表现文帝德 治的具体事例。本篇多用诏令、文书体现史实、 寄托史论,类似的还有《秦始皇本纪》,不妨体 会二者的异同。在行文上,此篇节奏舒缓,正与 孝文帝仁厚、宽和的性格特征一致,是所谓的 “写一样人。便用一样笔墨”。本文的“互见法” 将吕氏与大臣们血腥的政治斗争归置于《吕太后 本纪》中,也正是要以舒缓的笔墨与孝文帝仁厚、 宽和的性格特征形成同构关系,颇为巧妙。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第六讲(续)
后世多与司马迁的观点相近,推崇文帝之“德”, 甚至称他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可是,不少 文人墨客也注意到了“圣主”与“贤臣”并不完 美的搭配,“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刘长卿《长沙吊贾谊宅》)、“汉文疑贾生, 谪置湘之阴”(白居易《读史》)、“汉文明圣 贾生贤,谪向长沙堪叹息”(白居易《偶然》)、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 《贾生》)等诗句颇可体现出对此的深刻体认。
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红楼梦》中以“情”为媒介的“真假”观念 (《红楼梦学刊》2000,1)、唐前小说中的韵文 (《文史知识》,2000,11)、明代小说中的侠 观念(《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5)、以 论说文法点评小说结构——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 个本质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2) 等,另外译有《中国诗学中的宇宙论》(收入乐 黛云先生主编《欧美文学名家论古典文学》, 1999)。曾获2001年华师大第四届青年教学评比 第一名,多次获社科处“受学生欢迎”奖。
第一讲
概述:(上)后人对《史记》有代表性的评价。 《史记》的史学成就:实录精神。“厥协六经 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学术功力。史识超卓, 将个人感情渗入史书之中却又能秉持公心,博 极群书却又能“成一家之言”。对史体的创例 与破例。《史记》的两种重要史法:互见法与 迭见法。《史记》深刻的史学精神与史实。 《史记》丰富的史学内容与详备严密的史学体 系。司马迁严谨的史学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