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笔记——考试重点
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考点
![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7f23034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0.png)
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考点1、名词解释扫帚头正确答案:防风根头上部有棕色或棕褐色粗毛(残存的叶柄维管束),习称“扫帚头”2、填空题金钱草入药部位是()正确答案:新鲜或干燥全草3、多选来源于多孔菌科,药用(江南博哥)菌核的药材是()A、灵芝B、茯苓C、肉豆蔻D、猪苓E、马勃正确答案:B, D4、填空题北五味子是指()干燥成熟果实。
正确答案:木兰科五味子5、名词解释猪大肠正确答案:防己药材呈不规则的圆柱形、半圆形或片块状,常弯曲呈结节状,形如猪大肠6、单选具内涵韧皮部的药材是()A、络石藤B、沉香C、钩藤D、大血藤E、关木通正确答案:B7、单选西红花为哪科植物()。
A.菊科B.鸢尾科C.忍冬科D.香蒲科正确答案:B8、填空题肉桂原植物为()。
正确答案:肉桂9、填空题金银花粉末可见()形花粉粒,具()个萌发孔正确答案:球,310、填空题剥去10余年生的肉桂树皮,将两端削成斜面,夹在木制的凹凸板中晒干,称()。
正确答案:企边桂11、多选肉桂根据采收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A、油桂筒B、企边桂C、板桂D、桂碎E桂心正确答案:A, B, C, D, E12、填空题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的一门应用学科正确答案:中药鉴定方法,质量标准13、单选除哪一项均为麝香的鉴别特征()。
A.有特异香气B.镜检可见木纤维C.镜检可见颗粒集成的块状物中埋有方形,柱形或八面体形结晶D.有“冒槽”现象正确答案:B14、填空题小茴香横切面有()个油管,果棱间各()个,接合面()个。
正确答案:6;1;215、单选木瓜含量要求中,醇溶性浸出物,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
A.10%B.20%C.15%D.40%正确答案:C16、填空题中药麻黄的原植物包括(),木贼麻黄,中麻黄.正确答案:草麻黄17、单选下列药材断面具大理石花纹的生药是()A、鸡血藤B、槟榔C、大血藤D、小茴香E、何首乌正确答案:B18、问答题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正确答案:(1)给药样品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2)实验动物的选择(3)给药方案的确定(4)采血时间及采血方式的确定(5)含药血清样品的制备(6)血清样品的分析(7)血中移行成分的制备(8)血中移行成分与中药传统疗效相关性研究19、名词解释竹节环纹正确答案:天麻表面有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多轮横环纹。
中药鉴定学重点1
![中药鉴定学重点1](https://img.taocdn.com/s3/m/088dd537b90d6c85ec3ac6a6.png)
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2.走油: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3.显微化学反应:将药材的切片、粉末或浸出物等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些化学试剂后产生沉淀或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状和颜色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
4.理化鉴别:利用中药中存在的某些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化学的、物理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品质优劣的方法。
5.木间木栓:又称内涵周皮。
即在次生木质部内形成木栓环带,通常由次生韧皮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栓化形成。
如黄芩的老根中央可见木栓环。
有的根中的木间木栓环包围一部分韧皮和木质部,把维管柱分隔成几个束,如甘松根。
5.内涵韧皮部:在次生木质部中包裹的次生韧皮部。
这是形成层活动不规则产生的异常构造。
在某段时间,形成层不仅向外也可向内生长韧皮部,但其后又恢复正常生长,致使次生韧皮部被包裹在次生木质部中。
如黄芩,华山参,沉香6.内生韧皮部:位于初生木质部内侧的初生韧皮部。
7.次生皮层:有些双子叶植物的根,次生构造不发达,表皮死亡脱落,栓内层的数列细胞中有的比较发达。
8.后生皮层:有些双子叶植物的根,次生构造不发达,由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
9两面叶:常为一至数列长柱形的细胞栅栏组织,一般分布在上表皮下方,细胞内含大量叶绿体。
10等面叶:上下表皮内方有栅栏组织或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层不清晰,形成等面叶。
11气孔指数:(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100)/(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同面积表皮细胞数)12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平均栅栏细胞数目13.脉岛数: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14.星点:大黄根茎横切面髓部由异型维管束形成的暗红色星芒状小点,排列成环,木质部在外,韧皮部在内,射线星状射出。
15.云锦花纹:何首乌块根横切面皮部由4~11个类圆形异型复合维管束形成的云朵状花纹。
中药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考试重点横向总结及速记
![中药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考试重点横向总结及速记](https://img.taocdn.com/s3/m/232be23db90d6c85ec3ac642.png)
药材显微特征1.草酸钙簇晶27种(蓼太何大小,白虎牡丹芍,三人牵枇杷,丁香银花谢(泻),西川槲茱萸,徐远决栀紫)蓼大青叶、太子参、何首乌、大黄、小茴香、白芷、虎杖、牡丹皮、白芍、赤芍、三七、人参、牵牛子、枇杷叶、丁香、金银花、番泻叶、西洋参、川芎、槲寄生、吴茱萸、山茱萸、徐长卿、决明子、紫花地丁、栀子、远志(簇晶及小方晶)(地榆??山楂??)2.草酸钙砂晶6种牛膝、麻黄(砂晶、方晶)、地骨皮、秦皮、钩藤(砂晶、小簇晶)、洋金花(砂晶、方晶、簇晶)。
(细辛??)3.草酸钙针晶13种麦冬、商陆(及方晶、簇晶)、巴戟天、苍术、半夏、龙胆、山药、天麻、广藿香、肉桂、白术、石斛、益母草(针晶、方晶)(白及??儿茶??)4.草酸钙方晶20种麻黄、甘草、苦参、石菖蒲、枳壳、栀子、鸡血藤、黄柏、红花、砂仁、葛根、枇杷叶、金樱子、香加皮、大血藤、桑白皮、酸枣仁(方晶、簇晶)、桑寄生、苏木、补骨脂。
(细辛??厚朴??陈皮??)5.草酸钙柱晶补骨脂、淫羊藿、沉香、射干、川射干。
(肉桂??)6.草酸钙棱晶木通(小棱晶)、番泻叶、桔梗(小棱晶)。
(五倍子、陈皮??)7.草酸钙结晶防己(细小杆状)、猪苓(方晶、呈双锥八面体形)、西红花、豆蔻、浙贝母、蒲公英。
8.晶纤维鸡血藤、黄柏、番泻叶、苦参、石菖蒲、枇杷叶、葛根、黄柏、木通9.晶鞘纤维番泻叶、甘草、黄柏10.树脂道人参、三七、西洋参11.石细胞乌头、附子、黄连、延胡索、苦参、黄芪、防风、黄芩、玄参、巴戟天、党参、苍术、槲寄生、鸡血藤、厚朴、肉桂、杜仲、黄柏、秦皮、麦冬、辛夷、五味子、木瓜山楂吴茱萸连翘枸杞子栀子槟榔砂仁12.油室当归川芎枳壳吴茱萸丁香、木香、苍术13.油管小茴香、防风、柴胡15、乳管桔梗、党参、蒲公英、罗布麻叶、桑白皮、香加皮16、油细胞厚朴肉桂辛夷五味子砂仁豆蔻石菖蒲(油辛夷给五豆砂肉包,厚石)16.淀粉粒大黄、何首乌、商陆、太子参、乌头、附子、防己、葛根、板蓝根、甘草、人参、西洋参、白芷、川芎、黄芩、半夏、石菖蒲、川贝母、浙贝母、山药、钩藤、牡丹皮、肉桂、山楂、五倍子豆蔻、党参17.糊粉粒五味子葶苈子苦杏仁补骨脂小茴香豆蔻马钱子砂仁18.菊糖桔梗、苍术、党参、木香、白术19.钟乳体穿心莲20.薄壁细胞含核状物地黄21.薄壁细胞含糊化的淀粉团块白芍、延胡索、22.气孔不定式细辛、金钱草、青蒿、川贝母23.气孔不等式金钱草、大青叶24.气孔平轴式补骨脂、蓼大青叶、番泻叶25.气孔直轴式广藿香穿心莲26.气孔近环式枳壳26.气孔内陷麻黄27.菌丝茯苓、猪苓28.保卫细胞哑铃麻黄29.薄壁细胞中含橙皮苷结晶薄荷、大青叶30.硅质块砂仁31.蓝黑色色素颗粒蓼大青叶32.薄壁细胞含紫色素紫草1、草酸钙簇晶27种大黄、何首乌、太子参、白芍、赤芍、人参、西洋参、三七、川芎、牡丹皮、槲寄生、吴茱萸、小茴香、栀子、蓼大青叶、丁香、金银花、山茱萸、牵牛子、枇杷叶、番泻叶、白芷、虎杖、徐长卿、决明子、紫花地丁、远志(簇晶及小方晶)(地榆??山楂??)蓼太何大小,白虎牡丹芍,三人牵枇杷,丁香银花泻,西川槲茱萸,徐远决栀紫。
中药鉴定学笔记——考试重点
![中药鉴定学笔记——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52df087e21af45b307a873.png)
【来源】为萝摩科杠柳de干燥根皮
【性状】有特异的香气,味苦(奶油话梅香)
地骨皮
【来源】为茄科枸杞、宁夏枸杞de根皮
石斛
【来源】兰科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流苏石斛de新鲜或干燥茎
铁皮石斛
【来源】 兰科 铁皮石斛de干燥茎
【采收加工】边加热边扭成螺旋形或弹簧状;或切成段 前者称“铁皮枫斗”,后者称“铁皮石斛”
皮类中药
桑白皮
【来源】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
【性状】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
牡丹皮
【来源】毛茛科
【性状】射线呈放射状排列
槲寄生
【来源】桑寄科 槲寄生de干燥带叶茎枝
【性状】表面黄绿色、金黄色或黄棕色,节膨大;断面有放射状纹理,髓部常偏向一边
桑寄生槲寄生
茎灰褐色或红褐色茎黄绿色或黄棕色
不易脱节,质坚易脱节,质松
叶大而呈黄棕色(卵形或椭圆形)叶小而呈黄绿色至金黄色(披针形)
味微涩味微苦
大血藤 鸡血藤
根茎类中药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根茎的区别
双 单
外表 有木栓层 无木栓层或薄
断面 形成层的环纹 内皮层的环纹
V.B . 环状排列 散布
髓 中央具髓 中央无髓
狗脊
【性状】表面残留金黄色茸毛;近边缘处有1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
绵马贯众
【性状】表面密被叶柄残基及鳞片;断面有黄白色锥管束5~13个,环列
细辛
羌活
【来源】伞形科羌活、宽叶羌活的根茎及根
【性状】按药材形态:羌活:“蚕羌”、“竹节羌”
宽叶羌活:“大头羌”、“条羌”
川芎
【来源】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性状】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断面散有黄棕色小油点(油室);纵切片呈蝴蝶状,习称“蝴蝶片”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45c2b8fe4733687f21aa54.png)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⑷寻找新药源.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8ea926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a.png)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专业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研究中药的鉴别、鉴定与鉴别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我对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的总结:一、药材的鉴别1.外形特征:包括颜色、形状、质地、表面特征等。
2.组织结构:研究药材的显微结构,如维管束、纤维束等的分布情况。
3.气味和味道:由于不同药材含有不同的挥发性成分,所以气味和味道对于鉴别药材非常重要。
4.理化性状:如气味、味道、溶解性、比重、熔点、燃点等。
5.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对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薄层色谱、红外光谱、质谱等。
二、中药饮片的鉴别1.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状、质地、表面特征等。
2.结构形态:研究饮片的组织结构、细胞结构等。
3.纯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饮片中有无杂质,如土壤、微生物、金属等。
4.理化性状:如溶解性、比重、熔点、燃点等。
5.指纹图谱分析:通过HPLC、GC等高效液相色谱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建立中药饮片的指纹图谱,用于鉴别和控制品质。
三、中药的品质与质量评价1.感官评价:通过观察、闻、尝来评价药材的外观特征、气味和味道。
2.理化性质评价:如水分含量、热胀冷缩性、灰分含量等。
3.质量评价:通过检测有关药材质量的指标,如挥发油含量、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含量、微生物含量等。
四、药材的加工与保藏1.饮片的制备:认识不同中药饮片的加工工艺,了解不同加工工艺对药材的影响。
2.药材的保藏:掌握药材保藏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存放条件、防潮、防霉等。
五、中药制剂的检验与控制1.理化性质检验:包括外观、颜色、气味、味道等。
2.含量测定: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制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
3.控制方法:包括控制剂型、质量控制、药剂的保存与稳定性等。
六、有毒中药的识别与控制1.有毒中药的主要成分与毒理作用:掌握常见有毒中药的主要成分和毒理作用。
2.有毒中药的识别:通过药材的外观特征、结构形态、理化性状等来鉴别有毒中药。
3.有毒中药的合理使用:了解有毒中药的制剂与使用原则,避免毒副作用。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6b8844c7e21af45b207a821.png)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白皮书的重点)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3.走油(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4.内涵韧皮部(又称木间韧皮部):为异常构造就是在次生木质部中包埋有次生韧皮部。
5.星点:是指大黄根茎中央的髓部有异常维管束散在或环列。
6.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断面皮部有4到11个异常维管束环列。
7.菊花心: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成放射状,似菊花心。
8.过桥:味连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
9.晶鞘纤维:韧皮部及木质部纤维,周围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
10.芦头: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根状茎。
11.芦碗:芦头上的数个圆形或半圆形凹窝状已枯茎痕。
12.艼:人参的不定根。
13.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桔梗)14.蚯蚓头: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15.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成凹下圆点状。
16.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包小瓣,未包部分成新月形。
17.鹦哥嘴:天麻顶端具有红棕色至深棕色干枯芽胞。
18.气孔指数: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100\(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同面积的表皮细胞数)19.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平均栅栏细胞数目。
20.脉岛: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21.脉岛数: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22.萌发孔:3孔沟(金银花);3个突起萌发孔(红花)23.嵌晶纤维:纤维次生壁外层嵌有一些细小的草酸钙方晶或砂晶,如麻黄。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9ae35c3b307e87100f69613.png)
【1】含有石细胞的药材有26种从前,有个大地主叫吴茱萸。
他的大老婆为人厚朴,没人巴结(巴戟天)她。
新讨的二房(防己、防风),人称辛姨(辛夷),因生了两个儿子,叫栀子和杞子,就备受宠爱,有四个丫环,叫(黄芩、黄连、黄柏、黄芪)照顾她。
她每天要吃五味(五味子)东西:1.豆砂包(豆蔻、砂仁);2.炒肉,当时肉贵(肉桂),就杀了两猪(苍术、白术);3.鸡血藤上长出的木瓜;4.寄生(槲寄生)在杜仲树上的槟榔;5.二参麦冬汤。
(党参、玄参)分泌组织总结【1】有油细胞的品种:油胞石蒲肉厚,五辛砂细白蔻。
1.石菖蒲2.肉桂3.厚朴4.辛夷5.五味子6.砂仁7.白豆蔻8.细辛【2】有油管的种类油管小柴防风 1.防风2.柴胡3.小茴香【3】含有油室的药:“芎归木丁香油室,吴萸二术泽泻枳”。
即川芎、当归、木香、丁香、吴茱萸、苍术、白术、泽泻、枳实。
【4【5】有分泌细胞的品种:分泌胞鸡地黄 1..鸡血藤2.地黄【6】有乳管的品种:乳汁管桔梗党 1.桔梗2.党参【7】有粘液细胞的品种:1.半夏(含针晶) 2.麦冬(含针晶) 3.肉桂 4.黄柏半麦针胞粘液,【8】.淀粉粒大黄、何首乌、商陆、太子参、乌头、附子、防己、葛根、板蓝根、甘草、人参、西洋参、白芷、川芎、黄芩、半夏、石菖蒲、川贝母、浙贝母、山药、钩藤、牡丹皮、肉桂、山楂、五倍子豆蔻【9】糊粉粒苦杏仁补骨脂小茴香豆蔻【10】菊糖桔梗、苍术、党参、木香【11】钟乳体穿心莲【12】薄壁细胞含核状物地黄【13】薄壁细胞含糊化的淀粉团块白芍、延胡索、名称有“子”,却非种子的果实类药有:“牛郎织女,鹰蛇起舞”。
即牛蒡子、栀(织)子、女贞子、金樱(鹰)子、蛇床子、枸杞(起)子、五(舞)味子。
执考经常出现类似这样的题,要是再考到的话,想想牛郎和织女吧!加工方法发汗:“杜玄苓断厚汗。
”杜仲、厚朴、茯苓、玄参、续断。
蒸煮法:蒸参麻,有巧遇,煮黑附,芍延胡,盐蝎煮,烫水蛭木瓜,太蝥土,还有鹿。
中药鉴定学考试重点(广药必用)
![中药鉴定学考试重点(广药必用)](https://img.taocdn.com/s3/m/7e4719ea172ded630b1cb687.png)
发汗:指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积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的物。
车论纹:指广防己等药材横切面的木部有放射状纹理,形如“车论纹”星点:指大黄根茎髓部环列或散在的异常维管束。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皮部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如云朵状的花纹。
罗盘纹:商陆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排列数个同心环列的纹理,形似罗盘纹菊花心:指根或根茎的横切面的中心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性纹理。
如当归、白芍、党参。
过桥:黄连的节间长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
如党参、黄芪、板蓝根珍珠疙瘩:指人参须根上的疣状突起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芽痕的顶端呈凹下圆点状,习称狮子盘头铁线纹:人参表面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习称“铁线纹”油头:指药材根头有黑色发粘的胶状物,习称油头。
起霜:指茅苍术等药材断面暴露在空气中,常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
怀中包月:指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马牙嘴:指炉贝外面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开口习称马牙嘴。
虎皮斑:指炉贝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鹦哥嘴:天麻顶端具红棕色干枯芽胞,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
凹肚脐:天麻末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留下的圆脐形疤痕,习称凹肚脐。
连三朵:款冬花单生2-3个基部花序连在一起,习称连三朵。
镶嵌细胞:指伞形科药材的内表面上可见5到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个群以斜角相连成镶嵌状。
错如组织:槟榔种皮内层与外胚乳的折合层常不规则地插入到内胚乳中,形成错如组织白颈:地龙第14-16环为生殖带,习称白颈。
翘鼻子:蘄蛇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子。
方胜纹:蘄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考试重点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0f9383658f5f61fb6366600.png)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学》考试要点横向总结药材性状“习称”1.“云锦花纹”何首乌2.“罗盘纹”商陆3.“珍珠盘”银柴胡4.“车轮纹”防己5.“菊花心”甘草、黄芪6.“疙瘩丁”白芷7.“朱砂点”羌活苍术8.“蚯蚓头”防风9.“狮子盘头”党参10.“金包头”知母11.“鹦哥嘴”“红小辫”天麻12.“过桥”黄连13.“起霜”茅苍术14.“火炬头”,“连三朵”款冬花15.“钉头”赭石16.“怀中抱月”松贝17.“通天眼”羚羊角18.“铁线纹”“珍珠疙瘩”山参19.“马牙柱”合成朱砂20.“乌金衣”“挂甲”zr. -++-牛黄21.“虎牙”砍茸22.“莲花”马鹿茸23. “血片” “蛋黄片” 鹿茸饮片 24. “当门子” 麝香、药材性状特征1. 叶柄残基断面有黄白色维管束 5-13 个,环列 ( 绵马贯众 )2. 有“星点” (异常维管束 )环列或散在 (大黄 )3. 断面可见黄白色小点 ( 异常维管束 )断续列成 2-4 轮同心环 (牛膝,川牛膝 )4. 断面可见大理石样花纹 (槟榔 )5. 药材表面常见发亮的结晶 牡丹皮 厚朴 7. 形似毛笔头辛夷三、药材显微特征1. 草酸钙簇晶 大黄、何首乌、太子参、白芍、地榆、人参、西洋参、三七、川芎、 山 牡丹皮、槲寄生、吴茱萸、小茴香、栀子、蓼大青叶、丁香 、金银花 2. 草酸钙砂晶牛膝 麻黄 细辛 枸杞子 钩藤 秦皮 洋金花3. 草酸钙针晶 (束) 麦冬 商陆 (及方晶、 簇晶 ) 、巴戟天、 苍术、半夏、 麦冬、龙胆、、天麻、儿茶、 广藿香、肉桂4. 草酸钙方晶麻黄 细辛甘草 苦参 石菖蒲、 枳壳 栀子鸡血藤 厚朴、红花5. 草酸钙柱晶 补骨脂 沉香、肉桂6. 草酸钙棱晶五倍子7. 草酸钙结晶防己 ( 细小杆状 )猪苓 (双锥八面体形 )、西红花豆蔻浙贝母8. 晶纤维 鸡血藤、黄柏、番泻叶苦参 石菖蒲9. 晶鞘纤维 番泻叶、甘草楂、山药柏、6. 断面有银白色胶丝 杜仲 10. 树脂道 人参、三七、西洋参11. 石细胞乌头、附子、黄连、延胡索、苦参、黄芪、防风、黄芩、玄参、巴戟天、党参、苍术、槲寄生、鸡血藤、厚朴、肉桂、杜仲、黄柏、秦皮、麦冬、辛夷、五味子、木瓜山楂吴茱萸连翘枸杞子栀子槟榔砂仁12. 油室当归川芎枳壳吴茱萸丁香、木香、苍术13. 油管小茴香、防风、柴胡14. 乳管桔梗、党参15. 油细胞厚朴肉桂辛夷五味子砂仁豆蔻石菖蒲16. 淀粉粒大黄、何首乌、商陆、太子参、乌头、附子、防己、葛根、板蓝根、甘草、人参、西洋参、白芷、川芎、黄芩、半夏、石菖蒲、川贝母、浙贝母、山药、钩藤、牡丹皮、肉桂、山楂、五倍子豆蔻17. 糊粉粒苦杏仁补骨脂小茴香豆蔻18. 菊糖桔梗、苍术、党参、木香19. 钟乳体穿心莲20. 薄壁细胞含核状物地黄21. 薄壁细胞含糊化的淀粉团块白芍、延胡索、22. 气孔不定式细辛金钱草青蒿川贝母23. 气孔不等式金钱草、大青叶24. 气孔平轴式补骨脂、蓼大青叶、番泻叶25. 气孔直轴式广藿香穿心莲26. 气孔近环式枳壳26. 气孔内陷麻黄27. 菌丝茯苓、猪苓28. 保卫细胞哑麻黄29. 薄壁细胞中含橙皮苷结晶薄荷31. 蓝黑色色素颗粒 蓼大青叶 32. 薄壁细胞含紫色素紫草珍珠:浅蓝紫(天然)、亮黄绿(人工)经验鉴别: 熊胆:取少许入水呈黄线下沉,短时间内不扩散。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44a9ad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17.png)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执业中药师是一个非常具有专业性和技术含量的职业,需要有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
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中药师不能缺少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重点总结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的考点。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师考试中的重要学科,它主要涉及到各种中药的种类、形态、成分、药效等方面的鉴定和判断。
中药的种类非常多,常见的有中草药、中草药复方、中成药等等。
针对这些不同种类的药材,需要掌握不同的鉴定方法和技巧。
在考试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考点:一、形态特征中药的形态特征是鉴定的重要方面之一。
中药形态的鉴别可以从色、形、味、气味、形态等方面进行。
具体包括颜色、纹路、尺寸、质地、形状等。
二、药品成分药物成分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药成分很多,常见的有单味中草药、复方中草药、中成药等。
考生需要掌握每种中药的成分及其比例,以及这些成分对人体的功效和作用。
三、病症药效病症药效是指中药对于特定病症的治疗效果。
中药师需要具备对不同病症、不同中药的治疗功效和适应症的认知。
针对不同的病症,中药处方也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处理,考生需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四、配伍知识中药与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是中药师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不同的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相同的作用,也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考生要特别注意中药之间的药理学、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五、药品的质量中药的质量是考生需要熟练掌握的考点之一。
以青黛为例,考生需要掌握其质量的评价标准,包括色泽、气味、味道、过量、质地、含淀粉量等方面的标准,以便判断药品质量的好坏。
总之,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的考点是非常重要的。
考生需要对中药鉴定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熟练,针对不同的鉴定方法和技巧进行适当的训练,才能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中药师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深化对中药鉴定学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00重点整理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00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5a6300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5.png)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白皮书的重点)二:中药鉴定学横向总结中药鉴定的方法:1. 基原鉴定法2. 性状鉴定法3. 显微鉴定法4. 理化鉴定法5. 生物鉴定法植物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1.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2. 茎木类:秋、冬季采。
3. 皮类:春末夏初采收。
4. 叶类: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采。
(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5. 花:含苞待放时或在花初开时采收或花盛开时采。
6. 果实类: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7. 全草类:在茎叶茂盛时采割。
药材举例:薄荷:花蕾期(薄荷油)花盛期(薄荷脑)花后期(叶子)牡丹: 5 年丹皮酚含量最高, 3—5 年含量增加不明显,所以 3 年是最佳采收期金银花,丁香(含苞待放)洋金花(初开)菊花,番红花(盛开)红花(花冠由黄变红)桑螵蛸:三月,虫卵未孵化时鹿茸须在清明后未骨化时采收全蝎:活动期捕捉哈士蟆油:冬眠时捕捉龟甲:无限制矿物类:无限制常见的加工方法有:1. 拣、洗:新鲜药材去泥沙杂质技非药用部位2. 切片:大的根及根茎、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趁鲜切成快片,以利干燥3. 蒸、煮、烫4. 熏硫:使药材色泽洁白,防止霉变,如山药、白芷、川贝母5. 发汗:药材在加工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称为发汗。
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6. 干燥:方法:晒干、烘干、阴干三种均可用的,用“干燥”表示;不超过60℃的,用“晒干”表示;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表示。
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①虫蛀②生霉③变色④走油:指某些含油药材在储藏不当时油分向外溢出,或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称为“走油”(如柏子仁、麦冬、天冬、枸杞子)⑤风化(芒硝、明矾、胆矾) ⑥自燃(柏子仁、海金沙、紫苏子、菊花、红花) ⑦有效成分自然分解或起化学变化(贯众、樟脑、冰片) 。
中药鉴定学考试重点
![中药鉴定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7194fdd48d7c1c709a1453c.png)
1.绵马贯众性状鉴别:①呈倒圆锥形而稍弯曲,上端钝圆或截形,下端较尖。
②外表黄棕色至黑棕色,密被排列整齐的叶柄残基及鳞片,并有弯曲的须根。
叶柄残基呈扁圆柱形。
③质坚硬。
叶柄残基或根茎的横断面呈棕色或深绿色,有黄白色小点5~13个,排列成环。
④气特殊,味初微涩,渐苦而辛2.大黄来源:蓼科,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状鉴别:①呈卵圆形、类圆柱形、圆锥形或块片状。
②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习称锦纹,或有部分棕褐色栓皮残留。
③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
横切面根茎髓部较大,其中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根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无星点。
④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根茎横切面:①偶有残存的木栓层②韧皮部宽广,有粘液腔。
③形成层环明显。
④木质部导管稀疏,非木化。
⑤髓部宽广,内韧式的异型维管束,射线呈星状射出,韧皮部中有粘液腔,内含红棕色物质。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大形草酸钙簇晶。
粉末:掌叶大黄粉末淡黄棕色。
①草酸钙簇晶大而多,棱角大多短钝。
②淀粉粒单粒呈圆球形或长圆形,复粒由2~5(~7)分粒组成。
③导管多为网纹,并有具缘纹孔及细小螺纹导管,非木化理化鉴别:1.荧光鉴别:药材新鲜断面于紫外光灯下观察,显浓棕色荧光。
2.粉末微量升华,可见黄色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
加碱显红色。
(蒽醌类成分)3.何首乌性状鉴别:①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
②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凹凸不平,有不规则皱纹及纵沟,皮孔横长,两端各有一个明显的根痕,露出纤维状维管束。
③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
切断面浅红棕色,有粉性,皮部散列4-11个“云锦花纹”(异常维管束),中央形成层环明显,有的呈木心。
④气微,味微苦涩。
4.怀牛膝产地:主产于河南武涉、沁阳等地。
性状鉴别:①呈细长圆柱形。
②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细纵皱纹及侧根痕。
③质硬脆,受潮变柔韧,易折断。
断面淡黄色,角质样,有黄白色小点(异常维管束)断续排列成数轮同心环2^4轮。
中药鉴定学考试重点(广药必用).doc
![中药鉴定学考试重点(广药必用).doc](https://img.taocdn.com/s3/m/95d651912f60ddccdb38a03c.png)
发汗:指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小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积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的物。
车论纹:指广防己等药材横切面的木部有放射状纹理,形如“车论纹”星点:指大黄根茎髓部环列或散在的异常维管束。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皮部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如云朵状的花纹。
罗盘纹:商陆的开常维管束,横切面排列数个同心环列的纹理,形似罗盘纹菊花心:指根或根茎的横切面的屮心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性纹理。
如半归、白芍、党参。
过桥:黄连的节间长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
如党参、黃罠、板蓝根珍珠疙瘩:指人参须根上的疣状突起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芽痕的顶端呈凹下圆点状, 习称狮子盘头铁线纹:人参表而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习称“铁线纹”油头:指药材根头有黑色发粘的胶状物,习称油头。
起霜:指茅苍术等药材断面暴露在空气屮,常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
怀中包月:指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马牙嘴:指炉贝外面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开口习称马牙嘴。
虎皮斑:指炉贝表而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鹦哥嘴:天麻顶端具红棕色干枯芽胞,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
凹肚脐:天麻末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留下的圆脐形疤痕,习称凹肚脐。
连三朵:款冬花单生2・3个基部花序连在一起,习称连三朵。
镶嵌细胞:指伞形科药材的内表面上可见5到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个群以斜角相连成镶嵌状。
错如组织:槟榔种皮内层与外胚乳的折合层常不规则地插入到内胚乳屮,形成错如组织白颈:地龙第14・16环为生殖带,习称白颈。
翘鼻子:薪蛇头在屮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子。
方胜纹:薪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 的两上端在背屮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dbc800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f.png)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汇总中药鉴定学是执业药师考试中的重要一门科目,它主要内容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毒性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整理了中药鉴定学中常考的知识点,供广大执业药师考生参考。
1.中药的鉴别方法中药的鉴别方法主要包括:外观鉴别、显微鉴别、生药鉴别和炮制鉴别等。
其中外观鉴别是中药的基本鉴别方法,包括外貌、大小、形状、组织结构等方面。
显微鉴别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的微观结构,包括细胞、纤维束、细胞外结构等方面。
生药鉴别是通过对中药材的生长环境、产地、外貌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是否为正品。
炮制鉴别是通过对中药材的炮制工艺、特性、质地等进行观察和比较,判断是否按规定炮制。
2.中药材的性味与归经中药材的性味包括寒、凉、平、温、热等,是中药材的特性之一、其中寒性药材具有清热、凉血、利湿等作用;凉性药材具有清热、滋阴、解毒等作用;平性药材具有调和阴阳、益气血、健脾胃等作用;温性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活血等作用;热性药材具有热病、散寒、活血等作用。
中药材的归经是指其作用的主要功效和作用部位,如归肝经、归心经等。
3.中药的功效与适应症中药的功效是指中药在人体内的作用和效果,包括清热、祛风、活血、化痰等多种作用。
适应症是指中药用于治疗的疾病和症状,如感冒、咳嗽、腹痛等。
在执业药师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考生需要掌握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
4.中药的毒性与禁忌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包括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禁忌是指中药在一些人或一些情况下禁止使用的情况,如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禁用一些中药;同时,一些中药与一些药物有相互作用时也可能会禁用。
5.中药的贮藏与鉴别中药的贮藏是指中药材的保存和保鲜方法,包括干燥贮存、通风保鲜、防潮防蛀等。
中药的鉴别是指对中药材的真伪进行鉴定和评价,包括外观鉴别、药材组织结构鉴别、显微鉴别等。
以上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的简要汇总。
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fc9949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6.png)
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中医药学和药学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中药鉴定学中,有一些常考的知识点,包括药材的外观特征、化学成分鉴定、药性鉴定、鉴别、掺伪以及质量评价等。
以下是中药鉴定学中常考的一些知识点。
1.药材外观特征:包括形态特征、色泽、气味、口感、质地等。
掌握药材的外观特征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和触摸来鉴定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2.药材的显微鉴定:采用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组织结构和细胞特征,包括原形细胞、维管束、表皮细胞等,以判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3.化学成分鉴定:通过化学方法对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包括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质谱法等,以确定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和污染物。
4.药性鉴定:通过对药材的性味、归经、作用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以确定药材的性质和功效。
5.鉴别:对常见的中药进行鉴别,判断药材的真伪和品质,包括外观特征、显微特征、化学特征等。
6.掺伪:判断药材中是否掺杂有其他杂质,如异种植物、杂质、代用品等。
7.质量评价:对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估和判定,包括药材的色泽、气味、含水率、灰分、挥发油含量、重金属含量等指标。
8.药材储藏与加工:了解药材的储藏和加工方法,以保护药材的有效成分和质量。
9.中药炮制:理解中药制剂的炮制过程和方法,包括药材的清洗、研磨、炒制等工艺。
10.药材药性毒性:了解药材对人体的功效和毒性,以及用药注意事项和副作用。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中常考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鉴定和评估中药的质量和功效,确保中药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临床应用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归纳笔记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归纳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6bc96a8c77da26925c5b096.png)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归纳笔记来源总结一、植物类药材(一)菌类(4种)麦角菌科(1种):冬虫夏草(为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复合体)多孔菌科(3种):茯苓(菌核)猪苓(菌核)灵芝(子实体)(二)藻类(1种)马尾藻科(1种):海藻(藻体)(三)地衣类(1种)松萝科:松萝(地衣体)(四)蕨类(4种)1.蚌壳蕨科:狗脊2.鳞毛蕨科:绵马贯众3.水龙骨科:石韦4.海金沙科:海金沙(五)裸子植物(2种)1.柏科:侧柏叶 •2.麻黄科:麻黄(六)被子植物(139种)1.双子叶植物(108种)(1)单种科(共21种)①药名与科名相同的8种商陆科:商陆;防己科:防己、北豆根远志科:远志紫草科:紫草川续断科:续断杜仲科:杜仲马钱科:马钱子车前科:车前草②药名与科名不相同的木通科:木通、大血藤瑞香科:沉香桃金娘科:丁香大戟科:巴豆鼠李科:酸枣仁;小檗科:淫羊藿;堇菜科:紫花地丁;报春花科:金钱草;列当科:肉苁蓉;爵床科:穿心莲、青黛、南板蓝根马兜铃科:细辛莎草科:香附(2)含2个种的科苋科:怀牛膝、川牛膝见牛膝龙胆科:龙胆、秦艽秦龙胆防己科:防己、北豆根防北斗石竹科:银柴胡、太子参石竹太子银樟科:桂枝、肉桂樟科肉桂枝桑科:桑叶、桑白皮旋花科:菟丝子、牵牛子旋花牵菟橄揽科:乳香、没药橄揽乳没葫芦科:天花粉、瓜蒌(3)含3个种的科有5科十字花科:大青叶、葶苈子、板蓝根十字大葶板桔梗科:桔梗、党参、南沙参桔梗党参南木兰科:五味子、辛夷、厚朴木兰五辛厚木犀科:秦皮、连翘、女贞子• 木犀秦连女玄参科:玄参、地黄、胡黄连玄参地黄胡(4)含4个种的科有科蓼科:大黄、何首乌、蓼大青叶、虎杖蓼大黄何虎茄科:洋金花、枸杞子、地骨皮茄科洋枸皮萝藦科:白前、白薇、徐长卿、香加皮萝白前薇长香芸香科:黄柏、枳壳、吴茱萸、白鲜皮芸柏枳吴白(5)含5个种的科有2科五加科:西洋参红参人参、三七、通草五加西红三人通茜草科:巴戟天、茜草、栀子、钩藤。
中药鉴定学复习笔记
![中药鉴定学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7115a3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74.png)
中药鉴定学复习笔记1.神农本草经我国最早的药学专着,总结了汉以前的医药经验。
载药5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每药以药性和主治为主,初步提出“君臣佐使”、“四气五味”等中药理论。
2.新修本草(唐本草)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本书是由政府组织编辑颁行,(李绩、苏敬等22人)比纽伦堡药典(1535年)的成书早800多年。
分为药解、图经、本草三部分,共54卷,载药0850种,新增药114种。
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
3.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宋唐慎微共31卷,载药17646种,新增药500余种,是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的最完备的重要参考书。
收集了许多民间单方、验方,为《本草纲目》的编写奠定了良好基础。
4.本草纲目明李时珍共52卷,载药21892种,新增药374种,附药图1109幅,附方11096条。
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的先驱,17世纪初,该书传到国外,译成多国文字。
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等16部,每部下又分60类,如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9类。
5.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如牛膝、党参、黄连、大黄、防风等。
有些中药由于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夏季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
但也有例外,如明党参在春天采集较好。
6.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如关木通、大血藤、首乌藤、忍冬藤等。
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可采,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7.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秋冬两季采收,如川楝皮、肉桂等)8.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花类(宜在秋、冬时节采收,如桑叶等)9.花不宜在完全盛开后采收,花蕾(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开放的花(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西红花)。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9e6e1fa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e.png)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一、中药鉴定的基本原则1.中药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特征、组织构造、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效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中药的真伪、质量和药效。
二、中药鉴定的方法和手段1.外观鉴别:对中药材的大小形状、质地、色泽、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比较,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2.显微镜鉴定:借助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态和细胞特征等,以确定其真实身份。
3.化学鉴定:通过化学试剂的检测和分析,判断中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区分其真伪和质量。
4.药理鉴定:通过实验动物的体内反应和药理作用,评价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三、中药鉴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1.中药鉴定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药鉴定涉及到的中药材种类繁多,而每个中药材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鉴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2.中药鉴定中的真伪问题:随着市场上假冒伪劣中药的增加,如何鉴别真伪成为了中药鉴定的重要问题。
3.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关键问题:中药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成为了中药鉴定的难点。
四、中药鉴定的应用领域1.中药材生产:通过对中药材进行鉴定,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杂质和农药残留等不符合标准的物质达到安全可靠的水平。
2.中药饮片加工:对中药饮片的真伪和质量进行鉴定,保证其药效和安全性。
3.中药制剂生产:对中药制剂进行鉴定,保证制剂的质量和药效。
4.中药研究和开发:通过中药鉴定,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从而推动中药的研究和开发。
五、中药鉴定的发展趋势1.标准化:建立科学合理的中药鉴定标准体系,为中药鉴定提供统一的依据。
2.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如分子生物学、物质学、核磁共振等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国际化合作:加强与国际上中药鉴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药鉴定的水平和影响力。
以上是对《中药鉴定学》的要点进行归纳整理,中药鉴定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保障中药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完整word版)中药鉴定学考试重点横向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中药鉴定学考试重点横向总结,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053ce81cc17552706220835.png)
一、药材性状“习称”1.“云锦花纹”何首乌2.“罗盘纹”商陆(同心性环纹)3.“珍珠盘”银柴胡4.“车轮纹”防己、青风藤5.“菊花心”甘草、黄芪、白芍、银柴胡、板蓝根、木香“金井玉栏”桔梗黄芪板蓝根北沙参6.“疙瘩丁”白芷7.“朱砂点”羌活苍术8.“蚯蚓头”防风9.“狮子盘头”党参10.“金包头”知母11.“鹦哥嘴”、“红小辫”天麻12.“过桥”黄连13.“起霜”茅苍术14.“火炬头”、“连三朵”款冬花15.“钉头”赭石16.“怀中抱月”松贝17.“通天眼”羚羊角18.“铁线纹”“珍珠疙瘩”山参19.“马牙柱”合成朱砂20.“乌金衣”“挂甲”牛黄21.“虎牙”砍茸22.“莲花”马鹿茸23.“血片”“蛋黄片”鹿茸饮片24.“当门子”麝香25.“鸡肠风”巴戟天26.“筋脉点”川牛膝、怀牛膝、莪术27.“针眼”木通、鸡血藤28.“马头蛇尾瓦楞身”海马29、龙头虎口翘鼻头,方胜连珠指甲尾30.“猪大肠”防己二、药材性状特征1.叶柄残基断面有黄白色维管束5-13个,环列(绵马贯众)2.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大黄)3.断面可见黄白色小点(异常维管束)断续列成2-4轮同心环;4~11 (牛膝,川牛膝)4.断面可见大理石样花纹(槟榔肉豆蔻)5.药材表面常见发亮的结晶牡丹皮厚朴6.断面有银白色胶丝杜仲7.形似毛笔头辛夷三、药材显微特征1、草酸钙簇晶(鉴定簇晶22种,太首大白栀人芎,蓼香牡丹金洋参,吴山三地商牵鹤槲仁白乌巴丁番)太子参何首乌大黄白芍(赤芍)栀子人参(棱角锐尖)川芎蓼大青叶小茴香牡丹皮(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含数个簇晶)金银花洋金花西洋参吴茱萸山茱萸山楂三七(棱角较钝)地榆商陆牵牛子(子叶细胞)仙鹤草槲寄生酸枣仁白芷乌梅巴豆丁香番泻叶2、草酸钙砂晶(砂晶七种牛枸麻,秦皮细钩洋金花)牛膝(川牛膝)枸杞子麻黄秦皮细辛钩藤洋金花【银柴胡地骨皮】3、草酸钙针晶(针晶14 白术白及广益母,巴戟苍天龙桂儿,麦冬半夏商山药)白术白及广藿香益母草巴戟天苍术天麻(天南星)龙胆肉桂儿茶麦冬半夏商陆(及方晶、簇晶)山药4、草酸钙方晶(方晶13 黄柏陈砂鸡番泻母牛,麻红花辛甘苦菖蒲地生,根壳栀苏木地瓜巴豆)黄柏陈皮砂仁鸡血藤番泻叶益母草牛蒡子麻黄红花细辛甘草苦参石菖蒲地黄槲寄生葛根枳壳栀子苏木木瓜巴豆【川牛膝、厚朴、商陆】5、草酸钙柱晶补骨脂沉香肉桂射干6、草酸钙棱晶陈皮枳壳7、草酸钙结晶防己(细小杆状)猪苓(双锥八面体形)五倍子西红花豆蔻浙贝母8、草酸钙针晶束商陆巴戟天天麻天南星半夏山药麦冬白及石斛9、晶鞘纤维黄柏石菖蒲甘草苦参苏木鸡血藤番泻叶10、树脂道人参(韧皮部)、三七(韧皮部)、西洋参五倍子五加皮树脂升麻(树脂快)沉香分泌道北沙参金钱草分泌细胞地黄三棱天麻海风藤大血藤大青叶红花11、石细胞(乌头附子连索参风四黄厚桂仲生乌榔玄山党二巴二瓜二茱萸二术四子栀五枸牛秦桑夷砂鸡麦苦杏仁)乌头附子连翘(中果皮内侧切向镶嵌排列)延胡索苦参防风黄芪黄芩黄柏黄连厚朴肉桂杜仲槲寄生乌梅槟榔玄参山楂党参巴豆巴戟天木瓜瓜蒌山茱萸吴茱萸白术苍术栀子五味子枸杞子牛蒡子秦皮桑白皮辛夷砂仁鸡血藤麦冬苦杏仁(贝壳形)【葛根、威灵仙、升麻、北豆根】分枝状石细胞:厚朴、黄柏;含方晶石细胞:桑白皮、栀子;三面增厚石细胞:连翘、肉桂石细胞环带:白术、苍术、厚朴、肉桂12、油室【归独活芎枳陈橘红吴二香二术泽泻】当归独活川芎枳壳(外果皮)陈皮化橘红吴茱萸丁香木香苍术白术泽泻13、油管【柴芷茴前防】柴胡白芷小茴香前胡防风13、油细胞【细厚五桂夷砂豆蔻石菖蒲郁三姜】细辛厚朴五味子肉桂辛夷砂仁豆蔻石菖蒲郁金干姜莪术【绵马贯众】14、乳汁管桔梗党参南沙参桑白皮香加皮15、淀粉粒(川浙豆砂钩牡丹,太首大白药防人芎,肉桂苁蓉牵五五金钱当归,夏天花蓝,南北榆乌,山楂黄,附子党参泽葛石甘陆)川贝母浙贝母豆蔻砂仁钩藤牡丹皮太子参何首乌大黄白芷山药防己人参(三七西洋参)川芎肉桂肉苁蓉牵牛子五味子五倍子金钱草当归半夏天花粉板蓝根天南星北豆根(方晶针晶棒状结晶)地榆(簇晶)乌头山楂黄芪黄芩附子党参泽泻葛根石菖蒲甘草(多为单粒)商陆【细辛、苦参、地榆、白头翁、狗脊、绵马贯众、骨碎补、黄连、黄芪、白芍、赤芍、】16、糊粉粒五味子葶苈子苦杏仁补骨脂小茴香豆蔻马钱子砂仁槟榔砂仁沙苑子酸枣仁牵牛子车前子牛蒡子17、菊糖桔梗党参苍术白术木香山茱萸18、钟乳体穿心莲(螺旋状)桑叶(葡萄状)19、薄壁细胞含核状物地黄20、薄壁细胞含糊化的淀粉团块白芍、延胡索、21、气孔气孔不定式细辛金钱草青蒿川贝母茵陈气孔不等式金钱草、大青叶紫花地丁气孔平轴式补骨脂、蓼大青叶、番泻叶气孔直轴式广藿香穿心莲薄荷半枝莲气孔近环式枳壳气孔内陷麻黄22、菌丝茯苓猪苓23、保卫细胞哑铃麻黄24、薄壁细胞中含橙皮苷结晶大青叶薄荷(簇状)陈皮(针簇状)吴茱萸(大多含)25、硅质块:砂仁(内种皮薄壁细胞)豆蔻草豆蔻石斛26、蓝黑色色素颗粒蓼大青叶紫红色素紫苏叶薄壁细胞含紫色素紫草27、光辉带牵牛子沙苑子酸枣仁菟丝子28、壁内腺补骨脂29、黏液细胞天冬麦冬山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及知母肉桂黄柏葶苈子紫花地丁枇杷叶30、黏液质番泻叶葶苈子31、镶嵌细胞小茴香32、有蜡样光泽:延胡索、姜黄33、木质部导管呈v字形:川乌川芎北沙参34、木纤维:巴戟天35、后生表皮:细辛;后生皮层:川乌、玄参;髓部:龙胆、川乌;36、髓部常偏向一侧:槲寄生鸡血藤37、晶纤维:黄柏38、间隙腺毛:绵马贯众广藿香槲寄生39、种皮具有油细胞层:砂仁、五味子40、火试1、火试法在茎木类中药中的应用国产沉香:取少许燃之,发浓烟及强烈香气,并有黑色油状物渗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楼
【来源】百合科云南重楼、七叶一枝花de干燥根茎
土茯苓
【来源】百合科 光叶菝 的干燥根茎
【性状】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润湿后有粘滑感
麦冬
【来源】百合科植物麦冬de干燥块根。
【产地】“杭麦冬”:主产浙江,质量好“浙八味”。“川麦冬”:主产四川,产量大。
【性状】纺缍形,两端略尖,中柱细小
【性状】表面有点状突起(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鹉嘴状的芽苞,习称“鹦哥嘴”,或为残留茎基;底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
茎木类中药(树干、茎藤)
关木通 川木通
【来源】 关木通: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的藤茎。
川木通:毛茛科植物小木通、绣球藤的藤茎。
木通
【来源】木通科 木通、三叶木通、白木通de干燥根茎
【性状】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断面有裂隙,称“菊花心”,散生棕黄色油点
柴胡
【来源】为伞形科 柴胡——“北柴胡”
狭叶柴胡——“南柴胡”
颜色
质地
断面
气味
北柴胡
黑褐色
硬
纤维性
微香
南柴胡
红棕色
稍软
无纤维性
油败气
北沙参
【来源】伞形科珊瑚菜的干燥根
南沙参
【来源】桔梗科轮叶沙参、杏叶沙参的根
【性状】体轻,质松泡
杜仲
【采收加工】使之“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时,取出晒干。
【性状】内表面红紫色或紫褐色,光滑;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胶丝相连(杜仲胶)
合欢皮
【性状】密生明显的椭圆形横向皮孔;稍刺舌,而后喉头有不适感
黄柏
【来源】为芸香科黄皮树、黄檗除去栓皮的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
【产地】黄皮树主产于四川、贵州等省。黄檗以辽宁产量最大。
【性状】射线呈放射状排列
槲寄生
【来源】桑寄科 槲寄生de干燥带叶茎枝
【性状】表面黄绿色、金黄色或黄棕色,节膨大;断面有放射状纹理,髓部常偏向一边
桑寄生槲寄生
茎灰褐色或红褐色茎黄绿色或黄棕色
不易脱节,质坚易脱节,质松
叶大而呈黄棕色(卵形或椭圆形)叶小而呈黄绿色至金黄色(披针形)
味微涩味微苦
大血藤 鸡血藤
根茎类中药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根茎的区别
双 单
外表 有木栓层 无木栓层或薄
断面 形成层的环纹 内皮层的环纹
V.B . 环状排列 散布
髓 中央具髓 中央无髓
狗脊
【性状】表面残留金黄色茸毛;近边缘处有1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
绵马贯众
【性状】表面密被叶柄残基及鳞片;断面有黄白色锥管束5~13个,环列
细辛
石斛
【来源】兰科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流苏石斛de新鲜或干燥茎
铁皮石斛
【来源】 兰科 铁皮石斛de干燥茎
【采收加工】边加热边扭成螺旋形或弹簧状;或切成段 前者称“铁皮枫斗”,后者称“铁皮石斛”
皮类中药
桑白皮
【来源】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
【性状】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
牡丹皮
【来源】毛茛科
【产地】四川
【采收加工】微火烘至半干,堆置“发汗”,内部变绿时再烘干
天花粉
【来源】葫芦科 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
【性状】富粉性,横切面可见黄色木质部
桔梗
【来源】桔梗科 桔梗的干燥根
【性状】皮部类白色,形成层环棕色,木部淡黄色——“金井玉栏”;味微甜后苦
党参
【来源】为桔梗科
【产地】主产于山西(潞州)
【性状】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习称“狮子盘头”;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
太子参
【来源】石竹科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川乌、草乌、附子
【来源】毛茛科 乌头干燥母根——川乌
北乌头的块根——草乌
乌头子根加工品——附子
【性状】
一、生川乌: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味辛辣而麻舌
二、生草乌:具不定根残基(钉角),形成环多角形,味辛辣,麻舌
白芍
【产地】浙江产为杭白芍,为“浙八味”
【采收】刮去粗皮,入沸水略煮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
【来源】 大血藤: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藤茎,习称“红藤”。
鸡血藤:豆科植物密花豆的藤茎。
【性状鉴别】
大血藤鸡血藤
断面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内嵌入横切面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
黄白色的木质部中黑棕色,与木质部呈半圆形相间排列
有车轮纹小髓偏心性
{同心性椭圆形或偏心性半圆形环}
沉香
【来源】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及沉香的含树脂的木材
防己
【性状】富粉性,形似猪大肠。断面平坦,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车轮纹”
延胡索
【产地】浙江,“浙八味”之一
【采收】沸水中煮至内部无白心
板蓝根
【来源】为十字花科菘蓝的根
【产地】河北、江苏、河南、安徽
【性状】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习称“金井玉栏”
苦参
【来源】豆科 苦参干燥根
【性状】味极苦
葛根、粉葛
【来源】葛根——豆科野葛干燥根粉葛——豆科甘葛藤干燥根
知母
【性状】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粘性
山药
【来源】薯蓣科薯蓣的干燥根茎——怀药
莪术、姜黄、郁金
姜黄根茎是姜黄、另三个都是莪术。所有块根都是郁金
植物名
药用部位
药材名
姜黄
根茎
姜黄
块根
黄丝郁金
蓬莪术
根茎
莪术
块根
绿丝郁金
广西莪术
根茎
莪术
块根
桂郁金
温郁金
根茎
温莪术
块根
温郁金
天麻
【来源】为兰科天麻de块茎
【产地】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贵药”
川贝母
【来源】为百合科 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de鳞茎太白贝母,瓦布贝母
前三者按药材性状的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药材习称“炉贝”。
【产地】四川、西藏、云南等高海拔
【性状】
松贝(野生品):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
青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端开裂
龙胆
【产地】东北,“关龙胆”
【性状】味甚苦
百前
【性状】质脆,断面中空,称“鹅管百前”
紫草
【产地】新疆、内蒙古
黄芩
【来源】唇形科 黄芩根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区。
玄参
【产地】浙江省“浙八味”
【采收加工】“发汗”
【性状】断面乌黑色,气特异似焦糖
地黄
【来源】为玄参科地黄块根
【产地】主产河南省,“怀药”
白术
【来源】为菊科 白术的根茎
【产地】主产于浙江“浙八味”
【性状】棕黄色点状油室散在;嚼之略带粘性。
苍术
【来源】菊科茅苍术北苍术的根茎
【性状】断面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朱砂点),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称“起霜”
泽泻
【来源】主产于福建
【性状】粉性,有多数细孔
香附
【来源】莎(suo)草科 莎草的干燥根茎
【采收加工】燎去毛须,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晒干
【性状】葛根——纤维性;粉葛——富粉性
山豆根
【来源】豆科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状】豆腥气,味极苦
北豆根
【来源】防己科 蝙蝠葛干燥根茎
甘草
【产地】内蒙古、新疆
【采收加工】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以春季产者为佳。将外面红棕色栓皮刮去者,称“粉甘草”。
【性状】断面纤维性、粉性,具“菊花心”。味甜而特殊。
黄芪
【来源】豆科
胡黄连
【来源】为玄参科胡黄连干燥根茎
【性状】木部有4~10个类白色点状锥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
巴戟天
【来源】茜草科巴戟天的干燥根
【性状】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断面易与木部剥离;去除木心
茜草
【来源】茜草科 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状】呈结节状,皮部易剥落,露出黄红色木部;久嚼刺舌。
续断
【来源】续断科 续断的干燥根
【来源】马兜铃科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称“辽细辛”
【性状】常卷曲成团;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大黄
【来源】蓼科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
【性状】髓部可见星点(异型锥管束);嚼之黏牙,有砂砾感
何首乌
【性状】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常锥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像山芋)
天南星
【来源】天南星科
【性状】直径1.5~6.5cm
半夏
【来源】为天南星科 半夏de干燥块茎
【性状】 呈类球形,直径1~1.5cm;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姜半夏: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黏牙
法半夏:气微,微有麻舌感
石菖蒲
【来源】天南星科 石菖蒲de根茎
【性状】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
【性状】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称“金井玉栏”;显“菊花心”;气微,生豆腥气弄,味微甜。
注:黄芪(色深)和甘草(色浅)
远志
【性状】皮部易与木部剥离;嚼之有刺喉感(甘草水煮)
人参
【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园参”:栽培品
◆“林下山参”、“籽海”:播于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热生长
【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关药”
【性状】味微苦,酸。
赤芍
【性状】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味微苦、酸涩
黄连
【来源】 毛茛科 黄连的根茎——“味连”
三角叶黄连的根茎——“雅连”
云南黄连的根茎——“云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