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制度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高考制度的变迁
一.背景
从先秦时期选士、养士制到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从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时期日趋成熟的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制度几经变迁,成为一个国家制度体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面貌。时至今日,国家仍为人才选拔制度仍在不停地改革和变迁之中,高考制度就是人才选拔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高校最重要的入学考试。高考可以说是每想要进入高等学府的学子的一条必经之路,作为科举制度某种程度上的延续,继续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要角色,虽面临众多争议,但不得不承认,高考作为一种高校选拔人才的制度,可能是当代社会中最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它不问出身,不讲人情,只将学习的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因此承担了众多寒门学子获取高等教育的希望。
现在的我们,都曾从这项制度中收益,也饱受过这项制度的煎熬,每一次高考制度的变迁都牵动着全国近千万考生及家长的心,作为一项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制度也进行了诸多变迁,每一次的制度变迁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博弈。
二.变迁的历程
1)综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于1952年实行,于1966年废除,于1977年恢复,恢复后又几经变迁。
2)时间轴
1.高考制度的雏形:
1936年,中国的100多所大学采取自主命题的方式进行招生,学生可报多所大学,也可能被多所大学同时录取。自主招生的大学在招收学生上还是相对宽松和灵活,破格录取的例子也有许多,如钱钟书数学成绩仅有15分却因其文采被北大录取。
1949年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2.正式建立:
1952年6月,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3.废除:
1966年废除高考。
4.逐渐恢复:
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就是该非常时期的产物。
5.正式恢复:
1977年,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参加考试的总人数达一千一百六十余万之多。著名导演张艺谋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
6.恢复高考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1981年,理科中增加了生物科。
1983年,“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政策出台,政策规定某些中央隶属的高校应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牧场等艰苦地区招生。同年,英语成为高考科目之一,以原始分计入总分。
1984年,特殊专业(艺术类等)招生实行统考+单考开始。
1985年,“双轨制”产生,不收费的统招生和收费的“自费生”共存。
同年,在广东高考中的英语和数学科目中试点标准化考试。
上海率先取得自主命题权,实行3+1方案(语数外加任选)。
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校试点保送生制度。
1985年以后,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
1989年8月,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取消生物地理科目
文科考察语数外和政治历史,理科考察语数外加物理化学。
1996年,“双轨制”取消,开始“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高考扩招开始,广东首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重新列入高考。
网上录取开始实施。
英语听力考试开始列入高考范围。
规定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
2000年,国家不再包揽师范专业学费,也开始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统一高考,分省命题”高考方式开始实施。
很多省份开始实施春季高考制度,现多数省份已经废除。
2001年,取消对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
2003年,高考时间提前一月,定为6月7、8、9日。
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
2010年2月,提出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
异地高考开始试点。
2014年,部分省份取消英语听力考试。
3)对于变迁过程的总结
高考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牵动着千百万民众的切身利益,肩负着众多学子尤其是农村学子对于未来的希望,这也注定了高考制度几经波折,不断变迁的命运。从建立到废除再到重新恢复,从各高校各自为政自主命题到全国统一命题再到现在的各省自主命题,从只以成绩高低录取到保送生、推荐生和自主招生制度的建立,从开始时的报名表到现在的网上报名,网上录取……高考从制度层面到科技层面,不断演化,变迁,逐渐变呈现出了今天的样子。也许每次变迁都面临着诸多争议,但是制度的变迁本就是曲折前进的,每一次制度的变迁最初的目的都是朝着更高效,更公平的方向演进的,尽管每次的结果并不都是尽如人意。
三.制度变迁的原因
高考作为一种教育制度,一头连接着高校和政府,一头连接着中学与民众,其变迁涉及到诸多群体的切身利益。
高考制度的变迁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由政府来主导其变迁的历程。然而,
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在进行制度变迁时也会经过诸多考量,文化传统,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政治因素,经济基础,社会的反响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都左右着政府的政策,影响着高考制度的变迁。
1)文化传统
1.中国能够成功建立起高考制度,其原因之一就是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使得考试的思维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通过考试进入高等学府的方式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一种文化传统,考试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是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方式,能够为民众所广泛接受,拥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2.自主招生制度之所以饱受争议,正是因为中国社会深受儒家文化和宗法制度的熏陶,人情关系的无处不在,原本作为选拔特殊人才工具的自主招生考试和保送生,推荐生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录取标准较为模糊,和监督不力,由于缺乏明确标准和有效监督,容易出现寻租,致使走后门现象的出现,使得此项制度丧失其效率而失灵。
2)社会反响与民众呼声
很多高考制度改革的原因便是民众的呼声的推动,而这种呼声往往也只能代表某一阶层的愿望因而缺乏系统性考量,导致政策的反复多变。
1.1985年后,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 1994年,取消生物地理科目的制度变迁,其原因便在于要为学生减负的群众呼声,同样,由于取消生物地理考试后所导致的生物地理知识的匮乏,1999年,生物、地理重新列入高考。
2.统一高考实行几年后,中学教育逐渐向应试教育转变,许多中学都仅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仅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民众对于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产生了保送生,自主招生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旨在选拔综合素质高或在某一领域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社会的呼声催生了高考制度的变迁。
3. 2001年,取消对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也是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才实施的。
4. 2003年,高考时间提前一月,以及异地高考制度的提出也是出于人性化的考虑。
5.被认为是更科学合理的标准分制度之所以在中国高考制度中屡次提及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