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10年30期
论马克思对
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
面对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西方学术界占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不仅无法解释危机的由来,甚至可以说这场危机正是肇起于这些理论的推波助澜。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人们的困惑,重温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批判,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经济危机的实质有重要指导意义。
对否认经济危机可能性理论
的批判
十九世纪初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大工业时期相比,相对比较薄弱,因此经济危机在生产领域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以詹姆斯·穆勒和萨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的供求均衡理论。
(一)对詹姆斯·穆勒理论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穆勒最早提出了供给与需求相一致的观点。“例如像穆勒那样的情形(那位无聊的萨伊就是摹仿他的),就更机灵了,他认为供给和需求本来是一回事,所以必然是一致的”。
为了否认经济危机存在的可能性,詹姆斯·穆勒把商品流通同直接的产品交换等同起来,认为卖者就是买者。在他看来,生产和消费是同一回事,因此市场上是绝
■王海霞 教授 白洁 王轶(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 730050)◆
中图分类号:F03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
继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面对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及其所派生的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的社会现实,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危机理论,企图掩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桎梏。马克思在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对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危机理论进行了批判,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关键词:经济危机 商品流通 萨伊法则
不会发生生产过剩或供给与需求之间比例
失衡的现象。马克思指出:“照穆勒的说法,买就是卖,……需求就是供给,供给就是需求。但是,供给与需求同样是彼此分离并且可以彼此独立的”。因为“作为两极对立的两个人即商品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的相互关系来看,卖和买是同一个行为。但作为同一个人的活动来看,卖和买是两极对立的两个行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进行的,并不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商品交换把商品流通分裂为买和卖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并且在时间、空间上相互分离,这样买和卖就不具有直接同一性。有人把商品卖出去但不一定马上就买,因此市场上就会有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所以买和卖的分离使供给和需求不会总是相一致,这就包含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穆勒错误地把资本主义商品流通等同于简单的物物交换,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简单归结为商品流通中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关系,忽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与商品流通中的矛盾,并以此为依据否认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马克思批判道:“穆勒建立平衡的办法是把流通过程变成直接的物物交换,又把流通过程中搬来的人物买者和卖者偷偷地塞到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去”。“主张把资本主义生产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等同起来,从而否定危机,是再荒谬不过的了”。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满足生产者的消费需求,而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在这一动机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最终导致生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比例失衡。当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导致经济危机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二)对萨伊法则的批判
萨伊在充分继承了穆勒供求均衡观点
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此进行了阐述,被称为“萨伊法则”。他认为:“生产者在完成他的最后一道加工后,总是急于把产品卖出去。因为他害怕产品在自己手中会丧失价值。此外他同样急于把出卖产品所得的货币花出去,因为货币的价值也易于毁灭。但想要摆脱手中的货币,唯一可用的方法就是拿他买东西。所以单单一种产品的生产,就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即“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所以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某种商品的生产过剩是因为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不足造成的。因此,只有扩大生产才会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批判道:“用一方面的生产不足来说明另一方面的生产过剩的观点无非是说:如果生产按比例进行,那就不会发生生产过剩。如果需求和供给彼此相符,也就不会发生生产过剩。如果一切领域具有进行并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样的可能性……也就不会有生产过剩”。事实上,买和卖的分离使一部分商品价值无法马上实现。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使资本流回生产领域之前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此阶段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可能会与预计需求有很大偏差,因此供给与需求是不可能总相一致的。
萨伊承认商品流通中货币的媒介作用,他说:“你要钱干什么?不是要买原料吗?不是要买你所经营的货物吗?不是要买维持生活的食物吗?因此你所需要的是产品而不是钱”。“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马克思对此指出:“认为市场商品充斥等等不可能的学说,在抽象理论上是正确的,但是在实践上是错误的。危机有规律的反复出现把萨伊等人的胡说实际上变成了一种只在繁荣时期才使用,一到危机时期就被抛弃的空话”。因此萨伊的理论只适用于简单商品经济下的供需关系。但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关系简单的等同于物物交换的关系,撇开生产中实际存在的对立关系,从而否定了经济危机的存在,是完全错误的。
对只承认局部生产过剩理论
的批判
大卫·李嘉图作为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是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接受了萨伊以产品同产品交换的观点,将买者和卖者之间形而上学的平衡作为理论基础,认为需求仅仅决定于生产本身。由于人们的消费需求是无限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来与之相适应。因此生产过剩,至少是在市场上商品的普遍充斥是不可能出现的。李嘉图说:“产品总是要用产品或劳务购买的,货币只是实现交换的媒介,某一种商品可能生产过多,在市场上过剩的程度可以使其不能偿还所用资本,但就全部商品来说,这种情形是不可能的”。李嘉图只承认市场上存在个别种类商品的生产过剩,否定了普遍商品生产过剩的事实,认为生产过剩只会发生在局部。马克思把这种观点看成是一种可怜的遁辞,他在批判李嘉图时指出:“唯一能够防止在一切部门同时发生生产过剩的情况,是商品同商品的交换。就是说,抱这种观点的人求助于假定存在的是物物交换的条件。但是通向这种遁辞的道路恰好被切断了:商品流通不是物物交换,因此一种商品的卖者完全不必同时又是另一种商品的买者”。也就是说,商品流通中买和卖的分离造成部分商品价值无法实现,这就使直接产品交换中买和卖的直接同一性分裂为买和卖的对立性了。买和卖的内部统一,是运动于外部对立之中的。当买和卖的对立发展到一定程度,许多商品的价值无法转化为货币,它们的统一就要靠危机来实现。
李嘉图将资本主义生产同简单商品生产甚至是直接的物物交换混为一谈,从而否认存在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存在。马克思指出:“包含着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的商品变成了单纯的产品,因而商品交换变成了单纯的产品的物物交换,仅仅是使用价值的物物交换。这就不仅退回到资本主义以前,而且甚至退回到简单商品生产以前去了”。“以前,李嘉图忘记了产品就是商品。现在,他连社会分工也忘记了。在人们为自己而生产的社会条件下,确实没有危机,但是也没有资本主义生产”。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一旦商品实现发生困难,普遍生产过剩的危机就不可避免。李嘉图把局部生产过剩同普遍生产过剩对立起来,就是为了逃避承认后者的存在。因此“论证不可能有危机的办法就是,忘记或者否定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前提—产品作为商品的存在,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
化,由此产生的在商品交换中的分离因素,
最后,货币或商品对雇佣劳动的关系”。然
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没有资本家生
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占有价值,获得资本
的增殖。货币在这里不仅仅起到交换媒介
的作用,而是作为一种商品独立存在。马
克思明确指出:“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
在实行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下,问题并不
直接在于使用价值,而在于交换价值,特
别在于增加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生产
的动机。为了通过论证来否定资本主义生
产的矛盾,就撇开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把
这种生产说成是以满足生产者的直接消费
为目的的生产,这倒是一种绝妙的见解”。
因此,李嘉图所说的“不是所有种类的商
品,而只是个别种类的商品,才能‘在市
场上过剩’,因此生产过剩只能是局部的,
这种论点是一种可怜的遁辞”。
对消费不足危机理论的批判
小资产阶级经济学代表西斯蒙第是最
早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生产过
剩经济危机观点的学者。他看到了生产的
无政府状态与消费不足之间的矛盾是引发
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指出了资本主义生
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在这一利
益的驱使下,资本主义生产追求盲目的扩
张。而自由竞争又导致大量独立的小生产
者遭到排挤,面临破产、失业和贫穷的困
境。不公平的社会分配制度使财富集中在
少数人手中,造成劳动者的收入与消费日
益减少,市场狭窄,产品实现困难。因此
“西斯蒙第认为生产不适合消费才是产生危
机的基本原因,同时他把人民群众和工人
的消费不足提到首位”。认为消费先于生产
并决定生产,并用劳动人民的贫困来解释
危机,这便是他的消费不足理论。
而马克思则把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看作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
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看作是资
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其中,生产
关系方面的利益冲突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
本原因。马克思说:“社会消费力既不取决
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取决于绝对的消费
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
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
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
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因此“危机永远
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
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
力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生
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
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个别企
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
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
和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
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西斯蒙第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归结
为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结果,因此他认为
克服危机的唯一途径就是发展小生产。马
克思批判到:“谁像西斯蒙第那样想恢复生
产的正确比例,同时又要保存现代的社会
基础,谁就是反动者,因为要贯彻自己的主
张,他们必定要竭力恢复旧时的工业的其
他条件”。因为在西斯蒙第看来,小生产不
具有盲目扩张的可能性,这种生产方式是
以消费为依托的,即为消费而生产。因此不
会发生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消费不足之间的
矛盾。他极力鼓吹用小生产的原则来规范
资本主义生产,主张削弱社会化大生产。这
正如马克思所说,令西斯蒙第“经常迟疑不
决的是:国家应该控制生产力,使之适应生
产关系呢?还是应该控制生产关系,使之
适应生产力?在这方面 ,他经常求助于过
去;他成为‘过去时代的赞颂者’或者也企
图通过别的调节收入和资本、分配和生产
之间的关系。他中肯的批判了资产阶级生
产的矛盾,但他不理解这些矛盾,因此也不
理解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西斯蒙第站在
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上,在恢复小生产秩序
所做的尝试中,为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做出了贡献,然而其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
最终无法建立科学的经济危机理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马克思针对西方经
济危机理论的批判分析可以看出,不管资
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怎么变化,只要生产
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存
在,其根本价值导向必然是“以钱为本”,
而一部分人赚钱发财总要以绝对或相对减
少其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所以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爆发有必然性。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三卷
[M].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26
卷.人民出版社,1962,1973
3.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M].商务印书馆,1976
4.宋承先.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批
判[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5.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商务印
书馆,1963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