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研究 作业
北语15春《唐宋古文研究》作业3满分答案
15春《唐宋古文研究》作业3单选题判断题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60 分。
)1. 关于苏轼对文、道的认识,正确的是()。
A. 道法孔孟B. 文以载道C. 文必与道俱D. 尊孔排老-----------------选择:C2. 以下对欧阳修“反对弃百事而不关心”文学主张理解有误的是()。
A. 这点继承了柳宗元“辅时及物”的文学主张B. 个人的情感应该是建立在“常”与“正”的基础上C. 很少谈“道”,往往以“意”代之D. 提倡“常”、“自然”“简”、“易”-----------------选择:C3. 不平则鸣之说在韩愈()中提出来的。
A. 《送高闲上人序》B. 《原性》C. 《谢自然》D. 《送孟东野序》-----------------选择:D4. 后世祭文、哀辞之类文章惟韩文公与()最为人称道。
A. 王安石B. 欧阳修C. 范仲淹D. 曾巩-----------------选择:A5. 韩愈《答刘正夫书》说:“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
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
”这体现了韩柳哪条文体理论()。
A. 师其意,不师其辞B. 气盛言宜C. 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D. 抒写日常情感-----------------选择:A6.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出自韩愈()。
A. 《送孟东野序》B. 《答尉迟生书》C. 《答李翊书》D. 《进学解》-----------------选择:D7. “唯陈言之务去”出自韩愈()。
宋词研究期末作业
《宋词研究》期末作业第一部分:填空题1、宋代第一篇系统论述词体特点的文章是_____所著的《词论》。
2、李清照的《______》(天接云涛连晓雾)词,展示了她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一面。
3、向子諲的《酒边词》,以南渡为分界线,分为“_____”和“江北旧词”4、常被看作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的南宋前期词人是和张孝祥。
5、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______”,就注意到了苏、辛之间的重要区别。
6、姜夔词向来被评价为。
7、张炎批评吴文英词,如“____,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8、“金源一代一坡仙”是指。
9、北宋灭亡后,对苏轼词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且推广苏词不遗余力的金国文人是。
10、最早提出婉约、豪放之说的是明代人。
11、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是,12、《易安词》的作者是。
13、《漱玉词》的作者是。
14、《断肠词》的作者是。
15、《樵歌》的作者是。
16、《芦川词》的作者是。
17、《于湖词》的作者是。
18、辛弃疾字幼安,号,所著词集名《稼轩词》。
19、《稼轩长短句》的作者是。
20、《放翁词》的作者是。
21、《龙川词》的作者是。
22、《白石道人歌曲》的作者是。
23、《梅溪词》的作者是24、《后村长短句》的作者是。
25、《后村别调》的作者是26、《龙洲词》的作者是。
27、《频洲渔笛谱》的作者是。
28、《草窗词》的作者是29、《碧山乐府》的作者是。
30、《花外集》的作者是。
31、《齐东野语》的作者是。
32、《梦窗词》的作者是。
33、《山中白云词》的作者是。
34、《须溪词》的作者是。
第1页共8页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第2页共8页在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有疑难,请登录学院网站“辅导答疑”栏目,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35、《遗山乐府》的作者是36、《时贤本事曲子集》的作者是。
37、《骩骳说》、《晁无咎词话》的作者是。
38、《诗话总龟》的作者是。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作业设计方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的一首诗歌作品,通过描绘黄州定慧院的景色和自身的思考感悟,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语言漂亮,意蕴深刻,适合用于中学生的进修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宁创作背景,了解《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诗歌的进修,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自然和宇宙的干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1.苏轼生平及《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背景介绍。
2.诗歌分析:诗歌结构、意象、表达手法等。
3.诗歌赏析:指挥学生朗读、品味诗歌,深入理解其中的深意。
4.诗歌创作:引导学生模仿苏轼的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兴趣。
2.诗歌分析:分组讨论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手法,梳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诗歌赏析:学生朗读诗歌,分析诗句中的意义,探讨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
4.诗歌创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创作一首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相关的诗歌。
五、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讨论:老师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增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2.赏析结合创作:通过赏析经典诗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示个性化的诗歌创作。
六、教学评判1.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朗读诗歌的表现等。
2.诗歌创作:评判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包括内容的深度和表达的情感。
3.进修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进修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增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提升。
七、教学资源1.教材:诗歌原文、相关注释和解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品《定风波》的背景和意义;2.理解《定风波》的艺术特点和意义;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苏轼及其代表作品《定风波》的背景介绍;2.《定风波》的诗歌分析和赏析;3.《定风波》的艺术特点和意义;4.古典诗歌的欣赏与鉴赏。
三、教学重点:1.《定风波》的诗歌分析和赏析;2.《定风波》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义;2.古典诗歌的欣赏与鉴赏。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苏轼及《定风波》的相关资料;2.准备PPT课件,辅助教学;3.准备相关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引入《定风波》的主题,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2.进修《定风波》的背景(10分钟):讲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品《定风波》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历史背景。
3.诗歌分析和赏析(20分钟):逐句解读《定风波》,分析诗歌的结构、意义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讨论与互动(15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定风波》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增进思想交流。
5.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定风波》的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6.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进修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澄清难点,稳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安置:1.要求学生完成《定风波》的诗歌赏析作业;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感想或评论。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苏轼及其代表作品《定风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与互动,增进了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浣溪沙苏轼教案含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
浣溪沙-苏轼教案含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浣溪沙》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的诗歌风格;能够运用《浣溪沙》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浣溪沙》的内容和意义;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的文学情怀,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浣溪沙》的诗意和意境;2. 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3. 诗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3. 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浣溪沙》的原文和注释;2. 准备与《浣溪沙》相关的背景资料;3. 准备诗歌创作的纸笔和示例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欣赏《浣溪沙》的图片,引发对诗歌的兴趣;简介苏轼的生平和文化背景。
2. 诗歌学习:让学生自读《浣溪沙》,理解诗歌的大意;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注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诗歌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欣赏点和创作灵感;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创作: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学生现场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5.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次教学的重点和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创作心得;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浣溪沙》并写一篇简要的鉴赏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浣溪沙》这首诗,让学生了解了苏轼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也培养了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创作空间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潜能。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如《赤壁赋》、《水调歌头》等,进一步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背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以其漂亮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而著称。
本作业旨在通过学生对这首词的进修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二、作业目标1. 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事迹;2. 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意境和艺术特点;3. 分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 进行创作实践,写一篇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主题的作文或诗歌。
三、作业内容1. 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了解词的背景和作者苏轼;2. 分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探讨其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3. 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解读,理解其深层含义;4. 撰写一篇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主题的作文或诗歌,体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四、作业要求1. 作业形式:书面作业,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2. 提交时间:作业需在规守时间内提交,逾期不予接收;3. 评分标准:评分将综合思量学生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创作水平宁表达能力;4. 作业提交方式:作业需按要求提交至指定邮箱或在线平台。
五、作业评判通过本次作业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希望学生通过本次作业的完成,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掌握《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启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教授《记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和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写作意图。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领会苏轼在作品中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帮助学生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见解。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解读《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主题;(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和独立思考。
2. 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世界。
(2)讨论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记承天寺夜游》。
(3)朗读训练: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并进行语音语调的指导。
(4)思维拓展: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关于苏轼的视频或图片,引入诗歌《记承天寺夜游》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苏轼及背景知识(15分钟)讲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并介绍《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写作意图。
3. 阅读与理解(20分钟)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记承天寺夜游》,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4. 小组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讨论苏轼的写作手法以及诗中表达的人生和自然观念,并整理出小组共同的见解。
5. 思维拓展(20分钟)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6. 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加深对《记承天寺夜游》的理解和欣赏。
五、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写出自己对苏轼的见解和评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 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主题;3. 掌握《定风波》的基本诗歌技巧和修辞手法;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苏轼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 《定风波》的内容解读;3. 《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 《定风波》的鉴赏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定风波》的意境和主题,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难点:苏轼的诗歌创作背景,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苏轼的生平宁诗歌创作背景,引入《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定风波》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作能力;3. 教室演讲:组织学生进行教室演讲,展示对《定风波》的鉴赏分析和个人见解;4. 写作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宁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宁诗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2. 进修内容展示:讲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定风波》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并展示讨论效果;4. 教室演讲:组织学生进行教室演讲,展示对《定风波》的鉴赏分析和个人见解;5. 写作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或创作文章;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六、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教室表现等;2. 作业表现:包括写作训练效果、课后反思等。
七、拓展延伸:1. 阅读苏轼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2. 探讨《定风波》的摩登意义和影响。
八、教学资源:1. 苏轼相关资料和诗歌选本;2.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3. 诗歌鉴赏和写作指导书籍。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苏轼及其名作《定风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升了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苏轼研究综述作业
苏轼黄州诗研究综述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现当代学者对他的词进行了较为充分地研究,但对其诗却缺乏研究,尤其是对苏轼的黄州诗的研究却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
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哲宗即位后,一、苏轼年谱曾任翰苏轼于1037年1月8日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赤壁赋-苏轼作业设计方案》
《赤壁赋-苏轼》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宁文学成就,掌握《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意义;2. 理解《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意境,感受其中的情感抒发和意蕴;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苏轼的生平宁文学成就;2. 《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意义;3. 《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意境。
三、教学重点:1. 苏轼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2. 《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意义;3. 《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意境。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赤壁赋》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掌握《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韵味。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讲解和解读《赤壁赋》来深入学生的心灵;2.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赤壁赋》的魅力;3. 教室讨论,引导学生发表对《赤壁赋》的看法和感受。
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苏轼的生平宁文学成就1. 导入: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宁文学成就,引发学生对《赤壁赋》的兴趣;2. 讲解:讲述苏轼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背景;3. 活动:分组讨论苏轼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思想,展示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第二课时:《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意义1. 导入:通过介绍《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这篇名篇的好奇心;2. 讲解:解读《赤壁赋》的内容和主题,让学生了解其深刻内涵;3. 活动:分组讨论《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意境,探讨其中蕴含的情感表达。
第三课时:《赤壁赋》的艺术特点和意境1. 导入:通过展示《赤壁赋》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其艺术特点和意境的感受;2. 讲解:分析《赤壁赋》的写作技巧和意象运用,让学生了解其艺术魅力;3. 活动:让学生朗读《赤壁赋》,体会其中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深刻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赤壁赋》的读后感,表达对苏轼和他的作品的理解和感受;2. 诗歌创作:要求学生模仿《赤壁赋》的风格,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3. 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赤壁赋》的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这篇名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9赤壁赋苏轼》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苏轼》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赤壁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课文基本内容,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文鉴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作业内容1. 课文熟读与背诵学生需将《赤壁赋》全文熟读成诵,并能够流畅地背诵全文。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字词句注释与翻译学生需对课文中的生字、难词进行注释,并尝试将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古文含义,提高古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 内容理解与主题探讨学生需就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探讨《赤壁赋》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苏轼的情感变化。
可分组讨论并形成书面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4. 文化背景资料收集学生需收集有关苏轼生平、赤壁历史背景及《赤壁赋》创作背景的资料,形成简洁明了的文字概述。
此环节旨在增强学生对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文化素养。
三、作业要求1. 课文熟读与背诵:要求全文背诵流畅,不漏字、不加字、不改字。
2. 字词句注释与翻译:注释准确,翻译通顺,尽量保持原文风格和韵味。
3. 内容理解与主题探讨:分析深入,观点明确,报告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4. 文化背景资料收集:资料真实可靠,概述简洁明了,体现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掌握。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1. 熟读与背诵:是否流畅准确,是否达到背诵要求。
2. 字词句注释与翻译:注释是否准确,翻译是否通顺,是否理解原文含义。
3. 内容理解与主题探讨:分析是否深入,观点是否明确,报告质量如何。
4. 文化背景资料收集:资料是否真实可靠,概述是否简洁明了,是否体现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将选取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以资鼓励。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书戴嵩画牛-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书戴嵩画牛-苏轼》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及目的:《书戴嵩画牛/苏轼》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写于宋代,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从嵩山太守戴栗甲亲绘牛图引出,展现了苏轼对艺术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生的研读与解析,深入理解苏轼的艺术观念、审美情感以及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作业设计内容:1. 阅读导引:在开始阶段,引导学生了解《书戴嵩画牛/苏轼》的背景和意义,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 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对文中的文字进行仔细阅读,理解文中描述的戴嵩画牛事件及苏轼的感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 分层阅读: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设定不同的阅读要求和任务。
对于高水平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对苏轼的文章进行深度解读和分析;对于中低水平学生,则可减少阅读量,着重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4.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 作文撰写:要求学生根据对《书戴嵩画牛/苏轼》的理解和感悟,撰写一篇议论文或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评价,展示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6. 课堂展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作文展示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7. 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深度和表达能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如打分评价、点评评价、组织评价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现。
三、作业设计理念:1. 注重引导:通过对《书戴嵩画牛/苏轼》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了解和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注重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文本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注重表达能力:通过撰写作文和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思想表达能力。
《书戴嵩画牛-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书戴嵩画牛-苏轼》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背景苏轼是中国历史上闻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苏轼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领重要塞位。
其中,苏轼所题的《书戴嵩画牛》更是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进修苏轼的书法作品,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魅力。
二、作业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文学和书法的影响;2. 进修苏轼的书法风格和技巧,提升学生的书法水平;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和理解。
三、作业内容1. 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书法艺术成就;2. 分析《书戴嵩画牛》的内容和艺术特点;3. 进修苏轼的书法技巧,包括笔画的运用、结构的布局等;4. 要求学生模仿苏轼的书法作品,尤其是《书戴嵩画牛》,进行练习;5. 督促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苏轼和《书戴嵩画牛》的作文,表达对苏轼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阅读与进修苏轼的相关资料,包括生平事迹、书法作品等;2. 学生需按时完成苏轼书法作品的练习,并提交练习效果;3. 学生需按时完成关于苏轼和《书戴嵩画牛》的作文,并提交给老师进行评分;4. 学生可以在作业中展示自己对苏轼书法作品的理解和创作。
五、作业评判1. 书法练习效果的评判将主要依据学生的字迹工整水平、笔画运用和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评判;2. 作文的评判将主要依据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理解深度、表达能力和文笔水对等方面进行评判;3. 作业完成情况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判的重要依据。
六、作业实施1. 作业时间:2周;2. 作业形式:书法练习、作文撰写;3. 作业要求:认真完成书法练习和作文撰写;4. 作业提交:书法练习和作文需按时提交给任课老师。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有机缘深入了解苏轼和他的书法艺术,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完成作业,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书戴嵩画牛-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书戴嵩画牛-苏轼》作业设计方案
一、作业背景
《书戴嵩画牛/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苏轼在游览山水时看到一幅画作,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作品。
本次作业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这篇文学作品,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作业目标
1. 通过阅读《书戴嵩画牛/苏轼》,学生能够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作业内容
1. 阅读《书戴嵩画牛/苏轼》,理解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2. 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3. 选择一段喜欢的文字,进行赏析和解读;
4.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于这篇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要求
1. 阅读《书戴嵩画牛/苏轼》,至少阅读两遍,确保理解文中的内容;
2. 在读后感中,要包括对作品的评判、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对苏轼的赞美和思考;
3. 作业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要求语言通顺,逻辑清晰;
4. 作业提交时间为一周后,逾期不接受作业。
五、作业评分标准
1. 阅读理解能力:30分;
2. 文学鉴赏能力:30分;
3. 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30分;
4. 作业完成情况:10分。
六、作业总结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文学作品,并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更能够感受到文学之美,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愿学生们在本次作业中有所收获,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 理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2. 分析诗中的意境、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3.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和表达。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了解苏轼的生平宁创作背景;2.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探讨诗人的写作意图;3. 练习仿写古诗,创作一首以自己身边景物为题材的古体诗。
三、作业步骤:1.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了解苏轼的生平宁创作背景。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教室讲解来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以及《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探讨诗人的写作意图。
学生可以结合教室讨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境、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探讨苏轼在这首诗中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练习仿写古诗,创作一首以自己身边景物为题材的古体诗。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或场景,运用古体诗的格律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古体诗,表达自己对这个景物的感受和情感。
四、作业要求:1. 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内完成;2. 作业形式:书面作业,包括阅读笔记、诗歌分析和创作的古体诗;3. 作业评分标准:包括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创作古体诗的质量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评判:通过这个作业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诗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
《带三单元三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业设计方案(2)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深入学习,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学和文化的兴趣,提升综合素质。
二、作业内容1. 熟读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至少默写其中的名句。
2. 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进行阅读和赏析,了解其诗词风格。
3. 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4.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的“赤壁之战”,发挥想象,描述战斗场景和影响。
三、作业要求1. 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 提交作业的时间和方式将另行通知。
3. 提交的作业需注明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学号。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成绩。
2. 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展示,以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学习。
3. 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将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同学们改进。
4. 作业成绩将纳入学期总评成绩,以激励同学们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
五、作业反馈1. 同学们在完成作业后,可将其拍照上传至学习平台或发送至教师邮箱。
2. 若在作业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向教师咨询,寻求帮助。
3. 同学们可自愿参与作业评价,为其他同学提供建议和帮助。
4. 鼓励同学们在课后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共同提高语文水平。
针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主要围绕对词的理解、赏析、兴趣培养以及阅读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
具体内容如下:1. 熟读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默写其中的名句。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2. 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进行阅读和赏析。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诗词的背景知识,为进一步理解诗词做好准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作业设计方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作业内容: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2.分析苏轼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仿写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表达自己对月亮的情感。
三、作业步骤:1.学生在教室上听老师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跟读;2.学生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并对其中生僻词汇和句式进行解析;3.老师讲解苏轼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4.学生分组讨论苏轼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见解;5.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写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表达自己对月亮的情感;6.学生在教室上朗读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判。
四、作业要求:1.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能够流畅地朗诵并理解其中的意境;2.分析苏轼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能够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仿写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表达自己对月亮的情感,能够体现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作业评判:1.背诵及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况占30%;2.分析苏轼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情况占30%;3.仿写的诗歌质量及表达情感的情况占40%。
六、作业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可以培养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分析苏轼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为他们今后的文学进修打下良好的基础。
《书戴嵩画牛-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书戴嵩画牛-苏轼》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能够了解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和画家戴嵩,了解他们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同时,学生能够观察戴嵩的画作《牛》并理解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通过这些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苏轼和戴嵩的生平介绍2. 戴嵩的画作《牛》介绍及分析3. 与学生一起观赏《牛》,了解其艺术特点4. 讨论《牛》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提供学生阅读苏轼和戴嵩的生平资料,并呈现戴嵩的画作《牛》。
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知识,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2. 课堂教学第一节:介绍苏轼和戴嵩的生平及艺术成就通过PPT和讲解,向学生介绍苏轼和戴嵩的生平经历,以及他们在文学和绘画领域的突出贡献。
激发学生对两位大师的兴趣。
第二节:分析《牛》这幅画作展示《牛》的画作,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包括牛的神态、线条的运用等。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牛》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画家的创作意图。
第三节:讨论《牛》的艺术地位与学生一起讨论《牛》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以及戴嵩在绘画史上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牛》的独特之处和影响力。
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讨论他们对苏轼和戴嵩的看法,以及对《牛》的理解和评价。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四、评价标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内容将作为评价标准。
重点评价学生对苏轼和戴嵩的理解深度,以及对《牛》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同时,也会考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表达。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文学家苏轼以及他的文学作品;2.理解《书戴嵩画牛》的背景故事和意义;3.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苏轼及其作品简介;2.《书戴嵩画牛》的解读和分析;3.宋代文学的特点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书戴嵩画牛》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特点;2. 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记承天寺夜游》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2. 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3. 进行文学鉴赏和分析,深入开掘作品的内涵;4. 进行创作实践,体验文学创作的乐趣。
三、教学内容:1. 苏轼及其代表作品《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介绍;2.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要内容分析;3. 《记承天寺夜游》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析;4. 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5. 文学鉴赏实践:分析《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语言运用和意境营建;6. 创作实践:以《记承天寺夜游》为灵感,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宁文学成就,引出《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和意义;2. 进修阶段:分析《记承天寺夜游》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讨论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3. 实践阶段:进行文学鉴赏实践,让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和表达方式,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4. 创作阶段:以《记承天寺夜游》为灵感,让学生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夜晚的感受和想象;5. 总结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欣赏和评判,总结课程内容和收获。
五、教学评判:1. 学生的教室表现和参与度;2. 学生对《记承天寺夜游》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的提升;4. 学生对苏轼及其代表作品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资源准备:1. 苏轼及《记承天寺夜游》相关资料和文献;2. 多媒体课件和图片资料;3. 创作工具和材料。
七、作业设计:1.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进行文字分析和情感表达;2. 创作一篇与《记承天寺夜游》相关的文章或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3. 撰写一篇关于苏轼及其代表作品的钻研报告,深入探讨其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苏轼的家庭生活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父亲苏洵是北宋的大文学家,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母亲程氏出身官宦,善良正直、果敢仁慈的性格在苏轼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苏家有六个孩子,但苏轼的一位哥哥和三位姐妹均早卒。
苏轼与苏辙两兄弟从小一起长大,从政后相似的起伏经历,以及在文学上的共鸣,使得他们能够达到性灵的契合。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16岁嫁给苏轼。
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病逝。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
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
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
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
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苏轼有三个儿子:长子苏迈(王弗所生),次子苏迨、三子苏过。
苏迈会作诗;苏迨娶了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孙女;苏过则是三兄弟中最出色的,他协助和照顾父亲,作父亲的秘书。
在父亲的教导下,他成为诗人和画家。
2、有关苏轼诗词的欣赏浣溪沙·苏东坡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琖,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首南山纪游之作,元丰七年东坡离开黄州赴汝州,最困顿的黄州时期终于脱离了。
由于在此之前,东坡从未遭受过如此大的打击和屈辱,因此,此词意境更是不同于它。
心情比较轻松,一路上颇事游访。
这年岁暮,苏轼来到泗州,本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这首小令是以时间气候为序来铺叙景物的。
从细雨写到天晴,层次非常清楚。
上片写南山雨后的风情之景。
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当然更不是一个很好的游山玩水的气候,可是东坡却只以「作小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首句交代了时序,十二月二十四日与朋友游了南山;南山附近有个十里滩,这一带淡烟疏柳,风景极美,故曰「淡烟疏柳媚晴滩」,写小雨后的景色,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
俨然成了一幅淡远的风景图画了。
「媚」字下得漂亮,雨过天晴,十里滩一带景色妩媚,由何来添其妩媚呢?烟、柳。
用淡烟和疏柳点缀出晴滩的妩媚。
一个「媚」字尤能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媚」代表了一种动态之美也。
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意,把快要入春的感觉,用「媚」字点出来。
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
「入淮清洛渐漫漫」:「漫漫」形容水盛的样子;淮,淮河,洛即洛涧,发源于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面。
近人周笃文以为:「入淮」一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
清洛入淮之处距泗州不近,非目力能及。
而词中提到清洛,是一种虚摹的笔法。
作者从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这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吗?是否含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的归隐林泉的寓意在内呢?笔者以为:姑且不论苏轼站在南山上是否看不看得到清洛入淮的景象,但即使真看不到,句子同样是可以成立的,它当然可以是东坡的想象,在看到淮河、十里滩的景色后,由于春天的即将到来,气候也渐渐暖和,也许山上雪水融化了,更往上源的洛水注入淮河,所以水势渐渐盛大起来。
至于周先生所言的,具有归隐林泉的寓意,可说是一新说法。
但有了这样的念头,是否下片词意应继续阐发此意?但观下片,似乎不然;况就东坡而言,他应是仍一心想回到朝中,为天子所用,所以并不认为他具有退隐的想法。
故应是承上句而来的写景句。
阳光洒满滩头,烟柳也显得妩媚,清澈的洛水流入淮河水势渐大,更加清波浩渺。
本来是冬天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么富有春意。
雪沫乳花浮午琖,蓼茸蒿笋试春盘。
下片写友人款待春盘初试的杯盏清欢。
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
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物气氛和诱人的力量。
「雪沫」句写点茶,用笔入微,蔡襄《茶录》:「凡欲点茶,先须燲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又云:「钞茶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
视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
」这可视为对「雪沫乳花」的详尽的注解。
午琖,琖即盏,中午时的茶盏,指的就是午茶,这整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
〈浣溪沙〉为六句七言之体制,上下片皆以单句作结,故末句之经营,十分重要。
即如下片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作结,则前面所铺陈的景物,如午琖之茶香,春盘之蔬美等等,一并升华为清欢之意趣了。
其饾饤细物,并成妙谛,而不以琐屑为病者,就在于煞尾收得好,有画龙点睛,叫破全篇之功效。
清欢是一种幽静的乐趣,主人用清茶时蔬来款待他,他深觉这是有兴味的清欢。
这是一个人经历过挫折打击之后的一种「自适」,多半要阅历人世浮华、一番挫折之后,才能有的一种体认。
这是一种人生体悟,人一定要经历过挫折;得和失,大体都要失去过、受过大挫折后才能去珍惜。
有时想想自己阅历还少,对什么事情都看得很严重;等到真正碰一些大挫折之后,才会发现以前种种,真是小情小怨、少不更事,那时你的人生就会到另外一种境界去了。
像东坡,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整个人生态度就不一样了。
「人间有味是清欢」表面看来是如此轻松,实则是经历过苦难之后所散发出来的风姿。
「人间有味」,是一个怎么样的「味」?在林林总总、纷纷扰扰的尘世,对东坡而言,全都可拋开了,只要有几盘蔬菜,一杯热茶就可以满足他,这就是人生;对他来说,最有味的莫过于「清欢」了。
「清欢」是一种远离世俗干扰、词人自得的乐趣与境界,而这种自得也许是不同于他人的,它是作者情感的升华,是对生活深深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
「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作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
此诚所谓「意到语工,不期高远而自高远」之作也。
结语由此阕〈浣溪沙〉更是深见子瞻对待人间事物的深情至意。
他能「从『小中见大』、『凡中出奇』。
所以在生活现实中,常能发挥『应机转化』的效果:平凡琐碎事物,他往往『触处成趣』;艰危困顿环境,在在『绝处逢生』。
他又『能入能出』,能轻易地深入人生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核心之中,倾听其细语或独白,探索其生命奥秘,了解其灵妙信息,然后超然而出,以人们通晓易解的言语,毫无沾滞的传译出来。
」也因此,他才能从「蓼茸蒿笋试春盘」中,感受到「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至乐!3、历代人对苏轼的评价作家李敖评论苏轼虽是达者,“但他的思想水平只是超级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于《赤壁赋》,并没有思想家式的细腻与深入。
又掺入佛、道及民间迷信,行为上搞求雨、炼丹,境界有低段出现。
他的政治观点尤其旧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谓…汝唯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了。
”国学大师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
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
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
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
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
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1.清人王士祯及<四库提要>指唐庚于"苏轼兄弟颇有所憾","集中无一字及之",且"殆负其才气,欲起而角立争雄"等等,均有违史实.本文尝试通过对唐庚仕履行止的考述和有关诗文的评析,说明唐庚一贯尊崇苏轼的文章道德,对苏轼被一再贬逐深表同情,对当朝焚书毁碑的禁苏行径颇示不满.林语堂曾评价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4、有关苏轼的遗迹、纪念馆,各选择一个介绍苏堤(1090),诗人苏轼(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
南宋以来,苏堤春晓一直居“西湖十景”之首。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堤宽平均36米。
沿堤栽植杨柳、碧桃等观赏树木以及大批花草,还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桥名自南而北依次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束)浦、跨虹。
每当春风吹拂,苏堤上杨柳吐翠,艳桃灼灼,长堤延伸,六桥起伏。
晨曦初露时,湖波如镜,桥影照水,鸟语啁啾,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
置身堤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多方神采,万种风情,任人领略。
杭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位于杭州西湖苏堤南端的映波桥旁,毗邻雷峰塔、净寺、花港观鱼,与章太炎纪念馆、张苍水祠、太子湾公园隔路相望。
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建成于1988年12月28日。
2004年重整开放。
纪念馆是开放式的。
馆区由主楼展厅、碑廊、百坡亭、酹月轩等组成。
纪念馆主建筑为一幢翘角飞檐的二层仿清楼阁式建筑。
红窗白墙,清凌方正。
楼前广场玉兰树下屹立着苏东坡的全身塑像,高3米,用花岗岩雕刻而成。
苏东坡纪念馆由庭院、两层楼展厅、东坡世苑三部分组成。
一楼展出了苏东坡家谱、年表和生平介绍,突出反映了苏东坡两次来杭担任地方官的政绩及其在杭的文学艺术成就;二楼展出了苏东坡的诗文著作、书画手迹复制品及当代书画名家以苏东坡诗为题材而创作的书画作品等。
整座展厅融书画、楹联、像碑为一体、并配以古筝弹唱。
后院的东坡艺苑内,陈列着苏东坡书画的拓片、复制品及诗意画等,可供游人参观与选购。
5、介绍苏轼的图书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作者:王水照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著者取材的重点就放在苏轼本人的作品,而恰好在这里著者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以细腻灵敏的艺术感悟和流畅优美的文笔将苏轼的作品演绎得极其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