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

【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学习方法导航】

1.讨论与点拨方法相结合:老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材料的组织安排,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探究法:对于文章中的内容和重要语段,让学生互动、想像,通过积累材料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

【聚集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转移的写作方法。

2.对于文章关于翻越老山界困难的重点词语、语段的分析理解。

【教与学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长征方面的诗歌,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同学们,想一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说)比作的是走泥丸、腾细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来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可让学生把预习的情况在全班交流)

(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听前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

你能说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2.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可启发学生,在文章里找到表示时间的语言标志。

3.用简洁、概括性的词语谈谈你读后,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

〔小结〕明确: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

明确: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或有的学生会说老山

界陡、窄、险等都可以。

(三)交流合作,解读探究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投影出示)

①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找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②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战胜这些困难的?

③文章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组织这些材料的?是按照什么顺

序写的?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得出答案。

〔提示〕①应找到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提示:在第二段里找。

②从吃饭、走路、睡觉、处境难上来思考。

③引导学生划分段落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

〔小结〕①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2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

②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难:一是,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陡

峭极了……只有一尺多宽。”山路陡峭,悬崖峭壁。);二是,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宿营峭壁,半夜冻醒。);

三是,吃饭难(“肚子很饿,力气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四是,处境难(“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从中看到老山界的险峻难走,但是红军战士以顽强不屈、乐观的精神,战胜了这些困难,翻越了老山界。

③课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

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课文写得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仿佛带领读者重温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历程。

3.放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形成应用巩固提高

〔应用〕1、文章当中写到睡觉难,在一尺宽的地方,路又不平,红军战士横着心躺下。

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想像一下红军战士睡觉的情景是怎样的艰难。

〔注意〕此题让学生体会红军战胜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领悟红军不怕难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应用〕2、红军过瑶民,瑶民“照着惯例”,给红军“一点米”,红军给瑶民“一袋米”

等的修饰,在这里起何作用?举一些现时生活中,能充分体现军爱民、民拥军的典型事例。

〔注意〕本题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分别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把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在小组交流。提示:可以从98年的抗洪救灾说起,也可以从平日里拥军爱民的事例说起。学生广泛发言,体现军民鱼水情的主题。

〔讨论〕3、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一下,红军翻越老山界下山的愉快心情,说说当时的场面会是怎样?

〔注意〕此题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

(五)课后小结拓展延伸

〔课后小结〕:毛主席说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错的,红军为了取得长征的胜利,不怕艰难险阻,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爬越老山界的困难。

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使文章顺当,脉络清晰,叙事和描写相结合。

〔拓展延伸〕:

1、〔应用〕老山界一文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按照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方法组织安排材

料。虚写和实写相结合,衬笔陪笔相结合,伏笔和补笔相结合,淡笔和浓笔相结合,这也是老山界一文中的巧妙之处。请仿照这种写法写一篇“游记”。

2、〔实践〕同学们课后搜集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可到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以长征为

主题”开一次故事会,体会长征的伟大壮举。

3、〔积累〕把文章中描写的句子,景物描写的语段摘抄在本子上。把课文中的比喻、拟

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归类摘抄在本子上。

第二课时

(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老山界的第一课时,同学们了解了翻越老山界的困难重重,可是这些困难在毛主席领导下的红军战士眼里是怎样看待的? 谁能用毛主席的诗词中的一句诗来概括出来呢?(学生发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山界》一文,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用乐观的精神克服困难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找出自己认为景物描写最精彩的语段。

2.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老师设疑,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3.思考探究以下问题:(投影出示)

①课文写了上山、宿营、下山的场景,请找到描写景物的句子。

②请说说课文中景物描写,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